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读者分享了对古龙小说《本色古龍》的阅读体验。作者通过对古龙小说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的分析,认为古龙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古龙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本色古龍》读后感(一)
在当代武侠小说领域里,有两个人是无法绕过去的,一个是金庸,另一个是古龙。关于金庸小说研究的著作,可谓多如牛毛,相反关于古龙小说研究的作品则屈指可数。作为一名古龙迷,笔者在市面上几乎未看到过与古龙小说有关联的著作。今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经一位古龙侠友推荐,笔者从网上购得《本色古龙》一书。收到书后,翻阅了下发现是本关于古龙小说文本探究的著作。书中对各个时期各个版本的古龙作品文本都有很细致详尽的比对,细读之下震惊万分,原来古大侠作品中许多精彩句子和描写都被删除或人为更改了,熟读过古龙作品的人都知道,古龙用笔向来是很独到的,用笔处必有讲究,而通过读此书才明白许多作品里的妙笔都被删减了,不得不让人惋惜。当然为何要删减,原因颇多,单就《本色古龙》这部书而言,他的面市为广大古龙迷带来了一个新的认知,那就是让古迷们明白了我们曾经读过的文本内容并非是原貌。作为《本色古龙》作者的程维钧先生举十年之力,读遍港台大陆等多个古龙作品文本,逐一比对,探究,将缺失部分还原,单就这项工作耗费的心力,财力可想而知,不得不让人叹服。其中的艰辛滋味,唯有作者本人自知。付出如此巨大心血,我想最大的动力是来自对古龙作品的无限热爱。而作为古龙迷读者的我们又是多么幸运,因为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古龙大侠最本色的文字,在这些被重新归位的文字背后,我们再次品咂了古大侠的妙笔,当然,我们必须以敬仰之心感谢程先生的坚持与付出。 下面说说个人对这部书的感受:一、本色古龙的问世为广大古龙作品读者提供了新的认知,为读者还原了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二、让广大读者对文本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对更好的阅读理解古龙作品提供了重要依据;三、让读者对各个时期古龙的创作脉络有了清晰区分,同时对古龙作品出版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四、时值古龙先生80周年诞辰之际,本色古龙的问世对推动古龙作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五、始作俑者,填补了古龙作品文本研究的缺憾,为当代,未来古龙作品文本研究提供了扎实的依据;六、为日后古龙作品的完善与出版奠定了基石;七、本色古龙为当代武侠小说研究树立了新模式,新范本,拓宽了武侠小说研究的视域;八、本色古龙的面市为广大武侠爱好者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即民间人士亦可在武侠研究领域有所建树。
《本色古龍》读后感(二)
很多人都知道,古龙小说有七十余部,但很少有人知道,古龙的七十余部作品中,哪些是真品,哪些又是混珠的鱼目。
在能够分出古龙作品真伪代笔的极少数人中间,能够知道古龙小说的原始版本究竟是什么样的,可能只有一个。
这个人,当然是“让你飞”,也就是程维钧。
几乎不可能有人象他那样,十数年间,沤心沥血,孜孜不倦,不计成本与代价,把几乎所有的业余精力全放在古龙小说的版本考证方面。
这是兴趣,是爱好,也是执着。
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与付出,使古龙研究正式进入殿堂。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曹正文先生的《古龙小说艺术谈》开古龙研究之先河,毋庸讳言,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相当粗糙的,而且,受限于资料搜集的困难,把相当部分的代笔与伪作也纳入其中。
当然,在那个时代,曹正文先生作为大陆古龙研究的先行者的勇气,已经弥足珍贵。
在海峡对面,许多专家学者把武侠小说研究做得有声有色,其中翘楚,当然是叶洪生、林保淳诸先生,更有后起之秀陈舜仪,也就是网络上的冰之火。
通过这些专家学者的努力,古龙小说的真伪基本上得以廓清。
然而,真正专注于古龙小说版本考证的,还只是程维钧。
不过这样的考证,究竟有没有意义?
