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精选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3 18:35:21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03 18:35:21   小编:

《好物有匠心》是一本描写匠人精神的书籍,作者通过深入探讨匠人对待工艺品的态度和精神内涵,传达了匠人对于产品品质和工艺的追求。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描述,展现了匠人们对待工匠精神的坚守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了匠人独特的情感和精神力量。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一)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历史兴衰更迭,人们总能理出一个大致的线,看到哪个统治者,在位做了哪些事。只是,在朝代更迭中,那些好物的点滴却总是被湮没。走进这些好物,洞悉背后的匠人、匠心、匠事,或许才是真正的历史态度。

潘天波《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国匠人》的出现,恰能填补这个空白,以15章的篇幅,讲述15个中华文明中的匠人的心路历程,看到匠人背后的匠心,了解他们的匠事,点点滴滴,总是充盈着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开天辟地的精神。

有的人们已经耳熟能详,比如活字印刷技术的毕昇、造纸术改进技术的蔡伦、将纺织技术发扬光大的黄道婆。当然,更多的则是我们甚至一次都没有听说过的,比如车正奚仲、铸剑师欧冶子、塑工杨惠之、木工蒯祥、瓷工唐英、紫砂壶的鼻祖陈曼生、切磋琢磨的玉工陆子冈……

既然为匠人,得精工于手作,是一手打磨出来的;作为匠人,又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从来没有止步于当下。在《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国匠人》中,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走进这些匠人的心灵世界中,看到他们的心路历程,在士农工商这样的排序中,匠人的地位并不高,但他们却能够孜孜以求,锐意创新,直到影响到世界文明的进程。

作为匠人,又必然是匠心独运。这种匠心,无论是在哪个匠人身上,都有着相似的价值,那就是雕琢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将手中的手艺能够演变成为登峰造极的高度。这,对于今天的你我来说也颇有借鉴价值。这既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学习必然具备的。

蒯祥,假如不是这次的阅读之旅,你是否真的认识这个陌生的字?蒙恬,假如不是这次阅读,你是否知道他竟然还创造了毛笔这种书写工具?三长两短、尚方宝剑、画龙点睛……这些小小的成语故事,也都流淌在该书的细枝末节之中,足以让你有着意外收获。

匠人、匠心、匠事,回眸的是沉浸在历史烟云之中的过往;从中渗透出来的精神脉络,却又是能够指导我们现实学习、工作、生活的指南。当好物呈现眼前,我们当从中洞悉到过往的历史、匠人的奉献、匠心的营造,并将这些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难道不正是在承接着这些久久不息的匠人、匠心、匠事而流传下去的吗?读懂了他们的点滴,也就了解了我们的过去,确定好我们努力的未来方向。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二)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大家都听说过吧。其中,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中令人宠爱的小玩意儿,你知道它是从何而来的吗?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毛颖传》中引用了蒙恬造笔的传说。而在更早的南北朝时期,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千字文》里也提到了“嵇琴阮啸,恬笔伦纸”。由此可见,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我们便已公认秦国大将蒙恬一手创制了毛笔的重大革新。

传说蒙恬东破齐鲁,北击匈奴,军旅之中写战报是家常便饭。当时书写用的竹签需要蘸墨,书写起来非常费力。有次蒙恬外出打猎,射中一只野兔的尾巴,兔子慌乱逃跑中,流血的尾巴在沙地上拖出一条细长的血迹,就像在地面上写字一般。由此启发,蒙恬用将野兔毛插进竹管,蘸墨书写。

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兔毛富含油脂,吸不进墨,书写起来也不流利。蒙恬失望之下便将兔毛笔扔进了石坑。谁知几天后,石坑里的兔毛笔变得洁白柔顺,书写起来十分流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石坑中碱性的石灰水不仅洗净了兔毛,更将其中的油脂去除。于是蒙恬研究出“清洗”和“碱泡”的制笔方法。

当然,关于蒙恬制笔的民间传说众说纷纭,毛笔的发明人已淹没于历史中,但可以确定的是,蒙恬改进了毛笔制作工艺,大大的提升了毛笔的便利性和书写性。今天,无论是川笔、宣笔还是我们更为熟知的湖笔,凡有制笔处,人们都不自觉地想象千年以前这位秦国大将造笔的传奇。

毛笔作为文人的重要器具,谁又能想到,这么充满人文意义的文房用具的创制人,竟然是秦国战争机器中最为锋利的爪牙之一呢?杀伐果决的将军创作了春花秋月的毛笔,这略带荒诞的机缘巧合下,却书写了中华文明的传奇。没有毛笔,也就没有中国诗书画印的传奇,绚烂纷呈的唐诗宋词,也不会得到很好的记录,而无论是蒙恬笔、蔡伦纸、曼生壶、子冈玉这些中华民间重大创新的背后,是千载悠然的中华匠心,中华匠人们继代传承至今,摘下了人类工业皇冠下的一颗颗明珠,中国智造的“破圈领跑”,成为当代中华匠心最好的证明。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三)

