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蜜蜂》读后感锦集

《蜜蜂》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1 19:25:24
《蜜蜂》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01 19:25:24   小编:

《蜜蜂》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故事以蜜蜂为主线,通过描述蜜蜂的生活和工作,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深入了解蜜蜂的世界,并借此反思人类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小说引人入胜,令人思考,值得一读。

蜜蜂读后感(一)

《蜜蜂》这本书寄过来的时候,纸盒大到我以为他们搞错了,然而......它就是大。我把它放在阅读架上展开,占了半张桌子。好多蜜蜂啊,还有个附页“神奇拓扑折纸翻翻乐”,我折出了“蜜蜂的成长”,一翻,幼虫,再翻,蛹,三翻,成虫,好玩!

我们这里,放蜂人年年来,我见过他们戴纱帽取出巢脾,但没见过蜂蜜如何取得。有人说“割蜜”,也有人说“摇蜜”,到底是“割”还是“摇”呢?书里说的是取出巢脾后,用软毛刷赶走蜜蜂,再将巢脾放入手摇的圆筒,利用离心原理取蜂蜜,原来“摇”是对的。不过书里还说用尖利的东西刺破蜂巢,让蜜流出来后再摇,那么“割”也是对的。

前几天去摘玫瑰花,被蜜蜂刺中过,亲眼见它的螫针后拖出一团软白的内脏,的确是不得活了。

花粉的采集也很有意思。曾见过从凌霄花筒里爬出的蜜蜂一头一脸的黄色花粉,它趴在花瓣上清理了半天。前爪刷头颈,后爪刷腹背,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后爪中下部的花粉篮有两枚黍米大的花粉粒。花粉它怎么吃呢?看这书才知道,原来回去还要加工,和上唾液和蜂蜜发酵后才是蜂花粉,喂幼蜂,喂蜂王。蜂蜜算是液体仓储物,蜂花粉是固体。

嗜甜的动物何其多也!熊和老鼠,还有鸟和蜘蛛、蛾类。在花心里遇到的金龟子种类不要太多哦。黑又亮的小圆金龟子最喜欢吃蜀葵了,穿迷彩服的小金龟子爱吃玫瑰花。采玫瑰花的时候,手一靠近,蜜蜂就轻盈地飞走了,而胖大的有细纹的某金龟,像五十年代末农民诗人写的那样:党是俺娘俺是孩,一头扎进娘的怀,咕嘟咕嘟咂奶水,谁拉俺也不起来!任你摇晃半天,根本就不理睬。直到花都采下来了,才如梦方醒,嗡地一声飞走,坦克一样。再看它采过的花心,跟余占鳌和九儿姑娘滚过的高粱地似的,一地狼藉。

我小的时候,妈妈的同事是个作家,他写《蜜蜂的故事》,送我一本。书里说蜜蜂跳“8字摆尾舞”,我深感兴趣,但只是说了它指示了蜜源植物的方向和远近,具体到圈儿多大算远多大算近,方向如何对应,摆尾频率与精准距离的关系,则没有讲。而这本《蜜蜂》讲清楚了,解了我多年的一个大疑问,“摇摆一秒钟约相当于100米”!

看书有什么用呢?对这个世界好奇,总会有疑问。如同花香引来蜜蜂,书引来人,人寻来书,彼此成全,真好。

蜜蜂读后感(二)

春夏之交,正想给孩子们讲解关于生命周期的主题。蚕宝宝,蝴蝶这些都差不多讲腻了,换个口味讲蜜蜂吧。说到蜜蜂,大多数人的第一念头就是千万不要去惹这种生物,被它蜇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蜜蜂都有螫针,雄蜂就没有。有螫针的是雌蜂(包括蜂王和工蜂)。当然这个小知识我也是看了彼得·索哈的《蜜蜂》后才知道的。

蜜蜂

评价人数不足

[波兰] 沃依切赫·格拉伊科夫斯基 文 彼得·索哈 图 / 2018 /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蜜蜂》这本绘本非常值得购买收藏。第一,它囊括了所有与蜜蜂有关的信息,绝对对得起’蜜蜂的百科全书’这个称号。第二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是波兰的一位科普作者,而插画师是养蜂人的儿子,他们都对蜂蜜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假如不告诉你书中的图片是画的,估计你会觉得是相机照的,可见插画师对蜜蜂的熟悉程度和画功。

传统印象中的科普绘本有点儿枯燥乏味的,但是《蜜蜂》完全打破了我这种刻板印象。它里面有关于蜜蜂的各种冷门小知识比如蜜蜂可以数到几?还有很多与蜜蜂相关的小八卦如蜜蜂什么时候上厕所?不仅如此还有动手制作美味食物环节,和提供道具讲故事等等。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下这本书的精彩之处。

包含了至少56个与蜜蜂相关的知识点

仔细读了《蜜蜂》十多遍,总结归纳了56个与蜜蜂相关的知识点。从蜜蜂的起源,到族群的构造,如雄峰的任务就是和蜂王交配,交配成功会死去,交配不成功会被工蜂赶出去在漂泊和饥饿中死去。真是史上最可怜的爸爸了。从如何选择出蜂王到蜜蜂不同的舞姿代表不同的信息。从需要蜜蜂授粉的植物,到同样能完成授粉的别的昆虫。从人类直接猎食蜂蜜到学会人工饲养蜂蜜,到运用蜂蜜制作不同的美味食物,见证了人类的伟大智慧。还包含很多关于蜜蜂的小知识,蜜蜂从哪里来,以及蜂针疗法让人打开眼界。同时我为蜜蜂这么小小的一只,一小时能飞30km而赞叹。

