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1000字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2 05:30:17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8-22 05:30:17   小编:

《长大成人的难处》这篇文章探讨了成人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作者认为,成人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和压力,同时也需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文章通过描绘成人成长的痛苦和磨难,呼吁大家珍惜青春时光,珍惜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一)

之前看过作者的《爱哭鬼小隼》,现在看这本《长大成人的难处》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风格,没有鸡汤式的说教和那些看似同理心的故事,只有深入浅出的分析,这点其实很难做到。作者说这是写给父母和老师的书,讨论的是青年在成年的那段,也就是青春期后期如何面对子女所处的心态、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意义。虽然看这个有点早,家里的娃还没到10岁,但是作者其实也指出了为人父母的问题,因为文化传承,不自觉的会继承上一代的理念和方式,虽然为人父母都是第一次而且也都经历过青春期的过程,但面对孩子青春期的不同表现也许需要反思的确实是父母本身。作者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又分析了由于现代社会缺乏仪式感的成人礼所导致的心理成人过程的断裂,但也从神话故事中分析了问题的根源。不过,归根结底,面对长大成人这件事,每个人都会面对,而且处理方式不同,在这个过程中都是长大的过程。想起前些年有本有名的书叫《巨婴国》,想长大成人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二)

河合隼雄在心理治疗师的工作经历中,接触到了大量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

家长们常常抱怨,过去听话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变得难以理解。想要与孩子沟通,却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河合隼雄有感于此,凭借其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实践经验,围绕青少年在成长中,诸如烦躁、逃学 、厌食等大人们 无法理解的怪异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河合隼雄希望以此帮助大人们正确地理解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大人们可以借此机会,重新思考 “长大成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 ◆河合隼雄是村上春树推崇的心灵导师! ◆他是原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临床心理师资格认定协会创始人。 ◆他的300多部著作陪伴了三代日本人成长。 ◆“我们必须知道父母和孩子眼中世界的差异,不然大人就会认为孩子难以理解。”——河合隼雄 ◆一本书带你读懂青少年成长中的叛逆、敏感与迷茫。 - 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对象,到那时为止除了河合先生一个人也没有。说实话,现在也还是一个人也没有。 ——村上春树 - 据我所知,不喜欢同人交往和应酬的村上也还是有两位朋友的……一位就是河合隼雄。 ——《挪威的森林》译者 林少华 - 河合隼雄的书易读而难解,易感而难言,是所有普通读者的好友。 ——《新京报》 - 河合隼雄是日本心理学界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 ——《中华读书报》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三)

最近《小欢喜》热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又不得不被提起来。上一部关于原生家庭的剧还是《都挺好》,里面是靠孩子长大自己的释怀也修复原生的痛。而这部显然,更完美一点,当家庭出现裂缝的时候,及时止损,父母愿意给孩子沟通,但是现实又有几个能做到如此呢?

在《小欢喜》中,我们看到宋倩经常给英子施加压力,也希望英子不离开自己,在附近上学。而在现在社会上,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总是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长大,在自己的期望下长大。

在原始社会中,孩子变成大人之后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去宣告孩子变成大人,所以大人孩子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而当今社会上,没有这样的仪式感,所以当孩子成人之后也找不好自己的定位,父母依旧希望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能够控制在自己的翅膀下,在自己的人生经验中从而帮助孩子规避困难。

书中还提到偶然这个词,长大之后决定以后的生活轨迹,职业与伴侣。

职业和配偶是人生大事,却是偶然决定的。即使拼命行动,也要留下允许偶然性能够潜入的空间,这也是长大成人的条件之一。

我觉得是非常经典的。

还有一段话,被外部赋予或是强塞的东西太多,孩子就会丧失捕获内心信息的想象能力。

当现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口号大肆宣扬,就让孩子丧失了很多东西,为自己以后共勉。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四)

我国法律规定满十八岁就意味着成年了,但成年不代表心智成熟,其实有大部分人在社会和心理层面上尚未成年。正因为有这样的差距,现代人才会苦恼。 青年期是孩子和大人的分界线,这个时期会苦恼,希望早点长大成人,同时又希望一直当个孩子。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首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与父母相处。 当父母需要孩子干活时,会说你已经不是小孩了;不想让孩子做某事时,就会说你还没长大。 如此充满矛盾的对话,也恰恰提现两代人的矛盾冲突,父母希望孩子认真听话,说教、批判、指责轮番登场;而孩子觉得父母不善解人意,是在束缚自己,于是乎走上了叛逆之路。 造成这种问题的产生,源自于父母善于管理孩子的方方面面,希望孩子少走弯路,让孩子乐于听从他们的话,一旦察觉到危险,也主动帮孩子把危险铺平,这样他们才放心,看似降低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成长。 作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要有自我判断的能力,生活中难免磕磕绊绊,这其实和刚学走路是一样的,一个人的人生也是只能依靠他们自己走下去,没有谁不通过一些挫折就能成长,用不着过多的担忧与批判,需要的更多是尊重与理解。 其次长大成人,就是成为社会的一员,接受社会规范,并为维持社会的运转做出贡献。 不是说有“长大成人”这一明确目标,只要达到目标就可以了,而是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艰苦奋斗,才可以说是长大成人。 书中最后也说了,一个长大成人需要具备想象力、正确世界观、保留赤子之心、认识自己的能力。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五)

在亲子关系的问题上,我们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将大人与孩子的世界严密地分割开来,使得大人与孩子的世界成了两个毫无交集的世界。

当然,两个世界的运行逻辑确实有所不同。这也是孩子与大人看待事物以及应对事物的方法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因此就放弃理解另一个世界,大人们总以自己的世界观看待孩子的“幼稚”,孩子又总以自己的世界观看待大人的“自大”,那么只会催生亲子间毫无意义的矛盾,也无益于孩子的成长。正如河合先生所说“我们必须知道父母和孩子眼中世界的差异,不然大人就会认为孩子难以理解”。

