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佩里戈尔的媒人的读后感大全

佩里戈尔的媒人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7 09:30:11
佩里戈尔的媒人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2-27 09:30:11   小编:

《佩里戈尔的媒人》是一部讲述爱情与友情的小说。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位年轻人的感情纠葛展开,通过一位媒人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帮助他们解开了心结,走到了一起。小说情节曲折,情感真挚,展现了友情和爱情的珍贵与可贵。

佩里戈尔的媒人读后感(一)

作者的文笔很棒。译者的水准也很高。阅读此书,仿佛自己也进入了南法小村落的生活圈中。甚至有去到那里,真正接触那里的人与物的渴望!感受到真正切切的温暖。热爱生活之人散发给读者的温暖~~~

一些小处的描写,则让人忍俊不止。

比如,那只鸡。哈哈!媒人与之斗智斗勇,却总是落败。

比如,媒人震天响的呼噜声。

比如,媒人与面包师每逢钓鱼之日的午餐比评。

也很好奇南法普通农民的生活。真是无忧无虑呢。不单衣食无忧。关键是吃得那实在叫好。用丰衣足食来形容也觉得略显不足。

佩里戈尔的媒人读后感(二)

按照本书的生活描绘方式,阅读时应该着一件丝质的成套睡衣,脚塞在软硬适中的牛皮拖鞋里,吃一块今年腌制的宁波鳗鲞,手边泡着一壶香浓的武夷山大红袍…一不小心壶洒了,烫着光着的脚,人从躺椅上弹射起来,书啪嗒掉在湿了的地板上…

又精致又滑稽又隔膜是本书的风格。间间断断读了一个多月,或许是因为小说并不吸引人吧。从情节设置到人物逻辑都有一种伪装出来的卡通感。很难想象巧舌如簧的媒人竟然面对心上人讷于言;也很难理解艾米莉因约会对象欣赏不来墙上的污渍而瞬间下头。而从夹在千层糕的情书到扰邻的鸡,小品式的冲突丰满不了单薄的框架,徒留一地鸡毛。

如果说有什么收获,那就是知道了各种奇怪的植物名称:朝鲜蓟、蜀葵、琉璃苣……晓得小黄瓜在所有蔬菜中对月亮的阴晴圆缺最为敏感,如果想要好收成,一定要在月亮经过白羊宫的时候播种…以及成功祛魅了佩里戈尔当地饮食包括法式豆焖肉的诱惑。

佩里戈尔的媒人读后感(三)

很轻松有意思的书,一开始因为外国名字很困乱,看的晕头转向。但把人物谱写出来,发现镇上村民之间的关系,读起来趣味横生啦~~

有错误请指正~~~

纪尧姆•拉杜塞特 主人公

A

艾米莉•弗汉斯 纪尧姆初恋

D

迪迭•拉皮埃尔 木匠

德尼丝•威吉尔 杂货店女老板

F

弗朗斯纳•鲁佐 农特隆镇理发店老板娘

法布里斯•里布 圣茹酒吧老板

弗雷德里克•弗汉斯 艾米莉叔父;波尔多肉店老板

H

享利•卢梭 戴助听器的男人

J

吉尔伯特•杜比森 邮递员

L

莉塞特•罗伯特 接生婆

M

马塞尔•库斯 上年纪的庄稼汉

莫黛斯•西蒙 暗恋药剂师的女人

莫罗先生

P

皮埃尔•鲁佐 农特隆镇理发店老板

帕特里斯•博丹 药剂师

皮埃尔•艾尔伯特 流动肉贩

R

让•柏提•里戈迪 勃兰托美新理发师

让•弗朗索瓦 市政委员会专员 第一次人口普查员

S

史提芬•若利 面包师

塞尔夫人 某老人

桑德琳•福尼尔 流动鱼贩助手

塞尔日•蓬皮尼亚克 波尔多地主

W

维奥莉特 酒吧老板的鸡

Y

伊夫斯•列维克 纪尧姆邻居;村里唯一建得起泳池的人

佩里戈尔的媒人读后感(四)

