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读后感精选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2 06:25:10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02 06:25:10   小编:

该文章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中关于自我和民族性建构的迷思。通过分析不同作家的作品,作者指出了自我概念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性建构的复杂性。文章提醒我们要超越传统的认知框架,理解不同个体的独特性和多元文化的存在。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读后感(一)

学者孙璐的著作《“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是一部解读美国当代小说的论文集。

作者孙璐在书中紧紧围绕“美国小说”与“美国民族性”两个核心展开,通过文学文本与社会、思想、运动等非文学文本进行互文解读来呈现上述两个主题是如何双向互动的。

站在学术角度,《“自我”迷思》无疑是一本非常专业向的美国文学解读著作。但事实上在专业的眼光之外,这本书也能为我们普通读者展开一幅描绘当代美国小说的画卷,或许可以称之为一次围绕当代美国小说的大巡礼。

事实上,《“自我”迷思》主要论述了八位美国作家的十部小说,这些小说全部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2020年之间。

仅仅以10部小说来呈现美国文学在近三十年来的面貌,这个样本数量未免太少了些。但鉴于作者选取的10部作品极具典型性,既包含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这样的美国老一代作家,也包含乔纳森·弗兰岑、杰弗瑞·尤金尼德斯这样的成名于本世纪初期的作家,还有包括保罗·贝蒂、阮越清、游朝凯这些前几年刚刚斩获文学大奖的中青年作家,视野不可谓不开阔。

一如书名所言,本书的论述紧紧围绕“自我”展开,这里的自我,既指的是美国的自我,也指的是美国人的自我,既追问“何为美国”,也思索“我们是谁”。

在美国文学中,自我的概念随着社会的演变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深刻地记录了自我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种族乃至于不同个体之间的流变。

上述差异使得不同作家对于“自我”的呈现也各不相同。然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这样的魅力,可以穿透时间、种族与个体的隔阂,从而在最大范围间引发共鸣与思考。

因此《“自我”迷思》探讨的虽然是美国与美国文学的“自我”,但由此引申出来的思考与解读却不单单局限于美国。

就比如孙璐在谈及美国作家弗兰岑及其三部作品时,还另外谈到了他另一本书《如何独处》,这本书讨论的是如何在嘈杂纷扰的大众文化中保持个体性和复杂性,即如何独处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单单困扰着美国人,更成为了现代社会所有个体面临的困境。

弗兰岑是《“自我”迷思》论述最多的一位作家,作者详细解读了弗兰岑的三部小说以及他所倡导的悲剧现实主义理念。

根据书中的讲述,弗兰岑所谓的悲剧现实主义,核心理念在于比起解决问题,小说更能挖掘问题。悲剧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差异在于,它既不一味地为社会存在的种种污浊沮丧哀叹,也非盲目地对重构美好新世界自信乐观。悲剧现实主义旨在直面现实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从而更冷静地再现世界的本真面目。

弗兰岑的三部小说《纠正》、《自由》、《纯洁》都体现了上述创作理念,其中《自由》一书或许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孙璐在解读这本书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本书诠释的“与其说是自由的意义,不如说是自由的代价”,自由和不自由总是如影随形,相伴相生的。

弗兰岑对于的自由的诠释仿佛给现代人兜头浇了一盆冷水,我们苦苦追求的自由,或许只是一种十足的幻觉。

这一观点看似危言耸听,实则发人深省。被许多人视作最高追求的自由,恰恰也是许多人最先出卖的东西,要么为了温饱而卖,要么为了奢欲而卖。

这并不是说自由毫无意义,《“自我”迷思》在谈及阮越清的《同情者》时,曾提到一个关于自我的思辨。书中说,自我的偶然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无意义,而是恰恰为自我创造提供了基础。

同样的道理,我们或许也可以说,自由的虚幻并不意味着自由无意义,而是意味着,自由的价值不在于自由本身,而需要个体去为自由创造意义。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读后感(二)

本书选取了冷战结束后出版的10部最具代表性的小说。 美国民族性与美国小说 :双向建构与跨界互读 第二章 美国 “自我” 的审视 :冷战结束后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反思 第三章 美国“自我”的拯救:21 世纪 “悲剧现实主义” 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协商 第四章 美国“自我”的展望:“9·11” 之后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重构 一、“他者”想象与“自我”认知 二、个体危机与文化战争 三、民族认同与多元文化主义之殇 本书为读者深刻认识美国文学与美国社会、政治、历史、宗教和文化之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反思——重构。是这本书着重探索的主题与反思,就美国而言,"伟大的美国小说"在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1世纪之交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出现了"后族裔"和"新现实主义"转向,成为"美国世纪"走向终结时重构美国民族性的一股重要力量。 小说与民族性建构。西方小说的兴起与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几乎同步发生,小说及其创造的精神情感空间更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在思想文化层面找到了共同的归宿,从而为他们建构了兼具政治和文化双重维度的身份认同。 部分小说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方式使人们具化了对国家结构、生活方式的感知。通过对众多具有强烈民族国家代表性的人和物的刻画,小说激发的是读者对一个存在于文字虚构世界的共鸣,将这些共鸣串联起来,便形成了一系列对民族国家特征的共识,所谓的“民族性”也应运而生。 “伟大的美国小说”美学风格批评流变。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初,“伟大的美国小说”简直成了美国文学报道的口头禅,虽然没人能给它一个比福莱斯特更清晰、更令人信服的定义,甚至可以说,它“根本不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而是一种狂热的追逐,是一个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梦”。挖掘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性”、建构美国“民族文学”成为众多文评家的一致使命,而对“伟大的美国小说”的评判也随之逐渐清晰。 在50年代的评论家眼中,霍桑、麦尔维尔、马克·吐温、詹姆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福克纳等人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伟大的美国小说”。 “美国梦”:美国版的成长小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洲小说家热衷的题材之一就是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在与大环境进行抗争、妥协中走向成熟的故事。 “美国梦”的幻灭:“美国性”的反思与强化。20—21世纪之交的美国,有冷战结束带来的自豪感,也有失去“他者”后的自我迷茫,更经历了9·11事件的莫大创伤,正因为这些小说“承载着集体的良心和国家的自我批判”,它们成了关于这个民族集体想象的“监护人”。 如今,重新阅读此书,全新解析出重构美国民族性的积极内涵和深远展望,使得美国小说所赋予的社会意义愈加彰显。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读后感(三)