河合先生介绍的那位日本母亲,其实说出了广大父母的心声:“以前伸手就能触及的儿子,现在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够到,他好像去了另一个世界。”

不过,家长们也有“应对之策”。如果原本听话黏人的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突然变得不再听话、不再喜欢和家长沟通,也就是变得有些“叛逆”,我们大多会简单地归类为“叛逆期”,然后“大方”地接受孩子的改变。

这么看来,似乎一个“叛逆期”就足以解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了。似乎因为孩子在叛逆期,孩子突然改变、难以沟通、无法理解就变得理所应当。事实上, 叛逆期的青少年们也有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的行为逻辑,远不是一个“叛逆期”就能说得清楚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大成人的难处》里那个有些社交恐惧,又有些敏感的少年A。其实如果不看河合先生对少年A的心理解读,他就是一位喜怒无常,极其情绪化且难以理解的少年吧。似乎也蛮符合我们对“叛逆”的印象。但在河合先生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年A的情绪只是他对自己最近遭遇的稍显戏剧化的表现形式。这些遭遇可能都没有被周围的人注意到,周围的人也就意识不到外界对少年A的影响,而将少年A的情绪理解为无法解释,也无需解释的“叛逆”。

最终,在班主任以及父亲的理解与支持下,少年A的情绪稳定了下来,甚至连社交恐惧症都有所减轻。足见理解青少年世界的重要性。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六)

河合隼雄在中国恐怕鲜为人知,但在日本算的上是家喻户晓,算得上是国民级心理大师,就连建筑天才安藤忠雄、文学巨匠村上春树有心理问题都找他。 在原始社会,大人和孩子的分界泾渭分明,社会上存在制度化的启蒙仪式,通过这一仪式,孩子长大成人。 而在现在社会,这种启蒙仪式也已经消亡了,孩子要长大成人,非常困难,而且二者中间还夹杂着青年期,作为一个无比困难的中期阶段而存在。 我国法律规定满十八岁就意味着成年了,但成年不代表心智成熟,其实有大部分人在社会和心理层面上尚未成年。正因为有这样的差距,现代人才会苦恼。 青年期是孩子和大人的分界线,这个时期会苦恼,希望早点长大成人,同时又希望一直当个孩子。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首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与父母相处。 当父母需要孩子干活时,会说你已经不是小孩了;不想让孩子做某事时,就会说你还没长大。 如此充满矛盾的对话,也恰恰提现两代人的矛盾冲突,父母希望孩子认真听话,说教、批判、指责轮番登场;而孩子觉得父母不善解人意,是在束缚自己,于是乎走上了叛逆之路。 造成这种问题的产生,源自于父母善于管理孩子的方方面面,希望孩子少走弯路,让孩子乐于听从他们的话,一旦察觉到危险,也主动帮孩子把危险铺平,这样他们才放心,看似降低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成长。 作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要有自我判断的能力,生活中难免磕磕绊绊,这其实和刚学走路是一样的,一个人的人生也是只能依靠他们自己走下去,没有谁不通过一些挫折就能成长,用不着过多的担忧与批判,需要的更多是尊重与理解。 其次长大成人,就是成为社会的一员,接受社会规范,并为维持社会的运转做出贡献。 不是说有“长大成人”这一明确目标,只要达到目标就可以了,而是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艰苦奋斗,才可以说是长大成人。 书中最后也说了,一个长大成人需要具备想象力、正确世界观、保留赤子之心、认识自己的能力。 本书着眼于大人们应该怎样对待遇到各种问题、遭遇各种挫折的青年们,给予的也是启迪式的问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心理学的知识跟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长大。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七)

《长大成人的难处》一书是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和河合俊雄写给青少年们的心理之书,在这本书里,父子俩的合作一起完成对两代人心理沟通的一些期许。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与孩子们的沟通便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们会抱怨孩子不听话,难沟通;孩子会觉得父母难以理解,如此,沟通便成为叛逆的青春期里最最困难的事,好在有这样一本书,可以帮助家长和青少年们认识人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系列“碰撞”,或叛逆、或敏感、或迷茫。

这本书同时也让家长能够认识到虽然我们也从青春期走来,期望下一代能够避开自己曾走过的弯路,甚至一门心思的把那些过去的经验统统告诉孩子们,但是,也必须看到,孩子们要长大成长,所他们所有的人生经验都必须要他们自己去经历,去面对,包括挫折,失败,成功的喜悦和种种心理上的意外。这些来自生活的教训只有他们用自己的时间精力、脑力甚至身体力行地思考过,行动过,参与过,那么,这些才会形成对他们有意义的人生坐标点。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家长一辈的言语教训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当家长急着灌输的时候,孩子们正用自己的心灵接收着自己想接收的信息。这个时候的家长们不是不参与,也不能过于参与,不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也不能事事送到手上,喂到嘴边——不能成为孩奴,也不能让孩子如野草般乱长。《长大成人的难处》中两位心理学家以诚恳的态度,理性而充满科学的思考,一步步帮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认识到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的应对之法。

有很多时候,内在过程比外在表现更重要,隐性的变化比显性的表现更为重要。日日相处之中,可能会让人忽略这些,但《长大成人的难处》正让我们看到家长们曾经忽略的那一点:成长很难,家长难,孩子也很难,不要把自己的压力强加给对方,只要好好沟通,就没有什么特别难的事。

至于河合隼雄其人,村上春树曾说与他对话时感受到“头脑中纠缠在一起的那些让人很不舒服的总想干点什么却又不知该干什么的感觉,不可思议地就被温和地化解开了”——这种不动声色中便能开解他人,启发他人的本领很强。这种让人能沐春风般的感觉,在他的著作中也同样感受鲜明,——这便是会沟通者的动人魅力。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八)

小时候,一切都是快乐的,无忧无虑。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成长的艰难呢?

