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当机立断读后感锦集

当机立断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9 17:30:32
当机立断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09 17:30:32   小编:

《当机立断》是一部关于领导力和决策力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各种真实案例和故事,强调了在面对困难抉择时,领导者需要迅速做出决断的重要性。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成功领导者的经验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这本书对于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有很大帮助。

《当机立断》读后感(一)

1、迷惑的时候,靠直觉。

2、积累越多,直觉越准,因为即使人们没有意识到,但大脑已经处理了大量的信息,为我们指引答案。

3、要想锻炼直觉,就要增加信息输入,向无意识的大脑输入越多经验和信息,就越能提高直觉的准确率,锻炼直觉的建议是:到各处去长见识,多读书,多与人接触。了解世界,学习历史,与人接触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没有比旅游,书本和人更好的信息输入方式了。

4、工作只占人生中的30%,该如何去决定,为了更好地活着。

《当机立断》读后感(二)

一句话概括:尽可能地拿到原始数据,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事实,仔细分析。严格执行理论的情况下也无法做决定的话,那么保证自己是理智的情况下,相信自己的直觉。

1. 考虑了多余因素 最优方案和使方案通过是两码事,应该在选择好最优方案后再考虑使方案通过的事情。多余因素包括上司脸色、过去的成功/失败经验等。 2. 无法取舍 选择了方案A通常意味着放弃方案B,如果事先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通常很难做决定。建议在有七成把握时便开始行动,边行动边修正方案。

数字:数据;事实:与数据相关的事项;逻辑:正确的推导。 一个公式:y=f(x),自变量 x 的数量越多,意味着推导的结果越准确。那么,如何引入更多的 x ? 1)横向对比 & 纵向对比;2)与不同类型的人接触。方案A和B同样有数字、事实、正确逻辑的支撑的情况下,通常,自变量 x 越多,逻辑也更好。 在“数字、事实、逻辑”理论的基础上,下面的一些方法可以让你更好地做决定: 1. 尽可能多地拿到原始数据,第一手资料; 2. 尽可能多地引入 x,需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 2. 将该理论进行到底,严格执行; 3. 给做决定的时间设定一个期限; 4. 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做决定;

如果采用“数字、事实、逻辑”理论仍然无法帮助你做决定的话,请相信直觉,并且要在理智的前提下,如果你很情绪化,请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直觉是过去所有信息输入的积累,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说是最正确的了。那么,为了提高自己的直觉准确性,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增加信息输入。如何增加呢?旅行、读书、人。又是那句经典的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当机立断》读后感(三)

人的一生中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决策,很多时候,也许是因为怯懦,或者是因为懒惰,又可能是不重要不必要,我们总会想办法避开一些决策,我们也会衡量事情的风险,在我们的成长教育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始终被持续灌输,而在职场中这种心理就会更加的明显。

我记得在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正赶上金融危机,因为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工作,总是害怕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复,结果被上司一直看不上,觉得我是个庸庸碌碌、没有作为的员工;后来耳濡目染,和老员工学会了说“这个事情这么这么做你能负责吗?”来去抵御别人建议自己要去决策的事情,当然,作为一个入行不久的新人,自然我的上司会听到各种对我的投诉,一来二去我的上司不仅仅是觉得我碌碌无为,又加上了一个阻碍高效工作的罪名;直到多年后,自己积累了不少行业资源,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后,在工作中才放开手来,主动提交各种方案,当然会有不少被毙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喜欢上一种高速思考的状态,这种状态同时反作用于我,快速推动我向前跑,就这样我成了很早期一批国内接触雇主品牌的人。现在带入行的年轻人,我经常会说,别怕有想法,有想法就写完善提交,不管别人怎么看你的方案和建议,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是最大的,就算我们执行了个错误的方案,公司不会被这个方案整垮,你最坏的结果只不过是需要找份新工作而已,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多考虑是否需要决策该不该做,更多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要不要去决策的方案和建议。

接触过一些创业公司的老板,发现两类老板在公司遭遇资金危机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老板会一直拖,寄予各种希望,拖到发空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不得不面对解散公司的下场;另一种老板会在资金还足够支撑三到四个月工资的时候毅然大裁员,可能导致账户仅剩的资金消耗大半,然后用剩余的钱支撑必要的几个人开支挺过几个月,直到拿到融资。这是我们所指的危急情况下面对财务预警,老板是不是要站出来评估风险立马做出决策,因为不管哪种决策,都会直接影响到可预见的几个月公司存亡。

本书中重点提及的“数字、事实、逻辑”方法,用有意思的数学公式模型,帮助我们在概率性正确的决策中,又提高了一部分正确的几率。很多人确实会快速地决策,但是快速地决策不等于正确的决策,而基于这个方法我们所做的决策就不仅仅是因为主观的描述所致。当然我们没办法所有的事情都是百分百准备好才能去决策,比如美国著名情景剧《老友记》中曾有个情节:莫妮卡非常辛苦的做了丰富的感恩节大餐,结果众人全部迟到,大家迟到后在门口争论究竟谁应该先进房间面对莫妮卡的愤怒,各种争论不休,到头来从门下递出来一张卡片,告诉大家谁也别想进取享用大餐。

人生总是向前不会停下脚步,只要有分析有信心就不要去害怕决策,不正是这种对对错错的人生需要我们不断的完美,生活才变得精彩吗?

《当机立断》作者出口明治,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会长兼CEO,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律系,另著有《人寿保险入门新版》、《直球胜负的公司》、《制作思考的轴》、《有下属后必须要读的“交办”的教科书》、《对工作有效作为教养的“世界史”》。

本书由后浪出版社出版发行。

《当机立断》读后感(四)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的人,每每遇到自己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困难,一方面是很难下决心,担心承担不好的结果,一方面是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取舍。

比如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和院校,毕业后也难以决断自己应该是回老家的小县城还是留在大城市里打拼,选择工作时时优先选择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选择可以很快就业获得收入的工作……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做出决定,可是决定往往不能尽善尽美,让人满意,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呢?

如果现在的你还在被这个问题困扰,有一本关于决策的书或许可以帮助到你,这本书的名字也很干脆就叫《当机立断》,副标题是:通过数据、事实、逻辑做决定。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是日本人叫做出口·治明,是一个企业家,公司的CEO,之前也写过一些生活指导的实用类的书籍,《当机立断》就是他最新的作品,可以算得上是作者经年累月的用心之作。

《当机立断》这一本书和我们以往的认知有些不同的地方,以往我们做决定总以为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绞尽脑汁之后才可以做出决定,书中却告诉我们没有那么复杂,其实只需要掌握好数字、事实和逻辑就可以帮助我们当机立断,做出好决定,可以说是又快速又高效。

除了和本书副标题相关的内容之外,作者还罗列了一些在“数字、事实、逻辑”之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才160多页,但其中的内容却真的很精髓值得我们用心认真揣摩和思考。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数字、事实和逻辑”还有更加重要的决策机制吗?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直觉,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有人可以把我们以为的不靠谱的直觉说的那么有用。

当我们实在迷惑的时候,就靠直觉,直觉比稀里糊涂做决定更加靠谱,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直觉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积累,正如我们经常所听说的——“凭我专业的直觉,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做决定也是有方法和套路的,而我们的一生就是无数个决定积累起来的一生,尽管我们不可能像作者那样很快掌握其中的方法和奥秘,我相信稍加练习,也可以提升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我的生活最为明显的影响是在生活中和工作上我做决定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凭借个人的好恶,而是去寻找其中的数字、事实和逻辑,这和以前相比已经前进了很大的一步了。

