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忘了我是谁》,感受颇深。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失忆患者的生活,描绘了他身边人的关怀和帮助。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珍贵。书中情节引人深思,感动人心,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一)
记忆似旖旎的花瓣,一点点凋落在岁月的褶皱里。一个夏日刚逾的秋夜,阿太平静地离去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没有记起自己是谁、母亲又是谁,但我却渐渐明白母亲,因为有她,阿太将最孤独无助的时光过成最简单的快乐。就像蔡怡在《忘了我是谁》中所说:“永远不要把爱你的人遗忘在孤单的路上”,母亲和作者一样,陪亲人走过深邃苍穹的最后一里路,这是生命逆旅中最高贵的清醒和回馈。
白瓶中的莲蓬已经枯萎,我们终将与挚爱告别,但即使忘了我是谁,生命的温润也从来没有忘记继续流淌。那株莲蓬上似乎又挺起一株新莲,那是它的新生与爱的延续。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二)
推荐一本书吧,《忘了我是谁》,算是作者记录与父亲之间回忆的书。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下归途。
忘了我是谁,谁还记得我。
豆瓣上看到很多人推荐这本书,9.4分的评价,加上封面的话语。让我很好奇,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身为子女对父亲深切的爱意。
面对失智逐渐忘却了自己的父亲,“我”竭尽心力了解失忆,失智的他。这段经历,点点滴滴,作者用说故事的方式描绘出来,穿插着过往时光的美好,使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轻易感受到温馨。
我想这本书能打9.4的高分,固然有作者的笔力雄健缘故,更有她对父亲的感情深厚,文笔间轻易让我们感受到的缘故吧。
蔡怡的先生学画,描摹印度女子,老爸焦虑的跟照料他的女人说:“小心呐,你老公在画外面的女人。”丈人本来欣赏女婿,至此换了称谓,变成了“那画画的”;大哥美国归来,与父亲吃饭,知道他喜欢吃小笼包,又怕咬食汤汁烫嘴,拿筷子戳了包子几个洞散热,父亲生气了:“你是谁,为什么给我破包子?”;与女儿打飞机返冈山,飞行平稳,犹如还在停机场,父亲看着机舱外凝止的远天:“这飞机完全不动,怎么办?”挣扎着要“换飞机”飞;父亲常回他的少年时期,蔡怡搀扶服侍时,他质疑女儿:“你这女人,干嘛喊我爸爸?”等等。
失智的父亲就像一个小孩一样,这是一个轮回。
小的时候,父母亲照顾我们。
长大了,我们照顾,年老体弱的父母亲。
有时候,自己会在想,等我年纪大了,我最重要的亲人都离我而去,生活的意义在哪。
一想到,至亲至爱离我而去,就感到一阵恐慌。
终有一天,世上所有人都会忘了我是谁。
这本书作者给了我一些建议吧。
我们终将与深爱的人告别,但陪伴的时光永不褪色。
珍惜在一起的过程吧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三)
我很久没看这样的书了,觉得自己已经不是看几篇散文就能治愈的年纪了。但是看完之后突然发现,我朋友的那句话说的很对,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在和你有同样的经历,也许具体事情不一样,但是心情是一样的。
作者是一位台湾作家,她用五年半的时间陪伴在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身边,感受他一步步走向遗忘的深渊。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母亲已经离开,忘记了家的地址,但是偶尔又突然穿越到几十年前,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有一个情节,我印象深刻。作者的丈夫喜欢画画,有一天他画了一个印度女人给爱人欣赏,正在彼此交流这幅画的细节时,父亲突然悄悄拽了拽作者的衣角,趴在耳边告诉她:“小心呐!你老公在画外面的女人!”
他可能忘记了所有,曾经最欣赏的女婿,现在称谓变成了那个“画画的”,但是对女儿的偏爱从未改变。看到这的时候,一瞬间泪流满面。
父母都活到80多岁,只是父亲得了老年痴呆,母亲从年轻时开始就有躁郁症,想问题很偏执,很容易发火。作者在和母亲的相处中,变得坚强而独立;在照顾父亲的征途上,身份转换,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真的很难想象,但一定是世界上最漫长的告别,因为要在痛彻心扉的时空里孤独的徘徊,没有希望,因为病情不会变好,只会越来越遭。
作者对父亲的耐心,温柔,哭笑无奈,都是真实生活中的一帧帧画面!让我想到了爸爸生病住院时,我每天早晨把围裙围在他下巴下面,他像婴儿一样躺在床上用充满好奇的眼神看着我,我把洗面奶分别挤在他脸上的不同位置,就像去做美容时的操作一样,然后仔细揉搓。有时候护士来打针看到这一幕,会说:“这个老头儿年轻时一定很帅,多会保养啊!”
