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读后感锦集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9 10:25:27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4-29 10:25:27   小编: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分享了自尊心的重建过程,从不自信到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感。通过努力、接受自己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她成功地摆脱了自卑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尊。这篇文章鼓舞人心,提醒了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副标题:

从“我不配”到“我值得”。

坦白说我自己的配得感就很低,从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不配被认可,到不配吃贵的东西,不配休息,不配过得舒服和轻松一点……

好像只有苦行僧一样的生活,配合永不停息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给我某种精神上的安全感。

作者作为一个积累了大量来访者样本的咨询师,说这在当下极其常见。

我们长久以来推崇努力,谦逊,吃苦耐劳,反对享受,自豪,追求快乐。

而这其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自尊水平,时间久了,我们会耻于承认自己的需求,也不敢庆祝自己的成功。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感受,分享几条作者的观点,另附思维导图总结:

1⃣️

如果你想变得更好,要记住“更好”的基础是“好”。

对自己满意和对自己不够满意之间的张力,推动了改变和进步的发生。

2⃣️

现实中也许没人能彻底“做自己”,适当的修饰乃至伪装是对真实自我的一种保护,所以“假自体”也被称为“适应性自体”,是用来适应外界的。

但前提是,我们要看见和认可真自体的存在,而不是让真假自我完全割裂,假自体凌驾于真自体之上。

也就是,戴面具可以,别让面具长在脸上。

3⃣️

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的时候试着告诉自己:

失败是我们努力过的证据,也是继续学习成长的缘由和机会。

4⃣️

小孩子被原生家庭伤害是很常见的,但如果我们已经长大,依然被“过去的”原生家庭伤害,也许折射出我们一直想从潜意识里去“拯救”和“修正”父母。

事实上,未能让他们满意从来都不是你的错——不管是曾经年幼的你,还是今天的你。

不再奢望拯救他们,你就自由了。

5⃣️

为何原生家庭创伤会导致强迫性重复?

简单来说,一直被父母忽略的小孩,长大之后会渴望一个足够关注她的伴侣。

但她的人生脚本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人和关系,所以她无法识别和寻找到这样的人,她往往会找一个依旧忽略她的伴侣,然后要求他变得关注自己。

6⃣️

独立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任何人,而是不彻底依赖任何人,同时也不被任何人束缚。

你不用活成一支队伍,你的队伍里可以有家人朋友伴侣,但在你的世界里,你始终都是队长。

7⃣️

如果你觉得成长和改变很辛苦,这是正常的,成长就是突破舒适区的锻炼。

但要是反复聚焦于这种辛苦,试图逃避它,对抗它,沉湎于它,精神层面的辛苦就会变成情绪上的痛苦。

辛苦是有价值的,痛苦则是无意义的内耗。

8⃣️

最后,你值得为每一次,哪怕再微小的成功和进步去欢庆。

你已经很棒了,认同这一点不会让你骄傲和固步自封,只会让你更有动力变得更好。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读后感(篇二)

你是不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

● 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一点点的失败和负面情绪就可以瞬间击败你

● 明明在他人眼里已经很优秀了,却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 只要停下来,就会感到空虚、焦虑、迷茫

● 总想把事情做到完美,但因为各种顾虑迟迟无法行动

······

如果出现了以上现象,那么我想对你说,是你的“自尊”出现了问题,对于受困于飘忽不定的自尊、挣扎于通过做事或者讨好他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行为。如何破局,我推荐你可以看看这本书——《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

本书全面地从三个部分来剖析关于如何去建立安稳恰当的自尊,去找到更完整的自己

1. 自尊和自爱-爱自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前提

2.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自信地活着

3. 重建自尊:开放、接纳、专注

首先关于第一部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我们天生都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如果一个人无法爱自己,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要事倍功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我们在骄傲与自己的长处的时候,也要正视自己的短板,并且对于自己的短板和缺乏信心的领域,越要给予自己耐心、认可和宽恕。接受自己作为一个平凡人的不完美,所以生活中的痛苦和失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对于遇到的挫折和磨难,我更愿意称之为这是我们在大段平稳的无聊人生中遇到的小风浪,乘风破浪得到的宝贵经验只让我的人生会变得更加精彩。

在90后人生的小剧场中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听到过这样几句熟悉的话:

爸爸说:“你看看隔壁王叔叔家的小孩怎么能考100分,你怎么就考这么点?”