再者作者是一个慷慨的人,除了讲如何做决定,还以加餐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比如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自己有七成把握的时候,以及如何看待和面对失败这一件事情,都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

对于不足的地方我想可能是作者太过于专业和优秀,因此文中的表述都相对比较精简,因而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有耐心,收获一定会很大的。

突破固化思维,快速正确决策,这一本书推荐给你,相信同样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帮助和启发。

《当机立断》读后感(五)

官渡之战,许攸建议他派少量精锐骑兵,从侧后突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 袁绍不敢派精锐部队深入敌后, 怕有所损失, 一直犹豫不决 ,谁知道当时曹操的后方早就没有多少部队驻守了。 如果采纳许攸的建议,历史上的官渡之战的结果就改写了, 袁绍因为他的犹豫,白白错失了击败曹操最好的机会 。 这个便是一个因为犹豫不决而失去良机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让你陷入鱼和熊掌难以取舍的事情应该也很多:是就业还是读研;选择打拼事业还是父母在不远游;是选择爱情还是物质等等。为什么总是得不出正确的决定呢?原因在于你不够当机立断! 那么问题来了,做决定时候总是很纠结,犹豫不决,即使做了决定,也容易改来改去,如何克服不能果断作出决定的习惯?《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本书将教会你用“数字·事实”组成的逻辑来增加说服力,对于职场一些困惑问题,手把手教你关键语句划重,配合图表解析和详实案例说明,清晰又精炼,理解更深。 作者出口治明,一个睿智耿直的暖心大叔,京都大学法律系毕业。日本首家互联网寿险公司“生命网络”会长兼CEO 教你突破固化思维,快速正确决策 。读法律的人都逻辑性强,思维清晰,一起看看作者教我们如何当机立断。 一,我们为什么不会做正确决定? 职场中,生活中,往往因为有了过多选择而让我们犹豫不决,不会做取舍已经成为困惑我们的顽疾。究其原因,本书归纳为以下几点: 考虑了“多余因素”。一美女面临两个追求者,A英俊潇洒,但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全部要白手起家,但是颜值爆棚。B相貌平平,有学历有能力,家里小康。此时美女陷入纠结。其实只要抛弃多余因素,问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能力?相貌?金钱?抛弃后面的多余因素,这样答案自然付出水面。 无法舍弃。印度一位小男孩在野外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一口,而此时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急救药品,于是他咬紧牙关毫不犹豫挥刀朝受伤的脚吹下去。脚和生命,勿庸置疑都重要,但在关键时刻,面对毒蛇的齿痕和迅速扩散的毒液,面对生命之钟的倒计时,小男孩选择了斩断受伤脚趾,用脚趾的残缺维护了生命的完整。 客观地判断当前情况,就能选出最佳方案,同时风险和回报也是并存的,就像书中所说,“不要畏惧风险,”只是因为碰到的风险都与自己的能力相当罢了。 靠“数字·事实·逻辑”来做决定。在知道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暖心大叔教你用“数字·事实·逻辑”来做决定。怀孕27周也能参加保险。用大量的数字来帮企业做出决策,不管什么事情,都应认真对照数据,遵循事实从而构建逻辑。 二,怎样通过“数字·事实·逻辑”来做决定? 数字:北京“太阳光模糊”“呼吸困难”是否适合开奥运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应该只依靠文字,而是让数字来说话。对比数字后,“北京空气质量差,不适合开奥运会,”就不会有这样的言论。我们还要养成核对数字的习惯,学会查找一手数字,运用数字思考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横纵对比,横向与其他公司,地域,国家数据进行对比;纵向与过去数据进行对比,这样数据能够让你头脑冷静下来,作出正确决定。 事实: 从数字,数据中推断出来的才是事实。 举个例子:一个人感觉商品贵?这是事实吗?未必!因为一定是要经过数据比较,相同商品比较,比如100个人的评价比较后才可以给出结果。通过统计处理后才可以得到事实真相。之后再根据事实,进行改善。 逻辑。 逻辑在广义上指的是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 如果在行动中出现了问题,需要重新评估逻辑时,一定要分清楚是主干还是树叶出了问题。如果逻辑是正确的,只是行动方法是无效的,那我们寻找新的办法即可,但是如果问题出在逻辑上,那就需要回到原点,重新探讨。因为当数据和事实发生改变的时候,相应的逻辑也要采取变化。 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不但可以帮助你更清晰的做出决定,找到正确的思路,也可以帮助你在职场突破固化思维,快速做出决策!不论是职场,个人成长都可以利用书中的逻辑来思考,报考专业纠结时,让数字帮你做分析;企业做决断时,利用大数据,找到事实真相,从而更加有逻辑地做出决定。有时候做决定时不是我们优柔寡断,而是缺少做决定地依据。

《当机立断》读后感(六)

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你怎么知道结果会这样?

比如,你怎么知道他就是你这一生要找的人?

你怎么知道他会来找你?

你怎么知道这次面试会被录取?

等等。

很多时候面对这样的疑问,你常常会说:“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觉。”而这个感觉,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直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六感。

但是一提到直觉,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发出这样一种信号,就是它不可信,认为它没有经过任何逻辑思维,基本就是凭空得来。

然而,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会长兼CEO出口治明告诉我们,直觉是可信的,它绝不是胡乱猜测,它是人们无意识地在大脑里检索的结果。并在《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一书中写到:遵循那1%的直觉,越是重要的时刻,越容易产生第六感。这里的第六感,即是直觉。为了证明的确如此,还列举了火灾逃生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发生火灾时,应该“身体尽量下蹲,左手捂住嘴巴,靠近窗户匍匐前进,后手开锁逃离现场”等对应措施。但是当火灾真的发生时,却没有人会按照步骤进行,结果常常是拼命地往外逃,等回过神来,已经远离了火场。而解救我们的正是直接,因为当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不会根据指令一步一步行动。这时大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运转,进而采取行动。

可见:当人们意识到“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时,大脑就会充分运转,靠直觉做出决定。

那么,我们怎么确定大脑凭直觉给出的答案就是正确的呢?

日本权威的脑部研究专家池谷裕二认为,人们积累的经验越是丰富,直觉的准确度就越高。因为“方法记忆”成就了直觉。

就像人们骑自行车,为什么一旦学会了起自行车,哪怕很久不骑还是会骑。因为人们在骑自行车时动用了身体各方面的肌肉,只是活动过程复杂,很难被意识到而已。其实,这一活动作为方法记忆被无意识地留在了大脑中,人们即使没有意识到肌肉的运动,也会骑自行车。直觉和它一样,即使人们没有意识到,但大脑已经处理了大量的信息,为我们指引答案。

也许你会说,那我之前从来没有过某一方面的经验,那是不是关于那方面的直觉就是不准确的。作者出口治明表示如果缺乏经验或许会失败,话虽如此,但如果毫无行动,直觉的准确度也不会提高。所以,要相信当下的直觉,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另外,作者出口治明表示就算是毫无意识的状态下大量信息涌入大脑,在关键时刻这些信息也可能会带来意外灵感。