这些画面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只是时间走的实在太快,我还没回过神,就到站了。
“所谓父女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终将与深爱的人告别,但陪伴的时光永不褪色。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的主题是写亲情,实际是写更广阔的生命。作者一家三代人的生命图景,从父亲当年因何携母亲移民台湾,到自己的儿子在美国出生、读书、工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命运,但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上努力的活着,守护自己该守护的,珍惜自己能珍惜的。
父亲虽然失智了,忘记了很多人和事,但是却带给女儿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他从不曾遗忘的。女儿是一个很孝顺体贴的女儿,心思智巧,能够理解父亲的愿望,尽量照顾逐渐失智迷失自我的父亲让他开心,有时虽然辛苦,但是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她收获更多的东西。
作者兄妹三人,没想到最后照料父亲的只有她一个人,亲戚朋友参加完母亲的丧礼都各自回到原来的位置,没有一个人过来问问老父亲以后该怎么处理,这件事让女儿看到人间的凄凉,发出:母亲去世了,这个家就散了的感叹。文中对兄弟的一处描写,虽然可能写的一段真实的片段,却让人很难忘怀。有一次父亲的小儿子来看望父亲,父亲希望他留下来住一晚,很自豪地把他带到卧室,指着自己的大床说有大床给他睡,儿子说自己要抽烟不方便,父亲说阳台可以给他抽。还有红酒他可以喝。 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极力挽留,可能他长久住在女儿家中,也想念儿子。好不容易儿子来看望自己,希望能和儿子多待上一段时间。可是儿子以不方便为由,还是走了。当儿子下个月再来看父亲的时候,女儿对父亲说你小儿子来看望你了。父亲却对女儿说:你胡说,明明是你家邀请的客人。这时,父亲完全已经忘记了儿子。对于儿子来说能不会遗憾?读来感动到流泪,不禁会放下书(擦擦眼泪),想一想自己的过去,有没有对父母留下遗憾?
蔡怡通过平实的笔,给我们平凡展现了生活的生活片段。一帧帧画面,如流动的生命图像,丰富而博大,三代人的生活,三代人的命运,三代人的思想观念,统统都能看的到。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她的父母可以映照到我的父母身上,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就像自己这代人(70、80后)身上,她的儿子则像我们的下一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映照性。所以,虽然蔡怡的名字不为中国大陆读者熟悉,还是得到了这么多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就是因为本书的感情真挚,大家能够找到共鸣。有的读者说这本书比龙应台写的失智的母亲还要好。
生命无常,在我们能把握住的时光里,尽力去给予曾经深爱我们的人,人活着要有责任和担当,如果连自己的父母、爱人、亲子都照顾 不好,处理不好和他们的关系,让亲情冷漠,那活着得是多凄凉。生命的意义有时候真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爱,为了情,为了生命本身的体验。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五)
前几年和朋友去西藏,由于出发前有点小感冒,在进藏的火车上病情开始加重,之后出现了高烧症状,加上高原反应在拉萨呆了没一天就转成急性肺水肿,弥留之际以为佛主想收我为关门弟子,谁知佛主却摇头说:“No,No,No,众生还需要我普度,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经历死亡就像重生,独自死去心无牵挂才是一世最大的悲凉。
“死”才能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我们出生的那一刻生命就开始了倒计时,向死而生是看透生命本质,珍惜享受生命过程的一种乐观态度。
最近读了台湾作家蔡怡的《忘了我是谁》,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文集。我曾经对亲情很是困惑和不解,当时还特意读了巴金的《家》,他的文章多以时代为背景,没解决当时的困惑反而雪上加霜。在自己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后,在《忘了我是谁》中更坚定了自己的答案。