本书选取了冷战结束后出版的10部最具代表性的小说。 美国民族性与美国小说 :双向建构与跨界互读 第二章 美国 “自我” 的审视 :冷战结束后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反思 第三章 美国“自我”的拯救:21 世纪 “悲剧现实主义” 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协商 第四章 美国“自我”的展望:“9·11” 之后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重构 一、“他者”想象与“自我”认知 二、个体危机与文化战争 三、民族认同与多元文化主义之殇 本书为读者深刻认识美国文学与美国社会、政治、历史、宗教和文化之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反思——重构。是这本书着重探索的主题与反思,就美国而言,"伟大的美国小说"在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1世纪之交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出现了"后族裔"和"新现实主义"转向,成为"美国世纪"走向终结时重构美国民族性的一股重要力量。 小说与民族性建构。西方小说的兴起与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几乎同步发生,小说及其创造的精神情感空间更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在思想文化层面找到了共同的归宿,从而为他们建构了兼具政治和文化双重维度的身份认同。 部分小说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方式使人们具化了对国家结构、生活方式的感知。通过对众多具有强烈民族国家代表性的人和物的刻画,小说激发的是读者对一个存在于文字虚构世界的共鸣,将这些共鸣串联起来,便形成了一系列对民族国家特征的共识,所谓的“民族性”也应运而生。 “伟大的美国小说”美学风格批评流变。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初,“伟大的美国小说”简直成了美国文学报道的口头禅,虽然没人能给它一个比福莱斯特更清晰、更令人信服的定义,甚至可以说,它“根本不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而是一种狂热的追逐,是一个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梦”。挖掘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性”、建构美国“民族文学”成为众多文评家的一致使命,而对“伟大的美国小说”的评判也随之逐渐清晰。 在50年代的评论家眼中,霍桑、麦尔维尔、马克·吐温、詹姆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福克纳等人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伟大的美国小说”。 “美国梦”:美国版的成长小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洲小说家热衷的题材之一就是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在与大环境进行抗争、妥协中走向成熟的故事。 “美国梦”的幻灭:“美国性”的反思与强化。20—21世纪之交的美国,有冷战结束带来的自豪感,也有失去“他者”后的自我迷茫,更经历了9·11事件的莫大创伤,正因为这些小说“承载着集体的良心和国家的自我批判”,它们成了关于这个民族集体想象的“监护人”。 如今,重新阅读此书,全新解析出重构美国民族性的积极内涵和深远展望,使得美国小说所赋予的社会意义愈加彰显。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读后感(四)

本书选取了冷战结束后出版的10部最具代表性的小说。 美国民族性与美国小说 :双向建构与跨界互读 第二章 美国 “自我” 的审视 :冷战结束后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反思 第三章 美国“自我”的拯救:21 世纪 “悲剧现实主义” 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协商 第四章 美国“自我”的展望:“9·11” 之后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重构 一、“他者”想象与“自我”认知 二、个体危机与文化战争 三、民族认同与多元文化主义之殇 本书为读者深刻认识美国文学与美国社会、政治、历史、宗教和文化之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反思——重构。是这本书着重探索的主题与反思,就美国而言,"伟大的美国小说"在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1世纪之交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出现了"后族裔"和"新现实主义"转向,成为"美国世纪"走向终结时重构美国民族性的一股重要力量。 小说与民族性建构。西方小说的兴起与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几乎同步发生,小说及其创造的精神情感空间更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在思想文化层面找到了共同的归宿,从而为他们建构了兼具政治和文化双重维度的身份认同。 部分小说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方式使人们具化了对国家结构、生活方式的感知。通过对众多具有强烈民族国家代表性的人和物的刻画,小说激发的是读者对一个存在于文字虚构世界的共鸣,将这些共鸣串联起来,便形成了一系列对民族国家特征的共识,所谓的“民族性”也应运而生。 “伟大的美国小说”美学风格批评流变。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初,“伟大的美国小说”简直成了美国文学报道的口头禅,虽然没人能给它一个比福莱斯特更清晰、更令人信服的定义,甚至可以说,它“根本不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而是一种狂热的追逐,是一个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梦”。挖掘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性”、建构美国“民族文学”成为众多文评家的一致使命,而对“伟大的美国小说”的评判也随之逐渐清晰。 在50年代的评论家眼中,霍桑、麦尔维尔、马克·吐温、詹姆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福克纳等人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伟大的美国小说”。 “美国梦”:美国版的成长小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洲小说家热衷的题材之一就是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在与大环境进行抗争、妥协中走向成熟的故事。 “美国梦”的幻灭:“美国性”的反思与强化。20—21世纪之交的美国,有冷战结束带来的自豪感,也有失去“他者”后的自我迷茫,更经历了9·11事件的莫大创伤,正因为这些小说“承载着集体的良心和国家的自我批判”,它们成了关于这个民族集体想象的“监护人”。 如今,重新阅读此书,全新解析出重构美国民族性的积极内涵和深远展望,使得美国小说所赋予的社会意义愈加彰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