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经典读后感有感

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5 01:15:10
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05 01:15:10   小编:

这篇文章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对故宫的热爱和研究。他们深入研究故宫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底蕴,将其与西方建筑相比较,并提出了保护和修复故宫的建议。他们对故宫的热情和坚持让人敬佩,同时也让人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读后感篇一

提到近现代建筑大师,绕不开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夫妻,林徽因不仅是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原方案的设计者,而且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梁思成则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这对夫妻研究故宫建筑群,写成了《梁思成 林徽因讲故宫》一书,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建造过程和结构特点,对比不同时期的故宫,描绘出故宫建筑发展演变图。

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处于北京中轴线位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外朝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内庭三宫,而左右两侧多为配殿、楼阁,其中仁体阁与弘艺阁正是故宫的大宝库,文渊阁是藏书之所,雨花阁为皇家御用佛堂,钦安殿是皇家御用道观。 在布局上,“天子居中”、“经纬之制”“对称布置”、“左祖右社”、“九五之数”这些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建造之中。 除了从外观上欣赏故宫的美,我们还可以从结构上去认识和欣赏故宫。 作者认为,可以从框架结构、斗栱、模数、标准构件和装配式施工、屋顶、色彩、庭院式组群、有规划的城市、山水画式的园林九种特征认识故宫。 比如,斗栱是中国框架结构体系中减少衡量与立柱脚节点上的剪力的特有部分,是若干个梯形木头和弓形长木块叠层装配而成,承托梁,檐下将檐挑出,兼具承担受力和装饰作用。颜色也多为青蓝两色。 屋顶的形状、材质、雕饰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屋顶效果。比如太和殿是四坡五脊的重檐庑殿顶,保和殿是垂脊像折了一下的歇山顶式,万春亭是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的圆形攒尖顶。 当然,屋顶式样并不是随心选择的,而是根据使用者所处的地位和建筑物的功能来确定,其中重檐庑殿顶在其中等级最高,而东西六宫的主体宫殿就是次一等的单檐庑殿或单檐歇山式屋顶。 作者还提出,可以从台基、石栏杆、斗栱、琉璃瓦、柱础、外檐装修、藻井和天花七个细节欣赏故宫之美。 比如,在栏杆上,宋式比较纤细,两板之间不一定都用望柱,而清式偏圆润,两板之间必用望柱,望柱的柱身有时会刻有龙纹、雷纹,柱头花纹多为龙、凤、云纹等。故宫的很多处望柱采用的正是龙纹和云纹。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古代建筑特点、天安门广场,元明清不同时期的故宫营造过程和特点,以及故宫其他建筑群的构造。数据和实物图相结合,让我们走近真实的故宫,体会和欣赏故宫构造之美。

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读后感篇二

伍 从七个细节欣赏故宫 清代对于琉璃颜色之使用亦有规定。常用者有黄、绿、黑、蓝、青、紫、翡翠等色。宫殿门虎、陵庙覆黄琉璃瓦。府第如亲王府正门、寝殿均用绿色琉璃瓦,正殿并得安螭吻。世子、郡王、贝勒等府同。公侯以下官民房屋,无琉璃瓦之规定。仅二品以上官正房得立望兽。限制颇严。此外屋面又有用不同颜色琉璃瓦覆盖者。如纯黑筒板瓦界以深绿或纯黄的脊吻勾滴等。在苑囿游观等殿阁屋面上,有时又用三数种颜色如紫蓝白绿翠等筒板瓦做成各种花样,如盘长方胜等。但颜色之用,亦有时变更;如祈年殿三覆檐,原系上青,中黄,下绿,三色互异;后乃改用一色纯青以象天。地坛则仅坛四周砌黄瓦以象地,正殿等均同。先农坛日月坛等用绿瓦。社稷坛拜殿戟殿等,则用黄瓦。 天坛中绝大部分建筑覆盖的都是蓝色的琉璃瓦,那是天的颜色,表示对天的礼敬。据说蓝色琉璃瓦是最难烧制的,因此全国成规模的覆盖蓝色琉璃瓦的古建也没几座,只有天坛这里是完整的。 屋顶式样,约可分六种:即虎殿、歇山、挑山(或悬山)、硬山、卷棚、攒尖诸式。庑殿有五脊四坡。歇山即在庑殿顶两端加两山。庑殿歇山皆用于大建筑物,或作单檐,或作重檐。凡悬山、硬山等俱五脊二坡,山墙直上者为硬山,其垂脊搏缝等探出山墙面者为悬山。凡屋顶无正脊用蝼蝈筒板瓦者即卷棚式。亦有四角或六角、八角的屋顶,垂脊攒聚尖上,冠以宝顶,如中和殿;或圆形屋顶,无脊,只筒板瓦向上渐小(即竹子瓦)聚宝顶下,如祈年殿,均为攒尖式。院殿,歇山,攒尖,三式多用于重要建筑物。但歇山、攒尖二式屋顶亦可用于离宫别馆,点缀园景。挑山、硬山、卷棚则多用于次要建筑,如配房门庑等处。 太和殿上的走兽。它的走兽是最多的,有十个,其他宫殿的走兽最多九个,没有超过太和殿的。从右往左的顺序为:骑凤仙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它同天花的区别在天花用木条相交做成棋盘式的方格,上覆木板;而藻井则用木块叠成,口径甚大,结构繁复,常用在天花中之最典重部分,如在宝座或神像的顶上,穹然高起如伞如盖。 柒 苑囿、离宫及庭园 北面城墙正中不开城门,所以这条长达八公里的南北中线的北端就终止在钟楼之前。 颐和园的湖、山基础,是经过金、元、明三朝所建设的。清朝规模最大的修建开始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当时本名清漪园,山名万寿,湖名昆明。1860年,清漪园和圆明园同遭英法联军毒辣的破坏。前山和西部大半被毁,只有山巅琉璃砖造的建筑和“铜亭”得免。前山湖岸全部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所重建。那时西太后那拉氏专政,为自己做寿,竟挪用了海军造船费来修建,改名颐和园。 捌 坛庙 北京现存仅三座金丝楠木大殿,另两座是明十三陵长陵的祾恩殿、北海公园内西天梵境的大慈真如宝殿。太庙享殿是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大殿。

