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的秘密》是一篇关于早教的文章。文章揭示了早教的重要性和秘密。早教不仅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还能提高智力和社交能力。文章还提到了早教的方法和技巧,如亲子互动、音乐游戏等。总之,早教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一)
我在找育儿知识,你满篇都是宇宙飞船,外星球也不知道哪里来的8分,真浪费时间和精力
我在找育儿知识,你满篇都是宇宙飞船,外星球也不知道哪里来的8分,真浪费时间和精力
我在找育儿知识,你满篇都是宇宙飞船,外星球也不知道哪里来的8分,真浪费时间和精力
我在找育儿知识,你满篇都是宇宙飞船,外星球也不知道哪里来的8分,真浪费时间和精力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二)
李子勋老师提倡的自然教育理念,一是孩子的自然属性,二是自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一方面孩子的自然属性就是把孩子当做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需要做的是“协助他成为他自己,以完成他生命的使命”。另一方面,孩子认知世界首先是从感官体验开始的,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东西都会在头脑里建构成自己的概念。所以,让孩子感受大自然,让他接受感官的刺激,对发展生命的智慧、灵动与创造力都非常重要。
我们总讲“命运共同体”,李子勋老师提倡的正是在诅咒命运共同体面前,我们教育的重要性。如果通过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可以遵循这些法则,就是为全人类作出贡献,李子勋老师的正向教育观显得尤为可贵。
“给我物质,我会制造一个太阳”。现实中,许多物理学家在面对未知世界时,当他们触及宇宙与存在巨大的未知地带时,五不原则放弃人类的自大转而亲近神学,并对存在表达崇敬之心。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中,“适者生存”与“自然选择”只能届时生物学中的一小部分事例。
在育儿方面,我们应该摸索出适合本土民族文化的独特方法,中国人是一个更具感性力量的人群。儿童在未获得言语与理性思维以前,基本是依靠直觉行事的。儿童的大脑是一种图形与意向流淌的思维题,而言语则是一种抽象概念,是固化与僵死的符号系统。
把孩子看成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全部。不是去理解孩子,而是去感受孩子,好奇是一种有效的态度要真正的好奇就要放弃我们已知的部分,尽可能投入到一种未知的情境中。
万物皆信息,让孩子在大自然的阳光中接受心智滋养是最不花钱却效果最佳的成长方式。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三)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都是手心里的宝贝,想把世界上最好的给他,比如早教,但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混杂,分不清对与错。不妨来读李子勋《早教的秘密》
家庭教育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如果主体教育是培养“吏”的,服从、按规则生活、遵纪守法......那么家庭教育就要补偿孩子做“官”的能力:自在、自由决策、自行其是、创新、不守规矩......
孩子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内心是自由和无序的,情绪也是浪漫平和的......从而变得更加灵动。延缓语言发展,保护孩子的直觉能力。2岁以前你怎么爱孩子、宠孩子都不是问题,2岁以后则需要给孩子留出空间,让他有机会发展更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情感。觉得可以把握一切,有些骄傲的感觉是对孩子最好的心理促进。
......
我在读的过程中,有些是一直秉持的理念,比如不要过多的给予文字刺激,但是有一些读的时候如醍醐灌顶,因为我总想讲道理,说教,纠正孩子,当时想是好的,原来它是不好的。有时候也会批评孩子脾气大,李老师说情绪大的孩子生命力强。
最喜欢第四章,里面是很困惑的问题,比如育儿中的愧疚感,比如怎么看待婆婆爱孩子,比如继母如何教育前妻的孩子,比如孩子胆小社交能力弱。一针见血却不失宽厚,李老师说关系是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有精神的环保意识,孩子的问题常常是被观察出来的。甚至我有一段时间被爱与自由带偏了,随他所欲的吃甜食,美其名曰是爱。李老师说怎样来理解爱,爱是一种责任、一种关怀、一种尊重,对孩子来说,爱还应该加上“关爱”——关系与爱护,不能麻木不仁,要温柔地引导,而非放任。
这本书里面很多观点都是宝藏,尤其是对已经养育了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特别想穿越回去,纠正当时自己的错误想法。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四)
最近我看完了李子勋老师的《早教的秘密》这本书,读了之后对李老师的观点深表认同,李老师直言: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要善于唤醒孩子心中的自然属性,孩子是自然的一部分;育儿要回归自然,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哪怕是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都可以让他多看看大自然——山川湖泊、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等,真正让孩子回归自然。
在书中,李老师还谈到:我们的社会在育儿方面有着严重的错位,母亲在生育孩子方面所享受的待遇极为糟糕,用工单位对女性怀孕生育的歧视普遍较多,遍地开花的月子中心和家政服务企业在客观上使得年轻母亲早早地跟婴儿有了人为的物理隔离,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看过这本书后,让我深深知晓了婴儿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发展的黄金时期分别在哪个阶段,父母该进行怎样的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婴儿各种感知觉的发展。
书中着重讲解了刚出生至三岁时期婴幼儿的养育方法:(1)出生后的前三个月婴儿需与母亲时刻相伴,此时母亲与婴儿还是共同体,能相互感知。这个时期母亲要多抚摸婴儿,触发婴儿的触觉能力。还可以带着婴儿出去多亲近自然,看看这个五彩缤纷的外部自然世界,感受风和日丽。(2)三个月至一岁的婴儿,母亲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婴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婴儿的大脑发育。(3)一岁至两岁的婴幼儿,母亲要培养孩子的知觉能力,即引导孩子学说话。(4)两岁至三岁的幼儿,母亲要培养孩子简单的识物与辨别图形图像和颜色的能力。在婴幼儿前两年的成长中,母亲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母亲尽量不要为了工作而错过孩子最初的陪伴时机。
