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这篇文章探讨了人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是否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分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疾病的常见症状,作者指出了寻求专业帮助的必要性。文章提醒读者要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勇敢地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一)
作者开篇就为心理治疗正名,希望改变世人对其的偏见和恐惧,能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及其治疗,虽然国内距离这步相去甚远。然后表述作者的学术观点即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人如何应对自身情绪的问题,一是自身如何应对情绪和产生的后果二是是否能保持与他人联结,并具体讲述了可行的方法,可以供人借鉴,其中阅读和表达式写作深得我心,如何与他人深度交流是我所欠缺的。书中还大量列举当前各种主流非主流心理治疗方法,以供人参考。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二)
暂且还没看完但是为了自己不忘掉这件事先来挖个坑
这里是今天上课趁机看的内容10.22
●当小孩对你说“害怕房间里的怪兽”我应该怎么做
这里的小孩和这种恐惧情绪应该可以看为我自己的一些不稳定情绪。最近因为准备考试精神状态不佳,我应该做的是感受这种情绪并且客观描述它给我带来的感受(生理+心理),直面并且不要把它当做“不好的事物”来看待。
狂抱一天佛脚 挤出一丢丢时间学到的内容10.23
●安全的联结是积极情绪的来源(面对很多人表演的例子)
●相同情绪不同的人反应在身体上的情况不一样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三)
并不是一本对心理学的科普书籍,没有那些晦暗难懂的专业知识俗语。通过读这本书可以对心理咨询有初步的了解,里面还简单介绍了各种心理疗法。
本书通过对情绪的探讨引入人们为何对心理治疗存在着抗拒和恐惧,再进一步阐述什么时候该去看心理治疗师、如何寻找合适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治疗的过程和治疗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对心理治疗的期待。
国内在心理治疗这块还是有很大的空缺,普通大众对于这一方面也不是很重视。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要听话和好好读书,更多的是各种打击教育,很少能得到赞赏和认可,这也导致了我不善于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年龄渐长后就更不愿意去表达内心。过多的压抑也让自己容易陷入一种自艾自怜的悲观情绪中。
情绪需要释放,当压抑得太久可能会通过身体的各种异常情况表现出来。可以通过观察自己身体的状况和细微的变化去了内心的情绪,或者反过来当产生某种情绪时留意下身体出现的各种变化,或许这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多次的观察可以更了解自己。这边书还教会我如何去解读自己的情绪,以及产生这种情绪的折射去的心理需求。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四)
并不是一本对心理学的科普书籍,没有那些晦暗难懂的专业知识俗语。通过读这本书可以对心理咨询有初步的了解,里面还简单介绍了各种心理疗法。
本书通过对情绪的探讨引入人们为何对心理治疗存在着抗拒和恐惧,再进一步阐述什么时候该去看心理治疗师、如何寻找合适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治疗的过程和治疗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对心理治疗的期待。
国内在心理治疗这块还是有很大的空缺,普通大众对于这一方面也不是很重视。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要听话和好好读书,更多的是各种打击教育,很少能得到赞赏和认可,这也导致了我不善于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年龄渐长后就更不愿意去表达内心。过多的压抑也让自己容易陷入一种自艾自怜的悲观情绪中。
情绪需要释放,当压抑得太久可能会通过身体的各种异常情况表现出来。可以通过观察自己身体的状况和细微的变化去了内心的情绪,或者反过来当产生某种情绪时留意下身体出现的各种变化,或许这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多次的观察可以更了解自己。这边书还教会我如何去解读自己的情绪,以及产生这种情绪的折射去的心理需求。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五)
鉴书团的活动,书很不错,一个周末读完。说几个有意思的点:
1、这个书名就很有趣,是do I need我需不需要,不是should I我应不应该。看心理医生是很私人化的体验,我也希望这种决策是“自私的”,而不是被社会化的标准影响。毕竟社会经验对人是不是精神病的定义都曾经如此肤浅。同理,爱自己、理解自己,也是很私人的事情。
2、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指南,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很不一样。各有各的好。这本书好在,非常系统且科学的介绍了感受 情绪和心理咨询,罗列了各种疗法,适合真正有所求的朋友。《也许》适合所有人,是一个有趣的连续剧故事,从戏剧性的角度来说阅读体验更优。
3、书里提到了宾大Eells的自杀,很震撼我。人人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包括最懂心理咨询的人。这里仅针对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感到羞愧 内疚的朋友们,如果你发现自己被一些事情所困扰,不必有这样的负担,有问题是人类的常态,我们好好解决它就是了。
4、书里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点,以前没有想过。作者提醒我们咨询完之后如果感觉被某些情绪强烈控制、淹没,是不正常的,需要和咨询师沟通。咨询师有义务帮我们调节。
5、关于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效果,作者也说了,“改变需要时间”。我是愿意花时间去观察自己的积极变化的,哪怕很微小。
