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也烦恼》是一篇关于陶渊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陶渊明作为一位文学大师同样也有烦恼的一面。文章既有对陶渊明的赞美,也有对他的批评,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形象。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一篇
先前读到一篇文,关于孩子是否要读四大名著的,觉得文风活泼亲切,说理清晰,因此常推荐给家长,也因此记住了这位作者:中国古代文学博士黄晓丹。
没想到读完她写的这本书,简直是喜欢上了这个人。感觉本应该学究气十足的古代文学博士,实际却是博古通今在各种古籍中自如穿梭的引路人。
这样一部通俗易懂,不断穿插个人阅读经历的作品,特别值得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有着各种混乱印象的家长们读到。
这部作品其实是黄晓丹的传统文化启蒙课实录,基本涉及到家长们在传统文化上的模糊处:比如是否学《诗经》、《论语》?学习传统文化是否有关键期?不爱读四大名著,怎么办?《弟子规》要不要背?等等。
不仅如此,她还介绍了更多值得注意的传统文学典籍,比如《太平广记》、《镜花缘》等,并告诉你怎样看,看哪些有趣的内容。同时如何选择有意思的古代典籍运用丰富的方式,激起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论是关注《随缘食单》还是汉服,涉及传统文化旅行路线、带锁的笔记本抄宋词,满满趣味可以任选,实在有趣有料有用都能兼顾到。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二篇
黄晓丹老师的《陶渊明也烦恼》,单看书名以为是本讲陶渊明的书,其实内容别有天地,让人豁然开朗。去年读黄老师的《诗人十四个》收获颇多,她的文字悠悠然,能够轻易唤起心底的诗意,在繁琐生活里找一片幽静之处安放自己。
这本《陶渊明也烦恼》延续黄老师清风细雨般的写作风格,通过分享个人观察、社会研究所得的经验,教家长引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对儿童传统文化启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还没做家长,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可以规避一些误区,从而建立起自学的路径。阅读过程中默默记下一些没听过的书,或者以前没翻过的书,通过黄老师的讲解和文中引用的经典片段,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我认为黄老师的核心观点是:家长首先要明确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是“建造自己的秘密花园”,而不是做试题或者是炫耀。然后需要尊重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不能盲从,更不能强塞,理性地去选择筛选“经典”。兴趣是坚持阅读的前提,所以先要让孩子有兴趣。学习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让孩子在实践中主动学习。黄老师从《诗经》、《论语》、《庄子》、《声律启蒙》到《唐传奇》、《太平广记》、四大名著等等,给出了阅读推荐,也对生活中具体操作给予指导,比如利用图书馆资源、寺庙、博物馆、旅游等形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三篇
花生书语之黄晓丹老师《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2024.05.15,NO.49) 偶然瞥见了《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这本书。刚好最近,与儿子游了岳阳楼和神都洛阳,体验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正在为儿子准备背诵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计划探访桃花源之际,发现这本书,也算来个系统梳理。 书中序言所述,让我深感共鸣。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自己的传统。传统并非只是历史的遗留,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古典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地位,更在于它能够成为现代人的心灵支撑。这不禁让我想起与儿子参加背岳阳楼记免门票活动时,他背诵《岳阳楼记》拿到100分的情形,那份骄傲与执着,让老父亲甚慰。 书中推荐的《太平广记》虽为一部巨著,但对我而言,其庞大的篇幅确实让我有心无力。但正如作者所言,带上一本《陶庵梦忆》或《西湖梦寻》去游历江南或西湖,品读古人的文字,感受古今的变迁,不失为一种最佳的旅游和学习方式。这让我对即将的桃花源之行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与儿子一同领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书中,作者的真实与坦诚让我深感敬佩。她作为一名古代文学老师,虽然能够理性地评价《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的价值,但她依然保持了个人的喜好。这种真实与坦诚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非盲目,而是源于内心的真挚感受。 一天之内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意犹未尽。作者向晓丹老师的系统阐述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虽然《太平广记》《夜航船》等书籍对我而言仍显庞杂,不一定会去读。与黄老师一致的文化之旅、带孩子去博物馆、书店等观点,更是让我深感共鸣。特别是书中提及的无锡,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去探访寻迹。 最后,还是以书中原文结尾:我才忽然意识到,读书对我的用处,远不止增长知识这么简单。在其实充满挑战的儿童时期,这些书给我提供了一个退守、缓冲和滋养的空间,恰如那个比喻——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后花园。 推荐指数:四颗星⭐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四篇