在书中,李老师多次提到:婴幼儿最佳的养育之道是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自然环境和自然气息是最适合孩子感知力开发和培养的。乡村的小桥流水、田间地头、绿树成荫等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李老师还指出:孩子在6岁前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全方位的学前教育,而是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洗澡,以及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多和同伴玩,在与同伴的接触中更能看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当孩子上小学了,学习才慢慢成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开发孩子的智力是小学阶段该去做的事。在学前阶段,我们的养育理念该向德国学习,德国特别重视孩子学龄前的养育,即着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子清
2023.09.21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五)
随着孩子的呱呱坠地,新手父母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就要对一个新生命负责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发现养育一个孩子比想象中困难的多,欣喜逐渐被担忧取代。 父母担忧的是,第一次做父母,完全没有育儿经验。 现在不用担忧了,《早教的秘密》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育儿指南之书。
本书作者李子勋,是国内著名家庭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被誉为“后现代心理学国内第一人”。 本书主要介绍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早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唤醒宝宝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父母需要顺其自然,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独特。 01、婴幼儿时期,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自然界的生物,生命力一般都比较旺盛,长在温室中的花朵,生命力永远不能和山中的野花相比。 育儿也一样,孩子从大自然中学习到的知识永远比在家里多得多。 小鹿在生下来之后,母鹿一般不会帮助小鹿站起来,而是会不断地鼓励小鹿站起来。当然,小鹿也能靠着自身的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站起来行走奔跑,否则他就会成为肉食动物的盘中餐。 敬畏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父母需要带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中蕴含着很多知识与智慧。 02、保护好孩子的全脑思维 生活中,很多父母认为学习就是从外界获得知识,甚至认为孩子的学习就是记住理解一些东西。 也因此,很多孩子被父母送进了早教班,并希望以此开发孩子的智力。当然,有些早教班确实能够遵循婴幼儿大脑发育的规律,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 孩子刚出生时,感知能力比理解力要强,他们通过感官感知外界,学习到很多知识,接收到很多信息。 研究儿童心智的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扫描发现,儿童的认知是一种全脑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功能主要用于思维和工作。孩子的大脑几乎全部脑细胞都是活的,成年人的大脑却只有1/4在进行新陈代谢,大部分脑是没有功能的。 要让孩子的潜能发挥的更多,父母需要保护好孩子的全脑思维。 研究还发现,人的大脑中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被利用,大脑中还有很多细胞属于待命细胞,这些细胞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时被唤醒,长大之后,他们在某方面的天赋会比其他人更有优势。 大自然中丰富的信息,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让孩子的感官信息可以更加饱满。 作者认为,孩子在出生时,体内也携带父母的很多知与识系统,父母只需要唤醒孩子内在天赋的知与识,就能激发孩子的最大潜能。 早教,培养的是孩子的感知能力。 03、每个孩子都应该成为他自己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也一样,有些孩子在出生时表现的与众不同,父母便认为这个孩子“有问题”。 事实上,父母只是用社会的标准来判断孩子。 调查发现,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或军事家,在童年时期都是不正常的孩子。 生活中,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天赋异禀,只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一个,我们也都习惯用大众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孩子。 书中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培养孩子是协助他成为他自己,已完成他生命的使命。 一书在手,新手父母根本不用愁。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六)
孩子的在早教时,有什么秘密呢?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在《早教的秘密》里,为我们解密。 好的养育方式在于唤醒,并且早已潜藏在你的智慧中。 接纳孩子的成长的自然顺序。生命从大自然的怀抱中孕肖而出,大自然存在的一切也适合生命的发生、发展。万物皆有生命,万物皆在意识。人类对自然的膜拜与敬晨之心是永恒的。 大自然蕴含着巨大的信息系统与智慧,这是生命灵性的来源。生命早期的孩子,多接触自然,从自然信息的刺激中获得身心饱满是非常重要的。 生命是开放系统,人类意识可能是共有的,不同的生命系统存在一种共用的意识场。这个意识场相信会让聪明人更聪明,善良的人更慈悲。构成生命的基成分差不多,生命间存在一种互换的能力。 万物皆信息。生命蕴含的信息越多,聚合的能量越大。当在合适的时间,为孩子导入合适的信息刺激,孩子的心智将饱满。 协助孩子成为自我。幸福是一种感觉,它是流动的。儿童的思维是全脑型的。父母可让孩子进行可以了。 早教重在唤醒。母亲对孩子依恋先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依恋行为可使人感到熟悉、安全、满足。 婴儿成长初期,婴儿感知母亲的感觉是直达的。最佳的母婴关系是母亲陪伴孩子到3岁再上班。 只有孩子健康富足地成长,未来的社会就会真正的幸福和谐。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七)