6、本书大大拓宽了我对心理咨询的一些认知,我发现心理咨询更像一种不限边界、不限场景的精神疗愈。一般来说是一对一,面对面,但实际上对很多人来说真的很难迈出第一步。很难直面陌生人,很难对陌生人说出自己的痛苦和黑暗面。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贴心地介绍了其他的方式,写作,森林疗法,声音,运动,艺术,戏剧,我觉得都很有意思,值得尝试。哪怕目前没什么困扰,这些体验都是值得尝试的。
祝朋友们和我都能拥抱自己的情绪,做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的主人。感受情绪来时的身体变化,尝试理解它。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六)
现代生活节奏飞快,每个人生活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时候,我们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会产生一些自我怀疑。
随着接触到的关于抑郁等的新闻越来越多,我们有时候也会担忧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些时候也会出现一些疑问,甚至也会觉得自己是否有必要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不过,在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实际状况的时候,当我们通过一些网络查询,总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很严重。
可是这本书从情绪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反应连接在一起,让我们明白怎样的情形才需要和心理医生交流,和心理医生交流的主要内容涉及什么,以及同心理医生交流的优缺点。
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要面对的就是自己的情绪,各种焦躁不安归根结底都是情绪的问题,最终才会演变成心理问题。我们人是可以控制情绪、选择情绪,甚至复刻情绪的,作者通过几个想象练习指导了我如何用想象引导情绪。
而针对我们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作者则根据自己近二十年的CBT从业经验,讲述了我们应该何时开始心理治疗、如何寻找治疗师,以及在心里治疗时候被询问的问题以及自己回答的感受可能代表着什么。
这些详细的介绍让我对心理治疗有了详细的了解,它在我这里也不是一个神秘的只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夸大事实。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种心理治疗的时候会选用的方式,并且介绍了,如果你在心理治疗的时候产生了不适感要如何应对。我们不应该将心理治疗当做洪水猛兽,而应该合理利用它,让我们达成真正的心理健康。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七)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压力巨大的时候,每个人都体会过焦虑和恐惧,我们尝试自我调整拯救,去户外散步、听音乐看电影和朋友们聊天,有时候压力随之减轻,焦虑也随之缓解;而有些时候焦虑和压力却会伴随我们很长时间,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没有效果,那么我们是否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呢?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状态?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心理医生?如果你也有同样的问题,那么这本书能帮你指明方向。
对我来说最受益的是书的前半部分,了解自己的情绪到底是什么,三条规则(1)留意;(2)贴标签;(3)接受,不做评判。还有书中提到的“表述圆圈”对我的帮助很大,可以一步步观察到事件带来的自己身体及心理的变化,挖掘到事件与自己得出的结论之间的联系,渐渐就能减轻焦虑感。
在厘清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后作者指出了释放和处理情绪的5种策略,对我最有启发的是表达性写作这一种,具体操作方法是睡觉前不看手机,拿出记事本,在上面写下脑子里当时闪现出的想法,坚持写满一页,直至写满三页A4纸。放下手机,让笔尖流动,达到一种心流模式,写完后会有一种轻松感,脑海中一团乱麻似的想法逐渐疏通,也让睡眠质量得到了提升。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前半部分通过以上的一些小技巧和方法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情绪小问题。后半部分重点在当遇到我们无法处理的情况和情绪问题时,如何接受自我,去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能直面真实的自我,更妥善地应对问题,帮助摆脱情绪困扰。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八)
古代在没有对天文学有研究之前,总是把各类天象认为是神的旨意,阅读、理解这些旨意,用于指导整个部落以及国家的发展走向。后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引入,去神化波及各个领域,一切都可以用科学实验去解释,中间甚至一度导致宗教和科学的对立。探究各种为什么,变得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房间的特权,渐渐地成为一种思维。
在各种奥秘之中,心理学一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由于其研究的难度,你无法用一个试纸去检验某个想法变绿变红;另一方面在于其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各种说法,有意无意,有害无害,有据无据,都为其的增添了各种神秘。本书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一个很容易被大家模糊的概念,心理疾病也是病,而且跟生理有密切相关。
先正式这一问题,正视情绪,正视心理医生,这是本书的一个最初出发点。作为一本心理学科普书,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再由此一点点揭开关于看心理医生的各种核心问题,事实上,本书的各个目录就是随着各个问题来导入:
情绪的麻烦->为什么麻烦->如何处理->要看心理医生么?->怎么找心理医生?->心理治疗过程中怎么办?->有用么?