就像日本天才音乐家坂本龙一先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音乐界的天才,然而了解的人都明白身为作曲家的坂本龙一先生并不是天生就有独创性。据说他的父母给他买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唱片、录音磁带,从古典音乐到爵士音乐,从摇滚音乐到浪花调,就连睡觉时也不放过,让他24小时地听音乐。正是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无意间将大量的音符输入大脑。当他准备谱曲时,大脑中积累的这些音符便可以自由自合,形成音乐。

可见,所谓直觉,就是目前为止信息输入的累计。一个人积累的少,那么大脑只能给出与之相对应的自觉反应;而积累得多,也就产生相对更准确的直觉。所以,要想锻炼直觉,就要增加信息输入。向无意识的大脑输入越多经验和信息,就越能提高直觉的准确率。

在《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这本书里,作者出口治明给出的锻炼直觉的建议是:到各处去增长见识、多读书、多与人接触。并说“旅行、书、人”是有效的信息来源。因为:

旅行,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我们在阅读中知道某个城市的景点和到实地去参观,这两种感觉是不一样的。通过文字描述,我们可能只会想象“大概就是这样”,但当到实地时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也许会感觉“百闻不如一见”。这是因为我们的感官都在工作。还有,工作一段时间后,适当度个假,更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读书,作者认为它是旅行、书、人这三种信息输入方式中性价比最高的,而且他推荐大家看古典书籍,尤其是从古至今被人们诵读的经典。比如,作者之前就读过《韩非子》,书中经常会出现与现代大企业相同的情况。从两千多年开始,人类框架内的政治学就没有再改变。这当中人类是怎么思考的、行动的?从《韩非子》这本书中,都可以深刻得了解到。

人,与人接触是锻炼直觉的另一个重要的信息输入方式。因为在偶然的见面中,总会遇见对自己今后影响很大的人,或获得有趣的信息等。

另外,作者出口治明表示,不论是读书还是听别人讲话,不仅仅要关注结论,还要试着去理解对方推导出这一结论的思考过程。通过再体验式的思考过程后,才能掌握思考能力,并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大家了解世界、学习历史、与人接触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没有比旅游、书本和人更好的信息输入方式了。

因此,直觉是可以相信的,而且信息输入越多,积累越丰富,直觉越准确!

《当机立断》读后感(七)

这是一个很老的故事了,大家都听说过。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几个弟子到麦田,让他们去找麦田里最大的麦穗,并规定在找的过程中不能回头拿着麦穗和前面的麦穗比对,苏格拉底会在麦田的尽头等他们。在寻找麦穗的过程中,是有人尝试摘下他认为最大的麦穗,但又都放下了,认为后面肯定会有更大的麦穗。最后,在走到尽头之时落个连手里拿着麦穗的人都没有的结果。

在这一路上,这几个弟子有很多次机会做决定,但没有人做出了决定,没有人选出了那颗最大的麦穗。你可别嘲笑这几个弟子,换做是你,就能选出那颗最大的麦穗吗?未必。这个决定出哪个是最大的麦穗的过程其实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决定的过程是一个道理。比如,要不要考研?要不要跳槽?要不要逃离北上广?然而做出这些决定是要有所取舍的,同时还面对许多未知性的结果,这两个矛盾就令人非常痛苦。其实人在决定的时候是贪婪的,有时候甚至希望自己的决定能兼顾所有的利益。如何处理做决定的矛盾?《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可以说是给有做决定困难症的人的一本良书了,尽管这个做决定的三机制是作者出口治明基于做工作上的决定总结出来的,但不妨碍我们把这个做决定的三机制应用于生活上。

《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的作者叫出口治明。说了你可能不信,他是京都大学法律系毕业的,但毕业后去了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担任企业策划,在入职后的34年里勤勤恳恳、顺风顺水地研究保险行业,本应该安分工作等待退休享受天伦之乐,但在他58岁时,成立了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自己担任CEO。在做决定时,他并没有过多的顾虑,通过“数字·事实·逻辑”三机制迅速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公司步入正轨后,这套做决定的方法甚至成为了公司员工做决定的准则。于是这套做决定的三机制也被迅速推广开来。

那如何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我认为这三个机制的共同点可以归结为“理性”,理性地看待你要做出的取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做什么决定你都是害怕的,害怕自己的决定错误,害怕承担后果。另外,当你的决定是有理有据时,你才会心安,才会理直气壮。

拿要不要考研这个问题来举例。

逻辑:判断你的决定是否有逻辑的一个标准是有没有考虑到足够多的变量。

1.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考研?从自己的性格上看是否能坚持,撑不撑得住强度大又长时间的学习,是否能忍受孤独?2.如果考研失败,你能不能承受后果?是不是能接受身边的同学都差不多有了工作归宿而自己没有,还考研失败了的落差?3.自己或者家庭有没有经济能力让你读研?等等,考虑变量的多和少,做出的决定肯定是有差异的。

事实:事实和现象不同,现象是单一的,事实是从大量现象中推导出来的。比如,身边有几个人都成功考上了研究生,由于是身边的人,你极有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考上研究生的人很多而且不难,事实上你应该去搜索一下考上研究生的比例。

另外,考研有哪些科目,你应该怎么准备,哪些专业课更重要,面试内容是什么,需不需要提前联系教授,研究方向怎么和教授挂钩?这些全都是需要你去提前了解的事实。

数字:用数字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文字。这一点在解释事实的时候就有所涉及,在此补充一点,在处理数字信息时,常利用的方法是横纵比对。比如,你除了要看你的目标学校每年收多少学生,要考多少分之外,还要看同专业别的学校的情况,把这些数字信息进行比对,也许你会发现你的目标学校相比其它同水平的学校更难考一些,为了考上,你也许会改变你之前定下的目标学校。

回到开头“挑出麦田里最大的麦穗”这个故事上,你现在知道怎么做了吗?从“数字”上看,麦田里有这么多的麦穗,最大的麦穗肯定不只一个,是一部分。从“事实”上看,有人能单凭肉眼分辨出密密麻麻的麦穗里哪个麦穗是最大的吗?可以是说没有。明白了这两点,如果你是弟子,你只是需要在找麦穗偏后的路程中根据你在前面看到过的麦穗大小挑出你认为较大的麦穗,然后把心里“后面会不会有更大的麦穗”这种不安的想法安抚好,就可以去交差了。

由此可见,做决定并不是空想,分析利弊然后犹犹豫豫做个选择就成,它是有章法的。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你的决定也就往正确的方向上走了一大步,看完这本《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算是把“做决定”这件事理解的更透彻了,虽然书中大量的案例来自工作,但把出口治明在书中提出的方法应用生活上,应用到最近困扰我到底要不要考研这件事上,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启发。

《当机立断》读后感(八)

实不相瞒,最近我在考虑换工作。

我不是一个太喜欢折腾的人,第一份工作做了近10年,大多时候是安于现状。然而,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断在问自己是否可以胜任。

几番周折之后,我敲定了一条容易上手、又颇具挑战的路。什么路?这里先设个悬念。以后的文里再详细告知。

眼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是,收到两家公司的Offer,有点难以抉择。

我咨询朋友,问度娘,翻阅相关书籍,最终梳理出来一些头绪。这里分享出来,希望可以帮到需要的小伙伴。

我查看百度,给出了一系列因素分析,为此还制作了一个表格,如下:

可是,当我一个一个去做分析的时候,发现,很多内容没法填写,因为对公司不了解,无法做出判断。

后来,我翻阅了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概括来讲,整本书旨在教我们如何突破固化思维,快速正确决策。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讲解工作中如何做决定,作者出口治名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抉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的思考带来了启发。

