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接了个龙》是一部充满奇幻元素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男孩在接龙的过程中获得了超能力,开始了一段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友情、勇气和责任的重要性。这部小说不仅令人充满想象力,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力量和希望。
《100年,接了个龙》读后感(篇一)
“谜托邦·文库本”系列进展神速,又整理推出了一本民国时期的推理集锦小说,不仅形式有趣,而且可以一窥民国推理小说的风采。
所谓“集锦小说”,即是彼时的小说接龙形式,多位作者共同创作,一人完成后在结尾嵌入另一人的名字,以点将的方式指定续写者,直至故事圆满完成。以此种形式写出的推理小说别有一番趣味,作者间互相挖坑,抛出一些十分难解的谜题,如此以来最后一人或几人的收尾就极需功底,否则只能落得个牵强附会的结尾。
在收录的六篇作品里,以程小青先生在《胭脂印》的收尾最为出彩,不仅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巧妙解答了前文所有的疑点,而且拔高了故事立意,也反映出民国时底层人民最质朴的诉求。程小青先生素有“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第一人”之称,由此一篇,我倒更有兴趣读一读刚刚再版的《霍桑探案》了。
为了点出下一位接龙者,各位作者也是想尽千方百计,其中也有巧妙、刻意之分,也很有趣。最常见的是在角色名字中引入这些字,从而在结尾点出来,例如为点赵苕狂而造“苕狂”“南苕狂生”等角色,虽合理却略显刻意。当然也有颇为巧妙的方式,更有些作者的名字几成定式,如点胡寄尘时多为“将某物暂寄,尘埃如何如何”,点律西时皆是“某物一律西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全书还让我觉得有趣的点是语言风格。推理小说给我的感觉一直是很现代,当其与民国时期的白话风格相碰撞时,给人的感觉很奇妙。而且彼时的白话虽不如现在成熟规范,但也绝难理解,毕竟我们小学就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同一时期的语言风格不至于读不懂。
书中集结了多位通俗文学作家,透过这六篇作品,不仅能感受到彼时的世情世貌,更能探寻到中国推理之滥觞,从源头汲取力量,为中国推理打上一剂强心针。
《100年,接了个龙》读后感(篇二)
谜托邦文库本系列前脚刚出了《职场女孩的受难》这一本推理接龙小说,后脚就祭出了民国时期的推理接龙小说选集。两本书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中国原创推理的过去和现在,同时也让很多推理读者见识到了推理接龙这个犹如游戏一般的形式并非现代独有,早在100年前就已经在原创推理第一次热潮中被老前辈们玩出花样来了。 比较民国和现代的推理接龙小说,其中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区别有两点。
书腰和本体
一个是篇幅。民国时期每个作家接力写的文字篇幅均很短,这其中既有着在报纸上刊登造成不能太多文字的客观原因,也有着民国时期的推理小说本来就以短篇为主的主观原因。每人接龙的文字较少造成的一个影响是很难在有限的篇幅中更好地展开故事或者展现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就是承接上文,增加一个人物,然后简单转折一下。所以我们在阅读本书的故事时,经常会发现很多作者接龙的文字在最后一人收尾时其实并没有作用,有时呢又因为经手接龙的作者数量太多,到后期和一开始的故事已经有了很大的偏差。 另一个明显的区别也是民国接龙小说特有的魅力,就是在自己所写篇章的最后会指名下一位接龙的作者。指名方式也非常有巧思,需要把下一位作者的名字嵌到文末的某句话中。从这个举动我们也略微窥得了民国推理作家们对推理接龙所持的态度——这就是第一个文人之间的游戏。当然,我们也能从嵌名看出这些作者的文字水平高低,好多人都是把下一位作者的名字拆开成前一句话的末字和后一句话的首字,稍微降低了一些难度,只有少数作者可以顺其自然地在同一句话中直接嵌入。不过在我看来,这难度也和下一位作者的名字本身有无意义有关。 