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摘抄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26 22:50:58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3-26 22:50:58   小编:

读完《诗般的杀意》,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爱情和暴力的深刻探讨。小说中描写了一段扭曲的爱情关系,充满了悬疑和戏剧性。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阴暗面。小说情节曲折,令人难以预料,引人深思。整体而言,是一部充满张力和震撼的作品。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第一篇

先评论下推理部分吧,谜题不是很复杂,手法也没啥新意,解谜过程还好,不过这谜题是不是应该让汤川老师来解XD

嗯,依然是说俩人的感情。看起来基本都能正视了,虽然萌绘被迫缩了,也让我们看到犀川也还是有些意思的。某个对话应该是高潮所在吧。

不过后面是怎么发展的... 看过的9、10两本感觉怎么是在倒退?

1/10页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第二篇

本书叫《诗般的杀意》结果名副其实。但是那个民族的心态我大概不太理解,总觉得变态。杀人动机很勉强。为了连环杀人的准备也像是为了杀人而杀人。

只有密室设计的还凑合。看惯了推理小说的朋友当然看到密室就兴奋,但是日本很多作家“格局”都太小了。为了写密室而写密室。我总感觉,无意间形成的密室和为了什么目的必须设计的密室才合理。比如不在场证明、渲染成鬼怪杀人为了震慑下一个死者等等。那样的密室是必须的。可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个密室实在牵强!也不是老早就打算杀人,怎么还又物理又化学的非要搞个密室出来。

反正森博嗣的作品基本有种技术宅的感觉。

2/10页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第三篇

“我的脸上有什么东西吗?”萌绘闭着眼睛说。

“嗯,你脸上写着‘我不了解我自己’。”犀川说完,发动引擎。

“为什么你就这么了解我?”萌绘睁开眼睛问,“既然这么了解我,为什么还……”

“因为你从来不说出来。”犀川摇下车窗。“你总是依赖成性,把别人的想法看的过于乐观。挺好,光靠心意是没办法传达你的想法的。如果你想让别人知道,就用言语表达出来,就算这样做很困难,也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

“我喜欢老师。”萌绘马上说。

“心意和心愿是不同的。”

“请跟我结婚。”

“什么时候?”犀川边笑边问。

“什么时候都可以,现在也行。”

“现在不行。”

犀川倒着车。他的头发迎着车窗外的风,轻轻飘动。

“为什么?”

“因为我要把喝醉的你送回去。”

“那就明天好了。”

“刚才说过了吧?明天我要去东京出差。”

萌绘哈哈大笑。

犀川踩下油门,车缓缓地开动着。

“后天吧!”萌绘笑着说,“我已经等不及了。”

3/10页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第四篇

早已看完了這本書,書評卻姍姍來遲。原因有二,一為此書封面最大的就是目前我所運用的,二為這本書讓我說出來的別扭。友人小四回復我的書評曾這樣說,S&M系列里面除了诡计以外犀川和萌绘两个人的八卦也是个看点。這本書完全符合友人的這句觀點,當我看完這本書就好像挨了溫柔的一刀,明明會不應該知道痛的,但是還是會感到微微的刺痛。我個人不太喜歡在這類的小說中添加類似于愛情的東西,我覺得我筆下的人物必須是一個孤獨的人,沒有任何負擔的。如果添加了太多的愛情在里面,會有點變味的感覺。時下當紅的某作家就是打著推理的旗號去寫流行文學,我甚至覺得他的書除個別兩本以外,都可以不用動用腦細胞都可以閱讀。

森博嗣這本書繼續運用不同的詭計道具,故事開始就丟下二個密室作為誘餌请君入瓮。當你因為森博嗣會繼續以往的寫作風格時,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本書的劇情進度比較緩慢,不時有些讓我們感興趣的東西讓我們不忍放棄。所謂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我個人感覺書的中段非常的平淡,我甚至都想這個本書也就給個四星吧,可是誰知最后的貫穿全書的精彩解答,我不得不給這本書五星。難怪這本書只落后在《全部成為F》之下,真的有一種不同以往森博嗣S&M系列前三本的風格,如同一把溫柔小箭在不經意間深深的插到你的內心。讓你想到了很多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親情,友情,愛情···或許也在暗意我們要珍惜我們身邊所擁有的一切吧。

