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观后感:这篇文章以一场盛大的盛会为背景,描述了人们欢聚一堂的场景和氛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温暖的情感,作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爱,让人感受到团结和互助的力量。整篇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感动,让人对人性的美好有了更深的认识。
《盛会》影评(篇一)
2月4日开幕式当晚,就一直在感叹老谋子不愧是国师,真的懂中国人的浪漫,成功地用技术和艺术,展现了中国的文化与自信。
看完《盛会》,对于开幕式背后的一些细节又多了一些了解。上万平米的地屏,对每一个细节的追求,点火仪式的大胆设计…emo说自己“每天都有失望,每天也都有希望”。正是这种一点点的慢慢打磨,才最终呈现了一个震撼的盛会。
Emo导演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谢谢老谋子。
《盛会》影评(篇二)
从一开始的国旗传递,由朝气可爱的小孩子传递给各行各业各个民族的脊梁,最后郑重地递到守卫国家的子弟兵手中,最后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国旗冉冉升起,所以人眼中都饱含热泪,内心满溢着震撼和感动,这便是清澈而热忱的爱意吧。 后来,一群山区小朋友用没有经过修饰的嗓音唱出奥林匹克最本真的意义,手中举着和平鸽的小孩子们自由奔跑在场地上…此类种种,让我觉得,这次的盛会就是一个中国送给世界的冬日童话,童话的含义在于,纯粹,本真,浪漫。 太美好了,以至于我在看背后的故事的时候,好多次都想要流泪,因为太不容易了,每个人都付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克服着无数困难和压力,张导在片子里面讲过一个词,叫破局,我觉得缔造盛会的过程就是一个打破又重塑的过程,每个人都实现了蜕变,我真的敬佩! 现在想到自己的经历反而有些汗颜,年纪不大正是该努力的时候,却常常因为科研太难而想要放弃,现在觉得不该这样,至少在没有完成学业之前,应该多付些责任,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完成好,每一天都用力努力活着,才能不辜负这盛世。
《盛会》影评(篇三)
从唯美动态的24节气倒计时、破冰而出的冰雪五环,到展开的画卷、灵动的和平鸽、烟花绽放的迎客松,以及最终含蓄至简的火炬仪式,“越简约的事越不好做”,舞美道具总制作的这句话道出了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筹备三年的披荆斩棘,也是纪录片《盛会》团队艰辛创作的深刻写照。 但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最终的呈现。创意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妥协。作为开幕式导演的张艺谋,在这部纪录片中展现出了鲜见的一面,他的焦虑、苛刻、自信、得意,甚至以PPT方式向国际奥委会汇报等细节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主创团队的用心。 在《盛会》片尾部分,主创团队从幕后走到镜头前,讲述他们自己对生活的规划,以及无法平衡工作与家人之间的遗憾……对他们真实的记录,让纪录片的结尾有了浓浓的人情味。如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不仅感染着受众,也让这些成就了开幕式精彩的一位位艺术家的真实生活与国家的发展形成了关联。 时隔十四年,奥运五环再次升起在“鸟巢”上空时,中国希望通过开幕式传达的声音已经有了不同的内涵。2008年宏大的“交响乐”到2022年沉稳内敛又优雅大气的“爵士乐”,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开幕式中展现得客观且直观,在一远一近的对比中了解今日中国。
《盛会》影评(篇四)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过后,“你永远可以相信国师”的赞誉溢满屏幕。春天的讯息在发光杆的翩跹中跳动,马兰花合唱团的歌声传递出“泥土的芬芳”,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昂首阔步,身后展开的是疫情下全球休戚与共的生活图景。
一场中式浪漫的开幕式,展现了从“我”到“我们”的世界观飞跃,呈现了中国人的真诚、善良与爱,凝聚着“希望大家都好”的命运共同体的期待。我对幕后故事充满好奇,看了官方纪录片《盛会》和主创团队专访,初步了解了这100分钟背后的1000天。
如何创意先行,让全世界在光影交织的审美享受中听懂中国故事?如何技术创新,在艺术和工程的平衡中将冰五环和微火炬载入史册?如何打磨细节,从宏大叙事向日常浪漫转向,在舞台中央展示普通人的力量?