在这个信息过载、追剧倍速的时代,以数十载的光阴成一事,甚至择一事终一生,似乎是“浪费生命”之举。然而,沿着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在那些遥远的故事里,那些为现代技术奠基的工匠们,正是这样做的。

这本《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在造车、纸张、毛笔、纺织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域中,选择了十五个具有代表性人物,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与演义。一人一故事,一物一历史。不仅讲述了工匠故事和“好物”历史,也再现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史。

以最为知名的造纸术而言,从灞桥纸、树皮纸、麻纸、树麻纸到蔡侯纸;从原料选择,材料加工、工具改良到石灰制浆技术的形成,蔡伦经过数十年的时间,进行了千万次实验,最终获得了价廉物美的书写纸。它取材广泛,便于携带,对世界文明的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蔡伦造纸的历程是工匠精神的生动演绎: 专注一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塑工杨惠之、墨工李廷珪、瓷工唐英、玉工陆子冈……每一个能站在技艺峰巅之人,无不具有同样的精神特质:专注、创新、精益求精。

虽然将之称为工匠精神,但并不表示这是唯独“衣褐者”所有的精神,它同样可能出现在帝王身上,如宋朝。宋代官窑的各种器物的审美,很难说没有宋代皇帝的影响。尤其宋徽宗时期,从美学思想到器物创造,这位“不务正业”的皇帝从当时最高的艺术高度推动了工艺的发展,宋瓷成就之高,宋代的生活器用之讲究,几乎到了一种接近完美的地步。

而蔡伦也好,蒙田也好,还有唐英,黄大成,他们或为官员、或为将军,或为文士,同样具有工于一事而精益求精的追求;而样式雷这样的底层匠人也能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赢得皇帝的尊重。

因而,工匠精神并非“工匠”所独有,这种精神的本质与名望、阶层、金钱都无关,而是一种为了成就理想而不断付出、不断超越的执着与决心。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精神传承而不绝,才有了璀璨千年的华夏文明。

在土耳其的博物馆里,听到游览者对那些精美的青花瓷倍加赞美时,很是自豪。而大巴扎的土耳其蓝瓷盘上,也隐约可见数百年前的元青花的影子。古代工匠所创造的技艺和文化,不止流传于华夏,也已经成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养分和推动力。

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有些“逆风口”,但这或许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现代科技的发展,让生活的便利性大大增加,也让我们的步履愈发匆忙,人人都忙着“赶进度”、“追风口”,“慢工细活”和“精工细作”似乎已经成为奢侈的态度。这样喧嚣浮躁之下,或许更需要能沉下心来投入的勇气,以及极致专注,滴水穿石的工匠精神。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四)

匠人,似乎离我们很远,可是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仿佛我们总要很努力才能探寻到他们的故事。他们大多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却将这一件事极力做到极致,那样的传承与持守,那样的开拓与进取,都汇集于一身,成为他们身上不灭的光芒。

《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是中国艺术文化史学者潘天波为我们带来的一本中华工匠传奇,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15位中国历代工匠的故事,他们身处不同的领域,却有着一样的匠心传承,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独具匠心地创造了无数艺术瑰宝,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流传。

在从前,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工匠,而关于他们的记载却实在不多,我们渴望了解他们,因为他们的继承与发展都是那样令人动容。他们忙碌于自己的事业,哪怕朝代更迭,哪怕时代变迁,他们的手艺及传统却越来越厚重。他们将在岁月里凝练出的经验转化成每一个精巧的细节,他们将成长中的一点一滴慢慢收集,创造出更多的惊喜,他们,在岁月的长河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我们,在此时此刻怀念他们,通过文献寻找他们的印记,透过传奇探寻他们的故事,透过他们留下的物质遗产去感受他们精神的力量。

这是一段特别的匠心旅程,中国夏朝的奚仲制造出以木结构为主的马拉车,对于人们劳动和生产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春秋战国的铸剑工匠欧冶子锻造出宝剑,造就了冷兵器时代的瑰宝;秦国大将军蒙恬在战争中改进制笔术,用一支笔书写文明的传奇;东汉蔡伦发明了蔡侯纸,改变了文化书写的进程;南唐李廷珪制造出墨中绝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媒介;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清代陈鸿寿善制宜兴紫砂壶,开创了文人紫砂壶的新时代……他们就是我们的中华工匠,他们在探索中勇往直前,在尝试中精益求精,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巅峰之作。

他们就是我们的大国工匠,他们不忘初心,善于思考,不断重复做一件事,努力做好一件事。匠心造好物,好物酬匠心,他们用执着的信念,持之以恒的付出,创造出中华历史上的无数辉煌。他们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他们的工匠精神,将被我们永远传承。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五)

