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100字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4 10:30:17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04 10:30:17   小编:

《简·奥斯汀书信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收录了简·奥斯汀的一些私人信件,透露出她聪明、风趣的性格。通过阅读这些信件,我更加了解了奥斯汀的生活和创作过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了解奥斯汀的重要资料,也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简奥斯汀的书信集,被她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书信集中充满了女性那种细腻而深刻的情感,仿佛能够穿越时光与她进行心灵的对话。推荐给所有热爱文学和情感交流的书友们,这本书信集绝对不容错过! 简·奥斯汀的书信集展现了她的深厚情感和对写作的热爱。她与卡桑德拉姐姐的密切通信反映了她们的紧密关系。虽然有些信件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遗失或被破坏,但这并不减损这些书信集的价值。她的书信中透露出一颗温暖而坚韧的心灵,使读者仿佛能够穿越时光,亲近这位早已逝去的文学巨匠。

简·奥斯汀的书信集不仅是一个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个窗口,让我们透过时间的迷雾,与这位伟大作家的灵魂进行深入的对话。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二)

诚然电话和网络便捷得多,可是就像纸质书一样,我总觉得书信是更好的交流方式。原因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写信它走不了捷径,全靠自己一笔一画,不像打字聊天时输入法会帮你引出下文,也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表情包时不时跳出来扰乱气氛(当然如果写信人自己画个小画还是很可爱的),完完全全是你笔写你心。字迹无论工整还是潦草都可以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你这个人,即使本身字不好看但只要认真书写,相信对方也不会怪罪。(插播一句就是因为重视这一点,所以我不太喜欢《山茶文具店》,总觉得无论代笔的工作做得多好,既然已经决定用信件来沟通了那最起码写还是得自己写一下的吧!不然还不如发邮件,好歹也是自己思考自己打字自己发出去的呢……对这种明明初衷是为了展现满满的诚意,却连最基础的事都做不到甚至内容都全权交给别人的行为表示理解无能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三)

过去,各种各样的传记我也看过一些,有亲自执笔的自传,有口述的,还有他人整理的,古今中外各有不同。通过传记,我们可以走进一个人、了解一个人,而信件这种走进一个人的方式则很容易被人忽略。

这次国内首次系统整理出版的《简奥斯汀书信集》则给了我一次全新的方式、机会去走进简奥斯汀,这种私人信件集尤其是这么大体量的(99封),我是第一次读,而这一读则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传记类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是后知后觉的总结性的在创作、塑造、讲述,但是书信集则不同,它就像是日记一样,是主人公当时的所想所感,所说所言,且又与日记又有一些微妙的不同,写信人是在讲给收信人听,而不是自己,因此口吻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能看到一个立体的、亲戚朋友眼中的主人公。

这本《简奥斯汀书信集》,基于国外多版编辑而成,收录了简奥斯汀在1976年到1817年间的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95封信和4封他人所写的信。简奥斯汀的后半段人生花卷,随着一封封书信徐徐展开。从她的个人情感生活,到她的文学创作历程,我们就想是她的朋友一样,听她自己娓娓道来,一个可爱、坚强、值得人尊敬的简奥斯汀跃然纸上。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喜爱简奥斯汀的读者看的书,可以说是第一手的独家粉丝福利。当然另一方面不幸的是,对简奥斯汀不怎么了解的读者来说,本书的阅读感受并不是那么有趣。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考验你对简奥斯汀的爱有多深的时候到了。

由于当时是收信人来付不低的邮费,且按页数算钱,所以人们会把信纸写满,来让收信人觉得物超所值。再加上简奥斯汀姐妹都比较贫穷,因此每封信件都融合了巨大的信息量,鲜少有短短一封的薄信。

虽然贫穷,但对亲人的爱和对写作的热爱是无法压抑的。整本书过半都是简寄给卡桑德拉姐姐的信,每封信大概有四到六页,经常每隔五天便会发一封,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这样的高频率通信,也难怪侄女卡罗琳常常看到她写信的身影,而非写小说的样子了。

可就算这样,简还是时常会为自己写的不够多,或者自己寄出信时,还没有收到信,导致信息没有更新而感到抱歉。

可惜的是,因为信件被卡桑德拉烧掉过一部分,导致某些信与信的跨度时间较长。

但是我们依然能从这些信中一窥简奥斯汀生活的全貌。

信中混入了大量人名与琐事,除了初始页家谱中的家庭成员外,还额外附带了许多“局外人”,一会玛丽,一会爱德华,但同名的他们又是不同的人。这样会产生一些阅读阻碍,损失一些阅读乐趣,可能这就是原汁原味的代价吧。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五)

同样是名人书信,福楼拜给友人与侄女的信,几乎每一封都有设计好的语言与主题,每一封都畅谈文学与创作、思想深邃,谈吐不凡。哪里像简奥斯丁,为了节省邮资,给姐姐的信全都紧紧巴巴地尽量写在尽可能少的纸张的正反面,甚至有可能在一封信完成后,又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空隙处再补充细节。谈的是什么呢?家人的身体、熟人的八卦、最近吃了什么、舞会开的怎么样、怎么装饰的帽子、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有几封信倒是谈到了自己的作品和出版,可惜往往只有短短几句话,马上便笔锋一转,谈到绉纱裙、肉馅饼和汤汁炖梨。“希望这个话题不会让你厌烦,否则我会道歉。”

