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1000字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0 11:30:15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20 11:30:15   小编:

《创造进化论》一书探讨了进化论与创造论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进化论和创造论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融合。通过对科学和宗教的思考,作者呼吁人们应该尊重彼此的观点,相互包容。这本书引发了我对科学和宗教的思考,让我意识到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一)

在第一章中,柏格森提出,真正的生命哲学应该将有机生命视为直觉把握的、未分割的、超越明确理智的朦胧整体,将有机器官的造就过程视为运动性本身。他反对机械论、目的论和传统进化论对生命的解释(这些学说都带有决定论的色彩)。他认为进化是因为生命冲动的创造,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进化路线、路线尽头又会分化为不同的岔路,如此发展以至无穷(生命的分化过程)。在分化过程中,整体的原初冲动始终存在于所有个体之中。

第二章描述了生命进化的主线,生命在源头处是个整体,随着进化的发展会分化为本能和智能两个方向:人类的智能-理性能适应外部环境、为行动的需求服务,但它所把握的一切都是空间化的、非连续性的、固定的、外部的。动物的本能则能把握内部生命,我们只能用直觉和同情去发现本能。审美活动就是一种直觉活动,艺术家的努力就是捕获生命本身、打破他与对象之间的障碍(同情和共情,主客合一的理论)。

第三章提出原初整体的生命和直觉,而材料是从生命整体中切割出来的、智力是从直觉中切割出来的。

在第四章中,总括了全书的所有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回应了以下两个智能-理性的错误:1、用空白去思考充实,用否定性去思考肯定;2、智力用固定的、静止的工具去思考变化的、运动的东西。

关于第一个问题,柏格森提出“肯定性是否定性的基础”。所谓“无”,是一种取消一切的观念,但是要取消一切、或设想一个东西“非存在”,其前提就是要首先在脑海中想到这个对象的存在。肯定是头脑的完整行动、能建立一个观念、直接针对事物;而否定只是以肯定为前提、间接指向事物、对肯定判断的否定。否定性来自自己对某些东西的特殊兴趣。

关于第二个问题,则引出了本书最重要的“思维的电影机制”。材料(物质)世界在每一瞬间都处在变化中,而理性却将之视为静止的,理性所看到的仅仅是为变化的现实的某个瞬间拍摄的固定照片。我们日常知觉去感知运动的机制,就是摄影机的机制。柏格森对电影的批判就在于:1、电影用无数固定的、静止的照片重构了运动性,让静止的照片并列、逐格展开,这种运动是一系列静态瞬间的非连续性接续,并非真正的运动。2、电影将一种“普遍运动”赋予所有图像,这种运动是抽象的、同质的、非个体化的,而真正的运动是个人的、各不相同的。3、电影的运动是外部的、只关注了运动的结果(也即运动完成之后的那个静止图像),而要获得真正的运动就要将自身置于运动内部、看到运动的过程。4、电影机制的哲学将运动中的某些特殊瞬间拍摄快照(特权瞬间),并让其成为永恒理念(例如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神等观念,就是所有观念中的特殊瞬间)。

真正的进化论主张,只有在具体绵延中才有真正的生成,材料世界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动和变化,生命和意识中随时都能发现绵延。进化论是对普遍变化的研究。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二)

借标张东荪1919年版创化论。补标。

序4吾人本具原动之力

4智慧于静物为得,生物相对正确。生物为机器乎?9心态非孤立,永为无尽流12创化之义异乎几何之理,几何之义不切人事,要内省15绵延之义在自进创新不止17杜里舒海胆实验,因果律不能度生物23函数不能诠释生物28生力,如潮水之流30绵延与心之现象相似,机器观不认,物理化学天文之所诠移用生物失功用,生物犹心之现象时时自创新,蔽于人心之自然趋向,破科学之锢,哲学之职。33生物为机器作用之一,以物理化学分析生物为原质,不能明生物之真诠37绵延驳倒机器观38机器观漠视真时39究竟观机器观都谓一切物皆为既有而预定,不符合体验绵延,世界无创新40本书也可为究竟观之一,但当采取。43每一生物具有一鹄,理不可通。究竟观与机器观偏重智慧。44两观不承物心之本不可预知之创化45智慧专为启迪行动出,非能参澈物之本体49直觉与智慧一炉,然后能窥生物真象智慧由直觉凝固,直觉超乎智慧。50生物哲学与究竟观同视生物界为辅翼协合,但究竟观以为圆满,生物哲学认为此非生物进化能预期,是生力同源凑成之果,其中常牴牾。51生物进化无预定目的,不可预测67自然选择偶变外有不可思议之力85生源之动力发端为一,分歧四散。97花炮喻。生物受制于无生物,克胜之。生源动力与机器观究竟观不同。132普遍生力前进不已,各生物行经之逆旅耳139固定本能智慧,生力三途142智慧制造器具发明物品之能,本能使天然器具之能146二者同受困于物质,不能自由驾驶物质。149心意,环绕生物行动之周围灵光,潜力。智慧有意本能无意,152不学而知不学而能153本能天生知识,在知事物,智慧天生知识,在知关系155智慧追讨事物之本性不能得,本能得,但本能不追讨。智慧抽象关系,非具体事物159诠机括之用,而忽蕴藏生力。固体以外流动者不能驾驶。智慧不能参澈物体内之动力,生力,专以固体之无机物为对象161动为本体,不动为假象162哲学将智慧实用之思移抽象之辨谬169智慧不能审生即创化175智慧不能得生物特性。智慧遇物为机器本能遇物为灵机176本能类记忆186舍智慧而为本能之感通187超脱利害能自省之本能为直觉,可以入内探玄189知识分智慧直觉192心意如潮流贯澈物质,前进生之进化,滞涩,智慧直觉生,智慧对物内省,唤起直觉。人动物之别在性质(智慧本能)

