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希望在于行动》,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实现目标和梦想。书中强调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迈向成功的道路。这本书激励着我要积极面对生活,用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一
跟随“心流体验”,用“自我澄清”创设个性化的生涯愿景。
成大事者,极度理想,超级现实。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二
听闻本书中文版问世的消息,我和其他作者都感到无比高兴。同时,我们也非常荣幸能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这本书承载了多年来与“希望 – 行动”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它以“希望 – 行动”理论(Niles,Amundson & Yoon,2010)为基础,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人们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秉持希望阔步前行。 事实上,希望 – 行动理论有效回应了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需求。 具体而言,你可以把希望 – 行动理论理解为一个框架,它提供了策略性的模式孕育和培养希望,帮助人们在整个人生的规划与发展中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 此外,“希望 – 行动量表”(Niles,Yoon & Amundson,2011)是将希望 – 行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评估与希望 – 行动理论相关的胜任力水平。
世界各地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人们普遍缺少必要的资源来应对职业生涯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希望 – 行动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白。 最后,衷心地祝愿本书的读者“希望”永驻心间!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三
爱丽丝是一个刚刚走入职场的大学生,但是,她在实习的会计事务所内感到迷茫和失落,因为她的工作内容并不是她所期望的。在看似无休止的繁琐事务中,她感到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这和她的职业理想差距很大。像爱丽丝一样,许多年轻人在职场的早期阶段都会经历这样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推荐大家阅读《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一书。这本书的四位作者强调了希望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行动理论来帮助人们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
作者认为,职场的迷茫和困扰并不是由于你选择了错误的职业或专业,而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道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首先进行自我反思,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然后,你需要明确你的职业目标,制定一个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计划。在实施这个计划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预期之外的困难和挑战。这时,你需要灵活地调整你的行动计划,以应对这些变化。
总的来说,《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迷茫走向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它教给我们,要通过自我反思来了解自己,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来指引自己的方向,通过执行行动计划并灵活调整来克服困难。这是一种让人们在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通过行动,我们可以找到希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满足感和成功。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四
每年的六月,都会有一批新的大学生走向自己的职业生涯。晓丽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就读于知名的医科大学,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参加了实习。但是结束后她没有确定清楚自己的未来职业,反而更加迷茫。她感觉实习时的工作状态不是自己曾经期待的,每天忙碌和重复的工作,让她感觉到没有动力,也没有想要一直做下去的激情。
或许会有很多年轻人需要面对这样的职业困惑,当你的预期和现实不相符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建议,会是他们很想要的。
《希望在于行动》就是一本生涯发展教育流派的典藏之作。它的作者之一斯宾塞·奈尔斯教授,是当今美国职业生涯咨询界的领军人物,以希望——行动理论为基础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就是他开创的,已经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的职业生涯教育规划中。
希望——行动理论提供了一个能力框架,当你面对职业生涯和教育规划的挑战时,它可以成为你披荆斩棘的利器。具体来说,希望——行动理论涵盖的能力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希望、自我反思、自我澄清、愿景、目标设定和规划、执行和调适。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其中希望和行动两种能力。
想要在职业发展生涯中游刃有余,最先就需要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充满希望的人才更有可能为自己的人生设定可以实现的目标。希望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目标、实现目标的思路或路径、实现目标的信心和意愿。
比如,你想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首先就是先确定一个目标,比如调整饮食结构或者有规律地锻炼身体。接下来就是如何去达成这样的目标,比如按时吃一日三餐、每周固定的3天去健身房锻炼身体。然后是要确定自己完成上述行动的信心有多大?你实现目标的动力够不够?这些都要根据情况去调整,有信心才能使目标有效达成的几率更高。
言出必行,不管多好的希望和目标,都需要用行动来落地才能真正地达成。《希望在于行动》这个书名也能让我们明白行动的重要性。那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行动部分,一定少不了去意向单位面试的环节。那么,面试环节有哪些可以注意的地方呢?