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读后感篇三

红砖绿瓦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蕞大、保存蕞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见证了我国近代文化历史的变迁。在建筑史上还是在文化历史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故宫有多火呢,节假日都要提前预约,在北京五年的时间里,下雪的故宫一次门票都没抢到。 很多人去故宫打卡选择在网红点拍照,然后奔赴下一个网红机位拍照,走马观花欣赏不了紫禁城的美。即便是请了一位导游讲解,也只是能了解到在历史中充满文化色彩的紫禁城,在建筑上的工艺或许只是了解到一些皮毛。

紫禁城融入了太多人的智慧,如果只知道他雄伟壮观的一面,此行可太遗憾了。如果你去过紫禁城,那么我建议阅读《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你会更深切的了解到为何故宫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如果你还没有踏足过紫禁城,那这本书就更不能错过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更好的欣赏紫禁城的独到之处。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两位风云人物。林徽因不仅是才女,更是一位优xiu的建筑设计师,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她们夫妇的考察才重见天日,并且得到保护。也曾参与修缮故宫,所以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宣扬传统文化的路上她们一直在行动。正因为有着多年积累的经验,这本书才会如此的吸引我,没有陈旧多见的引用资料,也没有司空见惯的讲解。才女的身份让全书的讲述多了一份多姿多彩,谁说建筑书都是无趣的?建筑和他的故事都充满了温度。 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古建筑的九个特征、七个细节去认识故宫,也去了解北京的发源,中轴线的文化。书中还有大量的手绘插图,细腻严谨的线条展示着一砖一瓦的庄严。 因为了解才能更好的去欣赏,线上紫禁城的一日游,是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建筑史的魅力。悠悠岁月紫禁城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日晒,却依然闪闪发光,是雪后安静优雅的紫禁城,也是随着霓虹灯一起倒映在护城河里的故宫。

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读后感篇四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梁思成的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建筑的热忱与情怀、对古建筑损坏的痛心与惋惜。 谈及梁思成和林徽因,世人多是想起他二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显赫家世,而将二人的建筑成就与贡献抛之在后。 不论是战时的建筑实测调研资料,还是战后的北京城古建筑保护,他们二人为中国的建筑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梁林二人为建筑奉献了一生,他们被铭记的,不应只有爱情。 《梁思成 林徽因 讲故宫》是目前首部整理汇编梁林二人关于故宫文章和手绘的专门著述。这本书里不只有对故宫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剖析,更有对建筑研究情怀与热忱的流露。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以故宫观中国古建筑,以中国古建筑观故宫。梁林二人借此总结出的中国建筑体系的“九大特征、七个细节”,成为如今我们欣赏故宫的底层逻辑。 “九个特征”包括框架结构、斗拱、模数、标准构件和装配式施工、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色彩、庭院式的组群、有规划的城市、山水画式的园林。 “七个细节”包括台基、石栏杆、斗拱、琉璃瓦、柱础、外檐装修、藻井和天花。 对比起来,“七个细节”要比“九个特征”更有助于普通人学习如何鉴赏故宫建筑。

梁林的情怀与热忱 梁文简洁,除了开篇那句直抒胸臆,他对建筑的热爱都渗透在他的躬身实践当中。 林文优美,体现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在对法海寺进行实地古建考察时,林徽因写道“现在塔座上斜长着一棵古劲的柏树,为塔门增了不少的苍姿,更像是做它的年代的保证。为塔门保存计,这种古树似要移去的。怜惜古建的人到了这里真是彷徨不知所措。” 移去一棵古树,都让林徽因感到彷徨不知所措。而不久之后寺门白塔被拆除时,她又是怎样的痛心和惋惜? 这本书让我看到,在古代建筑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之间,是建筑人无尽的情怀与热忱充当了二者的粘合剂。