《忘了我是谁》分上下两辑。第一辑围绕老迈失智的父亲及患有躁郁症的母亲开展,写了作者对双亲的缅怀和纪念,对自己人生路程的回顾与体悟。第二辑收集了作者与爱人、孩子、父母、公婆之间的点滴幸福回忆。
当自己几年后再见到父亲,发现他少了记忆中的那种凌厉,多了亲近感,那时的自己第一次平视着父亲。蔡怡写道“人生如摆荡,也如坐跷跷板,超过某个定点,角色将易位,高低会互换。父母照顾儿子之心虽然从来不变,但人到老年,财力,健康均处于劣势。此时做父母的不必逞强,大大方方向儿女示弱,相信自己养育出的儿女,自会衡量情势,拿捏分寸,秀出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在爱的天平上量力加码......”父亲老了,他自己也明白子女不再惧怕他的威严。看着老去的父亲,觉得过往皆不重要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最近几年发现自己父母越来越老时,这种体会更明显,当亲爱的人都远离,当黄昏时刻的天地只剩下自己,那种孤寂,岂止是失智者的恐慌症候,该是世间所有人终将面对的悲凉。
蔡怡在母亲去世时有一段描写,像极了我们有事回家的状态:
“母亲过世办丧事时,所有亲人由外地返台奔丧,看起来,浩浩荡荡一大家子,好不温暖。但丧事一办完,所有的亲人都回去他们的家,没有人曾驻足停问,八十六岁失智老父亲、老爷爷该如何照顾?”家是凝聚爱与回忆的象征,在母亲去世后它突然如海市蜃楼,共营共生半辈子的家,完全消失于空气中,没有了。
蔡怡在自己老年感叹“我往身后瞧,父母,公婆都已仙逝,我们无人要护;儿子长期定居异国,我们没家要守。”古人常说“父母在,不远游。”我们要生存,必做不到不远游,我们可以游必有方,让父母老有所盼。当心中充满期盼,总会心中充满喜悦。
不知哪天自己是否也忘记了过往,忘记了爱的人,甚至忘记了自己......或许,人生不过是一场胡说话,话胡说。”
蔡怡《忘了我是谁》推荐阅读五颗星。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六)
“失智,失去了现实感,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失智,失去辨识家属的能力,几十年亲密刹那间归零,让人啼笑皆非,更黯然神伤;失智,以及尾随而至的失禁等卫生问题,让长幼双方都失去尊严。”
本是从书架上不经意间拿起的一本书,不曾想却跟着作者开启了“体验”照顾失智老人的不易之旅。
这本书是作者《烤神仙》(还没看过)的“续作”,分为上下两辑,辑一“说不完的冬话”主要是讲述照顾失智父亲的故事,辑二“忘了我是谁”介绍作者和丈夫、公婆、父母还有儿子的相处之事。
“人生本来就是一连串的告别与再见,但对失智病人与家属,这条告别之路,特别漫长。”父亲记忆逐渐缺失与混乱,但现实却不允许作为女儿的她有太多时间感慨,她得平复心情,尽快处理,于是“我上网去了解父亲脱序行为的原因。原来病人对周遭环境极度不信任时,会产生灾难式行为,他会误解别人的心意而强烈护卫自己,抵抗一切……”
然而父亲失智症的问题尚未解决,却又被医生宣布母亲已是癌症晚期,听来这是多么的雪上加霜,而且,在最需要亲人的时刻,彼时她的家人又都不在身边:“长兄刚去美国探亲,弟弟调大陆工作两年了,先生出差去了香港地区,儿子定居在美国。”一边是失智的父亲,一边是患癌的母亲,一个女子,我不禁好奇,得拥有多么强大的心力才可以承受这突然一切。
其实,她也很脆弱,只是面对现实她不得不振作。“所幸我还记得身心病重的母亲,无法与别人分房。到处鞠躬哈腰、送礼求人、安排单人病房给母亲。”
关于母亲过世办丧事这一段,读来格外让人心痛。
“母亲过世办丧事时,所有亲人由外地返台奔丧,看起来,浩浩荡荡一大家子,好不温暖。但丧事一办完,所有的亲人都回去他们的家,没有人曾驻足停问,八十六岁失智老父亲、老爷爷该如何照顾?
我的心抖抖颤地下起小雨来,那滴滴答答的雨声像在呜咽,像在低诉:母亲,您一走,这家也就散了,没了。”
母亲是我们在外生活工作遇到困难后,第一个想到的人,没了母亲,就好像人生没有了归途。
书中令我感受至深的还有一点是作者蔡怡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与丈夫相处的种种细节。“自从母亲因病重去世、父亲失智,我逐渐体会当艰困时刻来临,有些亲人成了‘外人’、‘客人’,要不就是‘远水’,都救不了‘近火’。”
“爱人包容岳父长住,是万中选一的难能可贵,但我可不能因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方便,动辄将他拖入这一片泥淖的生活中。”
“自从父亲搬进我家,丈夫就先关上他书房的门,除了吃饭,几乎不再露面,似乎在这家中已分隔出另外一个天地,一个属于他个人的家。不知他是要把自己关在他的屋内,还是要把我关在他的家外?”
