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摘抄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1 11:35:21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8-01 11:35:21   小编: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是一本启发思维的好书,通过20个生动的案例,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图形思考的重要性和表达技巧。读后感受到作者对于图形思维的独特见解,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启发灵感的良师。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篇一)

#逻辑#工具 #读书笔记

本书不难读,2个小时左右可以大致读完

逻辑条理即颜值

逻辑、分析、表达,都离不开理解;逢输入必拿起笔,用最简单的元素(圆形&箭头),将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视化,搭建起来信息之间的结构,这应该就是输入的意义;

如道德经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日积月累,从小做起;逻辑力从每一次阅读中练习;每一次思考都可能产生「思考的零部件」,形成自己的知识模块群组涵盖常用的、大部分的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

逻辑条理才是最大的颜值所在;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篇二)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写PPT就像大学老师的课件一样,一页上堆满描述,上司给出的评论就是这样的PPT没有人会有耐心看完,如果你恰巧又是不善于言谈的人,一直照着PPT念下去,那么不光是你的PPT,连同你的人一样会让听众不耐烦,就算不是PPT,一个Word报告,也不能用一页两千字的描述说个没完,任何的报告或者汇报资料,都不能当成是写书籍,一本书可以长时间或者间断性慢慢阅读和研究,但是面对一个报告,观众却需要在有限的段时间中迅速了解其中的内容和结论,减少观众的思考过程,以直观的方式展现,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提高工作的有效方式。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正是教育读者通过图解表达自我观点和思考,不论是面对生活还是工作,都变得轻松起来。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介绍图解的基本方式,即用关键词、圆圈和箭头来表达图解的内容结构及相互关系;如何在不断修正图解的过程中促进思考的深入,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将图解应用到实际工作,通过结构充满个性的图解让自我表达变得更具特色,促进与他人的高效沟通。本书作者久恒启一,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后加入日本航空公司,担任宣传课长等职务,并加入“知识生产技术研究会”(现NPO知识生产技术研究会)以研讨会的成果为基础进行写作。1997年起担任宫城大学教授。作为图解工作者、图解思考讲师,提倡用图解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活跃于教育、写作、演讲地区贡献等广泛领域。主要著作有《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图解德鲁克管理精粹》、《图形思考:事半功倍的工作窍门》等。

图解的最大贡献的确是帮助我们将庞大的描述性信息化繁为简,同时将内容形象化、立体化,大家上学时都学习过地理课,地理课中关于“等高线”的信息就是一个典型的图解化过程,好的老师甚至不仅仅停留在二次元的图解过程,而是不断通过肢体动作、道具配合让学生将等高线的图形3D立体化,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而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部分信息进行图解化的进程反而要简单许多,而数据和逻辑关系、进行展示又是非常普遍的基础内容,各大软件公司也都看中图解化的需求,不断在现有的产品中加入图解功能或者是独立开发图解软件等等。

不过图解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图表化过程,图解能力还包含了逻辑思维能力、总结提炼能力、甚至还要有对观众的同理心态、特定环境需求等等,甚至还需要有审美能力,也正是这样,我们会发现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的汇报资料或者演示文稿,也是在不断进步,同样对于大型场合展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开始进入专业领域,尤其是传媒领域对于技能的要求会更高。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由后浪出版策划发行。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篇三)

大概花了两个来小时,就把这本书看完了。

要说吃透那是不可能,但还是想写一下想法。因为我日常工作方法跟作者讲的这些有很多相似甚至完全一样的地方。

这本书所讲的图形思维,实际上就是图解,所谓“图解”的应用场景就是读书看报作总结,或者工作生活中传达信息。而在制作图解作品的过程中,摆弄元素,梳理逻辑,往往使人能够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达到思考的目的。更有意思的是,有时候还可以发现自己的思维短板,进而补全之前根本想不到的点。最后,经过思考后整理的图形化作品,既能直抵本质,又有自己的表达风格,用于沟通不仅事半功倍,还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图解工具主要就是思维导图,使用方法与书内的图形表达基本相同。得益于电子工具的便捷操作,随时拖拽关键词成为可能,这样一来对被研究素材的调配就相当自由。这本书帮我把调配过程的关系讲得明明白白。实际上就是包含、邻接、重叠、分离、并列、群立这几种。配合单、双向箭头和分叉,几乎可以快速地梳理大脑产生的各种念头,从而迅速组织一些文章。虽然未必写得精彩,但用于沟通足够了。

平时会推荐很多书,我会写一些评论。对于特有感觉的书,并不需要做这么多准备,下笔就可以写下去。但是对于大多数工作遇见的书,我的写作就不能光凭本能了,那样的消耗,长期会吃不消。这倒不是说工作遇见的书不好,实际我只写自己喜欢的书,只是写这些文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想办法把书卖出去,那么这就需要挖掘一些打动人心的点,这不能光靠感觉。

