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主厨的面点课》是一本关于面点制作的书籍,作者通过详细的步骤和图文并茂的说明,教授读者制作各种口味的面点。书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的面点制作方法,还有一些创新的点子和技巧,让读者能够轻松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面点。这本书对于喜欢烹饪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第一篇
热播剧《北辙南辕》中鲍雪数次在剧中提到,姥姥包的饺子绝了,是天下最好吃的饺子!剧中吕正吃了一口也赞不绝口,他说,真香啊,这是我七十年来吃过最香的饺子。 作为碳水爱好者,这个剧情让我对那盘饺子的味道充满了好奇,看剧不禁把自己看得饥肠辘辘。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如今想在外面吃上地道又好味的面点,是越来越不容易了,最好吃的永远是家里做的。但是很多人都被面点制作的繁杂工序吓退了,于是一边不敢动手,一边忍着肚里的馋虫。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这本书可以说是面食爱好者的标配书了,它把中式面点系统根据面团的特性与烹调方法,精心归纳为“水面”“烫面”“发面”“老面”“酥皮”“米制品”“中点精选”七大单元。 通过详细的文字解说和细致的步骤图片,它把实际操作手法一一道来,让新手也能按照书中的方法做出成功的南北风味中式面点。
本书作者曾良泉是一名台湾名厨,曾经获得第六届世界烹饪大赛特金奖,国际中餐名厨等奖项,荣获法国国际美食协会、世界御厨协会、法国蓝带美食协会、奥古斯餐饮名人堂联合颁发的“亚太十大国际名厨”称号。 他在这本书中毫无保留地将毕生面点“厨艺”倾囊相授,从厨艺课程中精选出60道人人都能轻松上手、每天吃都吃不腻的面食。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中一探中式面点的究竟。 1.面点的历史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民和县发掘古代遗址时,发现了一锅4000多年前的面条。 由此可见,面食起源于中国,自从远古时代开始,面食就是我们国家的主要口粮。 在新石器时代,因为已有石磨,所以当时已经可以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再后来,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许多风味小吃,比如饺子、油条、拉面、汤圆、粽子等等。 2.做面点没有那么难 面对很多对面点制作望而却步的食客,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很多面馆、餐厅强调“手工”“手感”,其实自己在家就能轻松做出。 用新鲜的面粉揉出面团,擀成面皮、面条,再搭配个人喜好的内馅、配料,不需要多精湛的厨艺,只要将水煮滚,把做好的小笼包、馒头往蒸笼上一放,待熟后上桌,就能征服大家的胃。 作者更是透露,做好面点的秘诀没有其他,就是多下功夫,用点心就好了。 所以,自己做面点切忌急于求成,要知道烹饪都需要花费时间,但所有的美味都是值得等待的。 其实,面点的基础制作技术一般都是这三步。 一是混合搅拌。就是将原料和配料混合,搅拌均匀,加速面粉吸水形成面筋。 二是发酵整形。让酵母菌发挥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形成气孔,使面团体积涨大。 三是做成。通过蒸、煮、煎、炸、烤、烙等不同的手法,做出软弹、香酥有嚼劲的面食成品。 3.最爱的两道面点 作者说,只要有基本的原料,搭配其他食材,照着《金牌主厨的面点课》里记录的配方、材料和步骤,一步步操作,就能成功制作出书中的美味中式面点。 在书中的60道面点中,我最爱的是黑糖馒头和小笼包。 黑糖馒头跟白馒头相比,要甜软一些,而且吃起来有黑糖的香气,在饥肠辘辘的早晨吃上一个,真是温暖到心里。 它材料简单,就是黑糖、中筋面粉、酵母、油和水。 黑糖和水一搅拌,再放入酵母,跟面粉一起揉成面团,压出气泡,擀成长方形,刷上清水,然后卷成圆柱,最后均匀地切割成几份,放进蒸笼。20分钟后,美味就新鲜出炉了。 小笼包是江南的名点,皮薄,汁水饱满,吃的时候轻轻夹一个,咬上一个小口,吸上一口肉汁,十分满足! 馅料是小笼包的灵魂所在,要用新鲜的猪绞肉加盐、水、葱白还有酱油、酒、芝麻油和白胡椒粉搅拌均匀。 包子皮要用滚水围绕面粉倒入,搅拌成滚面面团,冷却到室温,同时用酵母、水、中筋面粉、糖、油混合成团,盖上湿布。然后用滚面面团和发酵面团混合,分割后擀成面皮,包上馅料,发酵后大火蒸上10分钟。 为什么外面的面点怎么做都不如家里的好吃? 正如一位美食家所说的那样:最美味的食物,永远是自己亲手下厨,为家人制作出来的食物,因为其中饱含着爱与幸福。 如果你正打算学面点,不如打开这本书来亲子体验,为你自己,或你爱的人制作一道美味,感受那流淌在舌尖的感动!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第二篇