210几何物理考生物不能参澈生物内性,哲学为之,脱智慧利害,不注目人生需用,214弃智慧构外形上万物统一观,易内性上有生气万物统一观,超智慧恃体验,知宇宙本体。智慧物质自本体分出225哲学另有本务,反物理学方向,溯本原,另建宇宙观,以物理为心理逆转,以绵延为本体,以广袤为本体停滞230空间心意驰散,视道德为物理,演绎法用心理不行236心意全体创化自新,智慧为一部分逆转,向物质方向。因果物理自然法则物质由绵延逆转而成256大心258物质为生力创化停滞之结果263生者逆物理而行之奋力266花火喻277花火喻281生物进化史为利用物质反抗物质之历史283泉水喻285人首先顺物故智慧发达,熄灭直觉。应自直觉移于智慧方能知道宇宙为一元。287智慧返源直觉一切生物为一大动力359生力驱使,不断自新不可预测创化368机器观推算370心规于物机器观391顺转逆转。心之本源,生之动力,创化真谛。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三)

按语

从古希腊时代起,欧洲哲学倾向于将“活”物分解成“死”物来研究,这种源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在其科学领域内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其代表就是数学与物理学——崇尚理性,强调推论。然而若将这种方法发展到普遍哲学中,这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如若按照芝诺(Zino)的思路去理解箭的运动,必然会产生“飞矢不动”的悖论,从而得出,作为“现实”感觉对象的运动在“理论”上是不可理解的。这也是古希腊哲学乃至德国古典哲学的通病,它们往往忽视“现实”而热衷于将“现实”简化为某种“理论”模型,柏拉图甚至认为只有真正的“理论”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理念论)。在柏格森看来,虚假的世界恰恰是这种“先分后和”的“理论”世界,那运动着的、生生不息的、创造变化着的世界才是最真实的。这种机械论式的思维如同电影放映机一样,将事物发生的过程分割成无数个瞬间,然后再重新组合在一起,那些静止的画面在连续的放映中,成为动态的场景,由此再现事物发生的过程。

由此,柏格森在本书“思维的摄影机机制与机械论错觉”一章讨伐了康德的知识论。康德试图回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其思路在于确定了知识需要某种经验的、感觉的来源,这种来源为认识本身提供对象(质料),同时先天范畴(形式)使此种感觉提供的质料成为可能的经验知识的对象,此时,客观物质对象(客体)已经被接纳到认识主体之中,这种接纳意味着质料要先经过先天范畴的形式化筛选,在重新组合成为合理的判断。毋宁说,康德的知识论是“理论”知识如何可能,真正的现实问题还需留给《实践理性批判》去解决。不过,这也并非康德的本意,因为康德是打算重建形而上学,为之正名的过程即是仿效科学的方法。康德强调可能经验的科学知识,必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确立的,必然是依照数学中严格的逻辑推理确立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必然性,也就是说,关于经验世界的必然知识是经过先天范畴形式加工客观质料而形成的概念。