人类是如何从生物上获取灵感进行发明创造

书中介绍了很多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而创作的东西。将蜂蜜筑巢的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制作成蜂巢状板材运用于制作飞机汽车轮船的零部件。编制篮子来源于鸟巢的启发,相机模仿的是人的瞳孔等等。鼓励孩子多多观察大自然,并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这让我想起读初中时,观察到大蒜,葱,这些植物很少被害虫侵犯。当时问生物老师,难道不可以提取里面可以防蚊虫的成分代替农药吗?老师当时说想法挺不错的。那时候除了老师也没有别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这样不了了之了。想一想如果当时能有资源鼓励我持续研究下去,说不定就成了科学家了哈哈哈。

和孩子一起制作美味的食物

利用蜂蜜制作的美味食谱实在是太多了。书中提供的两个食谱,可以在家和孩子们一起试一试。

动手制作讲故事

这本书附赠的游戏纸非常好玩,看完书以后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制作这个小道具,用自己的方式把了解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而且还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哦。

给孩子播种一个爱护环境的种子

在《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蜜蜂》的文章里,张劲硕博士提到一个朋友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蜜蜂灭绝了,人类最多只能活四年’这个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蜜蜂数量的锐减,很多生物体的灭绝意味着我们这个地球的环境越来越差。当看到文中叙述“随着森林的被砍伐,森林养蜂的方式淡出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爱吃蜂蜜的狗熊也变得十分罕见。”十分的难过。这让我想起了《西雅图酋长的宣言》中说说的:

我们相信:所有的生命互相关联,

就像我们流淌着共同的血液。

不是我们织出生命的网

我们只是其中的一条线。

我们对生命之网所做的一切,

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给孩子买绘本读书讲故事,难道仅仅是为了他们从中获取一些知识?我猜,应该不止于此。比起知识,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够得到真善美的滋养,也希望他们能从书本中获取力量,同时开启自己思考,思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蜜蜂读后感(三)

文|莫诺格

犹太人几乎是全世界公认的最聪明的人种,而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犹太人的孩子刚懂事时,母亲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年幼的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由此孩子便会在懵懂之间得出一个结论:书是甜的。

犹太人此举无非是想让孩子明白知识就像这甘醇的蜂蜜一样,甜美多汁,回味无穷。

我们都知道蜂蜜的甘美,却鲜有人了解蜜蜂的可贵。蜜蜂作为大自然的小生灵,每天辛勤地采蜜、酿造香醇的蜂蜜,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或隐性或显性的财富,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蜜蜂,将会沦为一片死寂。

既然蜜蜂这么重要,我们又有什么途径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它呢?2018年4月,后浪出版社推出的这本由波兰知名插画师彼得·索哈和文本作者沃依切赫·格拉伊科夫斯基联合创作的大型手绘图文百科图书《蜜蜂》就可以完美地解决我们这一需求。

《蜜蜂》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蜜蜂王国的手绘图文百科图书,目标读者群是6—12岁年龄段的儿童,所以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本童书绘本。

虽说是童书绘本,但实际上《蜜蜂》这本书通过全面的内容科普以及精美细致的手绘画面征服的绝对不仅仅是6-12岁的儿童,而是全世界任意年龄段的人,一本70页的书真正做到了很多作者梦寐以求的“老少咸宜”,挑起了科普童书绘本的脊梁。

全书将严肃的文字与活泼生动的手绘图片相结合,从蜜蜂与恐龙的渊源出发,到蜜蜂身体的构造、种类和分工、蜂王与蜜蜂的繁殖、蜜蜂的舞蹈、从蜜蜂衍生出来的仿生学、有关蜜蜂的逸闻趣事、养蜂人及相关介绍等等科普常识,为我们360度无死角且立体化地揭示了蜜蜂王国的一切。

我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标题用到了“大尺度”这样的字眼,当然并不是说这是一本性教育的科普童书,而是说这本童书的长度与宽度大到超过了我一开始的想象,在收到《蜜蜂》以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实在是太大了吧。没错,《蜜蜂》的开本是889mm*1194mm,成品的尺寸达到了272mm*370mm。说数字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把这本书摊开,书页上可以坐下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孩。

图片来源:魔云兽

《蜜蜂》极强的可读性全都依赖于两位作者的通力合作。绘者彼得·索哈是波兰的一位设计师和插画家,在创作这本书的手绘时他有着“养蜂人的儿子”这一无与伦比的优势,故而能够将现实中外形不够讨喜的蜜蜂画成呆萌且容易亲近的卡通形象。在《蜜蜂》一书里,他用细腻柔美的笔触手绘出符合儿童审美的蜜蜂王国,除了对蜜蜂描摹外,他还对其他小动物进行了同样的处理,让孩子看了欣喜,大人看了童趣。

而文本作者沃依切赫·格拉伊科夫斯基是波兰的一位科普作者,他始终致力于写严谨但又不失乐趣的科普作品,他的文字浅白易懂,将科普的对象深入浅出,极大增强了作品生活化的气息,他将位于神坛的科普对象拽入凡间,写出了一部部接地气的科普佳作。同时,他还担任了科普期刊翻译这一职位。