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读后感篇五

故宫是中国人的骄傲,但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它外观的壮美,藏品的珍贵,却忽略了这仍是由一点一点细节所构成的。这本《梁思成 林徽因 讲故宫》像一份导览图,带我们进入一个以“建筑体系”为着眼点的求知之旅,让我们把更多的未知变成已知,把建筑或同类别的其它也进行一定的拆借,并倒推出一整个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应该有的震撼赋予其中,而不仅仅成为打卡照的背景地。 再说到文字,虽然引用了大量的古籍作为参考的对象,但是言辞并没有过于学术,而是用一种浅显的介绍性描述,慢慢的把一些知识点和背后的庞大体系及脉络(可参考梁思成先生的另一本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呈现出来,用潜移默化的精神做文化的普及,这在接受度和启发性上都是极好的选择,加之著书的时代性,文化程度较弱,更需要学者放下姿态,成为群众中的讲述者,甚至是说书人。

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配图及注释,大量适时出现的图片辅助了文字的表达受限,而彩版更加强了读者的悦目感,并且注释里面的一些历史典故,也成为了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潜台词,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建筑群的变化,也看到了时代的变化,人的变化,这种“复原”很好的帮助我们寻根,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然后,再去思考,我们“要去向哪里”的问题。 所以建筑就只是建筑吗?书中呈现了一种仪式感的同时,仍坚持着一种建筑自身的生命力展现,包括无实用性的斗拱,却代表着一种精神。而北方的建筑色彩更艳,原因多半来自于季节。暖色和冷色的对冲,包括对人心理造成的影响,都是我们穿越回去的基础。也只有我们理解了古人,才不会断了这种延续。所以建筑里有中国人的智慧,也有中国人的根。

书的前一部分给建筑以生命,把故宫作为一个整体,重现了当时的各个“实用性场景”,三殿、三宫、三门,包括周边的一些辅设,都一一带入到这个涵盖中,也同时对另一些的遗失抱憾。再之后又从细微处出发,据建筑更基础的实用性上,加入了塔、墓、桥、园等特色,又拆解成框架、斗拱、模数种种,把模块化和集装性及创造力相结合,既有我们仍使用的楼阁,又有成为博物馆场的宫殿,对远与近进行了衔接。 可以说,故宫建筑群是北京的缩影,而北京建筑群是整个国家的缩影,这种一叶知秋的鉴赏力养成法则,对于同道者来讲,是一种启发。对于更多的外行人来说,则是一份指导书,我们依然能从中间学到怎么去做更好的欣赏,而这种欣赏并不只是看,要在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升发,才能真的称之为“观”。

在接近尾声的“平郊建筑杂录”里,我们又看到了一种实地调查研究的行动力,哪怕是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某个建筑,在他们的眼中,在他们的笔下,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激情,这是治学的激情,也是作为一个传道者的初心。包括最后作者对于北京的期待,那种自豪感,充实的热血,及对未来的无限展望,都埋藏在字里行间! 希望我们的今天,没有让先生失望! 希望中国的建筑,依旧能创造辉煌!

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读后感篇六

旅游季想必去北京游玩的人不少,故宫也是必看景点之一。可是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马观花的你,能看出这座世界建筑艺术绝品内藏的门道吗?

今天就让两位顶级建筑大师带你一探究竟。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受故宫博物院委托,专门对故宫进行了大型测绘和研究,这本书是国内首部汇编的二人关于故宫建筑群的书籍。

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按“九大特征、七个细节”为我们解读故宫,那些冰冷墙壁背后的故事,琉璃瓦映照下的庄严与深沉,被一一还原。

紫禁城里除了外朝三殿和内廷三宫,还有自成庭院的宫殿三十多区,都遵照“一正两厢”的布置原则。

我们以为每个建筑看上去都差不多,实际上根据等级和用途,它们的构造和装饰都截然不同。

比如太和殿:这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它的重檐庑殿顶,是中国最高的建筑规格。这种屋顶结构只有在太和殿能看到,其他地方没有也不敢有。

而殿内悬吊的“轩辕镜”,据说可以分辨真假皇帝,如果假皇帝坐在龙椅上就会被砸到。当年袁世凯上位时,愣是没敢在太和殿举行称帝大典,即是所谓的心中有鬼吧。

对于色彩搭配来说,我国古代的匠师可以说是集智慧与胆识与一体,用色大胆又极具考究。

大致原则是: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用“暖色”,比如朱红色。而檐下阴影部分就用蓝绿相配的“冷色”,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清凉形成悦目的对比。

而对于一些重要建筑,则要搭配上如雪的汉白玉栏杆和黄色的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越发显得光彩夺目。

梁思成的文字简洁,林徽因的语言优美,二人可谓是珠联璧合,生动风趣的解说,让上至大学教授,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能读懂和欣赏故宫之美,并感叹老祖宗的智慧与勇气。

书中不仅有梁林二人对故宫建造技术和艺术之美的剖析,还饱含对古文化深沉的爱与守护之情。

梁思成曾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层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如今有多少古建筑已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湮灭,那些经历风雨仍屹立在我们面前的古老奇迹更值得格外珍惜。

我想带着这本讲解重走庄严宏大的紫禁城,真正领略这座古建筑巅峰之作的深沉意蕴。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