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资本主义》是一部揭示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资本主义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的深入研究,指出了平台经济的本质和运作机制,阐述了平台资本主义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和挑战。本书不仅具有理论深度,更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
《平台资本主义》读后感(篇一)
成体系地阐明了平台资本主义的肇始、发展背景、内涵、分类和趋势,有数据支撑,也有理论分析。主题和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尤其是第二章"平台资本论”对平台资本主义的几个形式总结到位。书中对优步、爱彼迎、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的例子让读者知道了这些互联网又不公司的运行机制和盈利模式。研究互联网经济的强烈建议可以看下 。
《平台资本主义》读后感(篇二)
成体系地阐明了平台资本主义的肇始、发展背景、内涵、分类和趋势。全书既有数据支撑,也有理论分析。全书主题和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尤其是第二章《平台资本论》对平台资本主义的几个形式总结到位:广告平台、云平台、工业平台、产品平台、精益平台。书中对优步、爱彼迎、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的例子让读者知道了这些互联网又不公司的运行机制和盈利模式。
《平台资本主义》读后感(篇三)
是什么把谷歌和脸书、苹果和微软、西门子和通用电气、优步和Airbnb联合在一起?这些分属不同行业的公司,正在将自己转化成各个平台:为其他企业提供运转的软硬件基础。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一个霸权主义模式:城市要变得智能化,企业必须要颠覆;工人要变得灵活,政府必须要明智和练达。在这种环境下,努力工作的人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取得成功。
我们可以说数字经济是指那些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数据和互联网来打造商业模式的企业。这是一个横跨传统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和电讯业)的领域,实际上对当今大部分经济体都至关重要。
《平台资本主义》读后感(篇四)
当下的互联网,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似乎都开启了新的人类时代。
但在伦敦政经学院的斯尔尼塞克博士看来,展望未来只代表了技术变革的一个侧面,洞察源头才能更好认知深远的社会意义。因此,要了解当代的形势,就有必要看看它与之前的时代如何联系,从历史背景看,一些看似特别新奇的现象,也许表现出的是它们与过去的简单连续性。
依据这一逻辑,本书讨论了数字经济,特别是以数字平台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与传统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联系。
作者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是长期趋势和周期性运动的产物,我们继续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里,竞争和牟利为我们提供了世界的广义参数。
为此,作者以二战后的黄金时代为起点探寻数字经济的种子。20世纪70年代的实体经济衰退、90年代的网络繁荣和萧条、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为新的数字经济奠定了基础,并逐步确定了它的发展方式。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可以解释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大量低成本资金,高失业率导致工人无力抗拒受剥削的工作条件,为数字经济发展直至垄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和劳动力。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断言数字经济很难上升到主义的层面,更多是资本主义自身的灵活应变。以制造业长期衰退为表现的经济危机,引发资本主义重组,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剥削模式、新就业机会和新市场相继出现,创造出一种积累资本的新途径。数字经济使数据像石油一样,成为一种被提取、被精炼并以各种方式被使用的物质。
与数据相对应,平台崛起成为资本主义公司的新模式,垄断数据,然后提取、分析、使用和销售这些数据。
“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社会形势表面上的新颖性,掩盖了长期趋势的持久性。在超低利率和投资机会的时代,数字平台经济最终会成为盈余资本的一个出口,而不是一个注定要复兴或变革资本主义的先锋。
本书短小精悍,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对数字经济的理解颇为深刻,唯一遗憾在于受篇幅所限,很多论述只能点到为止。
《平台资本主义》读后感(篇五)
引言
p2:有一种评论着重于新兴技术政治学,强调隐私和国家监督,但撇开了所有权和盈利能能力的经济问题。另一种评论关注公司如何成为具体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批评他们不以人道的方式行事——却再次忽略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背景和必要性。
第一章 平台趋势
战后特例的终结
p20:公司追随那些获得成功的竞争对手并模仿。在劳动过程方面,生产要精简,一种超级泰勒主义旨在将过程分解为最小的组成部分。解雇多余的工人并把库存量保证咋最低。恢复盈利能力的第二大尝试是打击劳动力,企业降低工资并越来越多地将工作外包。
互联网的繁荣与萧条
2008年金融危机
第二章 平台资本论
p47:今天的数据收集依赖于一个庞大的基础来感知、记录和分析。
p50:平台不是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市场,而是提供基础设施来调解不同的群体。它比传统商业模式更有在数据方面的优势,一是平台的定位在用户之间,而是平台是用户活动发生的基础,从而使有权记录他们的访问。谷歌作为搜素平台,吸引大量的搜素活动。
p50: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受到平台发展的支配。一次你,平台比互联网公司或者科技公司要优越许多,因为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无论是数字交互发生在哪里。
p52:平台通常使用交叉补贴,就是什么收费、什么免费、什么需要补贴和不补贴之间微调,以获得平衡。
p53:平台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还可以控制和管理游戏规则。
