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是一部探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思想家和学者的思想观点、学术成就进行梳理,揭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同时,书中还分析了近代思想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读后感(篇一)
王汎森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是一部以思想史为经、学术史为纬的深刻之作。全书以晚清至民国为时间轴,通过微观个案与宏观视野的交织,揭示了中国近代知识体系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碰撞中如何裂变、转化与重生。作者并未遵循通史式的线性叙事,而是以“考古者”的耐心,挖掘被主流叙事遮蔽的思想潜流,还原了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思想世界。 本书虽未直接回答“传统能否为现代性提供资源”,但其案例暗示了传统的弹性:无论是康有为的改制论,还是傅斯年的史料观,皆以传统元素为跳板完成现代转型。然而,这种工具化是否消解了传统的本体价值?当“婴儿与洗澡水”被一并倒掉后,如何重估被疑古运动否定的上古史?王汎森留下开放性的思考,恰为当代学者提供了对话空间。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从晚清今文经学到民国新史学的学术史空白,更在于其方法论上的示范意义——思想史研究需兼顾“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在断裂处发现延续,在重构中捕捉新生。当现代学术日益陷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困境时,王汎森提醒我们:思想的真正力量,往往藏匿于那些未被主流叙事收编的“执拗的低音”之中。
1/3页《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读后感(篇二)
王汎森在这部专著中,通过对道光至民国期间思想界内外变局的细致梳理,试图揭示中国传统学术如何在内外双重压力下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全书分为“旧典范的危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以及“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三大部分,论证严谨、论据充分,但语言表达却显得生硬、近乎公式化。
首先,在“旧典范的危机”部分,作者以方东树、邵懿辰等人物为例,剖析了晚清汉学在面对政治、社会挑战时所遭遇的内耗与变革。书中明确指出:“旧典范既难以承载新的时代呼声,也难以有效反映社会深层矛盾。”这一论断,不仅展示了汉学面临的困境,也为后续对传统与现代张力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进入第二部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王汎森运用“火车”与“转辙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外在政治与社会环境对学术思想流变的推动作用。正如书中所描述:“《新青年》像一部急驶的列车,不断地有人上车,不断地有乘客下车,能共乘前一段路的,不一定能共乘后一段路。”这一比喻直白地反映了新旧思想在激烈变革中的转换过程,虽然表达略显刻板,却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说明学术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选择与舍弃中前行。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聚焦新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建立学术社群来寻求思想救赎和自我定位。书中提出“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的概念,强调在“思想资源大变之前,人们还是盘旋在老路上。”这一论点揭示了新旧学术势力之间的张力,以及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自我革新与妥协的复杂心态。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引用与剖析,王汎森力图还原那个时代学术与现实互动的全貌。
总体来看,《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在史料运用和逻辑结构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论证过程严谨、条理清晰,能够为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变迁提供重要参考。尽管在文字表达上不免显得生硬、缺少文学色彩,但这种“机器式”的精准严谨正是其作为学术专著的独特魅力所在。对于期望从中获得系统理论框架和详实论据的研究者而言,这部作品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在整部著作中,王汎森始终强调:“每一种学问都因内外挑战而产生了分子结构的变化。”这一核心观点贯穿全文,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变革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理解当下学术转型提供了一面镜子。虽然其表达略显刻板,但正是这种客观、严肃的论述方式,使得全书在系统性和学术性上达到了难得的高度。