说回到本书收录的六篇接龙故事,大多都是十人接龙,其中《江南大侠》一篇因为篇幅太长,十个人每人接了两次龙,开篇的细口花瓶藏头诡计在中途就被破解(这是本书中最好的一个诡计),导致后来的文字变成了惩治土豪劣绅的故事。而故事方面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本身不用抱太大的希望,民国推理本来就是以尝试为主,真正写得好的作者屈指可数,能够有精彩的开篇以及最后能够给出解答在我看来已经足够。 至于什么社会表达则只能从某几位作家的文字中看出一二。例如《胭脂印》的最后一棒是大名鼎鼎的程小青,他接手的时候前面九位作者已经把本篇主角从一开始的少壮派军官写成了贪恋女色之人,还好程小青发挥他写霍桑探案的功力,强行把主角写回到为国出力的大义之士,一下子升华了本篇的社会性。 本书收录的最后两篇《奇电》和《怪手印》都是以文言写就,不过这里的文言并不难懂,在我看来初中生就能顺利看懂理解,比考试时的文言文通俗易懂多了。我看本书的短评中有读者因为这两篇作品是文言文而对整本书给出了低分。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逻辑。华斯比君编选本书,本来就不是要进行白话翻译,他选编的《刘半农侦探小说集》中也有很多篇是文言文所写,如果改成白话会让读者无法知道原作者的文字究竟如何。而且看不懂文言文本来就是这位读者的问题,怨不得编者。照这个读者的思维方式,那台湾地区推理作家秀霖故意用文言文写《桃花源之谜》岂成了千古罪人? 本书作为谜托邦文库本的补充,或者作为民国侦探小说拾遗的补充都可以,也是华斯比君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对散轶在各种民国旧书之中的原创推理挽救的成果,也趁此表达一下我的敬佩之意。
《100年,接了个龙》读后感(篇三)
民国时期,报纸杂志上经常刊载一些游戏文字供读者消遣,且不断变换形式,以新奇的阅读体验吸引读者。“集锦小说”即当时一种流行的“小说接龙”形式:由多位作者合写,第一人先写一段或一章,用“点将”的方式,在结束的句子中嵌入另一位作者的名字,指定由该人续写;第二人再点第三人,依次下去,直至小说完篇。若故事越写越飞,原定参与作者轮一圈后竟无法收尾,便往往会商议再接一轮。尤其是侦探小说的接龙创作,更考验作者的脑洞,作者之间互相挖坑,可谓妙趣横生,在当时大受读者欢迎!
《新闻报》《金钢钻》《新世界》《上海先施乐园日报》《红杂志》《侦探世界》《社会月报》等民国报刊都曾刊载过“集锦小说”,其中《新闻报》《新世界》,更是组织大量作者参与创作该类小说。
据初步统计,民国时期属于侦探类型的“集锦小说”,至少有二十篇。本书精选了其中颇具特色的六篇作品,分别是《匣中物》《念佛珠》《江南大侠》《胭脂印》《奇电》《怪手印》。其中,《奇电》一篇发表时间最早,初次连载于1920年6月间的《新闻报》(后收入严独鹤先生主编的单行本《集锦小说》),是该报“集锦小说”系列的第二篇,问世距今已逾100年。
可以说,本书算得上是对这一时期的“接龙”侦探小说的首次挖掘整理,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珍贵的中国早期侦探小说史料。
作为“接龙”小说,书中每篇的参与者,少则三人(《念佛珠》),多则十人,作者团阵容空前强大,民国文坛众多鼎鼎大名的文人皆参与其中:程小青、陆澹安、赵苕狂、徐卓呆、胡寄尘、天虚我生、徐枕亚、程瞻庐、顾明道、严独鹤、范烟桥、施济群、徐碧波、冯叔鸾、许指严、严芙孙、天台山农、朱大可……可谓民国通俗小说作家天团。
为最大程度保留民国时期侦探小说的文体风貌,同时尊重作家本人的写作风格及行文习惯,本书对所收录作品的句式以及字词用法基本保持原貌,所做处理仅限以下方面:
一、将原文竖排繁体字改为横排简体字。
二、将原文中断句所使用的圈点改为现代标点符号。
三、校正明显误排的文字,包括删衍字、补漏字、改错字等。
四、原作为分期连载作品的,人名、称谓等前后不统一处,已做调整,使之一致。
五、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并顺应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已对个别民国时期用字用词进行了调整,现举例如下: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其中难免有不足之处,祈请读者批评指正!
华斯比
2024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