俗话说“民吃百谷”。
自古以来,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米饭,早已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从明朝时起,水稻和麦子也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不过,就面食而言,对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南方人不以面做主食,但会以面做点心。尤其从江浙到闽南、广东一带,面点追求精致奇巧,种类丰富。而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特别各种饼类,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汉代人有人赋诗云:“重罗之面,尘飞雪白。”明代谚语中也有说:“命合吃粗食,莫思重罗面。”重罗,就是细罗筛。重罗面,指的就是一些精致的面粉。古人将面粉称为“玉尘”,中国人的心目中的面食,是有着一份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的。
在《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这本书中,拥有30年经验的世界金牌名厨曾良泉,用60道满溢匠人之心的面点,重新还原了面食穿越亘古时光的那份古老的,如玉一般温润古朴的情怀。
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
中式的面点有着庞大的系统,从购买原料和食材开始,超市货架上的高、中、低筋面粉,就已经足够迷惑人,不知从何下手。更何况,中式的面点,为了使口味层次丰富,需要经过蒸、煮、烤、炸、煎、烙等不同的手法来完成。制作工艺繁复,让很多烹饪爱好者在面点面前,都望而却步。
不过,这位金牌主厨却别具新意地把中式的面,归纳为水面、烫面、发面、老面、酥皮、米制品和精选七大单元。内容分门别类,各自收录了我们所熟知的家常面食,由浅入深,化繁为简,一目了然,连厨房小白都可以通过这本书,迅速分清各种面点之间的区别,感受到烹饪面点的乐趣和巨大的吸引力。
作者还搜罗了中国从南到北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式面点。从闽南的润饼、虎咬猪,陕西的炒饼,东北的韭菜盒子等地方特色,到日常的一碗肉丝面、水饺、包子,馒头等,甜咸不限,新旧不拘,让人看了耳目一新。
比如江浙地区的代表细点小笼汤包。
小笼汤包的精华就在于汤,汤包的饱满度取决于汤汁是否丰沛。汤包中的汤,实际上是猪皮冻,由猪皮和鸡脚等富含胶质的食材熬煮后的汤汁凝结而成。
皮冻和肉馅儿要切得足够细小,才能够被包住。而汤包的面皮,要求更为苛刻——要薄,却又要有足够的弹劲儿,来包裹住内馅儿和汤汁。
这不凡的面点技艺,让司空见惯的小笼汤包,也蕴藏了几分格外的细腻与用心。
与小笼汤包同样细腻的,还有花素蒸饺。
秋月形的饺皮内,包裹着满满的新鲜蔬菜,微微透出些时蔬的红黄绿意。天然的清爽扑面而来,仿佛饺皮之下就是一大片风景,等待着享用的人前来探索。
60道菜,像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中式面点旅行。眼睛先出发,精美的照片中,掌心的温度与食材碰撞的火花,跃然纸上。五颜六色的馅料在锅中翻炒,悠悠的锅气与鲜香力透纸背,弥漫开来。
跟着一个个简洁清晰的步骤看下来,身体就突然涌上一股冲动,迫不及待地想要出门去,购齐食材,回来在厨房大干一场。直到亲手做的那一盘美味入口,或浓郁或清新,大快朵颐,一扫而光,这一场从书挑起的冲动到落地现实的味蕾旅行,才算告一段落。
换个角度,换种方式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日常,在熟悉中寻找新知。也许,这正是一本好菜谱,带给我们的意义。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第三篇
中秋节快要到了,月饼哪家最强的争论又开始出现了。我觉得最好吃的月饼不是五人。是缘由不是找,也不是芝麻,而是那一颗。油润的香浓适口,带着咸香味的蛋黄酥。