作者出口治明认为,之所以无法做出决定,是因为其对人生的意义存在着根本的误解,在整个人生中把工作看得过分重要

那么,工作于人生到底有多重要呢?根据书里的说法,工作只占人生的30%。依据是这样的,从“人一生中有多少时间在工作”开始说起。

假设一个人寿命是80岁,在这当中,工作时间最多占到2~3成,其他的七成时间都被吃饭、睡觉、玩耍和养育子女占据。

作者认为,既然如此,那么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应该是这些“吃饭、睡觉、玩耍以及养育子女”的时间中和谁一起度过。这样一来,工作的确不是最重要的了。寻找陪伴自己度过私人时间的伴侣,才是比工作难得多,而且对人生的影响也更大。

工作只占30%,明白这一点之后,也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既然没什么大不了,那就尽情地干下去便是。

有些人工作一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前途一片迷茫,其实是因为夸大了工作的重要性,把工作的比重看得占比有90%。

所以,作者建议在工作中做决定时,一定要先定位工作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不管它占到多少,都不是人生的全部。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它是说,工作当中你的职位越高,越应该遵循“工作只占三成”这样一个法则。

作者调查显示,工作中职位越高的人,越容易形成一种错误认知,就是把工作当成人生的全部。不仅如此,还把这种个人喜好带入到工作,希望下属也能如自己一样热爱工作,并且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实际上,一旦出现这样的误解,下属就会迎合上司的喜好。这样一来,执行工作时,第一考虑的就不是公司原先的目的,而是变成了看上司脸色行事。当还要考虑其他事时,决定就变得更加艰难了。而且,公司的存在也变得奇怪起来。

所以作者认为,职场中位子越高的人,越应该遵循“工作只占三成”的法则。把个人感情、兴趣爱好大肆发泄到70%的私人空间去吧。

说到工作的意义,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工作是为了养活自己而挣钱。这一点不必多说。

俗话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人不好好吃饭,就无法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动,什么都比饿死强。自己挣钱吃饱饭才算是独立。

只是,人并不是一日三餐就能满足的。正如外国名言说道:“人借食以生,不唯食而生。”

作者指出,这种生存的价值,又叫世界经营计划的子系统。主要是指:我们把这个世界理解成什么样?想改变哪里?我们自身在这当中承担哪一部分?

这一点主要是看个人对“世界”这个词的认知,以及对个人的期许。如果考虑清楚工作和人生的关系,那么做决定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以上就是工作做决定的一些参考因素。也许不够清晰,或明确。但正因为它很笼统,所以才更适合每个人,它只是给出了一个方向,至于怎么走,还是看个人的选择。

经过以上的思考和梳理,我的决定也渐渐清晰和明朗起来。

希望可以帮到你。

《当机立断》读后感(九)

收拾好家里,我想看会电视,拿着遥控器,摁了半小时也没找到感兴趣的频道。看了看时间,就去超市买菜。到蔬菜区碰到朋友慧慧,我和慧慧的孩子是同班同学,都面临着升初中的问题,所以就聊开了彼此都关心的升学问题。

我问她,你家孩子去哪里上学,她叹了一口气,说:“公立学校收费少,如果学习还行的话中考时也有定向高中可以上,但是老师管理松,怕孩子没有自制力,只顾着玩荒废了学习,考不上高中就完了。私立学校收费高,老师抓学习抓得紧,但是又怕孩子一下子压力太大,有厌学情绪。正犹豫着呢。”

她问到我选好学校没,我说:“和你一样,犹豫着呢。”其实慧慧说的顾虑,也是我的顾虑。

往往是这样,没得选择我们会抱怨,选择太多我们会烦恼。

出口治明的《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这本书正是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打破固化思维,达到了快速决策的目的,不但让你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还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出口治明,1948年出生于三重市,他从京都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先是入职日本生命保险公司,在规划部、财务部担任企业策划。之后辞职,在2006年成立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担任社长。2008年,公司正式运营,出口治明从2013年至今一直担任会长兼CEO。出口治明总给人一种很有决断力的印象,有人提议他能给现在企业的年轻领导指点一下,教教年轻人快速准确做出决定的方法,于是就有了这本《当机立断》。

“当机立断”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当机立断》这本只有一百多页的书,简洁的封面图,四个黑字“当机立断”跃然纸上,给人的感觉犹如它的汉语意思一样。《当机立断》这本书的起初是写给年轻领导,令他们可以快速准确做出决定,但同样适用于我们平时生活和工作中。出口治明在书中分析排除了阻碍我们做决定的因素,引导我们通过“数字、事实、逻辑”理论来做决定,也就是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事实,验证逻辑的方法快速做出正确决策。

在工作和生活中,首先要会做出决定,然后才能行动,做出成果。出口治明分析了很多人难于做决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多余因素”阻挡了“目的性”。比如我们想通过做一个营销活动达到增加公司销售额的目的,如果我们只考虑到“领导脸色和公司制度”、“自已有无经验”、“做不好会怎么样”等这些“多余因素”,那么很可能会退缩,放弃了自己的“目的性”:营销活动,增加销售额。

第二点就是“无法舍弃”。选择的同时也是放弃,所以做决定时必须综合考虑,明确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比如我想减肥,使自己能瘦个10斤,却又放弃不了美食,每次看到好吃的东西,特别是我做的好吃的大餐,都吃得肚皮溜圆。像我这种连决定减肥这个决心都下不了的人,根本谈不上减肥的行动策略那一步,这也是我看到这本书之后深刻认识到并决定改正的问题。

对于“无法舍弃”方面的问题,作者还指出让我们在投资时避开“不可冒的险”,他说风险和回报是并存的,我们要分清“可以冒的险”和“不可冒的险”,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做选择时必须考虑到失败的可能性,确定失败后还有能力生存下去,再考虑有多少成功率,成功率高的情况下才能投资。通过排除多余因素,确定舍弃的东西等这些“不能做决定”的影响因素,就可以用作者的理论来做决定。

“数字、事实、逻辑”理论中,数字指数据,事实是与数据相关联事项或过去的事实,逻辑是指用来做出最终决定的理论依据。那么如何用数字推列出事实?得出正确的逻辑呢?我们用一个函数来说明:y=f(x)。数字就是公式中的自变量x,自变量x越多,因变量y就越精确。

出口治明本人在公司利用“数字、事实、逻辑”理论做了很多大胆又准确的决策,比如他提出孕妇也可以买保险,并在公司实施,给所在保险公司带来了很大的荣誉。

数字也就是数据,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养成核对原始数据的习惯,我们在搜索原始数据时,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忽略他人意见,要核对一手资料,确保原始数据精确。对数据的横纵对比也要重视,如果觉得差别很大,更应该横纵对比,冷静客观对待现实,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事实是从数字、数据中推到出来的客观事实。必须是多个数字或数据进行组合、对比并分析。经过耐心核对、比较多个数据之后,发现的事实才更有说服力。

最后就是逻辑——由数字和事实构成的理论依据。逻辑仅仅是正确是不够的,如果A、B两个方案是一个逻辑,那么我们要看哪个方案拥有更多的自变量,自变量越多,因变量就精确,逻辑也就更精确。逻辑是由数字、事实推导出来的,数字和事实改变的话,逻辑也会改变。所以也要随时关注数据,以便修复逻辑。

