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100字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9 00:15:17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29 00:15:17   小编: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是一本关于情感治愈的自助读物。通过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心灵疗愈的故事,读者可以学会如何与内心的父母和解,释放自己的伤痛,重建内心的平衡和和谐。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帮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一)

之前看过李雪的《走出剧情》,《当我遇见一个人》和《有限责任家庭》。相比李雪的书,王雪岩的态度更为柔和,也像是李雪所说的爱和自由吧,李雪是对原生家庭爱而不得的自由,王雪岩是回归人性的爱与自由。在李雪看来,和父母的矛盾是不可调和也不必调和的,王雪岩能让读者看到自己经历了什么,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以及改变的可能,与其说改变自己,不如说温柔自己,从心出发,完成一个心理咨询师能做到最好的努力。李雪告诉大家,走出剧情,就可以自由有爱。王雪岩是更包容的,李雪在自己书中提到《不要用爱来控制我》,这种对父母的批判,看王雪岩看来,只能给人引入更多的愤怒,以及把责任归结到别人身上,这并不能治愈自己。王雪岩更尊重每一个个体,包括父母和孩子,以及各种关系的过程,改变理解问题的角度,纠正行为,希望每个人都能和谐相处,即使不能和谐相处,也要抱持内心的边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无争而从心所欲。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二)

这是一本写原生家庭创伤的书,与以往我读的所有这类型的书,所传达的观点不同,这本书着重在让我们看见自己手中的力量以及长大成人后的现实,告诉我们看见自己真实的力量,努力自救,把自己爱回来。

在自愈自己的这条路上,很多时候,许多观点告诉我们追根溯源。诚然我们过去的生活是由那些童年的阴影造成的,但是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是轻松的,但是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如果真的想要改变,就真的要严肃的正视曾经不被善待的现实,过去无法回去无法改写,一味责怪他人也不算真正为我们的生活负责。 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是我们很容易沉浸在过往的生活模式之中,看不见自己手中的力量,因为习惯了畏手畏脚、习惯了遇事退缩、习惯了现有的一切,即便我们隐约感到哪里不对,也很难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看清自己现在的模样。我们胆小、安于现状、不愿改变,这些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拦路虎,但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只需要给这个人的思维开一道小口,我们就会顺着去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都需要付出,这样想着我们就能慢慢改变自己的习惯,去勇敢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经历童年伤害的人,对痛苦自动抗拒,但我们还需要一些更坚定和勇敢的力量,一点一点逐渐正视创伤,努力修复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能拯救自己的,是我们,不用总是等待拯救者,自救才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也许这真的很难,刮骨疗伤莫过于此,但这些创伤不是我们决定的,我们只有接受、沉淀、平和自己。一切都过去了,现在你可以开启新的人生篇章,从头开始,这并不容易,但总有办法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更舒心。 每一次当情绪翻涌时,我会选择去书里平静下来,从一本本书中积累力量。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三)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一些原生家庭的孩子特别幸运,而一些孩子却终此一生想要逃离。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曾经我所看到的一个故事,就是因为从小父母不对,这个女孩子的疼爱,还是一旦有人对她的爱,他就以为这是别人在爱他,可是他不知道爱有很多种欺骗的爱,并不算爱,但他因为没有得到过爱,所以他非常的渴望,以至于最后他被人骗了,还自以为这就是爱。

每一个人都带着伤长大,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一些商务法释怀,有一些伤早就淡忘,有一些事情,我们也许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在记忆的深处,它依旧存在,依旧牵绊着我们这一生,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是继续让它们牵绊一生,无法释怀,还是选择放下?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父母也有自己的难处和苦处,但是,有一些错误,我们可以理解,有一些错误,我们不能理解。不是说与内心的父母和解,就是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原谅,有一些东西,我们还是不能原谅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们没办法原谅,但是如果父母一时之间忙于工作,却忽视了我们的感受,我们这一点,我自己是可以原谅的,毕竟他可以给我们物质上的生活,但是精神上的生活,他错过了,但是父母他也明白之后我是可以原谅的。但是我没有办法理解一些父母,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为了不再孩子面前丢脸,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是有自尊心的,什么之类的就不愿意承认错误,只能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与误会越来越深,最后也只能不欢而散。

有一些爱爱的深刻,所以我们不懂得,所以我们不理解,父母总是在我们身后默默的支起我们的一切,当我们放下一些错误的时候,父母也会帮我们去顶着,后来我们长大了,什么都得自己扛着,才发现原来父母为我们做了多少正确的事情,多少为么么挡风遮雨。