这些点有的是靠职业敏感,有的是靠编辑讲述,但无论哪一种,如果你想高效地写出来,你总是得需要方法,而我的个人方法正是图形化思考。

说起来很有意思,最早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这样的做法。

早期就是用一张A4纸,然后1234点罗列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看上去这样做跟图形化思考区别不大,让人感觉罗列式的方法,素材调配都发生在脑子里。但你真的这么想的话,那你就错了。

图形化思考最大的优点在于鸟瞰感,而这会提高效率。

罗列N个小点以后,不是不可以写出文章来,而是相比直接拉导图,罗列的方式并不能清晰地展示出结构。我最早的时候,写过一些篇幅较长的文,写着写着会发现感觉丢了。所谓感觉丢了,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我想的很好,但是由于并没有将那个认为好的结构记下来,等我写到后来的时候,我已经感受不到它的好了,这影响了我的写作效果。

后来,偶然有一次,我打电话跟人介绍一本书的时候,拿着笔在纸上画我说的观点,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我之前根本不可能想到的点。这事促使我买了思维导图工具mindnode,之后工作流程就变了。

我的图形思考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如果有想法,就把想法写下来,写下来以后提取关键词。

其次,没有系统的想法的时候,我就开始随机乱想,相当于一个人的头脑风暴,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些新的写作素材。继续对它提取关键词。

然后以书名为中心,开始往外拉关键词作为分支。

这个时候页面上就会出现一个思维导图,但这个东西并不是为了展示,它只不过是一个思考工具,接下来,在关键词后面,添加更多的分支,比如说童书有的做的很有功能性,那么到底有哪些功能性呢?可能会列好几个。这个时候假如某个功能性特别有点,那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把这个特别有点的功能性拖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分支。

这一步并不稀奇,在书里,这一步就是信息的整理和梳理,只不过图解会要求你利用圆形箭头和关键词把组织内部关系搞得清楚明白,而我们写文章则是要吸引人,吸引人的话,逻辑清晰仅是其中要求之一。因此除了搞清楚这些小点内部的关系之外,我们会以吸引力这个标准来对导图进行各种各样的整理和关系的尝试。

有一次特别喜欢一套绘本,整理那个导图用了两个来小时,尝试了不同的维度,最终的文字版和计划版完全不同,并且多了6000多字。

这个地方我特别想分享的是,有的人对导图的使用完全不得法,它们最终呈现出来的不仅仅看上去像个目录,实际上就是目录的翻版,正是有这样“使用”导图的人,所以也让读的人误以为这就是一个目录展示工具,从而会觉得文中插入这样的东西像神经病。

但其实真正会用这个东西的人,一定会喜欢电子版的思维导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子版可以随意拖拽,可以非常便捷地创建和移除关系,调整信息的等级,而做这样的整理的时候,才是思维导图发挥作用的时候。它靠的是升维后对平面信息的立体组织,碰撞和延伸。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大局意识,从而真正做到谋篇布局。不过,这又扯远了。

但总之,这么做还是有助于表达吧。

这本书虽然不是讲思维导图,但它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跟做思维导图确实本质共通。不论是理清概念,还是填空,还是寻找切入点,发现解决方案等,对我都有一些启发。平时喜欢做读书小卡片的,或者喜欢拆文,拆书,写文案的,都可以了解一下。

这本书大量的案例是,将文章做图解,而我分享的则是如何用图解的思路来写推荐类文章。不管是正的,还是反的,这种书就是一种辅助书面沟通的技巧类书吧。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篇四)

一次会议上,老板让我们进行一场头脑风暴,然后将脑中浮现出来的想法以ppt的形式,在会议上与大家分享。在会上我看到其他区域的同事做的ppt,真的叫一个精美啊,有图形对比、有案例分析、有未来展望。反观自己的,仅仅把对下半年的计划做成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而且几乎都是文字的形式进行分享,我现在回过头来看,估计当时台下的同事个个都灵魂出窍了吧。

当我正在惆怅如何结合图形来提高自己的表达方式的时候,我遇到了这本《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里面正是跟我们分享了学习几种简单易行的图形来表达,结合图形来进行深入思考,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中,实现更高效的表达。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作者是久恒启一,他是一名图解工作者、图解思考讲师,主要提倡用图解来提供职业生涯咨询。主要著作有《图形思考:事半功倍的工作窍门》《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等。