因为思考能力不那么强,想得不那么多,不,因为大人的世界和孩子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

不准确,应该说是不生活在一个环境里,长大成人,没人当你还是孩子,没人当你还是小朋友,你需要是适应成长世界的不单纯,还有不善良,以及消化成长世界的不友好。

但是成人世界中,都是不善良的吗?当然不是。生活中还是好人多,先说说我遇到的好人,今天去超市买东西,买了大的50L整理箱,里面装满了鱼、水果等很沉的东西,但是当整理箱放在阶梯式楼梯上的一瞬间,可怕的事情就是它不稳,翻滚了。那一瞬间,惊呼连连,也幸好楼梯下方没有人。一位小鲜肉最后帮我搬了箱子,成长路上除了青春的哀愁与遗憾,还有不经意的冒险旅程。

每当我们哀伤青春的时光,回忆校园的时候,就是我们失去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年少岁月,才会觉得珍惜当下,弥足珍贵过往。

伟大的毛主席曾经说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少年的成长,不只是关系着一个家庭,现在独身子女时代中关系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往大了说,更关系着祖国未来。

人生是战场,而自己正是这场硬仗中的主角! 人生的旅途本来就是起伏不定的,而生命也是由欢笑和泪水编织而成的,就像电影中的角色,不管是主角、配角或是临时演员,只要尽本分,把戏演好,向困难挑战,超越自己,就是懂得生命真谛的人。

长大后,我们希望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在这之前的旅途中,我们需要越来越努力。旅途中难免有些坎坷,有些磕磕碰碰,我们不知道挫折的意义,是难以成长的, 有些人生活在这世界上,连生存的目的是什么,都感到迷惑。其实,上天给我们的生命,绝不是平白无故的。常常问一些人,最近过得怎样。回答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没有,混口饭吃。”“还是小职员一个。”为什么他们总是如此说呢?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自我挑战,自我突破的想法,总是以为安于现状即是福。

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哪有不劳而获的成功。长大虽然很难,但是我么都是渴望长大的,小时候,我们幻想快快长大,长大后我们希望人生少些无奈,多些顺境。这就是人生的难处,矛盾的人生开启人生的醒悟。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九)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我宁愿永远又笨又傻!”

这是SHE的《我不想长大》里的歌词,非常适合我最近正在看的《长大成人的难处》里面写的青年期的人们心态。

青年期指的是从14、15岁到27、28岁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的儿童期、少年期走向成熟的成年期的过渡阶段。

在这段时间,大家的心理都特别的敏感,特别的脆弱,特别的无助,会接触到性,一边想保留儿童时期的想法,一边又不得不面对人际,社会等关系,遇到困难求助无门,或者不被理解而发生的心理疾病。

本书主要讲的是日本青少年集中的问题,对于现在的中国所出现的问题也非常的适用,作者河合隼雄是村上春树推崇的心灵导师,他是原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临床心理师资格认定协会创始人,他的300多部著作陪伴了三代日本人成长。从这些方方面面身为宝妈的我更需要好好的读一读这本书。

《长大成人的难处》里有讲到离家出走,生理与身体(性),与人的联系(人际关系),大人和孩子,里面主要用一些病人的例子去讲解,但重点不在讲如何治疗,而是从每个故事去分析起因,经过和最后的结果。文字不多,大概一天内就能读完,却很值得去回想里面所说的内容,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娃沟通和把心理的话跟对方讲清楚,才不会因为误解而造成不可收拾的残局做准备。

身为宝妈看着自己的娃慢慢长大,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时,你一定会觉得有种失落感。娃不在听你所说的一切去做,会对你发脾气,会做一些你想不到的事,特别是一向乖巧的宝贝,居然做出了离家出走,自杀等无法挽救的动作,是多么心痛的事情。

所以要正确理解青少年,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读懂青少年成长中的叛逆、敏感与迷茫。才能更有效的陪伴他们长大,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能离开父母,正常生活的大人。

书中的例子大多来自日本社会的故事,在我认识的日本中大多都比较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比较随大众,有话不能好好说完,总是藏在心里,特别是女性更加有一种低人一等的状态。

所以家庭里的大男人主义,家庭暴力,社会舆论导向,都很容易击垮一个人,还好在中国大家都非常能说,有想法都能表达出来,反而变成激进的人士比较多,特别的是年轻人的做事方法都特别的激进,跟没经过大脑一样。所以书中每个事例讲完后都会强调父母的陪伴的重要性,特别是能沟通,能分享自己心理所想,能把自己的宝宝当做朋友来看待的家庭,出问题的情况会相对较小一点,而且青少年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不会随波逐流,变成平庸一代。

借鉴国外对青少年的心理分析在和国情想比较,让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引发的问题能减少些,每个家庭成员都得出一分力,家庭的爱能让一个人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真正的大人。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十)

早先读过河合隼雄先生的《猫魂》。相较之《猫魂》,最近刚刚阅读的《长大成人的难处》更加的贴近生活,文字平实无华,却是非常有帮助的书籍。如何培养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是每个父母都会思考的问题,我当然也是一样的。

长大成人的难处

孩子越长大越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相处关系的慢慢转换,仍旧沿袭孩子幼童时期地抚养方式,就会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正如同孩子在不断成长一样,父母也是需要成长的。

在《长大成人的难处》一书中,河合隼雄先生分五个章节对长大成人进行了深入探讨。心理治疗师的工作经历让河合隼雄先生能够接触更多真实成长案例,在书中加以适当引用,给予读者更加具体生动的诠释,读罢的确受益良多。

