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神山事件》是一部讲述围绕虫神山展开的匪夷所思事件的小说。主人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隐藏在山中的秘密,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超自然现象。通过揭示真相,小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恐惧。阅读后,让人深思不已。
虫神山事件读后感(一)
不剧透的说一些我的想法,虫神山这本书可以说是民俗推理,他用了一个神崇拜的概念构建了故事的核心背景,这与其他同类小说并无不同。但是时晨让人惊喜的一点就在于他在创作中从未停止思考,从枉死城里对死亡的拷问,到侠盗的遗产里民族精神和遗产的宣传,再到虫神山里的终极拷问:人类的认知边界在哪里? 这个问题的争论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不可知论,科学主义,唯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等。当然这个问题,短短一篇小说不可能给答案,但是让读者获得一些新的体验这个方式很高级,这是超脱于一般推理小说陷入奇技淫巧的突破。作者在书中没有表达出明显的倾向,但是宗教作为最高关怀的落点,寄托人类对此岸的忏悔,对彼岸的向往,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应当是需要且必不可少的。 最后还想说下时晨的文本,流畅度和完整度都非常棒,节奏明快,草蛇灰线的技巧很娴熟。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作品,注定出版就是讨论的焦点。Love me or hate me, it's one or the other. Always has been. 希望时晨能继续突破自我,找寻推理小说写作的更多可能性,带来更多牛逼的作品。 从陈爝系列黑曜馆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了,本书从各个层面来说都能担得起系列作的最终篇章。下个十年,期待时晨继续才华迸发,再谱新篇
1/3页虫神山事件读后感(二)
当埃德加·爱伦·坡笔下的杜邦侦探在莫格街密室中拼凑出真相的拼图时,他或许不曾想到,自己开启的不仅是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更是人类认知疆域的隐秘裂隙。八十余年后,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在《克苏鲁的呼唤》里让不可名状的触须刺破理性主义的薄纱,提醒世人:感官的囚笼之外,永远涌动着超越认知的暗流。而时晨的《虫神山事件》,恰似在东西方思想版图的交界处,用民俗密码搭建起一座通往认知深渊的吊桥。
在陈爝系列构筑的迷宫里,作者以两段仿古教典为棱镜,折射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妄。那些被斥为邪说的文言文,实则是刺向理性堡垒的利刃——当虫鸣被编码成神谕,当山峦化作祭坛,我们引以为傲的逻辑体系突然暴露出脆弱的本质。这让人想起拉康的"实在界"概念:那些永远无法被象征秩序收编的碎片,总在文本裂隙处发出呓语。陈爝的失踪,与其说是侦探的败北,不如说是主体认知在浩瀚未知前的自觉退场。
时晨的野心,在于将克苏鲁式的存在恐惧嫁接于中国民俗的根脉之中。虫神山的迷雾里,既有虫神信仰的远古回响,又飘荡着现代性焦虑的幽灵。那些被精心伪造的教典文本,通过文言的陌生化效果,制造了双重疏离:既是对传统解读的颠覆,亦是对当代认知框架的嘲弄。
民俗推理的至高境界,在于让文化基因成为叙事密码。时晨深谙此道,精妙的文笔使每个民俗符号都成为认知迷宫的回廊。这种创作策略,既延续了坡式推理的智力游戏性,又注入了洛夫克拉夫特式的存在主义震颤。当陈爝最终消失在《虫神山事件》的最后,他带走的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真相,更是人类认知的终极谦卑。
另外在《虫神山事件》的装帧设计中,那十三方由作者亲绘的虫章堪称神来之笔。砖面以汉代画像砖的斑驳肌理为基底,赭石与黛青交织出时光的包浆,既是对华夏砖石文明的当代转译,又与书中清末民初的时空坐标形成精密共振。砖纹间蠕动的虫形图腾,实则是用金石篆刻的语言重构的西南巫蛊密码——其谱系命名深谙苗疆文化精髓,或取自古代汉文化中的精怪意象,或糅合滇南土司的祭祀符号,连虫翼纹路的分叉角度都暗合着彝族十月太阳历的运算逻辑。
这种文化考据的精密程度,已然超越简单的民俗拼贴。当读者摩挲书页间这方虚拟的"文化化石",仿佛能听见两种文明在纸面上对话:汉砖的规整几何象征着中原秩序的永恒性,而虫纹的混沌蔓延则隐喻着边地巫风的原始生命力。更耐人寻味的是,虫章边缘故意保留的残缺感,恰似历史真相在代际传递中的必然损耗,暗示书中所有"考据"不过是构建叙事迷宫的砖瓦,而真正的奥秘永远潜藏在文化地层的断层线之间,而一击制胜的核心诡计也暗藏其中。
在这个AI解构经典、元宇宙重构现实的年代重读《虫神山事件》,我们恍然惊觉:作者预设的认知困境早已预言了后真相时代的困境。那些被精心设计的"邪教教典",何尝不是当代信息熵增的隐喻?当陈爝的推理陷入庄周梦蝶的悖论,我们何尝不是在算法编织的意义之网中,重复着西西弗斯式的认知挣扎?时晨用民俗推理的砖石,建造的终究是一座关于人类认知局限的纪念碑。
如此优秀的作品也许现在并不能获得每一位读者的认可作者,但我相信在百年之后我们的后人回望中国推理史绝对会有《虫神山事件》的一席之地的。
2/3页虫神山事件读后感(三)
文 / 鸡丁(孙沁文)
