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第六病室》的读后感大全

《第六病室》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3 04:15:30
《第六病室》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2-03 04:15:30   小编:

《第六病室》是一部描写医院中患者、医护人员和家属之间情感纠葛的小说。在这个病房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矛盾,而这些矛盾在作者的笔下被揭示得淋漓尽致。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碰撞,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整部小说充满了温情和感动,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

第六病室读后感篇一

到底谁才是病人,进入第六病室的人,不是你就是我。

主角安德烈.叶菲梅奇一开始冷眼旁观的看待着一切,没有去做任何改变世界的事,很平庸的生活状态。他因为独立思考和世界格格不入。后面一步步被拉近一个陷阱,成为一个病人,直到被关入第六病室,第六病室和监狱何其相似,或者说社会就是一个大病室。最后他可能是带着遗憾而溘然长逝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被人陷害而毁灭。

和主角进行长时间交流的是伊万.德米特里奇,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同时他也有另一个身份,他是第六病室的病人,一个思考人生哲理的哲学家:他的言论蔑视痛苦就是蔑视生命,是主角被一步步推入陷阱的诱因。他也是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因为自己对周遭环境事物充满不信任心理,患上被迫害妄想症才来到这里。(可能这个世界就是最大的第六病室吧)

霍博托夫从一开始见到安德烈.叶菲梅奇就似乎有预谋的计划着谋夺他的职位,养老金,社会地位,主角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步步沦陷,最后他拥有了主角的一切,我很怀疑是他预谋了这一切。此种恶,无处不在,他可以利用自己的一切为你编织一个巨网,让你逃无可逃,比无可避,让你仿佛玻璃窗上的苍蝇,看得到自由,却(不自知)找不到出路。

第六病室读后感篇二

想读小说的初衷是想看看不同于当下时代的人物和经历,《第六病室》完美满足了我的需求,借生活在监狱般的病房之内的“痛苦的疯子”和之外的“冷漠的医生”之口,尝试对生活、哲学、疼痛等命题进行探讨和定义。小说里无论是对人物还是环境的描写都非常细致、细腻,信息密度很高,虽然是文字描写,但好像更像是耐心地、不紧不慢地用画笔在一笔一笔地描摹那个时代下的小人物们。我连着把这本书读了两遍,但仍然没能很好地消化,留下的印象和感受仍然是很碎片化的。我意识到自己好像缺乏处理长篇文字逻辑的能力,两遍之后还是没法把几位关键人物的画像清晰地总结概括出来,仅仅是被一些有力的对白片段轰击。译者是于大卫老师,他的译后记写得精彩、深刻,也帮忙梳理了人物变化的前因后果,但要完全理解他的观点并做出反馈,好像还得重读,还得花更多的时间感受、思考。

两遍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医生安德烈和有被迫害症的病人伊万关于 疼痛 的辩论。医生安德烈外表朴实、行止安静、发誓永远不提高嗓门、永远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他爱读书,要缓慢地、沉浸地阅读,细嚼慢咽一般的。而病人伊万则是相反的,他看起来总是苍白瘦弱、不健康的,易怒多疑,情绪波动大,说话是响亮的男高音,他也读很多书,却是像狼吞虎咽一般的,来不及思考的。当医生劝慰伊万用意志之力止痛,保持平静、满足的心态时,伊万辩驳道:

“我知道,上天用热血和神经创造了我,是的,先生!至于有机组织,如果它有生命力,必定对任何刺激做出反应。我就有反应!对疼痛我用尖叫和眼泪回应,对卑鄙——用愤慨,对丑事——用厌恶。在我看来,这其实就叫作生命。有机体越低,它就越不敏感,对刺激的反应越弱;而越高,它就越易于接受,对现实的反应就越强有力。你怎么会不知道这个呢?一个医生,却不知道这点小事!为了鄙视痛苦,做到永远满足,任何事情都不惊讶,就需要达到这样的状态。”伊万·德密特里奇指着粗胖、肥肉敷身的农夫:“或者用痛苦锻炼自己,直到对它失去任何敏感性,就是,换句话说,不再活着。请原谅,我既不是智者,也不是哲学家。”伊万·德密特里奇恼怒地继续说:“我对此一无所知。我无法做出论断。”

伊万的辩驳让我联想到过去读过的一些观点,我们要寻求情绪稳定,能更从容地面对挫折和苦难,像是对疼痛要更钝感,但又要寻求正向的积极的刺激,像是对快乐和幸福要更敏感,这就好像是要求同一个机体面对不同的刺激使用完全相反的模式,要求同一个机体既钝感又敏感是可以的吗?还有,我们期望自己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高程度的不顺利,即对困境有充足的耐受力,也期望自己能被更低程度的顺利调动起兴奋、积极的心态,像是对顺境有不耐受力,如此下来,我们也是在要求同一个机体同时拥有耐受和不耐受的品质,这也是可以实现的吗?这些问题我没有答案,但可以在未来不断观察自己,补充对自己的了解。

在小说里,医生最终和伊万走到了同一条路上,也成了被监禁的病人,他好像不再钝感了,开始愤怒到跳脚、开始反抗,他会疼痛也会被击垮:

“怎么都不中用,不中用。我们软弱啊,亲爱的……我原来淡漠、精力充沛而又能健全思考,可一旦生活粗暴地触到我,我就灰心丧气……沮丧消沉……我们软弱,我们低劣无用……亲爱的,您也是。您聪明、高贵,与母乳一道吮吸了良好的激情,可一进入生活,您就疲惫了、生病了……软弱啊,软弱!”