写小说,也许是简小姐生活中最不重要,最适合用来杀时间的活动。心高气傲的评论家与阅读者,往往不明白,这些无聊的几乎与我们生活无差的琐事(除开历史记录的意义),这些没什么特点的庸人,怎么会让简奥斯丁如此孜孜不倦? 互联网社交平台往往会让人产生人均学历985、年薪百万的幻觉,犹如读书人在浩瀚的知识宝库里游历过后,菜场的2块钱一把的小白菜便很难入其法眼,更不要说烦人的邻居、广场舞的大妈,小区里闲坐的老人,这些无所事事的庸人,关心的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闲事,不入正眼,亦不值得赘述。 可是每当有人谈工作的烦恼、感情的困惑、婆媳的相处时,总是会长叹一声:“哎,说起来都是小事。”对啊,都是小事,一个人的一天,一个人的一生,极少有精彩足以入书的时刻,百分之九十都是小事,不起眼的小事,构建了我们生活的每个时刻,如一场细细的雨,蒙在我们身上,不知不觉间,空翠湿人衣。只有简奥斯丁,她关心这场雨,关心每个弄湿衣服的人,她的笔下,既无哥特式的传奇,又无科学与哲学的夸夸其谈,她甚至从没有写过离开女人的男人们单独在一起会谈些什么——因为她对此毫不知晓。她的笔下每一处景色都有迹可循,每一段路程都有具体的时间,甚至《傲慢偏见》的日期与星期完全符合1811年-1812年的日历。 有一类作者带领我们步入伟大,另一类作者则带领我们理解生活。简奥斯丁无疑属于后者。可惜她在国内的出版物除了几本闻名遐迩的小说以外,相关作品确实不太多。闻言汪燕老师将经由华东师大出版奥斯丁全集,第一本《北怒庄园》从译名起就已敢为天下先,这本书信集是第二本,亦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可惜美中不足之处,信件里涉及的人物众多,如能在开篇家庭树上点亮更多人物,在注释里有更多人物介绍,就更好了。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六)

名人的书信集出版成书的并不少,比如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汪曾祺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等等。而这本《简奥斯汀书信集》是国内首次系统整理出版,显得珍贵而新颖。

同一个作者,他写的书,和他写的书信,区别不仅仅在于体裁与内容,更在于作者自我表达的直接与真实程度。作家的作品,当然能体现出他(她)的价值观,但这种体现不是直接的,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而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作家的解读是很可能不同的。比如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如此之多,以至于诞生出一门“红学”。此外,一些作家,特别是一些畅销书作家,为了迎合市场,还会刻意写出符合读者心意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作家本人的价值观就关系不大了。

但是,作家的书信,在自我表达上更加直接与真实。首先,作家写给别人的书信,谈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工作,没有复杂的虚构情节,没有故作深沉的言论,字字句句都是开门见山、直来直往,甚至还有比较口语化的。这种情况下,读者阅读的难度就骤然下降了:他不用去解读、去揣测作家的意思。其次,作家写给亲人、友人的书信,大都是其真实想法与情感的流露。很少有人专门写一封虚情假意的信寄给自己亲人吧?

所以,《简奥斯汀书信集》的阅读难度不大,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简奥斯汀的性格、情感、三观。如果我们再联系上她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小说,我们会发现小说里一些人物的行为就是简奥斯汀本人的投影。这本书信集能让我们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简奥斯汀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书信集,作家在我们脑海里的形象更加丰满了:她不再仅仅是文学史书上的一个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笑会哭的活生生的人。一些书信还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原来作家跟我一样,也有这样的爱好,也有这样的遭遇,也有这样的观点。

《简奥斯汀书信集》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她丰盈的内心世界。她对家人有着极为强烈的爱意,对家人的关心溢于言表。简奥斯汀虽然终生未婚,但是从书信里,我们知道她并不是因为生性孤僻而未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恰恰相反,她喜欢参加舞会,不乏追求者,但是她对爱情的坚持让她不会选择将就。从她对某人某事的吐槽,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幽默与可爱。

当然了,由于书信中谈的基本都是流水账一样的生活琐事,读起来可能会比较枯燥,读后也很快会忘记大部分内容。但是,读完此书,我们对简奥斯汀的了解更多了,也更能理解她的小说。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七)

本书收录了简奥斯丁写给兄弟姐妹还有朋友读者间的96封书信外加一份遗嘱和两封卡桑德拉写给侄女的信件。时间跨度1976-1817.其中写给卡珊德拉的信件最多,书信体是很难解读的语言,其中人物关系便能将人搞得晕头转向,遂做了基础的人物关系图以便更好的理解人物关系。只涉及家庭重要成员,至于邻居好友同名,昵称的混用实在混乱便不做收录多有谬误还望指正。

简•奥斯丁家庭人物关系图

这本书信集中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简奥斯丁,尤其在与其姐姐的通信中,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见闻,互相吐槽倾听,足见姐妹情深。在信中,她坦诚自己的恋爱烦恼,分享舞会的开心时刻,吐槽舞伴也欣喜于他们的进步。会为了兄长的升迁而喜悦非常,也为了亲人的离世黯然神伤。举家搬到巴斯后,她直言那里“潮湿、模糊、迷茫、混乱”,那种对家乡的不舍是一种“听到消息伤心晕了过去”的感受。她是敏感的,也是坚强的,在父亲死后她写信安慰远在海上的弗兰克,在悲伤中也担负起了家庭的责任。在成长过程中她也是幸运了,家庭的和睦给她创造了绝佳的创作环境,遗憾还没看过她的作品,在信件中提及《傲慢与偏见》《爱玛》《北怒庄园》《劝导》《理智与情感》等作品时无法体会生活与作品的内在联系,实属遗憾。

信件中提及了很多作家和作品,她对塞缪尔•约翰逊的喜爱最甚,也对《科琳娜》等作品赞誉有加,当然也有很多对其他作者的吐槽,如《阿芳西娜》她直言不好看,对《克莱伦廷》也觉剧情是“不自然和刻意的困难”。虽然这些作品我从未听说,但同为读者,对书的评论读来很是熟悉。

这本书对我而言还是蛮惊喜的,初次是在小红书看到这套书的出版规划,被封面吸引还在读书群期待了一番,有幸在鉴书团活动中获得了试读资格。但由于对简奥斯丁作品的陌生。在我收到书后并没有直接打开。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后发现她的家庭介绍少之又少,导致阅读体验说不上很好,对人物关系总是出于迷惑状态,书中的注解也只是解决了一部分的疑惑,整体而言实在是有些遗憾。但书中对信件的完美呈现还是有不小的惊喜,尤其是那篇遗嘱和最后两封卡桑德拉写给侄女的两封信件最是令人感动。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八)

