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成为卓越大学生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制定明确的目标、保持积极的心态、培养自律和专注力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每个大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卓越的人才。这篇文章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值得认真阅读和思考。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一)
所有的这些研究对象都明白,内在动机的作用要胜过分数、荣誉等外在奖励。他们告诉我们,“分数无关紧要”,一切都源自学习、创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曾说,“根据我的人生经验,抱负和创新永远都会胜过分数”。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二)
当卓越大学生寻求开发自己大脑的潜力,让好奇心推动生活的时候,这些追求便超越了分数和荣誉,成为他们在校动机的一部分。无疑,卓越的大学生都深刻地思考过生命的根本问题,他们在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我是谁?我为什么来到这里?我的角色是什么?出于这种追求,他们一直在思考自己重视什么、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创造什么样的世界。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三)
书中介绍了一种有关创造力的简单有效的思考方法:贝克强调所有创造都包括五个要素:空间、时间(节奏)、动作(方向或线条)、声音(或无声)及形状(或色彩)。“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会思考这五个要素,”谢里说,“它们已经成为创作过程的一种通用语言。”我们会在所有其他研究对象的创造中发现这些相同的元素,无论他们从事艺术、商业、工程、科学还是法律领域。 ”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四)
书中很多教育学、心理学的前沿理论,还有调查数据,是本通俗但也有一点学术氛围的书。尽管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但它反而更像是在说出中国学生的问题。
中国学生过于重视外在的评审标准(成绩——这是高中带来的通病,追求高绩点;还有找好工作、好实习等等),让人们忽略了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心动机”,结果让大学要么和高中差不多,埋头苦读,要么就像是踏入社会了一样,浮躁不安,最坏的是有一些人根本不学也不做,还到处宣扬“大学无用论”——其实大学本身有它作为一段学习时光独特的价值。
当然,正如本书作者指出的,这种事情不仅中国,美国也存在。但他所观察到的许多欧美的成功者,恰恰是抓住了大学时光的机遇。
成为卓越大学生,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大学阶段有一系列漂亮的履历、出色的成绩,而应该是在大学阶段,作为一名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学会理性的思维方式、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积累去到未来成为“卓越之人”的资本。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五)
这本书的作者肯·贝恩教授,曾担任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教务长和分管学术的副校长,并获得了很多美国的教学成就奖,被誉为美国最好的老师之一。他曾经出版过另一本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影响很大,并成为畅销书。这本《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也曾获得2012年哈佛大学的“教育与社会”年度好书奖。这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从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的角度,看待大学教育。贝恩教授不仅自己深入采访了几十位卓有成就的大学毕业生,参考和研究了影响人们创造力的心理学因素,还把最新的学习理论和策略与受访者的具体经历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让我们体验卓越大学生的成长历程。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本书会让你建立信心。你不必聪明绝顶,也不必记忆力过人,只要你能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心激情,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你就能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就能成为一个卓越的大学生。另外,书中对很多问题的阐述,例如,如何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如何进行理性探究,如何从失败中获益,如何驱动自己的热情和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如何选课、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与人交往等问题,对于学生把握自己,更好地利用大学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机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六)
作为高考的过来人,虽然我已在全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里接受了三年的本科教育,算得上是十八岁那场残酷战役的胜利者,但脑海中关于在案牍前奋战的日子、高考结束后对大学的想象、进入大学后长达两年的挣扎的记忆,依然是鲜活不已。
进入大学,就是进入一个全新、陌生的场域。不仅是物质环境的变化,更是思维、学习方式的全然颠覆。再也没有人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每一步该怎么走。教授、行政老师、师兄师姐……这些在学习、生活中的权威,只能以自己的学识与经验告诉你存在着的可能性。至于是否适合自己、如何辨别其中的信息,全靠自我。大学作为个人真正进入社会之前至关重要的一站,为我们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资源及时间,去思考: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到达目标?