此外,柏格森批判康德哲学的着力点在于,康德认为时空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时间与空间并不是感觉经验提供的质料,而是先验直观到的形式,它不同于概念。康德虽然指明,空间是外在直观,而时间是内在直观,但在处理经验质料时,康德却把二者同等对待,如此他的主客体才能形成统一。柏格森认为,康德依然延续了将“时间“空间化的欧陆哲学的理路。时间与空间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它不可分割、不可重复,一旦我们将时间分割就会造成“芝诺悖论”。对待时间并不能想对待科学那样,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在于其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于其可重复性,而时间并非如此,它并非空间一样的同质媒介,时间更像是艺术表达一般是一种一次性的创造与生成,就像我们去整体地欣赏一首歌曲,而不是将其切成一个个音节去欣赏;同样地,我们并不是将单词分解成一串字母去理解这个单词的意义。

作为绵延(duration)的时间是一种绝对的差异,它是异质的,它不可重复也不可逆转,是绝对的他者(others),是绝对的内在。这意味着,时间不是某种实体(substance)的偶性(attribute)而是意识的特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柏格森以空间与时间作为切入点来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即物质的实质是空间的、意识的实质是时间的。时间内敛为意识,意识作为时间的存在方式,这意味着意识不同于物质处于必然的因果关系之中,它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绵延;它跳出了因果关系;它摆脱了必然性;因而,它是自由的;它不可被理性所推断;它的进程不可预见。时间的绵延永远在过程之中,一切的因果推断都是中断这种过程的事后论断,而绵延是正在进行的自由过程,每个时刻的抉择都充满了可能性。由此来说,意识作为时间自由绵延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创造的、生成的过程,它不具有同一性,它永远在异化。换句话说,时间的绵延本身就是自由,就是创造,就是生命,就是流动的意识。自由的意识,不能通过涉及空间的感官来感受它们,因其绝对地内在性,只能透过直觉(intuition)去融入如同水流般的绵延,去置身其中体验绵延的过程,因为静止的办法是无法把握流动的。柏格森认为,直觉作为一种方法,要从发展过程中理解存在物,依靠起源于本能的直觉,我们能够深入生命本身的内在性,产生对自身的共鸣。

第一章 生命的进化——机械论与目的论

首先,我发现:我总是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我描述自己的每一种状态,犹如它形成了一个区段,并且仿佛是个分割出来的整体。我说我确实在变化,但是在我看来,这变化存在于一种状态到下一种状态之间的过渡中:对于每个分割出来的状态,我往往会认为,在它作为当前状态的全部时间里,它始终如一。然而只要稍加注意我就会发现,在每个瞬间,所有感情、所有意念、所有意志都在变化:倘若精神状态停止了变动,其绵延(duration)也就不再流动了。(2014: 2)心灵生活这种明显的非连续性,是由于我们的注意被一系列分割的动作固定在了心灵生活上:实际上只存在一个平缓的斜坡,但我们的注意行动则是断开的,为了跟随这种行动,我们就以为自己观察到的是一个个分开的台阶了。(2014: 3)实际上,它们却是凸现于一个连续的背景上,它们被分布在这个背景上,这个背景也的确存在将它们分割开来的间隔。(2014: 3)

我们的过去始终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就是我们自出生以来的历史——不,甚至应当说,我们就是自我们出生以前到现在的历史——倘若不是,那我们实际上又是什么呢?我们的个性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我们想到的,仅仅是我们过去的一小部分,而我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全部过去,去产生于欲望,去发出意愿,去做出行动。(2014: 6)

宇宙延续着。我们越是研究时间,就越是领悟到:绵延意味着创新,意味着新形式的创造,意味着不断精心构成崭新的东西。(2014: 11)

我们意识存在的根本基础就是记忆,换句话说,就是过去向当前中的延伸,或者简而言之,就是活动的,不可逆转的绵延。(2014: 17)进化意味着过去被真正地保留在当前,意味着绵延,实际上它是一个连接符,是一个连接环节。所以变化的连续性,过去在当前中的持续保留,真正的绵延——生物似乎与意识一样具备这些特征。(2014: 22)

那真正的整体很肯个就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连续性。确切地说,我们从中切割出来的那些系统,根本就不是一个个部分;它们可能是对于整体的局部视角。所以,将这些局部视角放在一起,你甚至连开始重建整体都谈不上,正如即使将一个对象的一千个不同侧面的照片重叠起来,你也无法重建这个对象本身一样。(2014: 29)实际上,机械论解释的本质就是:将未来与过去视为当前的一些可以计算出来的函数,因而宣布一切都是既定的。(2014: 35)

极端形式的前定论(teleology)学说,你如我们在莱布尼茨那里看到的那样,意味着物体与生命只是实现了一个预先安排的计划。但是,倘若一切都能够被预见,倘若宇宙中不存在任何发明创造,那么时间便又成了无用的东西。(目的论)它来自同样的推论,只有一点不同,即在我们有限智力沿着连续事物的运动里,目的论在我们前面而不是后面举起了一盏被称为向导的明灯。它将未来的吸引力替换成了过去的推动力。但是,连续依旧是一种纯然的外表,如同运动本身一样。(2014: 37)