奥斯汀(1775-1817)文笔轻快,作品老少皆宜,开启了我名著阅读之路。其作品耳熟能详,却对其本人的生平确实是知之甚少。虽然钱钟书看来,本然就不用知道下蛋的鸡的姓名。但从读者角度,却也是心心念念,总有一探作者的心境的欲望。

《书信集》的出版毕竟弥补了这一缺憾。书信集一共99封(据称存世信件160余封,更多的信件为其姐通信对象卡桑德拉在去世后焚烧),虽然不是书信全集,跨度从奥斯汀的20岁到终年。这段时间世界上发生了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等等纷扰的大事件。但奥斯汀的作品里,基本还是围绕闺秀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受到这些世界级事件的影响。只是有些许军人的集结和调动的情节——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威克汉姆——可以让读者知道,小说中还是隐约地留下来了时代的痕迹。

早年的信件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舞会和衣着。舞会是当时不多见的女子可以参与的社交活动,是Lady阶层向男子展现自己的舞台,因而多会是婚姻的起点。“经常参加舞会是获得爱情的方法”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就是这么写的。小说中宾利和简、达西和丽萃的相见,都是以舞会为背景推动的。在笔谈中,她也不时谈论舞会上捕捉的细节。奥斯汀敏锐地发现了H先生与伊丽莎白“跳了一次,又跳了一次”,意识到他们之间“可能会有特别的对待”(第1封信)。而根据译者的脚注,我们发现两人于三年后结婚了。

奥斯汀书写爱情,也期待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婚姻则是奥斯汀笔下的另一个主题。头两封信还展示了奥斯汀在一周时间内和她的爱慕对象的调情和分离。从“他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造成外套颜色太浅”,“希望在玩晚上得到我朋友的求婚,不过我会拒绝他,除非他答应送走那件白色外套”,再到“我和汤姆了弗洛伊最后一次调情的这天终于到来了”。根据译者贴心的脚注,这种分离是由于男方家长觉得奥斯汀家境相差,不同意两人的恋情。

《傲慢与偏见》开头“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条真理衍生出的关键词是“财产”。有理由相信,奥斯汀笔下的婚姻和财产一脉而生。而这个观点似乎与她20岁时的打击有着联系。此后,金钱的问题在散落在书信的各个角落。邮资的问题(第16封信),物价的调侃(第24封信),母亲的经济状况(第32封信)也展现了奥斯汀实际生活的不容易。至后期书信中,谈论对于个人作品的出版时问题时,仍然不忘金钱(第49封信)。金钱的关系表面上是更物质一些,却也反映了显示了现实。追求爱情和婚姻“抬头看天”的同时,金钱关系更是“脚踏实地”的基础。

当然,对于作者书信的阅读、认知和解读都是对于作家生活的窥探和臆传,企图通过生活中的蛛丝马迹来构建一个自己心中的奥斯汀。

处于对奥斯汀小说的追捧,虽然饶有兴趣地开始了这次的阅读,但由于时间和事务上的纷扰,没有能更细致地阅读这本书信集,挖掘更多更有趣的内容。总而言之,这确实是一本有门槛的书,需要对奥斯汀的时代和人生乃至交际都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耐心地找出散落在其中的珍宝,从而描绘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更鲜活的奥斯汀。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九)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只读过作者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当前正在读《爱玛》。作者当时所生活的时代与如今差异很大,我们只能根据小说中的描写和叙述来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规则。幸好作者的描写手法非常的写实和独特,我们能在足够有乐趣的阅读中徜徉。《简奥斯汀书信集》一如既往地承袭了作者的这种表达手法,宛若一个有趣的少女在你的耳边讲述她身边的家长里短,欢快的语调并且十分得体。

首先,感谢译者的翻译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让我们可以在没有阅读障碍的情况下更加了解简奥斯汀;其次,我想对其他读者讲,本书和其他译作不一样的是卷首《译者序》真的很重要!如对作者生平没有那么了解的读者,请在阅读本书前先阅读此序。本书包含简奥斯汀一生中的90份书信,散落在作者人生中的各个时段。虽然这些书信在此书中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但常常时间和地点会有一个很大的跳跃,如对作者人生并不了解的读者可能会突然感觉很茫然,也很难真正体会作者一些话语的意思和情感表达。所以译者在序中“穿针引线”将作者生平重要的事项和关系进行了串联,方便我们可以更好阅读本书。最后,由于本书大多是简奥斯汀与亲人之间的往来书信,所以在信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名,而且很多可能是不同的人但名字相同,且常常上下句之间没有关联,所以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1798年12月第10封信件中,

作者在一段话中讲了三件完全无关的事情及三个不同并且上下文中没有出现过的人名,很明显收信的一方是可以完全明白她的意思,但作为读者未免会感到迷茫。但幸好在本书开篇第二页提供了简奥斯汀家谱图及文章中补充的附注,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便利,让我们可以对照理解。但是,作为读者我还是希望出版社可以有时间进一步整理书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关系,例如简奥斯汀的侄子、侄女一辈及她的好友;当前我在阅读中常常需要反复确认其中提到的人名及关系。

在此,让我们回头来理一理书信集的内容给我带来的一些震撼。首先,在简奥斯汀生活的社会中,女性通常不能独自散步,甚至从一地去往另一地都需要有人同行,同时未婚女子由父兄之外的男性陪同也不得体。所以在简奥斯丁的书信中经常能看到她在确定谁的时间合适,可以把她从一地带完另一地;其次,从简奥斯汀的家谱中可以看出,她的兄弟姐妹中只有她和比她大两岁的姐姐两位女性,且都终身未嫁(序和注释中提到最初作者爱情无疾而终原因是由于贫穷),相比她的兄弟几乎没有很难娶妻的情况。最后,在她兄弟六人的妻子中,我在书信集中确定因为生育去世的已有两位:1808年爱德华的妻子在产下第十一个孩子后去世,1814年查尔斯的妻子在产下婴儿后与婴儿均去世。果然当代之前女子死亡的一大原因就是生育,且很大程度上女性一生往往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