奶奶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妈妈说:“这个太脏了,不要碰,这个很危险,不要摸了.”

其实3-6岁年龄段的儿童对新鲜事物都会展现出极大的好奇,他们通过摆弄和触摸去探索这个世界,甚至忍不住大喊大叫、手舞足蹈。但是在父母或者长辈的呵斥下,有很多孩子会选择放弃这样的好奇心来听从父母的话。即使当时的自己充满了委屈和害怕,从而创造了一个错误的人生脚本——好奇心等于犯错,听话等于安全。

这就引出了第二部分的内容——为什么有些人无法自信地活着

我们可能不会再失败,也不会再闯祸,因为我们已经不会再去尝试新的事物了。

我们总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却不知道孩子的爱可以“无我”。当孩子的喜好与父母的喜好相悖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意愿去迎合父母的期望。久而久之,真实的自己被隐藏起来,而我们的人生也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重建我们的自尊呢?

首先要去学会接受失败。

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愿意谈论成功,或者是谈论“如何避免失败”。但是这本质上是一个悖论。如果我们不允许失败,那么我们也无法迎接成功的到来。

一次失败,是我们要意识到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去处理事情,这恰恰是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学习的证据。

成功的结果是我们做好一件事,但“做好”的前提是我们先“去做”。

我们在遇到很多事情之后,都会说“如果当时我可以写邮件……”“如果我当时不做这个决定”“如果我当时跟他们讲就这样做,就不是现在这个结果了”,等等。但是,人生没有如果。脚踏实地,活在当下,走出第一步,才能有以后的成功。

其次我们要明确自己是有去爱和被爱的权利的。

可能在长久地跟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被对待的方式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对于爱他人和爱自己这件事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长大成人的关键一步,就是放弃治疗我们的父母,不要重复来自父母的“童年脚本”。学会爱自己,治愈自己,

最后接受自己的倦怠感。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允许自己是不完美的,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前提是认识到我们都是真实自然的人。

会犯错,会自相矛盾,会改变主意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情绪。但是我们不妨把这些负面情绪转化成生命中难得的学习机会。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读后感(篇三)

不知道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比阳光还要耀眼,比磐石还要坚强。仿佛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阻止他们向前的脚步,仿佛有关于美好的形容词他们都配得上,仿佛所有幸福加诸于他们,也不过分。相比于他们,同样的事情轮到我们头上,就好像有那么几座大山压在了头顶。

他们都很羡慕我能力强,其实我根本没有那么强。

他们说我很优秀,我知道他们都是说客气话而已。

他们说我很努力,其实我很累,但我不能停下来。

在工作上,在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会有这些问题,这很正常。但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那么你应该需要这本书:《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成长的图书。作者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瞿小栗,她从业10余年,拥有近10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发现一些人明明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他们依然不断地批评和责备自己,常常处在被自己击溃的边缘。这些人让她意识到,人们在生活的长河中搏浪向前,一些人在一浮一沉中享受着奋斗的美好,而还有一些人却是只为了不沉入水底,严重的不安使他们哪怕稍作停歇就会感到焦虑不已。“做更好的自己”不再是激励他们向上的动力,而是他们脖子上沉重的枷锁。她把这些人叫做“自尊困扰者”,为了解决这些人的问题,她写了这本书。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告诉读者,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我们的自尊。从爱自己、肯定自己开始,寻找自己无法自信地活着的原因,到最后开放、接纳自己,重建自己的自尊。看过《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是什么让我对自己如此苛刻、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如此严格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当我们看待、对待自己的方式变得不同后,我们会有很多的时间和能量享受生活,建立内在价值感,拥有更稳定的自尊,而不是陷入自我内耗中。这会让我们真正成为更好的人。

你会不会陷入自我怀疑?会不会觉得自我价值感忽高忽低?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兴趣爱好难以启齿?是不是不会拒绝他人的要求?