溫柔小箭,在謀殺背后讓我們感覺到的最為真實的情感。

4/10页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第五篇

森博嗣的书每每都给人留下不少缺憾,比如让人莫名其妙的错别字还有不知所云的翻译。当然我们不会因为这些小插曲而否定了大师的水准,虽说他的作品我这只是第二次拜读,但是他刻画的犀川老师和萌绘的形象非常深刻,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一样亲切。虽说每次讲述的都是杀人事件,却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他的作品让我最纠结的就是,异常丰富的理科知识。这对于我这个理科白痴来说真是最大的痛苦啊,所以我常常边看边说森博士又在给我出难题了。所以不管是哪部作品初读都有种晦涩难懂的感觉,尤其是犀川老师跳跃的思维和让人琢磨不透的对话,常常要反复看好几遍才能了解其中的端倪。当然这本书最让人觉得神奇的是,当你跟着故事的发展节奏揣测的时候,你已然对谁是凶手这一永恒的话题失去兴趣。当你知道谁是凶手之后也没有什么成就感可言,反倒有种被雷到的感觉。纳尼?怎么会是他。当最后听完犀川老师那让人难以琢磨的陈述之后,不禁对杀人的动机错愕良久。当然这跟我们平时说的扯还有些距离。只是大师总喜欢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揭露现实存在,却并不为我们所关注的一些社会病态现象之概况。想要挑战自己的逻辑思维森博士的大作不能错过

说到这本推理的元素可谓是包罗万象,连环杀人、裸尸、刀痕、密室。每一个都是吸引推理迷的杀手锏。可是把他组合起来确实不多见的。不过森博士的绝不在于此,绝就绝在元素的应用一反常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非主流。密室不是用来混淆死亡时间的、裸尸也跟性没什么关系、刀痕虽说像字母缩写但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连环杀人更是让人看得莫名其妙。有男有女没有丝毫规律可循。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都有点神经衰弱了,一切符合逻辑的设想都被推翻的时候,就只有默默等待答案的揭晓了。所以喜欢挑战作者的读者肯定不能错过这样一部让人无言以为的大作。

5/10页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第六篇

我对本书的评价是——这是一个虐心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发生在三所大学内的杀人事件。首先是两名不同学校的少女先后被勒杀在密室之中,她们的胸前知道小腹部都被划上奇怪的伤痕。经过调查,警方发现这两人都是一个校园偶像歌手的铁杆粉丝。更离奇的是,她们的死亡方式居然与这位歌手最著名的歌词相符。而巧的是,这位歌手的研究生导师正是犀川创平,于是……

这本书中有我最喜欢的连环模仿杀人案,也有我不喜欢的机械密室诡计,首先,我们会看到三个密室被破解的是那样酣畅淋漓,而且是如此的没有水准。然后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于凶手留下的标记(奇怪的伤口)的误导也是如此简单。于是我们会觉得这是一本俗烂的作品。当然,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虽然书中有四条人命三个密室,但这些不过是浮云,作者真正上的大餐却是牢固的不在场证明!诡计相当复杂,而且经过缜密的策划。不过依旧属于新本格类的诡计和推理。逻辑上有着理论的上的严谨和实际上的BUG。当然我们并不在乎这些!

对于本书的动机……咳咳……这是一个大多数日系推理作家都用过的动机。初看时觉得很有深度,看的多了就觉得这属于一种变态的强迫症,然而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我再看这种动机,才发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在社会上比比皆是。只是作者将其放大了而已。而作为一切的中心线索,那首诗一般的歌词背后,则是无数变态欲望形成的和谐……

前文中我将本书称为虐心的故事,主要指的就是凶手心理的纠结!一切为了美丽的和谐,然而创造与毁灭总是一体的……而另一个虐心的地方就是犀萌恋的纠缠!