本书封面

画图来解读是为了理解一件事情或寻求解决方式,因此没有强硬的规定要求我们必须如何来画图,用什么方法都由自己决定,毕竟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自由发挥。在图解开始之前,需要准备的工具就是:几张A4纸、一支荧光笔、一支笔。

对于图解,久恒启一建议基本上只要用到两种表达符号就好:圆圈和箭头。

(一)圆圈

作者用图解文章来举例,跟我们讲述了图解的步骤。

首先,通读整篇文章,掌握整体内容,挑出核心观点并画线;

然后,重新读一次画线的部分,圈出关键词;

最后,把画线和圈出的关键词全部抄在一张白纸上。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张条目式的写法,但这样还不够,我们开始思考这些条目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又有什么联系?这个时候取出一张新的白纸,在上面画几个大圆圈,把同类的要素填进去,比如这篇文章介绍了三种方法来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把这三种方法填在同一圆圈里面。

这几个类别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架构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便于理解,作者久恒启一给我们整理了一张图,如下:

圆圈的使用方法

作者整理出来的有6种不同的配置类型,分别是:

我们可以结合上图,理解各个类型的意思,方便自己图解时使用。

(二)箭头

接下来就可以来学习第二个图形表达方式——箭头,它主要是用来表示各个圆圈之间的关系、顺序、方向的符号。同样,作者也给我们整理了一张图:

箭头的使用方法

箭头的使用方法包括:

学会了这两种最基础的表达符号之后,就要学以致用,可以试着思考一下自己的所在的部门与隔壁部门是什么关系,用圆圈怎么表示?箭头应该如何指向?主要是加深自己对日常熟悉事物的思考。在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要用圆圈而不用其他形状比如方形?作者认为,用方框的话会让人感觉到很僵硬,而且心理学家研究过,人们看到有棱角的东西会比较容易紧张,让人觉得有攻击性,而圆形的东西看起来则不会有敌意,让人感觉比较柔和,因此,在图解时尽量使用圆圈。

作者认为图解的终极目标就是拥有自己的主张,而不是人云亦云。即使我们在看书或看文章时,也不要觉得作者说的全部都对,而应该抱着与作者平等对话的姿态来看待事情,因此在看书或看文章时,利用图解就可以实现自己独立思考、从而实现终极目标。

(1)完成一张完整的图解前,需要换成自己的语言

如果书中出现的原文某些词语包含过于笼统,我们就可以将它换成我们熟悉的、具体的语言,比如说“才干”一词听起来就比较宽泛,我们知道那指的是能力,那我们就可以替换成比较具体的例如“沟通力”“执行力”“创造力”等。只有替换成了自己理解的词语,才更加有助于我们进行思考,久恒启一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绘制出来的一线图解是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话,那完全没有意义。

(2)利用图解进行思考

久恒启一用他看某本书来举例,告诉我们,只有将内容广泛化,才能绘制出可以应用到各种场合的图解,不过这也不是一开始就能画出来的,还是需要不断地调整,检视自己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否满足对方的需求,比如对方是一位投资者,那我们应该在图解中画出相关的财务数据;如果对方是求职者,那应该着重画出公司的上班环境与晋升空间等等,主要就是要对这些不同的情况进行思考,并根据对象来调整图解,以传达出更有效的信息。

(3)将图解与工作相结合

作者认为,职场就是一连串的沟通活动。要让沟通变得通畅的工具,他认为图解就是其中有效的工具之一,可以用于会议与人员沟通当中。如《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里面的例子,下图:

这个图解主要讲的就是“下情无法上达”的故事,很多时候,上司不希望听到坏消息,因此,从最底层员工的坏消息往上一层层报告,传到经营者耳边时,可能已经完全被扭曲了。所以其实在这张图解里,作者不仅分析了现在的情况,还提出了解决方案。作者认为:完成图解并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要思考从图解中浮现的解决方案。

作者建议我们要将图解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可以图解报纸新闻、图解论文、图解广告等,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相关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原文逻辑有不通的地方,如果是那种学术性强的文章,我们可以在图解过程中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个性,从而实现充满个性化的表达。

作为在无数家企业团体当中担任过图解研习讲师的久恒启一建议我们,要想在文章里彰显自己的个性,图解一定是个最好的工具,因为图解即使没有刻意来展现自己的个人风格,也会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个性流露出来,因此他告诉我们说:“图解是实现自我表达的有效工具。”《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教给我们的表达方式看着非常自由简单,但实际上却可以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展现,实现更具特色的自我表达。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篇五)

对待做笔记这件事情,我一项是认真且谨慎的。不论是逻辑的搭建、内容的记录还是最终的呈现,我都会花很多心思,也带入自己很多的思考。

古典《超级个体》学习笔记by筱禾

有些伙伴很喜欢我的笔记,却也有些人在问我:为什么要如此认真的做笔记呢?如今电子产品这么发达,不仅可以用打字的方式,甚至还有同步录音的软件。纸笔系统的笔记呈现,是不是多此一举了呢?