如果你有这些问题,并且为之而烦恼,那么你大概率属于低自尊者了。拥有健康自尊的人即使面对失败,也不会长时间陷入气馁和沮丧的状态,这样的人不会因为自己某件事做不好而全盘否定自己,而是会寻求其他途径继续向前。而低自尊的人则 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我不行、我不配、我太差了等等。你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自尊困扰”处于怎样的程度,了解自己。《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提到,我们天生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更好”是建立在“好”的基础上,二者是不能够割裂存在的。没有内在“好”的地基,很多表面上的努力抓取的“更好”不是为了真正去创造,仅仅是在避免受伤和失败。当我们认为“真实”和“好”并不能相关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认识“真实”。其次我们要分析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真实”没有那么“好”。本书会从童年创伤、自我认同、羞耻感、完美主义四个维度剖析我们无法自信的原因,让我们正视自己、回归自己。最后,我们要肯定自己、接受失败、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不再因为自己的瑕疵而焦虑,成为勇敢爱自己的人。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情景,发现、甄别我们自身各种关于自尊和自信的问题,改进我们的状态,让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正视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改进自己的不完美,成为更好的人。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的核心是让我们的努力和追求源自于内心的向往,而不是因为内心的不安而被迫前进。这种自尊的重建,人人皆可学习与使用,每个人都有机会让生命丰富,平和,美好。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读后感(篇四)

在书店一眼就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住了,一个正在微笑发光的小太阳,给人一种温暖且自信的力量。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小标题狠狠地戳中了我的内心。翻开封面,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与书中的内容对照起来:

怎样做,都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想亲近他人,却自我压抑,害怕表现;

想把事情做好,却迟迟不去行动;

需要得到他人的赞美,来判断自己是否足够优秀;

只要不做事,就会感到焦虑与迷茫;

当好事发生时,感觉很不真实,结果被自己搞砸;

任何负面反馈,都能将自己击垮;

自尊不稳定,经常感到自负和自卑。

哇,我全中!这是有自尊困扰者的典型表现。此书的作者瞿小栗可真是厉害,她能将缺乏自尊者的内心洞察得如此透彻。她是很多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从业10多年,有近10000小时的心理咨询工作经验。

此书从三个部分,为读者讲清楚了,如何才能做到,从我不配到我值得,内心以及行为上的转变。

第一部分:缺乏自尊与自爱的表现行为是什么;

第二部分:为什么会出现缺乏自尊与自爱的原因;

第三部分:怎样做才能重建自尊。

下面我给读者展开介绍一下:

一、爱自己是成为更好自己的前提

1 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种本能

人们做事情应该是被自身的想法所推动进行的。

童年时期的我们,内心的基地还没有建立好。我们时常会去做父母认为是对的事情,这样做是为了争取父母的爱。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我们用“我应该”和“我必须”,取代了“我想要”和“我愿意”。

慢慢的童年时期的我们,就分不清哪些是“真自我”,哪些是“假自我”。只有自主的需求得到满足,才会拥有“我是真实存在”的感觉,才会拥有自主感。

2 无法爱自己的人,会时常感到自尊低

无法爱自己的人,经常处在糟糕的情绪之中。于是,低自尊的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处理情绪上,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事情上。

我们都会面临压力过大的时候,不过一件事情做不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没有价值。这种时候,请不要失去信心,要给予自己认可和宽容。

低自尊者的特点:

第一 自我压抑和自我怀疑;

第二 自我价值感忽高忽低,很难稳定在恰当的范围;

第三 觉得自己的某些物质(喜好、愿望等)是应该被隐藏的;

第四 难以拒绝和设定界限;

第五 总担心生活会失控;

第六 有一种“幸福焦虑感”。

“我足够好”的普遍特点:

第一 拥有整合“好”与“坏”的能力

第二 拥有整合“满足社会期待”与“自我认同”的能力

第三 能享受自己的成功

第四 允许失败,敢于探索

二、为什么有些人无法自信地活着

1 可怕的童年创伤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是会影响他的第一个“人生脚本”。不好的经历就像“程序”记忆,不断地在我们的生活中重复,最后变成一种模式。

2 自我认同,会影响你所有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会有内心冲突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无法认同自身某些真实的部分。而一个人“假自体”与“真自体”的发展,又是别人不可取代的。