比如,了解面试官的相关信息,以帮助你准备面试并展示自己的相关才能;面对有可能的线上面试方式,一定要准备好自己的电子设备,提前进行技术测试;面对面面试要注意根据面试官对该行业的理解来精心应对;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试应对调整。
总的来说,《希望在于行动》作为一本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书,给出了颇为详尽的指导,不管是底层理论还是具体的规划过程,都可以让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有困惑的人们找到答案,从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不管何时,充满着希望,在合理且明确的目标引领下,好好去用行动寻找属于自己的职业天地吧!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五
很多大学生毕业面临一个找工作的问题,是回老家还是去一线城市,是选喜欢的还是选薪水高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不想被迫谋生,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今天分享一本职业生涯规划书,教你如何运用希望、自我反省、自我澄清、目标设定与规划,从而指导职业生涯发展。《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由国外4位,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教授所撰写,书中介绍了以希望为中心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希望-行动理论,并结合案例、方法、练习等告诉人们,希望在于行动,你和好工作之间,有路径可循。它是一本职业生涯规划书,也是一份实用的找工作指南。
书中分四大部分,教会你如何为自己设定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自信地踏上职场之路。 如何设定目标:SMART策略法”,我称之为“聪明人策略法”。 S:指具体的目标。例如,你的目标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就不具体。而“找到一份月薪7k的工作”则较具体。
M:指可衡量的目标。例如“每月收入从5K增加至6K”这个目标,要比“增加收入”这个目标更容易衡量。 A:指合理范围内的目标。例如,你原本只能一个月写1篇2千字左右的文章,而你却将目标定为“一个月写10篇”,这会让你对实现目标感到绝望,进而失去实现它的动力。 R:指现实性的目标。例如你还没有任何的工作经历,目标却是“成为部门经理”,这就不太现实。 T:指有时间限定。当你为自己实现目标加上时间限制时,你的精力会更集中,进而更容易达成目标。
不要压缩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的时间。 尽管它们会令你痛苦,但会帮助你探寻真正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兴趣爱好、技能映射、个性特质、职场吸引力、连接他人等多方面入手,弄清楚“你是谁”、“你需要什么”、“世界需要什么”。 寻找适配你的工作,这样就不会只有无聊的谋生,而是还有充满意义感的工作。你越清楚你是谁,越能朝着理想的目的地前行。
心怀希望,会让你思考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并推动自己采取行动;反之,如果没有希望,人们可能就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当面对困局时,要学会创造性处理问题:一、要有意识地把精力集中在你的优势方面;二、考虑各种可能性;三、尝试创造性地制定成功策略。
有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很重要!“希望——行动”理论是本书的核心,是职业生涯的奠基,更是我们人生的幸福路径。这本书会为你解开许多关于找工作的困惑。希望力又有行动力,变可能为现实,找到我们愿意为之努力一生的好工作。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拥有热爱。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六
一位网友说, 去年干了三个月的服务员,去的时候满心欢喜,想着能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 但现实很骨感,也很残酷。 他干的一直闷闷不乐。 用他的话说, “笑容没有几次,有一次竟然哭了。” 刚开始工作时,他满怀激情,对工作充满信心,希望可以体会到职业带来的工作快乐。没想到的是,这次体验与自己对工作的预想大相径庭,充满了挫败感。他曾经满怀希望,现在却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不清楚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 “事实上,期望某个职业总是充满喜悦和积极方面是极不现实的,任何职业都是挑战与收获并存。”有喜悦,也有痛楚,才是人生常态。在工作中,保持希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培养对工作的热爱。职业,才会成为你的人生事业。 职业生涯的几位大佬,斯宾塞·奈尔斯、诺曼·阿蒙森、罗伯塔·诺奥、尹亨俊等,合作出了一本《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以下简称《希望在于行动》)。为我们阐述了如何通过希望与行动,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之奋斗成功。 在职业生涯中充满了挫败感或者不快乐,这是你,你需要做的是,重新梳理自己对职业的“希望”了。如果你对它仍旧有着希望,你的工作就会像水一样流动起来,越来越好。 01 时刻保持希望。 一位网友讲过这样一件事: 他在某单位打工,每年都会来一些高校的实习生,来的时候开开心心,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但一做具体的工作来,就很枯燥无聊。 工作的乐趣,就像白开水。 其实,何止实习生如此。 很多人也是如此。 刚开始上班的时候,兴趣满满。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成了不过如此。 渐渐的,丧失了工作的乐趣以及探索的好奇。 日子久了,就成了工作打卡,按部就班。 希望在现实的工作中,被消磨,被耗尽,被磨灭。 “你需要对自己的未来时刻保持希望。”《希望在于行动》中如是说。 保持希望,很重要。 希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精益求金,工匠精神。 工作的流程,是不是可以更精简?做的事是不是可以更高效?每日复盘自己的工作,在对工作的了解、理解中,不断地精进自己。 02 至暗时刻,要心里有光 在知乎上,读到一位知友的职业故事。 2015年,她裸辞。 