本书真正做到了它书名所说的:我需要看心理医生吗?为什么需要?怎么找?找了之后怎么办?
作为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看病模式”,虽然在国内还做不到像感冒咳嗽一般平常对待,但并不代表这些问题并不存在。对于问题的处理,往往从认识问题开始。心理问题不是富贵病,也没有阶级歧视,更没有地理差距,我们缺乏的是对它足够的认识。而本书做到的第一步,对心理学的污名化正名,何尝不像当年日心说一样艰难,这个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突破,就像大部分的治疗过程一样,是一个阶段的循序渐进,有反复,有后退。正视心理问题,就得先面对。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九)
最近我家附近的大桥上发生了两起跳河事件。一个才十七岁,一个才十五岁。每次走到桥头,我总在想是什么让这两个花季少年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如果他们当时的情绪能得到疏解,是不是就不会有如此过激的行为呢?现在的社会压力山大,很多人或多或少有些心理问题,当走进了心理的死角时,该如何做呢?《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一书为深陷情绪漩涡的人指点了方向。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是英国作家唐娜·玛利亚·波特利所著。唐娜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一名有着17年的认知行为疗法从业经验的心理治疗师。本书译者是美国马歇尔大学新闻及大众传播硕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主持人、心理咨询师刘彦。 全书共十一章,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唐娜综合运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了情绪是什么、为何产生、如何应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聚焦于情绪的内感受性知觉”这一掌控情绪的方法,论证了心理治疗的作用。第二部分,作者全面介绍了心理治疗何时开始、怎么寻找治疗师、各类疗法的特点、寻求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带领大家近距离了解心理治疗,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 在本书中唐娜有批判性的思维,又有充满同情心的视角,她总是聚焦于如何帮助来访者,并且能够做到思路清晰,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压力过大,大部分人面对心理问题,都会积极自救,很多人会通过跑步、节食、喝酒、抽烟或其他不停忙碌的方式来让自己分心,以期待解决问题。他们对情绪很是警惕,害怕情绪失控或者被情绪压倒,可是有时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无济于事,这时他们便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唐娜把人们对心理治疗的恐惧和对情绪的恐惧结合起来,提供了她的一套方法,通过发展人的内感受性知觉来帮助大家理解并掌控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帮助大家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总之唐娜用清晰、精准的语言提供了信息量丰富、极具价值的引导,在几百种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的迷宫中举起火炬。为来访者照亮前进的道路,也为治疗师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十)
在现代社会,人们似乎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的压力,这使得我们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困扰。这些压力有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但压力长期的影响会让我们不堪重负。 很多人已经开始选择找心理医生聊聊自己的问题了,这是正确的选择。不过在这些人之中,大多数都是已经确诊了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其实,可以更早一些寻求帮助。 最近我读了《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这本书,作者全面介绍心理治疗何时开始、怎么寻找治疗师、各类疗法的特点、寻求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带领大家近距离了解心理治疗。
其实我想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讲,都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扰,可能是对某件事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毕竟生活中的压力总是有太多的来源。 偶尔经历困扰是正常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但当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应对自如的时候,就要考虑是否应该去寻求帮助了。 要记得,没有人比你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当然,你或许在工作或学业上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你甚至可以顺利完成别人交给你的大多数任务,但是你很清楚自己有些不对劲。如果你感受到了这些不对劲,就要有足够的警惕。 我们应当清晰的意识到,接受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有多么严重的心理疾病,哪怕是一个健康的正常的人,也可以和心理医生聊聊。 有些时候我会遇到人生中比较大的挑战,也会感觉非常的焦虑不安。 “对情绪保持警惕是很常见的现象,因为我们担心自己被情绪所淹没,而这会影响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总是避开让自己难受的状况。久而久之,这会变成一种习得的厌恶。我们越是强化这种厌恶感,就越发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尽量避开给自己带来这种感觉的东西。” 真正重要的是要记得自己始终都可以选择寻求帮助,不管是向自己的家人,朋友,还是向心理医生。 在这本书中还特别贴心周到地介绍了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选选择什么样的专家,或者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法。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够给予来访者更多的帮助,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有更加妥善的处理。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十一)
前几天朋友说她自己陪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却被心理医生告知,她自己需要定期却做心理咨询。
她反复问我,你觉得我有病吗?那医生是不是有问题呢?我真的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那位心理医生竟然说我焦虑很严重,说我的焦虑都传染到隔壁了。
听完她的话,我严肃地说:“其实医生说的是对的,因为每次你给我打电话,隔着话筒,我都听出了你的焦虑,你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根本不听别人的解释,你语速飞快,明显传达着你心里对孩子的各种不安。你的这种焦虑很容易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也变得焦虑起来。
这时朋友若有所思,我顺势推荐她去读《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这本书,这次她没有推托自己忙,而是欣然接受。
几天后,她兴奋地告诉我,她觉得自己真的需要定期去做心理咨询,我惊异于她的变化,也为这本书的作者感到骄傲。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的作者是唐娜·玛丽亚·波特利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唐娜·玛丽亚·波特利,她有着近二十年的临床治疗经验。
本书不仅向我们讲述了看心理医生的种种好处,而且给我们分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我认为本书最有价值的作者分析了处理情绪的方法。
因为每个人都有情绪,如何处理好情绪也是我们每个人最关注的话题。
作者告诉我们处理情绪的可以让情绪标签化,当情绪来临时,我们可以给自己的情绪贴上标签,或喜或怒,犹如QQ聊天里的表情包。有人或许觉得这种方法很可笑,但是却很实用,给自己的情绪贴标签的过程本身就是治愈的过程,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然后去识别情绪背后的东西。
第二我们可以通过表达性写作来释放和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其实写作时最好的疗愈,古代很多优秀的文学创作都是在作者遭遇挫折的时候写成的。比如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因为写作的过程也是情感梳理的过程,写出来就是给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探索,从而去疗愈。
在一个高内卷的时代,很少有人做到风轻云淡,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
如果你正被焦虑、抑郁、痛苦等所困扰,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那么这本书或许是你最好的选择。因为本书给我们提供了84种传统心理疗法、30中另类心理疗法,相信总有一种适合你。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十二)
作为人类个体,每分每秒,都处于情绪的影响之下。而这种影响可能在意识之内,也可能在意识之外。愤怒时的血液上涌,恐惧时的头皮发紧,紧张时的出汗,焦虑时的腹泻以及大脑中晦暗不明的混沌感......种种现象都说明了情绪与身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种关系?如何利用这种关系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又是如何看待并帮助应对情绪问题?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的作者是行为认知疗法流派(CBT)出身的心理治疗师,她通过二十年年的治疗经验及理论学习,分享了她关于情绪问题的看法,对最前沿的情绪研究进行了解读,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实用的负面情绪应对技巧。同时,她也提供了详细的心理治疗就医指导,帮助读者消除对心理咨询治疗的误解及耻感,将心理治疗的效用最大化。
本书作者秉持的对情绪的元认知可以理解为“身心一元”。中国道家也曾讲究“心为身之主”,强调不要将身体与心灵相割裂。 书中提出的理论观点是大脑、神经系统、身体反应三者相互作用影响,而理解这一全新的身心关系,可以为我们理解情绪奠定良好的基础。情绪可以激活神经系统再引发身体反应,这本身就意味着能量,我们要学习如何与这种能量共处,切断负面情绪叠加产生的大脑路径依赖。
作者所提倡的理念,与正念(Mindfulness)的理念非常类似,既重点关注情绪产生时身体被激活而产生的真实“内感受”, 而是培养一份观察的心态,拓宽对情绪的感知意识边界。不要刻意逃避或排斥负面情绪,再辅以各种具体的情绪应对技巧,来缓解消弭负面情绪带来的负面感受。书中提及了大量普通人可以立刻运用的小技巧,无论是否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基础的读者都可以一试,比如为情绪贴标签,表达性写作,创建仪式感等。
同时,作者也着重探究了恐惧这一最常见负面情绪,包括了对心理治疗的恐惧。作者结合了她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的真实感受,指出恐惧是妨碍大多数人不敢也不愿接受心理帮助的根源。本书的后半部分的目的,就是帮助有潜在心理治疗需求的读者建立合理的期待,正确理解心理治疗的本质,鼓励读者勇敢地面对自我,不要因为低迷状态而自我贬低自我封闭,摆脱刻板印象,获取及时帮助。