《佩里戈尔的媒人》里面提到的拉杜塞特老夫妇,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衡量,都是一对幸福恩爱的夫妻。但是,自从结婚的那一天起,拉杜塞特夫人每夜都会暗自哭泣、悲伤不已。因为这位幸福的新娘知道,迟早必有一天,死亡!会把相爱的情侣分开。婚姻愈是美满,夫妻愈是恩爱,分离那一天的痛苦就愈是不堪承受的沉重负担。果然,数十年之后,拉杜塞特老先生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老夫人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恸不欲生。以至于他们的儿子——纪尧姆•拉杜塞特——甚至都分不清楚,究竟是父亲的离世,亦或是母亲的悲痛,哪一桩才是更不幸的打击呢?

纪尧姆、伊夫斯、吉尔伯特、桑德琳、艾米莉、莉赛特……,这些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男男女女们,都渴望爱情,却未能得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忍受着相思之苦的煎熬与折磨。相比于拉杜塞特老夫人,他们的痛苦,恐怕更要沉重千百万倍吧!

爱情,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相比于幸福美满的爱情喜剧,唯有悲剧之美,才可以使得观众们真切地感受到:面对着无常的命运,人类是那么地渺小;然而如此渺小的人类,竟然蕴藏着那么强大的情感力量。

爱情的力量,好像是打击在坚硬石板上的水滴,柔弱无力,却又是持之以恒地付出,无怨无悔。

爱情的力量,又好像是深藏于九重地壳之下的灼烈岩浆,滚沸流动,压抑难平。终有一日可以喷薄而出,绚丽灿烂,震烁天地。

当然,《佩里戈尔的媒人》并不是一场悲剧。所以,我们并不能从这部小说里领略到悲剧的震撼之美。小说里面的痴情男女们,看起来似乎是,他们的不幸,很大程度是缘于他们自己的羞涩腼腆。他们做梦都不敢想像,竟然可以大胆地向意中人坦露自己的心菲。

“图亚特极擅长描写恋爱中笨拙的男子,他们不善言辞,不懂得抓住机会,不会讨人欢心、曲意奉承。胸中纵有柔情万千,却无法宣之于口。他们只会沉着脸,闷闷地努力,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一方小天地。”

这句书评语,是极为中肯的。

正是这些腼腆笨拙的男男女女们,生活的乡村如一潭死水,不起微澜。他们心中也埋藏着最为炽烈的欲望情感。

所以,《佩里戈尔的媒人》所描写的爱情,就好像是被镇压在巨大岩石之下的嫩芽,倔强萌发,生生不息。于此间,最见作者的构思精巧之处:

理发师纪尧姆失业了,惶恐苦闷之中,灵光闪现,他开办了一家婚姻介绍所。事后看起来,这个主意真的是妙不可言!

纪尧姆的新客户们越来越多,纪尧姆随手乱点鸳鸯谱,没有撮合成一桩姻缘。客户们强烈不满意。纪尧姆表示歉意,愿意退款收手。客户们仍然强烈不满意,要求媒人继续提供各项‘无与伦比’的婚介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纪尧姆所起到的作用嘛,仅仅是稍稍敲动了一下禁锢着爱情力量的魔瓶,被惊醒的欲望情感就再也不会停下追求幸福的脚步了。

正是在这一股股被释放出的强大力量的推动之下,身不由己的纪尧姆,怀着惶恐忐忑的心情,一步步地接近了自己的梦中情人。

佩里戈尔的媒人读后感(五)

难免在人群中,一不小心就痛失所爱。

爱情悄无声息的流逝,总让人措不及防。

看这本书,恰逢一个朋友经历失去的痛苦,打电话不停痛哭,一遍遍问我,要怎样熬过这痛苦,一个人承受这些,太容易将自我压垮,似乎哭掉一生对爱情的勇气。于是,我约她出来散心吃饭,不曾想到,她竟对一碗牛肉掉眼泪,直说,这个他最爱吃,为他学了很久。那顿饭的气氛自然沉闷。又说去看电影,已千挑万选避开所有与爱有关的片子,结果灵异片中的男女主角爱得缠绵,她不禁回忆起残旧往事而感同身受,在电影院的静谧空间伴随影片中女主一句撕心裂肺“他说过会回来,说过让我等他”的话语而眼泪簌簌。等我发现她的颤抖,已成泪人。