而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一书中,作者肯▪贝恩以足够多的典型案例以及他个人对于大学教育的深刻思考,为正要进入大学、或者已进入大学却仍对学习、生活充满疑惑的青年人提供了相当全面的建议,同时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思考。就我的大学体验而言,虽然肯▪贝恩写作此书的基础是美国的大学教育,但他描述的情况、提出的不少见解对于中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顶尖的研究型高等学府而言都相当切合。对于迷茫的准大学生和大学生人群而言,此书可借鉴的内容实在是不少。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乏“相见恨晚”之感——如果能早些邂逅此书,也许我能更充分地利用好大学的资源和在校时间?也许会少走不少弯路呢?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七)
评价:
前三章比较有读的价值。后面几章讲自我管理、面对失败、处理人生难题、自我激励等在其他同类型的书里面都曾被大量论述。一些讲学习技巧的部分更推荐学习Coursera上的Learning How to Learn。第七、八章有点不明就里。第七章就“如何操作”一点来说只能总结出“接受自由教育”。第八章里提供的解决方法十分简单(例子:(252页)面对乏味的课堂怎么办?作者答:优秀的学生面对乏味的课堂也能主动提出问题学习、广泛阅读、积极思考。)书中有不少大学生的故事,能否获得启迪见仁见智。
我在这本书当中学到了什么:
(一)卓越的标准:在大学里-深层次学习;毕业后:不断成长、创造
(二)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怎么做”):
* 了解自己
1. 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
2. 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
3. 整合自己的能力,训练它们相互支撑
4. 和内在的自我对话,审视自己及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正念中“觉知”的概念相像)
5. 熟悉事物在大脑和想象中呈现的方式
6. 找出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
7. 了解什么能够激励自己、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8. 记录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叙事疗法相像)
* 深层次学习(追问为什么、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建立世界的模型)
* 不过分担心失败(片刻的失败和永恒相比),寻找失败的积极意义
* 摆脱固有思维方式(意识到原有的模式不再有效)
* 自我同情(以善意拥抱自己的痛苦、缺点、失败)
* 抛开分数,追求人生的更高目标
* 接受自由教育
* 避免拖延(注意力从诱惑→学习的转移),拖延后应宽容而不是谴责自己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八)
写作技巧的磨砺是一件须要不断练习并倾听反馈的事情,《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教你四招成为写作高手。
第一,首先牢记写作的形式和语法规则都不重要,表达本身胜于一切。每个学生的一生总会有一些特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写作必须遵循特定的要求,不过在驾驭特定写作之前,首先要记住:这种脑子里没有任何标准的写作有巨大好处。科罗拉多大学的物理系学生曾经坚持在整整一学期里,每天两次,每次花15分钟写出自己最重视的事情,而这些学生比班上其他学生的考试分数都高。
第二,最有效的写作者都能够意识到写作究竟和什么相关,这也是最重要的。要知道,一定范围的读者和作者都会期待某种特定的写作形式。尽管最理想的写作形式有着千差万别,但它们绝非随意出现,都是经历了若干世纪沉淀而成,并且都服务于一个目的,让文章更吸引人、更清晰、更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没有生来错误的语言或标点,只不过不符合特定群体的预期罢了。
第三,好的阅读会孕育好的写作,反之亦然。就像所有明智的初学者,卓越大学生会关注语言大师们哪怕是最细小的策略,他们善于识别好文章,然后慢慢开始模仿。他们十分关注那些历经世代传承下来的语言规则,尊重好的想法,不过最后他们不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他们会反复玩味一个个句子,推敲琢磨,将之拆成各个部分,然后按照不同方式组装,去发现语言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他们会研究并满足读者的期待,同时还懂得如何增加恰当的惊喜以及在何处增加。
第四,写作须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满足读者期待的阅读方式。人们通常是通过写作及得到写作反馈来学习写作,最好的学生常常自己去寻找那种能给他们反馈的课程,但并不局限于学校。他们对自己清晰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有浓厚的兴趣,并不断磨练。尽管天体物理学家尼尔格拉斯泰森已经出版了9本科学畅销书,还发表了大量文章,他仍然在写作中挣扎,还很羡慕在《纽约客》(New Yorker)中读到的那些清晰而又深入的文章。“我十分留意语言的作用以及文字组合的趣味,并且渴望能拥有那样的文采,”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九)
写作技巧的磨砺是一件须要不断练习并倾听反馈的事情,《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教你三招成为写作高手。
第一,首先牢记写作的形式和语法规则都不重要,表达本身胜于一切。每个学生的一生总会有一些特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写作必须遵循特定的要求,不过在驾驭特定写作之前,首先要记住:这种脑子里没有任何标准的写作有巨大好处。科罗拉多大学的物理系学生曾经坚持在整整一学期里,每天两次,每次花15分钟写出自己最重视的事情,而这些学生比班上其他学生的考试分数都高。
第二,最有效的写作者都能够意识到写作究竟和什么相关,这也是最重要的。要知道,一定范围的读者和作者都会期待某种特定的写作形式。尽管最理想的写作形式有着千差万别,但它们绝非随意出现,都是经历了若干世纪沉淀而成,并且都服务于一个目的,让文章更吸引人、更清晰、更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没有生来错误的语言或标点,只不过不符合特定群体的预期罢了。
第三,好的阅读会孕育好的写作,反之亦然。就像所有明智的初学者,卓越大学生会关注语言大师们哪怕是最细小的策略,他们善于识别好文章,然后慢慢开始模仿。他们十分关注那些历经世代传承下来的语言规则,尊重好的想法,不过最后他们不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他们会反复玩味一个个句子,推敲琢磨,将之拆成各个部分,然后按照不同方式组装,去发现语言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他们会研究并满足读者的期待,同时还懂得如何增加恰当的惊喜以及在何处增加。