广告平台派p57
云平台p67
工业平台p72
产品平台p78
精益平台p83
第三章 平台战争
趋势p109
挑战p126
p142:了解平台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能做什么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平台资本主义》读后感(篇六)
平台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作者认为,在制造业盈利能力下滑,和生产领域的低迷背景之下,资本主义已经转向数据,并将它作为维持经济增长和活力的一种方式。[ 尼克·斯尔尼塞克.平台资本主义[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P7]
对于作者所处的西方世界来说,数字经济产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衰退、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繁荣和2008年对金融危机反应之下。但对于中国来说,数字经济的热潮则主要发端于03年以后电商的推动。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数字经济发展背后的资本主义技术变革要求都是相似的。随着大型制造业的时代逐渐退却,和新兴市场的崛起,资本对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的投入使得一种更加灵活的劳动力和商业模式得以诞生,成为新的增长点。[ 尼克·斯尔尼塞克.平台资本主义[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P12-40]
作者认为,在多次经济危机的资本重组之中,数据成为重要的可利用资源,即将引发资本主义的重大变革。而这种变革的直接表现,一方面是提取数据作为资源的新平台不断产生,另一方面是曾经丢失大量数据的旧商业模式开始获取数据。
这是竞争深化和走向精益化的结果,而在如今的美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供用户互动的同时采集其数据。作者称之为“平台”,并将其划分为“广告平台”、“云平台”“工业平台”“产品平台”“精益平台”五种类型。[ 尼克·斯尔尼塞克.平台资本主义[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P57-97]
平台资本主义采用一种去中心化的生产逻辑,其产品不再由平台直接生产,而大多是借助用户力量实现。平台资本主义垄断逻辑背后是平台公司对数据与社交关系的私有化与商业化。
作者明确地区分了数据与知识,这为今天的讨论奠定了基础。相比而言,数据往往比知识有着更广的涉及面——知识可以作为数据存在,但数据不一定是知识。而笔者想要探讨的,则是作为一种数据的知识在平台资本主义时代是如何被平台所分发和利用的。
这个讨论将被放到中国的语境下进行。我们需要明确这类知识在哪些平台上被分发和利用。笔者有着长期使用知识类平台的习惯,也将在今年七月前往一知识类平台实习兼田野调查。通过笔者已有的参与观察,国内的知识类平台大致有两类。第一是以类似于广告平台的方式发展的知识分享平台,第二是以类似于 的方式发展的知识付费平台。
国内的第一类平台,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往往是小范围的知识分享和问题讨论,如21世纪初期的天涯论坛、豆瓣以及随后兴起的知乎等。但这类平台往往在资本竞争中面临倒闭或转型。
以知乎为例,自从知乎从小规模问答分享平台定位转化为全民问答平台之后,其广告营收便日渐增长。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知乎最大的营收来源是广告,营收占比37.1%,其次是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营收占比36%,付费会员营收占比排在第三,占比20.5%。[ 数据来源于知乎2022年5月25日发布的第一季度及上年财报]而这个比例中广告营收的占比也在随着知乎的发展不断扩大。这也标志着知乎在资本注入之后向着类似于广告平台的方向发展。问答用户越来越体现着“数字劳工”的特征。知乎通过收集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和擅长的知识领域,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广告投放的可用资源。
因此有观点认为,用户是生产商品而不获报酬的劳动者,然后由公司将其出售给广告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这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交互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的增值过程。但作者认为数据才是这类广告平台的原材料,无偿劳动本身并不是其获取利润的来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知乎这类平台的运营逻辑。虽然知乎表面上是一个知识分享平台,但其实质上与其他收集数据的平台并没有太大区别。平台感兴趣的是用户活动的数据而不是其内容本身,内容是面向其他用户、吸引其它用户的。而无论是内容分享者,还是问题提出者,都在被知乎的数据所分析和利用,以此作为广告投放的参考。
如果说知乎等知识分享平台以类似广告平台的方式获取利润,那么知识付费类平台则更加类似于作者所说的“产品平台”。产品平台与精益平台的差异在于前者拥有在平台上流动的大部分资产,而后者将所有的成本都外包出去。在中国当下有限的知识付费市场,仍然是以第一种模式居多。
以“得到”为例,该软件自上线后,通过招募知名专家和学者参与设计讲授课程的方式,推出了一大批线上付费课程,并通过订阅购买的方式获取边际效益。而同样的,这类知识付费平台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向着多向的用户知识生产,并以此收集用户数据。
“得到”自2019年起,陆续投入到用户知识分享平台的建设中。通过鼓励用户在课程后/课程外对课程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分享,该平台在丰富着自己主要产品之外的用户产品。用户在平台上所产生的数据和输出的内容,也被作为其首页推荐的参考和备选的知识分享者。但作为一个订阅平台,此类知识付费软件主要营收仍然来源于其产品和服务,这在根本上区别于知乎类的广告平台。
在国内的知识类平台中,引起我注意的是将线下和线上联系的平台的缺乏。虽然说本书中并没有对此类平台做出定义,但依照着平台扩张将越来越多的数据纳入增值过程中的思考逻辑,已经可以预见到这样的趋势。随着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接入,图书馆、书店等线实体空间的用户行为也必将被数据化。同样以个人经历为例,我所参与的“书店地图”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通过将书店和用户联系,形成在线评价和分享体系。
无论是哪种平台,或许其本身都并不关心内容。“知识”对于平台而言毫无意义,数据才是所需要的。但知识对于个体充满了意义,尽管在资本推动之下的平台知识分配使得使用者陷入了一种被客体化的状态,却同样在客观上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