爱情就是这样的东西,丝丝入扣,掺和在很多生活细节,每一个不为旁人所熟知的物体,都足以让当局者进入一个回忆旋涡。在旋涡中失意,亦在旋涡中重生涅槃。任何旁人,宽慰的话语,在那伤害中都显得词不达意。

那时,这本书读正逢读到理发师第一次失去艾米莉的时,遗憾的气息扑面而来,萦绕不去。然后,再读,发现这本书正渐渐开启一个疗伤程序。

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子,封闭的空间中,与相互熟悉的人。很奇怪,村子名为“爱”,大但多村民都未曾得到,或已失去。说起来斯图亚特的作品总能让读者找到相通之处,首先,她喜欢将故事空间定格于不流动的某个场景,《伦敦塔集雨人》中的伦敦塔,与佩里戈尔的爱村,相对闭塞的场景如作者的内心世界,自成一体的静谧中,将本书的风格也定格在“静”、“安稳”、“不宜漂泊”之中。好在,作者发觉乐趣,似也怡然自得,像极文中封闭的另一场景,艾米莉的城堡,空间隔绝空间。另一点相通,是其以“失去”为背景或主题,《伦敦塔》中失去儿子的夫妻,与这部作品中失去爱情的理发师不谋而合,然后借由生活种种,开始治疗过程,将失去的一一捡起,如丢弃的心、遗落的本能、无法正常进行的日夜,将偏离的轨道挪回,愈合心中溃烂。

读下去,理发师改行当媒人。名为“心之愿”的婚介所,开在一个村人全是熟人,彼此天天见面的地方,多少让人觉得难经营。最重要的是,这个媒人,年纪不小,仍旧单身,让人怀疑,他连爱情是什么都不懂。而读不懂彼此心思的爱情,最折煞人。

但媒人到底没有辜负这份职业与客人的期待,缓慢牵线搭桥的姻缘,历经磨难,也终有所成果。这时我明白,媒人不是不懂爱情,而是不懂自己的爱情。人往往如此,难逃当局者迷的怪圈,在自己身上,总是笨拙得不知应对方式。当媒人又一次将艾米莉推出去时,身为读者,亦只能怒其不争。他怎会知道,爱情经不住等待,而女人更熬不住岁月的烙痕。在艾米莉看来,无所作为,便是最坚定的拒绝,她何尝,不在经历某种失去。突然想起她在偌大城堡,为德国游客说杜撰故事时曾孤独地想“她早已不记得曾几何时迷恋过这世界”,在一次次对爱情的失落中。

当然艾米莉亦不知道媒人的坐立难安,努力在她面前保持镇定,转而又会因她的离开而失落,她的回来而高兴,她来婚介所而五味杂陈。如作者自己所说“如果要问有什么让这个可怜的男孩心脏变得脆弱,那就是他对你的爱”。但媒人太羞涩,连面对她都需要莫大勇气。

还好,最后一场龙卷风袭过,带来属于彼此错身的爱情。人海渺茫中的遗憾、传递不到心头的误解、命运的阴差阳错,所有一切,在爱面前都相形见绌,能得以包容与原谅。

回想他们当年相见别离,只觉绕一圈弯路,春桃开谢,聚散多愁,时光沉缓,再遇见,又费几多周折,一晃眼,都已过半百,凭白浪费大半人生。

有时,爱很近,近到彼此之间,只欠表达。

佩里戈尔的媒人读后感(六)

文/夏丽柠

“纪尧姆.拉比塞特伸出修剪精细的手指,在裤脚上擦了擦,然后塞进玻璃里”。

读了《佩里戈尔的媒人》开头,我便大惊失色,这真是一本古怪的小说,一个英国人干嘛起一个法国人的名字“纪尧姆”!我读过法国作家纪尧姆.米索的小说,这个姓氏看着面熟。谁知是我大错特错,这是一本地道的法国故事。讲述了一个迷你的村庄和一群“原生态”的村民,以及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姻缘。