说起蛋黄酥的历史,那不得不从酥皮开始讲起。几千年前,人类开始种植小麦,然后学会将其研磨成粉,开始制作起面食。
不过,因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所以西方人习惯是用火来烤制面粉,制作面食。而东方人更喜欢用水来作为媒介来烹熟它。在《齐民要术》书中,曾经记载了一个名叫髓饼的方法。
方法是这样的,用髓脂和蜜,揉和成面。面皮厚四五分,大概六七寸大。然后,放进胡饼炉中烤熟。不需要翻面,饼有着油脂的香味,味道极美,耐放耐储存。
根据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制作这个髓饼的关键就是用油脂跟面之间的相互混合,然后再放进烤炉中进行烤制。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制作素片的关键就是油脂和面。我们后来经常吃到的烧饼也是采用了这种类似的制作方法。
髓饼,是胡饼的一种,也是从外国传进到中国的。在司马彪所写的《续汉书》中有这样一句描述就是灵帝好胡饼,所以我们猜测胡饼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在汉朝。
而事实上,其实在这个时期,中原跟西域的交流还是挺多的,比如我们在今天吃到的蔬菜跟水果,大多数都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带回中国的。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胡饼的制作方法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带到中国。
据说,在土耳其有一种古老的点心,制作方法跟髓饼很像。所以,有人猜想胡饼的发源地有可能在土耳其。它的制作方法就是将油脂裹入面团。然后,经过人工在面案上反复折叠和揉按之后放入烤炉进行加热烤制,点心就会形成了一层层可口的酥皮。
后来土耳其的阿拉伯文明进入了阿拔斯王朝的时期,也就是我们中国文献中记载的黑衣大食。历史上,黑衣大食战胜了唐朝,然后往埃及方向扩张。在黑衣大食扩张领土的同时,也将小麦种植技术跟面点加工烹饪技术带到了当地。比如,胡饼这种面食的制作跟当地食物进行不断地结合,形成了很多从来没有想过的新式面点。《唐语林》也记载一种跟羊肉馅饼相似的胡饼。
后来阿拉伯文明在经历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的血洗之后,然后奥斯曼帝国开始引领阿拉伯世界再去崛起的时候,酥皮的制作方法也开始传播到欧洲,于是又出现了像拿破仑蛋糕,我们就叫千层酥的一个点心,还有酥皮汤,意大利的羊角可颂也在那个时候出现了。
紧接着欧洲就爆发了大航海运动后,酥皮的做法被带到各个殖民地的国家中,于是衍生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酥皮类的点心,比如有蛋挞,凤梨酥,还有刚刚开头提及的蛋黄酥。
蛋黄酥是我最爱吃的一个点心之一,所以在看到《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这本书中有关于蛋黄酥的制作方法,我非常开心。
这本书是由台湾名厨曾良泉编写的。他将自己30年的厨艺化繁为简。然后从厨艺课程中挑选出六十道人人都可以轻松上手的面食。书中介绍了不少经典的国内外面食,从东南亚的娘惹糕,到各色的港式面点,他为我们规划了一场面食深度游。
在这本书当中,它主要告诉我们很面馆和餐厅强调的那种“手工”,其实我们自己在家也能轻松的做出来。所以我们不要把制作面食想的太难,我们只需要有最基本的面粉,水,还有擀面棍,切刀这些工具,再搭配其他轻易可得的食材。然后按照这本书给的配方材料和步骤一步步的去操作,就能成功复制书中60道美味的中式面点。
就拿我爱吃的蛋黄酥来做个例子。书中说蛋黄酥虽然不像广式月饼那样是中秋节必吃的一个点心,但是却是很多人喜欢的一个中秋点心,因为它那个圆滚滚的模样,是象征着团圆。然后它的馅料就是黄澄澄的咸蛋黄,就很像中秋的时候看着的那轮明月。
那先来说说蛋黄酥的材料,材料包括油皮,油酥,内陷还有其他配料。我们需要准备的就是中筋面粉、低筋面粉、猪油、糖、冷水、咸蛋黄、米酒、红豆沙、蛋液,黑芝麻。
具体的做法是,先制作油皮,将中筋面粉、糖、猪油和冷水揉成面团至光滑。然后醒面30分钟,分割成每个大概20g左右的面团。
油酥就是将低筋面粉和猪油混合,均匀分割成大概15g左右的小面团。蛋黄酥的馅料就是将咸蛋黄铺在烘焙纸上表面喷上米酒。,然后以180度的温度烤,大概十分钟左右取出。喷上米酒的原因是为了去除咸蛋黄上的那个蛋腥味儿。