书中谈及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我的孩子性格相对内向,虽然远不及社交恐惧症,但是为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于是,我本人常常会因为这个原因对孩子不停住地絮叨,比如今天放学和哪个同学聊天了啊?有没有新的朋友啊?参加班里的活动了吗?学校组织比赛有没有积极报名啊?等等。最初,孩子还会有所回应,慢慢地,孩子开始抵触,以沉默作为应答。于是,这个问题成了我们的一个禁区,只要稍有提及就会让两个人之间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书中提到的大学生A在提出退学时,遇到了两个处理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师。高三的老师很热心,认为A退学很可惜,让A继续努力振作,并说服了其他老师共同帮助他。而大学的班主任老师在收到A的退学申请时,同意他提交退学申请,因为这位老师认为不想学的人就应该早早终止学业。河合隼雄先生对大学生A的心理进行了剖析,书中写道:A希望多少能获得些同情而去见大学的班主任老师,没想到却获得退学的许可。面对这样的情形,A甚至起了自杀的念头。

当然,经过一夜的思虑,A转变了自己的想法,第二天开始学习,虽然在众人面前仍觉得痛苦但还是回到了大学,撤回了退学申请。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大学班主任老师非常高兴,并且说缺课不明白的地方尽管来找老师。

河合隼雄先生直言战胜自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陪伴治疗者也必须更加细致。

我个人也在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社交方面的问题时的激进,过于着急,反倒让孩子缩回自己的小世界里。在孩子眼中,他并不能明确地认为性格的内向亦或外向有何妥,只是父母想要让自己成为他们认为的更好。而究意如何才是更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可以评判的。——确实,如果简单地将大人和孩子这样分类的话,有的孩子确实不想长大成人。

《长大成人的难处》中有这样一个段落,读过深有同感。书中写道:保留大人内心的孩子气其实非常难,如果内心的孩子气过于强大,无论看到什么都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无法履行作为大人的义务;反过来,内心的孩子气太弱,那么会认为一切都是决定好了的,而且丧失创造力。

慢慢来,不要夺取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和自己内心的孩子对话,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孩子气唤醒,和孩子共同成长,我们都会成长为更加美好的自己!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十一)

生养一个孩子容易,但是教育好一个孩子,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起孩子的教育,可是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会经历很多的变化,身体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等,每种变化都是影响心理的潜在因素。而当孩子慢慢进入青春期之后,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与父母之前的关系也经常如火药一般,一触即燃。怎样与孩子更好的沟通与相处,成为很多处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心中的头号难题。

《长成大人的难处》这本书,就青少年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解读。书的作者河合隼雄先生,是来自日本的一名心理学家,他是原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临床心理资格认定协会的创始人、更是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名誉教授。河合隼雄对于心理学的分析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成为了第一个取得荣格派分析师资格的日本人,也是第一个将“箱庭疗法”引入日本的人,收到了村上春树等知名人士的一致推崇。在河合隼雄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实践的工作经历中,遇到过很多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因此写了这本书,对处于这一特殊的敏感时期的孩子和家长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作者:河合隼雄

《长大成人的难处》这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从各个角度去解读,书中将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相互结合,更加形象的让父母们理解,该如何把握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如何正确的与之沟通,减少青少年们在这一关键时期的迷茫感和叛逆心理。没有人的成长是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疼痛的,包括身为过来人的家长们也是如此,回想一下我们在经历他们这个时期的时候,又有着怎样的敏感和叛逆呢?正确的沟通和开导,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一种莫大的帮助。

青春期是一个很矛盾的过程,包括孩子自己内心的矛盾,也包括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这个阶段正好处于已经长大和还未长大中间的过渡阶段,而对于“长大”这一问题的看法,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家长们经常就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完全是听由自己的内心所想,家长希望孩子去做的时候,就会把他们当成大人;而不希望孩子去做的时候,又说他们是孩子。首先这种心态,对于孩子就是极度不公平的,天长日久会在孩子心中产生更多的疑问和反叛,甚至引发冲突。

可是偏偏家长们自己又很难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沟通的过程中,孩子和家长通常处于两个世界,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更多的隔阂,家长不理解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而孩子更加不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之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的问题不去分析和解决,假以时日变成难以化解的巨大隔阂之时,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伤害,而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伤害更加重,甚至会引起心理方面的疾病。

认真研读河合隼雄先生的这本《长大成人的难处》,对于如何陪伴孩子安然地度过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有着很实际的帮助。也希望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多一些快乐,少一些迷茫,你们处于青春期中所经历的痛,我们都懂,不懂之处也会好好学习去如何理解和沟通。其实归根结底,爱和陪伴、以及理解,是最好的方式。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十二)

我学到的:

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要置身事外地指责。“对于人生中的无数对立关系,不轻易判断善恶,而是置身其中,对结果负责,这个人才是真正长大了。”

2.现代人有诸多烦恼的根源在于很多成年在社会和心理层面其实尚未成年。

3.关于长大成人,没有固定模式可循,要靠每个个体杀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笔记:

第一章 青春期的挫折

对于孩子“难以理解”的行为,我们在简单做出善恶判断前,必须深入思考它们的意义,只有明确其意义,才能最终决定我们的态度,采取行动、打开局面。

人的内心存在着超越了现实中的父母,被称为父性、母性的超个体形象。青春期会感受到世界观的剧烈变动,因此会受到内在形象的强烈影响。当孩子自立倾向增加的时候,就会放大双亲不好的方面,加上内在形象的作用,孩子眼中的父母形象就会与现实产生很大差异。