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对古典文学感兴趣,并有意向孩子引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家长。
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推荐,介绍如《庄子》《诗经》、唐诗宋词、《声律启蒙》《镜花缘》《太平广记》《随园食单》等在内的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在哪里,如何深入浅出地学习,什么版本更适合孩子。
第二部分是针对家庭中展开传统文化教育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如何利用身边免费的传统文化资源,孩子不爱读四大名著的原因,怎样带孩子逛书店,要不要学《弟子规》等等。
整本书的讲述方式非常轻松,也非常接地气。字里行间能看出作者是个温婉又智慧的老师,在这里也推荐大家去看本书作者黄晓丹老师的一席讲座,从诗词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些终极的人生哲学,很精彩。
要提醒一下,这本书是给家长看的,家长看完首先对经典文学作品有个大概的认识,再根据书里的推荐去给孩子买书。如果能自己先去读读这些经典就更好了。
最后我想谈谈这本书对我帮助最大的地方,是教会了我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阅读。
在怎样带孩子逛书店这章,作者提到阅读是需要学习的,学习阅读就像学习跳舞、书法、开汽车一样,需要自己在相对自由的场地充分探索和试错,只有充分地打转摸索,才能明白阅读究竟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这恰好解决了我的疑问。前阵子我给自己设定长期目标时有一条:有系统地读书。虽然张大千、咱老师都说过读书一定要成系统,但我完全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个系统架构起来。读到上面那段我明白了。我养成阅读习惯才比较短的时间,对于有哪些类别的书、我喜欢什么类型的书还知道得很少,自然就架不起框架,选不了方向。我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尽情阅读喜欢的书,享受阅读的快乐,再设立更高的目标。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五篇
说实话我刚拿到书时颇为忐忑,虽然中学时文言文学得还不错,属于考试基本不会丢分那种,但高考后毕竟看得少了,加上最近学古代文论异常坎坷,短短十几课一直看不完(论《文心雕龙》有多催眠),于是看到古文就做好了迎难而上的准备。
没想到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乐了。开篇引用的竟然是陶渊明的《责子》,就是大文豪吐槽四个儿子“干啥啥不行,吃玩第一名”的诗句。我立刻就放松下来,知道这本书稳了,阅读体验肯定好。
果不其然,作者就像一位有学问又善解人意的大姐姐一样循循善诱。语句通俗易懂,文风质朴自然,掉书袋也没半点炫耀气息,颇像她喜欢的陶渊明。 书中回答了传统文化学习中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像是:
“该不该背弟子规/三字经”
“怎么背诗词更有效”
“国学班到底有没有用”
“传统文化素养如何养成”等,
围绕“为何学”“如何学”“学哪些”展开,将传统古典文化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加上作者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方法论,旨在缓解家长的焦虑,让父母心里有个底,也让孩子学得更轻松更享受。 本书不但让我重温了学生时代阅读古典文学的乐趣,文中有不少观点也让我看了心有戚戚然,尤其是对写作和过早读经典的看法。没错,我就是那个初中看《红楼梦》看不下去,到现在都不想再翻开的人。不过看了这本书后,我又有了挑战自己的勇气。 作者提出“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秘密花园”,我觉得不仅如此。孩子的精神处于紧张和压力下时,需要保有一个心中的“秘密花园”。通过密切接触自然,有趣的生活经历和激动人心的书,孩子的想象力都能获得营养,成年后才能抵御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平凡刻板和物欲野心的侵袭,回到那个独自的精神世界去获得心灵的复苏。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把孩子积累到的每一个知识看作一颗珍珠,等到零散的知识点足够多了,自然就会有一条绳子把珍珠串起来,这条绳子就是系统化。”希望每个孩子最终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六篇
作为标准的海淀家长,家有面对升学的小朋友,不焦虑是不可能的。当翻开这本书的首页,看到《责子》一篇,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性本爱丘山”、“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为自己的孩子焦虑,“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这是黄晓丹的第二本书,这位师从叶嘉莹的女生,总能在古代和现代之间,建立起走过焦虑的桥。上一本《诗人十四个》和这本书都是如此,在古典文学里找到现代人的心灵支撑,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价值,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