中央电视台曾经制作了一个栏目《大国工匠》,介绍那些在现代化建设中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神话的工匠们。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壮大,必然需要有着这样一群伟大的工匠存在,他们担负着一种工艺的最高水平,甚至有时就是改变整个社会发展方向的终极力量。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发展的最前沿,中国的工艺水平也就是世界的最高标杆,而这离不开中国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工匠们,正是他们别具匠心的工作,为我们中国的工艺史添砖增瓦。而他们的所作所为,理应被我们世人所记住,但这些名字更多出现在专业的领域,甚至被誉为他们行业的鼻祖,但在专业领域之外,在社会的其他群体,我们可能并不了解他们。 潘天波,中国艺术文化史学者,他也担负起了让这些专业匠人走入我们世俗世界的重任。他登上了百家讲坛,用《好物有匠心》这样一个栏目介绍着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略显陌生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历史所做的贡献、为了自己的专业所做出的牺牲。现在《好物有匠心》有了文字版,也就是这本书《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让我们可以在方寸之间,在碎片化的阅读之中了解中华工匠的精神简史。

让我们走进这些匠人之间,看一下他们都有谁?他们都做出了哪些丰功伟绩吧? 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因为有了车,人类才可以从自己的一片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走向更为广阔的土地。而车最重要的附件就是车轮,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是极为简单的,但在古代,在远古时期,这一发明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不信可以和印第安文明去作比较,那是一个没有发明出车轮的民族,而他们就只能偏安在那一隅,终走向灭亡 。

车轮的发明者是谁呢?古薛国人奚仲,“奚仲乃桡曲为轮,因直为辕”,不要小瞧这样一句话,这就是车的雏形,而这一原型一直延续几千年,唯一改变的只是局部特征和材料。有了车,也就需要有动力,怎样让车走的更快?这一定就是当时工匠们所需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人类驯服的牛或者马就是最佳选择,也就有了马车、牛车。而人类也就从行动中被解放了出来,也可以了远距离旅行,也就有了走出去的人类,也就有了大规模贸易。当然,车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在我国战国时,大型战车就已经普遍使用。当一项物品用于战争时,它的发展速度就会更加迅猛,后来出现各种各样的战车也就不足为奇了 。

车的发明无疑对于欧亚大陆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他最终也走向了欧洲。而其他中国工匠的发明,也一样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知道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是由毕昇进行创造改良的,而活字印刷术让书籍出版更为容易,知识可以得到广泛传播,当它传到欧洲,改良成古德堡印刷术之后,欧洲大量书籍得到出版,文化得到传播,文艺复兴就在此基础上诞生。

中国影响世界的工匠还有很多,在这本《好物有匠心》中详细的介绍了他们中的15位,剑工欧冶子、造纸者蔡伦、笔匠蒙恬、织工黄道婆、木工蒯祥、玉工陆子冈等等,他们有故事的人生,也就是中国传统工匠勤勉奋斗的一生,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就是中国人开拓进取的见证。读这本书,了解那些传统工艺者的伟大,也让我们明白和见证着大国必然要有着大工匠。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六)

文:书侠麦克元

周有《赓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也是物的呈现。看一国文化兴盛如何,且看熙熙攘攘与否。

一国兴盛,百工熙攘。

古代中国社会,等级森严,“重士农轻工商”,后来又兴科举,造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一些“纸上谈兵”而又“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大多数能工巧匠却无法留名,只有少数工匠青史留名。

百工,每个行当皆有祖师爷,比如:笔匠奉蒙恬为“笔祖”,建筑业的多拜鲁班,剃头的多拜关二爷等等。工匠,对我们来说却是“熟悉的陌生人”。让我对古代工匠更加好奇,他们多半大字不识,却又心灵手巧,创造出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艺术流传,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是什么让他们拥有如此优秀的手艺?他们的手作如何影响到世界的?

读完潘天波老师的《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这本书,让我找到了答案。

潘老师,是历史学博士,也是《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华工匠文化研究。具体其他的书上会详细的介绍。总之,这本书的价值不容小觑。

因为他们的贡献实在出色,我称他们为:大工匠。

书中目录之前有十五位中国大工匠的彩图和工艺成就介绍。书中有十五章内容,每章都是对一个大工匠的精神文化内核的详细书写。看着中国古代出色的大工匠,我内心不免自豪满满,中华文化传承,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如此精美而又富有文化内涵的各色工艺品,真是叹服中华工匠文化之所以不间断,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用手艺和生命在守护。我辈幸哉。

翻看这十五位大工匠的生平故事,会发现他们都有一种精神: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我感到的是一种努力、一种创造、一种执着、一种奉献。他们虽说地位底下,但是在自己的工位上用心去呵护他们所从事的行业。这是一种被作者不断述说的精神,也是大工匠的一种精神。