3 说不出口的羞耻感

童年期的很多孩子,都挣扎在想要赢得父母爱的道路上,以此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的。如果没有得到回应,他们就会产生残缺感。

4 完美主义不可要

“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在当事情没有做好时,他们会觉得都是因为自已不够好,从而产生糟糕的情绪。

而“积极的完美主义者”,会客观分析事情没有做好的原因。

三、重建自尊:开放、接纳、专注

1 失败教会了你什么

第一 我们都需要面对成长中的悲伤、沮丧、失望甚至是愤怒,但这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首先,要从内心当中承认“我不懂”这件事情。

第二 要付出实际行动去坚持学习,才能让时间变成我们的朋友,去见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做好的前提是去做,否则时间就变成了敌人,低自尊的人还是会低自尊地继续生活。

2 要勇敢地爱自己

要勇敢地和“不配得感”说拜拜!

第一 我们要充分地了解自己,要接纳全部的自己。

第二 我们需要在一段亲密的关系中体验到,自己的全部在他人那里也是可以被接受的。让我们的“真自体”和“假自体”,可以整合到一起。

不要再将全部的注意力和爱,放到其他人的身上。也不要期望,我们给对方多少爱,对方也能同样地爱我们。

3 疗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

很多成年人用一生在等待着父母的一个道歉,放弃期待治疗我们的父母,才是长大成人的我们需要完成的功课。接受无法实现的愿望,去爱自己,治愈自己。

要放下幻想,接受现实,才能走上自我养育的道路。

4 允许自己不完美

我们看谁都很卷,好像只有自己在躺平,其实人人都会出现倦怠感。再喜欢做的事情,也会有疲惫的时候,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总结:

作者瞿小栗在这本《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一书中告诉读者,很多成年人的恐惧来自于多年积压在内心中消极的声音。

要往前走,就要先接纳过去。

请不要停止喜欢自己、爱自己,这样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都会变成你力量的来源。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读后感(篇五)

1. 牺牲此刻感受,是因为我不配吗?

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爸妈单位搞福利,会发一箱一箱的苹果。每次把苹果搬回来,家里的长辈就会做一件事,他们会把烂苹果挑出来先吃,可是等把烂苹果吃光了,原来的好苹果就又烂了,然后再把烂苹果挑出来吃,所以他们吃的总是烂苹果。

长大后,当我们看到别人要去旅游或者是去哪里学习,虽然很羡慕,但自己却永远都没有时间。「我要陪孩子」、「公司现在非常忙走不开」……所以,还是等孩子大了,或者自己退休了,我再去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可是,为什么要等到下一刻呢?为什么要牺牲此刻去换取一个所谓完美的时机呢?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例子,其实反映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评价自己的价值。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为自己设置了无数的条件和期限,认为当下的自己不配、不值得,但最后往往错过了最好的时光。

我们明明很优秀,为什么却总觉得自己不配,不值得呢?

难道是因为社会对我们施加的压力,还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尚未意识到的心理机制和成长的创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原因,我们需要向内探索,去理解那些影响我们自尊的深层次因素。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PSAA)会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0余年的瞿小栗老师在她的新书《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中,用通俗的语言、清晰的条理、丰富的层次、生动的案例,以及形象的隐喻,不仅告诉我们自尊是什么,还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自尊问题。以及如何修复自尊。

我们的幸福程度和我们的自尊水平直接相关!所以,自尊重建的过程可能充满艰辛,但走过这段旅程的人都会深感值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瞿小栗老师发现我们自己的「底层代码」,加入自己的「新代码」,重获爱与被爱的能力,遇见真实而美好的自己吧!

瞿小栗老师在书中,列举了低自尊背后的心理模型。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人潜意识里对自己怀疑、否定,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我不配」的底层信念,这个信念会对一个人形成巨大的限制。这种糟糕的状态就叫做「低自尊」。

一个低自尊的人不管外表看起来多优秀,内心都会有个声音:「我不值得」。

这种心态首先会影响我们的爱情。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够好时,当她和一个足够好的人在一起时,她最恐怖的事是什么?当然就是被抛弃。即使对方从来没有这种想法,这些不安也会随时随地地笼罩着自己,可能会表现出各种迁就妥协,各种莫名其妙的错过,也可能是各种猜忌,各种「作」。