在多年以前,网上流传过拷古速成这样的文字,特意举例:
“星。
星星。
满天的星星。”
然后尽意诋毁:古龙通过毫无意义的三行字,便骗取了许多稿费。
经过程维钧的考证,“星星,满天的星星。闪亮的星星。璀璀璨璨的星星。”系薛兴国所代笔。
谣言不攻自破。
很多人在读古龙小说时,往往也感到“不顺”,该分段的地方没有分,不该分的地方却分段了。
经过程维钧的考证,古龙小说的原貌并非如此,而是多个版本的以讹传讹,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还原古龙小说的本来面目,不但使读者获得阅读的最佳感受,也能为研究者提供最佳的原始素材。
这也正是古龙版本考证的意义之一。
*** *** ***
十年磨剑,程维钧用了不止十年。
他阅读研究比对各种各样不同版本的古龙小说,共计有千余种,所耗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几乎是不可估量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些经过程维钧点评的古龙小说优质版本,往往会价格暴涨。
作者独到的眼光,精辟的见解,对文字的敏锐感觉,凝聚成厚重的《本色古龙》。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任何古龙研究者都不可忽视的抗鼎力作。
龚鹏程、陈晓林、林保淳、郑小龙、陈民生,诸多名家题诗题字作序,并非褒扬赞美,而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引起了名家的共鸣。
此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定价,值得每位古龙爱好者、武侠爱好者拥有。
《本色古龍》读后感(三)
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侠小说开始在台港盛行,当时少有人购买收藏,大多从租书店租来读。武侠小说在文坛的地位较低,不登大雅之堂,出版社和编辑对作品文本缺乏重视,随意分章拟题,修改文辞,排版和校对较为粗糙。而作家大多为稻粱谋,收钱同意出版了事,较少回头来检视出版后的文本质量。古龙的早期作品,亦是如此。但因古龙的早期作品未脱传统武侠的窠臼,是以只要文本完整,删节不多,对阅读和理解影响不大。
1970年前后,古龙进入高度创新自觉的写作阶段,将戏剧、诗歌、推理、哲学等元素融入其中,文字刚健洗练,韵味无穷。同时将作品每章拟制长短不齐的新式标题,下分若干小节,每章(节)对应一段情节,注意长短句的结合和情节分隔符的运用,将“古龙文体”的美感和意境发挥到了极致,大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但遗憾的是,台港一些报刊和出版社无视(抑或是尚未意识到)古龙的这番匠心,如《武侠世界》、《中国时报》、春秋、南琪、武林等,都不同程度存在编辑自拟标题、重新分章、删除小节号,甚至删改文字的情况,彻底打乱了原稿面貌,使“古龙文体”的美感和意境大打折扣。
所幸的是,1970年至1979年,古龙有20余部后期佳作在香港武侠春秋出版社及旗下的《武侠春秋》杂志出版或连载,武侠春秋给了古龙作品足够的尊重,最大程度保持了原稿的面貌,为后世研究者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二
古龙的努力,终使台湾文坛对其刮目相看。1976年起,古龙陆续受邀在《中国时报》《时报周刊》《联合报》《民生报》等知名报刊连载小说,除在《中国时报》连载的《碧血洗银枪》被删节外,《大地飞鹰》《七星龙王》《离别钩》直至最后的“大武侠时代”系列等十几部作品在文本上均维持了原貌。同时,汉麟/万盛、华新/桂冠、春秋、南琪等出版社从1977年开始,相继将各自手中获得授权的古龙作品,包装成名家绘图题字、装帧精美、印刷考究的25开修订本出版,引发购藏热潮。
平心而论,此举确实为古龙小说扩大了影响,提升了地位,使其得以登堂入室,与文学名著并列书柜。但出版社只顾做装帧等表面文章,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文本,绝大部分修订本非但没有遴选对照优质的原刊本恢复作品原貌,而且进一步对文本动了各种手脚:章节重设、文字删改、情节分隔符删除、段落合并,等等,修订后的面貌与作品原貌相去甚远,很多作品甚至面目全非。
这些修订本成为今传本的主要来源。虽然经过修订后的古龙小说依然魅力无穷,但凡是读过作品原貌(如武侠春秋本一脉的文本)的读者,纷纷表示无论在单纯的文体美感,还是升华后的文学性上,都比修订本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
时至今日,古龙新派武侠小说泰斗的地位早已得到公认,许多学者和评论家甚至呼吁将古龙写进中国文学史。但对其很多作品,读者还有着种种疑问和困惑,这些本可以在原刊本或原始连载中找到答案,却被出版社的“修订本”误导了。
——通过《本色古龙》的上篇“原貌探究”,读者不但能了解各部古龙作品的原始面貌,而且可以看到文本的删改变化:大到几千上万字的大幅删节,章节设置的全盘打乱,小到一节“引言”或“后记”的遗漏。对文本的延续情况,读者也可一目了然,结合收藏建议,选择最能反映原貌或最适合自己的版本。
——通过《本色古龙》的上篇“原貌探究”,读者可以解决很多关于古龙作品的疑惑。如汉麟本《苍穹神剑》《飘香剑雨》令人莫名其妙的结尾,《大旗英雄传》与《铁血大旗》的文本差异,《画眉鸟》中的“未碰见”迷团,《蝙蝠传奇》中金灵芝的生死,《风云第一刀》究竟是哪部作品的原名,“七种武器”系列的新说法,《天涯·明月·刀》被腰斩的真相,《凤舞九天》与《剑神一笑》中角色定位的不一致,《飞刀,又见飞刀》令人云里雾里的错排,“冰比冰水冰”的来龙去脉,《银雕》的真伪和面世过程,等等等等。
——通过《本色古龙》的下篇“代笔考证”,读者可以了解到哪些作品存有代笔,代笔作品中哪些内容是古龙亲笔,哪些是旁人代笔,甚至可以精确到某段某句,还可以看到详细的考证过程。
更重要的是,清楚这几件事,便于我们重新认识古龙和古龙小说,客观公允地评价每一部作品,见证古龙是如何从传统武侠的创作,一步步求新求变,最后登上新派武侠巅峰的。
四
刘禹锡《浪淘沙》有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本色古龙——古龙小说原貌探究》,将拂去滞留在古龙作品上的浮尘和迷雾,让其闪烁出更加灿烂耀眼的光芒!
正像著名文化评论家、风云时代出版社社长陈晓林先生所言,“未来,一代又一代研究古龙其人其文的学术菁英,均将视这部《本色古龙》为不可绕过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