《当机立断》中的“数字、事实、逻辑”理论,通过核实数字,得出事实,验证逻辑是否适合,所以不会受到国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你可能会觉得“数字、事实、逻辑”理论的方法太麻烦,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始决策时下点功夫,总比什么都不做或者挽救失败容易得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像看电视、买菜、择校这么简单,通过“数字、事实、逻辑”理论,你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考方法,决策也会越来越快。

《当机立断》读后感(十)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在随后的几天里,核反应堆发生爆炸,核泄漏随之发生。周边国家陷入了核辐射的恐慌中。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中国民众为防核辐射而疯狂抢盐的事件。导致各大城市纷纷“盐荒”,甚至有人囤盐以望谋取暴利。

这件事情在现在看来,的确让人哭笑不得。我们难以置信,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真的做出“抢盐”这一荒谬的决定和行为。

我在读完《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后,明白了他们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时这本书更着重地介绍了一种理性的做出决定的方法。以便让我们在各种生活、工作场景中,避免再犯“无脑”抢盐的错误。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种做决定机制——“数字·事实·逻辑”理论。其中数字指的是与决策有关的数据;事实即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而非个人主观意见;逻辑就是用来做出最终决定的理论依据。以逻辑为决策前提,收集相关数据和客观事实,就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决定。

作者出口治明在2006年成立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担任社长。2008年,公司正式运营。2013年至现在担任社长兼CEO。在日本生命人寿保险公司中,无论是规章制度、面试命题,还是下属的创新提议,都深为“数字·事实·逻辑”理论所影响。并在这种企业文化中,公司在日本首次推行“怀孕超过27周的孕妇也可以参保”等非常规制度。

在书中,作者对“如何做决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两个纬度上提出了做出优质决定的方法。

第一个纬度是从“做出决定的结果”的角度来考虑的。

第一种情况,哪一种决定更有利于你想得到的结果,虽然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显然不可能做出不利于自己想到的结果的答案,但是,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有各种多余因素对你的选择进行干扰,比如说:别人意见、过去经验、工作理念等等。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都经历过的事情:你朋友要求你陪她去理发,但是你原本是打算回宿舍洗澡休息的。这种时候下你也会踌躇犹豫吧,这便是多余因素对你的干扰。

另外一种情况,你的决定带来的风险有多大。当失败的结果让你无法承受的时候,就请你放弃这种冒险的决定。如果你可以承受失败的结果的话,你再考虑成功的概率有多大,你根据概率高低可以选择放手一搏或是观察形势见机行事。

第二个纬度是从“做出有效率的决定”的角度来考虑的。

第一个方法:定下最后做决定的日期。当你定下最后的日期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产生紧迫感,催促着你做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权衡不清的决定也会很快地被确定下来。如果,真的到最后期限还是无法选择的话,那你也不要慌张,如果这样都做不出决定,说明你迟疑不决的选项,其实利弊相差不大,即便你任选一个,也不会对你的结果产生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方法:确定自己能舍弃的总量。当你将可以舍弃的东西确定之后,你的决定思路就会清晰很多。这就像你看上了自己喜欢的沙发,准备买回家,但是,你愿意丢弃还能用的旧沙发吗?如果不愿意丢弃,就不要再买新沙发,以避免形成家居环境的狭小拥挤的困扰。

当介绍完这些基本稳妥的做决定的方法之后,出口治明先生对具有创新意义的“数字·事实·逻辑”的理论进行了介绍。

在这个理论中,数字是它的基石,是我们事实总结,逻辑分析的根本。当我们想要叙述一件事情或者想要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应该有确切的数据作为我们论证的支撑。在我们聊二胎的时候,我们应当知道中国生育率是多少。在我们聊就业的时候,我们应当知道中国失业率有多少。这些数据都作为一种事实展现出来,成为我们议论的重要依据。

数字可以推导出事实,事实可以推理到正确的逻辑。事实成为联通二者之间的媒介。但是“客观事实”与“意见”往往容易被混淆。不论是谁,只要通过相同的数据中推导而得到的相同结论,就可以认定是客观事实了。而通过同样的现象而得到不同的结论,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意见。因此,在某些主观事实的认定上,诸多通过统计的相同的意见也可以当做事实,比如说,一百个人就餐后的反馈中,只有一个人认为饭馆服务态度差,那么这便可以认定为是他的个人意见,但是有九十个人认为饭馆的菜品种类少,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是个事实了。餐馆经营者需要做的是丰富菜品,而不是提高服务水平。

最后是逻辑——由数字和事实构成的理论依据。而如何评论逻辑的优劣呢,其判别标准是“逻辑函数中自变量的多少”。逻辑思路可以转换为函数y=f(x)。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数量越多,则说明考虑的方面越多。举个例子。少子老龄化社会会给工作量增加多少负担?当自变量只有人数和平均年龄时,我们的出来的结论为负担增加了12倍。当添加自变量儿童的数量时,结论为负担增加了2.4倍。再添加就业率时,负担精确为2.6~3.2倍。这就是在考虑不同数量自变量所得到的不同结论。当自变量越多时,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就越准确。

而增加自变量多样性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将数字、事实这一理论执行到底,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二是找一个外行人和你一同探讨,他很有可能提供给你不同的思路。

以上就是出口治明先生推崇备至的“数字·事实·逻辑”理论。

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出,出口治明先生创立的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中首次推行的“怀孕超过27周的孕妇也可以参保”的制度,不仅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应,也没有如同大家以为的那样,承担巨大风险。具体的分析过程如下:

数字:30左右的女性在65岁前离世的概率约为10% 事实:以上的数据本来就包含了孕妇 逻辑:没有必要将孕期超过27周的孕妇排除在参保范围之外。

通过“数字·事实·逻辑”的分析过程,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决定可以更加优化,以得到更佳的结果。

这就是作者通过这本书交付给我们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将“数字·事实·逻辑”理论运用透彻,我们就能够更理智地对待面临的选项,做出有远望的抉择。

《当机立断》读后感(十一)