的确,科技的发展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然而,笔记从来都不仅仅为了收集信息而存在。理查德·布兰森曾说,不要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要把灵感转化为结合实际、可以实现的目标。由此可见,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其实还包含了大脑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

叔本华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如何让所看所学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做笔记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那么,如何做出一份简洁明了、又能体现思考痕迹的笔记,就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了。日本作家久恒启一的书籍《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给出了方法——利用圆圈、箭头和关键词,就可以实现通过笔记高效沟通与问题解决。

《图解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

久恒启一是宫城大学的教授。除了《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他还著有《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图解德鲁克管理精粹》、《图形思考:事半功倍的工作窍门》等书。从这些书名就不难看出,久恒启一对于图解笔记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提升与呈现的美观,更注重笔记内在的逻辑、以及图解笔记在工作生活中的落地应用。这也恰恰证明了之前我们所提到的——笔记,不仅仅是记录而已,还包括了信息整合、思考归纳以及实际应用。

如果仅仅从笔记技巧的层面来说,两页图就能涵盖本书最主要的精华部分——

摘自《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

摘自《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

这两张图将圆圈、箭头与关键词最基础的核心要点全部展示。然而,如果你觉得看完这两张图就能够掌握全书的内容,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久恒启一之所以在图解笔记领域有所成就,绝不仅仅依靠技巧取胜,却在于理念。这本《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也是如此,除了技巧方面的深入浅出,更多的是对于笔记的态度、图解的细节处理与思考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随手记了很多思考笔记,不禁感慨:这可不仅仅是一本笔记类书籍,更是一本人生指南呀!

读书笔记by筱禾

著名的效率管理专家,《吃掉那只青蛙》的作者博恩·崔西曾说: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我们都知道目标的重要性,却常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什么都想学,哪个都不想放下,但时间和精力有限,该怎么办呢?在《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中,提到了关于笔记的聚焦——当你的笔记中有很多主题时,需要不断筛选再筛选,直到只剩下一个为止!如果有很多内容都很重要怎么办呢?也很容易,记多篇笔记就可以了。

这不恰好为目标的制定做了很好的诠释吗?我们需要筛选出最重要的一个,成为当前阶段的聚焦目标。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计划。如果有很多想完成怎么办呢?待到一项完成,再继续进行就可以了。

乔布斯曾说:“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通过理解书中的理念,运用落地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拉近与这位创意天才的距离。

保持聚焦

那么,确定了目标,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并非如此。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回顾和复盘。在本书中提到,图解并不是重点,最终的目的应该聚焦在解决方案上。我们的复盘也是如此。其实,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为了成长和提升做准备的,不应该为了做而做。

复盘,最终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调整方向、汲取经验,以便更快更好地发展。比如时间管理,很多人做每日检视的时候,仅仅分析了时间的利用率如何,却忽略了究竟有多少是花在了与目标达成相关的事情上。这就是忽略了复盘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聚焦目标,利用复盘调整和提升,才是最好的精进方式。

摘自《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展示了他如何为学生指导笔记的修改。在整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作者提供的修改思路,并不是整个大框架的重整方案,而是在一些很细节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

老子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实,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并不因为智力的差异,也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更多是在于对细节的态度与处理。细节究竟有多重要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事例:外商来一家制药厂考察合作,这时制药厂的厂长随意吐了一口痰,用脚使劲蹭了蹭。外商见状,马上打消了合作的念头,这家制药厂也就此失去了绝佳的发展机会。

商业如此,我们的人生是否也是如此呢?回顾过往,当我们抱怨幸运总是无法降临到自己身上时,或许我们忽略了,正是因为不注重细节,让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如果能将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或许我们就能较之前的自己有巨大进步,让生命绽放出更多的可能。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注重细节呢?其实作者在修改笔记的过程中,也给了我们启发:不断深入思考。没有完美的笔记,只有当下最适合自己的笔记。那么对于我们也是一样,不论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认真想一想,是否还能做到更好。要知道,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随着阅历的增加、思维的提升,我们总会想到更好的办法提高做事效率、让结果更加符合期待。因此,对于细节的打磨不仅要认真,更要不断精进。

本书中提到,对于笔记的整体布局,重要的内容要偏大,修饰的内容要缩小。这样能够保持整个页面的节奏感和呼吸感。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

生活并不只是工作和进步,还有享受和欢愉。如何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做个完美的平衡,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话题。就像一章乐谱,如果全部都是快节奏,会让人觉得慌乱;但如果都是慢调,却又显得沉闷。只有急缓交错,才能让人觉得高低起伏,甚是美妙。