你内心的父母和解并不意味着你原谅所有一切错误的事情,而是想让你理解有一些事情,他们做过保护你,但是有些却不言说出口。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四)

这本书看到1/3的样子的时候其实有点看不下去了,觉得作者没有给我直接的情感支持和解决方式,想着最多打3星,但是当我静下心来看完整本书后,我很庆幸我还是看完了,我会选择打5星。

这本书有让我非常受益的几点,一是让我了解到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和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不易,我曾经以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就是可以帮助我解决一切心理问题,但事实是心理咨询师只是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真正需要去突破去面对去成长的部分还是需要靠自己,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也并没有我想的那么轻松,心理咨询师要极度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咨询交谈中要能做到不被他人带偏,不会触发自己的情感伤害体验还要能帮助到他人,这得有多大的心理定力。

二是作者让我意识到所有的心理学的书籍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套直接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不能企图通过看一本又一本心理学书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有的办法都需要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这听起来很难,但是在看书自己已经改变了一些认知的前提下,其实做起来也没有那么难了。

三是作者在文章里总是提及到面对和接受痛苦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我现在有渐渐学会去面对和承担自己的责任了,想着“我可以做什么”,而不是指责他人,把问题归咎于别人。

四是在文章的后面作者讲谦卑的时候,我突然找到了自己要成长的方向,我的总成长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谦卑的人。“谦卑的人有另一个重要特征:接受自己的平凡。他不会在人前争强,因为他不再需要借助他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喜欢这个平凡的自己。因此,他可以谦卑,可以为自己而活,这其实是高自尊。一个高自尊的人,往往可以真诚地欣赏他人的美好,因为他不会因为别人拥有比自己更多的美好而感觉痛苦;他也可以让自己成为背景来衬托他人在聚光灯下的艳影,因为他知道对方好并不代表自己不好。这就是清晰的心理边界。 谦卑的人因为可以放下种种在人前展现自己的桎梏,所以可以更自由地接触这个世界。他们往往更有创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个状态是我光想着就觉得特别美好和特别幸福的状态,希望我可以不断地朝这个方向,努力最终成为这样的自己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五)

每个人都有伤痛、伤痕,带着这些伤成长是人一辈子的修行。在成长中慢慢恢复伤口,减少伤口带来的疼痛和困扰,也有可能伤口慢慢恶化。在某个时刻、某种情绪、某个场景、某个人、某句话就能让这些伤痕隐隐作痛,甚至伤口撕裂。但也有可能这个人、这个句话、这件事能让伤口愈合。这里面关键还是看个人在成长中怎么看待这些伤口,了解后,怎么愈合这些伤口。

最近很流行的原生家庭,可以看作是一个看人的视角。在交往相处、互相了解过程中,很多话语、肢体、眼神、语气都有原生家庭的印记(当然前提是已经了解对方家庭背景、相处模式、沟通方式等)。尤其在产生冲突和处理矛盾时候,旁观者会看得到印记特别明显,当事人可能不太自知,或者知道了也还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处理。

在说到原生家庭影响的时候,都觉得这是父母造成的,这本书看起来也是这样的,这些伤也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有意无意留给孩子的。只是作为孩子的我们,生存比其他一切都重要,也更关注生存和本我需求,而对于父母带给自己的伤,当时并未能辨识,也不明显。很多时候都是等到长大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身上有这么多与父母类似的想法和行为,或不好的,或好的,都在慢慢呈现出来。自己除了惊讶之余,还有点不可思议,明明这些特质自己不喜欢很排斥,非常不希望变成爸妈那样的人,但现实中,自己就是变成了这样的人而难以改变。

面对这些成长的结果,有的人觉得这都是父母的影响,原生家庭的错,而没有反思自己能做什么,能改变的有哪些,在自己已然知道这些,已然是一个成年人的情况下,人还是可以做点事情的,而不是任由这些印记不断影响、控制自己,反过来又不想跳出来做点改变,安于现状的深陷其中。这些改变可能很难,花费很长时间,但哪怕需要一生的时间,这都是值得的。

只是有的人像书里说的,可能是已经熟悉了这些痛苦和挣扎了,而做出改变的话,不确定的和不可知的痛苦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到头来还是觉得还是熟悉的痛苦比较容易接受,毕竟已经知道了这些痛苦是什么,自己可以承受,知道怎么来,什么时候来,来了之后怎么面对。未知的痛苦,万一承受不住咋办,万一一蹶不振该如何面对?真的到了这一步,还得面对和承认自己的不足,无法克服这个困难。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六)

还记得有一个说法,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处理的其实只有两种关系,一种是与父母的关系,一种其他关系。可是,几乎跟父母的关系就是我们对待其他关系的基石。