孩子的在早教时,有什么秘密呢?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在《早教的秘密》里,为我们解密。 好的养育方式在于唤醒,并且早已潜藏在你的智慧中。 接纳孩子的成长的自然顺序。生命从大自然的怀抱中孕肖而出,大自然存在的一切也适合生命的发生、发展。万物皆有生命,万物皆在意识。人类对自然的膜拜与敬晨之心是永恒的。 大自然蕴含着巨大的信息系统与智慧,这是生命灵性的来源。生命早期的孩子,多接触自然,从自然信息的刺激中获得身心饱满是非常重要的。 生命是开放系统,人类意识可能是共有的,不同的生命系统存在一种共用的意识场。这个意识场相信会让聪明人更聪明,善良的人更慈悲。构成生命的基成分差不多,生命间存在一种互换的能力。 万物皆信息。生命蕴含的信息越多,聚合的能量越大。当在合适的时间,为孩子导入合适的信息刺激,孩子的心智将饱满。 协助孩子成为自我。幸福是一种感觉,它是流动的。儿童的思维是全脑型的。父母可让孩子进行可以了。 早教重在唤醒。母亲对孩子依恋先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依恋行为可使人感到熟悉、安全、满足。 婴儿成长初期,婴儿感知母亲的感觉是直达的。最佳的母婴关系是母亲陪伴孩子到3岁再上班。 只有孩子健康富足地成长,未来的社会就会真正的幸福和谐。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八)
十几年前,我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买些育儿书籍,期待书能给我解决问题。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年轻父母则比我那时候更渴望获得科学的育儿指导,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更不想让孩子在未来被AI取代。正所谓教育要趁早,可是问题来了,怎样才是有效的早教呢?
我们看一看被赞誉为“国内后现代心理学第一人”“心理学界的哲学家”,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著名家庭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李子勋前辈的分析。
在李老师的经典书系·亲子家教中,有一本叫《早教的秘密》,这本书在前三章:接纳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顺序、协助孩子成为他自己、3岁前,早教重在唤醒。
分阶段介绍了孩子3岁前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让年轻的父母更多地去了解、尊重和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从而在育儿中减少一些焦虑和盲从。提醒我们把孩子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全部,不是去理解孩子,而是去感受孩子。
充分接触大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养育节奏,是孩子早期成长的三大重要前提。如何在拥挤的城市、匮乏的自然资源与疯狂的早教风潮中去实现这三个理想环境则是《早教的秘密》一书主要探讨的问题。
第四章“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是以问答的形式展现,比如:如何积极看待孩子的缺陷?巧妙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犯错时,是帮助他建立规则的好时机;给孩子需要的,而非他想要的等近20篇,每篇问答都是极好的例子,可以解决家长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每个话题都是以故事的形式,把问题带入到故事,在叙述过程中值入育儿理念,将心理学这门学问纳入更饱满的生命状态。
就说孩子犯错这件事,当他(她)做错之后,怎样处理才是恰当的呢?训一顿还是打一顿时,肯定都不可取的,最合适的办法就是书中李教授提出的:“聪明的父母会把孩子出现问题的这件事看成是一次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机会,让孩子在错误中获益。”
学习了这些方式,可以减少家长的焦虑,让亲子关系更和谐,让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他树立正确的观点,陪他走进大自然,开阔眼界,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孩子的奇奇怪怪。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九)
给两星并不是真的因为是两星,对比其他书,可能他值3-4星。而是在好评如潮下的自我对比下,我认为要批评的去看待这本书,给两星我是希望他能做的更好。
书里确实有心理学的研究,同时也有许多作者异于主流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的是好的,有的可能错的,问题是作者的这些观点,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主观观点,没有实验和理论依据。 同时,作者的观点明显带着东方哲学,自然哲学的思想。思想无对错,但如果没有实验验证的情况下,贸然用这些思想直接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风险还是有的。
在阅读本书,并于家人交流下,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图中这句话,我去外文文献查阅了资料,结论是与科学研究相反的。当然,有不同意见的读者可以帮忙找下相关论文依据,因为已经不在学校,很多论文网站不能看全文了。也希望未来国内科普书籍的作者,多采用引注的习惯,保持一个科学的写作态度。
"Color vision improves greatly over the first three postnatal months, and most normal 3-month olds have at least some color vision. The overall insenstivity of infants to contrast is likely to provide a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of the poor color vision of infants."
(偷懒直接复制机翻):色觉在产后前三个月内显着改善,大多数正常的 3 个月大的婴儿至少有一定的色觉。 婴儿对对比的总体不敏感可能为婴儿色觉不佳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解释。
Angela M. Brown,Development of visual sensitivity to light and color vision in human infants: A critical review,Vision Research,Volume 30, Issue 8,1990,Pages 1159-1188,ISSN 0042-698
"Color discrimination was also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ge, as older children differentiated between small differences in colors better than younger children."