稍微矫情一点地想,要怪就怪朱莉娅.斯图亚特,一位土生土长的英国女人,却因擅长法语和西班牙语而写出了一本法国版的“乡村爱情故事”。害得我以为又是一本《伦敦塔集雨人》,以为里面还会有一个忧伤的守塔人和一只一百八十岁的龟。

不过,我觉得以英国人的视角写法国人是件有意思的事儿。朱莉娅的笔“狠狠”地落在法国人的身上,即无情又充满厄运,却又不失真性情。所以,这是一本读起来“乐呵呵”的书。有时,我甚至怀疑女作家怎么那么腹黑,要把乡村的法国佬个个描写得像《虎口脱险》里的路易.德.菲耐斯,裹着浴巾在浴室蒸汽的包裹下唱着“鸳鸯茶”,一副脑残聪明客的派头。可是,法国人真的不喜欢去浴室里洗澡,这本书里的“浴室洗澡”事件还是场重头戏。读了你就会觉得法国人真的德菲耐斯!对于极度迷恋沙翁、简.奥斯汀的英伦文化的我来说,本书倒是开启了我的法国乡村之旅。

位于法国西南部佩里戈尔地区有一个叫“爱”的村庄。村子小到只有三十三位居民,小到不用提及人名,只用理发师,面包师或是接生婆等称谓,镇上的人便知你嘴里说三道四的人是谁。这里好像是世界上没有秘密的角落,比如村民之间的敌对,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细碎,比如某些人之间的奸情。就是这个小镇,法国著名的松露产区,人们擅长制作各种美食。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村里竟然缺乏与人类共存的爱情!普遍存在的竟然是孤独!只有美味没有爱的村落是不完整的,是不能为村民所容忍的。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尽管美到极致却也令人心碎到极致。

天才理发师纪尧姆是上帝派到“爱”村的爱神,欲带领着迷惑的村民找寻真爱,他转行成立了一家“心之愿”婚介所,煞有介事地做起了媒婆,手里拿着一本空白的“鸳鸯谱”,他本是不想乱点,却偏偏把前来求爱的客户们的情感搅和得一团乱。媒婆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每个人都有爱别人的权力,你不能责怪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牙医、面包师、邮递员、接生婆,以及杂货店主……开始了一种毫无秩序的盲约,有时笑料迭生,有时深情款款,有时伤心欲绝。“爱”村人的爱情与他人无二,痛并快乐着。

可是,媒人眼看着众人约会再约会,恋爱再恋爱,自己却守着遗失多年的情感独自痛苦。而他暗恋的远离家乡在肉铺里学徒的姑娘,如今却是一个富有的寡妇,返乡独居于一座破败的城堡。对爱怯懦的媒人差点将心爱的姑娘许配给别人。不过,媒人乃至于全村人都坚守着一个信念:爱情就是一锅上好的豆焖肉,它需要时间和决心。最终,媒人是否找到合适的方法抱得美人归?这是作者卖给读者的一个秘密,而其中卷夹丰富的人性和“爱”村人的劣根性。我不作告密者,读了你就知道了。

这是本很有“食欲”的书,豆焖肉是法国西南部的乡村菜,源自英法百年战争其间。村里盛产的美味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鹿肉酱、黑布丁、腌渍鹅腿、松露鹅肝、罐装牙肉泥、香肠干”,村里人遭受龙卷风之时,居然能想起先让这些美食下肚。我忽然明白了狄更斯老先生,为什么能让《远大前程》里的皮普因为施舍给逃犯一个馅饼而从屌丝变身高富帅。我们之前低估了美食的价值。阅读中,最带劲儿的要算媒人与面包师的野餐大比拼,想想藏在篮筐里的食物,我恨不得在每个描述食物的名词上滴下口水。

转载请告知

佩里戈尔的媒人读后感(七)

by 谷立立

有这样一类作家天生与社会无关,不但无意鞭挞时政,还常常流连在甜美的故事之中乐而忘返,笔下甚至连一点必要的现实色彩都没有。有这样一类小说天生就不需为现实的社会民生负责、呐喊,作家只需用最美好的想象补上缺口,就像玩拼图游戏一样,把残缺的碎片拼成一块,将不完美的统统化为完美。不,这不是痴人说梦,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实。你可以称之为“成人童话”,或者是“疗伤系”。而不管怎么贴标签,小说的核心始终不变,那就是梦,不真实但却无比美好的梦。