中华文化传播的四大书房载体:笔墨纸砚。蒙恬造笔,让中华文化可以完整记录;“蔡侯纸”在千百回的试验中被发现,让文化传播走向世界;南唐工匠李廷珪世代坚守、不断创新,成就“天下第一墨”的美誉。“四大发明”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蒯祥的在建筑史上给后人留下的“紫禁城”等建筑,以及景德镇以身殉火的童宾,还有虽为剑工但为国为民的铸剑大师欧冶子等等。他们身上闪耀着智慧和人文的光芒,忠于艺术、忠于职业,用生命守护。

走近中华工匠,品读默默无闻的中华大工匠。用心去体悟古代工匠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丝丝温暖。让这手上的温暖继续传递。

一心一意中华情,百工代有才人出。

不忘初心得始终,中华文化永传承。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七)

江山自然生成,人居其中,文而化之,而成国家。

英雄行走大地,人与山川相映发,而使文明开化。

都说中国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不论是风俗人情还是人文艺术,每一座城市都蕴含着自己独特的人文风情以及精湛的匠人技艺。而每一种艺术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特色,它们所展示出来的恰恰是中华民族值得弘扬的匠人精神。

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遗留千年的古代匠人文化已经渐渐失去了传承,中华文化、匠心工艺在高科技洪流下承受着即将失去传承人的风险,《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将为我们发现中华匠人技艺、展示工匠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它将带领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中华五千年华夏文明里那些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

《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大画册,将我国古代世间好物、匠人技艺以及那些工匠们的故事一一收录其中,可以说是对中国匠人精神、匠人技艺的一个记录收编。

本书作者潘天波教授以《百家讲坛》的内容作为蓝本,以其独特的视角,筛选出15位在历史具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中华名匠故事,重新审视千百年遗留下的文化瑰宝,用一个个精彩的匠人故事展现古代精湛的匠人技艺,品味工匠精神,从书中我们将看到古往今来中华匠人精神如何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潘天波曾在序言中写道“中华工匠不仅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自夏朝工匠发明制造了以木结构为主的马拉车后,这位被后世称为“车祖”或“车神”的东夷族薛国人奚仲便在中国开启了以匠人技艺为主的时代。

从中国铸剑鼻祖欧冶子开创中国冷兵器先河到蒙恬改良毛笔制作工艺发明披柱兼毫;从蔡伦改进造纸术加快知识生产的速度到杨惠之专攻雕塑艺术,将中国的绘、雕、塑等工艺融为一体;从李廷珪钻研制墨技术,把我国墨的质量提到了新高度到活字印刷之父毕昇创造了胶泥活字印刷技术·······

15位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匠人以自己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为传承中华工匠文化做出了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贡献。从他们的工匠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中华匠人的精神,看到了中华匠人所遗留下来的巨大财富,同样也看到了这些匠人在灿烂辉煌的工匠文化中为华夏文明的延续付出了什么,拥有了什么,又传承了什么。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八)

这本《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其实是《百家讲坛》计划筛选的15位中华名匠的节目讲稿,这15位工匠代表了各个时期、各个行业中典型的工匠,阅读这本书,就是阅读中华工匠的精神简史,我们可以很好的走进中华工匠文化、分享工匠故事、品味工匠精神。

现代社会,工厂一年可以培养1000个工人,却很难培养1名大师级工匠;10年可以培养100个工程师,却难以培养1名具有工匠情怀的工匠。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阅读,书中讲述了我国15位影响中国以及影响世界的中华工匠,这也是我们去了解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车正奚仲发明车自轮胎

剑工欧冶子铸剑报国

笔匠蒙恬束管为笔

尚方蔡伦洛河考察造纸

塑工杨惠之从画圣同门到焚笔从塑

墨工李廷珪取流松液造就千年墨香

刻工毕昇发明活版印刷成为文明之母

织工黄道婆传授技艺衣被天下

木工蒯(kuǎi)祥精于榫(sǔn)卯成为建筑泰斗

玉工陆字冈揭榜赌玉扳指琢马

陶工童宾奉旨烧造却以身殉窑

漆工黄成东渡日本

样式雷金玉发明烫样世代传承

瓷工唐英学陶艺改陶务引民意施仁政成就非凡人生

壶匠陈曼生创造曼生十八式成就壶缘

这15位名匠中只有一位是女性,其他全是男性,这样却更能反映出黄道婆的伟大。

黄道婆祖籍上海,有可能是流放或者逃难到海南,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几个女人可以沉下心来搞事业?而黄道婆能,她将自己本身的纺织技巧和当地女红的技巧结合起来,她劝说自己的师父将中土的技巧传授出去,同时又汲取当地的优秀技术,30年后,黄道婆才返回祖籍,此时她又将所学倾囊相授,大公无私精神真的值得歌颂。

黄道婆有四项发明:去籽、弹花、纺纱、织布,他作为一个女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人,她的所作所为以及她的工匠精神是我们现在难以企及的,她当之无愧是匠人中的女中豪杰。关于黄道婆的故事,我看了两遍不止,真心被她折服。