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做成一张量化了指标的Excel表格?德智体,语数外,真善美,都时间轴对齐,执行人落实,目标分解齐整,结论可追溯,这样的现代方法,也许给了家长安全感,孩童的率真和自然的真性就消失了,我们常常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诉求。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时,尤其如此。
黄女士在书里说到传统文化学习两个不太好的方向,一是把非语言化变为语言化,让孩子一定能“说出来”所学的东西。这一过程,反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中很多的美,是靠意会,觉悟,而非表达的。家长的言传身教,沉浸体验,会比听说读写,也许更能醇厚些。
另一个就是把非系统化变为系统化,形成知识的结构化整理,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去学习古文诗词,网络上书单林立,思维导图横飞。孩子对传统文化,因为时间和生活背景的差异,能形成全局观是很难的事。反而出于天性的问天问地,看花看草,观人观景,片段的,零散的,如同拼图式的记忆会更深刻。家长如果能和孩子一起,把这些零散却闪亮的片段,如珍珠一样串成线,理成面,也许孩子能建立起自己的秘密花园或知识王国,如草木纵横舒。
这本书其实是黄女士给家长入门课的录音整理,未见得志存高远,义理精妙,但胜在务实有趣。她希望家长和孩子们,在面对“大热”的传统文化学习时,第一,讲正宗的、高雅的“传统文化”,第二,讲有趣、有用的“传统文化”,要教学相长,相映成趣,眼见美,身守正。
孩子的成长如同种子发芽,在发芽前,我们根本不知道她内部做了多久的准备,蕴含了多大的力量。我们的陪伴和耐心,就是恒定的营养和温度,就有静待花开的那一刻。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七篇
今年夏季,随着教改、双减政策的落地,课外辅导机构关停的消息不断传来,本来依靠课外老师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成绩水平的教育方式也因而要发生改变。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凸显,而“孟母三迁”、“岳飞刺字”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中的作用。因此,家长们在当前形式下需要更注重家庭教育的质量。但是,无源 之水、无根之木不足以支撑孩子的成长之路,众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征途上,还需从教育自我开始。那些传言中的海淀家长在奥数班里认真做笔记、艺考学生家长都成了鉴赏大家绝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家长的知识也不全仰仗于辅导老师,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书籍的系统阅读掌握一门学科也是常见的方法。如果,孩子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或是家长想让孩子对中国文化有所深入,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晓丹的《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一书,便带领着读者领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讲解《诗经》、《论语》、《太平广记》、《声律启蒙》等不同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值得关注的华点,也对《弟子规》究竟要不要背?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所谓的“关键期”?如何选择好的传统文化老师和教育机构?怎样逛书店,怎样挑选传统文化经典?等等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黄晓丹老师于书中所列三十课内容中,其中关于《庄子》的一课给我触动最深。 如果你的孩子才七八岁,那你完全可以买一本蔡志忠画的漫画《庄子》给他看。如果孩子大了一点,到了十岁左右,也可以买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的《庄子》…如果是高中或大学生来读,就可以读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这些书。 经典流传历千年,加之语言习惯的变化,原版加上译本让书籍版本众多。不需要根据典籍原本的难度去界定孩子的阅读年纪,只要是契合孩子阅读能力的版本、契合阅读兴趣的篇章就能让孩子的阅读有意义。书中以小朋友的数学兴趣为例,《庄子》中八百岁的彭祖、千岁的灵龟、万岁的椿树、春生夏死寒蝉、朝生暮死的朝菌,都能引起孩子强烈的比较兴趣。在孩子的兴趣点上让孩子㳀尝精典的内容,何乐而不为。此外,《庄子》中列出的许多神奇的动植物罕见且罕闻,构筑出一个奇幻的世界,充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如果能除去文字上的难度,却保留内容的故事性,如漫画、故事改编,也可以成为孩子学习古典文学的开端,而不是让家长拘泥于古文本身,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精典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地位。 看了《陶渊明也烦恼》,家长不仅能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内涵,还能在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启发。《陶渊明也烦恼》不愧是一本优秀的家庭教育书籍。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八篇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古国,改革开放既让我们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
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当前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但是,扩大阅读量,读什么呢?