所以,与内心的父母和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读到的这本由知名心理咨询师王雪岩所著的《谁不是带着伤长大》突然让我感慨万分。

原来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会有这么多的沟壑需要爱来填补。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幸运的会有一段很好的原生家庭的相处方式。

那些不好的感觉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成年生活而不自知。而通过读此书,让我突然开始把潜意识的很多行为慢慢梳理出来,然后像作者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承认。因为,我想解决。

面对,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逃避,什么也做不了。我突然又回到了小时候,只不过,在面对那些可怕的场景的时候,我手里多了一份盾牌。

感谢王老师,让我敢于正视那些伤痛,进而更好的面对,解决,来更好的过现在的生活。

每个人都带着伤,幸运的是,我们也会慢慢学着治愈了。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七)

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父母养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爱是人间共同的情怀和关爱。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感,我们等了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声抱歉;父母等了一辈子,都在等我们一声谢谢。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等到。父母总是以为我们不会长大,他们错了。我们总是以为父母不会变老,我们也错了。

小时候一直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可以那么早起床。长大后才明白,叫醒他们的不是闹钟,而是生活和责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与内心的父母和解,在他们垂垂老矣之际,带他去远方,陪他看风景,他们给我的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只要他们有,就一定会给你,也许他们对你失望过,但从来没想过放弃你。我们的父母是恒星,我们回家他们永远是在的,我们从小得到父母的爱,太过于理所当然。无条件的获得,最终惯坏了我们,在得知有些感情也需要自己争取,更需要听天由命,甚至会求而不得的时候,就统统慌了神。我们总是在控诉,我们的父母为所欲为,忽略了我们的感受。

可事实上,我们不照样也忽略了父母的感受。

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母亲嫁给了父亲是因为房子车子票子,父亲娶了母亲是因为容貌工作性情。 我们把不能量化的进行了量化,躲在自己的世界里yy,幻想着自己的和其他人的爱情时,却彻底忽略了我们那头发越来越少的父亲和身材越来越不像样的母亲,他们最初的结合,也是因为爱情。 所以,与其关注那些不现实的东西,倒不如关心关心自己父母的生心理问题。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当然我更希望你永远不要老。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八)

快节奏的生活让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人的身心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身体疲惫的时候,你是否也关注过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状态可以帮助人们缓解身体的疲乏,也可以将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拖垮,走向深度疲惫。我们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以现实要求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淡化原生家庭的上海,创建属于自己的心理战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之路,才能感受生活的幸福,体验这人世间走一遭的快乐!

我们的身边不乏一些有着公主病少爷病的人,他们自以为全世界都需要围绕着他们,这就会给身边的同事朋友造成很多困扰。因为当你步入社会,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所有人都围绕你转的定律。即使你是拥有极高的权利或地位,总有一些人因为和你没有利益的瓜葛,并不买你的账。所以,没有人总能呼风唤雨,没有人总能收获真心。

对于那些在工作或生活中总愿意走极端,认为其他人都有问题的人,你们真的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别人并没有义务为了你百般迁就,甚至委曲求全。即使你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在围着你转,你收获的可能也不是真心,而只是利益驱使下的表象。

在一个闲暇的周末,或者是无法入眠的夜晚,你可以卸下身上的包袱,回忆一下自己的前半生,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经历的人际关系中的挫折和不愉快,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处于对方的位置,事件的结果会不会出现反转。复盘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把自己置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剖析生活中的各种不愉快,或许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为人处事中的问题,为以后人生路打好基础。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剖析自己,也可以咨询像作者这样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让专业人员从旁观者的角度,带我们刨根问底,找到我们需要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我们或许能收获更愉悦的人生体验!

虽然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我们总能通过一些努力,让这艰难的人生少走弯路,更好地与身边的人合作,实现共赢,而不是两败俱伤。

你的人生过得很沉重吗?那就找出那些能卸下的包袱,轻装前行,或许我们的人生可以走得更远,人生体验会更愉悦。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不可以逆转。朋友的转身,亲人的离去,爱人的放手,这些可能都已经是我们无法阻挡的事实。我们可以做的,可能就是让已经过去的过去,重新梳理,张开怀抱迎接新的人生,新的可能。

不要总是觉得别人的人生是更美好的人生,别人的家庭是更完美的家庭。人生要努力做好的是自己。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就想办法去治愈创伤。带着治愈的伤疤,去做人生道路新征程上的勇士。恨会传染,爱也可以传播。直面伤疤,勇敢前行。当学会了披荆斩棘,我们就会成就一个更美好的人生和自己!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九)

