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4》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心理学读物,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奇怪现象。书中充满了各种荒谬和离奇的案例,让读者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怪异行为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心理和社会。值得一读。
怪诞行为学4读后感(一)
我们欺骗的程度取决于不伤害自身的诚实形象
只要有道德标准的提醒,我们就会表现得更诚实。在我们容易收到诱惑而发生欺骗行为时,被提醒注意道德事项可能是个明智的做法。设定在表头的签名更具有道德提醒作用
当人精神好时,往往会不顾习惯,做出需要付出精力的决定。当人疲惫或是认知负荷很重的时候,更愿意做些简单的决策,即遵从默认决定
当我们故意穿戴一件冒牌的服饰,我们道德上的约束就会放松,我们也会变得更不诚实
怪诞行为学4读后感(二)
全书基本在用小规模的心理学实验的结果来做推论,结论是人经常在欺骗他人的同时相信自己是诚实的。
读后感觉比较差,首先是这些实验的结论不新鲜,其次心理学实验可重复性比较弱,需要有进一步的真实世界的数据来支持。作者的研究结果没有得到商业社会的支持,反而在书中抱怨社会不识货,这个态度就不对了。
对心理学实验感兴趣的话,可以看去年诺奖得主的《错误的行为》《助推》,2002年诺奖得主的《思考快与慢》。
总体评价2星,不值得看。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这个故事并不鼓舞人心。丹说:“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偷取东西……多数人都需要时刻控制自己才能不走歪路。”#343
2:但是,在分享了10分钟第一次拿到1000万美元后会做出哪些激动人心的事之后,这些学生开始在“想要变得富有”的欲望和“欺诈是不道德”的认知之间彷徨。#392
3:相反,我们做出的欺骗行为的程度是以自身道德感所能接受的程度为限。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欺骗的程度取决于不伤害自身的诚实形象。#495
4:能够做到这一点要归功于我们惊人的认知灵活性。多亏这项人类技能,只要欺骗的程度较小,我们就能从欺骗中获益且仍然自视为很棒的人。#547
5:他说:“当我钓到40条鱼时,就会告诉大家我钓了50条或是40多条。但我不会再多报了,因为说谎是罪恶的。”#563
6:我们认为偷了同学铅笔的孩子理应受到禁闭的处罚,但又会毫不犹豫地想要从工作单位带回许多支铅笔。#579
7: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其中最令我担忧的一点就是,现金出现得越少,人类的道德就会越败坏。#604
8:皮特说:“有1%的人永远是诚实的,他们绝不会偷盗;还有1%的人永远都是不诚实的,他们总会想方设法撬开你的锁,偷走你的电视机。其余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偷盗的,但如果他们受到的诱惑足够大,也会变得不诚实。#654
9:而背诵《十诫》的那组中,我们没有发现参与者有任何欺骗行为,虽然该组成员没有一个可以完整地背出《十诫》。#677
10:那些没有签下“不作弊”声明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作弊了,但签下声明的学生没有任何作弊行为。#700
11:从我们得到的证据可知,在某种保证上签名后,人们会变得更诚实(至少会暂时变得诚实)。#766
12:相反地,我觉得购置了CAD/CAM设备的牙医认为自己既然斥巨资购买了这台设备,就要物尽其用。这一点影响了牙医的专业判断,致使他们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给出建议并做出决策,而不是单纯地为病人着想。#1005
13:他们发现,当演讲者对某种药物的好处进行讲解后,他们会开始相信自己说的话,此后也会按自己所说的内容给病人开药。#1121
14:有了这样的经历,医生在开药时就会更高兴地用自己“铁哥们儿”的药。当然,医生在和医药代表钓鱼或投篮时并没有觉得自己在道德方面妥协了,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在和一个朋友放松度假,而这个朋友碰巧是个生意人。#1128
15:如果你认为医学界充满利益冲突,那我告诉你,其实还有一种职业的利益冲突更为普遍。没错,我说的就是金融服务业。#1141
16:当我们在做重大决策,且听到的建议有偏差时(如医生建议我们在脸上刺青),我们应该花点时间和精力去问问另一个与这个决策没有利益关系的人的意见。#1274
17:极度疲劳和吃垃圾食品之间莫名的联系,不是你想象出来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会因为压力而停止节食减肥,或者在危机过后又开始吸烟。#1295
18:平均每个学期都会有10%的学生要求缓考或延迟交论文的时间,理由就是他们的某位亲人去世了——通常是他们的奶奶。#1391
19:这些结果表明,穿戴正品服饰不会提升我们的诚实度(或者至少不会提高很多),但如果我们故意穿戴一件冒牌的服饰,道德上的束缚就会放松,我们也会变得更不诚实。#1618
怪诞行为学4读后感(三)