虽然说都是中华名匠,但是身为女子黄道婆的故事更让我感动。

在书中发现,这些名匠的传奇故事有些历史可以考证,有些已经被民间神话,我却觉得这本书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反而正在于此,你可以全然相信,也可以带着疑惑去寻找更多历史的证据,你甚至可以从书中看到更多其他的历史痕迹,了解工匠史之于侧面看到当时的历史。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读物,让我狠狠的涨知识了!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九)

如果让你穿越时空为皇帝打工,你是不是会立刻联想到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没错!伴君如伴虎,皇帝高兴了,加官进爵自然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可稍有不慎惹得皇帝龙颜大怒革职查办是小,掉脑袋株连九族那可就太惨了。

所以说,在古代如果一个手艺人能凭一双巧手赢得皇帝赞赏和恩赐,那简直是凤毛麟角,可想而知有多么的不容易!

《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是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我国历史学博士、中国艺术文化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潘天波写的一本书。全书共十五章,作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讲述了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工匠们敬业、传承的故事,他们是:车正奚仲、剑工欧冶子、笔匠蒙恬、尚方蔡伦等十五位行业杰出代表,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凭借专注和坚守,从小器物玉雕、茶壶,到紫禁城建筑……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人为之叹服。

本篇以为皇帝“打工”的“木工蒯祥”和“玉工陆子岗”二人诠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涵,及他们不同性格所遭遇的迥异的命运。

一、凭借“三大精神”蒯祥从工匠到工部侍郎

蒯祥是明代苏州吴县人,由于他怀有精于计算、精于绘图和善用榫卯三大绝技,他不到20岁就承接了皇家“第一个工程”天安门城楼。刚开始,蒯祥的上司蔡信对他也持怀疑态度,但当他亲眼看见蒯祥设计的图纸、模具和计算之后,不由得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后来,他机智地将固定的“金门槛”改良成“金刚腿”活络门槛,永乐皇帝对此赞不绝口,御赐他为“蒯鲁班”。随即皇帝擢升他为工部侍郎。

蒯祥从一名工匠到工部侍郎,曾得到过明朝5位皇帝的赏识。他把毕生所学都献给了中国建筑行业,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工匠。他手艺精湛力求精益求精;他兢兢业业始终保持工匠本色;他心有大爱,为乡亲们办了许多实事。他始终保持工匠本色,受人敬重享荣耀一生,直到84岁因病去世。

二、坚守职业信仰陆子岗不畏皇权

明代嘉靖年间,太仓年轻人陆子岗为了展示自己的治玉技艺超群,揭榜领旨接下了为皇帝雕琢一块美玉的任务。到了“交作业”的那天,他胸有成足地把琢好的玉展示给众位准备“挑刺”的大臣们观看,童子练功的“朝天蹬”造型、登峰造极的治玉技法“切、磋、琢、磨”令在场的人纷纷拍手叫绝,这件绝世之作为陆子岗赢得皇帝欣赏,获得了御用监玉雕待诏职位。为了坚守他的“物勒工名”的诚信精神,性格倔强的陆子岗屡次和皇帝”叫板“,皇帝让他雕一把羊脂玉茶壶,并明确告诉他:“朕不许你在茶壶上落款署名。”接着,皇帝又让他做一个碧玉扳指,要求要雕《百骏图》。他都如期完成了,且获得皇帝喜爱和赏赐。可好景不长,从摔碎的茶壶嘴里露出“子岗”二字;玉扳指上的马耳朵里也有“子岗”二字,更让黄帝忍无可忍的是自己佩戴的“二龙戏珠”的玉佩珠子上竟有“子岗”二字,这简直是藐视皇帝!这还了得?一个穷玉匠居然轻狂的无法无天了!立刻赐死!桀骜不驯的玉神陆子岗就这样被处死了。

陆子岗从一个苏州的琢玉工到御用监玉雕待诏,凭借着他“吴中绝技之首”的治玉本领。在他的生平经历中可以感受到技艺超群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敢于对匠户制度反抗的精神;“不落款不动刀”的崇高的工匠精神。他一改明代玉器行业的陈腐俗气,以高超的雕玉技法融合书法、绘画等艺术,把中国玉雕工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为了维护和珍视治玉职业,“大丈夫宁为玉碎,不能瓦全”他不惜挑战皇权直至付出生命。

《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这本书遵循从正史文献中查找、收集民间故事和考古资料分析三种途径整理编写,传承有序的工艺、精准的文字和精致的插图,再现了优秀的中华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书中15位工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名字注定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的丰功伟绩时时激励着后人自强不息再创辉煌。中华匠心,源远流长,好书值得细细品读。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十)

中华上下五千年,大部分史书都记载的是王侯将相,或者是千古绝唱的诗人,而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世界的手艺人,却很少记载下来,有的也只是各种传说,如果没有这些匠人,中华文明就会缺失。

你知道第一辆车是谁发明的吗?你虽然知道纸是蔡伦改造的,那你知道他是如何改造的吗?你知道为什么样式雷能声名远扬吗?