《佩里戈尔的媒人》正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童话。同时,它也可以是魔幻的。只因在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学写作早已被蒙上了一层魔幻的色彩。作家们纷纷效仿,由此掀起一股魔幻现实写作的大潮。英国作家朱莉娅•斯图亚特身在其中,不愿也不能落在人后。只是在“魔幻教主”马尔克斯手中,魔幻投射出的永远是拉美政局的诡异与畸形。相反,作为畅销书作家的斯图亚特在乎的是爱,她着迷于浪漫、轻松的生活情趣。魔幻之于她,与其说是展示荒诞的利器,不如说是魔术师的魔杖,负责化解诸如丑恶、平庸和腐朽等所有负能量。只要轻轻一点,世界就变得像童话一样洁净、美好。因此,她的写作本质上不是冷峻的、阴暗的,而是轻盈的、明亮的。

与处女作《伦敦塔集雨人》一样,《佩里戈尔的媒人》也有相同的轻松与幽默气质。在英式调侃之外,《佩里戈尔的媒人》另有法式的精致与讲究。都说法国人是浪漫的民族,文艺作品里你侬我侬、男欢女爱的情节不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更感染了初来乍到的异乡人。可以想象的是,即使结束法国之行,回到终日淫雨霏霏的英伦三岛,斯图亚特也无法克制对法国美食与慢调生活的向往。于是,写下《佩里戈尔的媒人》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佩里戈尔的媒人》的故事发生在法国的一个小乡村,它的恬淡与安闲气质与斯图亚特念念不忘的生活如此合拍,读来舒服而又熨帖。故事在一种荒诞的基调中展开。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将人们的生活卷成了碎片,小村里唯一的药剂师失了踪,这成了《佩里戈尔的媒人》里贯穿始终的谜团。与此同时,这场突兀的灾难从根本上摧毁了村里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使得彼此之间的位置与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扭曲和错位:随着“爱”的消失,这个名叫“丽河爱村”的小村子一夜之间成了冷漠的无爱之地,每个人都被一种叫做“孤独”的流行病所侵袭,老一代彼此对立、年轻一代相互漠视。

在其后的章节里,荒诞连着荒诞不断上演,一个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活剧也随之接连登场。在遭遇职业生涯的滑铁卢之后,中年理发师纪尧姆没有演出励志的情节,也不效仿福尔摩斯来一番明查暗访以挖掘原凶,找到幕后黑手大加报复,反而改换门庭,开了一家婚姻介绍所,堂而皇之地以“媒人”自居。这种古怪的职业刚一出现就遭遇了村里的人冷眼。于是,媒人纪尧姆为了生存,不得不连出险招、乱点鸳鸯谱,勉勉强强地把小村里寥寥几对男女凑在了一起。

长期以来,斯图亚特以写作轻松、诙谐的故事赢得读者的心。无论借用了多少魔幻的外壳,她也算不上剑走偏锋,本质上仍是浪漫的。就像新瓶装旧酒,瓶子再新,也无法减淡陈酒的厚度。《佩里戈尔的媒人》的内核恰恰是传统的。“爱”是小说潜在的诉求,也是她的追求。她深知,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没有爱,每个人都只能是行尸走肉;而如若没有美食,一个人困守单调重复的日子,又将是何等乏味的事。因此,和她的故事一样,她眼中的爱是温润的、柔和的、具体的、实在的。“爱”绝非来自于漫无边际的想象,而是源自最平实不过的生活。

比如一道口味上佳的美味。具体到小说里,每当被媒人撮合的双方陷入彻彻底底的混乱,出来收拾残局的却是小说里无处不在的美食。斯图亚特显然深知吃不仅满足的是挑剔的味蕾,更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情感的催化剂。在她笔下,美食常常扮演一种意外的符号、情感的推手,将彼此生疏、彼此割裂的两个人拉拢,将糟糕的局面推向更好、更阳光的一面:黑松露促成了牙医的好事;蛋糕成了纪尧姆向女神传情达意的小纸条;豆焖肉的香气更是无处不在的隐喻——斯图亚特告诉我们,爱情与美食一样,需要用耐心去慢慢熬煮、经营,来不得半点懈怠与马虎;需要小心翼翼的照料,同样也需要“时间和毅力”。这样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写作如此,美食如此,爱情或是生活,大抵也是这样。