时晨老师的新书《虫神山事件》终于在一片期盼声中上市,我也有幸在前些天获得作者亲笔to签的实体书,倍感荣幸。拿在手里发现要比他前几部作品厚很多,沉甸甸的,想必也是承载了大量的心血。这部号称“陈爝系列完结篇”的作品,是该系列字数最多、可能也是最耗费精力的一本书。故事以一套全新的神话体系——“虫神”作为民俗背景,揭开了一系列发生在神秘村落内的连环杀人事件,和该系列的其他几作一样,依然主打“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本格推理路线。
在时晨的逼迫在我的心甘情愿之下,我放弃这几天所有的吃喝玩乐,迅速将本书读完。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只有两个字——惊讶,惊讶于时晨真的做到了。比起民俗元素和“陈爝最后一案”等噱头,作为一个本格推理重度狂热者,我更关注的无疑是本书的推理内核,也就是诡计和逻辑。可以说,在这两方面,作者都突破了目前自身的极限。
《虫神山》开篇没多久就出现了一起密室杀人——一位探查“虫神”秘密的考古学家在一间神木庙内中弹身亡,现场门窗紧闭且皆自内反锁。神木庙的墙面由竖排的圆木结构组成,严丝合缝,没有其他出入口,凶手行凶后要如何离开现场?不久之后,另一位考察队成员以同样的方式毙命于同一间密室。如此纯粹的密室谜面简直吊足我等密室爱好者的胃口。
在密室诡计几乎已被穷尽的年代,要写出一个超绝创意的诡计难度极高。比起繁复的机械操作和高深的冷知识,我认为那些能够突破我们日常思维盲点的简洁型诡计往往更能凸显作者的巧思,它们通常只需一句话或一张图就能直指靶心,就像哥伦布竖鸡蛋,看似不可思议,却无人想到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轻轻一磕”。而在看到神木庙密室的解答时,我认为我看到了这样的“巧思”——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巧思”。在那一刹那,我的内心同时升腾起愉悦和嫉妒。愉悦则是邂逅了如此有趣的密室诡计,嫉妒则是——这个诡计不是我写的,有种“好创意被抢走了”的惋惜感。甚至我还跟时晨开玩笑说:“这个诡计一定是你坐时光机抄了我未来的某部作品”。他则不以为意地笑笑说:“是的,我是哆啦A梦。”
在陈爝三下五除二地解决了村落中的一系列谜案后,我以为故事要进入尾声,不曾想到后面居然还有高手。《虫神山事件》的结构也是作者极为擅长的“双线叙事”。在陈爝一行人到刀岗村进行调查的同时,还有另一队科考队正在某个洞窟内探险,找寻“滇南虫国”的遗迹。就在这群科考队的任务线上,也发生了以深山中的洞窟为“暴风雪山庄”的杀人事件。可以说,洞窟杀人事件才是本作的主餐。
如今的本格推理小说,如何在不加入超现实元素的前提下写出新意,是许多推理创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于是,一些新概念的引入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如“崩坏结局”“悖论”“电车难题”等等,将它们和诡计、逻辑相结合,最终产生惊人的效果。成功的例子有,但不多。我还记得某一天下午我去谜芸馆找时晨,那是在《虫神山事件》动笔之前,时晨正眉头紧锁地设计着洞窟杀人事件的逻辑构架。那时他跟我提出过一个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有关的新概念。我听得一愣一愣,当时给他的回应是:“想法很好,但要落地,很难。”
但当读完《虫神山》的时候,我简直瞠目结舌——他真的做到了。在这个新概念的基础上,他设计了一套完整、精巧且富有创意的逻辑链,让整本书的推理层面直接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那种感觉,就像一位物理教授跟我讲了一大堆我听不太懂的“电磁波让水分子振动产生高温”的理论后,突然有一天拿出一台微波炉成功加热了食物——他的理论成功落地了。我试图去复盘作者当时构思这段时的脑回路,发现真的太难了。
写推理小说的书评其实也很难,因为不能泄底,讲得天花乱坠,又不能透露具体内容,所以难免会显得有点“虚”。但我相信,大部分读者读完这本书,也一定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当然,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的,有优有劣才是一部真正“有心跳”的小说。《虫神山事件》也同样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我看来,整个虫神的神话体系没有更好地进行拓展,让故事的格局变得更宏大,实属有点可惜。
从《黑曜馆事件》到《虫神山事件》,“陈爝系列”历经十年风雨,如今走向终结,确有不舍。一路走来,你能看到时晨老师始终在寻求突破,每一作都试图将一些新的想法融入到经典暴风雪山庄题材中。《黑曜馆》是“童话推理”;《镜狱岛》是“精神病元素”;《傀儡村》是“民俗推理”;《枉死城》是“冒险元素”;《五行塔》是“建筑诡计”;《虫神山》是“全新的神话体系”。这种创新精神,就是一个作者的无限生命力。即便已然成为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我们依然能在每一部新书里,看到他的成长和进步。“陈爝系列”虽已完结,但时晨老师创作的步伐不会停歇,让我们一起期待他的下一本精彩小说。
本周日下午,在郎园vintage 时晨老师和呼延云老师将一同探寻《虫神山事件》中构建的民俗推理世界 我们现场见! 3月27日-3月30日 在郎园图书市集上购买《虫神山事件》 现场可加盖任意虫神山特制印章!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