当我们用从并置智力片段中得来的任何其他的任何其他概念去界定生命时,这就是我们的错觉。我们将自己置于进化达到成熟的某个点上——那无疑是个重要的点,但不是唯一的点:在这个点上,我们甚至并不需要保留全部的发现,因为在智力中,我们只保留一两个可以自我表达的概念;而正是这个局部的局部,却被我们宣布为整体的表现,宣布为某种确实超越了具体整体的东西的表现,即(这个“整体”仅仅是当前状态的)进化运动的表现!实际情况是,要表现进化运动的真正性质,全部的智力应当并不算多——不,应当说还嫌不够……即使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也无法彻底把握它,因为我们还是只能把握已经进化的东西(它是进化的结果),而无法把握进化本身,因为它是产生结果的行动。(2014: 47)

倘若我的一只手从A点到B点,在我看来,这个运动就同时发生在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去感觉它,它就是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行动。从外部去观察它,它就是特定弧线AB的路线。在这段弧线上,我们能够分辨出随便多少个位置点,而这条线本身则可以被界定为这些位置点的某种相互协调。但是,这些数目无穷的位置点及其连接次序,已经从我的手A到B的不可分割行动中自动地产生出来了。机械论在这里仅仅看到这些位置点;目的论将考虑到它们的次序。但是,机械论和目的论都遗漏了那个运动,而那个运动才是现实本身。从一个意义上说,那个运动并不仅仅是位置点及其次序;因为这个运动不可分割的简单性,已经足够确保这些连续位置点这样的无穷性及其同时被赋予的次序了——这个运动中还有另外一种既非次序、又非位置点、却依然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运动性(mobility)。但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这个运动又少于位置点的序列及其连接次序;因为要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这些位置点,首先就必须设想这种次序,然后用这些点来实现这种次序,这当中必然存在组合的工作,必定存在智力,而手的简单工作并不包含这两者。(2014: 83-84)

第二章 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麻木、智能、本能

生命体形式的恒久性只是一种运动的轮廓而已。然而,有时在一个转瞬既逝的幻想里,负载生命体形式的无形气息会在我们眼前被具体化……它允许我们窥见一个事实:生物首先是一条通道;生命的本质就在于那个传送生命的运动。(2014: 117)

(生命固有的力量)在加诸材料世界的两种行动样式(智能和本能)当中作出了选择:它可以创造一个器官话的工具,去直接影响这个行动;它也可以通过有机体间接影响这个行动,即它自身并不天然具备所需的工具,而是利用无机材料亲自做成那个工具。(2014: 129)智能往往指向意识,而本能则往往指向无意识。这是因为,倘若使用的工具被自然器官化,其材料就是由自然造就,其将要获得的结果符合自然的意志,那么凡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地方,可供选择的余地就会所剩无几……相反,本能的不足是智能的常态,智能的原始功能就是制造非器官化的工具。本能和智能全部涉及知识,知识在本能中是被执行的(be acted)和无意识的(新生儿寻找从未见过的乳房),而在智能中,知识则是被思考和有意识的。(2014: 132)智能,就其先天智能而言,是对形式的知识;而本能则意味着对材料的知识。(2014: 135)智能就是向外观望的生命,它将自己置于自身之外,采取了基本上属于无机性质的种种方式。因此,当智能转向有机生命体时,它就不知所措了。智能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它将有机体分解成了无机体,如若不这样,根据智能的天性,它就无法思考创造性的进化,而这就是生命。(2014: 147)智能本来就不能思考纯运动性变化的连续性。思维同样就是重构,用各种既定元素进行重构,因而也就是用静止的元素进行重构。这样一来,虽然我们不断运动用加法,竭力模仿变化的运动性,但是,恰恰当我们以为紧紧抓住了变化时,变化本身还是从我们的指缝里溜掉了。然而,每个瞬间都是一种新的赋予,新东西永不断产生,刚刚产生的形式永远不可预见。(2014: 149)我们必须记住智能本来的功能,智能处处寻找并且已经找到的因果性,就表达了我们勤劳的根本机制……我们的智能既无法把握发明(活动)的不可分割性,也无法把握其炽热(fervour),即创造性。对发明进行解释总是会将它分解成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已知元素。(2014: 150)智能首先就是一种将空间中的各个点联系在一起的机能,就是一种将材料对象结合在一起的机能;智能运用于一切事物,却始终在一切事物之外。(2014: 160)