许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听母亲讲过类似的事情:嫁为人妻的女儿终究是别人家的人(也许这样表述在此处有些不合时宜)。但是看着作者把这些事情写出来,也想替她感慨“她的爱人能够包容她把父亲接来家里照顾”这一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也终究是在心底更加承认了母亲说的是对的吧,长大后成立了家庭的我们,终究是要以自己的家庭为首位,这也不是说要把父母的事情置之度外不管不问,但自己有了爱人和孩子,要把父母接来家里照顾常住可能还是要经历一点小坎坷的吧(何况作者的父亲还是失智患者)。
最后,就像作者所说“岁月飞逝,当父母都离开人世,我们自动被升格为老人。属于父母的或许终将属于我们,疾病、老化一个接着一个来临,我不知该如何避免失智或强烈的嫉妒心,我只能从今开始珍爱另一半,并努力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好奇,阅读、写作、旅游、运动。”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七)
“亲爱的父亲,也许你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甚至忘了我是谁,不过没有关系,作为你的女儿,我愿意陪伴着你、照顾着你走进你的新世界,我看得出那个世界里没有束缚与枷锁,所以你可以自由的袒露本真,同时也让我来呵护你过往强大的外表下那颗脆弱的心灵。” 这是《忘了我是谁》这本书的作者蔡怡女士的心声,也是本书的写作主题。 蔡怡女士出生于台湾,她是现代知名散文家,台大中文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教育硕士、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生活16年。她的著作有《缤纷岁月》、《烤神仙》等。 《忘了我是谁》这本书是一部让人感动的亲情散文集。它分为上下两辑,辑一以年迈且患有血管性老年痴呆症兼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为主,用孝心去照顾他,用真情实意表达在每一篇文章中。辑二中收集了她与爱人、孩子、父母、公婆之间的点滴幸福回忆。 每当我读完一篇文章后,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作为晚辈给予老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孝顺”展现的淋漓尽致。 “孝顺”二字体现在作者每天不厌其烦的教老父亲儿歌、绕口令、打油诗上;体现在对失智的老父亲不得不编出的一个个善意的谎言上;体现在当老父亲迷航在另一个未知的世界里时,作为女儿的作者并没有打破二者的平衡,而是静静的陪伴着老父亲,任他游走徜徉在一种新的环境中,也许那里更适合年老体衰、已然失去伴侣的老父亲“安心居住”。 你可能要问,作者对于这样的晴天霹雳是否总是在怨天尤人?不,恰恰相反,我在她的文字中看到的是乐观与坚强。 从《你怎么能做出这么难吃的菜》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作者的老父亲记忆力和自控能力在逐渐减退,因此曾经拘谨、慎重的父亲不再掩饰自己的真性情,竟然大刺刺的说出毫不修饰的内心话。事实上,父亲的病情在逐渐加重,而作者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乐观的认为父亲脱离了各种束缚与枷锁,不失为一种可喜之事。 这样的乐观精神洋溢在每一篇文章中,细细品味,篇篇给我们带来温馨与欣慰。 大概作者认为疾病并不可怕,只要正确迎接它,也许只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或者只要用心聆听与感悟,偶尔也会有悦耳的天籁传来。 忘了我是谁”不仅是本书的书名,也可以理解为一句一语双关的语句。“忘了我是谁”对于文中的老父亲而言,他真的忘了自己是谁,而对于作者而言,父亲在病重之后,渐渐的忘记了她是谁,这句话在说明一个事实,父亲的病在逐渐加重,而这句话中却丝毫没有透漏出丝毫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作者特别坚强。 当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来时,她没有被吓倒,反而用她坚毅的态度来削弱这疾风骤雨的伤害,使它仅仅如一场寒流,只能徘徊在铜墙铁壁之外,永远无法企及火热的内心。 这是本书传达给我们的力量。 我除了读到文章中的“孝顺”、“乐观”与“坚强”外,还读到了“文字美”。 这种“文字美”是作者在描述各种亲情与事件中自然流露出的优美耐读的语言之美。她的行文如流水般划过尘埃,划过时空,驻留在我们的脑海。她的文字中穿插着现实的画面与曾经的美好、穿插着此时此地所见所闻和对于当下、曾经、未来的畅想与体悟。读完文字,身旁仿佛萦绕着淡淡的芳香,且久久挥之不去。 这种“文字美”表现在写作手法上。作者以每一个细微的事件为原型,将它逐渐拓展放大后,竟然也会有千丝万缕的感悟接踵而至。文章末尾的话语是作者的深思,也让我们良久回味,我们作为儿女,作为亲人,是否也需要做些什么? 在这个时光如梭的尘世里,我们终将会忘了我是谁。 特别棒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你喜欢! 《忘了我是谁》 作者:蔡怡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八)
家人罹患阿尔兹海默症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患者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地遗忘身边的人和事,性情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到了最后,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身边总是离不开人……这大概就是家中有过这样病人的写照吧。阿尔兹海默症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病发率很高的一类老年病,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吃药和加强运动等延缓病情的发作。因为亲人中有人罹患了这种病,使我对这种病以及家中有亲人患这种病的家庭,有很深的了解。说实话,这种病虽不像癌症那样具有很快的致命性,但是这种病也像慢性病一样,慢慢的会加深,严重的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彻底忘记家中的亲人等等,也会给家人带来很多的痛苦,当然更痛苦的还是患者本人。这是我对阿尔兹海默症的直观印象。