最后,读完此书我想更多地了解下简奥斯汀姐姐卡桑德拉奥斯汀的一生,因为本书中大多时候作者的姐姐是作为收信一方,所以我们很难了解在这些书信写出的同一时间,卡桑德拉的生活和经历去对照,但我从作者的信中可以感觉到卡桑德拉应该也是个十分有趣的人,但暂时我还不知道能找到多少她的资料。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十)

简奥斯汀固然是个文风妙趣横生的作家,但是对于非粉读者,如果没有相关作品的阅读经历,要读得兴致盎然,实在太难。更何况在下一向不擅长无主题阅读,而书信则通常是写作者随性而至的,对于外人来说有些言之无物,缺乏阅读的价值。

当然,简奥斯汀是一名著名的女性作者,这个形象所代表的历史价值是卓然的,本人第一次看简奥斯汀的作品是在初中时期,之所以看,倒不是从小就燃起了什么女性意识,而是同班有个男同学在看,引起了我的好奇,虽然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知道这是本基本只有女性读者的作品,是什么吸引了我的男同学读它呢?可惜,即使有这样的契机,我的阅读冲动也并没有一发不可收拾。

在粉丝向作品的书评下面讨论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作者似乎有哪里不对,但这样对简奥斯汀做出综合评价的机会,对于今后的我来说估计是再也不会有了,所以也就借此随便写写吧。

我没有和那位同学直接交流过,所以至今不知道他为什么喜欢看那本书,但是我倒是依稀记得初中时代的自己的想法。女主伊丽莎白是个聪明人,这没什么不好,想来应该很容易被善于阅读文字敏感聪慧的女孩子自我代入,男主达西则是个完美到能代言言情男主刻板印象的存在,也没什么不对,一对恋人从相识到相知,解决误解走入婚姻殿堂。完美无缺,正如童话。

但是吧,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哪里不对。

这次看了《简奥斯汀书信集》,那种不对的感觉就愈发强烈了。

然后我重新组织了一下我不看简奥斯汀的理由,那个理由大约就是——我不感兴趣。

我很好奇“婚”这个字在这本书里的出现频率,简奥斯汀写的小说似乎都是以男女主结婚为终极目标,一旦结婚了,故事就结束了,书信集里也对身边人的终身大事殷切关注,即使她从未结婚,这个词在她的人生中想必也是占有极大比重的吧。

和这些作品相对应的,还有一些曾经流行的观点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比如“每个女人都幻想过自己的婚礼”,“女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结婚”等等。

这些话也让我尤为反感。

女人的寿命平均来说比男人长的多,但她们最重要的时刻,就结束在结婚的那一刻,而女人的平均结婚年纪却比男人早得多。那么剩下的那些年,她们在干嘛呢?那些不重要的时刻值得过吗?或者说,那些时刻就不值得写出来吗?

当然,也可能因为简奥斯汀从未结婚,所以她的作品想象只能停留在一个女人结婚之前的事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她实际上没有具体概念,即使见过猪跑,也没有真正感受过猪肉的滋味。

但我发觉自己对结婚前的事情已经渐渐不那么感兴趣,因为就生物学来说,由于拥有男人无法拥有的天赋,任何一个女人想要结婚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真正困难的事情,它们的方法和答案都是简奥斯汀无法告诉你的。

时间在前行,它不会为任何人停下,女人想要成长,她的故事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结婚前,一个女人也不应该被自己的婚姻好坏所定义,值得定义她的事情应该更宽阔更有意义。

可能是最后一次看简奥斯汀了,谢谢鉴书团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给的机会,虽然不是粉丝,但简奥斯汀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总是能给人带来新的感悟。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十一)

有一类作家带领我们反思时代,有一类作家则带领我们理解生活,前者譬如雨果、托尔斯泰、索尔仁尼琴等,而简·奥斯汀无疑属于后者,我们无法说谁更伟大。奥斯汀(1775—1817)的一生普普通通,虽然她的时代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等,但她本人从未离开过英格兰南部,在温彻斯特去世,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求婚,但终身未嫁。即便在她的作品与信件中,也完全感受不到历史波澜壮阔的气息,人类政治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在奥斯汀笔下不是一笔带过,而是压根没提。沃尔特·司各特说“她的书中没什么大事”,按照奥斯汀自己的说法,她“既写不了史诗,也写不出传奇”,因为“明白自己的能力”,只愿意固守自己的风格。

奥斯汀的小说题材,永远是婚姻与爱情,没有太大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描写的“不过是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并没有例外。但她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她对世界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与书本,但她的解读方式却透露出一种通达世事的智慧。塑造人物之精准,即使过了200年,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环境中,你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个一模一样的。文笔犀利但绝无戾气,有人说她“毒舌”,但其实她的出发点不是讽刺,而是经过细致观察后的一种坦率的心态。正如伍尔夫所认为的,“她似乎总在理智地看待一切”。奥斯汀不愧是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觉醒的第一人,她对当时女性的婚姻和生存提出了很多尖锐的思考,例如,“女人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除了钱,还是钱,没有钱的女人,不论结婚与否都没有自由”……尽管如此,对于那些仅仅依靠金钱维系的婚姻,奥斯汀也十分不看好,她借着伊丽莎白的口说:“什么都可以随便,没有爱情千万不能结婚。”而她本人,也的确践行了这一主张,她无法接受女性的价值和意义要依附于男性和婚姻之上,坚定选择,绝不自怨自艾。奥斯汀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喜爱,也许就在于她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笃定,一种忠实自我始终不动摇的笃定。