《蜜蜂》这本书自2015年波兰语首版至今,已被翻译成25种语言,且已经荣获10项国际大奖。硕果累累的背后暗含着《蜜蜂》一书的巨大魅力,可以说没有广大读者和业内人士的认可,《蜜蜂》也不可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图片来源:魔云兽

图片来源:魔云兽

《蜜蜂》一书以蜜蜂与恐龙的渊源开篇,作者沃依切赫·格拉伊科夫斯基在绘本的第一句这样写道:“蜜蜂在地球上已经存在至少有1亿年了!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插画师彼得·索哈则配合着手绘上了一只体型庞大的恐龙和数十只蜜蜂。蜜蜂玲珑可爱,恐龙巨大呆萌,两者相得益彰,毫无违和感。正是这样的精美巧妙的设计让小朋友很容易接受并且了解到蜜蜂历史之悠久。

翻过这页往后看,却发现画风发生了惊人的转变。原先玲珑可爱的小蜜蜂变得硕大,样貌甚至有点狰狞。这是为了向小朋友详细介绍蜜蜂身体的构造,从蜜蜂的头部、胸部、附肢到前翅、后翅、蜜囊、螯针甚至包括复眼、下颚和口器都有镜头的特写。而画风的突变也表明出绘者彼得·索哈做事的严谨以及认真的态度。

接下来,《蜜蜂》继续介绍了蜜蜂的种类和分工、繁殖的过程与方式、舞蹈与蜜源距离的关系、如何授粉(值得一提的是,在讲述蜜蜂授粉以后作者向读者耐心介绍了需要授粉的水果和蔬菜以及除蜜蜂以外的其他授粉动物,这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养蜂方式历史的变迁及养蜂人这一职业。

最后《蜜蜂》一书又花去大量篇幅去写“蜂蜜和其他蜂产品是怎么做成的”、“蜂蜜的种类和蜂蜜做成的食品”“蜂蜜美食家和蜜蜂的敌人”等知识,两位作者力图通过一种事无巨细的方式全盘展示蜜蜂王国的点点滴滴,这些边角料看似不起眼,却是孩子们得以进行想象力训练的秘密花园。

我们跟随作者近距离地欣赏蜜蜂王国,消除了我们身为人类与蜜蜂之间的隔阂,填补了我们之间的信息差,真正从感性层面和理性层面对蜜蜂进行了双重的深入了解。这也是《蜜蜂》一书再版多次的意义所在。

纵览全书,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蜜蜂》一书的三大亮点。

第一大亮点即是蜜蜂王国其实对应着我们人类的母系氏族社会。整个蜂巢中最重要的就是蜂王,但蜂王是产卵的雌性昆虫,甚至可以说蜂王生存的意义就是为蜜蜂家族不断地产卵。而负责建造蜂巢和照顾幼蜂的工蜂同样是雌性昆虫,这与人们最初的性别构想截然相反。如果拿男权社会那一套来阐述蜜蜂王国,你会发现只有大错特错以及错上加错。因为蜜蜂王国是严格映照我们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呀。作者在书中解释道:“雄蜂是没有螯针的,只有雌蜂(即蜂王和工蜂)有螯针。”

在蜜蜂王国,雌性昆虫因为担任着繁衍后代这一伟大使命而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而反观雄蜂终日无所事事,不飞出去采蜜也不能哺育幼蜂,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与蜂王交配,交配以后就会立即死去。

作者沃依切赫·格拉伊科夫斯基在书中写道“一个有几万只蜜蜂组成的蜜蜂家族只有一个妈妈,父亲却可以有好多。”这和我国云南摩梭族的走婚制度几乎如出一辙。摩梭族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母系大家庭以及具有古代早期“对偶婚”特点的走婚制度。

这一大亮点小朋友可能很难察觉,但是大人读者们则可以细细品味以及认真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在某方面帮助我们扩宽思路。

第二大亮点即是由蜜蜂衍生出来的仿生学。书中详细介绍了人们模仿蜂巢制造了蜂巢形板材和用蜂巢形板材制作的牢不可催的冲浪板,模仿爬行动物鳞片制作的金属铠甲,模仿蜘蛛爬行的交通工具,模仿鸟巢的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场,模仿海螺形状的楼梯,借鉴多孔动物海绵骨骼的伦敦圣玛莉艾克斯30号大楼,模仿玉米外形建造的芝加哥马里纳城……

人类受到大自然的启发,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本身可能被我们所忽略,因为人们太容易因为习以为常就不去珍惜,而《蜜蜂》一书极好地提醒了我们,就像一面镜子,不用像唐太宗那样“知兴衰”,只用有意识并且能够珍惜和感恩奇妙的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一切足矣。

第三大亮点即是书中大量有关蜜蜂的逸闻趣事。比如人与蜜蜂始于远古的交集;古埃及人与蜜蜂的渊源;蜂蜜让希腊众神长生不老;人们为了避免腐烂,将亚历山大大帝的尸体浸泡在蜂蜜之中;波培娅皇后为永葆青春用驴奶泡澡用蜂蜜擦拭身体;在斯拉夫蜂蜜更是纳入了其文化体系,自成一统;圣安布罗斯因为孩提时代蜜蜂的青睐而成为“圣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将一只普通的蜜蜂作为国家的标志……

书中这样的逸闻趣事不胜枚举,恕我不再一一列尽。正是有了这些有关蜜蜂的逸闻趣事,我们才能更加饶有兴味地去阅读这本书。

而这本书的三大亮点都做到了艺术与科普的完美融合,“引人入胜”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这本书的。