如何调整生活的步伐呢?增加仪式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所谓仪式感,就是不要对所有事情都习以为常,用心走心地准备一些迎接美好日子,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

比如,每周给自己买一束鲜花,让家里时常充满着温馨而自然的芳香,整个人也会跟着喜悦起来;比如,每天写一小段心情日记,不管字迹是否隽秀,都是对过往的收藏与保存。像日本人吃饭之前,都要双手合十,说一句“我开动了!”,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会引起大家对食物的尊敬,也会让大家充满感恩之心。

日本人开饭前的仪式

其实,任何一本书的解读,都不应局限于内容提供的技能本身。回归到生活之中,我们都能找到可以借鉴的关键点。真正让知识为自己所用,真正将所学融入生活,才是读书的终极意义所在吧。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篇六)

作为一名职场工作者,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做工作汇报时,因为大段的文字表述,领导和同事一拿到文书就眉头紧皱;PPT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展示,因枯燥机械的汇报,被各方挑刺的一无是处;和部门同事进行项目讨论时,面对动辄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项目报告,大家讨论了好几个小时,却始终在细节上纠结挑错,无法得出最终的结论。

久恒启一在任职日本航空公司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他负责处理一件很棘手劳动关系协调。在和工会协商之前,如果无法取的公司内部的共识,那么工作将无法开展。这要求他必须把提案重点与过程讲清楚,不然无法在会议上通过。他反复权衡,最终决定使用图解的方式进行说明。他把当时为止的所有事情、经过和未来该做的事情,用图解的方式全部画在一张纸上。当他用这张图解进行汇报时,同事们觉得非常惊讶,因为用这种图解的方式进行说明,能够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并产生认同。

得益于图形思考的启发,久恒启一的著作《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在商务书中一时成为话题,还成为日本的畅销书。他通过文字向大众传达了以图思考的乐趣,逐渐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他也因推广图解思考方法,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有机会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以图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是久恒启一上一部著作《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的延伸。如果说上一部作品是图解思考的理论讲解,那么这本书就是图解思考的实践运用。它在这本书中大量采用了他曾经讲授的例子,以案例实操的方式,直观地教大家如何更好地制作图解。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基础篇、实践篇和应用篇。在基础篇部分,久恒启一向大家介绍了基本的图解技巧,也就是如何用关键词、圆圈和箭头,来表达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篇部分,他以一些未完成的图解为案例,通过修改这些作品,告诉大家如何用图解来辅助思考,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在应用篇中,他以同一主题画出的不同图解为例,对每张图的特点及可改善之处进行说明,让大我们明白,即使在同样的主题下,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教授我们如何通过构架充满个性的图解,让自我表达更具特色,从而促进与他人的高效沟通。

从读书起,我们习惯采用条目式的笔记方式。上课时老师课堂板书的分点讲解,考试回答问题时的列点说明,让我们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工作后,我们也被前辈指点不要写出一长串文章,要用条目方式让文章变得简洁。确实,将冗长的文章和列点表述进行对比,这种条目式的写作方式,更容易让人迅速有效地掌握文章的信息,导致我们都默认条目式的写法更加的清楚易懂。

在写汇报材料时,我也习惯用条目式的方法,相信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有这样的写作习惯。每一次领导安排写汇报总结时,我习惯分1、2、3点,并将所有的内容以罗列的方式写到相应的项目中,并自我感觉写的非常详细。但是在接触了图解表达以后,我才意识到条目式写作存在的缺点。

条目式表达

缺点1:忽视项目之间比重大小和彼此间的关系

写汇总资料的时候,每个项目之间往往存在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或者某个项目比其他项目更重要的情形,但条目式写法表达的更接近于并列关系,即每个项目之间的比重似乎是相同的,阅读者会认为每一个项目之间没有轻重缓急,很难识别重点和亮点。

缺点2:缺乏深入的思考

像我此前的经历一样,条目式写法只要把各个项目列出就可以了,这种简单的列举式表达,不太需要思考结构和关联性等因素,往往也容易忽视项目之间存在的联系,好比只注重过程而忽视结论,缺乏对项目之间的分析和总结。这种轻松简单的表达方式,会助长思维的惰性,长此以往很容易让人丧失自主深入思考的能力。

这个时代需要能解决问题的人。

图解式表达

1.更有利于理解

我们在制作图解的时候,也许开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把一个事情说清楚。不过有作图经历的人都有体会,我们在构思如何绘制图解时,解决问题的修正案有时会突然浮现于脑中,甚至连解决方案都一起涌现了。这个结果带来的好处是,当我们做汇报时,即使有人提出比较刁钻的问题,因为所有的思考和答案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整理了一遍,因此对于问题的解答会非常的顺利,面对刁难也能从容应对。