什么是“好孩子”?真正的好孩子必须具备自我判断能力。人只能从经验中获取知识,为了获得深邃的智慧,必须体验相应的痛苦。

常年被抑制的东西一旦凸显,便会非常危险。

挫折对青少年、对父母来说,都是成长的契机,只要掌握挫折相关现象的全貌,就能明白挫折的意义。

第二章 长大成人

相比原始社会,现代在各方面都更为复杂,人的意识也不再单纯,我们会享受这一复杂性,但与此同时,孩子长大成人也没那么容易了。

对孩子而言,象征性的“弑父”是成长所必需的。

日本的孩子,大多会把孤立错当自立。

第三章 心理和身体

大人想要鼓励青少年站起来时,仅仅忠告他停止喝酒和磕药,而不给予他类似于母亲般的替代品,是很难成功的。

现代青年们内心分裂非常严重,有的甚至到了精神疾病的程度。简单认为“只要解放被压抑的情感就行”,是无法解决这一难题的。

心与身的纠葛并不简单,我们很难分清身心疾病中谁是因谁是果,而往往在治疗身体的过程中,心也得到了治疗。

第四章 与人的关联

人在青年期会同时体会相当程度的孤独和归属感。

无论是谁,都有影子部分,也会脆弱,若不和拥有同样影子的人建立关系,就会痛苦得难以自拔。

关于恋爱:无论男女,都希望从双方身上找到自己欠缺的部分,憧憬它,希望自己也能拥有,同时也希望能响应对方的殷切期望。因此,很多男女经过恋爱都会成长。

不要简单地责备他人,而要接受所有事实,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拥有这种能力,才是长大成人的条件。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奉为圭臬的西方,也面临着发展停顿的情况。

关于长大成人,没有固定模式,只能是靠摸索找出适合自己的路并为之艰苦奋斗,才可以说是长大成人。

我们不能忘记孩子行为中包含的对大人的正当质询,他们也在尝试着探索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青年期最难以忍受“大人们”喜欢的稳定性。

很多时候,偶然的结果才是最好的。即使拼命行动,也要留下允许偶然性能够潜入的空间,这也是长大成人的条件之一。

援助者的作用:守护和对决。仅靠一两次恩惠人就能重新站起来的话,未免太容易了。一般来说,同一件事情会重复很多次,然后才会慢慢改变。

第五章 大人和孩子

其实有大部分人在社会和心理层面上尚未成年,正因为有这样的差距,现代人才会苦恼。

援助和指导青年的人,必须知道这一点,人不可能什么都能做到。

我们应该反省现在教育中想要尽早把孩子培养成大人的焦躁心理。难道不是我们夺取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游戏,强迫孩子尽早学习大人的知识吗?这样反而导致我们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大人。

“喜欢”某物,其实就是内心信息的反映。只要觉得喜欢就尽量去做,很多时候我们都能从中开拓出通往个性的道路。

对于人生中的无数对立关系,不轻易判断善恶,而是置身其中,对结果负责,这个人才是真正长大了。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十三)

看河合隼雄的《长大成人的难处》。 遵循第一遍泛看,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第二遍细过内容。 看完第一遍,在日记本上记下感想:关于补论的(母性社会下,日本的“永远的少年们”),看不太明白,好像眼前遮着一道雾。真实原因,还是自己水平不够,需继续努力提高才行。最后,还给自己写下了:加油,还是要用心看完第二遍。 第二遍看完,这书满满的干货显露,就像雾散去,眼前全是可供给,让人成长的大豆高粮啊!让日前处于孩子青春期的境况下的我,清楚地了解孩子并心境敞亮,对目前的做法更加认可和坚定,并且捎带些许的从容了。 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整理出书里的干货,记录下来,以便在反复痛苦中读它,获取成长的力量: 《长大成人的难处》 问题一:什么是大人? 我们不要以自己作为大人的经验去思考如何对待那些青涩的青年,而是要意识到我们自身也面临着“什么是大人”“自己是否已经是大人了”这一问题。 长大成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问题二:这真的是隔阂吗? 以前伸手就能触及的儿子,现在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够到。明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儿子,现在却渐行渐远,亲子间出现了隔阂。 这真的是隔阂吗? 亲子间的纽带,强韧得出人意料,并不会简单被切断,它会以意想不到的形态凝结在一起。 成长,孩子必须离开母亲。这时,我们主观上觉得亲子的纽带断了。但是,只要双方稍加努力,仔细审视自身,就会明白亲子关系的暂时隔绝是为了改变关系的本质。我们为了增进彼此的关系,必须经历切断的悲伤,并努力克服这种痛苦。 问题三:你了解大人和孩子世界观的不同吗? 孩子的世界观会随着成长而发生极大变化。 大人拥有较为稳定的世界观,而孩子在长大成人时,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会经历很多困难。最初,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周围大人,特别是父母世界观的影响,慢慢长大。而进入青年期,世界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本稳定的世界观开始震荡,被破坏,而出现新的内容。这时,现有观点的负面内容会扩大,更容易受人关注。 青少年期会感受到世界观的剧烈变动,因此会受到内在形象的强烈影响。在此特别注意的是母亲的形象。它可以简单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类。 正面形象:是接受,养育孩子的慈母。 父面形象:拥有强大的力量,掌握孩子不让其离开,会束缚孩子。因此,因为要下雨了,让孩子带伞,在母亲看来是“好心”,但孩子却觉得母亲是支配,监视自己行动的“烦人家长”。 问题四:好孩子的定义是什么? 大人夸这个孩子是“好孩子”时,通常是指他很听父母和老师的话。极端地说:大人眼中的“听话的孩子”,要成为拥有自主性和责任感的大人,反而更困难。 真正的好孩子,必须具备自我判断能力。 孩子要获得自主性,有时必须违抗父母的命令,只有真正违命行动后,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父母的正确性,才会感到深深的懊悔,在和现实的碰撞中培育出自主性。 家人间的对话,大人和孩子的对话,只要具有深刻意义,在某种意义上都会呈现出对决姿态,因为和风细雨无法解决问题。 但这一对决并不是以战胜对方为目的,而是为了促进互相成长。 问题五:挫折的意义在哪里? 挫折不仅对本人,对父母,也是成长契机,我们经常会在挫折后获得飞跃。 孩子要想长大成人,会经历各种挫折。人的成长伴随着挫折,有些大人一旦涉及自己的孩子,仍会尽力避免让其经历挫折,剥夺孩子长大成人的机会。 对手孩子面临的挫折,不要考虑到底谁对谁错,而要思考挫折的意义,这样更具有建设性。 追本溯源有时成了“寻找恶人”。大家不要再急着寻找恶人,不必再认为这是一件必须尽早解决的烦心事,而应当思考从中引导出积极因素的可能性,这种想法非常有建设性。 问题六:找到通往再生的路 近代社会的特色之一,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启蒙仪式消亡,在援助和指导孩子时,应该要理解反复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各方面更为复杂,人的意识不再单纯,孩子长大成人,没那么容易了。 在启蒙仪式中,必须经历“死亡和再生”的过程,但在必须考虑“进步”的现代,不仅仅是本人,父母也要体验死亡和再生。虽然父母已是大人,却不能懒散,有时也必须体验剧烈的变化,找到通往再生的路。 通往再生的路漫长无比,要花费很长时间,经历各种迂回曲折。只有互相杀戮的当事人共同努力走过这漫长的艰辛的道路,才能发现家人之间爱的存在。 问题七:守护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要长大成人,孩子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和父母分离。在青年期,内心会发生强烈的变动,自然会出现强烈追求新事物或变化的倾向,他们最难以忍受“大人们”喜欢的稳定性。 在帮助青少年时,“守护”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成长是一条非常艰苦的道路,需要很长时间。 一个人要真正成长,需要自己长大并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并不是以他人简单的指点就能达成的。因此,当自己行走在艰苦的道路上时,旁人能做的就只有“守护”了。 守护:可以理解为尽量给予对方自由,同时怀有期待,一直陪伴左右。一直怀着期待,是必须要学会相信人类的可能性。 话虽如此,大家能理解“守护”这件事的艰难和痛苦吗? 自己不会感到痛苦,又可以帮助他人,这想法太天真了。 守护非常不容易。 问题八:大人和孩子 青春期是孩子和大人的分界线。 无论是谁,都会热衷于谈论自己喜欢的事。只要认真倾听,就能加深和对方的关系,同时能了解其中存在的可能性。 对于人生中的无数对立关系,不能轻易判断善恶,而是置身其中,对结果负责,这个人才真正长大成人了。 这些对立关系像榔头和铁砧一样锤炼着我们,在痛苦中,锤炼出我们的个性。 这些整理出来的八个问题,用笔写了4页A4纸,经过思考和提炼,又深化一遍。 突然发现:当我们痛苦难奈时,去向书本学习,把自己投入其中,在书本中得到锤炼,开拓和思考,竟然对痛苦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达之感。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十四)

