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篇文章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作者指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具备探索真理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要批判地思考并与世界接触。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读后感(篇一)
阿尔都塞在谈到哲学的搭建时总是爱用一些军事和法律术语,意在指出某些概念有‘权’构成哲学命题,有些方法有‘权’构成哲学方法,而有些价值有‘权’构成哲学所追求的价值。也就是哲学始终(不管是在命题还是方法还是目的方面)只能在既定框架之下让每一个要素得到满足,进而使全体哲学本身整个儿地得到满足。
这种结构名曰意识形态。
而意识形态(或意识的形态)本身是无意识的。统治阶级稳固占领精神方面的高地后撰写的胜利宣言。它真的以为自己赢了,欣喜若狂,对应着启蒙运动的狂喜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狂怒。
而马克思认为物质环境(自然的和人造的)对人精神一定会产生决定性影响时,他发现了某种新唯物主义。也就是不是从精神出发直接把握物质,而是从物质出发考察其对精神决定性的影响。这也是马克思阿尔都塞的一面。
阿尔都塞在博士论文中把康德的物自体把握为康德这个人本身性格和思维上的缺陷,映照着马克思那句“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还跪着”。这是阿尔都塞马克思的一面。
对伟人的有血有肉的性格进行大胆推测吧!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阿尔都塞之间的枢纽(?)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读后感(篇二)
谢谢你,阿尔都塞先生。每当我迷惘,失意,总会翻开这本书,今天不觉此书已见底。(本书内容大部分已经在列宁与哲学/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联中谈到,本书只能算散文,想集中学习的话不建议观看) 我想,如果在情感资本主义泛滥的时代所谓的情绪价值指向性别化范畴的他者女人(阴性母托邦意义上的)的剩余享乐,那么这本散文集就是提醒我们什么是驱力,什么是反叛者,以至于读到最后已然泪流满面(最后附录那里是在贩卖资产阶级知识法权关系,您的弟子说的一点儿也没错,但是私心给您满分) 辩证法强调意识形态填补国家机器的自律性(见远东残阳收藏)哲学学习者(您弟子告诉我们最好不要用哲学家这个词!)不要畏惧深入敌方(我想起了自己本科建立的极左思潮读书会读了政治经济学,战后法国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直觉现象学,黑格尔导读后让大家阅读经与史—请不要畏惧!)然而作为辩证法的践行者必须提醒自己不能在固定的概念上停滞不前重复了以为概念是永恒的幻象—在市民社会的战场上不断阶级斗争—直到永远—因为这空无能指(其实不用这个词为好)本身就是冒险一掷,尚未确定的。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尽管广松涉极言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者旨在避免客观科学,因为这种符号暴力,象牙塔只会让阶级的政治主观性在重大历史考验中服务于自我蜷缩。最后,尽管您说人人都是哲学家,您的弟子说得更对,哲学家这个范畴就不该存在。
あなたに届く力で、飛ぶんだ、沈んだ世界を今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读后感(篇三)
今年读的最后一本有关哲学的书籍。其实有些伤感,马克思所开创的这块“历史科学”的大陆,我才刚刚望见,便要转航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真正走进这块大陆,去感受那无所不在的“刺激战场”。在哲学领域中,我们拾起理论的武器,不懈地英勇作战,为的是捍卫“科学”,而不是“哲学”。我们只是在哲学中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人人都是哲学家”,此言非虚呀,一方面我们都生活在“哲学”的世界,就是意识形态的世界,不自知地践行着被灌输的观念,仿佛自己看透了一切;而另一方面,我们都有觉悟的可能,洞察世界深处真正运行的力量……
我们一生所战斗的,是那种精心构造的目的论世界——诸如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思维着的实体、康德的道德律与星空世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虚无”甚至海德格尔的“存在”,是“诸秩序的秩序”,是哲学的绝对开始……而围绕这一目的所展开的是认识论——真理就是事实与知性的相符,主体与对象的同一(斯宾诺莎的平行论和黑格尔的绝对逻辑“辩证法”),这种实证主义是一种正确的描述,而与正义毫无关系…和存在论——存在与虚无的同一(这到底该如何理解?),存在就是秩序,诸存在的秩序的建立在存在中被奠基,并由存在所规定和预先决定…唯心主义哲学始终暗含着起源就是目的的看法。