(偷懒直接复制机翻):颜色辨别力也与年龄呈正相关,因为年龄较大的孩子比年龄较小的孩子更好地区分颜色的微小差异。
Cameron, B. A., Brown, D. M., Carson, D. K., Meyer, S. S., & Bittner, M. T. (1993). Children’s Creative Thinking and Color Discriminati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6(2), 595-598. https://doi.org/10.2466/pms.1993.76.2.595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十)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但也有一些家长过于焦虑和功利地进行早教,忽略了孩子的自由成长和探索。
最近读到李子勋先生的《早教的秘密》,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遗憾没有早些遇见。
读完本书,我想起儿子小的时候,老公很喜欢在休息时带他去爬山,甚至想方设法在假期带他去旅游。儿子才3、5岁便已经深切的感受过大海的宽广和沙漠的荒芜。
每次出去玩回来,我都感到特别疲倦,总觉得在家待着多好,不用赶路,也不用风吹日晒,何必非要匆匆忙忙出去受那些个罪呢?
虽说“去旅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等这些词句听起来很动人,但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的我,早已不再对自然风光感冒了。
尽管有时也会玩得很开心,可是每一次出去玩都会有种花钱自讨苦吃的无奈。
直到读了李子勋先生的《早教的秘密》我才知道,老公坚持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意义绝不止是想让我们开心那么简单。
实际上,老公根本没看过什么育儿书,但是他主张要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尽量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里成长。
让我惊讶的是,他的这些想法竟与李子勋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我曾固执地以为,爱孩子就是在家精心呵护,早早地教会他们更多知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殊不知,我这样做的时候,很可能是在摧毁孩子的天性。
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大影响?我们没办法用数字来衡量,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明显地感觉到他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他非常善于发现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一些细节,这让我很是欣喜。
联想到书中所说:假如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蕴含着巨大的信息系统与智慧,这是生命灵性的来源。那么在生命早期接触自然,从自然信息的刺激中获得身心饱满,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最重要的方式。
我想,儿子现在所呈现出来的敏锐和聪慧,与老公带他从小接触大自然有着某种不可忽略的联系。
李子勋先生在《早教的秘密》中还特别强调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试图去理解孩子。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成长轨迹,试图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是困难的,而用心感受孩子则能更好地与他们建立联结。
通过与孩子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一理念也引发了我对早教的思考,让我意识到早教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与孩子建立深度情感连接的过程。
关于早教的秘密,读懂这一点,或许就足够了。
因此,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希望我们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十一)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孩子,才3岁脑子转得比同龄人快;语言表达比同龄人有主见;和同伴的关系也玩得很好。 而自己家的孩子却让你感到很头痛,反应慢半拍,喜欢粘人离不开大人,也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你是不是很苦恼,同样是孩子,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你也许会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先天条件就比咱们家的好,所以各方面都优秀,其实不是这样的。 究其原因,孩子3岁之前,有经过早教唤醒的孩子,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等都会得到激发。
《早教的秘密》作者李子勋,是有名的家庭治疗大师,是现代心里学第一人。作者认为早教能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培养创造思维。而3岁之前的早教,其实是在唤醒孩子各种能力的过程。具体要怎么呢? 1、抚触能刺激婴儿大脑的发展 经常被抚触的婴儿,心情会更愉悦,身体的感知觉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抚触对于婴儿来说是一种愉悦而有益的身体接触方式。母亲在给婴儿做抚触时,可以当成了你正在与婴儿的沟通交流,思想情感的交流。 这种接触能够启动婴儿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从而促进其感官、情感和认知的综合发展。
比如对刚出生的婴儿,可以轻轻握他的小手指,抚摸下他的小脚丫,这就是在刺激他的身体。当你触碰婴儿身体更多的部位时,他的内在神经通道连接也就越多,这就引发了婴儿的快乐体验。 这种快乐体验对婴儿情感安全感的培养有很重要作用,还能促进父母与婴儿之间的情感紧密联结。 所以,抚触除了带给婴儿的乐趣之外,更是婴儿的成长与学习的经历。 2、大自然能刺激孩子视听能力的发展 有句话说:雁过留痕,风过留声。当孩子听过各种各样的声音时,这些声音在孩子的大脑中也会留下痕迹。孩子会在记忆中搜寻曾经听过的声音与之匹配。
经常到大自然中的孩子,由于常常接触各种自然景色和声音,如风声、雨声、虫子的叫声等,孩子想听什么声音,会自主去选择,无形之中就在训练大脑的聚焦能力,孩子的视听功能得到更好的刺激。 孩子在1岁的时候就开始发展自组能力,他会用自己所感受过的事物,去感受自己所处的世界,他们的内心模式是贴近自然的。那么,长大以后他们的感知觉就非常丰富了。 所以,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去公园、山林等自然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通过音乐和歌唱来培养孩子们的听力和语言能力;利用故事书和绘画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但却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们的视听能力。 3、同伴关系能帮助孩子发展关系的能力 生活在社会上的我们,是群居的社会动物。孩子通过与其他孩子相处,孩子们能够学习如何与人建立友谊,如何解决冲突和分享资源。这些都是他们日后在社交方面取得成功所必备的技能。