最近我身边发生了三件事,当事人都惆怅烦闷彻夜无眠。第一件事是表妹相亲碰到了个帅哥,可是家庭条件并不理想;第二件事是哥嫂意外怀孕,对二胎不能取舍;第三件事是哥们工作乏味但薪水还行,该不该跳槽? 为了给大家一点建议,我开始求助书籍,直到碰到了《当机立断》这本书,满天的云彩终于散了。《当机立断》介绍了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准绳的思考工具,为我们在选择时提供了一个犀利的武器。 作者出口治明是一位充满人生智慧的老人,不同的是他60岁放弃分部总裁职位开始创业,至今以70岁的年纪担任公司会长兼CEO。出口治明是位保险方面的专家,曾经参与国家金融制度改革和保险业法的修订工作。与其深厚的专业素养相比,作者在决断方面的能力更是为人所称道。凭借出色的决断力,出口治明创办了日本第一家互联网人寿保险公司,并推出了很多看似危险的险种。 虽然被大家称赞,但他本人却并不觉得决断力有何特殊,他认为这是任何一个想开拓创新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当机立断》这本书中,作者从逻辑推理、判断的前提、确定事实,三个方面为我们指出了取舍之道。 这本书并不厚,但道理却很深刻,原来生活里大部分问题都是很容易决断的,之所以纠结只是因为逻辑的混乱。大家一定都觉得自己是有逻辑的人,那么我们来做一道逻辑题测试一下,看看结果如何。说:嫁给有钱人的美女都很幸福,王茜明眸善睐、长发飘飘,是一个标准的大美女。她现在有三个追求者,一个是小康家庭,温柔体贴、名校毕业;另一个剑眉星目、英姿挺拔,出身寒门;最后一个家境殷实,长相普通、子承父业。好了,大家现在可以选一下,选完往下看答案。一个有逻辑的人到底应该选哪个呢?选第一个的同学恭喜了,你们和我一样没逻辑;选二的同学真的很遗憾,你们紧挨着正确项,但比选一的还差些。没错,正确答案是第三个。why?因为逻辑真的没情感,它不会可怜谁也不会高估谁,它只会按照预定的前提导出结论。 什么是预定前提?本题的预定前提就是“嫁给有钱人的美女都幸福”,至于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你可以去质疑,也可以去求证,但是只要你认可了这个前提就应该果断的选择那个富二代,选错了也认了,因为这不是你瞎蒙的,也不是老天注定的,这是你深思熟虑产生的,它代表了你对自己是负责任的,而只要你一直对自己负责任你总会过上好日子。 所以,事情难以决断往往是因为没有个清晰的前提。前提的设定往往与价值观关联,或者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逻辑前提。既然是价值观就需要想的更深一步,而不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比如我身边那三个人生难题,表妹看起来是颜值和财富的矛盾,其实可能是审美和安全的不同需求;哥嫂对二胎的纠结,可能是中产阶级对子代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冲突;朋友跳槽的困惑,可能是精神和物质的取舍。明白了这个道理,就需要想想自己到底更看重些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看重的对不对呢?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得从娃娃抓起。但是,《当机立断》这本书还是介绍了两个方法帮助我们更理性地来确定前提。一是学会放弃,二是学会用数字和事实说话。 先说放弃。有得必有失,如果你在纠结怎么才能同时兼得两方面的好处,那你不是在被选择困扰,而是在被欲望困扰。要知道放弃并不轻松,有时候甚至是痛苦,但是客观世界就是这样,往往我们的条件只能选一个,所以能选出最佳方案才是值得琢磨的事,而不是去力图圆满。确定高价值前提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思想上告诉自己,我只能选一个,其他的好处我不要了。当然在具体考虑时,作者出口治明也提醒我们,要重点考虑风险的因素。只有在风险满足生存的范围内时,才可以由着价值观做主。比如我的表妹如果就是个铁杆颜值控,那在选择帅哥之前也要考虑一下物质到底清贫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已经危及到了生存才能下决定。 也许你觉得用价值观确定前提有点不靠谱,说的好听但怎么看都跟任性没区别。那么《当机立断》还提供了一个很靠谱的方法来解决:利用数据和事实。回到刚才的那道题,我们的前提假设是“嫁给有钱人的美女都幸福”,所以才推出要嫁给富二代,可前提是对的吗?坐在家里想是没用的,找人算命更没用,搜集数据才有用。你可以搜索一下中国的离婚率,看看离婚人群的资产配比情况;你也可以搜搜夫妻做饭、“炒饭”的和谐情况;你还可以搜搜跨境游的人群组成情况。总之,只要是你认为的幸福指标,都可以做个数据统计,不断去叠加这些指标得出结论,指标越丰富,数据越真实,从概率上讲就越值得相信,这会给你很大的信心支持,起码比半夜不睡觉胡思乱想要有用的多。

(图片是我在搜狐上找到的,得到数据真的很容易)

面对选择,我们总是以为受限于命运,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受限于自己的懒惰。一是在选择时思考、查找的懒惰,二是选择后总想着一劳永逸再不奋斗的懒惰。 除了用事实和价值观确定逻辑前提外,出口治明还在《当机立断》中分享了很多普通而又重要的人生智慧。这本书是以一次对他的采访为基础创作而成的,所以人生箴言很多。像是工作只占人生的30%,不要把工作和人生赢家划等号;如果靠逻辑得不出结果,那就去拥抱直觉;即使失败了也不生气,先试着去做,不行再改变方案等等感悟随处可见。这些道理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从他们口中说出别有一番岁月沉淀的力量。 一本好书总会给读者一点收益,或是思想的启迪或是心灵的安慰。《当机立断》在这两方面都给我了很大的收获,书中大量的例子让我看到人们面对的难题是多么的相似,作者出口治明具有把常见的事物重新赋予新鲜含义的能力,尤其难得的是这本书只有130多页,短小精悍,非常适合被选择折磨的无比焦躁时阅读。希望这位睿智的老人也能为你带来有益的帮助。

《当机立断》读后感(十二)

说到当即立断,相信大家都听过“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这句话。这句话怎么来的呢,《史记》中记载,战国晚期的时候,楚国有一个大官儿,春申君。有一天,一个叫做李园先的人,把自己的妹妹献给了春申君。不久,妹妹有了身孕,李园先又劝说春申君,将其妹献给楚王。春申君听了李园先的建议,将已经有了身孕的小妾送给了楚王。楚王很喜欢这个女人,待孩子生下来之后,竟然以为是自己的孩子,立为太子。李园先怕春申君泄露这个秘密,想要杀了他灭口。春申君的家臣看出了李园先心怀不轨,劝说春申君先下手为强,可是呢,春申君,犹豫不决,迟迟做不了杀了李园先的决定。没想到,17天后,春申君全家全都被李园先杀害。所以司马迁评价这段历史,“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可见当即立断,能够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决定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春申君能够早一点做决定,除掉李园先的话,他也不会命丧贼人之手。

其实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 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题,需要我们做出决定,比如选择哪一家公司买保险,和哪一家供应商合作,提交给上司什么样的策划案。

我们总被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困扰着,要么没办法做出决定,要么做不出正确的决定。不过不用担心,出口明治在《当机立断》这本书中就为你解决了这个难题。告诉我们:为什么你迟迟做不了决定,以及如何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

出口明治是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会长兼CEO,创办这家公司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岁了,想象不到吧,大多数六十几岁的人都开始退休养老了,他居然还敢于向年轻人一样,创办一家公司。并且还在推行了许多创新的保险种类。其实这多亏了他英明的决断力,在《当即立断》这本书中,出口治明告诉我们,做决定不用犹犹豫豫,也不需要大量时间的深思熟虑,只要学会了方法,你就可以快速的做出一个对于当下的你来说,最正确的决定。

接下来就来看看为什么我们做不出决定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了决定。

在出口治明看来,大多数需要做决定的事情只需要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考虑哪一种方案更有利。

但是有些人即使知道这个原则,仍然做不出决定,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他们考虑的太多了,总是考虑许多“多余因素”,比如你需要给上司提交一份新产品的宣传方案,经过一番调查,你发现这款产品在年轻人当中更受欢迎,所以你想通过网络自媒体宣传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方式进行宣传。虽然你觉得这种宣传方案很好,但是你还是下不了决定,你也许会想:

“我没做过这种产品,这个方案万一通不过怎么办。”

“上司年纪很大,应该更倾向于传统媒体,这个方案他很可能不会接受。”

所以你开始犹豫不决,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你的这些想法,在出口治明看来,都是多余的,上司的喜好和你的经验都是你做决定时,考虑的多余因素。你想要决定到底提交哪一种方案,只需要考虑哪一种方案对公司最有利就可以。你之所以做不出决定,就是因为你考虑的太多了。

总是考虑许多“多余因素”,这是你做不出决定的第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法舍弃”,什么意思呢?做决定通常意味着采用这个方案,就要舍弃另一个。有的时候无法做决定也源于不愿意舍弃。