我们认为,只要我们这个民族还使用汉语来表达,那么把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的最优美、最经典的诗文传递给孩子,永远是母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孩子在心灵最纯粹、吸纳力最强的年龄段,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
在大语文已经到来无人可以回避的今天,在快节奏的浮躁生活裹挟着我们的当下,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真的懂得传统文化,除了应付考试还有什么更高的价值所在吗?想让孩子喜欢并学好传统文化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原来首先需要补课的是我们家长自己。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是由古代文学博士、中文系硕士生导师黄晓丹副教授编写的,其内容来自黄教授为家长开设的传统文化入门课的录音稿,共30堂课,这本书的初衷在于希望帮助那些有志于让孩子得到真正传统文化熏陶的家长们,能够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缓解教育焦虑,让带领孩子走进传统文化的道路中少走一些弯路,以适合他们的方式接受并爱上传统文化。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九篇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本书没有看很多,记忆中深刻的就是陶渊明的一首《责子》,令我刚到惊诧的是,堂堂文学大家也会对自己的小孩有教子方面的焦虑。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很多人教育小孩,都是从古诗开始作为一个启蒙的开端,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也是这样做的,因为以后反正都要背,早一些接触这些,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也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完全忽略了给孩子渲染这些优美的词语背后的故事,让孩子感受古典文化的最纯粹的美,就犹如第一章内容写的一样,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后花园。这个后花园的打理全部源自孩子对诗词歌赋的理解,如果体会了古典文学的美,相信这个后花园将陪伴孩子一生。
阅读这本书,相信作为一个成年人也将是一个重新学习古代文学的机会,重新再领略古诗词的里面中错过的风景,想象文学大家小时候都读什么书,作为家长,给孩子推荐什么样子的书籍作为启蒙,就犹如《责子》当中的陶先生一样。
在如今遍地都有国学班的当下,很多人都会填鸭式地送孩子过去学习,企图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没有关心孩子是否真的能从那一诗一词中理解其中的意思,是否能从传承千百年的古诗词当中真正接收到核心内容。作为家长,给孩子一个打造属于自己的“后花园”的钥匙,孩子在这个地方自由发挥,比起一板一眼的国学班,相信会好很多。
个人觉得其中的一个观点讲的非常好,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正确审美,在优美的汉语语言环境下,给孩子进行正确的审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是诗词歌赋呢?没看这本书之前,我非常的纳闷,毕竟相隔了几千年的人,非常落后的时代,能有什么好的审美?
通过这本书作者给了非常好的回答,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当时的人们识字率非常的低,所以造就了书籍的昂贵,昂贵到什么程度呢?在明代的时候,书籍已经比之前的朝代已经非常便宜了,然而在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能购买两本书,所以在古代大部分的时间,那些能写诗词歌赋的人都是社会精英,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作品,就代表了每个朝代中最高的审美水平,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可以告诉孩子,现在学习的机会是多么的幸运,毕竟不用爸爸妈妈一个月的工资才能买两本书。
记得我学习的诗词歌赋百分之九十是在学校的课本上学习的,相信很大一部分的人学习的诗词歌赋应该也都是在课本上学习的,而选取在课本上的诗词歌赋大部分抒发的是作者对当时情境的大悲大喜,可能从字面上看,也许以为作者只是在描写风景,写山啊水啊,花啊草啊之类的,但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后,慢慢地了解作者的之前的作品,真正走进作者的世界,就会发现从短短的几句诗句中原来作者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原来这里面蕴含了这么强烈的情感在里面,就如作者说的,诗词对于孩子来说,依然可以构成一个成长的后花园,因为中国的诗词歌赋有非常大的情感涵容力。
通过学习这本书,以后等我的孩子长大了,带他们去书店,选取自己喜欢的诗集,让他自己去开拓自己的秘密花园。希望未来的国学班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后花园,给他们一些时间,建立自己的世界。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十篇
传统文化自有人类开始,从最基础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到对人伦的规范要求,这些都是一个有秩序社会的最基本的法则,上古神话中的范例比比皆是。