这本书中萌绘和犀川的关系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喜欢的一段是当犀川出差的时候,萌绘通过其他人的口,得知了好多犀川作为学者方面的事情。这才发现自己似乎并不是真正了解犀川,于是去借犀川的论文来看……那种少女懵懂的忧郁情怀宛如阴霾的细雨天一样充满了灰色。于是当犀川回国后,萌绘的情感突然爆发了,甚至做出了求婚的举动。虽然是借酒壮胆,但也确实让人感觉到了她对犀川的感情!然而,由于闷骚犀川的过分冷静,最终却又归于暧昧,令我空欢喜一场……

另外,书中犀川教授来到了中国,于是我们看到了熟悉的景象——车外一望无际的山与田地,散落在田间的白色西式建筑,掀起尘土的马路,以及森博嗣对于火车到站时间不准的吐槽……这一切都能看出来森博嗣对于中国的了解。不过我一直认为那还是十年前的中国吧。明明到了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怎么还像是到小城镇一样呢?

6/10页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第七篇

诗人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或者说是唯美主义者,因此,他会尽量注意所有的细节,在诗人的世界里不能忍受残缺与不洁.同时诗人也是目无余子的狂徒,试图掌握事物的节奏与布局.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诗歌往往会达到夺人心魄之力量的缘故吧.巧合的是,侦探在某些方面也同样是完美主义者,关注细节,分析缘由,而充满激情的解答也可视为侦探的诗歌.最重要的是,侦探还多了份冷静.那么,当诗人与侦探狭路相逢,会碰撞出何等绚烂的火花呢?犀川&萌绘系列第4本诗般的杀意正是试图为读者勾勒出狂热与理智对决的精彩.

S和T两所大学分别发生女学生被害的案件,除缺裸露尸体上类似符号的奇怪刀伤,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尸体所在的环境,密室!又见密室!不得不说,密室似乎是森博嗣偏爱的类型,充满不可思议氛围的密室似乎更容易让人兴奋起来,哪怕这样的手段经过百年的洗礼,依然光彩不减.当第三起案件发生在N大的实验室,并有可能危及萌绘生命的时候,作为N大副教授的业余神探犀川不得不正面以对.

线索是明确的,3所大学,3次谋杀,4具尸体.与之关联的,是一首意境超然接近诗般的流行歌曲.奇妙的是,歌词的意境与凶案现场竟然不谋而合.与精致歌词搭配的堪称是夺人性命的残忍旋律,演唱者也命丧其中.令人啧啧称奇怪的是,侦破连环凶案的过程里,前2起犀川都没有参与分析案情,第3起案件发生时他更是身处遥远的中国南京.这让犀川推理探案的过程带有安乐椅侦探的复古光环.

与黄金时期的古典密室推理有所区别的是,随着案件的不断发生,案发现场的密室之迷也随之解开,而不是等到最后才揭破迷题.虽然这样一来,机械诡计特有的不可能色彩多少有些减分,但却最大程度引发读者对动机以及犯罪者是谁的好奇感.同时,案发,调查,破解,这一系列的延伸都顺理成章,思路清晰可辩.所以哪怕作为侦探出场的犀川并没有亲临诡谲复杂的案件现场,却可以结合人性与理性两方面带来独特解析.当案情解析延伸至动机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才会有令人措手不及的错愕感.表面上看,杀人的动机很薄弱,甚至荒谬,但从凶手的性格以及诗意盎然的歌词来看,却合情合理.脆弱的完美追求才是凶案唯一的缺陷.

一如既往的,小说中不断出现犀川充满哲学意味的言论以及实用科学的介绍,犀川参与破案似乎只是做解答题一样,推理的过程就是依照规律寻求平衡,虽然案件与人的复杂性往往远超方程式那样有规律有秩序.森搏嗣在作品里尽量的简化人性与物质世界的欲求,只就事论事来体现事物的本质,借犀川之口表达对社会与人的看法,概括的说也就是去社会化和自我价值观抒发,颇有夫子自道的感觉.从这一点来看,森搏嗣俨然与犀川合身一体了.差点忘了,他们的身份都是国立大学的副教授吧?