1. 堕落的开端就是离家出走,少年们其实并没有想犯罪的意识,仅打算离家出走,但大多数人最终会沾染上恶习。因此,大人必须努力防止孩子离家出走。

2. 是否过于相信“孩子不好是父母的错”?现在会有父母做得好而孩子表现差的情况,也存在父母孩子都好而发生坏事的情况。

3. 大人们不能因为可以撒手不管就觉得松了一口气,还必须认识到这一行为中包含的积极和消极的意义。

4. 孩子也有世界观。但是,孩子们的世界观会随着成长而发生极大变化。大人们拥有较为稳定的世界观,而孩子们在长大成人时,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会经历很多困难。

5. 在双亲和其他大人看来,他们的家庭很完美,父母对教育很热心,也能理解孩子;而在孩子看来,这个家庭确是束缚他自由的监牢。作为大人,我们必须知道父母的世界和孩子眼中世界的差异,不然大人就会认为孩子难以理解,甚至想给孩子们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6. 真正的好孩子必须具备自我判断能力。

7. 为了培养自我判断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必须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行动,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确认判断的妥当性。不管怎样,人有时只能从经验中获取知识,为了获得深邃的智慧,必须体验相应的痛苦。

8. 孩子要获得自主性,有时必须违抗父母的命令。只有真正违命行动后,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父母的正确性,才会感到深深的懊悔,在和现实的碰撞中培育出自主性。

9.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就是尊重父母的自主性,父母觉得孩子的态度太恶劣,就应该告诉孩子。这样父母就不是单方面的强迫,而必须用自己的人格打动孩子。要时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和遭遇的自由困境,同时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10.家人间的对话,大人和孩子的对话,只要具有深刻意义,在某种意义上都会呈现对决的姿态,因为和风细雨的交谈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但是这一对决并不是以战胜对方为目的,而是为了促进相互成长。同时对决的姿态并不仅体现在面对对手时,在面对自己内心时也会体现。最后这一点我也不再赘述,事实是,通过这样的对话,父母和儿子一起获得成长。

11.追本溯源有时成了“寻找恶人”,而且大人很喜欢将他人看作恶人,互相攻击,或者联合起来责备孩子,导致问题迟迟无法解决。

12.想要找出“原因—结果”关系的态度,很容易把目光专注于过去,找出其中的恶,然后攻击;或者会越发后悔,导致前进的力量减弱。而想要探寻意义的态度,关注未来,思考该如何重振旗鼓,更容易形成建设性的思考方式。

13.在青春期,年龄越小,本人就越无法意识到这些能发现问题的意义探索,而只是会在挫折的现象中感到困惑。对这样的青年来说“寻找意义”是没有用的。大人要真正的让他们站起来,必须安慰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但贯彻这种实际援助的同时,我们更要采取探寻意义的姿态,这样的青年才不会觉得资金轻易就被人认为是恶人,不会认为被蔑视,才能感觉到其中存在的积极意义,不会因无用的悔恨而烦恼,才能尽早站起来。