在小说作品以外,奥斯汀还留下了大量的书信,作为当时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人们需要通过书信与家人和朋友分享生活、维护情感,细细碎碎,有时只为了杀时间。这本《简·奥斯汀书信集》,收录了奥斯汀从少女时代一直到她41岁因病离世的21年间写给兄弟姐妹还有朋友的96封书信,外加一份遗嘱和两封卡桑德拉写给侄女的信件。实际上奥斯汀写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件远远不止这些,但为了保护妹妹的隐私,卡桑德拉在去世前两三年烧掉了大部分的信件,但这并不减损留存下来的这些书信的价值。这些书信的内容是典型的英式风格,虽然大部分是几乎与庸人生活无差的琐事,但有的是机智的小幽默和对家长里短的絮絮叨叨,活泼、生动、有趣,是了解奥斯汀个性的绝佳窗口,以及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她所生活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村的社交群像和日常图景。与另一位同样著名同样爱写信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相比,奥斯汀真是典型的英国乡村淑女风范,从一封封家书中能看到她的生命几乎时时被爱所包围,瞬间理解了她作品中的平和宽厚,以及甚至有可能成为缺陷的波澜不惊的文风,其实源于她所秉持的生活态度。

如果喜爱简·奥斯汀,那么去读她的作品就够了,我建议按照作品的创作时间进行阅读,分别是《北怒庄园》(又译《诺桑觉寺》)、《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这样你能感受到奥斯汀的文笔和风格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而到最后再来读这本书信集,也许会有更新鲜的体会,尤其作为粉丝,代入沉浸式阅读那些睿智机敏的文字,在她的世界和她的生活中重新认识奥斯汀,还是挺有意思的。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十二)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赠书。同时,作为幸运鉴书豆友之一,我尽力按时的完成这个暑假作业。

1、简·奥斯汀是个怎么样的人?

书信和作家作品往往相差甚远 。比如约100年前在巴黎的几位作家,普鲁斯特无疑是最阔绰的,奥维尔最落魄,海明威似乎略强。是但从作家书信中看,乐观程度却正相反:奥威尔乐观的住桥洞、海明威饿着肚子帮助别人;乔伊斯的抱怨最深:天才的自负、爱抱怨和小心眼也让读者从一个侧面窥探尤利西斯的内心。普鲁斯特病恹恹的,倒是符合他那长篇巨著的气质。

但毕竟,尤利西斯和追忆(经常被称为“天书”虽然有点不符合实际其实还是蛮好读的)的读者群体目测是远不如奥斯汀作品的。近几年许多描绘英国田园风光的影视作品也预设了许多读者对奥斯汀的生活,或者说英式田园生活的想象。绝大多数人可不像钱钟书,喜欢蛋就想了解鸡。所以,真实的简·奥斯汀是怎样的人?书信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帮助呢。

不谙世事。奥斯汀的成长和法国大革命的时间线基本重合,主要作品的写作和出版时间正是拿破仑战争如火如荼的十年。没有拿破仑、威尔逊、亚历山大们的名字,没有奥斯特利茨、特拉法加、莱比锡、滑铁卢这些炮火连天的地点,在这99封信中生活宛如秋天约克的草堆一样不聒噪。只在抱怨书信审查制度的时候涉及到了梅特涅(帝国首相的大名也没提到),抱怨购物体验的时候涉及到了大陆封锁。人类政治史最波澜壮阔的转折点,在奥斯汀的笔下不是一笔带过,而是压根没提。

一笔带过的是:失恋、对感情的期望、得不到的淡然(但对侄女爱情的建议下了不少笔墨)。

关注的是:免费邮寄、衣饰、亲人的福祉和邻里的八卦。信件的绝大多数是姐妹之间的家常,和平常女子之间的日常聊天没什么区别,除了偶尔蹦出的一两句奥斯汀式并不尖锐但智睿的嘲讽——但并不如小说那么密集和有标志性。所以,还是能看出如一的专注于生活圈,以及和写作并不一样的笔触。

2、简·奥斯汀是个怎么样的作家?

一开始,奥斯汀本人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作家。PP卖了140磅钱,给姐妹买衣服,但不想让邻里知道自己靠卖文字赚钱。关于身份,诗人比小说家高贵,后者只是赚一些钱(似乎有一点点的不光彩)。所以对于200多年前的奥斯汀来说,她对作家身份并没有什么自我认同。写作是观察和消遣,如果能赚一点钱那是最好。如果家境殷实,那这些手稿压根不会出闺房。

直到作品得到了贵族的关注。书信反映了她对身份认同的转变。给摄政王的赠书首页写的是“女作家敬赠”。但这种荣耀也只是“公函”中一笔带过,并未在与亲人的书信中大书特书。

她珍视自己的作品。不同于现代作家(公共知识分子的重要构成,污名化和责任感的载体)的公众责任,政治态度对于奥斯汀也是完全不存在的。例如,全部书信中没有现代女权感兴趣的任何东西,除非非要把奥斯汀对胸衣款式的评价进行放大。她也婉拒了对“一位乡村牧师的描写”的约稿,因为“明白自己能力“,不写传奇,不写哲理,只是固守自己的风格。

所以,这样一个单单纯纯讲小小背景下家庭故事的作家,在当今社会才会得到如此多的青睐吧。

3、如何做简·奥斯汀的读者?