佩里戈尔的媒人读后感(八)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讲,《佩里戈尔的媒人》才是朱莉娅•斯图亚特的成名作,但由于在中国大陆的出版时间晚于《伦敦塔集雨人》,倒是因为读了后者才对《媒人》充满期待。

很有趣的是,一位英国作家的成名作竟是一部以法国为背景的小说,而在中国大陆,这一点点小小的bug似乎得以“纠正”,却一不小心破坏了斯图亚特无意间布下的精美“骗局”。

我总觉得用“骗局”来形容斯图亚特的写作是有趣而准确的。《媒人》一书若说情节简单,不过是一个职业和情感双失败的男人在这两方面都取得美好突破的故事,说到底,还是男女主角(纪尧姆和艾米莉)努力(有意或无意)向对方靠近的过程描写,读者只需备好纸巾和爆米花看他们如何在作者的牵线下折腾便罢。但斯图亚特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作者,她不甘心安排主角按既定命运发展,亦不甘心使其读者沦为肥皂剧粉丝──她想方设法设置障碍。

可以说,设置障碍是所有爱情小说天然的属性,虽然在真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出于心脏承受能力的局限,总渴望得到完美的爱情,一个完美无缺的伴侣,一段无甚波澜的感情(Thank God!)。可是,小说真要写成这样,怕是连《故事会》的门槛都越不过。我们可以在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看到这些熟悉的桥段:白血病、门户之见、外星人搞不定体液……通常,这些障碍的设置是为了增加爱情纵向的时间维度而加诸男女主角身上,斯图亚特同样会用这一招给纪尧姆和艾米莉制造困境,如二人在漫长的相识过程中总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相恋,开始是男的羞涩,后来是女的嫁人,再后来又出现了无辜的搅局者……但这并非她写作的撒手锏。

于是我们回到了开头所说的“骗局”。斯图亚特更擅长用大量笔墨渲染旁线人物的故事,通过撕扯读者的注意力,为男女主人公的圆满结局制造困境。一部爱情小说,偏偏男主角是负责爱情这一产业链中最琐碎工作的媒人,他必须帮助客户完成其心愿,加之他又是一个半路出家(还不要紧)、没有成熟的恋爱经验(要了命了)的转行理发师。我几乎能想到斯图亚特在设计这一人物背景时嘴角狡黠的微笑。于是,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牙医、面包师、接生婆,甚至男主角的妈妈,作者几乎在这些支线故事上平分笔墨,详细地描写了爱恨纠葛的群像,生生将男女主角的爱情泯然众人──读者一方面为主线爱情提着一颗心,一方面不停地在新出现的人物和情节中与自己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角力,这几乎是世界上最机智并趣味盎然的游戏了吧。

更不要说那些略显荒诞的细节,它们更好地支撑起这场“骗局”。文章开篇便端出了一罐白扁豆豆焖肉,做法类似于中国的卤汤,多年的食材经过一层层沉淀,化成对食物和流年的纪念。针对美食,书中不仅详细描写了豆焖肉的做法、纪尧姆“富饶”的食物储藏室、纪尧姆对食材种植方面奇特的心得、爱村人对于美食的态度(每次龙卷风前保持良好的末日心态将食物一扫而空,导致风暴平息后的恶果)……最令人称道的恐怕是他和面包师规律性的厨艺大比拼,“纪尧姆的山羊奶酪馅饼已经一饼定乾坤。”两个单身大龄男青年近乎病态地执着于奢侈的味觉,恐怕没有比这更性感的寂寞了吧。