2.更有利于表达

写材料时,我们除了构思篇章布局外,还要将大量的时间用在遣词造句上。用哪种表达方式能让人接受,要怎么描述才能让人看得懂。一字一句的斟酌既浪费时间,又消耗我们的精力。使用图解时,因结构和篇幅的限制,我们总是以最精简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箭头和关键词的动态展现,以最直观、最简练的方式将各要素展现在对方面前,从大框架进行解释说明,能让对方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第一时间明白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不受困于局部。

3.更有利于沟通

看文字资料时,我们很容易无意识地采取否定的态度,觉得这里很奇怪,这种表达改一下比较好,往往会忽视整体而纠结于局部的语言表达修改中。但是当以图为基础进行讨论的时候,因为文字的大量减少,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关键词上,沟通态度也自然而然的变得很积极。

利用箭头产生的动态表达方式,会让人不自觉地跟着汇报者的思路走,并产生这里很不错、那个也很好的想法,对于提案能够保持肯定的态度,并且能够积极地对流程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这就是图解表达的优势所在。

1.初步准备

在对文章进行图解时,需要先通读文章,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挑出核心论点或重要之处、有趣的表达等,在这些地方画线。对自己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另一种颜色画线。接下来把画线的部分重新读一遍,挑出关键词,用圆圈圈起来。

2.构思布局

把圈起来的关键词和画线的地方全部抄在白纸上,根据这些要素,思考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哪个要素相对来说是更大的概念?找出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要素,根据类别将它们放进不同的圆圈里。

6种关系表达方式

接下来思考各个类别的大小,对重要性较高的类别,或较大的概念,就改画一个更大的圆圈。在构思布局的过程中,需要一边在脑中思索各要素之间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权重有多大?一边重新分配各个圆圈的位置。

在这里只需要用圆圈和箭头表示就可以了,因为图越简单,越能发挥传递信息的功能。

7种箭头表现方式

3.凸显核心主题

要让整体构架清晰,就必须凸显图解的核心主题。首先想一想,自己最想通过图解传递什么信息?确定后把重要的内容以及想要传递的信息,尽可能地安置在图解的中央和附近的位置,并将它扩展为接近左右对称的图形。尽可能用精简是词语,且重要点表达,千万别在圆圈里塞两行甚至三行文字。

因为阅读习惯,我们看一样东西时,第一眼会习惯性地看正中心,因此把最核心的内容或标题放在图解中心,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知道我们想表达的内容,或者主题是什么。把重要语句放到中心部分,就能以较具冲击力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读者。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就是这种模式,所有的分支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并且尽可能地左右对称。

4.写出结论

我们有时候会画出自己非常满意的图解作品,注意到了各个细节,合理安排了要素之间的权重和关系,但是却会漏了结论。我们可能会认为,读者看了图就能懂我要表达的意思了。但实际上,很少有读者仅通过看图解就能自行得出结论。我们的图其实是发散性的,最终的结论也许是明确的,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出来,不同的读者因个体差异化,会对相同的图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结论,导致与我们所要表达的结果产生偏差。

有些人认为,结论在上台展示时口头说明就可以了。但是一张好的图解,必须尽量做到让人一看就懂,只看图就能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将各元素、过程、结论都完整的展现出来,做展示时补充的部分仅限于图中写不下的细节。因此,作图时一定要有结论,而且最多不要超过30字。

得益于图解的表达方式,我最近非常热衷于学习图形表达的方法。无论是PPT汇报还是课程解读,用图解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与表达,能让我们更加主动地思考,以大局意识通篇布局。《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这本书,通过对未完成作品的讲解和修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如何用一幅图来表达,更能够让别人看得懂。

用图解能够让思考变得越来越深入,让思维变得越来越宽广,新想法和新方案也会越来越多。以内容为素材进行的图解,能够让我们从结构化和立体化的方式来理解内容,有助于帮助我们掌握内容的本质,从而引发讨论与交流,使参与讨论者更容易达成共识,以看得见的逻辑让沟通不再是难事。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篇七)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一书,打开了我图解思考的新视界,让我对图解思考应用于读书、工作、学习、解决问题、表达沟通有了新的思考和实践,我把这些思考和实践心得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一本改变我笔记和思考习惯的书

对我上述场景思维改变

这本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图形思考的优点和基础结构;

第二部分,讲了实践中的一些细节要点;

第三部分,用了大量了练习和案例指导我们针对各种材料和场景如何更好的图形思考。

表层缺点:

①必须记下大部分内容(耗时)