唐代的诗人罗隐曾感慨蜜蜂的辛勤劳作“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确如此,经过计算,1只蜜蜂需要采集上百万朵花,飞行约15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飞行4圈),才能制造出1千克的蜂蜜。

表面上看蜜蜂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只为酿造最甘美的蜂蜜。但蜜蜂又何尝不乐在其中呢?毕竟我们不是蜜蜂,永远无法了解它们的真实想法。但是《蜜蜂》这本书让我们全面地了解了蜜蜂王国,是我们得以走近蜜蜂王国,亲近自然的第一步。

至少看完《蜜蜂》,我得以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联系,并且开始感激蜜蜂这样无私奉献的小生灵了。

总之,这样一本“大尺度”的蜜蜂百科童书绘本,你值得一看再看。

蜜蜂读后感(四)

最近读了一本科普书,被其中有趣又密集的知识点吸引,读过几天后还念念不忘,为了不浪费自己掌握这点新知识,基于这本书,我做了一份问卷。

令我高兴的是,目前为止,最高分是一位一年级小朋友,他只答错一道题,获得95分(其他分数分布六十分较多)。问了一下妈,告诉我孩子也读过了这本书。

这不由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一本给孩子的科普书,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可以使孩子读过之后,掌握书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知识——我出题时候已经考虑知识分布,覆盖率保证均匀覆盖全书。

要知道,我们给孩子启蒙,带孩子学习,衡量标准从来不是给他读了多少,而是他吸收多少,如果把启蒙比喻成往杯子里注水,不管我们用水壶、用水桶、甚至引百川倾大洋,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有多少水,是准确注入到杯子里的。

本来只是我自己喜欢,但是看了这位宝宝的答题,可以看出,这本科普书在传播知识方面作用非常卓越,所以我们不妨梳理一下,一本可以让孩子喜闻乐见并读完后可以记住的科普书,是什么样子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让这本书正式出场吧,它的名字叫做《蜜蜂》,来自于波兰,它的文作者沃依切赫·格拉伊科夫斯基,是一位科普图书作者,同时也是科普期刊的翻译。绘者就很有意思了,绘者彼得·索哈是一位养蜂人的儿子,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他的笔下,每一只蜜蜂都那么栩栩如生,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蜜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蜜蜂与人类的关系,也许没有任何人能比一个养蜂人的儿子的绘者画得更好更贴切了是吧。

此外,十项国际大奖的头衔也是我挑选它的原因。

※获奖记录※

2017 年英国作家协会(SOA)教育写作奖

2016 年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奖

2017 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德国唯一一个由国家赞助的文学奖项)

2017 年在爱沙尼亚举办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 最佳翻译奖

2015 年波兰图书出版商协会最美童书奖

2017 年奥地利科学、研究和经济部科学图书奖

2017 年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会莱比锡阅读罗盘奖

莱比锡书展EMYS非虚构类最佳图书奖

波兰罗兹设计节必买大奖

瑞典膳食学院最佳儿童图书翻译奖

一般买了书,在拿回家的路上,我会想,回家后怎么引入话题开始给孩子讲这本书。通常引入话题都是找“可以引发孩子惊奇的”和“贴近孩子生活的”。

《蜜蜂》这本书非常省心,它自己的开篇就非常引人惊奇,我们只要和孩子闲聊“现存有一种昆虫曾经和恐龙一起生活过,你知道是什么吗?”就足以引起他的兴趣了,如果孩子是有好奇心的恐龙迷,那就更容易了;并且,《蜜蜂》这本书也太大了,放在车里无所遁形,孩子第一眼就会看到,自然而然的说“有新书啊,给我讲啊!”

《蜜蜂》中有很多有趣的小知识,如:

最早的迁徙养蜂人是哪个国家的?

雄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拿破仑和蜜蜂有怎样的联系?

为什么没有蜜蜂,我们都不会有衣服穿?

哪位王后为了美容到哪里都带着蜂蜜和500只驴子?

……

在过去我会单纯的被这些知识吸引,但是现在,因为带孩子读书,我会分析,为什么这些知识会吸引人,并且会让人印象深刻,合上书后还牢牢记得。然后用总结出来的标准,继续选书给孩子。

第一原因当然是有趣,但是那么厚的一本书,单单有趣并不足以让你记得绝大部分。

所以让孩子印象深刻的,还是因为书的知识结构。我们知道,每一本书都有它特有的结构和线索。而每一个小朋友,都在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逻辑习惯。如果这二者节奏相近,气场相合,那就像交朋友一样啊,小朋友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位新朋友的名字和特点的。

如下图,知识之契合,就像动物的骨头遇到他的肉身,合二为一。

鳄鱼_腾讯视频

《蜜蜂》的行文线索非常契合孩子的思维习惯

开篇用和恐龙的比较引出蜜蜂的历史,小朋友很容易在夸张的惊叹中,就知道并记住了这个一亿两千万年。

然后接下来呢,这古老的蜜蜂是什么样的呢——介绍蜜蜂的生理结构;

又是怎么生活的呢——介绍蜜蜂的社会结构和繁衍方式;

蜜蜂和人的关系——这一部分开始了大篇幅的包含昆虫学、仿生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介绍,从亚历山大、拿破仑到田园养蜂人,从和狗熊争食蜂蜜到自制蜂箱,从俾格米人到城市社会,在一切有花朵的历史时间和地理范围内,都有着蜜蜂的行迹。