「不配得感」的低自尊不仅会影响我们选择伴侣,还会影响我们面对工作的态度、面对金钱的态度等方方面面。

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我怀疑时,即使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得到了一些成就,但当赞美和荣誉到来,内心却会隐约有不安的感觉,害怕自己这个「冒牌货」 最终会露馅儿。

这种心理其实就是内心深深的不配得感导致的,虽然过去哭着喊着无比渴望能 拥有更好的生活,但当一些美好的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接不住。我们内心会有很多声音想起,比如:我行吗?这么好的事情怎么会落在我身上? 当这些声音响起时,就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挖了个洞,许多力量感、笃定感就从 这个洞里漏走了。

不仅如此,人的意识是多重的,矛盾的。在我们内心里,有一个自卑的自己,就往往也会同时有一个自负的自己。

举个例子,有的姑娘在感情中很卑微,但是在事业上有另外一种自我认同————「你看,我聪明漂亮,还会赚钱,其实我还是不错的。」

一方面,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够好,只有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才安心;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为什么这么优秀的我只能和这样的人在一起。

就这样, 一个自卑的自己和一个自负的自己相互攻击,轮流坐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会在这当中来回摆荡, 一会儿觉得自己很好, 嫌弃周围的东西、环境或者人; 一会儿又觉得自己不行,各种惶恐焦虑。

综上所述,这种「不配得」的低自尊感,以及自卑和自负在我们内心的持续交战,不仅耗费我们的精力,还使我们失去了真实感受生活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可能遗失了一个真正的自己,那个真实、完整和自在的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这种困境,找回那个真实的自己,重新建立健康的自尊,使我们真正地体验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呢?

接下来,我们将探索自尊的构建,以及如何克服「我不配」的情感,从而让自己重新站在生活的舞台中央,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原生家庭是我们童年经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人生的「底层代码」。

造成我们低自尊的人格模式,包括「童年创伤」、「自我认同」、「羞耻感」和「完美主义」,都是潜移默化地受到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的影响而形成的。

瞿小栗老师列举了很多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父亲的怒骂和责打让约翰知道「好奇心等于犯错,犯错了,爸爸就不爱他了」,于是他在更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面前退缩,在更需要带领团队前进时放弃,然后对自己感到无尽的失望;

小英女士的父母在她不是第一名时的冷漠和批评,让小英懂得了「如果我不能成功就是废物」,于是她一直奔跑,疲于奔命,永无止境;

麦克父亲删除了麦克近十万字的科幻小说,之后麦克满足了父母的意愿,把每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却再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喜爱和热情;

缇娜的父母告诉她「拿一次100分没有用,次次都拿100分那才是真本事」,从此以后,哪怕她再优秀,她再也无法享受努力的过程,也无法享受成功的结果。

这些让人心痛的案例都告诉我们,建立健康的自尊并非易事,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无形锁链,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并解构那些过去的影响,从而找回真正的自己,站在生活的中心,主宰自己的命运。

很多人在认识到自己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到父母身上之后,会感到遗憾和悔恨。可是过去的已经发生,沉浸在受害者的情绪中是没用的,只会让自己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该怎么和父母和解,又该怎么和自己和解呢?

瞿小栗老师说,我们并不能够疗愈父母或我们的家庭,因此,她建议我们放弃治疗我们的父母。

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做的,归根结底是跟自己和解。

因为过去的轮回是有机会打破的,每一次我们都有机会重新做选择。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是「底层代码」,但每个关键时刻,我们都可以借由觉察,重新改写自己的剧本,用一个新的选择,走出过去的本能反应,把自己升级到新版本。

瞿老师在书中给出四组练习帮助我们觉察和接纳自己,从而实现我们自尊的重建。

开放、接纳和专注,如果你能看见内心那个惶恐不安的小孩,去抱抱她吧!然后,一起带着成长故事勇敢出发。

我长大后,决定只吃好苹果,不是等到未来,就在此刻吃好苹果。如果有烂掉的评估,就果断地把它们扔出我的生活,不让它们持续地影响我。所以,我永远都选择并享受吃好苹果。

真正的力量永远只来自享受此刻的自己,而不是未来的某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