孩子在跟同龄人参与活动时,他可以从中学会互相合作、分享想法和资源,他们不仅能够完成任务,还能培养出更好的交往能力。通过共同合作和互动,他又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例如参加集体活动、加入社交组织或者报名参加兴趣班。都是孩子与同伴接触的机会,孩子与他人的沟通、分享和理解别人的需求也在提升。 《早教的秘密》是一本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的亲子早教书。适合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教育工作者或准父母阅读。如何你也想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一起来打开这本书吧。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十二)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是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中的共识。从怀孕前的备孕,到怀孕中的胎教,再到孩子出生后的早教、幼教,家长无不竭尽全力在每一个起跑线前铺路,早教、幼教中各种知识的灌输和兴趣的培养也越来越提前,这种起跑线上的内卷导致家长在攀比中浮躁、焦虑,在孩子的教育上急功近利,生怕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落后别人家的孩子一步。
《早教的秘密》告诉我们,保持对教育的克制,不过度喂食孩子的好奇心,才是早教中更需要重视的问题。
《早教的秘密》是由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家庭治疗师李子勋老师所著,也是李老师亲子家教书系中的经典书籍之一。
本书中关于让早教回归自然的观点,颠覆了大部分家长的认知,也给早教提供了全新的思想和智慧。
01.3岁前,早教重在唤醒
触觉是婴儿最早发展的知觉,而皮肤对外部的感知是最丰富的,母亲对婴儿的抚触和婴儿的手脚对周围物体的触碰,会唤醒孩子的肌体功能。婴儿的皮肤知觉越丰富、越成熟,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在不断的刺激下,发展得越完善,视觉、听觉等能力的发展也更快。
同样,嗅觉、味觉等感知能力的发展,也同样需要更早、更多的外界刺激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
书中强调,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3岁前是孩子在大自然中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最佳时期,需要通过与母亲的接触来获得安全、满足的依恋关系,需要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丰富自己感官的感受能力、大脑的思维能力、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
所以3岁前的早教,重在唤醒孩子自然的、自动的接受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可是在现实中,当孩子长到1岁左右时,父母就产生了教育的欲望,会用一些图像、卡片来教孩子识图认字,过早地教一些固化的知识给孩子。
李子勋老师在书中会通过分析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会扼杀孩子探索自然、建立丰富想象力的能力,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父母如何才能在孩子3岁前唤醒他与生俱来的生命能量、灵性和创造力?书中从尊重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向我们分享了高阶的育儿智慧。
02.不要过度喂食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动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会对很多事情产生兴趣,也会提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对孩子的好奇和提问,有些家长会采取灌输的方法,把答案完整明确地告诉孩子, 这样一来,看似孩子的问题得到了解答,可孩子却失去了思考的机会。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喜欢写写画画,或者喜欢唱唱跳跳,就急着给孩子报兴趣班,想让孩子在专业的指导下发挥他的特长。可是,孩子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兴趣会很广泛,随着好奇心的满足和变换,来得快,去得也快。
当探索的快乐变成学习的负担,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书中以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雨”是怎么形成的为例,让我们知道智慧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教育保持克制,不会过度地向孩子灌输已经固化的知识信息,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索的欲望。
03.保护好孩子的全脑思维
刚出生的婴儿与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体一样,整个大脑都在思维与感觉,所有的大脑细胞都在新陈代谢。3岁以前的婴儿处于全脑思维状态,随着语言等能力的发展,大脑中那些主导感觉、直觉的脑细胞慢慢地衰减。孩子生长到12岁时,只有一半的大脑在思维,成年时则会减少到四分之一。
本书从神经学、解剖学、心理学等角度,为我们分析了如何才能唤醒一个儿童全脑认知的能力,在育儿中如何既尊重儿童神经生理的规律,又遵循儿童心理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结语:
本书虽然看上去是一本针对0-3岁的育儿书,但其中很多关于生命的知识和自然的理论,会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从中获得唤醒生命能量的智慧。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十三)