就比如投资,如果你想要高回报,那么你就要舍弃低风险而面临高风险,在投资的世界里,高回报而低风险是不存在。

二、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公司里,大家往往因为年龄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等各种各样的差异,导致意见不统一,总是难以做出最终的决定,往往决定一件事情要开很长时间的会议。但是在出口治明看来,你只需要学会运用三个关键词,就可以轻松做出决定,解决意见不统一的问题。这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数字”、“事实”、“逻辑”。

“数字”指的是与决策有关的数据,“事实”指客观观察到的事实,“逻辑”就是用来做出最终决定的理论依据。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一个三线城市里生活,手上有些闲钱,想做点投资,开个小店。家里人提议开一个不添加任何的添加剂,纯天然食材为原料制作婴幼儿辅食的小店。现在你需要做一个决定,是否用这些钱开一家这样的婴幼儿辅食店。

根据前面我们讲的三个关键词,首先是“数字”,你可以先收集一些数据,比如你所在的城市有大约100万人口,每年出生的婴儿大概3万左右。于是你得出来一个“事实”,这个城市的出生率很高,注意,这里用到的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关键词“事实”。

然后再通过这些数据,和你得出来的这个事实,你可以推到出来一个帮助你做决定的理论依据,就是开一家婴幼儿辅食店是可以盈利的。

这就是通过“数字”、“事实”、“逻辑”这三个关键词来做决定的具体流程,当然,现实中应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更多的数据,这样才能得出更精确的事实,推到出更准确的逻辑理论,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决定。

决断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决定你人生走向的能力,因为人生总有无数个岔路口,在任何选择面前,都需要决断力来帮你决定改如何走下去,可以说,你如今的生活,就是你过去一个又一个的决定叠加起来的结果。当然,未来的生活,也是靠你现在的决断力来决定的。总有人问,人生到底是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其实都重要,不过选择是一个前提,因为你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然后再在这个方向上努力奋斗。这样,你的努力才有意义。所以培养自己的决断力是你人生必须要学习的功课。

《当机立断》读后感(十三)

两千多年前,项羽和刘邦在一个叫鸿门的地方举行了一次宴会,史称“鸿门宴”。当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极力主张杀掉刘邦。在宴会上,他多次示意项羽动手发令,而项羽却却犹豫不决,最终被刘邦找到机会趁机逃脱。数年后,项羽败在刘邦手上,最后在乌江自刎而死,而刘邦随即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

不知道项羽在乌江自刎时,是否后悔过自己当时的优柔寡断。就因为他没有快速准确地做出决定,导致对手趁机逃脱,壮大了实力后,反过来击败自己。有句古话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就可能随时在战场上丢失性命。再想想如今的我们,也可能会因为没有当机立断的能力,断送掉我们的职业生涯。

日本的出口治明在《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出决定》一书中,提及到当机立断的“决断力”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的。他在书中开头先分析为什么人们无法快速准确的做出决定?以及,两份接近完美的方案,如何用“数字·事实·逻辑”的方法来选择其中的最佳。还有最后,无法用逻辑来判定的事情,该如何决定?

出口治明在1948年出生,今年已经70高龄了,他24岁的时候入职了日本生命保险公司,58岁那年跟不到28岁的岩濑大辅一起创办了日本第一家互联网寿险公司。这两个年龄差距30岁的合作伙伴,在创办新公司时,每天需要面对不同的构思和决策,意见相左时就采用了《当机立断》里面的这些方法,来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

l 不能当机立断的原因

首先,我们常常认为,想要解决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深思熟虑后,再来做出最终决定。出口治明却认为,时间就是金钱,长时间的思考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就像文章开头提及到的“鸿门宴”,项羽是有心要杀死刘邦,可是就因为他的“深思熟虑”跟“优柔寡断”,失去了最好的时机,导致最后败在刘邦手里。

其次,工作中需要多方面权衡利弊的抉择,其实可以很简单,只需剔除掉多余的因素,直接选择对目前工作进展最有利的选项。所谓的“多余因素”,就是跟工作目的毫无关联的事情。比如书中出口治明提到的“上司的脸色”、“过去的失败经验”、“工作理念不同”等,这些都不应该是影响我们做出决定的原因,跟工作目的无关的因素,不必多加考虑。

l 对照数据、遵循事实、构建逻辑

工作中,我们还可能因为两份同样完美的提案,而无法选出其中的最佳方案。这个时候,想要客观地做出决定,就需要用“数字·事实·逻辑”的方法来解决。

数字:指的是原始的数据。

事实:指的是与数据相关联的事实。

逻辑:指的是由原始数据跟客观事实构成的理论依据。

用“数字·事实·逻辑”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比两者间的数据,以及与数据相关的客观事实,得到更为准确的逻辑依据。举个例子,一家书店的教材辅导书在春秋两季的销量都比较好,事实上春秋两季都是附近中学开学的时间,所以他们在这两个时间段都会大量购进各种教材辅导书。这就是客观的用“数字·事实·逻辑”的方法,通过对比常年的数据,发现了销量与学校开学时间有关,根据这个逻辑,书店便在春秋开学季购进了大量辅导教材书。

l 直觉也是一种能力

我们常说的“第六感”就是一种直觉。不是所有的难题都有答案,就像工作上无法用客观逻辑解决的事情,或者是生活中无法用理智来抉择的时候,请相信你的直觉。

什么是直觉呢?直觉是一种大脑的本能意识,在你遇到事情时,大脑迅速识别,利用以往经验加以观察后,瞬间给出的一种判断。出口治明在书中举了个例子,日本的天才音乐家坂本龙一先生,从小就听各种各样的音乐,24小时不间断,连睡觉时间都不放过。正是因为听了这些音乐,大量的音符都被大脑所记忆。所以每当他准备谱曲的时候,直觉会让大脑积累的这些音符信息大量涌现,让他在作曲的过程中灵感不断。这也说明,依靠直觉并不是无稽之谈,因为直觉给出的思维方式都是在以往的经验范围之内,积累的经验越多,直觉思维的准确性就越高。

《当机立断》告诉我们用“数字·事实·逻辑”的思维方式客观分析来做出决定,依靠真实的原始数据,结合相关联的事实,构建合理的逻辑,一一对比之后得到最佳的选择项。这是一种理智客观的思维方式,可以确保我们避开多余因素的干扰,提高我们的决断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让我们能够在职场中快速准确地做出决定。

做了个图,还在学习中,请大家多指教交流。

《当机立断》读后感(十四)

瑞·达里欧在他的著作《原则》中有提到特斯拉的马斯克的故事。马斯克在刚推出特斯拉汽车的时候,就阐述他的理念以及他要创办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他想去火星探索。达里欧便问他是否有火箭学方面的背景,他说没有,但是刚开始看这方面的书。但是再看看现在,确实已经成功发射。马斯克这类先制定计划,再开始边学边执行的人,是达里欧口中的塑造者。

回过头来,我们普通人在职场中,在生活中常常做不好决定,不知道何时开始做。

想培养当机立断做决定的能力,可以吗?