冬奥雪花徐徐绽放,这是一个在高压状态下,依靠科技魅力和团队协作实现东方幻想的创作故事,是一次把ego放小,开门迎客,向世界传递“美美与共”的艺术表达,是一场带着500斤镣铐还想御风而行,追求简约,超越08年精彩的双奥挑战。
张艺谋说,创作就是天天都有绝望,也天天都有希望。任何一个听上去简单的理念,可能都是创作者呕心沥血一两年的结果。他从不给自己的作品打满分,却始终给团队打100分。
我想,从创作者的视角回顾开幕式,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born a creator是我在新年开设的一个专题,用于记录看过的优质内容。看待一件艺术品如何产生,可以帮助我们去创作。又或者,我们可以把生活本身当作艺术品去创作。
好的创作会成为我们记忆里的闪光点,那砰的一下,是艺术和生活交汇的火花。
《盛会》影评(篇五)
相信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悬挂着的冰五环、雪花型的国家指引牌、大山里的孩子演唱的希腊语奥运会会歌,即使开幕式已经过去了好久,但里面的经典场景依旧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这部纪录片《盛会》就带我们回顾了冬奥开闭幕式团队筹备盛会的过程,让我们了解到了开幕式中创意是怎样产生与如何落地的。
张艺谋作为总导演再次负责冬奥会的开幕式,总导演更多的是保障每一个创意细节的落地,要盯紧总体安排的进度,不夸张的讲张艺谋导演堪称“甲方恶霸”,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求着每一个创意细节的完美与准确的落地。
历届奥运会都在五环展示上煞费苦心,北京冬奥会展示了一个很好看的冰五环,背后付出了许多人的辛苦劳动,悬挂式展示,需要它变得更轻盈,为了降低半吨的重量,要下更多的功夫,从一处又一处小的重量开始减重。
由来自河北大山中的孩子演唱希腊语的奥林匹克会歌是张艺谋坚持的想法,这些孩子不加雕琢的表演有着最大的童真。热场里没有任何的明星与专业人员,就是普通的老百姓跳着自己喜闻乐见的广场舞,这才是真正的民众幸福感的体现吧。
将鸟巢的地面做出了一整块冰面的造型,创意团队们一直求着最逼真的效果,同时也要保证行走的安全与大屏幕的显示。一出精彩的开幕式需要无数的人为之努力,甚至应用了许多的航天科技来保障最好的效果,为这些幕后英雄点赞。
冬奥开幕式团队历经三年的时间为我们奉献了一出“简约但不简单”的盛会,三年的时间为一件事情而全情投入进行着高强的工作,交完开幕式这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或许每个人都会感慨于生命中为一场盛会而全情投入的时光吧,向这些幕后英雄致敬!
《盛会》影评(篇六)
太美了。
瞧。
大地回春,万物苏醒。
目之所及,皆是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
望。
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涛滚滚,气势磅礴。
心之所向,尽是独属我们中国人的唯美浪漫。
观。
激光雕琢,晶莹剔透,“冰雪五环”破冰而现。
身之所往,满是对团结与和平的美好期望。
赏。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得之所愿,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满心雀跃。
这里是一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视觉盛宴。
这里也是咱们中国的冬奥会开幕式。
这100分钟的精美呈现更是中国再一次向世界交出的完美答卷。
而这份荣誉背后离不开的,一定是那1000多天的奋战——
《盛会》
2008年8月8日,中国用4个小时震惊世界。
派爷到现在依然记得那天的盛况。
那一夜,卷轴轻启,舞者翩跹而舞。
那一夜,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闪亮登场。
在一片吟诵声中为世界带来了中国汉字“和”的演变过程。
那一夜,29个大脚印烟花,一步一步迈向鸟巢。
那一夜,45000个LED编织而成的“梦幻五环”冉冉升空。
璀璨夺目,让人难以忘怀。
那一年,在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里导演说:
“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
“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时间来到2015年,北京以44票获得冬奥会举办权。
至此,北京也一跃成为唯一一座双奥之城。
导演张艺谋,再一次接过奥运会开幕式的重任。
他人生的第二次奥运会,来了!