等到咸蛋黄晾凉之后,每一个再裹上大概30g左右的豆沙,包成圆球备用。然后将油酥包入油皮中,接着擀成长条形,从短边的方向卷起,盖上保鲜膜静置大概15分钟。15分钟之后,再将面团擀成长条型,翻面,继续由短边方向卷起,再盖上保鲜膜静置15分钟。
接着将面团收口朝上,从中央下压,将两端往中央折起后压扁。然后再擀成面皮。我们将内陷放在中央收口,搓成圆球,在烤盘上,在圆球的表面刷上两层的蛋液后,再撒上一些黑芝麻。最后就放入预热好的烤箱里面,预热的温度大概是170度,烤大概20分钟后,看到表面变成金黄色就可以了。
就这样,美味可口的蛋黄酥就完成了。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为什么我会沉迷于在烘焙中,包括制作中式糕点,或者是西式糕点。其实烘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与其看这么多食谱,倒不如自己亲手制作一次,你就会能体会到烹饪的那种乐趣,这比经常点外卖或者出去外面下馆子更有趣,更健康。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第四篇
从远古时代开始,面食就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之一,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殷商时期。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民和县发掘古代遗址时,曾发现一锅距今4000多年的面条,由此证明,面条起源于中国。
受气候、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较广,而南方地区的水稻产量较高,因此素有“北面南米”之说。
各地依循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地域风俗,精进制作技术,发展出具有不同风味口感的各类面食。其中,陕西更是被称为“面食王国”,如biangbiang面、臊子面、油泼面、摆汤面、蒜蘸面、宫廷罐罐面等,大概有上百种各色面食。
然而,在商务部和烹饪协会举行的评选中,被评为“中国十大面条”的分别有:
武汉热干面、兰州拉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吉林延吉冷面、河南烩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评选中,身为“面食王国”的陕西,各类面食却全军覆没,而江苏却独占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两大品种,成为面食霸主。
不过,正所谓“众口难调”,中国的美味面食实在太多太多了,再怎么评选,也无法列出一张能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排行榜。但正如一位美食家所说的那样:最美味的食物,永远是自己亲手下厨,为家人制作出来的食物,其中饱含着爱与幸福。
在《金牌主厨的面点课》一书中,来自台湾的名厨曾良泉,将自己30年的厨艺化繁为简,从厨艺课程中精选出60道人人都能轻松上手、每天吃都吃不腻的面食。
从东南亚的娘惹糕点,到各色港式茶楼里的经典点心,从台湾的细白绿豆椪,到北京的胡同小吃驴打滚,曾良泉为我们规划了一场品尝各地中式面点的深度旅游。
他在书中告诉我们,很多面馆、餐厅强调“手工”“手感”,其实自己在家就能轻松做出。用新鲜的面粉揉出面团,擀成面皮、面条,再搭配个人喜好的内馅、配料,不需要多精湛的厨艺,只要将水煮滚,把做好的小笼包、馒头往蒸笼上一放,待熟后上桌,肯定能俘获所有人的胃。
因此,不要把烹饪想得太难,只要有最基本的面粉、水和切刀,搭配其他轻易可得的食材,无须熟背什么秘诀,无须牺牲饭店级别的专业口感,只要照着《金牌主厨的面点课》里记录的配方、材料和步骤,一步步操作下去,就能成功制作出书中的60道美味中式面点。
就拿炸酱面来说吧,“炸酱”最早叫做“酢酱”,是江浙一带的开胃前菜,后来发展成拌面的配料。老北京有一句顺口溜:“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儿。”这“面码儿”就是炸酱面的灵魂,各家有不同的做法,丰俭由人。
曾良泉在书中教我们的是一道“八宝炸酱面”,既有蔬菜的爽脆,又有肉酱的浓郁,食用时佐以葱丝、黄瓜丝与胡萝卜丝,配色的协调与口感的层次同样讲究。
具体做法是,先将200g五花肉切末,用少许油将肉末炒至出油,然后放入20g豆干丁,用小火煸至微微焦香。随后加入30g红葱头及30g蒜末,炒至色泽金黄。接着,加入20g毛豆仁、20g胡萝卜丁、20g竹笋丁,继续小火翻炒3分钟。