她讲到,连续工作五年多,优异的工作能力,让她进入到了一家新的公司,世界五百强的外企,怎么看,都是要更进一步的节奏。 结果,她辞职了。 为什么辞职? ①每天早上去上班,心情就开始变坏,因为那里等待你的是压力山大的工作。 ②新的公司离家比较远,每天总通勤路程达3个小时。 ③上班的状态很差:总是心不在焉,啥也不想干。 ④回到家后的状态也不好:自责和焦虑,导致晚上失眠。 在这种恶性循环下,辞职了。 从她的故事中,我读到的是一种疲惫。她不想再延续五年来的工作状态。 虽然她取得了进入一家世界五百强的外企的优异成绩,可她也害上了一种“心病”。 工作,带给她的不是愉悦和享受,而是压力的积累,痛苦的积聚。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我们会变得无比沮丧,感到寸步难行,觉得负面情绪似乎如影随形,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它们。”《希望在于行动》中如是说。 辞职,离开那个工作,心才会解脱。但,这就是你想要的职业生涯的结果吗? 显然,不是。 你想要的是工作带来的快乐,以及职业生涯给你带来的成就喜悦。 就像格力的董明珠,淘宝天猫的马云。 如何在职业浮流中,坚定的走下去,让职业在自己的人生发展赋能,成就自己呢? 03 极致行动,勇于突破 “你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催发希望、确定方向、制定目标,并满怀信心和决心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希望在于行动》如是说。 是的,只要我们满怀希望。 具体来说: 你首要做的是你想要什么?即目标。 其次,如何去实现它?你实现这些目标的思路或路径是什么? 第三,实现这些目标的信心和意愿有多强烈? 比如新东方从教培业转型为东方甄选直播带货,其中的董宇辉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在公司转型后,他的目标是什么? “我一直认为我是优秀的”。 为了这个目标,他做了什么? 他并不是天生为直播而生的天才。他刚开始的时候,很不适应,因为经常被平台警告。 那段时间,是他的人生低谷期。 有一次他卖苹果,却讲了15分钟的莎士比亚,被平台要求写检讨。这种情况,持续了半年多。 他怎么做到后来的逆风翻盘? 第一,要专注;第二,要勤奋;第三,要耐挫。 短短的九个字,就是董宇辉为实现自己梦想的思路。这背后的付出,董宇辉知道,我们可以体会。 耐挫,是未成功前的磨砺,也是一次次痛苦的经历。 勤奋,打磨自己的直播技能,文案,思路,复盘这一天的收获,每天精进一点点。 专注,打造自己的天赋领域,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六个字的背后是汗水,也有泪水,更有坚毅。 实现他目标的信心和意愿有多强烈? 这从他坚持半年之久的检讨就能略窥一二。 他做到了,成功了,非一般的成功。 他说,在一个职业里头,你要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你要寻找到你的使命和成就感。 这就是“希望-行动”模式的最好诠释。 活在希望里,每一天都是奔向梦想的加油站。 职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薪酬,也可以成为我们自我成长的平台。 你是一名销售,做到一名销冠,更可以升级为销售教师,金牌讲师。 你看,职业带给你的是受用一生的积累和财富。 只要你点燃希望,极致行动。 斯宾塞·奈尔斯等教授带给我们的《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就为你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契机。从新看待你的职业,从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孕育,发芽,成长,直到结果。你会发现:时间的复利,等你来摘!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七
爱丽丝的大三暑假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实习,她期待的实习工作是每天充满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但实际上,这第一次与本专业高度相关的实习经历却让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质疑,她不知道自己此后是一直在这个行业发展,还是转行做其他,这是不是跟我们很多毕业季找工作的大学生很相似?
实际上,期望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或者职业总是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不现实的,能否有效地驾驭自己的职业体验,取决于你对工作是否有现实的理解、自信且积极的态度,以及处理困局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需要对自己的未来时刻保持希望。
01希望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
希望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情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自生涯规划大师斯宾塞·奈尔斯等四名作家撰写的《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书中阐述,希望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①目标;②实现这些目标的思路或路径;③实现这些目标的信心和意愿。
这里的希望,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类似“我希望明天的考试通过,”或者“我希望自己下个月能瘦十斤”,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通过自己给自己讲一个故事,创设一个愿景,制定一个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并付诸行动。
美国登山家洛丽·施耐德在身体身体首次被诊断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并在手术失败后依然没有放弃登山的希望,而是经过不断的康复训练,最终登上了珠峰。她对登山的希望里有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对登山环境的综合评估以及数次登山经验的总结。
在我们现实中,如何创设一个能够实现的“希望”?这需要在我们执行策略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澄清。
02 自我反思与自我澄清密不可分
在向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遇到困境,需要根据不断获得的新信息,决定继续执行既定目标还是重新确立新的目标?这个选择要怎样做呢?