读到《忘了我是谁》这本台湾著名作家蔡怡所写的散文集时,便有了很强的共鸣。不由得想起了筷子兄弟的《父亲》: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 装作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作者的字里行间里,尤其是第一辑,写了父亲在失智后,随着病情的发展,父女间的真挚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加深。父亲的生活完全由作为女儿的自己打理,看着父亲的病情的变化,一点一滴印在心中。就会想起父亲在自己年幼时,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母亲在一起的愉快生活,仿佛就在眼前。如今,在没有母亲照料父亲生活的情况下,照料年迈患病的父亲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了,只是想起父亲面对亲人来看望时,前一次记得来人是谁,而后一次记不住来人是谁的反差,总不免会激起心中那敏感的所在,尤其是面对父亲的小儿子、我的弟弟前后几次来看望时,父亲不同的反应,不免令人感到唏嘘。父亲的病在加重,所能陪伴的日子也许不会太长,作为子女的必须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大的孝心来让老人的生活过得祥和安宁。
作者做大了以为不离不弃、不厌不烦的孝女形象,她的言行举止深深地打动了我,如同一句俗语中所说的“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到了最后,不离不弃的还是孝顺的女儿。作者对父亲的爱,是中国家庭传统美德的最佳写照,是每一个国人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突然又想到了央视之前播出的一则优秀的公益广告,也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相信很多人看过:片中的父亲得了老年痴呆,谁都不记得了,儿子有一次带父亲出去吃饭,最后剩下两个饺子,谁知父亲手颤颤悠悠拿起饺子直接望兜里塞,儿子见状就问:您干什么?父亲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饺子。每次看到这则广告,我内心总会涌出无数的感动来。是的,面对失智的父亲,特别是他那一反常态的举动,那可能是他病情加重的表现,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要给予最大的关怀和理解,千万不能恶言恶语相向。
父亲就是作者生命中永远无法绕开也离不开的一座高山,在作者记忆的笔墨中,父女之间的真挚情感被拉得很长,像点点秋雨一样,悄无声息的吹落,打在人身上,留下了点点印记。让我们一同留住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吧,因为一旦失去,那就永远的失去了。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九)
说一个身边的真事,我曾在朋友的手机上看过她另一个朋友的抖音视频,视频里的女孩子看着只有二十来岁的样子,暂且叫她小A吧,看着视频里的她跟着欢快的音乐一只手做着灵动欢快的手势,一只手拉着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妈妈,这看起来无比的温馨和幸福。但是听了朋友讲述的故事却百味杂陈,那个瘫痪了的妈妈曾经有三个孩子,都是男孩,大的正是视频里小A的丈夫,她如今也有四十来岁了,生了两个儿子,也都长大成年了。听到这里不止惊叹于年龄似乎没有给她留下任何痕迹,更感叹于她那像少女般的心态,回想我妈妈四十来岁的可不是这般模样的。又是化妆又是对着抖音学喵喵叫,小A曾经在北京工作,而且据说当时还混得很不错,可是因为丈夫吸毒而死,丈夫的弟弟也因为赌博被朋友恶意杀害,另外一个弟弟也因故去世,孤苦寡母的她在这种情况下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她得以谋生的工作,从北京跑到广东来照顾瘫倒在床的妈妈。
她是做美甲生意的,我有幸见过她一面,坐在那里一个多小时,非常细心帮我把平淡如水的指甲脱胎换骨,仅仅只需50元,那天很多的顾客来,但都因为小A在帮我弄,他们不得已要另约时间,做美甲不同做教育培训,一个人可以对着数十个人,一个人的精力只能帮一个人弄。而且还必须是个能说会道的职业,不然这一个多小时未免也太过无聊和尴尬,从她的话语中,我能很深刻的感受到,她对服侍婆婆的辛劳,以及对远在北京亲人的思念。我当时在想这样的生活如何支撑,换做是我,恐怕早已被压垮了。我很想问她,为什么愿意离开自己的亲人,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照顾婆婆,但我不敢,因为这未免太不近人情了些。
看了蔡怡的《忘了我是谁》,我想我对人生的定义太过狭隘,太过利益化了,我总觉得小A的行为是自我利益的牺牲,她舍弃掉的是属于她自己的诗和远方,她选择了和婆婆在一起生活的苟且。但蔡怡告诉我的是人到这世间一生就是来受苦的,然而支撑着我们坚强地走过这一生的便是“爱”了,没有爱哪来的诗,父亲伴了她前半辈子的生活,父亲给她描绘了七彩的生活,可是终有一天颜色会在他的记忆里逐渐褪色直至暗淡,但是女儿能做的便是好好的守护着,给父亲重新描画新的色彩。如果说照顾老人就是在消耗自己的人生,那么作为父母的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曾经在朋友圈看过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现在有100万,你们是选择先买套房子给自己在城市立足之地,还是拿着这个钱全球旅游,看看外面精彩世界,还是生个孩子?