随后,在锅中加入色泽浓厚的豆瓣酱和甜面酱,炒至锅中食材上色后,加入200g水,大火煮沸后转为小火,盖上锅盖,焖煮至汤汁即将收干即可。另煮一锅滚水,放入面条煮熟后捞出,沥去水分,升入碗中,淋上刚炒好的炸酱,再码上一些小黄瓜丝,一碗香气扑鼻的八宝炸酱面便出炉了。
白色的面条与黑亮的八宝炸酱形成强烈对比,以翠绿的小黄瓜丝作为调和的媒介,清新又雅致。还未曾进口,便在视觉上享受了一顿丰盛美味。
再如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的黑糖娘惹糕。在东南亚,人们把当地土著与华人通婚后生育的混血儿,男性称为巴巴,女性就是娘惹。
娘惹糕便是多民族交融后产生的一款糕点,色泽繁多,带有南洋的瑰丽风味。
在制作时,先将200ml水、50g粘米粉、75g莲藕粉、25g木薯粉,以及200ml椰浆均匀混合,搅拌成粉浆状。随后,取一半粉浆与50g黑糖拌匀,另一半则与50g白糖拌匀。
将模具蒸热后,在底部薄薄抹上一层色拉油,然后倒入三分之一的黑糖粉浆,蒸6分钟,再加入三分之一的白糖粉浆,同样蒸6分钟,随后以相同方式,将黑白粉浆交错蒸熟,使糕体呈现出分明的层次感。最后将成品放凉,切成适当大小,沾上椰子粉即可品尝。
由于加入了木薯粉与莲藕粉,糕体微微透明,层次分明,细白的椰子粉营造出摇曳的椰林树影,将娘惹糕甜糯的南洋风味衬托的一览无余,其中更带有文化与气候的不同联想——吃上一块娘惹糕,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用舌尖品味一下热带的风物人情吧。
当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烹饪也是如此,看再多高级食谱,也不如自己动手实践一次。正如曾良泉所说的那样,与其整天点外卖、下馆子,“倒不如把这本书带回家亲自体验,为你所爱的人或者自己准备一道诚意十足的美味面食,慰劳一下疲惫的身心,体味齿间的美好!”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第五篇
如果人生只有一次选择主食的机会,“米”和“面”你会放弃谁?
早在7000年前,在长江下游便发现了“米”的存在证据,连第一位被记载下来吃大米的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敢尝百草的神农氏“,甚至他还发明了“石上燔谷”的烹饪方式(先将石块烧热,把稻米直接放在石块上加热熟后再食)。
尽管人类很早就被“米”征服,可纵观历史深远、地域广博的美食版图,“面”绝对牢牢地锁住各方食客的胃。
爱面食的人,多爱“面”的善变。
据说1984年,曾在全国举办过一次大型的面系评选,统计共有256个面系。全国各地单面条的做法就百十种,还不算各家各户中“藏龙卧虎”的独门绝技,这才只是“面食宇宙”的冰山一角。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简简单单的面粉、盐、水,在面板上经过“和、揉、擀、切”几道工序,不用添加多余的材料,在沸水中翻滚跃动几次,粗枝大叶的撒上浇头,一碗弹韧有劲的面条,就是中国1/3个省份餐桌上的珍馐。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倘若你不爱“面”的粗犷,偏喜欢“犹抱琵芭半遮面”的娇羞。它也能收敛成小团,三三两两坐在蒸屉上,屏气凝神地接受水蒸气的考验,待你送入口中的一霎那,爆出修炼多时的汤汁,滋味妙到烫了嘴,你也心甘情愿。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爱面食的人,对口感要求极高。
悠久的历史酝酿出中式面食丰富的种类,同一种面食又衍生出千差万别的花样。
陕西油泼面、北京炸酱面、上海阳春面、河南烩面、兰州拉面、武汉热干面……同为面条家族的一员,口感则完全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来看看下面几张分析图感受一下。
示意图,醒面过程中的时效成形原理
示意图,平面擀面法与卷积擀面法
示意图,煮面过程中热交换介质
这是被“吃货”疯狂叫好,出自老陕学霸的《手擀面加工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及热力学原理》科普文中的示意图。
这篇文章从科学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要醒面、为何要卷着擀面、煮面时为什么要加少量凉水”,学渣跳过内容直接上结论:面食的多样性是发酵与力学相互作用的结果。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无论是弹性和延展性佳,但质地较硬的冷水面团;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还是让面粉糊化,使之柔软易熟,适合油炸类面点的烫面面团;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抑或加入酵母粉,需静置膨胀,可以发酵成蓬松多孔的发面面团;