沉溺自己个人世界的犀川似乎是不愿意长大的孩子,无论是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还是萌绘执着的感情,或许这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犀川才能从最简单最直接的一面去看待案情.面对凶案,萌绘只是从机械手段去破解机械手段,而犀川则永远是淡定的,哪怕再复杂的场面,他都可以冷静理性的分析,直接切入内核.缺乏热情和动力的性格就另一个方面来说,也算是理科推理之所以冷静的另类诠释吧,毕竟,有时候平平淡淡才是真.有趣的是,犀川与萌绘的感情终于在这本书里有了眉目,一大一小,一动一静的搭配让小说多少有点人的气息,双方的感情约定尽管不成熟,却让人期待.

一句话,宅侦探也有宅侦探的好,看你这么去理解了

7/10页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第八篇

一向都不是很喜欢本格推理小说,总认为如阿加莎和柯南道尔般老朽,因此更偏向于日本变格派推理小说的阅读。但这一次被森博嗣小说上的“理科推理”所吸引,而尝试着阅读这本小说。

故事发生在大学校园,很老套的漂亮女生被杀事件,死者被剥光衣服勒颈而死,并且尸体上都留下刀割的记号——很典型的连环杀人事件,凶手是在挑战警方的办案能力还是在向他们暗示着什么?密室的运用也是本格推理小说中最为常见的桥段。N大退学的摇滚歌手结城念的歌迷一个个犹如歌词意境中所描述般死去——在悲剧之夜里起舞吧/因脱落的欲望而潮湿/舍弃的玻璃鞋跟/我的刀锋已经生锈……我要让你沉默/我只留下痕迹/你就这样沉睡不起/You can’t awake forever……毫无疑问,结城念立刻成为最受警方怀疑的犯罪嫌疑人,但随着案情的推进,竟然连他本人也被残忍地杀死了,警察们乱成一团,一筹莫展,直到大侦探犀川创平登场解围。

犀川是N大建筑系的教授(这一点和森博嗣本人的经历极为相符)也是结成念的老师,而他的“助手”则是他死去恩师的女儿——美少女学生西之园萌绘。萌绘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以理工科缜密地思维方式迅速解开了前两个密室之谜,而犀川则随着案件一次次发生而近乎神奇般地慢慢洞悉了凶手的犯罪动机。由于小说中角色多以科学家、数学家、工学教授为主,因此森博嗣的小说才被称为理工系推理小说。主角犀川创平是一名高智商学者,脑筋极为灵敏,总是在案件的分析中不时穿插对于整个人生的哲学思考。

看到小说的前半部分,我已经猜到凶手是谁,但后半部分这个人居然也死掉了,这令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但出人意料的是:原来凶手竟然是两个人——不能忍受生活中一丝一毫不完美的学者丈夫,因为妻子所犯下的罪行,而在帮她处理尸体的过程中,就已经下定决心要连同妻子这个污点一同从世间抹去,以此妄图将自己的人生修回正轨。看到最后,我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困惑——人生不是数学公式,如果做错了可以擦掉重头写过。为了自己身世清白而杀掉深爱的妻子,这样冷酷无情的学者,这么做的后果只能是最终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本格小说往往更注重情节的铺垫和推理的缜密,从而或多或少忽略了作品的可读性,但森博斯的小说总是会透过主人公对于人生的思考,令读者陷入沉思——推理不是最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案件以及作者借主人公之口提示给大家的人生哲理。森博嗣还会经常通过主人公之口运用一些小幽默来化解作品本身的沉重感。

书中大量描写了主人公对于人生的思考,比如人死去了,身边的人为什么要悲伤?再比如,何谓梦想又何谓愿望。女主角西之园萌绘对犀川教授细腻的情感描写亦十分动人。热情似火的萌绘对犀川深深的爱意在书中俯首皆是,而犀川对萌绘淡淡的拒绝也使小说蒙上一层似是而非的忧伤感觉。小说的结局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你刚刚说出了一个带有强迫性的心愿,而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我能拒绝你,而拒绝你的理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梦想。”

非常喜欢理工科人写的推理小说,他们的小说不会像搞文学的人那样,只是注重语句的斟酌和文学的纯粹,而是全篇都流露出理性的智慧之光,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2010.10.09

8/10页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第九篇

PS:

1. 此长评如标题,是关于犀川&萌绘系列全部的,放在这里是因为这本是此系列个人最喜欢的一本。

2. 内容可能涉及全系列多本剧透,没看完的朋友请慎重往下翻。

3. 作品评价为纯主观感受。

防剧透分割线

.