且不说夏朝文化的专家争议,从春秋战国开始,百家争鸣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印在人民的心里了。人民也自己去认真地去身体力行。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子的“上善若水”,孟子的 “诚者,天之道也”,孙子的“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庄子的 “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 ,荀子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韩非子的“欲速则不达”,墨子的“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这些都成了我们现在为人处世的口头语。
当然,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糟粕,但是这是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制度所决定的,放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对的,但是放在现在就有点不理解了。
这本《陶渊明也烦恼》立意新颖,将传统文化的讲解简单讲述清楚,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自我不凡的专家角度,非常接地气。作者是无锡江南大学的教授,我也是祖籍无锡的,自然对于老乡也有一种自然的好感。
书中对于“童谣”的一章让我感受颇深,其实童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童年记忆,比如无锡的《城门城门几尺高》,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丈六尺高。再高高,高勿出,再低低,低勿出。借你城门串三串,大哥二哥骑马去做官,咚咣咚,咚咣咚。借你城门串三串,大姐二姐去把龙灯看,咚咣咚,咚咣咚。借你城门串三串,江尖渚上团团转,咚咣咚,咚咣咚。
城门、龙灯、江尖渚都是蕴含无锡特色的词语,无锡最早就是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老无锡还有一句“ 控江”、“望湖”、“试泉” ,都有么事(东西)买,只有“东门么啥买”。北门又叫胜利门 ,有意思的是,我从小就和奶奶住在胜利门,直到父亲解决了两地分居的问题,将我接到上海才结束了18年的胜利门宅男生活。
我们一些家长,迫切让孩子学会很多的传统文化,看看,这个孩子会背圆周率、那个孩子会背全国名字,这个孩子会背1000首唐诗,殊不知,传统文化因人而异,不能“揠苗助长”,传统文化应该从家长开始熏陶,而非“喂食”,试想,一对天天捧着手机,自己不看唐诗,不看书、不写字的父母,竟然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这是不是不太现实?
“凿壁借光”、“孟母三迁”的故事应该成为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自我催眠的范本。
父母都应该清楚,孩子未来的路自己走,我们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和童年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传统文化是未来可期,不是临阵磨枪。
与各位家长共勉。
以上书评版权归豆瓣小笼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十一篇
自从新时期的所谓“国学热”发生以来,市面上关于给孩子讲授“传统文化”的书多如过江之鲫,然而你翻开一读,无非就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古代经典(甚至于不是经典的诸如《弟子规》之类)的原文加白话,无非就是理解加背诵,至于为什么要读这些古代文本,它们如何对当下的孩子发生影响,哪些适合哪些不宜,忙着挣钱的作者与出版社们似乎无暇顾及。所以,最初在网上看到黄晓丹的《陶渊明也烦恼》这本书的宣传,习惯性地不以为然。最近去朋友家吃茶,桌上赫然就放着这本,说是黄晓丹送的,翻开读了几页,发现作者真的是从孩子的接受心理来谈“传统文化”启蒙的,借回家读完后我跟朋友说有机会要认识一下,太多共同的观点了。都说现在的家长是焦虑的一代,焦虑的当然是孩子的成长教育,就譬如眼下谈论最多的“传统文化”,究竟要给孩子读什么,怎么读,出了大学校门后整天忙于工作家庭很少再接触相关领域的多数家长其实是一头雾水的,即使有点了解的也多停留在“百家讲坛”的那几本书,所以,真正要启蒙的是家长。
黄晓丹的这本书,她在后记里说是传统文化启蒙课程的录音整理稿,所以,文字丝毫不事诘屈聱牙,怎么样让听(读)者能明白就怎么讲,但又确实有料,她在书中推荐的都是“正宗、高雅的‘传统文化’”,《诗经》《庄子》,唐诗宋词,笔记传奇,四大名著,不仅跟你说它们是什么,经典在哪里,还告诉你孩子要学的话怎么从他们能理解的感兴趣的角度切入。譬如谈到唐诗,黄晓丹的建议是先绝句,选一些内容适合孩子的五言、七言绝句(忠君的、贞女的题材不必选)给孩子读,我之前推荐过的《讲给孩子的唐宋诗》的作者谢韩也持相同的观点,真正懂得儿童教育的老师都是所见略同的。古今殊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和社会环境,现在的孩子哪里去理解什么不被君王重用的怀才不遇,哪里去理解音讯全无、两地相思的辗转反侧,高铁互联网,手机打开就能视频,“感同身受”说说简单,你真要讲求,不要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也未必就能共情起来。所以,要求孩子一定要理解古人的那些看似日常的情感,都是不切实际的强人所难。我在给孩子上古诗课的过程中,也慢慢摸索出从古诗学写作的方法,也是让孩子打破那个难以理解的“障”,不要有那么多负担,古人原来用的方法和我们是一样的。