14.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神经过敏症,当和他人在一起时,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紧张,担心会给他人带来不快,或是被他人蔑视,因此坐立难安。于是,本人会尽量避开人际交往,严重时甚至无法外出。一般而言,与家人及很亲密的人,或是陌生人在一起不会感到强烈的不安。棘手的是同学、邻居以及亲戚等。病情加重的话,甚至会认为自己目光敏锐会给别人带来灾难,或有奇怪的体臭(其实并没有)而被别人嫌弃。很多日本人在青年期都有过这种短暂的体验,一般表现为“在意他人的目光”而变得笨拙。或者以前没有任何问题,到青年期突然耻于见亲戚,或避免与邻居碰面等。

15.在青年期,交到好朋友非常重要。通过与朋友的往来,青年会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同时学到该如何理解和评价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长大成人的必要条件之一。孩提时代的朋友关系等,偶然性因素影响很大,如住在附近,或是学校同桌等;随着成长,因为有了自己的个性,根据自我意志选择朋友这一因素的影响增大。无论如何,承认并接受自己,交到朋友,都能鼓舞人心。如前所述,要长大成人,孩子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和父母分离,因此父母的支持是难能可贵的。

16.恋爱中常会有自以为是的行为,这是因为自己内心潜藏的可能性和欲望过于强烈,误以为对方拥有这些内容。比如强烈渴望温柔的男性,只要女性有一丝亲切的行为,也会感到深切的温柔。然而,他强烈地渴望女朋友的温柔,导致对方抗拒,最终分手。这时,我们不要懊恼资金被对方背叛,或是以为自己行为太过分,而是应该思考为什么自己如此期待温柔,或是自己能否变得温柔。不要简单责备他人,而要接受所有事实,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拥有这种能力,才是长大成人的条件。

17.我们可以认为所谓大人,就是能认识到没有现成模式可遵循,在摩友模式时努力探寻自己的生存方式,并对此负责。不是说有“长大成人”这一明确目标,只要达到目标就可以了,而是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艰苦奋斗,才可以说是长大成人。

18.想要自立的人,对父母也必须履行作为人应该履行的义务。只要觉得愧疚,就必须说对不起,这就是作为人应该履行的义务。逃离家庭如果未能切断和原生家庭的联系,就会产生仿生家庭这一新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离家出走加入黑社会。黑社会群体是强大的日本式家庭集团,其情感纽带比普通家庭更紧密。这种情况下,青年仅仅是离开了自己的家庭,从心理层面来看,却被“家庭”重重包围。

19.一个人要真正成长,需要自己找到并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并不是他人简单指点就能达成的。因此,当自己行走在艰苦的道路上时,旁人能做的就只有“守护”了。“守护”可以理解为尽量给予对方自由,同时怀着期待,一直陪伴左右。一般而言,需要援助的人很难让人产生期待,也让人不想给予他自由。正因如此,怀着期待,并给予自由,才有意义。

20.要一直怀着期待,就必须学会相信人类的可能性。当所有人都说“那家伙不行”“期待也没用”时,他们可能只是根据目前观察得到的状况作出了判断。然而人类都有潜力和可能性,能够在和期待、守护自己的人建立人际关系后开发出来。如果有人对那些被他人完全抛弃的人,一直怀着期待,对方因此慢慢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这将成为他今后坚强的支柱。

21.要一直怀着期待,我们就必须仔细观察事物。很多人会感叹“完全没变化、没好转”,但世界上不可能会发生“完全相同的事”。说这是重复和以前一样的事情之前,必须仔细考虑这次是否有变化。只要有一点好的变化,就可以寄予期待。

22.援助和指导青年的人,必须知道这一点。人不可能什么都能做到,有时也会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此时,指导的人必须清楚地知道,不能仅凭这一点来评价对方,即使他有很多缺点,比如不学习、无法和他人顺利沟通等,这也和人的尊严没有任何关系。通过和指导的人建立人际关系,青年才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同时也不会憎恶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出色的大人。

23.我们不能只依赖某一意识形态,形成单一世界观,而必须构建多层次的动态世界观,必须拥有可称为“观”的统领全局的视野。不要根据单一标准来判断善恶,而应该找出相应的“观”,包容咋一看是恶的内容,构建起整体世界。这做起来很困难,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长大成人时不要直接接受现有的世界观,而是不依赖现成模式,努力构建个人的世界观,并持续推进这一过程,最终长大成人。

24.对于人生中无数对立关系,不轻易判断善恶,而是置身其中,对结果负责,这个人才真正长大成人。这些对立关系像榔头和铁砧一样锤炼我们,在这种痛苦中,锤炼出我们的个性。

《长大成人的难处》读后感(篇十五)

身边不少家长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原来都挺好管的,也很听话,可是转眼,过去听话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难以捉摸还管不得,想要与孩子沟通,却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身边一位教高中的老师很苦恼地说,现在的中学生,有时候感觉他们跟大人一样啥都懂,像个小大人;但是有时候又觉得他们完全还是个孩子般幼稚、不知世事危险,并且还执拗的难以教化,甚至每个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有自杀倾向,让他想要帮他们又无计可施。

为人父母或者老师,面临一个孩子特殊的过渡期:超过成熟的儿童期、少年期、但又未达到成熟的成年期,如果处理不好,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很多悲剧。

那咱们家长或者老师该怎么办呢?如何与这个特殊年纪的孩子相处,怎么对待孩子的这些问题?