.

.

.

.

.

.

.

.

.

.

.

.

.

.

.

.

.

首先是个人评价,《诗般的杀意》大于《冰冷密室与博士们》等于《全部成为F》等于《死亡幻术的门徒》等于《永劫回归》略大于《夏的复制品》大于其他。

偏爱诗般的杀意和冰冷密室的主要原因是这两本有逻辑流推理(合格的逻辑流,是个人心目中评价推理作品的最大加分项)。诗般的杀意中,逻辑流不长但是很精彩并且很关键,直接推导出凶手身份,配合机械密室伪装的心理密室,身份互换诡计等,使得全书虽然单点都不突出,组合起来却很优秀。冰冷密室中逻辑流不在关键位置,大部分解答还是以犀川直接讲出来为主,但是解答中对案情的讨论和假设很精彩,谜面设计和剧情设计特别适合设计成逻辑推演(其实永劫回归的双密室,以及双密室的各种通行和进出条件,也非常适合)。

全部成为F,系列以及作者名气最高作品。七年前曾看过同名改编动画,到此次来读原作之前,剧情细节人物全忘了,但是核心诡计依旧印象深刻。不是说这个诡计很完美,可能用新奇这类词来形容更好一点。有意思的是,今年开始读森boss,先看的是诗般的杀意,直到看完我都不知道这个和全部成为f是同一个系列的,男女主都是同一批人。(虽然看过动画,男女主名字早就忘了。)后来去查资料,发现男女主的动画形象我早就看过了,这体验有点奇妙。

死亡幻术和永劫回归诡计都是中规中矩,个人心目中合格,但也不特别优秀。死亡幻术突出点在于对于’名字’的哲学讨论,永劫回归突出点在于叙诡。这个叙诡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不影响推理部分,但是对于读过系列其他作品的读者来说,一定是个惊喜(虽然个人读前半段就觉得’西之园’不是萌绘了。。)。说实话,叙诡发展到现在,除了始祖《罗杰疑案》,在这本之前,读过的所有叙诡个人都不太喜欢,它们也都是企图误导读者关于推理方面某部分理解的。

其他几本就不谈了,夏的复制品勉强还行,其他的个人都不太喜欢。

必须要提的是,人设上,四季大神成为了个人心中,读过的推理小说里唯二特别喜欢的女性角色(另一个是谁有兴趣的可以猜猜,提示:出自日本作品;名字翻译成中文四个字;有一定的推理能力;书中有过关于她抽烟的描写),这也是喜爱这个系列的原因之一。

最后,用真贺田四季博士所引发的哲学思考来结束吧:没有人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所有人从一开始就不是自由的,永远没有人能拥有完全的自由,对吧?

9/10页

诗般的杀意读后感第十篇

在日本这个人才辈出的推理小说界,39岁才出道并且作为推理小说家活跃起来的人应该并不多见。1994年以平面设计为工作的京极夏彦在业余时间下凭借自己的兴趣写成了姑获鸟之夏,由于当时日本的推理小说家出道都要依靠一些大的推理赏,那些推理赏中都有着明确的内容以及字数限定,姑获鸟之夏的字数远比要求字数要多,当时正是5月黄金周,也没有什么值得参加的比赛。突发奇想下京极夏彦直接联系了讲谈社编辑部,恰好当时有人在值班,姑获鸟之夏在寄去出版社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出版。以此为契机,讲谈社开始考虑,要设立一个新的推理赏,不限定内容和字数,让新人作者得到最大自由的发挥。这也促成了日后此奖项作品多为天马行空般的趣味性作品。以此理念为基准,影响了日本推理界的梅菲斯特赏就诞生了。而第一位获奖者出现是在1996年。1957年出生的森博嗣就在他39那年以《全部成为F》获得了极具意义的第一届梅菲斯特赏。