答案是肯定的。

《当机立断》副标题为”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用通俗易懂可操作的方式告诉我们,你想提升决断力,快速而正确做出决定是可以培养的。

《当机立断》的作者是出口治明先生,作为人寿保险协会首位财务规划专门委员会委员长,参与国家金融制度改革和保险业法的修订工作。后担任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派驻伦敦法人代表、总裁、国际业务部部长。

2006年,成立日本生命网络人寿保险公司,担任社长。2008年,公司正式运营。2013年至现在担任会长兼CEO。出口先生给出“做决定的流程要点”,配合图表解析和详实案例说明,精炼又清晰给出方法,不仅适合职场新人,同样适合主管,带来高效决策的良方。

那么提升决断力,做出决定的流程是如何?

很多迟迟不做决定的人就是没有清晰的时间观念,总以为快速决定很草率,殊不知磨磨蹭蹭考虑太多时间也未必能想到正确方法。

而有了截止日期后,整个人变得更为自主和主动了,如果真的到时间还没想好,出口先生提议抛硬币决定。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一套方法和规则用到任何事情上,就好比老员工用这套方法好,但未必适合刚入职的新人。要根据大家的个性和情况来做相应调整,设置出适合本部门的合理的方案。而一旦制定了,就要反复强调,贯彻执行,让职员们意识到用数字,事实,逻辑进行思考问题的好处。

需要下属共享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话,上司不要一下子给出答案。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培养下属的能力比直接给他们方案,要好太多了。

对于重要的事项和规则付诸书面化,并且需要通俗易懂,如果大家不太明白,那就继续斟酌研究,让规则更能让人理解,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沟通与执行。

来自网络

数量少却很优秀,严格控制员工数量,会议时间,资料数量等等,把控数量,自然可以提升质量。

举个例子,某日料店需要提升业绩,那么依照做决定的流程就应该这样操作。先确定好截止时间(需要在一周内做出方案)。接着让全员讨论店内进店客人点单等需求,选出热门受欢迎的菜,并结合时令推出促销活动。促销活动由店主负责把控,把需要注意的点如主动提供帮助等点具体细化,开会时间和次数缩短,保证每格参会人员都有说话时间,直奔主题说话即可。

《当机立断》是一本实操性极强的书,也许一开始使用时不太顺手,但经过多次操作,并采用出口先生叮嘱的方式,那么你离当机立断做决定也不远了!

《当机立断》读后感(十五)

文/冷月

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不知道如何做决定?

即使我们已经有了选择,但又因顾忌太多而放弃了决定?

有时候即使做了决定,也会担心决定的各种后果?

不仅工作中,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是如此难以做出决定。

当我看到《当机立断》这本书时,我立马被吸引了,因为对于有选择困难症的我这本书应该是一枚解药。

作者出口治明介绍了通过数字·事实·逻辑的思考方法,旨在帮助我们能快速而正确地做出决定。

作者先举了一个很简单的关于某个餐馆的例子:

数字:去年开始市区内孩子的数量一直增长

事实: 附近搭建起许多面向小家庭的公寓

逻辑:可以增加针对儿童的菜单

是不是起初看上去这个决定没什么问题而且还应该是良策?

但我们如果再认真使用数字·事实·逻辑来做这个决定,又会是怎样呢?

通过仔细观察相关数据,虽然孩子数量在增多,但是大部分却是中学生,如果只增加针对儿童的菜单这并不是最佳决策。

在职场中,尤其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员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有着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甚至还会有不同的国籍,每个人也都有着各自特有的思考方式,这样的情况下,数字·事实·逻辑的思考方法可谓是全球商务决策的共同准则,大家会一目了然,也会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数字

数字是指的数据。

久保尤希也在《请用数据说话:职场必备的数字力》中说到:只有先“用数字来思考”,再用“定性的判断”来调整才是成功的法则。

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

作者还举了一个人因为看到美国农民用直升机将农药撒到农作物上的视频,她就认为美国农作物浸有农药,所以她不想让孩子吃美国生产的农产品,决定是不买美国的农产品。

看上去是不是很合情合理,也是很正确的决定?

可我们如果通过“数字来”来思考呢?

美国撒农作物的农药是30~50的用量每公顷,而日本的是100每公顷。

事实上一个是看到了撒药的视频,但现实美国耕地面积大,农药密度低,日本与美国相比日本农药使用量多。

想当然结论也会完全相反,你会选择美国的而非日本的农产品了。

其实工作生活中有时候看似不错的计划背后,如果我们能使用数字来解释事实时,或许就能重新审视一下这个不错的建议,甚至还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可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数字思考”呢?

出口治明也说了几种方法。

1、养成核对原始数据的习惯

数字首先要与原始数据挂钩,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先去查找原始数据看吧。

还有为了要使数字具有说服力,重要的是养成习惯,虽然谁都会查数据,查信息,但是会对照原始数据的人并不多,遇到事情会想到去对照原始数据的人也不多,但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原始数据。

2、一天检索10次信息

作者认为想要养成确认原始数据的习惯,可以通过“一天检索10次信息”来进行训练。

对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进行检索,,还要记住在确认原始数据时,我们还应该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就是我们应该先有自己的想法,再去进行确认,这样才会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

3、忽略他人的意见,核对一手资料

在我们确认原始数据资料时,要忽略身边人的意见,而是去寻找一手资料,最好数字资料也来源于权威机构。

4、数字的使用

有时候我们拿到的数字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应该将其与其他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就能体现出事实,能让我们主动思考。

比如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

二、事实

罗素说过: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动感情。

事实:出口治明认为的事实是能从数字、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客观事实。

就比如说,A超市的价格很便宜?你说是事实还是意见呢?

又比如说,A超市比B超市的价格便宜呢?

很简单的第二个说法,不论谁都可能通过对比A超市和B超市的相同产品的价格得出结论。

像这样的情况就是事实。

名侦探柯南中灰原哀说过一句台词:除去假象之外,剩下的事情,无论你多么不愿意相信,那就是事实。

工作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原来很多事其实并不是事实,只是某个人的意见看法而已。

三、逻辑

逻辑:是由数字和事实构成的理论依据。

很可能我们认为的逻辑是简单的正确的逻辑,但作者认为远远不够,他认为逻辑应该包含更多的考虑的方面在内。

它是将思考方式转化为数学函数y=f(x),x即是考虑的方面。

比如说: 对同一个问题有两个方案,而且两个都是逻辑。为了要确定哪个逻辑更符合事实,应该是用“哪一个含有更多的变量”来作为判断标准。

你会发现当变量越多时,结论也会越精确。这就像当有越多的限制,越多的条件时,会得到更少的确认的精确的答案。

其实和找男朋友很像,当你的要求条件越多越详细的,找到的会越符合。

可是又如何增加变量x呢?

多视角的思考,一个是作者说的数字·事实·逻辑的理论执行到底,尽可能详细的进行分析。

二个是与各种不同的人进行讨论,扩大自己的视角。

出口治明作为保险公司CEO,他在制定规章制度、面试问题还是针对下属提出的创新问题都深受数字·事实·逻辑的理论的影响。

他介绍完数字·事实·逻辑的理论后,还继续介绍了构建团队做决定的规则,如何将公司内“不能做决定的人”变成“能做决定的人”。

其实有时候我们总想等着有百分百的把握在做决定,其实当我们有七成把握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实施了,这样我们可以在尝试与实施中进行更正。

但数字·事实·逻辑理论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当遇到迷惑不解做不了决定时,又该如何?

这时候就可以遵循自己的直觉了。

其实直觉是人们潜意识下思考的结果,所以并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最终,不论我们做什么决定,工作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是想为了更好的生活。

看完《当机立断》,让我对一些事情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改变,我尝试着从事情背后的数字事实逻辑出发思考,养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