我是不称职的。我没有翻开20年前读完的PP、MP或EM。甚至想退回出版社的赠书,而不是十几年后重新写一篇书评。

不列颠是盛产作家的国度。十年前对影视剧里的田园风光并没有兴趣,喜欢读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和伊夫林沃,因为他们满足了青年对中年的张望和想象。人到中年,读书阅世越多,越觉得单纯的观察自己的亲人和不多的好友,是人生最珍贵的体验之一。看着孩子和亲人的孩子长大,犹如透过奥斯汀对奈特的眼。

任何阅读都是照镜子。希望最终照见的自己有一点点奥斯汀的影响。有心情的时候,我会打开久违的傲慢与偏见。但作为奥斯汀的读者,看自己的生活有一点点她的眼光,或许能努力做到和奥斯汀一样不讨人厌,也就功德圆满了。

PS:最后给一个小小的阅读建议:从后往前读。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十三)

简·奥斯汀:跨越时空的新女性

作者:汪燕

简·奥斯汀是深受全球读者喜爱的女作家。她1775年12月16日出生于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个乡绅家庭,今年的7月18日是她逝世206周年纪念日。奥斯汀十几岁就开始写作。这个几乎没接受过正统教育的女作家,凭借《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北怒庄园》《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六部小说,被誉为“小说界的莎士比亚”。

奥斯汀风格轻松活泼的小说

英国当代学者南希·阿姆斯特朗认为,简·奥斯汀是让十九世纪早期出现一个新社会群体的作家之一。换句话说,这些作家带来了文化的女性化。在一个男权统治的封建社会中,奥斯汀的作品均以女性为主角,以爱情婚姻为主题。她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机智风趣的反讽叙述,呈现了不同的爱情关系,也创造了许多新女性的形象。

简·奥斯汀大多数时间都和家人居住在乡村,家中有着浓厚的读书氛围。她的创作深受当时作家的影响,比如《北怒庄园》中的哥特小说家安·拉德克里夫,对《傲慢与偏见》的内容风格都产生较大影响的讽刺小说家弗朗西斯·伯尼,以及小说中提及的沃尔特·斯科特、塞缪尔·理查德森,以及诗人威廉·库珀等。

奥斯汀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女性地位,从同时代的女性主义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作品中可见一斑。然而对于简是否受到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影响,一些评论家仍有疑虑,认为温和的简和激进的玛丽截然不同。玛丽以坚定直白的表达,提出女性和男性的不平等源自教育的差异,即女性教育方式本身的不足,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也是女性的困境之源。

细读简·奥斯汀风格轻松活泼的小说,不难看出从她最早的作品开始,玛丽的代表性思想已经透过奥斯汀的笔下人物清晰呈现出来。在《理智与情感》中,达什伍德姐妹和母亲因为家中父亲的去世和限定继承制,失去了心爱的诺兰庄园。她们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嫂子很快将她们贬为不受欢迎的访客,让母女四人不久后被迫远走他乡,寄居在好心的亲戚提供的巴顿乡舍。埃利诺和玛丽安感情深挚,性格却截然不同,姐姐沉静,妹妹热切。姐妹分别喜爱画画弹琴,或是在家中做针线活。她们都遇见了让自己心动的男人,但埃利诺盲目的隐忍自负,和玛丽安鲁莽的热切浪漫,让她们险些坠入毁灭的深渊。

《傲慢与偏见》中的班尼特母女也因为限定继承面临在父亲去世后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风险。简和伊丽莎白因为宽松的教育和大量有益的阅读培养了独立自尊的性格。她们的爱情故事虽更加曲折却最终获得完美的结局。宾利离开九个月后返回梅里顿,并再次为简的美貌着迷;而曾经傲慢的达西,真心感谢伊丽莎白给他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玛丽安在被恋人抛弃后模仿哥特小说女主角寻求自毁,和简在痛苦中依然保持冷静并珍爱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带来了不同的结局。简·奥斯汀随后创作的《北怒庄园》,以酷爱哥特小说、活泼可爱的17岁女主角凯瑟琳为主角,展示了一个没有才华,却性格主动、不卑不亢、直言不讳的女性清新的魅力。

《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是简·奥斯汀在乔顿乡舍创作的小说,标志着她向成熟型职业作家的转变,也呈现了三位性格境遇迥异的新女性形象。《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角范尼九岁开始寄人篱下。她从表哥埃德蒙那儿得到适时的教导,阅读了有益的书籍。虽天性胆怯,地位卑微,她却不愿屈服于强权和诱惑,始终遵从内心的指引,最终嫁给她爱慕已久,成为牧师的埃德蒙,获得幸福的生活。《爱玛》的风格轻松活泼,充满无事生非、令人捧腹的闹剧。主人公爱玛是个漂亮任性的千金小姐,自己不想结婚却酷爱做媒。她任凭自己想入非非地乱点鸳鸯谱,却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变成了海伯里爱情剧的女主角;也从中意识到身份的高低并不等同于品格的差异。单纯善良的爱玛并不知晓,在她年迈的父亲去世后自己会落入怎样的悲惨境地;幸好高大正直的奈特利先生始终守护着这个“虽有缺点,却依然完美的宝贝”。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的安妮是最年长的女主角,已经27岁。八年前,她在教母的劝说下解除了婚约,也随之失去了青春和美貌。八年后,她和昔日恋人再次重逢,凭借聪慧、善良、成熟、理智的性情,使温特沃斯舰长消除怨恨并再次为她倾心,演绎了一段破镜重圆的故事。

十九世纪新女性的大智慧

从记录奥斯汀真实生活的《简·奥斯汀书信集》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在经济能力、家庭关系、工作机会、生活方式、出行自由上必须忍受各种束缚。然而简·奥斯汀本人,以及她关于“一个乡村中三四户人家”的爱情故事女主角,都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现代女性的心中典范。

英国历史学家和作家麦考利勋爵曾说:“若论最接近大师(莎士比亚)水准的作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简·奥斯汀,这个让英格兰有充分理由为之骄傲的女人。”也许这些理由不仅是她的才华,她的智慧,更是她在不平等的社会中思索女性困境之源,鼓励女性以自尊、自信的姿态赢得爱与尊重,以温柔理智的方式争取在家庭和社会中应有的平等地位。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作品已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很少有人再去阅读她的作品。然而简·奥斯汀的爱情小说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作被全世界的无数读者细细品读,给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女性带来愉悦、启迪、力量和勇气,让我们由衷佩服这位十九世纪新女性的大智慧。