与京极夏彦一样,森博嗣也有着自己的职业,当时他是某国立大学的助教,现在他已经具有了博士头衔,就当是来说应该属于工作稳定的类型,投稿无非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在同一时期,他完成了《全部成为F》,《冰冷密室与博士》,《不会笑的数学家》以及《诗般的杀意》。这四部作品是同一时期完成的,可以说与SM系列的后几作有明确分割点。在投稿的时候,他首先选择的是《冰冷密室与博士》和《全部成为F》,而编辑部认为《全部成为F》这样的作品更适合第一届梅菲斯特赏受赏。于是将《全部成为F》列为SM系列首作。但读过这两部的作者都不难发现,《冰冷密室与博士》无论是文笔,故事性,人物性格都不如《全部成为F》完善,该作应该才是森博嗣的处女座。

SM系列几乎就是森博嗣本人真实环境的写照,森博嗣出生在爱知县,系列中犀川所在的大学也是爱知县,由于身为理科博士,森博嗣拥有大量理科知识,他周围也尽是学者和研究员。这一点他很好的运用到了故事中,系列作品中犀川周围的人尽是博士与科学家。舞台通常也构筑在研究所之类的场景。在事件中,他常用一些具有理科知识的杀人手法,他的作品也常被称为理系推理小说,随时理系,解说却不复杂,绝不会出现未知的装置和技术。与西泽保彦的科幻不同,他的作品仅仅是科学。他的作品风格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作家。比如当红的小说家西尾维新。推理天王东野圭吾的侦探伽利略系列似乎也能看到理系推理小说的影子。除了SM系列之外,森博嗣还创作了多个系列作品以及若干极具轻小说风格的作品。他的作品获得出版的有100多部。销量也常进入排行榜前30,可以说是一位国产而畅销的作家。深受日本读者的喜爱。

他笔下的SM系列是副教授犀川创平和学生西之园萌绘的第一个字母的简写。故事是以这两个人为主角进行。与传统系列推理小说一样的双人组合。自从血字的研究华生与福尔摩斯组队以来,两人组合成了系列推理小说的宠儿。随着时代的发展,侦探与医生这种搭档逐渐被各种关系二人组所取代,形成了新的特色。伽利略系列中的学者汤川和刑警内海,京极堂系列的书店老板中禅寺秋彦与小说家关口巽,御手洗洁系列的侦探御手洗洁和石冈和己等等。在SM系列里,两个人是师生关系,犀川还是萌绘父亲的弟子,说起来也算是萌绘的师兄,两个人在以前就见过面,关系很好。由于萌绘的家庭问题,她没有和其他人有多太多接触,以至于对犀川有着特殊的情感,犀川虽然知道,碍于某种禁忌的妨碍一直没有正视。以至于产生了犀川如木头这样的看法。在塑造这2人形象的时候,森博嗣特别强调了暧昧,即使双方一人采取行动,对方也会即使避开。以此来对两人内心做描写充实作品推理意外的因素,借由二人关系延伸到其他出场人物,借以塑造人物的性格。还有就是关于MEMORY的运用。为西之园萌绘添加了悲伤的往事,这也是和犀川的羁绊。讲起叔叔设定为权力机构,是利于事件后的调查,而犀川的学者身份则可以产生事件的因缘。两人所处的阶级也不同,在金钱方面的看法不同,有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笑料。杀人事件中的沉重紧张气氛也得以在二人的轻松氛围下得以缓解。比如在《全必成为F》中的一幕:犀川对萌绘说“我这块表花了9000元,我是考虑了很久才买的,对了,西之园,你那块表多少钱”,西之园的回答是“也就是20万吧。”当时犀川是想稍微的炫耀一下自己钟爱的手表,他也没有多想,但萌绘的回答顿时让他石化了一阵。在《不会笑的数学家》中犀川也用自己身着的服饰价格与萌绘进行了一下对比,不过这次是心理活动,诸如此类的关于两人之间算是八卦的东西有很多,这也成为了读者的一大乐趣。