我们该如何与这些伟大的对手斗争呢?我们的理论武器库里有哪些可以拿出来用呢?或许,让我们找找……德里达的边缘理论“外部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唯物主义概念“没有主体的过程”(没有起源和目的的过程)、斯多葛派的“如果…那么…”与伊壁鸠鲁的“偶然唯物主义——原子的偏斜、相遇与凝结是存在特殊性生成的条件,恰恰是离经叛道,是偏向才是世界之始;一切都是相遇,一切相遇都是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是主体的和形势的相遇”、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从上帝开始,以宇宙的全部面貌为中介,达至三种认识的理论,即认识直接的世界/共同真理的世界/独特本质的世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他的阶级斗争学说……看看吧,我们并不是势单力孤,我们的同志,我们的武器,我们的形势,在这“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潜流”之中——多么美妙的词汇!,我们一起在哲学中战斗……我们一向拒绝对哲学作体系性的构建,拒绝哲学背后的法律意识形态——法权和那个“权利的主体”是最具欺骗性的概念。我们一向认为,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唯一存在着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一种伟大的批判传统……马克思和列宁一直在默默地但真正有效地实践着哲学……那么一个终极命题是:什么是哲学?阿尔都塞告诉我们:哲学就是战场。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读后感(篇四)
本文通过将阿尔都塞哲学遗著《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置于其诸多哲学文本的线索之中,详细回顾了阿尔都塞哲学观和哲学实践的演变轨迹,指出所谓阿尔都塞晚年思想的"转向",实际上是向早年思想的一种回归。《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部遗著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中预告了但却未完成的"哲学著作"的替代物,是阿尔都塞以新的哲学观为基础进行的哲学总结。通过它,我们可以理解,阿尔都塞的全部哲学努力,就是"在不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情况下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译者简介】吴子枫,原名吴志峰,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阿尔都塞与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巴黎高师哲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西方当代理论的翻译与研究,译有利罕《文学中的城市》、萨特《什么是主体性?》、阿尔都塞《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等。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读后感(篇五)
阿尔都塞说:“哲学家以发明和使用一些在哲学之外没有任何用处的术语而闻名”,哪怕是使用一些日常用语,如身体、上帝等等,也和日常意义不一样(比如梅洛庞蒂说的身体和日常用语中的身体就不一样),这些日常用语被哲学体系内部化,与哲学体系内部其他术语连接起来,获得其专属哲学意义。 而要想讨论这些基本哲学术语(上帝、灵魂、主体、精神、理性等等,这些哲学术语可以叫做范畴),对很多哲学家来说,不能随便选个主题来开始,而是有一个最根本的开始,比如对笛卡尔来说,要从不能怀疑的东西开始,所以笛卡尔认为“我思考”是最不能怀疑的,这是哲学的绝对开始。这个绝对开始就是起源,形而上学已经预设了起源到目的,是有主体的我的意识参与其中。但笛卡尔认为促发我思的是上帝,通过对比,在阿尔都塞看来,笛卡尔不断倒退,陷入了循环。 从上面可以看到,形而上学的开始其实也是相对的,那为什么他们会说是绝对的呢?阿尔都塞认为这样可以统领其他学科或普通真理,比如柏拉图、笛卡尔、黑格尔认为哲学为其他科学指定对象和方法。不过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哲学没有对象,不能进行实验,仅有经验(感觉),故会重复相同的问题,即本身是有限的,但却说把握了整体(现有现实的集合),虽然阿尔都塞这样批评,不过有些感觉还是很重要的且有必要分析的。 科学则是有限定的对象(探索是无限的),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通过技术实验来验证把握对象,可以被肯定或否定,进而提出科学理论。所以波普尔说科学在于承认可证伪性。不过阿尔都塞认为波普尔的观点错了,在他看来,因为无人能对理论的最终正确与否表态。 而非科学的理论/意识形态,如哲学则不需要验证,无法被肯定或否定,因为目的不是为了认识现实,而是把它的道理强加给现实,并认为理论认识优于经验认识。 科学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哲学提出论点,论点已经包含了范畴。哲学提出论点是为了摆放,摆在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摆在哲学历史中,与其他哲学思想进行战斗。所以这些论点是理论上的战斗行为。所以哲学家虽然在看似操纵观念,看似不影响政治,但其实是对现实世界有影响,比如霍布斯干预克伦威尔,斯滨诺莎干预荷兰,海德格尔干预希特勒时期的德国。故在阿尔都塞看来,哲学中的政治纯真是假装的。哲学会不断进行干预,干预理论,也干预其他学科。 以及哲学总是谈论真理,科学不会谈论真理,仅会说,某个定理得到了证明。