在这个“鸡娃”时代,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有的父母甚至在宝宝还在肚子里时就着手了。出生之后,更是紧锣密鼓:半岁开始上早教班,1岁后,孩子的认知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对孩子的教育就开始重点抓了,比如说大运动,读绘本,用英语磨耳朵等等。 然而,这些心思,这些努力,换来的未必如愿,拔苗助长的后果常常是摧毁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 每个婴幼儿从诞生起,就携带着整个自然系统的智慧和逻辑,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就像一粒种子,本身就已经具备了成就自己的所有可能。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做得就是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出适合他们生长的环境,唤醒他们内在与生俱来的强大能量。 如何唤醒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创造力?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和家庭治疗师李子勋老师在《早教的秘密》中就有说到:遵循自然法则,顺应孩子的发育规律,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来教育才是根本育儿之道。 01、多让孩子与接触大自然亲密接触 很多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早的接受教育,希望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李子勋老师的观点则是希望是让孩子3岁前不要进行人类文化的学习,不要过早把孩子的自然知觉变成一种人文知觉、社会知觉。 要知道,1岁到2岁是儿童认知发展最关键,也是最迅猛的时候,不管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是否已经接近成熟,这个时期,每个父母都需要竭尽全力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和体验感多一些。 沐浴阳光与星光、接受和风的吹拂,让皮肤碰触青草的娇嫩、木质的坚硬、棉质的柔软、树叶的粗糙,或是用那细嫩的小手感觉流动的溪水,湿润的朝露等等。 这些与自然最亲密的接触可以唤醒孩子的心智能量,会让他们积累更多自然信息与感受,维持儿童全脑的思维模式以及非言语的思维过程,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相反,如果我们大人过早剥离了孩子的自然感觉,或者没有真正唤起孩子生命本体丰富的信息系统,孩子在学习人类知识时内在没有充沛的能量、活力与丰富的感觉素材积累,学习起来会很吃力。 因为文化的学习引发的孩子的感受,然而,如果社会情感缺少了自然的铺垫,孩子就会少一丝灵气,情感不够充沛。 对此,李子勋老师告诉我们:人的智慧是天赋的,知识是后天的,智慧的发展主要是在3岁以前,再多的知识也带不来智慧。 02、维护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十万个为什么,到了3岁之后,孩子就会进入恐怖的“十万个为什么”阶段。小嘴会不停的问你问题,比如下雨天,孩子会问“雨从哪里来?看到车子,会问“车子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看到小鸟,会问“鸟为什么会飞”……各种千奇百怪的“为什么”会让大人头痛不已。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好奇宝宝,这些问题对孩子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孩子认知发展的动力就是好奇心,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维持孩子对存在的事物感兴趣,最关键的是允许他自己探索和思考,不要过快的把答案告诉他。 比如,孩子问:“妈妈,雨从哪里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可以说“是啊,你觉得雨从哪里来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回答只需要把孩子的关注引向正确的方向就行,不要说太多,如果一股脑的全部给孩子解释,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排斥,失去兴趣和探索欲。 03、保护孩子的自恋,协助他成为自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会特别自恋,但是孩子的自恋和承认的自恋不一样,他们的自恋不是自私自利,而是生命的自我力量慢慢场外的一种发展。 打个比方:成人的自恋是一朵怪异的花,只希望自己好,不希望别人强,不是最好的,宁可不开放。但是,孩子的自恋是一朵花,也许是是一朵很小的花,但他很自在的开放着,迎着阳光,毫不羞涩。就以孩子的自觉来说,他首先了解的是自己的周边、自己所处的环境,然后再拓展到整个世界。 这种健康的自恋是一种对自我生命存在的美好满足,会慢慢拓展到对其他生命的态度与感受。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会善待生命,尊重别人。 但是这种自恋也需要父母用心呵护,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把幼稚的自恋发展成成熟的自恋。具体怎么做呢? 一是绝不要胡乱夸奖孩子。 尽管我们常说孩子是夸大的,但是夸奖一定要实事求是,要给予其恰当的回应。 比如说,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聪明的这类话语是大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这种过度夸奖会让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因为孩子会觉得,我是最聪明的,如果我做不出来,我就不聪明了,那我还是不做了。 所以,夸奖孩子要在孩子的真实能力下给予孩子回应,让孩子慢慢找到自我能力的边界。比如说先夸孩子的进步:宝贝,你昨天吃饭用了半个小时,今天就用了20分钟,有很大的进步呢。这样的夸奖孩子是自己和自己比,会不断的进步。 这个过程需要父母在与孩子进行言语、行为、情绪等回复式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当然,不给予孩子及时的回应可能会让孩子找不到自己。 二是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孩子在2岁之前不要给他制定太多的规矩。不让他这样或者那样,规定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充分的给予他自由,跟随着他,他想干什么就可以怎么干。 如果觉得是危险的事情,制止他不如小心的保护他,或者提前把危险的物品藏起来,例如在插电板上安保护装置,在桌子安上防撞器,让他在家自由活动,感觉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有些事情孩子多次尝试后做不到会选择放弃,这是一种自我欲望与自我约束之间的平衡,如果父母总帮他完成,孩子也许会出现做不到的事还执拗着非做不可,很好强,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情况。 三是尊重孩子,不越俎代庖。 尊重孩子是在孩子的能力水平上和孩子互动,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事物。 比如父母可以在孩子自己如厕、穿衣、吃饭,行走方面给予及时的夸奖和拥抱,可以让孩子感到自信。如父母经常否定孩子,纠正孩子,会让孩子的自信得不到发展,从而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当孩子需要父母做出回应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回应孩子的生理需求,使其得到满足,让内心产生足够的安全感。 一个充满安全感,感情丰富和充沛的孩子,在他未来的成长路上,一定会成为一个自信,自尊,乐观的孩子。 写到最后: 孩子的天性就是在吃喝玩乐睡中成长,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作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各阶段孩子的不同需求给予适合的陪伴。 而好的养育方式绝不是拔苗助长,而是顺应自然,接纳生命的不确定性,欣赏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这才是早教的意义所在。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十四)