《蜜蜂》的画风也非常契合小朋友的审美

自带一种非常严谨的萌感,比如埃塞俄比亚人画得非常可爱;比如喀麦隆人画成一捆稻草里一张小黑脸,让厚厚笑了好久;比如在蜜蜂的后腿上,画上两团蜜,孩子看了很有趣,问“妈妈为什么这里有两团小蜜点?”告诉他蜜蜂本来就是在后腿储藏花粉和花蜜。又问“为什么有的蜜蜂有有的蜜蜂没有?”告诉他并不是所有的蜜蜂都是采蜜蜂呀,还有保育蜂、清洁蜂,还有雄蜂、蜂王等。

《蜜蜂》专业而又贴近孩子生活

关于一本书如何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印象深刻,除了新奇感和知识展现方式,还有一点就是是否贴近生活。蜜蜂在贴近生活这一点上当然毋庸置疑,且不论衣食住行中蜜蜂的参与程度,试想有几个宝宝没有被蜜蜂蜇过的经历呢?

讲别的昆虫可能是贴近生活,讲蜜蜂已经是贴近血肉了。

讲到蜜蜂的蜇针,告诉厚厚,蜜蜂当时就是用这东西扎你的,那为什么扎一下就那么疼呢?其实使被蜇伤的人疼痛的,是蜇针相连的毒囊呀,毒液注入人体,才引起红肿和疼痛,并且还可以告诉孩子,蜜蜂蜇人后,蜂针基本不会从人体拿下,并且会带出蜜蜂的内脏,所以蜜蜂蜇伤小朋友后,自己也活不长了,还是比较悲惨的。

不过熊蜂例外,熊蜂的针比较结实,可以连续蜇人。

《蜜蜂》中可以引起孩子兴趣的小知识点非常多,可以说,读完这本书,孩子对于蜜蜂基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从知识的密度到结构,本书非常具有代表性,堪称这个小领域的领袖级科普童书了,从此,你读的其他蜜蜂相关,不过是对这本书的补充。

蜜蜂读后感(五)

小时候,家里养蜜蜂,我难免隔三差五地被蜜蜂蛰。被蛰的地方总是肿起来,烫烫的,又疼又痒。我哭闹的时候,爸爸告诉我说,蜜蜂并不是故意蛰人,而是以为受到了攻击,想要保卫自己的家园;而且,蛰完人后由于没了蛰针,蜜蜂自己也会死掉。又说,被蛰也不全是坏事,还有人专门接受蜂毒疗法来治病呢。我于是有了新的角度来看待蜜蜂的蛰人行为,对这种小生灵有了一点怜惜。

最近,跟朗朗一起读书时,又在另一本书中看到,蜂蜜不但可以美容养颜,还可以用来治疗伤口,不由地对蜜蜂又有了一层喜欢。这本书,就是后浪出版的《蜜蜂》。

这是一本纯手绘的蜜蜂图文百科,文本作者是波兰的科普作者沃依切赫•格拉伊科夫斯基,绘者则是知名插画家彼得·索哈。这本书荣获了10项国际大奖、被翻译为25种语言,并且得到了果壳网ceo姬十三、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昆虫科普达人三蝶纪、国家动物博物馆张劲硕博士等人的联袂推荐,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棒。因此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获奖记录:

2017 年英国作家协会(SOA)教育写作奖

2016 年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奖

2017 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德国唯一一个由国家赞助的文学奖项)

2017 年在爱沙尼亚举办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 最佳翻译奖

2015 年波兰图书出版商协会最美童书奖

2017 年奥地利科学、研究和经济部科学图书奖

2017 年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会莱比锡阅读罗盘奖

莱比锡书展EMYS非虚构类最佳图书奖

波兰罗兹设计节必买大奖

瑞典膳食学院颁发的最佳儿童图书翻译奖

这本书内容丰富,囊括了关于蜜蜂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书中从蜜蜂的起源与演化谈起,介绍了很多蜜蜂的生物学知识,比如蜜蜂的身体结构、种类与分工、8字舞、蜂王的飞行婚礼;也介绍了蜜蜂在仿生学上的应用;还讲了很多蜜蜂与人类之间的故事,比如古埃及人与蜜蜂的渊源、埃塞俄比亚人如何养蜂、拿破仑为什么要把蜜蜂刻在法国国徽上;还有关于蜜蜂的种种趣闻,比如蜜蜂可以作为武器用于战争中,也可以用来保卫农田与体型庞大的大象打架……知识点非常多。

同时,作为一本儿童图文百科,这本书有着大量精美的手绘图片以及巧妙的版式设计,使得这本书具有浓浓的趣味性。

绘者和版式设计人员的小心机,从封面、封底和简名页就开始了——

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个养蜂人,养蜂人一副胸有成竹、万事尽在掌握的淡定表情,而封底的狗熊则被蜜蜂蛰得咋牙咧嘴的,与养蜂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朗朗拿到书,一下子就注意到了狗熊的表情,问我:“妈妈,这只熊怎么不高兴啊?它是被蜜蜂蛰疼了吗?蜜蜂为什么要蛰它啊?”

这个问题我还没回答呢,朗朗很快又被简名页上的插图吸引了:“妈妈,这个人是小偷吗?你看他身上还有刀呢!”完全不用我费口舌,朗朗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求我给他讲讲到底是怎么回事了。我只能说,绘者太懂得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了吧!