除了对于古代经典的介绍,这本书更值得推荐的,是对关涉到传统文化诸多现象的引导。各地的古代文化遗迹,图书馆,博物馆,传统文化旅游,汉服,甚至具体到如何挑选老师和相关机构。不夸张的说,家长认真读一读这本书,消化吃透,自己就是行家里手,怎么还会烦恼?说不定,会比孩子更早地爱上我们先民留下的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特别想用黄晓丹在书中的一段话告诉家长:“我们可以花零散的时间来教育,用多种形式来教育,不要强求循序渐进,不要强求把某部书读完,不要强求完全弄懂,不要强求他一定要用向大人口头回答问题或写作的方式证明他学过了。而是大人观察他,只要他一直有兴趣、一直在学就可以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不是让他们亦步亦趋地奉之如圭臬,而是希望传统文化中那些美的部分像一束阳光照进他们的生活。传统是个不断演进的动态,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是它的创造者。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十二篇
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家长们关心却往往不得要领的难题:国学班比比皆是、毁誉参半,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大语文”是否给了孩子学习古典文化的通途?学校教育中要求的《弟子规》等文本是否给了孩子真正的传统文化熏陶?古典诗词之美、古典文学之妙,怎样传达给孩子?中国古典的审美如何传承给现代的孩子? 文中提到过学习《诗经》,不是要虎头蛇尾囫囵吞枣,要一步一步来。诗三百,虽说字义易懂,但是真正吃透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读诗最大之弊端,我认为在于以今论古,不能够还原诗经本色。还原本色,源于训诂,此处清人用力最勤。 可参看清诗经训诂学三大家之著作,若胡成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书尚无点校本,三种之中,我倾向于马瑞辰之书。成书在后,采两家之长。 明训诂,接下来当明诗意。我建议参考闻一多《诗经通义》甲乙和《诗经新义》,以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阐述、解读《诗经》,我认为最得《诗经》之本义。
作者其他作品已经本书封面
不过上述之书,皆不太好读,涉及训诂者,枯燥、乏味。可以以蒋见元、陈俊英《诗经注析》作为入门读物,有分析、有解读,而且采众家之长,很有学术价值,又方便易读。 中华书局有繁体竖排版。总之,读诗最紧要之处,在于回归诗经时代,以当时的眼光来观照诗经,所以必须熟悉当时的历史,这样,不能不读《左传》《国语》,以了解当时历史;不能不读《仪礼》《礼记》,以了解当时礼仪制度。 一部《诗经》,文辞简单,但读来实在不易,而这也只是以小见大,古文皆须字句斟酌方知其大义。
这本书是黄晓丹副教授专门写给有志于令孩子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熏陶的家长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课,希望能帮助家长化解教育焦虑,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 首先要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在很多人的眼里,认为传统文化是糟粕,早就过时了,不值得学,也有人认为学习古人对日常生活没有什么用处。这些认识都是不多的,实际上,做为现代人,尤其是当前大家都很浮躁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看看古人的所想,所说,会发现,古人的智慧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十三篇
评《陶渊明也烦恼》
我的家乡是全国“诗词之乡”,本书中《诗经》部分提到的毛氏兄弟,毛亨、毛苌就是在我的家乡完成这部经典的注释传授的,被后世尊为“诗祖”的毛苌,还曾被刘德立为诗学博士。直到现在,还有“诗经村”、“君子馆”、“毛公书院”等行政村或地名存在。我就出生在这个地方,我的祖祖辈辈都是,遗憾的是对于《诗经》知之甚少。近几年,我们这座小城也有一些国学热,陆续开设了几家国学馆,甚至有的国学馆里学生老师一派古时穿着,一些家长也把孩子送过去,但是形式大于内容,能坚持下来的很少。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生的是一个儿子,一定要让他读国学,国学能教会你的儿子做一个正直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的思想像大海一样深邃,他的心胸像天空一样开阔,他绝对不会为了一点小是小非斤斤计较,更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闷闷不乐。如果你生的是一个女孩,就更应该让她读国学,因为国学能教会你的女儿,像水一样柔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会教会你的女儿自尊自爱、善良贤慧。