第四,写作须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满足读者期待的阅读方式。人们通常是通过写作及得到写作反馈来学习写作,最好的学生常常自己去寻找那种能给他们反馈的课程,但并不局限于学校。他们对自己清晰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有浓厚的兴趣,并不断磨练。尽管天体物理学家尼尔格拉斯泰森已经出版了9本科学畅销书,还发表了大量文章,他仍然在写作中挣扎,还很羡慕在《纽约客》(New Yorker)中读到的那些清晰而又深入的文章。“我十分留意语言的作用以及文字组合的趣味,并且渴望能拥有那样的文采,”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十)
□ 郑渝川 原载于《南方教育时报》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被归为励志类书籍,但它显然不同于市面上的普通励志图书。美国著名教育家肯·贝恩在书中直面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很难摆脱拖延症的袭扰,对学业课程不感兴趣,无法有效实现自我管理等。这些问题,不仅在美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而且在中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突出反映。在很多人看来,大学课程从教材到教学,再到实践练习,都很难避免对科学研究、学术进展、市场状况的滞后性;而“书呆子”学霸拿到高分,却无法很好地适应职场竞争的许多案例,更被解读为学习无用的例证。
真是如此吗?肯·贝恩认为,大学中虽然存在高分低能的例子,但同样也有不少“考试得高分的深层次学习者,他们适应性强、善于解决问题、具有高度创造力和热情”,很多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都属于这类人,如默克尔、希拉里,还有中国的很多现任领导人。此外,考试成绩一般,但善于进行深层次学习的人,他们也能获得成功。
深层次学习之外,还存在两种学习方法:浅层次和策略型。策略型学习指的是为了通过某项测试、升学考试、资格检测所开展的学习,跟浅层次学习一样,学生实际上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会随着学习压力、迎考难度的加大而感到焦虑甚至抑郁。而深层次学习的前提在于,让学生找到学习的目的和动机。肯·贝恩指出,学校应当鼓励学生满怀兴奋、憧憬和好奇地开展学习,唯有如此,才会形成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肯·贝恩还认为,学校、教师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重要性不亚于使其掌握关键课程的知识。自我管理的前提是要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学校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动偏见”、“表达偏见”、刻板影响等对人的认知和行为造成的干扰,鼓励学生摆脱成见,更为主动地开展学习。
学生需要追求成功,也要学会从失败中获益,实现这两点的关键是,对成功的界定要建立在对自己的衡量而非与他人的对比之上,所追求的成功、所要避免的失败更应确定为是否专注投入。肯·贝恩还介绍了大学生面对和解决棘手问题应具备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激励及在困境中自我救赎的恰当方法,其给出的建议很富有实用性,对于中国学生及高校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十一)
我是一位工作三年的职场人士了,在工作的这段时间,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就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人生。而我们的思维模式是怎么形成的,我认为大学时代是最主要的形成时间段。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被应试教育逼迫下,除了考出好的成绩,好像无暇顾及其他。而大学,考试压力相对减小,我们才有时间重塑自我,发展自我。美国著名教育家肯•贝恩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一书中,恰好给了大学生重要的引导。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这本书,我认为和其他的同类励志指导书是不同的,它没有列举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去做,方法是什么,而是通过大量的调查事例,引导我们怎样的行为方式能产生好的结果。
第一章我认为是书本的精华,只有完全了解第一章作者的思想,后面部分的内容才有意义。这一章主要提到了贝克的“能力整合课”,正是通过这门课程,改变了很多同学的一生,让他们走向了成功之路。这门课为什么这么神奇,是因为在这门课上,贝克教授引导同学们去追求“高层次的成长”,成长不是为了增强记忆,也不是为了做一些事情能够熟能生巧,而是要挖掘大脑的无限活力,要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做事的方式,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大脑。
贝克教授的卓越学生,不是那些单纯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或者混个大学文凭,而是能欣赏自己品质和经历,并将其带到所有事情中。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停止对结果的关注,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过程中,从而构建新的人生。
在这本书中,我受益匪浅的另一方面就是书中的三中学习方法:浅层次、深层次和策略型。通过对比,我才发现在我的大学生涯里,我一直都是浅层次和策略型的学习者。我过多的关注考试的结果,想要在班级里出类拔萃,甚至有些厌倦学习,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原因就是,我从来没有进行过深层次的学习,我没有挖掘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
这本书中还讲述了如何学会自我管理,如何从失败中获益,面对棘手的问题怎么处理,如何进行自我激励以及学会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点都通过实例分析,让我们更清晰的学习到遇到这些状况究竟怎么去做。
不得不说,这本书如果在我大学时候能够读到,我的大学生活必定又是另一番景象。即使现在读到,对我的工作也是获益良多。每个人的思维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固定,好的,或者不好的,都很难改变,但是通过学习这本书,让我相信固有思维也是会被打破的,固有的学习方法也可能转变为深层次的。这本书对我们中国的学生,一定有很深刻的意义。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十二)