作为专注于创伤知情实践的心理治疗师,作者极富同理心,她不仅提供了患者个案供读者参考,也公开分享了伴侣因抑郁症与焦虑症而毫无征兆地自杀的经历。这样的诚恳,也提醒了读者,现代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关于情绪的自我教育。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十三)
作者唐娜·玛利亚·波特利作为从业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师,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入手,在本书中向读者科普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情绪。
情绪,每个人都有,而当你被情绪所困扰时,麻烦就来了。我是不是抑郁症?我应该怎么做?作者认为“情绪健康”而非“心理健康”更适合我们使用,更适用于广泛的场景中。那么如何做到情绪健康就变得极其关键。
首先,了解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并进行管理。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我想对于很多父母的育儿方式也是很受用的):
夜晚小孩独自在卧室睡觉,突然感到害怕。他觉得夜晚卧室有怪兽出没。大多父母会告诉他,不用害怕,因为怪兽是不存在的。但这样导致一个问题,即孩子会认为自己正在经历的这种感受是不应该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状态,并让他直面自己的感受。比如,”虽然你感到害怕,但相信我一会就会好的“,或者在一旁陪伴他。这样孩子才会知道,哦我有这种害怕是正常的。
由此,作者建议我们对情绪进行“标签化”处理。对情绪“贴标签”,简而言之就是在情绪来临时停下来,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变化,并对其进行一个“分类”。例如,我被马路上疾驰的车辆溅了一身水,此时我非常愤怒,身体有些颤抖。
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直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也就是说不去逃避它、无视它,另一方面,如作者所说:“如果你不刻意让情绪消失,它反而消失得更快”。
但作者提出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此时,不要对你的情绪做出评判。仅是观察身体的反应即可,如果立刻做出“真受不了”“这大概是最糟糕的了吧”等如此评判性的论断,负面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更不利于我们去管理它。
也正因为对于情绪失控的担心和忧虑,很多人不愿意或者惧怕去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厘清情绪的概念、为何会出现负面情绪以及如何对待情绪等一系列问题之后,作者在书的第二部分对于那些对心理咨询有所犹豫、恐惧的人们详细讲解了何时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如何选择心理医生、应选择哪一种方式进行心理咨询等问题,并解答了诸多相关疑问,意在解除想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们的顾虑。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书中也列出了许多进行自我情绪检测、情绪管理的方法,例如写日记,在每晚睡觉前记录下你的情绪;正念练习等。
总而言之,如果每个人能够正视情绪,知道它是如浪潮一般,挨个浪头打来,却总会退去的,那就不必可以去压抑它。不去压抑而去接纳,感受此时此刻它的袭来,并保持客观看待,才真正有助于我们不被情绪所淹没、而沉沦。既然能够做到如此,你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这成为一个无所恐惧的也不必回避的开放性问题。答案在自己,当然,也在书里。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十四)
我也经常的自问,我的心理正常吗?在不断审视自己的状态和精神,也会因为生活中的种种情绪而产生各种想法。在看到这本书时,我就产生了很浓的兴趣,需要这样一本书,来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看心理医生。 一个人心里出现问题时,有时候自己是发现不了的,更或者,是察觉自己有问题,但是却没有勇气去面对,更没有勇气去真正寻求帮助。压抑和逃避是很多人在心理出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但这样就会造成更多的问题,也使自己进入一个更难的状态。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自己的精神状态,对于深处社会中的成年人,尤为重要。 在看书的时候,我会想到我的一个朋友。他曾经受到过严重的心里创伤,对他整个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我一度很担心他出事。还好,他的家人和朋友陪他走过了最难的时候,他也勇于面对自己的状态,咨询了心里医生。写作、弹吉他、看电影、运动,通过这些方法,他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再次看到他时,他又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他通过他的经历,让我知道了,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这本书讲了人们对心理医生态度,也讲了人的情绪的原因,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很重要的一定就是,一个人如何通过各种发放来治疗心里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知道这些都是有用的。勇敢去见一个心理医生,在治疗上就是已经走进一步了。当向医生敞开心扉,倾诉问题,一个人也就能更加清晰明白的认识自己。