学习国学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对于性格的培养、道德根基的奠定,还可以开发智力,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世界、热爱生活,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沟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国学知识中蕴藏着很多宝藏,如此,对于孩子的启蒙显得尤为重要。《陶渊明也有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是古代文学博士、中文系硕士生导师黄晓丹副教授专门写给有志于令孩子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熏陶的家长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课,希望能帮助家长化解教育焦虑,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这本书以讲课的形式,从《诗经》、《论语》到《唐诗三百首》、《四大名著》等等,每一节课介绍一本国学经典,用幽默轻松的语言告诉读者为什么学?里面讲的是什么?读起来趣味十足,丝毫不乏味,个人最喜欢的是关于《庄子》一书的介绍,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趣可爱的庄子,也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要说孩子,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讲,也十分受用,能够激发出对于传统文化感兴趣,又提供了非常实用便利的途径,阅读过程中,好几本国学著作已经被我放入了购物车,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一读,弥补一下童年丢下的课。
本书总共200多页,虽然看上去不厚重,但是涵盖的内容很丰富,可以说三十课都是干货,对于家长和孩子而言,都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希望家长们都来读一读,正确认识对待国学学习这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在孩子幼年,选择正确恰当的方式,上好国学第一课!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十四篇
对母语的轻视,最终会严重降低公民的文化素质。——温儒敏。
自从语文教育改革后,文言文和古诗词这种古典文化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么让孩子学好传统古典文化就势在必行,而培养孩子对传统古典文化的兴趣,就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养成,这就需要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家长来给孩子做好传统古典文化的启蒙。
今天读到的《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就是一本适合给家长看的,有关于传统古典文化启蒙的书。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的作者是黄晓丹,一位古代文学博士,同时还是中文系硕士生导师。
温儒敏在《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中指出:读经典要沉下心来,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调动感觉与灵性去接近理解,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那么我们家长首先自己要懂得传统文化的美,能学会体会古典诗词中的美,学会体会古典文学中的美,然后才能把这份美传递给孩子,让孩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从而领悟到这种美,让孩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日复一日的,爱上传统文化。
这本《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并非告诉家长必须要读什么,而是告诉家长可以选择哪些,择优选取,从另一个角度——兴趣去读,更能引发孩子对传统古典文化的喜欢。
作者说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秘密花园,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诗歌是在文体发生之前的,小说这种叙事文体发生后,中国文学最早有两部诗,一个是诗经,一个是离骚,这两个都是诗。所以能看出来中国文学最早是以抒情文学为主,那想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学,就要从诗词歌赋开始,其原因也是因为比较简单,有节奏,有音律,比较容易记,而且还特别上口。
像之前的《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羡慕很多人可以张口就背出好多诗,好是好,但是朱广权说那背,可是一背就一晚。虽说有点夸张,但是没有理解,没有兴趣,单纯的背诵,是记不住那么多。那就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和记忆。比如作者就指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这就涉及了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风俗习惯,如果只是单纯讲重阳节要怎么样,孩子理解不了,唯有了解以后再去看这首诗才会有印象,这样才能加深印象,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那些我们不懂的情感可以得到理解。