选择旅游的大有人在,有30%的人选择了买房,没有一个选择生孩子。这个数据虽然未必可靠,但生孩子会牵绊个人享受人生那是一定的,多少父母的梦想都停滞于——等孩子再长大一点。
生老病死,养老这个话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其中的滋味有那么难以对他人言说,面对不肯扶老的人,我们会谴责,因为这违背人伦违背孝义。虽然大家都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父母和子女的爱有的时候并没有蔡怡和他父亲那般的深厚,很多的家庭虽然会出于天地人伦而赡养父母,但未必能够给到爱,他们会嫌弃老人的随地大小便,说话口吐白沫,肢体不协调给他们造成了无尽的烦恼。如同小A这般的儿媳更是世间少有,除了爱,我想不到任何东西可以成为她的支撑点。蔡怡在照顾父亲的无尽烦琐之余,是父亲哪怕痴呆了,依然会因为女婿画了“别的女人”,而小心翼翼的提醒女儿,就像每一个父亲都视每一个男人如洪水猛兽般要处心积虑的拐带自己的女儿,这种情感是那么的憨厚可爱。就像我的外婆,就算老年痴呆了,也依然忘不了妈妈小时的淘气事,也因为她的痴呆,大家猜从她的衣柜里翻出每年为子女购买的保险,直到她痴呆的那两年才中断,在远方的妈妈接到舅舅的电话时眼眶湿润,无论多远,外婆始终没有放下对于子女的关心,而远嫁的女儿,却无法亲侍在前,生活就是这般的苦与难,爱与憾的交融。
另外想问个问题:如果没有一百万,你是选择先努力工作买房,还是穷游走天下,还是工作稳定成家生子?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十)
我对这个作者并不了解,甚至在之前没有听过她的名字,被这本书吸引完全是因为介绍里说书中讲了她和她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相处的点滴。 当然,我要先在最开始高呼“没有腰封的书拿起来就是爽”!其次,这本书本可以做个腰封的,写上“某某作者既某项获奖作品后的又一力作”。 是的,作者在之前因为写作拿过奖,所以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是书中的前半部分(第一辑)的时候会觉得在一些遣词造句之中,作者的用词的恰到好处和词藻的美丽。不过大概后半本是对于生活点滴上方方面面的回顾,显得碎碎念一些(表面上看是没有主线主题的),就没有觉得行文美丽了。 这本书是分为两个部分,相互独立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和父亲的日常”,尤其是在得知父亲有可能罹患阿尔海默综合征之后作者的心态上的变化,以及因为心态的变化在处理父女关系上的变化。第二部分更多的是对于儿子的成长经历的回顾,里面穿插了关于与丈夫的点滴相处,和父母还有亲朋的故事,虽然表面上是“形散”,但真的做到了“神不散”,这个后面我会详细说到。 关于阿尔海默茨病,记不得是哪里见到过一种说法是说如果人的寿命足够长久,最终每个人都会变成痴呆。作者的父亲在算是活的已经慢长久的年龄上得了这种疾病,逐渐忘记家人,但扔记得故乡,而且是回不的故乡。 作者在这第一部分写了父亲患病后自己的心态变化。我觉得最喜欢或者最认同的就是作者作为天天都要陪伴生病父亲的亲属并没有流露出对于父亲不合理行为的厌恶,而是一种顺从父亲意愿的行为。作为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我来看待作者的这种做法,不禁想给她点个赞。可能这样的事情放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多人不仅仅是觉得家有这样的老人有些麻烦,甚至更非要老人听任自己的摆布,殊不知这样与患者的对抗更会使双方都不会有好心情。第一辑的故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积极的参考意义的。 再者,第一辑的故事其实跟第二辑的故事首尾呼应的。作者在文中提到过,现在我的父亲仿佛变成了儿子小时候的样子。而在第二辑的几个故事中,虽然作者把大部分的笔墨都着眼于描写自己与儿子的相处,但字里行间更通过对于与孩子的过往的回忆和这个大家庭发生的故事中从中理解了父亲、母亲等等。尤其是我觉得是作为儿子的母亲和父亲的女儿,作者更加能体谅到当年那个强势甚至有些无理取闹不近人情的母亲在那个时候会抱着怎样的心情。或许我觉得,此刻作者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位置。 我觉得这本书除了一二辑这两个友作者联系起来的三代人的故事外,还藏着另一个问题的探讨,就是何处是家,或者说哪里让作者具有更多的归属感。 作者作为在眷村里成长的一代对于父亲的乡愁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直到父亲患病和离世后她不断地往来两岸之间通过对父辈人的寻访才窥见历史的一角也才更好的理解了父亲母亲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所做出的努力。 