看完了王雪岩的《谁不是带着伤长大》,收获颇多。通过这次阅读,我更了解自己,更理解他人,也学会了和解。

和解,也是这本书的关键字。

一、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书的副标题叫做与内心的父母和解。因为每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创伤体验,以各种隐秘或明显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原生家庭的创伤,通常被认为来自于父母。父母通常在小时候被孩子认为是家庭的统治者,这小小的王国里,我们是相对弱小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对我们或严格、或控制、或暴力,可能让我们“记恨”半生,甚至影响整个人生。但事实上,创伤体验产生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在母亲子宫里,什么都不用做,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百分百被满足。出生后,我们渐渐发现父母并不能事事满足我们了,于是我们用哭喊表达需求,再接着我们学会了用语言表达。在婴儿时期,一个百分百满足自己的完美父母形象就已经根植心底,期待的父母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物质精神需求。当现实父母不完美时,我们就产生了被伤害的体验,久而久之,成为创伤。

所以,创伤其实来自于我们自己对于完美父母的期待。我们要找到创伤的根源,承认它并且跨越他,才可能完成与父母真正的脱离,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这叫做个体化。为什么是可能呢,因为个体化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甚至被他人阻碍的,这是一个举步维艰的过程。

总之,我们的确需要和内心的父母和解。完美并不存在,期待只是虚妄。

二、与他人和解

儿时的我们在原生家庭的人际关系中发展出各种隐秘的防御机制,帮助我们从童年中存活下来。通常这些防御机制是不全适用于成年世界的生活的,但我们对熟悉事物有本能的安全感,使得我们不舍放弃这使用多年的“防具”。即使我们已经发觉动用“老式”的防御机制会让我们在成年生活中碰壁,我们往往还是忍不住要用。比如遇事逃避,喜欢抱怨,攻击他人。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也被伤害过,我们的朋友、爱人甚至大街上的陌生人都被伤害过。每个人内心总有些创伤,总有些隐秘的防御机制在运作。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其实就是各种防御机制的碰撞,通常会摩擦不断。

矛盾本就是这个世界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就像那句话: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

所以当矛盾发生时,我们不妨尝试理解他人。即使感到被某人伤害了,也不要一直停留在创伤体验中。请承认它,并且跨越它!

三、与自己和解

实际上,与父母和解、与他人和解都是与我们自己和解的一部分。因为和解的对象都是我们内心产生的形象。

与自己和解,就是放下对他人所有的期待。将自己看为一个单独个体,也将他人看成一个单独的个体,建立起边界感。并且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拥有高自尊,成为一个更强大的自我。

四、与自己的生命延伸和解

最后一章,书中还说到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作为最后一章,这非常有意思,每个孩子最终都会成为父母,我们受到的伤害是否会由我们传递给下一代,取决于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伸,但却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理应有一个由自己决定的人生。我们若以爱之名行控制、剥夺之事,创伤的的轮回中又会卷入一个可爱又可怜的人儿。

书中说道: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展,而非决定孩子的人生。

的确如此,村上春树也说过: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最终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最后以书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话结尾:父母这一生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不是丰厚的无知,不是优渥的生活,是充满柔情的爱、接纳和尊重,以及父母自己平和的情绪和相爱的关系。但孩子有了这笔财富之后,其他的完全可以由他自己去创造。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有正视创伤的勇气,有与自己和解的决心。愿我们都可以发展为不伤害的父母,养育出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十)