都说“0~3岁是早教的黄金期”,可外面早教机构动则几万的学费劝退了很多普通家长。
那如果不去上早教,孩子就落后别人一大截,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
正封
如果自己教,那该从哪里开始呢?新手爸妈们似乎更关注早教,也更焦虑早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秘诀么? 李子勋老师的《早教的秘密》一书教你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轻松自然地唤醒宝宝本身的生命能量、灵性以及创造力,其实每一个宝宝都有无限的潜能,等待父母们去开发。 李子勋,一颗陨落的巨星,国内后现代心理学第一人,无数心理学家崇拜的实力派偶像,父母们亲子教育专家首选。亲子教育方面可谓是将心理学结合走向大众的鼻祖,中央台《心理访谈》特聘专家。 那早教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破解早教背后的秘密呢?每个年龄阶段如何进行早教呢? 01 激活孩子的天性能量 现代早教课堂总是倾向于,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原来都是无形的,通过培养会成为清一色优秀的孩子。可事实上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因材施教”,让孩子按照自身的能量成长。 都说“万物皆有灵”,那孩子也应该是这样。人类科学的不断进步,让我们忘记了“自然的力量才是爆发性的”。原子弹是人造的,爆发的力量很强大,可人类可以控制。但自然的力量却无法控制,近些年印度洋海啸、日本地震、汶川地震都是来势汹汹,带走了多少生命,经济损失更是无可计算。 这就告诉我们,育儿更应该推崇自然的智慧,而不是人造的。而父母需要有这样的意识,意识成就行为。书中的鲜明案例就是坐月子,中国女性才有坐月子,但是当中国女性后代移民到欧美以后,他们却不需要坐月子也不会生病了。反过来,欧美移民中国的女性不坐月子却开始生病了,原因是周围的意识能量场变化了。 人类大脑的发育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天性,0~3岁的孩子是依靠全脑来思维的,所以大家会有一种说法“小孩子记忆好”。这也是为什么0~3岁是开发孩子大脑潜能的黄金期。 所以最好的胎教是让孩子意识到爱、善意、感恩和敬畏,这些才是天性的能量。 02 培养孩子自然成长 孩子成长受环境影响很大,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很重要。 古代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说明。孟子家最开始在一个集市旁,孟子学会了偷奸耍滑;新家搬到临近坟墓的地方,孟子学会了挖坟掘墓的盗墓技能;于是孟母将家搬到了学堂附近,这一次孟子学会了礼仪,最终成了一代大儒。 城市的变迁让很多孩子的成长固化在了水泥墙里,孩子想要自然成长,就要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李子勋老师的家乡就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所以养成了他思想灵活、创造力强的优点。 父亲在孩子早期教育中也有着特别的意义。1岁前,孩子基本只需要母亲,至于父亲是什么,他并不在意,但母亲对父亲的情绪极大的影响孩子对父亲的感情。不过一岁后,孩子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也让他对父亲有了概念。父亲的参与让孩子体验更多的情绪和力量。 03 早教关键词 早教关键分为4个重要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应的重点都不一样。 0~6个月关键是母体分离,建立依恋雏形。母亲对生命的原始状态被唤醒。 6~12个月,这是依恋关系建立的重要黄金期。我家孩子从最初的混合喂养到后来全母乳喂养,我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苦,但是孩子亲近我,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生孩子前,我喜欢睡懒觉,打雷都没法吵醒我,可自从孩子出生后,只要哼唧一声,我立马就能感知到。孩子一岁时,她在20多楼哭了,我站在一楼,居然听到了,马上打电话回去,问是不是孩子哭了,家人告诉我,她不小心撞了下,所以哭了。 母亲与孩子之间这种自然感应体验真是太神奇了。 12~24个月是孩子知觉形成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通过模仿、触摸、感受,很快学会了说话、走路、表达情绪及身体感知。 有些孩子语言表达早,有些发育晚。父母不需要太担心,语言表达晚只要排除疾病,那就是思维发展更好。这就是脑子转的太快,嘴巴跟不上脑子的节奏。 24~36个月是孩子自我意识成长期。这个时期孩子们学会了,将情绪与行为对应。只是此时孩子的逻辑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父母不要着急输入价值观给孩子,更不要随意评价孩子。 “三岁看大”,有些父母担心3岁前没做好早教,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李子勋老师用自身的例子告诉家长:不用这么焦虑。 作者小时候特别调皮捣蛋,读书的时候,经常受批评,老师给的评语都是负面、消极,看起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优点的人。可到了16岁以后,他去下乡的经历中,却成了人人仰望的先进分子。 人生的每个阶段如果都能顺其自然,适当修剪,就是最好的早教了。母亲的情绪、父亲的参与在早教活动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写在最后: 面对繁琐、昂贵又复杂的早教机构,新生父母也不用再焦虑烦恼了。最好的早教秘密就是母亲的陪伴,父亲的参与。 接纳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发现生命自然的能量,激活这种天性,顺从自然的智慧,让他们用最自然的方式成长。
目录
目录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十五)
初为父母的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周围的小孩都上早教课的时候,你也想着给自己的孩子报个早教班,恨不得让话都说不全的孩子,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走在同龄人的前面。
又或者当某个朋友或邻居告诉你,某个早教益智玩具对孩子很有帮助,你也会不管不顾地跟着买来。
毋庸置疑,以上的这些情景肯定太常见了,主要原因是我们常常误解了早教的含义。
真正意义的早教,是父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点点滴滴的引导,让孩子形成好的性格,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按父母自己想当然的意愿,硬性地、填鸭式似地教育孩子。
正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著名家庭治师李子勋在《早教的秘密》著作中告诫所有父母的,每个婴幼儿从诞生起,就携带着整个自然系统的全部智慧和逻辑,有着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正如一颗种子,本身已具备了成就自己的所有可能。我们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为他们创造适宜成长的环境,唤醒他们内在的强大力量!