面团皆可根据需要揉成不同软度与湿度,做出弹软、香酥又有嚼劲的面食。小小面团里大有乾坤,或松软糯口,或筋道弹牙,全在老师傅醒面与揉面的手艺里。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想要吃到完美的面食,两者的“黄金比例”就是诀窍。
爱面食的人,总愿尝试自己烹制。
一个漂亮的面团端上餐桌前,若经过蒸、煮、煎、炸、烤、烙等不同程度的“梳妆打扮”,必是一道流连于舌尖的好味。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自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面食就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力,各地区依循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地域风俗,精进制作技术,发展出风味口感。
再到今日,全国代表不同“门派”的厨师,将小小面团创造出超越原料本身的精彩,这些来自生活的智慧,让人怎能抵挡住面食的诱惑啊!
现在,金牌主厨「曾良泉」将入厨30年的经验汇集成书,带来这本诚意十足的《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暂无评分
曾良泉 / 2021 /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曾主厨经历过大小比赛,带领团队与世界各国大厨竞赛,斩获过第六届世界烹饪大赛特金奖、有“亚太十大国际名厨”的称号。可到了出版这块,他仍然如新手一样谦卑,期望能多花些巧思,贡献自己多年的入厨心得。
10年间,他先后出版过《烹鲜》《完美酱料全书》《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这本书筹备时间最长、图片拍摄也最为用心,食谱部分的撰写历时半年以上,力求呈现最佳口感。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依据面团的特性与烹调方法,将庞大的面食宇宙精心归纳为“水面”“烫面”“发面”“老面”“酥皮”“米制品”“精选”七大单元,道道皆为老师傅总结出的“黄金比例”。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只要你有最基本的面粉、水和切刀,无需熟背什么秘诀,依循书上的配方与做法,搭配市场上轻易可得的食材,家中小厨房也能再现大饭店的味道。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最终敲定的食谱是从超过2000堂厨艺课程中,甄选出来60道吃不腻的中式面点。以适合家庭厨房烹饪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到花样面食、精致细点的应用,南北风味尽收其中。
喜欢翻看食谱的读者,可能一眼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因为光是快速地翻看图片,就能勾起你肆意转动、雀跃而起的食欲。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原来这本书为拍摄下足了功夫,其中收录的图片是从拍摄的近万张图片中,选出最能表达制作重点的图片。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为了既有“中式面点的内涵”,又有“西式面点的视觉美感”,曾主厨全部一道一道实作,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如同他亲自为你上菜一般。别管你的嘴有多挑剔,都能让你流下口水。
因为每个环节的“用心计较”你能隐约感到,这里不止有老师傅传承的厨艺,更有想让每位食客享受美味的决心。
写到这里,不知为何想起小时候总喜欢溜进厨房,从大面团上扯下两三个小面剂,捏在手中感受它柔软的质感。被大人发现之后,免不了被数落两句,可下一次再碰上忍不住还要扯下几个。
长大以后,看着餐馆里师傅展示面食制作过程,在掌心与面团不断摩擦的间隙,仿佛还能想起家中厨房醒面散出的酸味,那时候的难闻刺鼻,今天似乎开始特别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