丹·艾瑞里是我最喜欢的行为经济学家之一,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能将实验室的高深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实验和案例,他和同事用大量的实验告诉我们:【我们或多或少都不诚实过!】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不诚实呢?】正统经济学把人看作利己的理性人,用成本—收益原则来解释,但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丹·艾瑞里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行为受两种相反的动因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是诚实可敬的人,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即自我动因);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从欺骗中获益,得到尽可能多的钱(即金钱动因),人们在这两种动因中挣扎,寻求效用最大化。简言之:既想当##,又想立贞洁牌坊。丹·艾瑞里构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剖析了产生、增加不诚实行为的动因:1⃣️合理化的能力,即人们总能为自己的欺骗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和解释。不诚实对自我印象的破坏而非说谎的性价比决定了我们不诚实的界限,比起不诚实换来的外来价值,我们更可能看重说谎的内心代价!(即经验系数)经验系数表明,如果想减少犯罪,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能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当我们使私欲合理化的能力增强时,经验系数会随之增大,从而对自身的错误和欺骗行为更加纵容。反过来看也是如此:当我们使自身行为合理化的能力降低时,经验系数会随之减少,我们也就更加不能容忍自身的错误和欺骗行为。2⃣️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体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旦某人/某组织给了我们好处,我们就会偏袒任何与其相关的事情,而且这种偏袒会根据得到的好处的增加而增加。然而,信息公开并非是解决利益冲突的有效办法,各方的动态博弈导致信息公开可能会产生更强的偏差。3⃣️精神耗竭。意志力是消耗品。当我们同时思考很多件事情时,会使人们抵抗诱惑的认知空间减小,从而更容易屈从于诱惑;当我们负责协商推理的思维被占用时,冲动在支配我们的行为方面占了上风;我们抵制诱惑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不断积累的抵抗力而减弱。如果你耗尽了你的意志力,你的自我约束能力就随之下降;同时,你的诚实度也会下降。4⃣️自我欺骗。我们会本能地高估自己的能力与智商;我们总喜欢夸大自己取得的成就并信以为真;我们欺骗自己的一部分原因是想保持正面的自我形象,我们掩盖自己的过错,彰显自己的成功(即使这些成功并不完全属于我们)还喜欢将难以否认的错误归咎于他人和外部环境;但欺骗是有代价的。当我们或周围的人表现得不诚实时,我们会开始怀疑所有人;没有了信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变得困难。因此,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快乐(部分因自我欺骗而产生)与对未来的最佳决策(对自己更为实际的看法)之间同样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最后,生活中有时需要善意的谎言。5⃣️创新力。我们生来就有编借口的能力,而且在得到自己喜欢且听上去值得相信的借口前会不断地想借口,想出来的解释或原因对自己越有利,我们就越愿意接受这个解释或原因;创造力越强,粉饰不诚实行为的能力越强。6⃣️一个不道德的行为。不诚实者一旦超过了“诚实界限”,“管他呢效应”就会释放:当我们一旦开始违背自己的原则(如节食时犯规,或受到金钱的诱惑),就更不可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此时我们更容易屈从于诱惑,表现得更不诚实。7⃣️感染“不诚实病毒”。人们都通过观察别人,来获得自己的位置,并从而产生身份认同:当不诚实者是人们中的一员时,人们就会产生身份认同,认为行骗是可被接受的;当不诚实者不是人们中的一员时,人们难于认同不当的行为,并由此产生远离不当行为人的意愿;不诚实具有社会传染性,能通过观察身边的人的不良行为增加自身作弊行为的程度。只要看到自己的社会群体中某人的行为跨越了某个范围,我们就很可能重新调整自己的道德标准,把别人的行为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过程有种缓慢的、侵蚀社会的作用。8⃣️合作性欺骗。 相较于为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当我们和不认识的人合作且这个人可能从我们的欺骗行为中受益时,我们更容易欺骗;如果我们与一位不和自己交谈且监视我们的人合作,我们就不太可能欺骗; 相较于为了不熟悉的人的利益而欺骗,如果在工作中,负责监视我们的同伴已经与我们渐渐地熟悉,我们就更容易欺骗;社会因素对于欺骗的影响似乎要大于监视带来的正面影响。9⃣️文化风气也是一个要命的因素。【如何降低人们的不诚实行为?】第一,道德提醒。实验证明:人们只回忆道德标准似乎就能提高道德行为。(一个小提醒就能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第二,保证。宗教在这方面经验丰富,比如定期的忏悔、自我总结;第三,签名。签署诚信条款位置不同受到影响就不同。在填报自己的差旅费用后签署,和先签署再填报费用,后者填报的费用会更低,更接近真实情况;第四,监督。有明确的规则和监督,也可以防止欺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