另一个我特别喜欢的细节是女主角艾米莉随口胡诌的那些传说,她在离婚后返乡买下了城堡(关于城堡的意象,其实觉得可以单拎出来说一篇)并对外开放,面对参观的陌生人,她总有讲不完的匪夷所思的故事。行吟诗人如何因爱生恨对美洲骆驼痛下毒手、两百年翻转一次的地板背后的城堡世仇、艳福享尽的男子留下“轻易助人,后患无穷”的遗言……似乎她在第一段婚姻所受的无聊之苦,变本加厉地反作用于她风趣的天性,竟然诞生了一位暗黑系童话作家。

其实,斯图亚特的小说总在塑造一个独特的空间,会让我想到扬•提尔森的音乐,或是那些色彩斑斓的电影《天使爱美丽》《两小无猜》……在这里,人们总是忙碌于一些在我们俗人看来不切实际的事情,却执着地坚守自己的孤独,那么对他们的描写,恐怕这些欲盖弥彰的“闲笔”恰好更能掩饰人物内心不愿轻易示人的情感,于是那些在爱里略显笨拙的男男女女才得以在这场精美的“骗局”中全身而退,获得幸福。

最后,用《媒人》中我非常喜欢的结尾做这篇文章的结尾吧,仿佛作者在经历众多试图瞒天过海的铺陈后还是笑着说:哈哈哈,终成眷属。

“他的心之船终于停歇在艾米莉的港湾,安然入睡,随后响起惊天的鼾声。艾米莉在鼾声中醒过来,听见一只刚降生的蛋滚过楼梯的平台。”

佩里戈尔的媒人读后感(九)

佩里戈尔的等爱人

——写给《佩里戈尔的媒人》

By英吉莎

“丽河爱村”是个很小的村子,全村居民的人数在三十三到三十四之间浮动,取决于下一次龙卷风有没有卷跑什么人,或者把被卷跑的人送回来。它名不副实,甚至不符合大多数人对法国乡村的想象:即不美丽,又不浪漫。村民们虽然热衷于偷情和通奸,却羞于言爱。虚伪而保守的民风使得他们以看邻居出丑、以及传播八卦为乐。好在他们还有一项法国人的种族天赋技能得以保留,那就是烹饪。生活一成不变、压抑又无处排遣,所有人宣泄的出口,就是大吃大喝。

在一次龙卷风中,摇摇欲坠的房顶和席卷一切的狂风不免让人有大限将至的错觉,于是人们聚在一起,拿出地下室珍藏的鹅肝酱和红酒开怀大吃,并且向对方吐露自己埋藏最深的隐秘。然而第二天发现自己还活着,打开窗子吐完积压在胃里、如今已经隐隐作痛的佳肴,他们似乎也把昨夜的真情告白都随之吐尽,大家像没事人一样,重新回到过去那种没心没肺又没羞没臊的生活中去了,除了一对对怨偶因为知悉伴侣的不忠而彼此憎恨。

理发匠纪尧姆生于斯长于斯,以优秀成绩毕业于理发师学校,又当了几年学徒以后,他便成了村里唯一的理发匠。靠着他的一副好手艺,以及一副好口才推销出去的那些假鬓角和生发剂,这位大龄单身汉的日子颇过得去,直到隔壁村来了另外一位理发匠。虽说他把每一位顾客的脑袋都理得像个大松果,但他还是成功地抢了纪尧姆的饭碗。

没了饭辙的纪尧姆自然想到了转行,但是在一个三十三人的小村子里,每人都有一个行当,而他也别无所长。苦思冥想之下,纪尧姆突发奇想:他要转行当一个媒人。

尽管纪尧姆把他的理发店刷成了浪漫的粉红色,他的生意仍然磕磕绊绊。小气的牙医和鱼贩女助手互相都认为对方身上有一股怪味,七道菜上了还没三道就想拔脚而逃;美丽的寡妇满怀期待地去见一位“经济实力雄厚的单身汉”,结果来的却是八十二岁的老农夫;面包师终于盼到他魂牵梦萦的美人儿,约会完美无缺,谁知他的梦中情人另有所爱……但这些还不是最让媒人发愁的,真正令他茶不思饭不想的糟心事儿,反而是他牵线记录里相处最美满的一对儿,只因为那位女士是他的心上人。