如果你都不知道的话,不妨跟着潘天波著的《好物有匠心》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作者潘天波,历史学博士、中国艺术文化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嘉宾。

一、奇思造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车轮的国家,那第一辆车是由谁发明的呢?这个人名叫奚仲,是夏朝人,其实历史上有许多造车的传说,那为什么会认定奚仲是造车第一人呢?

这里就涉及到大禹了,在大禹接到治水的命令以后,在面对滔滔洪水,河口决堤,采用人力运输石料和木料,速度是相当的慢,大禹就感叹“如果能把河流附近大山上无比巨大的石头和木头运到大河边,等到雨季用于防止河口决裂,那就好了。”

这话被奚仲听到并记在心里了,他感念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于是冥思苦想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有一天他想到了可以把圆形的石头弄在水舟上,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力气,于是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大禹。

虽然这样节省了很多力气,但是圆形的石头有时候不听使唤,经常会跑出来,奚仲就在家里做实验,把石头打磨得更加光滑,让它固定在一根木头的中间,这样更容易,速度又快了,这个时候,他又在“黄帝造舆”的故事中得到灵感,将“舆”放在石轮子之上,用绳子做牵引。

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车”就发明出来了,为了表彰奚仲,大禹就把薛地给奚仲治理,并成为车正,而奚仲并没有骄傲自满,继续改进车子,而第一辆马车的诞生,就是奚仲从他儿子那里得到的灵感。

如果没有奚仲的奇思妙想,以及坚持不断改进和创新的精神,古代马车的出现也许要晚很多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试验造纸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而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正是因为他的发明改进,使当时的人们不用在简牍上书写,出门不需要抬着沉重的竹简了。

那蔡伦又是怎么发明改进的呢?

蔡伦靠着自己的努力、智慧和手艺进入了尚方,因为汉和帝礼贤下士,当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需要大量的“文书”和“文件”,但是书写和阅读的材料却不尽如人意。

蔡伦和他的手下就四处开始考察,寻求能改进造纸的方法。

经过多方考察,蔡伦来到了洛河,在路过洛河边时,发现有好几棵大树腐烂倒地,树上还缠绕着一些破鱼网,蔡伦就发现破树上有一层像丝絮一样的东西,于是蔡伦通过这个发现多次请教和做实验,终于用“蒸煮之法”造出了平整细腻的纸张。

后面为了更好地改进纸的结构力和造出“白纸”,蔡伦又多次钻研实验,终于造出了“蔡侯纸”。

正是因为有了蔡伦,我们才可以任意书写,文化也得益于传播,中华文明也才能得到传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手巧设计

我看《国家宝藏》时对介绍的“样式雷”产生了兴趣,“一家江西样式雷,半部中华建筑史”,雷家开创的“烫样技术”让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圆明园有多么美丽和壮观。

那“样式雷”为什么能那么有名呢?这要从他们的第二代传人---雷金玉说起。

雷金玉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自己的父亲雷发达一起到北京,因为雷发达擅长木工手艺,雷金玉也继承衣钵,并且参与修建畅春园,并且因为修建的很好,让康熙非常满意,从入住畅春园到病逝于园内,一共居住36年。

而畅春园成功地修建在于雷金玉发明了“烫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模型,而这个发明可以防止工程贪污腐败,能量算出到底需要多少材料。

而“烫样”技术也影响至今,这就是匠人的匠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好物有匠心》里不止讲了这三个匠人,还讲了古代铸剑鼻祖、蒙恬制笔、“塑圣”杨惠之、制墨李廷珪、“活字印刷”毕昇、织工黄道婆、木工蒯祥、陶工童宾、漆工黄成、玉工陆子冈、瓷工唐英、壶匠陈曼生,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去了解古代的匠人是如何坚持本心,从而造就中华工匠精神简史。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十一)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

在我们的中华文明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可能并不起眼,但却有着一颗“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这些人我们称他们为“工匠”。

而这种“工匠精神”,即使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也始终历久而弥新。

但我们很快便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

每当我们翻阅历史书籍的时候,却很少能看到或者注意到关于“工匠”的传记史料,这又是为何?

作者潘天波,安徽无为人,历史学博士,中国艺术文化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嘉宾。

他在《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闻名的中华匠人》中告诉我们: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还是因为:在中国,传统农业大国中“工”始终处于末流,并没有“士”的地位那样显赫。”

“重士农轻工商”一直是古代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也就直接导致了我们许多人几乎不了解古代工匠。

一、宝剑锋从磨砺出

假如今天我们读一本书时看到:

“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我们可能会立刻去查写这首诗的人是谁?手提三尺龙泉剑的是谁?