文|琪雪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每次读到纪伯伦这首诗,心里都有别样的感觉。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依靠。可有时候,爱也会变成枷锁。 《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和妈妈发生正面冲突等那一幕一直令我印象深刻。明明那么爱孩子的母亲,却逼得孩子不得不铤而走险,故意高考考低分来逃避她的掌控。结果,母亲伤了心,女儿赔了前程。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如明月妈妈一般,从小就对孩子要求严格,并认为打击式教育更能让孩子成长。不是他们不爱孩子,只是这份爱太过沉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这或多或少会给孩子留下童年的阴影,而这阴影可能需要孩子用一辈子去治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消除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呢? 作家王雪岩写的《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一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用实际的案例,细腻的语言,深度为我们揭示了各种伤痛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我们看到承认走出童年心理创伤。为我们与内心的父母和解,掌控我们自己的人生。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 直面伤害,尊重自身真实情感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要懂事,要听话,要善解人意。所以,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我们常常委屈自己。 当委屈成为常态,便开始忘了尊重自己的真实情感。 小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便受到家人的宠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只要有好吃的,父母一定留给她。这使得她内心充满优越感。 可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她在享受父母宠爱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多的压力。 因为她最小,所以家中其他的成员都可以理所应当的教导她。而她也只有顺从的份儿,因为一旦她开始反抗,便会得来“不知好歹”的评价。 结婚后,丈夫因为工作的调动去了外地。还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忍受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 纵使生活再难,她也不愿意向家人求助。因为每次她把自己的困境告诉家人,得到的不是家人的支持,而是家人的“教导”。 而这些教导除了让她心里难受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 在后来她自己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确实是自己做的不好。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孩子都充满了内疚。 在和作者的一次交谈中,家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一种隐性的虐待。她开始尊重自己的感受,学会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孩子。 尊重伤害,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是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第一步。 识别伤害,远离负能量 小李在意识到自己是在被强迫去承受家人的糟糕情绪时,便开始和他们保持距离,尽量不让他们掺和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来。 与此同时,她开始认真地识别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在她孩子刚高考完,她姐姐就曾打电话过来指导她如何给孩子报考专业。 整个沟通过程当中,她再次感受到来自姐姐的贬低。她姐姐在沟通时不断地强调,“你不懂,我懂!”“你得这么做,你得按我说的做,要不然你就一定会失败。” 当小李识别到她的姐姐不过是想要指导一下来凸显自己的存在,并非想要帮助她时,她坚决有明确的表达了拒绝把时间消化在被贬低和自责的情绪上。 在生活中,家庭成员给你带来的伤害,很难识别。因为他们通常会戴上“为你好”的面具,常常会让你你为拒绝或反抗他们而产生愧疚。 产生这样的原因就在于,在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缺少明确的边界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独立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现实生活中的边界感,更易被人察觉,可心理的边界感就常常被忽略。 记录单身妈妈独自带大的孩子结婚,婚后依旧帮孩子搓背等。这就属于母亲侵入了儿子心理边界感影响核心家庭的运行。 在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成员缺少心理的边界,都会扰乱其他人的生活。而被侵害的人要学会识别伤害,及时做出反抗,远离负面的能量圈。 修复伤害,成就最美好的自我 之前网上有一句很火的话:“我们最终还是成为我们讨厌的人。”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会影响你,还会影响你的孩子。 在我家,爸爸脾气火爆,对事情很没有耐心。每次看到爸爸这个样子,我都会在心里告诫自己,以后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父母。 可是有一次在和男朋友吵架的时候,他抓着我的手说,“媳妇儿,你能不能耐心听我讲完?”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遇到事情的时候和爸爸是一样的。 父母也是凡人,没有完美的父母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的在不同程度的童年创伤。可我们应该怎么修复这些伤害,让我们更为更好的自己呢? 修复的第一步--承认痛苦的存在 “道理我都懂,可是我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变我的人生?”这是生活中很多人的困窘。道理都懂,可是却没有动力去改变现状。 这个现象作者是这么说的,人内心的改变不是取决于他懂多少道理,而是取决于他对生命的理解是否发生了改变。对生命理解的改变是需要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理解的。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坚信我们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当别人和自己不同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被理解和承认的感觉,觉得对方是在和自己对着干。 倘若这种感觉我们无法及时调整,那它就会成为一种阻碍。一旦遇到相同的事情,大脑会让你重复让你痛苦的思维模式。如果你想要改变,你就首先得要承认原有的模式让你痛苦,并发自内心的想要去改变他。 修复第二步--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在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这样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优秀,他自己却常常会否定自己的优秀。这类人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不认为自己会成功。在大脑的深处他给自己带上了枷锁,以此约束自我。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贬低的环境中成长,那他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我不行”的自我印象,并按照这个印象去打造自己。所以如果孩子一旦接受了原生家庭给他的定位,他就会限定自己的发展,让自己按照定位去发展。 挖掘自己的潜能,就尝试打破这些原有的限制,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并从中找到乐趣,此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 修复第三步--反思和坚持 个人的成长其实是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在你尝试去打破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限制时,你需要不断的去尝试,不断的去反思。 改变之前你就需要有一个心理准备,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刚开始尝试改变的时候,你的内心一定是会抵触这种改变的。这时候你需要不断地去反思,竟是哪一点让自己产生了这种感觉,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继续坚持下去。 有时候改变是点滴的,是当有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你就能看到明显的变化,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反思可以让你不断矫正前进的方向,坚持可以让你越走越远。 如果你在原生家庭没有感受到爱,那就请你从现在开始好好爱自己。直面原生家庭的伤痛,尝试修复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创伤,去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END- 【我是琪雪,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理工女,用情打动,用文字温暖你。如果你喜欢我就去关注我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