采用哪种具体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意去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 当代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情绪很容易就上头,日积月累下的情绪问题很容易就摧毁一个人。当人们都带着虚假的面具去迎来送往,习惯了对敏感情绪的避而不谈,不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一个人的真情实感也在逐渐消失。麻木的态度、无情绪的情感,压抑而无处释放的,仿佛胸中有口气吐不出去。仿佛这个世界都是远离自己,这个世界与自己无关。这个时候,情绪教育就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客服自己感受状态的恐惧,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自己。不要害怕,勇敢面对自己,真的很重要。 真实的力量大于完美的力量。可以面对自己的缺陷,不用追求人人满意的自己,这样的人生可能活起来更加快乐。当一个人有勇气去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以认真而努力的态度去改善它,我想这就是值得鼓励和称赞的。 我需要看心理医生吗?当我写完这些,我也审视了一下自己的内心。我想我心中是有软弱的,虽然还不需要去看心理医生。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我想我也不会排斥和恐惧。生病了就要看大夫,那心理出现问题就应该寻求心理医生,这是很正确的方法。 直面真实的自己,做一个勇敢而无畏的人,坚持坚强坚信,所有事情都会变好的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读后感(篇十五)
拖延症的我来交书评啦。 人生中第一次书评献给这本书了,本来只是随便试试的心态,因为自己的情绪一直不是很好,那段时间看了很多关于心理方面的书,其中大为受益的就是《伯恩斯焦虑自助手册》,就关注了它的出版社,没想到抽奖获得了这家出版社新出的图书。 那段时间刚刚读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面的故事引人入胜,跟着心理医生的描述,很想知道那些病人到最后怎么样了,于是几天就读完了,读的很顺畅,也让我对心理医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所以抽到这本《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我感觉自己很幸运,这就是老天爷送我的礼物吗?于是我抱着能看到更多故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但是很失望,这并不是一本像《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那种小说体的书,也不像《伯恩斯焦虑自助手册》那样以一个个案例来展开描述自己的治疗方法的书,这是一本充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的工具书(当然里面也举过一些案例)。 于是我囫囵吞枣,拖了半个月,在deadline之前把这本书看完了,在此期间,我分别做了3次心理咨询,还参加了好几次学校的团体心理活动,下载了一个心理治疗的app,报名了暂停实验室的情绪正念和书写,当我看到书里写的各种专业名词以及理论的时候,都能想起来我的心理治疗师和我做过的心理活动,“啊!原来他们用的是这种方法和理论”,有种会心一笑的感觉。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 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嗤之以鼻,心想:这有值得出一本书吗?该去看心理医生的早去看了,哪还需要看一本书来决定自己要不要看心理医生? 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我被狠狠打脸了。全世界都在压抑自己的情绪,2019年,英国著名电视主持搭档Ant和Dec在ITV黄金时段节目中暂停了原有的节目安排,就照顾好我们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个话题发表了一番声明。在此之前,这一直是一个禁忌话题。同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有5691起登记在案的自杀案例,其中四分之三为男性,男性对谈论感情的恐惧足以致命。让我更为震撼的是医务人员和公众人物们也有情绪问题,甚至可能比普通人更严重。在我上述引用资料的这一章节中,作者最后一直反复强调“Ta没有对困难免疫,没人能对困难免疫”。 而且,并不是当你到了要自杀的程度,才需要看心理医生。因为心理治疗需要在精神状态的稳定下进行,如果你确实有自杀倾向,你会被转移到危机处理小组,而不是接受心理治疗服务。你要在自己感觉到心理不舒服的时候就开始寻求帮助,而不是等到最后在溺水的时候才挣扎着求救。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选的这个标题——你值得被拯救。这是书里的一句话,我看到的第一眼就被狠狠击中了。我相信来看这本书的人一定是受到情绪困扰,心里感觉到困惑的人,我想说,你很棒,你迈出了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在中国这个儒家文化盛行的国家,我们习惯了委曲求全,习惯了隐藏压抑自己的情绪,忍一忍,再忍一忍,忍到最后就会崩溃到无法自拔。我记得伯恩斯说过,有情绪问题的人90%都是性格最好的人,这么好的你,值得被拯救。 你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我不知道。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且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并不是只有看心理医生这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你缓解情绪问题(书里最后也有提到其他方式),比如我就参加了暂停实验室,通过正念和书写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但是书里的许多理念知识还是可以学习的。 最近,我的情绪又开始崩溃了,我想,我还是需要去看心理医生,不过,在选择我的心理医生之前,我要先查阅一下这本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