到这里,原先通过医生之口传达的观点好像被否决了,光靠意识是无法止痛的。但当故事里的角色都站在同一个阵营的时候,又会引发我的怀疑——“真的是这样吗?”读小说好像并没有解答疑惑,而是产生了更多疑惑,但这还挺有意思的。

第六病室读后感篇三

一.关于拉金的几种呈现形式 主人公拉金前期生活过于顺遂,没有挫折。没有什么理想,虽然对整顿医院事务有自己的想法,但很懦弱,没有决心和手腕,想法只停留在想法;向往精神层面的思考和交流,对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虚无。整个人对人生的理解是低落的,悲观的,灰暗的,“最终都是要死的,最终都会变成灰烬的”。整个人的状态同样也是相对消极的。 邮局局长,某种意义上理解为没有理想的“拉金”的状态。生活顺遂,对朋友热心,喜欢玩乐,热爱生活,对精神层面的东西不理解但是表面上表示认可,是前期拉金可以表达精神世界的对象。不能真正的理解拉金,但试图让拉金体验他所热爱的生活。没有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思考,生活优渥,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活的相对较好的一类人。可以理解为不“自寻烦恼”,寻求快乐的那类人。 格罗莫夫,某种意义上理解为早早经历了挫折和磨难的“拉金”的状态。原本顺遂的生活被突然中断,生活状态急转直下,同样很懦弱,没能够直面苦难,在实际中做出一点点个人的价值表达。向往精神层面的思考和交流。因为经历了真实的挫折和磨难,对社会的理解远胜于拉金。同时因为曲高和寡,没有人可以交流思考。对和拉金的交流,他是一种“向下兼容”的状态。他的状态是内心有很多能量很多想法,但没有找到兼容于社会的方式,表现为社会所不能理解的“疯子”状态。 二.关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当前的个人理解 我也经历过虚无的状态,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致,因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而以为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重要都可以舍弃,我也不在意这些的状态,类似于主人公拉金反正都会归于灰烬的心态。虽然后面因为一些原因我重新认识了有些苦难我可能完全无法承受,我以为能承受都是我的想象,但是看到这篇小说后还是大吃一惊,对于拉金后来的面临的一切和拉金之死。也很遗憾没有多读书,早一点看到这篇小说。 在我现在的理解中,简化的比喻,世界像个巨大的游乐场,而我因为偶然获得了一张入场的门票,同时我也是或者迟或者早要离场的,我既然有幸拿到这张门票,我应该尽可能去体验这个游乐场,体验里面的各种设施,了解里面各个游戏的规则,从而更好的体验它;另外一个层面,还有许多和我一样有门票的人,我可以和他们一起体验这个事情,和他们一起玩耍、合作、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丰富我人生的体验。如果有可能去完善这个游乐场,让他有更多的游戏设施,让他的规则更合理,更多的带动有入场券的人一起体验一起玩耍,就是再上一个层面的体验了。再再上一层的体验,就是再造游乐场了,关于这个思考的不多,因为感觉大部分人可能只能在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体验。能够积极的、丰富的第一个层面的体验已经很不错了。 三.关于精神层面的思考交流的需求 我观察到,不同的人对这个有不同的需求。有的人全然没有精神层面的思索和追求,比如小说中后面的院长,“没文化”。其实“没文化”在现在的语境中有一点贬义的色彩。我理解没有精神的需求更多的类似于没有音乐细胞,没有美术细胞。是一个中性的词,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没有必要觉得高人一等。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既有快乐,也会体验痛苦。同时也会分各个程度的追求。如果从人生更丰富的角度来说,当然,越多的人生体验更好,追求精神生活会丰富人生的体验。类似于有音乐细胞的人能够更好的享受音乐。 至于为什么有的人有精神层面的需求,有的人没有。我想,一来可能和天生的基因有点关系,和成长的环境有点关系,二来对于有的人来说需要刻意的培养精神世界的享受。 那么有比较高精神层面的思考和交流的需求的人,我理解得找到一个方式一个途径来表达,其实还有很多形式的表达这个出口,特别是现在,比如和人交流,网上交流也可以;比如形成文字,甚至是写一个书评;甚至可以通过音乐、画画、雕塑……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也可以通过读书和历史上的人、其他民族国家的人交流。这样不至于太孤单,也不至于太多的能量在内心积蓄没有出口。 以上写于第一次读《第六病室》,这篇小说,以后我会常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