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留学生涯,儿子又成新移民,仿佛像是自己的父辈一样,有了乡愁又不似乡愁。这是三代人对于“根”的不同的理解。也正是这种多元的文化的撞击,启发了作者思考更多的东西。 或许诚如书名所说,“忘了我是谁”表面上是说父亲因为疾病忘记自己是谁,家人是谁,暗里是在感怀在历史的长河中,父亲是否还记得在海峡对岸的故事,作者是否还记得作为女儿妻子母亲每一种角色的位置,而儿子又是否能了解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乡愁在哪里? ps,书的可读性很强,都是一些小故事。装帧设计的不错,插花很好看。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十一)
《忘了我是谁》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第一辑围绕老迈失智的父亲及患有躁郁症的母亲,表现失智父亲在逐渐遗忘的时空长河里,迷失自我,孤立无助的心境。展现女儿是如何一步步走进他的世界,安抚他的焦躁、孤独,让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安然度过。这一辑既是她对双亲的缅怀与纪念,也是自身对人生路程的回顾与体悟。第二辑更多的写爱人、孩子、父母、公婆,如数家珍,为了纪念和珍藏。
文字清新简白,真挚朴实。说是“照养”只见其一,说是记写“亲情”不过其二,是生命临镜下对生、老、病、死地勇敢面对。生命要有爱相伴,珍惜每一次相逢。
忘了我是谁
蔡怡
我对音乐的初体验来自母亲。模糊记忆里,母亲睡在我和哥哥中间,一面唱歌,一面哄我们午睡,但她唱的不是儿歌,是中国第一部配声电影“野草闲花”的主题曲《万里寻兄词》:“从军武,少小离家乡,念双亲,重返空凄凉,家成灰,亲墓长青草,我的妹,流浪他方……”
阮玲玉唱红这首歌,母亲年轻时就学会了。但我猜她是跨海来台再也不能返乡后,才真正品出了歌中背井离乡的伤痛,所以急切地解释给少不更事的小儿女听,让我和哥哥每次午睡,都红了眼眶。
小学一年级,我被音乐老师挑中,唱她自编的音乐剧“家猫流浪记”。我演被主人宠爱的家猫,因羡慕野猫的自由,逃家出走,历险归来后,才知家的可贵。
此音乐剧后来在镇上的天主堂演出。我身穿白猫戏服,又唱、又说、又舞,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一点也不怯场。
演出完毕,在后台看到骑单车来接我的父亲。我本想撒娇问,第一次登台怎么全家没有一人来观看? 但看着父亲那张灰扑扑的脸,我闭上嘴,只紧紧揽住他的腰,把脸贴着他的后背,在一片漆黑夜路中,体会他的温暖。
中学时,母亲床上躺着,父亲里外忙着,而我,在滞闷的空气与繁重的功课下压着。进入合唱团唱女高音,是生活中唯一可喘气的窗口。唱“渔翁乐陶然,驾小船”,我觅得内心深处之宁静;听“香雾迷雾,祥云掩拥”,我觉身处虚无飘渺间;而“流浪者之歌”,更让我迷惘的灵魂得以出走……
虽然家里经济捉襟见肘,但母亲让我初二开始学钢琴,圆她从小没能实现的梦。想到她从父亲薄薄的薪水袋中,抽出钞票缴学费,我心中沉重的感恩只能传达给黑白琴键。尤其遗憾家中没有钢琴,《少女的祈祷》从来没有献给母亲,而都献给琴室的隔音墙。
离家到台北念大学,我找到自己的文学天空,将歌曲、音乐都抛诸脑后。直到大三的圣诞夜,在小型舞会里,踩着“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结识心中的白马王子,倘佯于醉月湖边,谱出属于我们的“Love Story”。但没多久,情郎搭上“I’m Leaving on a Jetplane”的飞机,飞出我的视线,在“Never Can Say Goodbye”的哀伤里,煎熬着被大海隔开的两年空白。感恩两人的坚持,我们终于在教堂红毯上合唱“The Wedding”。
人生的重大里程,如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我都在举目无亲的异乡寂寞完成。彷彿一株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先忍受被撕裂的痛,再重新入土,重新栽植。而歌唱很快地出现在重新架构的新生活里。
一群中文学校家长成立合唱团,我们在全英文的环境唱来自家乡的歌。高山青,涧水蓝,在淡淡的三月天里,我们望春风,唱阳关三叠。一叠又一叠,唱断天涯,还以为可以疗愈“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
去国十六年,我回到台湾,在职场里奋斗另外十六年。过多的责任压扁生活中每道空隙,歌声只能回旋梦里。待离开职场,为严重失智的父亲重拾歌本,重启歌喉,我已是年逾半百之人。父亲退化成当年被推到长辈前演唱儿歌的我。于是我们每天在颠倒歌中唱着、唱着,分不清谁是父、谁是子。最后,写在我们歌谱上的,就只剩下伊—伊—呀—呀—了。
重返合唱团,再唱《长恨歌》,我心中已没有了迷惘,也不再徬徨,走过真正的甜酸苦辣,高低起伏,现在的我,倚在菊花台边,只想轻轻地唱:“忘了我是谁,忘了我是—谁—”啊。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篇十二)