这一次张艺谋导演想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
答:他要浪漫,他要抒情,他还要奇幻。
基调定了,那就开整!
首先,需要一个充满新意的开场。
张艺谋把目光锁定在了“立春”两个字上。
冬奥会开幕式,正值大年初四,还是立春。
这可太妙了。
24节气,是中国人自己记日历的方式。
可着全世界看,那都是独一份。
这巧合神兵天降了属于是!
于是,他当即决定用24节气作为构思来拍摄一支倒计时短片。
特写拍,高速拍,慢镜头,能用的技巧咱全尝试。
短片组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让每一个画面都足够惊艳。
但这在张艺谋眼里只是一个大前提。
因为更重要的,在于对内核的升级。
所以,怎么升级?
答:在每一秒里搭配一句中国的诗歌。
他要求短片组用新时代的画面来诠释中国人对每一个节气的印象。
他要抒发的情感很具体,那就是咱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的一种感悟。
就做到十个字:“古诗新解,冰雪浪漫唯美。”
你全押上了,就过关了。
这可难坏了短片组。
他们吃饭想,睡觉想,每分每秒都在对镜头进行构建。
会议一场接一场。
实景拍造景拍,无论怎么拍导演总是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他们太追求贴合妙句,直接把自己框在了罩子里无限循环。
怎么办?
改,一遍遍的改。
扒了自己一层皮,总算没有辜负期待,开了个好头。
和他们一样难的还有“视频组”。
EMO警告!
您梦中的“甲方”走来了。
请记住这个眼神,这大概是乙方看甲方的专用眼神。
“甲方”需要一块冰,一块“纯洁”的冰。
一块五彩斑斓的冰,一块流光溢彩的冰!
这是张艺谋早在2009年就确定下来的创意。
为了这个创意,他再次启用LED屏。
这一次,他比2008年奥运会时更大胆,更冒险。
他直接在鸟巢12000平米的地屏上放置了42000余块LED屏幕。
他还邀请了一群年轻的视觉艺术家来帮助他实现这个创意。
视频组的艺术家们被“纯洁”二字所触动。
但他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于是,场面就变得十分惨烈了。
他们找遍了自然界的冰,就是达不到导演想要的冰面质感。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还有:时间也没剩多少了。
导演就死盯着你出东西,会议的气氛一次比一次紧张。
2021年10月24日,第一次上屏测试。
别说导演不满意,他们自己都看不下去。
画面不高清,色彩错乱,这都是啥啊。
现场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
现场的灯光会配合表演进行变化。
这样的变动,对于脚下的冰面就有着更高的要求。
不然灯一打,就算肉眼看不到,摄像机一扫也肯定漏洞百出。
于是,这群人就趴在鸟巢不停的测试,观察,研究。
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最终,他们把地屏的亮度,彩度,饱和度全部升高,来平衡有光和无光时的差别,最大程度保住了冰面最好的视觉效果。
来,下一位!
咱们“五环组”上线了。
五环展示,奥运会的绝对C位。
而“冰雪五环”也是咱们重中之重的创意点。
2021年6月4日,大兴航天基地。
张艺谋来测试奥运五环单环设计效果。
坚持看了七个。
emmm...还是不太行。
雾化板不够透,我们可以尝试透明板。
只要它安全,防雨防水。
这个问题一出。
专家直挠头。
能做的测试都做了。
2毫米平整度不行,3毫米也就只提高了10%的光效。
咋办呢?专家想了很多种材料。
最终敲定了PC板!
直接缩到2毫米,出光率可以到70%。
这样就能让导演的创意落实下来。
2021年9月27日,五环亮相鸟巢开始升空测试。
新的问题又来了。
这五环一上天,下面还甩了两根细电线。
干啥用的?
保证供电,保证安全。
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但这咋能行呢?
张艺谋觉得这显得咱可太土了,你还是得给我改。
得,这次整个团队都要EMO了。
下面不让我供电,那我只靠着电池我扛不住啊!
怎么办?