②复习回顾时难以记忆

深层缺点:

①要点并列,忽视各部分的比重和关系,以及整体的结构

②记录时无需思考结构和关联性,养成思维惰性

③抓不住问题关键点

图解条目式笔记的缺点

用简单的圆圈、矩形和箭头,把内容记录整理,更清晰地梳理内容的架构,促进自己思考的一种记录方法。

图解思考术的优点:

——将文字省略,能快速记录

——更易理清内容的相关性

——容易发现内容遗漏、脱落、矛盾

——容易记忆

——事后便于整理、展开,产生新观点

——可立即用于汇报、展示、PPT

——有利于思考问题本质,利于解决问题

图解思考的优点

图解思考术可以提升的各项能力

1、图解思考的基础模型

基础模型

2、变式一:双向箭头表示作用与反作用

3、变式二:对立与合作

变式一和变式二

4、变式三:虚线箭头表示过去或者将来

变式三

5、变式四:粗细表示“重要程度和占比多少”,长短表示中间过程的“细节复杂度”

变式四

1、包含

关注圈和影响圈

2、重叠

3、并列

4、分立

5、群立

六顶思考帽

6、循环

库伯学习圈

7、流程

8、树形(上面关于图形思考的优点就是树形结构)

9、矩阵

SWOT分析

10、四象限

四域空间

11、二分法

解决问题二分矩形

12、三分法

12、层次

学习金字塔

掌握这些基本的图解模型和框架,并且勤加练习,你的思考能力,笔记能力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篇八)

我在阅读《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时学到一个新词——自我表达力。人与外界接触,往往是使用自我表达力的过程:你参加公司会议,在会议上发表的意见;你写的文章,文章中透露出你的观点与思考等等。

人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不在表达。

现有的表达方式大概有4种:文字表达,语言表达,思维导图与PPT表达。但这些表达方式于我们各有各的不便之处。

文字表达,有多不便,一用文字表达多是撰写成短长篇文稿,没有一定写作基础,难以表达好。二写作基础是能培养,可是要花时间与精力。三现在多是无耐心阅读的人。

语言表达:说话,演讲,讲课,如果有没逻辑,思维混乱,紧张害怕等因素,导致的后果于自己有不好的影响。

思维导图与PPT表达:使用这2个新时代工具来表达是很好。但它制作过程耗时长,有点复杂,要些操作技术,对那些接触新事物慢的人、上年纪的人有一定的难度。

而现在《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作者久恒启一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图解。它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比思维导图更简单的图形思维工具,能让你思考更有想法!表达更出色!它也没有上面几种表达方式的诸多不便,它简单,易制作,益思考,好表达。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

在正式介绍图解前,奉上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简述。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全书内容分为三个大章节,每一大章节作者都启用在教室老师教学生的方式向我们读者介绍什么是图解,教我们读者怎样运用关键词、圆圈、箭头去思考,去表达,去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图解,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这一种制作简单的表达思考方式。只要有关键词,图形,箭头组成的图解就能自我表达。

好了,介绍完本书后,要开始了解了解学习图解了。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简单,易制作,益思考,好表达的魔力吧!

表达

图解就时用要图解的素材,关键词,圆圈,箭头组成的一张图片。请看下图,第一张图是要图解的素材,第二张图,它就是图解。

图解,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以图思考,以图表达”的工具。它,简单不复杂,易制作,只需一张白纸,一支笔,就能轻松帮助自己完成思考,与自我表达。

要图解的素材可以是文章、论文等。

要图解的素材

3种不同人的图解

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很多好处。

1、能培养人独立思考。

现在的我们真的是很少读书,很少独立思考,也习惯了照着前人、前辈的经验做事、生活,没有一点主张。而图解,由自己独立制作,自己思考是什么样的,图解表达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

2、能帮人思考,帮人深度思考,让人更有想法。

会独立思考了,不代表你的思考就好,就有深度。制作图解,能让你的思维发散,看问题想到的角度从少到多,从浅到深。让你更有想法。

3、能锻炼人的构思力。

锻炼构思力,即是在制作图解时,在空白纸上的慢慢制作出图解成品的这期间的思维活动。

4、能解决工作上的问题。

工作上,有图解帮忙的地方。在公司会议上发表意见,一张图解就能让你轻松表达出你的意见,不用再专门撰写意见书。

5、利于表达(沟通)。

就如以上参加公司会议,表达或沟通,轻松极了,出色极了。

知道图解好处,动手做图解吧,去感受图解表达,图解思考,图解沟通的力量。

在应用图解前,要先知道并学会它的制作流程与技巧。

1、在制作图解前要做点准备工作:素材、笔、白纸

素材:可以是文章、书籍内容、论文,关于一切文字的材料都可以。

笔:一支圆珠笔,一支荧光笔。

白纸:A4纸、B4纸都可以,但B4纸更好些,因为B4纸规格宽松,内容多就不用分开连画几张纸。

2、把素材先阅读一遍,从中找出核心论点、重要的地方、有趣的表达等等你觉得有用的都标记出来。对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也用另一种颜色笔做好标记。