这本书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相信所有选择这本书的读者都是急于知道答案的人,而且我相信,占这部书读者比例最高的一定是在校大学生,其次是家长和大学教师。我们在迈进大学的校门之前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可是很多人可能一直到大学毕业也没能找到答案。
渴望卓越,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然而,什么算作卓越?怎样成为卓越的人?却不是谁都可以回答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未来社会的领头军,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甚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并造就一批卓越的大学生无论是对于学生自己,还是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著名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教务长和分管学术事务的副校长,美国影响较大的四个大学教学中心——纽约大学优秀教学中心、西北大学瑟尔精英教学中心、范德比尔特大学教学中心和蒙特克莱尔新泽西州立大学教学资源中心的创始人的肯·贝恩(Ken Bain)教授历经30余年持续研究,深入采访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德利·赫施巴克、《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掌上电脑发明人杰夫·霍金斯等数十位卓越大学生,探讨了这些极具创新精神的人是如何通过大学教育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如何通过大学教育帮助他们做出睿智而关键的决定, 最终脱胎换骨,成长为生气勃勃、富有创造力的人。作者把美国最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与受访者生动具体的学习成长经历结合在一起,揭示了卓越大学生的成长之谜。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令人振奋的科学结论:卓越大学生的成长经历证明,最重要的不是你上了哪所大学,而是在大学你做了什么最应该做的事情——只要你找到内心的激情,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卓越的大学生。
然而,依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当下的中国大学在很多学生心里并非是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地方,而是享乐休息的地方。出现这种情况,责任不仅仅在于学生自己,更多的在于我们基础教育应试的弊病,在应试教育的大氛围下,太多的中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我们的老师也经常这样教育我们的学生:“好好学习吧,现在苦点累点没有关系,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想怎么玩怎么玩,没人会管你。”看吧,在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的眼里大学都是“想怎么玩怎么玩”的地方,那么教育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平时旷课贪玩打电竞,考前翻书挠头开夜车,这样的大学生活,谈何卓越?
想要成为卓越优秀的大学生,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的变化,只有自己有了渴望,有了动机,并辅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够改变不令人满意的现在!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十三)
揭示卓越之密径与坦途
时间: 2015-11-25 来源: 广州日报
王晨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培养这样的人?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像“道生万物”一样,衍生出诸多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这本书或许可以给出你答案。
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做一次区分,一般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会有两个相异的回答方向:一个是培养当下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另一个则是培养关注社会却又超乎社会之上的有创造力的自我成长的人。这本书显然关注的是后者。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显然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来?答案是:深层次学习。肯·贝恩认为学习分成两种,一种是浅层次学习或策略型学习,只关注外在奖励,在乎荣誉、分数,迎合着人们的认可或各种测试要求;另一种就是深层次学习,这种学习为了自我的需要和动机,解决自己认为重要、有趣或美妙的问题,主导和控制着自己的学习和探索过程,联系和整合各种事物,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习惯,建立自己独特的深层次理解。当然,它还要求有探究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理解别人苦难和寻求社会正义的高尚价值观;谦虚而自信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毅力;能与自己进行对话和反思;能不断从失败中学习;……有了这些优秀品质,想不成为卓越的人都难。
实际上,除了热情、信念、态度,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提到的保罗·贝克教授的能力整合方法,即如何实现将广博的信息、知识和体验整合成自己的独特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我们知道,要在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或者因素之间构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的,而创新往往就产生于这种没有可能的联系之中。你能否用一种音乐的节奏打出对一个人的特质的理解?你能否从一截树枝、一块奇石等物体创造出符合事物特性和节奏的一个人物及其生活?这些要求你的思维能够在空间、时间(节奏)、动作(方向或线条)、声音(或无声)及形状(或色彩)这五种要素进行结构化的思考和联系。实际上这一方法可以迁移,当你的脑海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元素,如何在一种结构化的框架内将这些元素进行各种可能的立体空间内的排列组合,以寻求一种独特的创新联系,然后进行解释和论证,这应该是思维创造的基本方式之一,以这样的方式来充实和训练自己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操练。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十四)