梅菲斯特的获奖作品在乐趣上都很下费工夫,不像古典推理追求公平性与逻辑性。也不如本格作品中追求的解谜的快感。他们的作品很多都属于所谓的新本格。以布局胜于诡计,诡计胜于逻辑为主张。作品的舞台夸张,诡计华丽爽快,动机艺术性。可以说是尽一切可能带给读者最大的推理阅读快感。森博嗣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全部成为F》的舞台是一座孤岛上,《不会笑的数学家》则是三星馆这样的奇异建筑,《冰冷密室与博士》和《诗般的杀意》都是大学研究所。在舞台的构筑上,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如孤岛基本上都属于暴风雪山庄模式,根据绫辻行人的暴风雪山庄讲座来说,警察和现代搜查无法介入较长一段时间,出现连续杀人事件被称为暴风雪山庄。像《不会笑的数学家》和《冰冷密室与博士》的作品中暴风雪山庄状态时间不长,警察在案发后很快就介入了。相关人员此后还离开了舞台,类似这样的则不应该属于暴风雪山庄模式,最多可以称为非典型暴风雪山庄。森博嗣很擅长这种用法,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案件场景之外,在日常中寻找答案。这点虽然在紧张感上欠缺一些,却符合逻辑,并显得不呆板。也能加强非案件角色的登场和表现。诡计方面,森博嗣很喜欢使用密室,大场景诡计,分尸,死亡讯息等等,几个案件的诡计都可以说是华丽,富有极强的娱乐性。在《全部成为F》中使出的超越时代的诡计领先于一个时代,1996年,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日本这个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电脑也没有达到普及,对于编程,二进制,操作系统这些东西,很多人都如同看到ET一样无法理解吧。可以想象到当读者看到了作品中那些声控,指纹识别,虚拟游戏,影像化传输,邮件交流时的惊讶,也许现在看来这些很是平常,14年前又是怎样呢。作品有着很强的时代预见性,当利用这些近未来的高科技设备时,所映现的效果是要加倍给予读者冲击的。曾经有人说过,既然有京极夏彦这种生活在现在却将故事放在过去战后昭和时代的作家,却也有像森博嗣这样即使生活在现在却能预测及着眼于未来的作家。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作家的超于常人的创作思维,才有了现在日系推理百家争鸣的盛世。

森博嗣的推理小说中还有一个特点,如果说只有诡计,那么只能是徒具形式。他的人物设定出色,演绎精彩完全得力于本人价值观,哲学观,社会观的融入。在看过四部作品后,我们可以认为,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的思想都是森博嗣本人的想法。39年的人生使得森博嗣的价值观,世界观得以成熟,他比年轻人更能深刻的考虑到一些问题。他本人专业所致,也有很多哲学性的思考,他会将这些思想揉碎了掺杂在他的作品中。在《全部成为F》中关于环境资源,通信的描绘,《不会笑的数学家》中关于数学意义,定义,存在价值等问题的探讨。《诗般的杀意》中关于希望与梦想,兴趣与工作,完美主义的看法。他的作品总有一些让人摸不透,看不明的对白,而那些恰恰正是他对自己思想的表白。如果去思考,会感觉颇具哲理,但推理小说并非哲学著作,所以更是点到为止。仍把读者拉回到故事中,而那些哲理也就成了科学家和研究者不同于常人思考的标志。森博嗣的作品在动机上往往让人觉得不如人意,无法理解。在他的作品中很少见到情杀,仇杀等动机。杀意来自于凶手本身,欲望驱使的动力,虽非诗意,亦是艺术。如朦胧的烟雾笼罩着整部作品,即使最后的推理吹散了烟雾,也只能窥探到轮廓,其本身的意义似乎尚未可知。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会笑的数学家》尤为特殊,凶手落网了。真相仍然没有被完全揭开。当侦探们夸夸其谈着凶手的动机时,不知道那些凶手是否在心中窃笑,自以为是的人们怎么能理解杀人者的心情。即使所说动机符合逻辑,但那真的就是真相吗?森博嗣的犀川只是解释现象,并不解释动机,他说动机去问杀人者就好了。杀人者的动机他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森博嗣或许有能力想出东野般的动机,可是他却不需要,一切就让他朦胧着吧。