年轻时代的纪尧姆和肉铺的女儿艾米莉青梅竹马,他第一次试着给人理发,实验对象就是艾米莉。虽说因为把她理成一个鸡冠头而饱受其父老拳,但这对小伙伴始终不曾有任何芥蒂,相伴长大,直到艾米莉动身去城市工作。她离开之前,交给纪尧姆一把美丽的猎刀,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出于羞怯,纪尧姆没有回信,反而把信埋在了花丛下,虽然每一个字都深深印在他的脑海,虽然每一次花开他都会想起那个粗野又美丽的女孩,但他从未回复过只言片语。

伤心的女孩嫁给了一个富翁,却无法点燃丈夫如同死灰枯槁一般的心。他们在经过了二十八年痛苦的婚姻后和平分手,艾米莉带着大笔赡养费和一头被不幸所摧灰的灰发,回到了村子,并且买下了一栋破败肮脏的城堡。

作者朱莉娅•斯图亚特的上一部作品是《伦敦塔的集雨人》。这位女作家文风十分独特,可以说是一种“煞有介事”的诙谐与黑色幽默。她善于将荒诞与现实如菜肴与调料一般相互搭配,并且完美地加以烹饪。她是那种会板起脸来讲笑话的作者,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地写出最荒诞的情节,比如艾米莉借擦洗家具来排解婚姻不幸,擦洗得她的女佣居然发现餐桌越缩越小;龙卷风能将村里的药剂师一卷而走,又在四年后平安地送回来。

有位书友说这位作者的幽默感像王小波。一样的一本正经、一样的煞有介事、一样地混淆了现实和荒诞的边界。但朱莉娅•斯图亚特并不写恶人,她笔下只有庸人。他们读书不多,做事滑稽可笑又带着几分乡愿,但他们也如你我一般,有孤独的心与不完整的灵魂,等待真诚而热烈的爱来填补这份残缺。

这本书另一大看点,就是各种法国乡村美食了。作者以一碗白扁豆豆焖肉为开头,讲述了男主人公纪尧姆的家族。他母亲严密地守护着一锅白扁豆豆焖肉,每逢家里有重大事情发生,就往里面加一块鹅肉或者一段香肠。这锅豆焖肉不啻于一部以烹饪为编年的家族史,因此纪尧姆的母亲也不惜为了维护豆焖肉之正统与尊容,而与村里另外一位太太交恶,互相以鳗鱼和西红柿进行攻击,长达三十年。

纪尧姆与他的至交好友,面包师史提芬经常相约钓鱼,但真正的目的是比拼厨艺,各自准备好一野餐篮的美味佳肴前去赴约。这两人之间的较量颇有武侠小说中世外高人的风范:开始时不动声色,较量时绝不口出恶言侮辱对方的菜色,只是展示自己的厨艺,一旦分出高下,彼此心知肚明,亦不点破。如果哪位读者是在深夜阅读此书,越翻到后面,就会发现这种美食攻击越发密集。纪尧姆帮面包师看店那一段,各种千层糕、修女泡芙、小蛋糕、果馅饼,只能用丧心病狂来形容。

书中的“佩里戈尔”是法国著名的松露产区,书中的角色们也颇受此传统影响,他们骂架时会称对方是专门训练来寻找松露的“块菌猪”。而这种无上美味也一直有催人情欲的传说,纪尧姆费尽心思撮合挑剔又小气的牙医与杂货店女店主,最后一招杀手锏,便是松露。七道以松露为主题的正餐依次送上,还没吃完正餐,牙医眼中女店主已经顺眼许多;甜品一下肚,他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与佳人共赴巫山了。

松露温暖了这对孤男寡女的胃,彼此的体温填补了长久以来心灵的空缺。书中第二页出现了一枚绿色的小纽扣,不知何时开始静静地躺在纪尧姆家的豆焖肉里,等待失物招领,而这个看似无关的小细节却在全书倒数第二页中奇妙地首尾呼应。小纽扣物归原主,等爱的心找到了等爱的人,疲惫而满足的灵魂在甜点与鲜花的香气中沉沉睡去。读到此处,放下书本,只觉得一切都安稳美好,爱如甘霖。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