直觉(intuition)将我们引向生命的最深处,它是一种本能,它已经不具备倾向,能自我意识,能反应到对象上、并无限拓展其对象。生命的意向(intention),即经过生命路线的那种简单运动,将生命路线结合在一起、并赋予其意义的那种运动,却无法被我们眼睛看到。这种意向,恰恰是艺术家力图重新获得的东西;艺术家借助某种同情,将自己重新放置在对象中。(2014: 161)直觉在我们与其他生物之间建立了同情性的通讯,并且扩大了它带给我们的意识,而将我们引入生命本身的领域,这个领域相互渗透,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创造。(2014: 162)生命进化就如同一条宽广的意识之流渗入了材料中,它像意识那样,负载着大量的、多样的和交织的潜在力量。(2014: 165)

第三章 论生命的意义——自然规则与智能的形式

智能越是忙于分割材料,智能就越是要将一种材料散布在空间里,这种材料以相互连续的空间拓展性为形式,其本身无疑具有空间性的趋向,但其各个组成部分却依然处于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状态。因此,头脑使自身成为智能的运动,也使材料自行分裂为相互独立的种种对象。意识越是智能化,材料就越是空间化。所以说,进化论哲学在空间设想一种材料,这种材料是按照我们行动即将遵循的确切轮廓切割出来的,那么这种哲学就已经事先为自己设定了一种现成的智能,而宣布自己能够表明这种智能的起源。(2014: 173)对一些人来说,智能所把握的正是现实本身;对另一些人来说,智能所把握的仅仅是个幻想(phantom)。但是,幻想也好,现实也好,智能所把握的,全部被认为是能够获得的全部。(2014: 175)

哲学对生命体的态度不应当与科学对生命体的态度相同,而科学的目标仅仅在于行动,它只有靠无生命材料才能行动,因此仅仅对自己呈现其他现实的这个单一方面。(2014: 180)

(康德)他不承认绵延具有一种绝对的属性,因为他已经作为先验前提(a priori)前提将时间放在和空间同等的位置上。(2014: 189)

我们并非生命之流本身;我们是已经负载了材料的生命之流……于是,我们创造的东西,不是单纯组装材料所能得到的那种东西,而包含了许多事先存在、而又经历了组织化过程的元素……我们活在每一个瞬间,我们从内心去把握对形式的创造,而正是在那些存在纯形式的情况下,正是创造之流被打断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材料的创造。(2014: 239)

意识就是“发明”和“自由”的同义词。(2014:244)我们的语言,全都是同一种内在优越性的不同外部标记,它们按照各自的方式,去证实生命在其进化的某个既定瞬间所取得的独特而出色的成功。(2014: 245)

第四章 思维的摄影机机制与机械论错觉:各种哲学体系浏览

倘若那个支配一切事物的原理是以逻辑公理的方式、或是以数学定义的方式存在的,那么,这些事物本身就必须从这个公理前进,因此,无论是在事物里还是在事物的原理中,都不会存在一个余地,容许有效的因果关系去理解一种自由选择的意义。(2014: 257)

(对于思维中的“无”)存在的东西和被察觉到的东西,就是那种东西的存在,而绝不是任何东西的不存在。(2014: 261)无论是对材料的空白,还是意识到空白,它们对空白的表现都始终是充实的。轮流取消每个事物,就是用另一个事物去精确地代替它。(2014: 263-264)我们以为我们的行动从“无”到达了“有”,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无”,并不是指一种实用事物的不存在。(2014: 277)

试图接近绵延是徒劳的,我们必须直接将自己装入绵延当中,而这正是智力通常拒绝去做的事,因为,智力已经习惯于用不可移动的工具去思考运动的东西了。(2014: 279)我们日常知识的机制,就是摄影机的机制。(2014: 286)

我们虽然能够任意分割这一次性地创造出来的轨道,却无法分割对它的创造,因为那是个正在进展的行动,而不是事物。(2014: 289)概念,由于概念上的现实已经不再占据拓展性,又不再占据绵延,种种形式就必定被置于空间之外,必定凌驾于时间之上。(2014: 298)科学的本质就是处理标记(signs),用它代替了对象本身。各种符号的作用,就是用一种人工的重构物去替换事物运动的连续性……这种重构物就相当于事物运动的连续性,并且易于掌握。(2014: 308)真正的绵延里,每个形式都从其前面的那行形式中涌流出来,同时给那些形式增添里某种新东西,它既是那些形式的结果,有是那些形式的原因。(2014: 340)

斯宾塞的通常方法,就是用一个个已经进化成的片段去重构进化。(2014: 342)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