《诗般的杀意》在事件顺序上是SM系列的第四作,故事发生在极地研究所事件和三星馆事件之后。某大学突然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而且还是密室杀人。犀川正要去这所大学执教。从而得知了这个讯息。此后又出现了两起密室杀人事件,死者都赤身裸体,胸前有凶手留下的死亡讯息。三个密室,四具尸体。这就是案件的概况。萌绘在此作大为活跃,她的戏份是犀川的两倍,从中也了解到了萌绘的交友情况和学习情况。对于萌绘心理来说,她在苦恼大学后的前景这些事情。案件发生后,她很快就破解了第一,第二个密室,这两个密室的谜团并非如何构成而是为什么要构成,森博嗣在这点上甩出了他的本作密室理论,既密室的存在理由,追求的是原因,并非方法。第三个密室自然不用说,当然是核心诡计了。在最后解决篇里,犀川酣畅淋漓的做出了正确的推理。三个密室和四具尸体的解答极为出色,符合逻辑又充满乐趣。动机解释上依然是不按常规出牌,相当具有艺术性。改作的案件就是发生在这个爱知县,主要场景就是2所大学。ABC杀人事件诞生以来,凡是连续杀人事件都不会是简单的连续性犯罪,那样直线案件已经满足不了读者的口味了。连续杀人事件必有其特殊之处,在连续杀人事件中又出现凶手留下的讯息,让谜题更为深化,再加以密室这种诡计之王的青睐,最后还有一个歌词与杀人现场相像的类似童谣的设计。案件呈现了多元性。无论是谜题的设定还有解答都有很高的水准,犀川富有哲理的思考也寄予其中,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工作这个问题,萌绘在犀川出差回来后提出的工作与兴趣之间的矛盾,最后犀川给萌绘留下的作业,梦与希望的区别。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很现实,却又很难找到答案的。在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存在着每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看法,蕴含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在看到这些时或许也能让读者思考下这些吧。就是作者的目的。萌绘和犀川的暧昧关系又深了一步,犀川允许萌绘抽烟,就是把她当做了成人,承认了她的成长。萌绘在酒醉的时候向犀川求婚,最后就醒的时候向犀川列举了很多不能结婚但必须选择她的理由。萌绘通过犀川的挚友喜多以衫东助教那里了解到了犀川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于仕途学界的感受,执着于现状的理由。这些也让萌绘有了成长。比起那个《全部成为F》中不经世事的大小姐,现在的萌绘和犀川都有所改变。森博嗣塑造人物成功性在于角色鲜活的得以成长,并非刻意安装上的推理小说这个机器的必备零件。

关于犀川这个人物是森博嗣的真实写照,他们应该对研究说和学者界有共同的观点。借由喜多副教授的话来说“地位越高就变得越没用,为了变没用而努力向上爬。社会是不会纵容有能力的人继续这样吧,所以大家要一起变得没用起来,社会就是这样,如此才能提高它的一致性。而犀川那家伙还是孩子,所以才能展翅飞翔。”对于犀川来说是如此,他讨厌大学那些学者间的争论,讨厌繁文缛节的东西,所以他爬不上教授的座位,他也不愿意因为教授的头衔而失去自由的羽翼。同样在社会中也是如此,是为了名声还是为了乐趣,这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同样的情况曾在一个叫石神的人身上引发了一场名为嫌疑犯X的献身的悲剧。犀川注定不会产生这种悲剧,是否因为他的身边有西之园萌绘呢?

本作还有点小插曲,话说诺克斯十诫中有一条是作品中不允许中国人出现在故事里。森博嗣完全不顾及那些。不仅让犀川去中国南京出差,还给他安排了一位姓蔡的中国人做向导。虽然十诫早已被破坏了无数次,但是不是也能看成是森博嗣的一个玩笑呢。

10/10页

还剩7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