2/3页《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读后感(篇三)
看到鉴书团发布这本书的时候,特别的想要拜读,于是留言,咋样能增加抽中率,然后真的中了!太感谢了~
这块无疑是知识的盲区,读起来还是有一些吃力的,因为大量并不熟悉的人,但是收获很多。所以我想认真仔细的记录一下,以及记录我在阅读中遇到的不懂得地方的查证。
引论一般是为了更好的阅读这本书,作者给的指引,每次读这种知识型的作品,我都会很认真的看一下引论,总结如下:
新文化史的影响有三,①是认识到文化的建构力量之强大,从而对各种界域的历史建构的过程,或是对过去被视为本质式的或约定俗成的种种现象,以文化史的建构性角度加以解释。②是各种过去所忽略的新问题的讨论(如出版史、生态史、情欲史、阅读史等)。③是与性别、后殖民主义,以及与国族主义的有关研究。
研究方法上:①思想的社会功能。不同的思想派别其实也可能起着区分不同政治派别的作用。但是有不能互相化约。②不能太过于耽溺于后见之明的思考方式——以结果推断过程。③跨领域研究。
研究课题上:①除了研究全国性舞台人物和事件,同时关注中层人员的思想文化,地方性区域性的人物和事件;②关注新派同时关注保守派,旧文化人。③没有传播开来的思想文化。④近代中国感觉世界与自我认知的框架的变化。
第一层主题思想: 作者特别的指出,方东树实际是在说,乾嘉汉学因脱离现实而陷入的“典范危机”。而并不是传统观点多将方东树视为宋学卫道士 。所以他是在揭示汉学衰退的本质:知识与现实的断裂。
这里的汉学是狭义的汉学:主要指中国古代经学、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学术的研究。例如,对《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的注释、解读,对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古代音韵系统的研究等。在这种意义上,汉学与中国传统的考据学、文献学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注重对古代经典文献的整理、校勘、注释和考证,以揭示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原貌。
第二层主题思想:方东树主张学术需“经世致用”,强调“民安而后国安”的民本思想,呼吁回归能指导现实的学问。 汉学已无法应对现实危机,而宋学经世理念更契合时局需求, 学术回应社会危机。当然他没有全盘否定汉学方法,而是主张“汉宋兼采”,试图以理学整合考据与经世。这一调和倾向反映了道咸以后学术界的整体转向:汉学家(如阮元,虽然证据不足)开始吸收宋学思想,而宋学家亦承认考据的价值,最终推动学术向经世致用转型。
通过方东树展现了思想变迁与社会变局的复杂互动,现代人吸收信息的全面和便捷,似乎思想史与社会史的互动,已经是一种常识。
所以,我们现在的文化,是一种包容和融合,纵观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思想也都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产物。
重要的前情提要:目前仍无法考证秦焚之后六经是否亡缺。
李光地的四际八篇,具体包括冠礼与婚礼、丧礼与祭礼、乡饮酒礼与射礼、朝礼与聘礼。 这个理论在后来的邵懿辰身上发酵 。 邵懿辰早年受桐城派文学影响,后转向经学研究。他身处清代学术由乾嘉汉学转向经世致用的关键时期,某种意义上说,是方东树的后继者。他在面对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等内外危机,政治问题时,试图通过经典诠释回应社会动荡与道德失序。这个学说后来又影响了康有为,康进一步扩展为全面否定古文经学,构建其变法理论。然而,这种“再诠释”已超出邵氏原意,成为政治变革的工具,凸显了晚清学术因现实压力逐渐丧失自主性的现象。
所以,作者的结论是, 邵懿辰的学术路径体现了清季学者“以经典为工具”应对现实困境的典型特征。邵懿辰虽以汉学方法考辨经典,但反对乾嘉考据的琐碎化倾向,主张回归宋学“明体达用”的精神。他认为礼不仅是制度规范,更是道德实践的基础,体现了道咸年间“汉宋兼采”的学术转向。这种“工具化”倾向在晚清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传统学术范式在近代转型中陷入困境。
邵的做法,反映了清季士大夫通过学术干预政治的普遍心态 。学术与政治复杂交织到如今应该是现代人的一个常识。经典诠释既是学者回应现实危机的手段,也是学术自主性逐渐消融的体现。
太谷学派由周太谷清嘉庆道光年间创立的,以儒家思想为根基,融合佛道学说,形成“三教合一”的民间儒学体系,主张“教天下”与“养天下”,强调经世致用与社会责任。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张积中, 黄崖教案的转折,转为更隐秘的低下组织。再到第三代刘鹗,接触了西学。经世倾向也是逐步加强的过程。
这个由中下层士大夫发展起来的学派,以盖章的理学为基础发展社会运动,特别关怀下层百姓,也足以见得当时社会危机对中下层儒家知识分子的刺激。儒家学说宗教化,组织化,引导中下层精神道德,这点!文化的局限性在种种诠释,创新,转移中起到了一些社会作用。
这个学派的人也是掌握到了学术转向宗教的精髓 。他们身处乱世,用知识体系在应对社会需求时发生的功能异化 。用已经显而易见的儒家思想,作为教义体系权威化与不可证伪性,口口秘传,再施以神秘的仪式化, 用“拯救社会”为使命,譬如一代二代都有散尽家财拯救社会的举动。来巩固团体凝聚力和发展壮大,形成有组织,有行动,有影响,能传播的学派。最后,因为太平天国的运动而被剿灭,也是生不逢时啊!颇有一些可惜。
但是确实能从看出,在动荡时期,学术可能填补精神需求,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在寻找突破口。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