当哲学家宣称某观点是真理时,其实提前对控告他说谎的人采取了警戒,并在信念方面安慰了分享他观点的人,故真理具有保证功能,保证其高于一切怀疑,行使普遍保证功能。故克尔凯郭尔会对其感到颤栗。通过这种保证,通过真理与非真理的划分,维护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划分。哲学家说出了了真理,又是如何保证的呢?是用根本的,绝对的起源来保证。 形而上学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上,认识论从早期的弱小到17、18世纪变得壮大,原因是因为资产阶级要反对封建阶级、教会等,故需要认识论来构建权利的主体来反对上帝。到了19世纪,资产阶级地位稳固,认识论也开始衰落。 所以在阿尔都塞看来:“哲学就功能而言是政治的,就其形式而言是科学—理论的。现在的人的法律主体、道德主体都是来源于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没有真正的历史,因为它的历史无非是通过千变万化的形式重复表现某种唯一的、相同的功能。” 与哲学要有一个绝对的开始的传统相比,哲学还有另一个传统,即没有绝对的开始,可以从随便什么东西开始,这个源头来源于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他们放弃将种种存在和事实归入一些预先存在的范畴,拒绝从起源或存在开始,认为哲学从无开始,从具体事实出发,没有预先存在的理念。存在是原子的突然偏向,而不是规范,在凝结时进而相遇,出现了独特的存在。故唯物主义哲学,不预设起源和目的,是一个没有意识,没有主体的过程,要认识事物,必然摆脱虚幻的范畴,对经验的事实进行具体的研究,虽然不预设起源和目的,但实践过程在起作用。 所以阿尔都塞认为:“从实践来看,哲学是什么呢?斗争,永久的和先发制人的,因为它是普遍的战斗。哲学就是一个战场,在这里展开着这场在大量战士之间进行的永久的战争。” 阿尔都塞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进行几千年的斗争,并认为唯物主义才是有创造性的,认为实践认识优先于理论认识。唯物主义的实践是生产力在生产关系的制约下发展的实践。关注具体实践,具体对象,这个对象有可能改变。而不是唯心主义认为的不变的主体,对唯物主义来说,对象是为了验证思辨。 不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看似对立,但其实相互掺杂,比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与观念相符产生了真理,即唯心主义离不开具体事物。并且都以哲学本身为基础,所以这也叫做对立面的统一。(再比如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帮助了工人产生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阶级,这也是对立面的统一) 所以在都以哲学本身为基础的情况下,阿尔都塞从哲学内部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意味着在哲学的阶级斗争中选边站:它归根到底是理论中的阶级斗争,由于意识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它选择站在唯物主义阵营一边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因此,它在战斗:哲学家就是在理论中战斗的人。因此马克思在现有的哲学中思考,他并没有创立一种新哲学。他只是以一种革命的方式实践现有的哲学,从中采纳一些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立场的论点,但如果事情确实如此,我们就有理由说,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虽然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在阿尔都塞看来,可以从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他在书的最后写道:“请记住, 1845 年,马克思在一页纸上草草写下几行文字。那时, 1848 年尚未出现在地平线上,那是最黑暗的压抑时刻。马克思主义理论尚未在其基础上站稳脚跟。但马克思至少懂得,要想在历史方面干一番科学事业,必须“变换场地”也必须放弃资产阶级的哲学立场,转变到无产阶级的理论立场上来。于是就有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这个我们依然要靠它来生活的简短句子:"迄今为止,哲学家们只是用这样那样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 其他摘抄 先验主体:不是你我这样经验的,道德的,法律的,政治的主体,它是指具有一种主体的形式,但又避开一切经验的规定性,它是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 唯心主义就像行人从始发站乘上的火车,始发站终点站都明确,唯物主义就像行人突然闯进行驶中的火车,始发站终点站一开始都不明确 人类主体集齐了法律、道德、宗教等属性,触及了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或人对人的实践(生产和政治)的意识形态 一种社会形态要继续存在,它就必须被再生产进而被加固 国家掌握法权、军队、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确立被剥削阶级的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