人生因卓越而精彩
作者:郭震生
说到教育,我们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这套程序:教、学、考。关于教育的目的,很多时候被人忽视,直到学生考入大学,这种单调的应试教育模式才得到释放,然而,象牙塔之中,又有多少学生在青春的迷惘和恍惚中度过了四年时光,是他们不想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多数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方式和方法,学习的习惯还被禁锢在十二年寒窗的岁月里。如何突破,如何找打一条正确的路,这很重要。
说到底,教育的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北大的校长也曾经说过,大学最根本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成长。如何帮他们呢?美国教育家肯•贝恩撰写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一书,清晰的为大学生刻画了一幅“成长规划图”。在这本书中,他详细的介绍了什么样的大学教育才是当代大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怎样打破只学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瓶颈。怎样在科学的学习中使得自己的获益最大化,从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在这本书中,肯•贝恩教授阐述了“卓越”的概念,告诉了我们驾驭理想翱翔的人是一种怎样的精彩!我们羡慕天才,也希望成为“专才”,天才和专才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得到的,它要我们努力去追求,怎么追?先迈哪条腿,看了这本书,你就会了然于心。当然,人性也是有弱点的,比如焦虑、抑郁、拖延、固执、和偏见等等,怎样克服这些呢?肯•贝恩教授也指出了具体的方法,利用这些开出的处方,我们可以轻松的找到自己的顽疾所在,对症下药,逐步矫正,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与其说这是一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读本。它看似在传输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实它是在剖析精神层面的薄弱点,将我们从固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寻找那渴望已久的思想和学术自由。
没有激情的学习是痛苦的,而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只能成为“人力”而永远不会成功。本书作者肯•贝恩教授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和畅销书作者及众多杰出人才甚至天才进行多年的研究,探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在大学中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将他们的方式方法幻化成浅显的文字,可以说,认真读过此书后,对任何爱学想学的大学生来说,都会受益匪浅。
一个思想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脱胎换骨,迅速成长,让人生变得无比精彩,除了坚持,就要有一个声音来指引,那个声音不需要有多厚,它只要一点五厘米就足够!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读后感(十五)
成就卓越原来有章可循
——读《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有感
文/岸晓风
也许大家还在为《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拍案叫好时,美国著名教育家肯·贝恩(Ken Bain)又推出他的新作——《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为大学生大学阶段实现“卓越”设置“计划表”和“路线图”。
毫无疑问,《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是一本值得广受重视尤其是学生和家长重视的书。作为一个曾经的大学生而言,这本书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脉络非常清晰。通俗的说,这是一本“说理”占很大篇幅书。作者能够教导大家该“怎么做”,首先必定对为什么、怎么样是了然于心的。当然,这也是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特质,即说理非常透彻,层层递进。全书的主要脉络是“他们为什么会成功”,文中列举了贝克教授的课程和几个成功人士的例子。接下来依次是“专才”的炼成过程、自我管理、应对失败、面对棘手问题、自我激励、自由教育、学会选择,读完全书,发现这个脉络一环扣一环的,非常严谨。
二是细节非常真实。我们现在经常提到一个词细节,无论是好的新闻、好电视节目还是好的书籍,“细节”都是举足轻重的。好的脉络是骨架,好的细节则是血肉。如果说这本书能够在众多励志类书籍里卓尔不群,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它细节。当然这个细节是要做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一书中,作者深入采访过包括《哈利·波特》作者J. K. 罗琳、掌上电脑发明者杰夫·霍金斯、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威廉·阿伦在内的数十位卓越大学毕业生,获得了大量翔实丰富的经验个案,这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已经决定了本书成功。
三是操作性非常强。经常有同学和朋友向我抱怨,有些励志类、自我管理类书籍的确在短时间里给力他们较大帮助,但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使得这种“正能量”不可持续。与此相反,《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则是一个绝佳的成功范本。比如书中对于“面对乏味课堂该怎么办”等之类具体的问题均提出既高屋建瓴又具体实用的合理建议。同时还详细诠释了“十一条深度阅读经验”、“提高学习效率的九条建议”、“学会写作”等问题,“处处皆干货、熟读有惊喜”,作为一个目前介于“成功”和“不成功”之间的、一个曾经大学生,我真诚的推崇这本书。(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