下面走不通,我就试试走上面吧。
但这样的变动无疑让整个团队迎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电池要有更高的强度和耐低温能力。
符合这样标准的电池,他们找到了航天强化电源。
其次,要给五环减重保证安全性。
减重表格一出,好家伙,太变态了。
居然细化到了每一个小锣钉是零点零几千克。
好在,全都找到了合适的出路。
一切准备就绪。
可就到了重头戏了。
“冰雪五环”如何破冰而出。
这里,张艺谋决定加入一些先进的视觉科技手段。
用24道激光雕刻五环。
除了冰碎的质感,这24道光如何打也很有门道。
当前的方案是先切一条直线顺着打碎。
张艺谋觉得没意思,这太常规了。
对不起各位,我要先切出五环的三个凸。
不得不说,这一个微小的改变,整个视觉效果就出来了。
十分顺滑的完成了视频装置转为真正的奥运五环的操作。
这太让人惊喜了。
正如张艺谋自己评价这个五环破冰:它一定会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一个记忆点。
对于奥运来说。
还有什么最重要?
答:主火炬。
而这个小心思,导演将它巧妙的融进了开幕式的每一个环节。
是什么?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这样一朵小雪花。
一朵从头演到尾的小雪花。
按照导演的话讲。
没人知道是它,它就是个卧底。
所以这么重要的一个元素,必然也会不断的经受打磨。
雪花样式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李白的一句诗:“燕山雪花大如席”。
3年改了300多稿才敲定了最终的样式。
样式一敲定,道具组就马不停蹄的开始制作实物。
在最终雪花确定之前,他们已经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次失败尝试了。
“不够晶莹剔透”、“无法完全遮盖住支撑点”、“反射面显得不高级”。
顺着听下来,每一个都是致命伤。
导演张艺谋也不得不感叹:
“想象中的美,是最完美的最好的。但是想象的东西一落地,全都是低于想象的。全都是往下漏的。拼命的堵住,少留遗憾。”
为了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
黄宝荣左思右想决定用细钢丝支撑。
利用光的折射,隐藏支撑钢丝的方式。
最难得的是,这样的方式十分安全可靠。
他从三路、四路供电变成五路供电。
既保证了美观,也保证了供电的安全。
“断一根,我亮着。”
“你断三根,我还亮着。”
亮着重要吗?
可是太重要了。
在这样的场合,哪怕你只有一个字母没亮,那就都是政治和原则问题。
接下来,就要构建最重要的雪花台了。
张艺谋请来了王媛媛。
王媛媛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蹈编导。
这一次张艺谋给她的任务很简单。
来之前:“我要舞蹈的现代感。”
来之后:“你不能跳舞,你只能走路,你道具还不能歪。”
这让王媛媛俩眼一抹黑。
直接开问:“你找我来干什么呢?”
为了能够达到张艺谋导演想要的效果。
她只能推翻自己之前的方案。
开启了一道数学题。
计算时间,计算线路,只为让这些小雪花顺利构建出主火炬来。
改了七八稿,这事儿终于是成了。
派爷相信,当最后一棒火炬手将火炬插在大雪花上的时候。
你一定也在为之惊叹。
啊,原来这就是主火炬。
是的,没有熊熊燃起的烈火。
这,就是我们的主火炬。
而在北京冬奥会诸如此类别处心裁的设计还有很多。
比如,蔡国强的迎客松。
改变内部重量,让针朝上打,对迎客松进行了高度的还原。
比如,张艺谋一直不舍得用的长杆道具。
用400个人高强度的训练+电脑对动作进行捕捉,造出了上万人的互动感。
再比如,到最后一刻在让人眼前一亮的和平鸽表演。
从一开始整齐划一干站着,到最后结合LED屏灵动的展示。
这场冬奥会,让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什么?
派爷认为是无数次从无到有的过程。
张艺谋带着整个冬奥团队,一直在破局,在寻找最好的出路。
疫情下的中国,他没有再次用人海战术去表达我们文化。
而是用艺术和科技的融合,用更为精美的设计,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新时代下的中国。
在张艺谋心中,他坚信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传递我们的观点,打动全世界的观众。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这,也是一场于国人来说最浪漫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