超大的开本设计

这本书的尺寸也很大,成品为272 mm * 370 mm(比笔记本电脑还要大出一大截)。这有两个好处:

一是使得文字在每一页中只占了底部一点点的空间,这种图大字小的设计让人感觉这本书更像一本绘本,不会让孩子望而生畏;

二是让绘者有足够的空间来绘制细致的图片,而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知识。

比如,在下面这张图中,孩子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蜜蜂的卵是乳白色的,形状像一个极小的迷你香蕉,之后卵发育为幼虫,幼虫小的时候形状有点儿像月牙,渐渐地,弯弯的月牙会变直,并且逐渐形成蜜蜂的各种器官,能分辨出头、胸、腹三个部分了,最后才变成我们平时看到的蜜蜂的样子。而这样的发育过程,就叫做变态发育。

图文并茂,牢牢抓住读者的“兴奋点”

书中有不少让孩子惊讶的“冷知识”,绘者都用图画表现了出来。

比如,在讲到蜜蜂在地球上至少已经存在了1亿年时,绘者就画了一只超大的恐龙和围绕着恐龙的小蜜蜂,孩子一下子就会意识到,蜜蜂居然跟恐龙一样古老。

再比如,书中讲到,有个人把蜂王放在身上,吸引了62 kg的蜜蜂停留在他身上。这个数据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作者就画了一张全身停满了蜜蜂的人的图片,特别有视觉冲击力。

图画内容丰富,适合知识拓展

书中的图片内容很丰富,在跟孩子一起阅读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知识拓展。比如,在讲到蜜蜂与原始人的交集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图片给孩子讲讲原始人是如何利用工具捕猎的,讲讲摩擦取火、洞穴壁画等等。我跟朗朗讲这些的时候,他马上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历史绘本,这些知识就串起来了。

心灵的滋养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朗朗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对蜜蜂起了爱惜之心。

在讲到蜜蜂1分钟之内能给15~20朵花授粉时,他感叹“蜜蜂好厉害啊”;在讲到蜜蜂有很多敌人时,他感叹“蜜蜂生活的真不容易”;在讲到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蜂群崩溃失调”,大量蜜蜂突然消失时,他更是表示,他也想像书中那样,在屋顶养蜜蜂。

其实之前他也说过类似的话。

我们一起看纪录片,里面讲到,由于塑料污染了大海,一个鲸鱼宝宝体内积聚了太多毒素而死去了,整个鲸鱼家族都因此而悲痛万分。朗朗就说,他长大了想当渔夫,一边打渔,一边打捞那些海里的垃圾。

我们一起看《黑骏马》,里面讲到黑骏马被人所抓,后来为了自由纵身跳下了悬崖,朗朗就说,他长大了要开个马场,如果有野马到马场里来吃草,就随便它们吃,但是不要把野马抓起来。

……

《蜜蜂》这本书又在他心里埋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让他慢慢懂得,人类是属于地球的,地球却不仅仅是人类的。这或许他阅读这本书,除了满足好奇心、拓宽知识面以外,更重要的收获吧。

因为,正如导读里所引用的那句话:“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

————————

PS1:有妈妈问这本书适合多大的孩子,个人觉得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吧,因为书中知识点比较多。

蜜蜂读后感(六)

我对好看的绘本完全没有抵抗力,更何况这是一本介绍神奇的蜜蜂王国的百科全书。

所以,当大开本的童书《蜜蜂》还没有进入制作阶段,仅是一个pdf文件的时候,我就决定要为这本书的推广出一份力。

一个社恐的我,做了三天心理建设才敢去请大佬们帮忙写一段推荐语。我天花乱坠地讲了讲这是一本什么书,还截了一些《蜜蜂》的图给老师们看。因为这些老师都比较忙,我发完申请需要等待,这个过程真的是很忐忑。当时心想,只要有一个答应就谢天谢地了。谁知道,过了三天,他们竟然都答应了。

在此特别感谢4位老师:

这本书制作的过程都是编辑老师在忙。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要怎么介绍这本书呢。等到样书出来,我真正摸到纸质书的时候,立刻决定做一个动画视频。

我太喜欢这个画风了,而且发自内心认为它真的真的非常美,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后面说。于是从零开始学AE,用了其中一个功能制作了一个视频,Susie老师帮忙制作了一只可爱的蜜蜂。由于我的动画制作技术太次了,密斯陈老师建议请配音演员来抬高一下质量,于是我请女儿帮我做了配音,完成了这样一个视频,视频内素材全部抠图自本书,技术有点渣:

腾讯视频

当然,这本书在视频里你看不出大小,但是真得很大,我再给你们看一个视频:

腾讯视频

是不是非常大,开个玩笑哈。这个书的尺寸是27.2cm*37cm。

我们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宝贝。

这本书这么美,第一功臣是绘者彼得·索哈,他是波兰的一位设计师和插画家,还是养蜂人的儿子。大概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画出来的作品透着一股认真又细致的劲儿。他用精美的画面,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的蜜蜂世界。

文字部分的作者沃依切赫·格拉伊科夫斯基,则是波兰的一位科普图书作者,他还是科普期刊的翻译。

二人强强联合创作出的这本好书,非常吸引人。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们可以去思考蜜蜂与自然,人与蜜蜂之间的关系。

因为内容和画风都非常棒,因此这本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至今已经被翻译成了25种语言。

而且更厉害的是,这本书几乎受到了每个国家的小读者和专业荐书人的喜爱,从2015年开始至今,已获得10项国际大奖。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次是:

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是公认的漂亮,审美水平高,而且是非常靠谱的具有文学性的科普作品。

《蜜蜂》这本手绘图文百科除了漂亮之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知识全面、资料丰富有趣。换句话说,如果你想通过一本书了解蜜蜂这个物种,那《蜜蜂》真的是满足你好奇心的不二之选。

它会告诉你蜜蜂的生物习性。比如:身体各部分特征是什么?蜜蜂如何繁殖和交流,蜂群怎么选出蜂王等。

它还讲蜜蜂的仿生学应用。比如:重量轻结构坚固的蜂巢型板材就是受蜂巢的六边形结构启发。

它还会分享历史上有关蜜蜂和蜂蜜的趣闻。你知道古埃及人如何制造蜂箱的吗?你知道为什么拿破仑要把蜜蜂刻印在国徽上吗?你知道一只蜜蜂制造一克蜜要飞行多少万公里吗?等等。

……

关于蜜蜂的一切,你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答案。

除了画风美之外,最早我想推荐这本书,还有一个我认为极其重要的理由是:全球的蜜蜂种类和数量都在急剧减少。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也太吹牛逼了。但事实上北京雾霾的时候,我家孩子呼吸道感染不少于8次,因此我集中看了一些环保方面的片子,还有BBC各种纪录片,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好笑的事情。

环境问题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蜜蜂也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

2006年开始,美国出现了很多蜜蜂消失的报道。养蜂人经常会发现自家的蜜蜂飞走以后就不在回来。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有30%的蜜蜂消失,后来,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

2010年12月针对蜜蜂消失的事件,欧盟还出台了一项拯救蜜蜂的行动计划,这项计划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查清楚蜜蜂死亡的真正原因。

蜜蜂的消失不是一件小事。不过,关键问题是不仅仅蜜蜂在消失,像萤火虫什么的也在消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叫做【地球生命力指数】的概念。简单说这个指数就是一份记录地球健康状况的报告,这份报告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伦敦动物学学会(ZSL)和全球足迹网络(GFN)合作完成。它主要的指标就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水平。而让人感觉很恐怖的一件事是,近几年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快速下降。越来越多的动物悄悄地消失。

也许有的家长不在乎这一切。但我认为让孩子们了解这些事实,会使他们意识到我们的环境正因为人类活动而产生很多问题。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它关乎子孙后代在这颗星球上的生存。

一本书也许什么都改变不了,但作为从事出版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我还是希望更多人知道有《蜜蜂》这样的书。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全人类的挑战,真心希望下一代的人有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好的意识和智慧。

以上就是我推荐这本《蜜蜂》的理由。

蜜蜂读后感(七)

我家娃在不到三岁的时候,因为看过Alison Jay 的绘本《我的蜜蜂朋友》,就不止一次和我说过,想要和蜜蜂做朋友。

疫情期间有天在家玩,她突然发现阳台飞进了一只蜜蜂,黑黑大大的,感觉像小时候蜇我的那种大马蜂。我立即把娃拉进房间顺手把门关了,娃就掰着门说:

对蜜蜂知识不太丰富的老母亲,只能讲个最顺口而且体验最深的:

这才把娃震住。但那天晚上熄灯后,娃还是跟我说,她想像那个姐姐一样,和蜜蜂做朋友。

这时我才想到,要给她科普一下蜜蜂的知识才行。

当时,我手里有一套 浪花朵朵童书 出版的《大自然的美食》,想着里面有一本《蜂蜜做好啦》,可以给娃做蜜蜂科普。

结果呢,娃那会儿还是处在一个,「昆虫真实照片恐惧」的阶段,小时候给她翻过一下以前自己看的摄影杂志,娃一看到昆虫的摄影图片就会直接吓哭。

这套《大自然的美食》每一本都被翻到皱了,唯独《蜂蜜做好啦》嘎嘣新,就是因为里面的蜜蜂照片娃无法接受。

后来我把Alison Jay的《我的蜜蜂朋友》还给图书馆了,也很少再提“蜜蜂”这位朋友。要和蜜蜂做朋友这件事,才从娃的执念里慢慢褪去。

直到上个月,我收获了一本依旧是

浪花朵朵童书出版的《蜜蜂王国的手绘图文百科》。我才又和娃再一次提起,关于蜜蜂的“往事”。

不得不说,又是一本相见恨晚的绘本,翻到版权页找一下,2018年出首版的,到2020年已经第四次印刷,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慢慢看,四个字形容: 叹!为!观!止!

首先我想指正一下的是,这本书标注是6~12岁适龄阅读,我觉得这个范围太窄了,应该是6岁+都适合看!其实蜜蜂本身的一些基础知识,我是知道的,毕竟是当初高考也是考点范围。但是我现在记得的是,当时记背知识点时十分枯燥,没有任何的图片和影像,只有干巴巴的文字描述。偶尔老师心情好,就会在黑板上画上一只。

如果当时我手里有一本这样的绘本,我觉得我对蜜蜂知识的理解可能就会掌握得更加熟悉和系统一点。

来吧,

买任何书都极度颜控的老母亲,对这本绘本的插画质量200%满意! 特别是每一个人物动物昆虫那呆萌无辜的小眼神,亲和力是瞬间提升。 这里话不多说,随便上两张图自己看。