但绝不会想到去查一查这把“龙泉剑”是由谁打造出来的。

通过《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闻名的中华匠人》

我们才真正认识到了这位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他传承父业,因为精于铸剑,心灵手巧而闻名乡里。

他曾为越王铸五剑,名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后因风胡子之邀,与干将夫妇赴楚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欧冶亲传铸剑方,莫耶金水配柔刚。”是宋代张伯端的诗句。

诗中不仅赞美欧冶子的铸剑精神,更是赞美他的铸剑技术以及传承精神。

而欧冶子铸剑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剑”本身,其对于后来的欧洲骑士阶层也影响深远。

二、 衣食我民真众母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歌谣。

那这首歌谣中的“黄婆婆”又是何人?

作者潘天波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这位来自中国民间的织女。她被称为“中国纺织之母”、“布业始祖”,更是被人们尊称为“棉神”。

黄道婆—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红,她个性坚强、热爱生活,她用自己那双灵巧的双手和衣被天下的匠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并造福于家乡人民。

“人人有衣穿”是黄道婆的理想。

在这位“中国纺织之母”的一生之中,她发明的“三锭脚踏纺车”是当时世界上你最位先进的纺织机械。而她所生产的棉布以及纺织品远销海外,为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交往提供了媒介。

这也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平凡女红的不平凡,以及她的工匠精神。

三、 好物有匠心

在《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怀有“匠心精神”的“工匠”们。

比如:发明车马的“奚仲”;中华笔匠“蒙恬”;木工蒯祥;漆工黄成等。

他们用伟大的技术造福后世。

匠人除了有一双巧手外,还得有一颗匠心,他们的每一锤、每一刀、每一笔,都先晓于心,再现于手而留于器。“能工巧匠”中的‘巧’就是对匠的最好形容。

所谓“匠人”大概就是如此,他们严谨,但并不为取利,只是将这一份工作做到极致,而支持他们的就是自身所拥有的“匠心精神”。

《好物有匠心》读后感(十二)

人类从远古时期的身穿兽皮、使用粗糙石器、以龟甲刻字,逐渐发展到身着华服、使用精美器具、以纸笔书写,这些巨大的进步都离不开工匠们的发明与精进。

“布业始祖”黄道婆在丝与葛之间找到了“棉布”,不仅提高了棉纺技术,还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为西方工业革命发展提供了技术与产业经验;

“车祖”奚仲发明了车轱辘与马车,不仅解放了体力劳动,还实现了跨距离运输,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直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蔡伦从石灰与草木灰中发现了白净、结实的造纸方法,使中国彻底脱离用竹简、缣帛书写的历史,造纸术先后传入越南、日本、阿拉伯、美国,加速了世界文化的传播速度。

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凝结着工匠们的智慧结晶,但由于古代工匠地位较低,史学家们对这个群体集体保持了沉默,后人只能从史书中的寥寥几笔或是民间传说中了解他们的故事。

为了传承中华工匠文化、弘扬中国工匠精神,历史学博士、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潘天波先生把其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好物有匠心》系列节目整理成了《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一书,希望与大家共同品读默默无闻的中国工匠故事,品味历久弥新的中华工匠精神,分享灿烂辉煌的中华工匠文明。

0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在一度火爆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3》中有这样令人震撼的一幕:姜国公主龙葵为了帮助哥哥炼就魔剑,决绝地跳入铸剑炉内的熊熊烈火中。一把旷世魔剑横空出世,龙葵的灵魂也成了魔剑之灵,在千年时光中执著等待哥哥的转世。

以身炼剑其实并不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就曾强迫干将和莫邪为他铸造两把神剑。干将用了三年时间,以自己的鲜血锻造成锋利无比的“干将剑”,楚王仍不满意,逼得干将的妻子莫邪在铸剑期限临近前跳入熔炉,以自身骨肉化成了“莫邪剑”。

莫邪殉炉虽是民间传说,却也侧面反映了古代统治者的残暴以及工匠们的反抗精神。而干将和莫邪之所以成为楚王的逼迫对象,正因为他们是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的徒弟与女儿。

欧冶子是春秋末期越国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想要复仇救国,便找兵器专家欧冶子为他铸造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为了造出最好的剑,欧冶子远走湛卢山,以龙泉水淬火、亮石磨砺,历经三年,铸造出了削铁如泥的天下第一剑——湛卢剑。

随后,欧冶子又先后为越王勾践铸造了鱼肠、胜邪、纯钧、巨阙等名剑,越王手持湛卢剑,率三千铁甲,多年征战后彻底击败了吴国。欧冶子先进的铸剑技术开启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加速了各国兼并战争的速度,也改变了诸侯国的政治格局。