人的一生漫长又短暂。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踏上了归程,就是这走向归程的旅途被称为人生。人生之路看起来遥遥无期,实际上不过短短几十载。如果父母尚在,人生还有来处,如果父母已去,人生便只剩下归路。所以人生最悲情的事情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
最近拜读了蔡怡的《忘了我是谁》,这是一本记录了她和失智父亲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散文集锦。 蔡怡是现代知名散文家,台大中文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教育硕士、博士学位,在美国生活十六年。回台北后,担任《联合报》缤纷版与《人间福报》专栏作者。著有《缤纷岁月》《烤神仙》等。
作者 蔡怡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忘了我是谁》分为两大部分,在前面的部分“说不完的冬话里,”蔡怡着重记录了与逐渐失智的父亲间温馨点滴。父亲原是一名出色的老师,但是年老时患了老年痴呆症兼阿尔茨海默症,曾经鲜活的生命历程都变成了空白。开始时还能依稀记得一些片段,到了后来便什么也不记得了。
原本丰富多彩、历经磨难的人生,到老却如同一盘被抹去磁粉的空白磁带,虽然还在不停转动,却再也播不出之前的声音了。
父亲忘了每次女儿回乡探亲自己都会亲自下厨做给女儿吃的蛤蜊。当女儿和母亲聊到明日准备买些蛤蜊做汤时,父亲却问什么是蛤蜊?说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蛤蜊,也没吃过蛤蜊。
彼时的父亲还只是记忆缺损,所以当他扔掉了女儿给他申请的失踪老人协寻中心发放的“爱心手链”,他保留着自己的自尊。
历经战乱的父亲在记忆时断时续的过程中,有时还会穿越时空,将小时候的情景和成年后的融合在一起,编成一个自己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而女儿却是一个忠实的听众。
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失智的父亲,走进失智父亲的心里。作者将自己和父亲角色互换,身份颠倒,把父亲当成了自己幼年的儿子照顾,和他一起说"数来宝“儿歌,说颠倒歌”说胡话,胡说话“儿歌。
失智的父亲不认识大儿子、小儿子,认为大儿子是别人家,小儿子是客人,女婿是那个画画的,但是却记得女儿。因为女婿画的一幅油彩画,他悄悄提醒女儿,那个画画的画了外面的女人。虽然失智,但是亲情在父亲的心里还未完全消失。
直至父亲完全失忆,连女儿也不再记得。他对女儿说:小姐,谢谢你、小姐,请送我回家。
蔡怡用自然记录的方式记下一幕幕与父亲相处的情景,不带任何修饰,不加任何渲染。然而这一幕幕就像电影的镜头切换一样,却深深的震撼人心,令读者的情绪无法平复,忍不住潸然泪下,又忍不住嘴角上扬。有对父亲的惋惜怜悯,有对女儿的崇拜欣赏,有对他们之间的小互动会心一笑。
后半部分“忘了我是谁,” 是作者对更多的亲人的纪念和珍藏。有关于对儿子小时候的歉疚和长大后的释然。小时候,儿子因出生在美国,上学时总是觉得孤独,因为周围都是白皮肤的。但是长大后儿子已能自如适应环境更迭变换。也有关于公婆的慈爱,和爱人间几十年相敬如宾的恩爱,以及和姨娘、姑姑间的少数几次的记忆等等。
本书的前半部分既是作者对父母的缅怀和追思,同时也是作者对自身人生之路的回顾。因为每个人能记住父母的部分必是自己参与的部分。所以回忆与回顾就像两条搅在一起的绳索,又像两条平行的线条,看起来没有交集,实际上分不出彼此。
而后半部分更多的写当父母故去时,自己也就步入老年了。在人生的归程中,方能体验双亲当时的心情。而急于去完成,或者说免补父母当时留下的遗憾。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都不留遗憾。同时也是给自己生命的历程增添色彩,留下更多可以回忆的东西。
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旅程里,如果没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人生可能就像一片没有生命的沙漠一样,满目苍凉和荒芜。
而最值得记忆的当属情感,这里有亲情、爱情、友情、恩情等等。当我们渐渐老去,只剩下回忆的时候,自然希望自己的回忆能够丰富多彩,希望自己回忆的都是自己愿意回忆的。拥有这种幸运的人必然拥有一颗善良豁达的心,因为上天都会眷顾拥有这样气质的人。
我们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只希望在我们回望人生过往时,内心能一片平和,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悔于子女的抚养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