原文首发于2023年08月15日《中国妇女报》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十四)

美国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曾说:一百多年来,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汀是经久不衰。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的读者依然在阅读简奥斯汀,我们对她的喜爱依然没有减退,而她书中所描述的某些真理直到现在还被人们奉为圭臬。仅仅依靠描写普通乡绅生活中的男女婚恋而跻身世界文豪之列,简奥斯汀本人却是独身到老从未结过婚,她是如何做到在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呢?相信打开本书我们可以寻觅到一些蛛丝马迹。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作家的作品不一定能反映他真实的性格,但是作为私密的信件,一定是窥视作家本人真实性格的最佳窗口。我想只要是看过《傲慢与偏见》的读者,打开本书的第一眼就会发现,简奥斯汀和她姐姐的通信,就好像书中的伊丽莎白和简。两个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一旦分开就相互通信互诉衷肠,作为作家简希望有一间自己的书房,但是有卡桑德拉在的时候她俩总是腻在一起。卡桑德拉就像书中的简一样,温柔善良,善于倾听。在所有作品的女主人公中,简最喜欢的是伊丽莎白。她曾经写道:“我不得不承认,她是在我的小说中出现的最令人愉快的人物。”我不得不说,伊丽莎白就是简奥斯汀的原型,她确实把自己的快乐、勇气、高昂的精神、智慧、机敏、不凡的见识都赋予了伊丽莎白这个人物。

简的书信写得诙谐有趣、情趣满满,称得上妙语连珠,还有教科书般的傲娇。但是如果你是初次了解简的读者,翻开此书你可能会大失所望,在前二十分封信中简奥斯汀大聊邻里八卦,事无巨细地描绘每场舞会的细节,她热衷于和姐姐讨论服饰衣帽,同时她也在为生计发愁,她最负盛名的《傲慢与偏见》只卖出了110英镑,尽管她在信中说她想要150英镑。我很喜爱的一位女作家伍尔夫曾说,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但是简奥斯汀告诉我们,女人没有钱就会没有自由,甚至无法安安心心写作。据悉,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是在她21岁前完成的,而期间父亲去世,她有四年的时间处在动荡中,直到在哥哥家安顿下来她才有精力重新写作。

简奥斯汀在和姐姐的信件中曾提到她参加舞会是为了尽可能多的认识结婚的对象。在18世纪的英国乡村,舞会是男士们追求女子、寻觅结婚对象的场所,年轻人可以一起跳舞、调情。汉普郡的太太们,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各种舞会中,或者利用一切“拜访亲戚”的名义,送女儿们出门远游,物色适龄的优质青年。所以我们可以在本书的目录中看到简收件地址总是在变动,她总是在参加舞会、拜访亲朋好友。好在简奥斯汀乐于沉浸于这样的社交活动中,她喜欢跳舞,喜欢玩纸牌,也喜爱和年轻人交谈,而正是基于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交,才能让她有了观察身边人的机会,“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 ,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以及与身边人的交往。而作为她小说的第一批读者,她的家人们总能从她小说的主人公中看到熟人的身影,比如《劝导》中温特沃斯海军军官的形象一定是与兄长查尔斯•奥斯丁在海军服役有关,比如读到班奈特太太的偏头痛,读到此处大家肯定会会心一笑。在她生活中出现的人也许本人不见得有趣,但他们的每一个小心机和浅薄的认识都被简奥斯汀逮个正着,敏锐地观察到了人们的荒唐愚蠢、自命不凡、装模作样和虚情假意,用幽默的文字逗人发笑,让我们读来忍俊不禁。比如她描述一位耳聋的绅士“可怜的人!他的耳朵完全聋了,即使大炮响在耳边也听不见。因为手边没有大炮来做实验,我想当然地借助手势和他说话。”她因为卡桑德拉没有表现出倾听的欲望而傲娇地表示,“我不会告诉你有关威廉•迪格韦德瓷器的只言片语,因为你对此事的沉默让你不配听说。”比如她因为出版社的迟疑不决而愤怒的落款MAD;还比如因为不能坐到舒适的马车她夸张地表示“只能用一条绳索将自己吊死”;简在给哥哥弗兰克的信中最后写到“我希望你保持英俊,记得梳头,但别把头发都梳掉了”,读到此处笑到我头掉,大概是英国男人都容易秃头吧,她简直太促狭了。而对于自己的作品她本人则相当自负“我想,凭借我所有的自负,我能吹嘘自己是敢当女作家的人中最不学无术、学识浅薄的女人。”在给出版社的信中,她明确表示她轻易不涉及自己不了解的盲区,她对自己非常的有自知之明“除非性命攸关,我无法严肃地坐在那儿写一部严肃的传奇。如果必须让我保持严肃,绝不能轻松地嘲笑自己或别人,我肯定在写完第一章之前就已经悬梁自尽。”

简在和姐姐的信中就像她描写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一样,撒娇的时候非常的俏皮可爱,吐槽时又格外犀利,即使遇到讨厌的人她也只是用幽默的话语一带而过,而绝不惹人讨厌。就如毛姆所评价的:“她虽然由于良好的教养而不忍心公开说出伤人的话来,但在给姐姐的信里取笑一下周围的人,她认为是无伤大雅的。实际上,即使在她最具讽意的言词中,我也看不出任何恶意,她的幽默是真正的幽默,是以精细的观察和坦率的心态为基础的。”她以极少的人生体验,却提炼出对人性如此多的了解,正如她笔下的女主人公爱玛所说,“那些小事,维系着私人日常生活的快乐。”

简奥斯汀一直被诟病写作脱离不开自己的小圈子,思想性太差,没有时代反思,但是从书信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简并非那么不谙世事,她博览群书,她也会关心战争,甚至去阅读战争有关的书,她不去谈论反而是在那个年代一位有教养的淑女的体现。毕竟在那个年代女性就连写作也是要偷偷摸摸的,她生前的所有作品全部都是匿名发表,甚至都没卖出多少钱。