在讲究礼制的春秋战国时代,剑不仅是武力的保障,也是一种礼仪的象征,人们把佩剑当作不可或缺的装饰品,还逐渐衍生出了剑侠文化。

为了铸造一柄好剑,工匠们常常需要走遍名山大川,寻觅铜铁、寒泉和亮石,千锤百炼,精打细磨。铁匠们不畏辛劳、精益求精的追求,不仅铸造了流芳百世的宝剑,也铸就了辉煌传世的工匠精神。

0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强烈的视觉享受和直击心灵的震撼,赢得了全国观众的高度赞叹。而千手观音像的首创者,正是生活在盛世唐朝的塑工杨惠之。

杨惠之的父亲是苏州泥瓦匠,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做工,手艺日渐精进,随手捏的菩萨像放到庙里,就能引来一群善男信女的上香供奉。

后来杨惠之和小伙伴们偷吃贡品的事情被人发现,为了逃避官府惩罚,父亲把他送到了千里之外的文化中心洛阳,与吴道子一起拜师学画。

吴道子在绘画上特别有天赋,非凡的画技竟引来了唐玄宗的召见。“落笔惊鬼神,笔成泣天地”,自从被朝廷封官后,吴道子“因授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画”,实现了一代匠人从民间走向宫廷的人生巅峰。

画圣吴道子

眼看自己的师兄在绘画一途上已经登峰造顶,而自己在绘画上的天赋又远不及他。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杨惠之决定另辟蹊径,重新捡起自己的泥塑及石雕爱好,投身在当时社会广受关注和喜爱的佛教塑像与壁画行业。

当时做雕塑最大的难题就是“传神”,而“传神之难在于目”。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杨惠之开始仔细观察不同人的骨骼与神态特征,常常一个作品就要反复修改到满意为止。

经过长时间对技艺的打磨,杨惠之把雕像塑造得“神光闪耀,形貌如生”,不仅首创了“千手观音像”,连苏州保圣寺、寒山寺里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出自他手。

杨惠之在眼见前途无望时没有选择放弃,反而转变思路,不断超越自己,终于在另一个领域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也成就了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

他的志向、胆识与恒心是追求艺术的强大内在动力,自我超越、奋斗与革新的精神更是唐朝工匠们的缩影。正是这种工匠精神造就了唐朝雕塑艺术的高峰,也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03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

顶级工匠们虽然大部分以个人形式存在,但也有少数是出自同一家族,以族群的形式延续技艺,清朝时期的“样式雷”家族就是如此。

这个南方雷姓家族在中国皇家建筑艺坛上闪耀了260年之久,家族的第二代传人雷金玉更是被奉为中国建筑史上最为神秘的工匠。

雷金玉在七十大寿时被雍正皇帝赠书“古稀”匾额,并赏赐庆生油碌蟒袍一件,去世时还被一向节俭到连自己的龙袍都要缝缝补补的雍正赏银五百两,并奉旨回乡安葬。一路上护送棺椁的队伍举着御赐“古稀”匾额,在沿途各关卡都畅通无阻,这对于一位匠人来说,是何等的荣耀!

能被传言“刻薄寡恩”的雍正皇帝如此厚待,这位匠人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早在康熙年间重修金銮殿的“上梁仪式”时,中梁被抬上屋脊后却与榫卯不合,无法嵌入,差点耽误了吉时。关键时刻雷金玉爬上架木,三斧头下去就榫合卯定,丝毫不差。仪式结束后康熙皇帝召见了雷金玉,并称赞他艺技不凡,当场升官加薪。

后来雷金玉又参与了修建畅春园、扩建圆明园等工程,其成果受到掌权者的大加赞赏,他本人也走进了皇家园林建设的核心圈层。

为了加强设计思想的视觉沟通效果、减少工程质量问题、杜绝工程浪费,雷金玉发明了微型建筑模型“烫样”,雷氏家族也因为这种独特的“烫样技术”赢得了“样式雷”的美誉。

雷家十分重视对子孙的传承教育,其勤恳踏实、勤劳诚信的作风一代代地延续下去。雷氏家族共有七代人持续掌管样式房,雷金玉最出色的孙辈雷家玺还负责了万寿山、香山、避暑山庄等著名工程。

雷家的建筑师同时也是出色的画家和雕塑家,唯有如此才能把“烫样设计”做到极致。“一家江西样式雷,半部中华建筑史”,雷家为皇家园林的营造坚守了一辈子,受到明清两代皇家的礼遇和恩赐,他们一直兢兢业业,无愧于民间授予的“史上最牛的皇家建筑队”称号。

04 写在最后

《好物有匠心》一书整理了《百家讲坛》同名栏目两季共15位中华名匠的故事,潘天波教授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为我们盘点了中国名匠,带我们一起品味中国的工匠精神。

“古往今来,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工匠。有多少灿烂辉煌的工匠文化,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文化传承”。中国工匠们不仅为我国的文化与历史做出了突出贡献,还加速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进程,他们的技术与精神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故事更值得我们了解与传承。

好物有匠心

8.8

潘天波 / 2021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