《长大成人的难处》是一本专门针对青年期这个过渡期孩子成长问题的书,作者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日本第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 ,他凭借其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实践经验,围绕青少年在成长中,诸如烦躁、逃学 、厌食等大人们无法理解的怪异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让我们大人正确地理解青少年,能有更为从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原始/古代社会,一个人从孩童转变为一个大人,是必须经过一个成人礼,也就是启蒙仪式,经过考验,转为一个真正的大人,并从此担负起一个大人的责任,做大人能做的事情。

这个启蒙仪式基本需要经过4步骤:

第一步:准备“一个神圣的场所”,并单独一个人进入这个场所;

第二步:远离母亲,甚至是所有女性。主要是让孩子体验身心的远离之痛苦,锻炼孩子心智,通过“远离”母亲的温暖,类似杀死孩子的脆弱,然后重生一个内心坚强勇敢的成年人;

第三步:在隔离场所,接受并学习部落/宗教传承知识和技能。这也类似让一个人学习安身立命及捍卫部落以及传承文化的技能与能力,而不仅仅是生存的能力,为这个人能对社会/部落有用而锻炼;

第四步:身体接受某种手术或断食等考验。这个在现代看来有些残忍或不能接受的地方。但是在原始社会,这种考验是对要成为大人前的身体与心灵的考验。

经过上面四步的考验通过者,则成为真正的大人,被当时群体所接受与承认;否则将会被残忍地淘汰。

现代社会的孩子长大成人,从生理和法律角度来说比较单一固定:就是孩子长到18周岁或能自己为自己行为负法律责任就算是大人;

但是从社会角度和心理来说,一些满18周岁的成人人,除了能有份工作养活自己外,还需要有自主判断事物、有足够心理承受力及健康心理融入社会的能力等。而且每个国家或区域的定义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已经成年的人,未必能算是真正的长大成人。

所以,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长大成人,不管是孩子还是已经成年的大人,都显得不那么容易。需要不间断的成长,且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层次不断优化和拉回自己,找到属于自己与社会融洽相处、且自己喜乐的方式,才能算是真正的长大成人。

如此看来,我们家长老师或许也应该随时反省自己是否长大成人。

1)成人标准的模糊

原始社会长大成人:是一次性事情,当然也是很残酷的,但是只要通过考验,就是真正的社会成人。也就从一个孩子世界,进入成人世界。

而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个人要长大成人,非常困难:

首先,成人礼/启蒙仪式没有了太大意义:因为每个人必须反复地、不定期地学习成长来适应社会,才能算是社会的成年人;如果仅仅根据18岁成年这个标准来定义成年,且之后不再迭代更新自身认知与能力,则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不能称其为成人,所以这个成人礼慢慢被取消。

然后,因为成人礼的取消,孩子成长为大人的标准变得模糊不清,同时社会上和心理上的大人的定义,一直在变化,故而,孩子长大成人过程中,出现非常大的不可控性和多方向性。

最后,没有固定标准,同时又要符合社会生存之道,并且还需要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能以自己的磁场与方式来融入社会,才能过得开心并对社会有价值。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显得非常困难。

2)孩子的是世界观 与 大人的世界观

大人的世界观一般都是自己在成长中已经形成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基本固定的思维模式与观念,是稳定的;

但是青春期孩子的世界观,是特别动荡的。从原来受父母老师影响较深的世界观,到不断被新的事物/观念冲击,开始产生怀疑疑惑,慢慢有的世界观被冲破形成新的,有的则更固化,但是都是动荡的。

但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父母老师的不理解、或者控制、或者所谓的“已经为孩子规划好的路”等,都让孩子不得不在成长中,不断去冲破原有的东西,去验真、去探索。

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与亲人的矛盾冲突甚至是观念上的对决,比如书中提到好孩子突然的离家出走,让父母无法容忍与担心,而孩子知识想要远离父母的保护,走入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在社会上独立。过程是困难的,如果父母足够呵护与理解这些,双方有个好的对话,最终走向欢喜结局;但若没有这些,且孩子也没有自己思考到这些,很可能就是离家出走后开始误入歧途。

有时候是自己与自己内心矛盾的挣扎,比如书中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其实很多苦恼和不安都是自己内心想的,但是又难以对外述说,同时还严重影响他的生活甚至生命。这个内心矛盾冲突,只能自己在痛苦中摸索、思考、行动,最终走出来了,这个人才能算是又长大了一些。而如果走不出去,则很可能出现自杀等悲剧事件。

综上,孩子要长大成人,现代社会变得非常困难,同时每次孩子遇到的困难都应该是孩子长大成人的一次机会。

孩子要长大成人,需要从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完成成长。

比如孩子青春期时候,女孩子初潮前期,对身体的变化非常难接受,有时候甚至出现对成为女人而产生厌恶的情绪。这种情况其实在我们自己小时候也常常发生,身边不少女同学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时候,需要的是家人及时细致的观察,并母亲及时给以生存技能与生命智慧知识的传授。如果出现目前忽视或者厌恶的情绪,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心理。最终出现身心问题。

再比如,孩子出现突然对父母的疏远,其实是孩子想要在别人开来是独立的,但是又不愿意因为远离而伤害父母,且不知如何表达。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中学时候,比如父母去接孩子上下学,孩子会比较反感。

这些时候,父母应该是巧妙的退出并适时的与孩子沟通梳理;且需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并怀着对孩子的期待,默默陪伴左右。

孩子成长路上要经历的很多,但是总归是身心的各种挫折。

为人父母与老师,需要首先理解孩子长大成人必经挫折,并且明白:

一个人要长大成人,他自己才是这个修行者,没人能替代他做任何事情,他需要在这些挫折中找到社会自己的方式,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与发展,这样他的未来才能走得比我们更坚实与从容。

而我们,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路上,需要做的就是一个援助者:守护(给他足够自由去成长和试错,同时遇到问题都怀抱期待,并不马上做判断而是陪伴左右),但是与他对话时需将他作为成人来对话。

本书内容非常棒,观点也很新颖。但是因为是日本作家写的,再翻译后,读起来不那么顺畅。这本书我反复读了不下五遍,才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果懂日语,最好还是读原著,相信会有更好的感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