说到简是一定绕不开她那段短暂又很快夭折的爱情的,喜爱简奥斯汀的读者一定都看过那部著名的电影《成为简奥斯汀》,还记得那句经典的台词“我们不能在一起,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一直让我耿耿于怀。但是在本书中,奥斯汀对勒弗罗伊的描述都夹杂在关于天气和家庭琐事的谈论之中,我们无法从中看到她的伤心,但是读者们都知道她把对美好爱情的期许都写进了她的书里,我喜欢她作品中的圆满,轻亮,简奥斯汀的爱情因为没有掺杂物质而更令人动容。她是如此聪明地向我们传达了她的女性主义觉悟,在那个时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作为一名简迷,非常遗憾,一大部分倾诉了简奥斯汀爱情、抱负和追求的书信在其去世后,姐姐因为保护妹妹隐私的目的而付之一炬了,但是我想要了解简奥斯汀,就去读她的作品就够了,她的形象永远会在她的作品中万古长青。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十五)

即使这不是奥斯汀的书信,放在当下的潮流里,那也是不容错过的‘微观史学’的绝佳的样本——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活在英国乡村的普通家庭的女孩子,用几乎每周不间断的书信描绘了自己从20岁到40岁之间所见、所感;

而且私人书信里的那种不厌其烦的对身边细节、人际交往的关注,更是给几百年之后的远隔重洋的我带来了奇妙的既视感:回忆自己初入大学的第一年,第二年,我们可真是每周从学校收发室里一包一包的取着天南海北的同学、家人的来信(对应的,也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在信封邮票上投入‘巨资’向外发送着自己一页一页填满的信纸)。我无法安慰自己这仅仅只是因为时代变化被‘替代’的习惯,正如我无法想象后世能整理出某某《微信消息集》这样的场景。

二十岁的简,信件里有着很多的篇幅在讨论着舞会、新朋友圈子、裙子的款式、帽饰究竟用水果、蔬菜还是柳枝(?);和卡桑德拉揶揄打趣关于写信长短篇幅和邮资之间的平衡纠结(我喜欢那个用几个吻换免邮的玩笑,一封两便士呢);而一封信在从开始到结束的几天内,数次增补、信息变化以及信末补充的PS.这种真实感不是读虚构小说可以带来的;

三十岁的简,少女的口吻淡了,但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日常社交(尤其对比如今大城市的‘社畜’们)丝毫不会随着她们数次搬家而消失,而辗转其中的奥斯汀式的典型人物(以及恋爱、财富、军职、神职、继承的话题)也自然时不时的在作者笔下偶尔一现,不免有次元破壁的满足感——虽然必须承认,读完之后,对于简·奥斯汀的社交网,我依然是有些懵懵懂懂;

这些保留下来的信件,我相信对于理解当时的人情风俗应该非常宝贵。更何况,这是简·奥斯汀呢?

作为读者,我为她在二十岁时带着活力的那点偶现的‘刻薄’而欢欣鼓舞:

她和姐姐几十年相伴的亲昵体现在无需言说的默契里,而年轻时的为了购买衣饰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直到后来的相濡以沫互相扶持:

而随着到了三十岁中段,确如有人提到的,随着前几本书籍的出版和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是的,包括她自己在内,没人能够预想到她最终会取得怎样的成功),她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经济(其实看来相当有限)和精神上的独立(这个尤其重要)。

作为书粉,可以看到她如何的为《诺桑觉寺》出版而努力;

如何‘小富即安’的为P&P和S&S取得的成功而高兴——但是,即使此时,开了上帝视角的我,忍不住要微微一笑:这才哪到哪啊?

如何既有些受宠若惊,又依然倔强的守住自己创作底线,还要不得罪了贵人的高超自黑(必须说,她的‘正式社交’的几封信件写的真是完美无缺,不论是祝贺、悼亡、还是酬答):

如何为了《爱玛》和《曼斯菲尔德庄园》二版的同时出版而事务性的操心;

以及,异常心碎的看到她最后的时刻还在筹备《劝导》(不幸中的万幸)时,我捏着最后薄薄几页纸张,汗都出来了的那种和生命赛跑的紧张感——不管怎么样,最后的安妮,不光对简自己如此,对我同样:

从三十五岁之后,成为长辈的她对侄女们贯注了太多的爱与理解,和范妮感同身受的‘恋爱指导’让她金句频出;而写给安娜的‘小说指导课’更是字字千金——一年一年,她写给小辈们的信件读起来越来越觉得回味无穷,所以对我个人而言,后半本书读起来比前半部反而更快、更流畅。

但是,每当我翻过一封信件,眼睁睁的看着右上角的时间向1817年慢慢靠近的时刻,越是看到她信中的踌躇满志,看到她的亲情融融,看到她的善良和亲切,心里就越来越难过——哪怕直到1816年的最后几封写在在她的“94.遗嘱”前后的信件,她依然写的尽可能地恬静,试图安慰着朋友和亲人;

我一封一封的翻着最后几页书,不切实际的希望最后的时刻能慢点到来,终于到了1817年6月18日,终于读到了这本书另一位主角,卡桑德拉·奥斯汀的第一封信。

一切都结束了。

掩卷之际,很难说我几乎忍不住的泪水,究竟是因为看到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英年早逝而喟叹,还是由于告别因为这近百封信件而熟识、亲近的善良女士而伤心。但是,简·奥斯汀在身后获得了自己在世时哪怕最狂野的梦想中都不曾奢望的成就和声望,只能说,她值得。

PS.她在给玛莎的信中曾经盛赞过的那幅画,如今还在PAFA展出,而官网介绍上也荣幸的引用了她的原文:

Christ Rejected

是的,简·奥斯汀是第一个不借助曲折的传奇和冒险,却满足了我对于小说一切期望的伟大作家——神迹固然无可复制,也无损于这本书信集作为解读线索的神圣与宝贵。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