其核心理念就是:好的养育方式绝不是塑造,而是唤醒。
0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脑袋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是孩子认知世界的动力。
为了保护这个动力,作为父母,只需要协助他们成长,静候花开就好。
李子勋老师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所学校旁听过一堂自然课。他注意到一个现象:那里的教室与中国的教室截然不同,里面没有摆放桌子和板凳,孩子们可以自由走动。
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雨的照片,会问孩子们:“雨是怎么一回事?”
有的孩子说,雨是从海里被风搬过来的;有的孩子说,雨是云彩闹情绪,不高兴流的眼泪;还有一个孩子认为,雨是上帝恩泽大地,让人有水喝。
老师将孩子们提出来的意见进行了归纳,再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答案,而孩子们讨论中没涉及的问题,老师则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并鼓励他们去和父母讨论。
这样“先让孩子自己思考探索,再分享答案”的做法,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好奇心。
反观我们中国的有些父母或祖辈平时都是怎么做的呢?担心孩子会受伤,限制孩子爬高;看到孩子拆解玩具,就立刻阻止,不许孩子”搞破坏”;看到孩子拼图拼不上,就急着帮孩子找出正确的图片……
以上种种行为,久而久之,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放弃了探索。
要知道,探索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可以借此 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来学习一项技能或知识,从而培养起创造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自信。
02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
英国心理学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约翰·鲍尔比曾提到过:“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
育儿专家李玫瑾讲了这么一个案例,有位女士很有钱,但时间却不是自己的,因此很少有机会陪伴自己的孩子。
为了不让宝宝受委屈,这位有钱的女士特意请了两个保姆,两人分工合作,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轮流倒班。
这位有钱的女士本以为自己很用心,没成想,李玫瑾教授让她辞退保姆,由她来陪伴孩子睡觉,女士听了,一脸惊讶。
李玫教授解释道,睡觉是人体内散发气味最浓的一个阶段,孩子感受到你的温度和味道,才会和你保持依恋,才会亲近你。不仅如此,孩子在3岁之前,要和妈妈一起睡,才能建立孩子安全的依恋感。
李子勋老师在书中也提到了依恋的重要性。他认为,缺乏母亲拥抱的孩子在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一些,尤其容易出现亲密无能,无法与相爱的人建立深度的亲密感。
由此可见,父母,尤其母亲,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是你付出辛苦让孩子获得了充足的心理资本,可以自信、勇敢地在这个世界前行。
03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有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发现孩子有某些不好的行为时越制止问题反而越发地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李子勋老师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在反复叮嘱孩子“不要做某件事”的时候,无形当中反而强化了他们的意识,让孩子想起的次数增多了,导致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了习惯。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摆正心态,把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看成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以一种平常心对待;平时生活中要故意淡化,甚至视而不见,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而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导致问题出现时,一方面我们不需要太过于紧张,另一方面,就可以利用这个时机为孩子“立规矩”。
有个朋友的孩子叫阳阳,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常常把自己的东西到处乱放。例如,下课回到家,忘记关房门,把书包作业本丢在沙发上;吃过东西剩下的包装袋随处乱扔,完全无视他人的提醒、警告和惩罚。
于是,阳阳爸妈就想了办法。他们告诉阳阳,以后只要一发现他乱丢东西,不管当时他正在做什么,都必须停下来把东西归位,直到爸妈满意为止,他才能继续做自己事情。为了让阳阳完全理解,他们在讲完规矩后,还示范表演了一遍。
连着几天,阳阳都表现不错,周围一切都是干净整齐的。但到了第五天,因为阳阳赶着看动画片,一回到家就把书包扔在沙发上,吃零食随手把包装袋到处乱扔,散了一地。
阳阳妈妈当场把电视机关掉,让他回自己的房间,结果动画片只看了3分钟。
这个办法真灵。从此以后,阳阳很少再要别人提醒他做这做那。
写到最后
听过这样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幸福指数如何,与父母的陪伴质量息息相关。
孩子的教育是一段长跑,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作为父母,我们要好好地做自己,引导关心好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心里不缺爱,阳光豁达、勇敢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