蜜蜂的社会分工图

人类与蜜蜂的合作关系

仿生学的科普

蜜蜂从什么时候就有的?蜜蜂身体的构造如何? 作为昆虫为什么蜜蜂看上去只有一对翅膀?蜜蜂如何筑巢? 蜂王工蜂雄蜂如何分工?工蜂内部还会细分为哪几个职能? 蜂蜜如何酿造?人类如何取蜜,如何和蜜蜂合作? 没有蜜蜂我们餐桌上的蔬菜都能少三分之二你信么? 你知道城市里的蜜蜂都住在哪吗? 蜜蜂的朋友和敌人都有哪些?原来蜜蜂也会迁徙!? 你知道养蜂人的工作服有什么讲究吗?……

蜜蜂采蜜流程

城市里的蜜蜂

还有蜜蜂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

它们和埃及人有什么渊源?和希腊众神又有什么故事?亚历山大大帝用蜂蜜来做什么? 波佩亚皇后是如何不长皱纹的?在德国吕根岛上的斯拉夫小镇里,还有着那啥。。蜜蜂文化? 你知道圣安布罗斯是谁吗?拿破仑与约瑟芬的礼服上为什么都有蜜蜂?

拿破仑与约瑟芬

斯拉夫小镇的蜜蜂文化|圣安布罗斯

以上好几个名字都没听过吧?我也没听过! 所以看完这书的第二个星期,我都在翻这些人和地名的维基百科。。。

文本读起来就很契合它轻松诙谐又贴近真实的插画, 我的笑点比较低偶尔也很奇怪,比如看到说:

抬头看看插画里的狗熊,我就不厚道地笑了。

又或者看到这一段:

然后看着铺满整页书无处不在的小蜜蜂,也会觉得莫名戳中萌点。

这本绘本的文本占据整本书的篇幅非常少,都在巨幅的插画下方,但是读下来的体验是每句话都是信息点,又通俗易懂,让这些在固有想象里飘渺复杂的知识接收起来没有负担。

本书的阅读年龄是在6岁~12岁之间。 但我家3岁半的娃也看,就是不会全部都看,她只看她有兴趣的部分。

所以,

首先,无论家里的娃有多大,在给他们看之前,我们家长得先过一遍书里的内容。 包括每一部分的插页“蜜蜂趣闻”!全是蜜蜂的各种奇怪的冷知识! 包括“导读手册”里面的几篇推荐文!

读完会发现,这里所有的文字,都是对绘本内容的各种补充与延伸。

比如说,我之前陪娃看一开头说的那本《我的蜜蜂朋友》,看到女孩给蜜蜂喂白砂糖水时我就很不确定地嘀咕了一句:蜜蜂不喝白砂糖水的吧?

当时看这本,蜜蜂喝白砂糖水吗?看完《蜜蜂》后,自信点!它喝的!

结果在这本《蜜蜂》里,以及它的导读手册里,都读到蜜蜂是喝白砂糖水的,它们对有糖分的东西都会侦测到!并且会食用!

看!自己贫乏的知识储备被《蜜蜂》里的几行字啪啪打脸了。

然后,按照娃的理解程度,去选择适合的页面来读。

比如蜜蜂在人类文明史那一部分,我就直接跳过,我家这天天只知道开火车的娃,哪知道什么希腊众神,什么木乃伊。她只会问:

希腊众神啊!你们好!

所以这里咱们先跳过别讲,不然鬼知道会跑题跑到哪里去了!

我娃比较喜欢的是些花花草草,蜜源植物,蔬菜水果的那几页,光是把那些认全了就可以增加不少知识,最后补上点题的一句,没有蜜蜂,我们就吃不到这些水果蔬菜咯,也见不到那么好看的花哦!

而蜜蜂的科普的好几页,也是可以慢慢讲的。最起码,她不怕这些蜜蜂插画,即便有一页,画的蜜蜂身体结构的比她的头还要大,我自己第一次翻开看到都被这视觉冲击到了,但娃没有任何反感和害怕。

娃说要抓走这只蜜蜂

同时我还贱兮兮地拿出《蜂蜜做好啦》翻开给她看,她依旧是推开大叫:不要看不要看不要看!

所以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插画风格符合小朋友心理承受力呀。 最起码让我家这个基本不看昆虫图片的娃接受了!

最后,还有一个我个人比较较真的点是: 文字里有很多内容是对应上方的图示编号的,但那编号实在是太小了!有时候找半天找不到,所以如果不心疼把书划笔记弄花的话,家长在自己通读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感觉有用的图片标号标大一点,这个和娃讲的时候,就不用再找来找去。

这本书给娃粗略读讲过一两次,我自己是没有想到怎么打消她那个,想要冲出阳台和蜜蜂做朋友的念头。(虽然她也没再明确提过这个问题。)

但是她自己有一天貌似想出来办法来了!

在一个不到六点的凌晨时分,我还没醒透的时候,她神志清醒地说:

我:。。。。小姐啊您要真心喜欢,以后长大去养蜜蜂好吧?

娃:然后像狗熊一样爬上树,搞那些蜂蜜给妈妈吃。

我:(内心翻个白眼)好的,谢谢你!(。。。看来这书还得多看几次才行。。。)

没法睡了!起床吧!每天都是新的练习啊!(捂脸~)

彼得哈索另一本神仙科普书:

树木

9.5

[波兰] 彼得·索哈 [波兰] 沃依切赫·格拉伊科夫斯基 / 2020 /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Alison Jay画风复古的奇幻故事

我的蜜蜂朋友

评价人数不足

[英] 艾莉森·简 著/绘 / 2017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