3、把有标记的内容再重读一遍,判断内容里的关键词,并用圆圈将其圈起来。有些内容关键词深奥难懂,可以自行翻译成让人容易理解的词语来代替。

4、把前几步做好标记的内容抄写到一张白纸上。作者称之为图解素材。抄写好后,要进行思考,分类。

书中作者给出的思路是这样子的:

这里的圆圈就是图解中的表达符号。

5、把全部图解素材分类之后,再用表达符号联结关键词们。联结时要仔细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一张图解用2种表达符号就行了。

这2种表达符号是圆圈,箭头。

作者久恒启一专门在书里列举了6种圆圈,7种箭头。

6种圆圈

6种圆圈,在图解中表达着关系、位置、结构。

包含:即是大圆圈里含有小圆圈的圆圈结构。

这个结构就是第一种东西里有着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里再含有另外一种东西,但几种东西都能归类在第一种东西里面。

例如:会计里的“资产”,资产里有固定资产,固定资产里有楼房有汽车。

邻接:表达各要素间有接触点、彼此邻接的结构,就像分类。

重叠:2个、3个、4个圆圈相互重叠的结构。

这个结构就是几个圆圈里都有同样的东西,相互交叉,所以用重叠结构来表达。

分离:圆圈与圆圈之间各自分开的结构,表示各自独立的关系时使用。

并列:2个圆圈并列在一起,用来比较两件事物。

群立:大圆圈与小圆圈成群聚在一起的结构。

就如银行,有总行与各分行。这总行与各分行就有群立关系、结构。

7种箭头

7种箭头,表达了移动、顺序、方向、关系。

移动:用箭头表达如从1-5的连续顺序。要分清时间、因果连续关系。时间连续关系,是像前天-昨天-明天-后天这样子。因果连续关系,是原因-结果的因果关系。

展开:用这种箭头结构来表达情况的展开。展开是思考的展开,行动的展开。箭头能分出两个到好几个的方向。

顺序:这里的顺序就像是写作的流程,一步一步写下去的样子——思考→大纲→写初稿→修改→发布。

对立:表达彼此对立的两个因素时,用两端都带有箭头的双箭头。如上图中的对立。

互动:表达双向关系,用两个方向相反的单箭头。

扩散:表达用向外扩展的意象。这意象我理解为从某样东西,想到和达到多种自己想要的发展或情况。如图。

因果:表达诸多个情况造成某个情况。这诸多个情况是原因,结果是造成某个情况。

各种结构样式不同的箭头,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关联性。

思考改善

6、完成前面几步后,图解初初完成了,要进行修改完善。

修改完善请遵循下面6个原则。当然这几个原则不是书里的全部原则,只是找出其中重要的原则来介绍。

看清整体,作者在书里提出,以鸟飞在空中,俯视整个地面的方式去看清图解整体结构,着眼在大架构,大胆删掉多余的东西。

加关键词,这是在素材中找到图解素材分类时,要为没有的图解素材加上适合的关键词。当然原文有关键词的不用换新关键词。

凸显核心主题,核心主题是透过图解来表达传递的信息。所以要放在图解中心位置。

留意组节,各图解素材间的关系,圆圈用哪种,用多大,用多少个,什么箭头代表了什么……这些细节都要留意,小心处理。

有标题有结论,一张图解图要有标题,标题要引人注目,有冲击力。结论,30 字左右即可。

站在读者观点上,即看图解的读者想看到什么答案,就要制作出就答案去制作图解的图解。

介绍到这里,关于图解的基本流程基本是走完了,现在来看看图解的应用吧。

图解工作

图解这个工具能应用到很多地方,可图解论文、文章、广告、新闻,也用图解来分析、讨论、解决工作问题。

为什么作者提倡应用图解表达方法来用图解思考,表达,解决沟通与工作问题呢?原因就是我在第二部分说的那些好处了。比如用图解方式画出的图解图,能让人在图上一目了然、轻易看出很多东西;能让人能思考到各种各样新想法;能让制作者轻易用作表达展示自己想法观点的思考表达工具等等。

看到这里大家也大概了解这个比思维导图更简单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什么样的工具了吧。如果想让自己思考更有想法,表达更出色,可自行购买电子版纸质版的《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来阅读学习图解。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