作者倒是没有建议非要让孩子背唐诗多少首,或者怎么样。反而建议说可以给孩子买一本精美的诗集,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慢慢养成他自己需要去阅读,他就会懂得诗歌中那些细腻情感,在诗歌中找到共鸣,诗歌会伴随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会越来越懂得诗词里面所蕴含的意思。
众所周知《鹅妈妈童谣》是世界最早的儿歌集,中国最早的一本字典《尔雅》里就有谣这个字,意思就是清唱配乐的歌。
童谣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和风俗习惯。比如说有一个清代杜文澜主编的《古谣谚》,就是讲风俗习惯的,还讲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明人谢肇淛《五杂组》就一首讲夏至之后81天的天气变化。从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的智慧,真是太厉害了。我们现代人只知道凭天气预报,而古人已经找出规律来了。
这本《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真的可以让家长来仔细阅读一下,好好学习一下如何带孩子学习我国的传统古典文化。
陶渊明也烦恼读后感第十五篇
★★★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黄晓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关于家长们如何引导小孩子去学习传统文化的书籍。 比起《诗人十四个》,《陶渊明也烦恼》更倾向于一种方法论。 个人更喜欢《诗人十四个》这样古诗词相关的书籍,但是,也必须要阅读《陶渊明也烦恼》这样教我们如何领略传统文化的美并学习传统文化的书。 本书总共三十章内容,前十六课是关于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的一些简单介绍,后十四课是讨论家长和孩子怎样去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些渠道和方法。 每一节都有作者的举例说明,紧扣主题,但过于简单和普通,无法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介绍到的经典书籍包括《太平广记》、《诗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夜航船》、《陶庵梦忆》、《随园食单》、《弟子规》这些我们耳熟能详却又一知半解的经典。 作者一开始就提出来了,在汉语语境下,进行审美训练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学,阅读中国的诗词歌赋。 所以,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给家长和孩子介绍哪些是传统经典,而是想告诉他们,审美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浸染的,而非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 怪不得下半部分作者提到的都是什么哪里传统文化氛围感强烈、购买书籍应该怎么买、当老师要具备什么条件、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会在写作和表达中体现等。 这本书也可以算是一本既有知识又有方法的学习笔记。 其实传统文化不需要刻意去学习,只需要保持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总能在不断的阅读中领悟到经典的魅力并且传承下去。 家长和老师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轻松自由的文化环境,比如相关书籍的购买,相关经典的旅游,相关文化的介绍等,不要抱着功成名就的心态,而是让孩子做一个真正的、心灵和精神丰盈又美好的人,就是很棒的。 当我们读很多书的时候,自以为毫无印象毫无用处的那些书籍内容其实是在不断累积的,在潜移默化的积累中就逐渐学会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也逐渐体会到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乐趣。 总之,传统文化氛围要培养,但没必要强求,从下给孩子种下学会欣赏传统文化的审美种子,慢慢的就让他们自己去畅游就好了。 不过,本书的作者讲述的比较浅显,文学方面的内容一半,学习方法论一半,算是普及读物,不算文学专业类读本。 书摘: 1.顾随先生说陶渊明的语言,用了三个比喻:第一个比喻叫做“日光七色,合而为白”,是说他的语言看起来很质朴,但是所有的美都在其中了,而且它美得不叫你看出痕迹;第二个比喻叫做“譬如食蜜,中边皆甜”,是说他没有什么好词好句,而是全首、全本都很均匀完美,没有哪一句比另一句更好;第三个比喻叫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说他的文笔完全是顺着自己感情走的,感情有多流畅,体验有多流畅,文笔就有多流畅,没有一点点刻意的构造和不诚实的造假。 2.因为那些最古老、最经典的东西,可能离我们现实生活很远,对大多数人来说有隔阂。而如果我们能从自己恰好够得着的东西、恰好容易懂的东西入手,就会比较没有障碍。哪怕那些文章不是第一流的,可能只是第二流或者第三流,也没问题,学着学着,就能慢慢走进传统文化的大门。 (个人总觉得作者这句话“就会比较没有障碍”、“不是第一流”都有语病,表达方式很台湾,严格按照汉语书面表达形式,这两句都有语病,我表达的话,会说“就会没有太大障碍”,“不是一流”这种,当然,也许我说的也不对,但语感让我觉得作者表达的有点怪。 另外,关于走进传统文化大门的方法,我觉得也可以和作者的方法相反的方式也可以的,我们从小从课本里接触的传统文化都是顶级的,见识过最好的,哪怕当时不懂,但可以以最好的为中心,辐散开来,也能通过掌握第二,第三的知识来更深入全面认识和了解顶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