《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在这个阶段给出了具体方法,作者从个人兴趣爱好、技能映射(个人所具备的技能和所需技能),个性特质、价值观以及联系他人(社交、情感和经济支持)等5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目标。
桑托什在父亲的鼓励下,结合自己的兴趣,他选择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学业上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很擅长处理计算机方面的技术问题,但他只有在教授别人知识时,才会真正感到兴奋。而他的父亲并不希望他从事教育相关工作,但桑托什认为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职业决策负责,不希望自己未来后悔放弃教书育人的机会。
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自我反思及自我澄清,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希望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
03 执行与调试,变可能为现实
在职业生涯中,最好的工作状态应该是“生涯浮流”。《希望在于行动》一书中,“生涯浮流”是指契合了生涯发展“起伏跌宕”和心流体验“飘如游云”之意的两种意思的结合。
莎拉是一名大二学生,主修工商管理专业,她一直热衷于通过学习心理学和人力资源开发课程来理解人类的行为。还计划创办一家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希望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潜力为客户企业的成功做出贡献。还想在晚年创办学校来帮助摩洛哥农村儿童获得教育机会。这些梦想让她的内心无比充实,也一直在寻找机会为实现自己的这些愿景做努力,她参加“手拉手”社团,为当地一家孤儿院提供志愿服务等。
《希望在于行动》一书中提出的“希望”,是这个理论的核心,是与每一种胜任力(自我反思;自我澄清;愿景、目标设定、规划;执行与调适)相适配的,有一个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并时刻充满信心和希望,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澄清,调整策略,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好的机会。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八
许多职场人士都会遇到职业瓶颈,这时候他们通常都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打破这种局面、改变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则是我读过的蕞值得珍藏的职业发展书籍之一。它的优 秀之处不仅在于高质量的内容和全 面的策略,同时还有其愉悦的阅读体验。 书中的核心理论是“希望-行动”,它提供了一个可实施的框架,有助于你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优势和兴趣来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和决策,制定个性化的生涯愿景。这种方法为职场人士提供了实用的解 决方案,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迈出更加有前途的一步。 书中强调“希望”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确定职业生涯可能性的核心因素,而这种可能性源自于系统的自我反思和不断引发的自我澄清。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你可以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并在这些兴趣点上制定个性化的生涯愿景。 早年间,我曾经历职场的转变和挑战。当时我是从事医 疗行业的工作者,尽管工作一直十分稳定,但由于个人兴趣和健康原因,我一直想要改变自己的职业道路。尽管有着这样的愿望,但我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一度感到很迷茫。 后来,通过反思和自我澄清,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并提前获得了相关的学位证书。在我的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我成功地实现了从医 疗行业到新的行业的转型。退休以后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后来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故事、活动和评估,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策略和理论的理解,并能在实践中运用它们。 除了“希望-行动”理论,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策略和技能,如目标设定与规划、执行与调适等,帮助你掌握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和应对挑战。而特别提醒一下的是,这本书还讨论了一种挑战性的新模式——重点是付诸实施。它的流程包括制定生涯目标与规划,实施规划,从经验中学习,并再次制定目标和规划,如此循环往复。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不仅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和年轻人,也能为职业导师和咨 询人员提供极大的参考价值。读者将学习如何积极地进行生涯干预,并为未来的从业者提供指导。 总之,这本书有助于打造自己的能力,让你面对职场问题更从容,有助于实现你的梦想和目标。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九
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在纷繁复杂的当今,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份稳定的工作?怎样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在哪里,未来会怎样?这是许多人遇到的问题。
这几年,许多店面关闭,许多人面临工作失业,而有时候并不是他们不努力,只是不知在时代潮流中如何顺流而下。如果你也面临这些问题,那么,可以来读一读《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原书第二版》。
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职业发展指南,作者Spencer Niles等人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积极的思维与行动,解决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走出浮沉,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以“希望”作为中心,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经验分享、实用技巧等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并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要素,让我们明白关键在于行动,往前走,付诸行动,就能看到希望。
作者Spencer Niles等带着读者深入探索职业生涯中的种种问题,从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转换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性极高的方法和技巧,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我们在职业生涯中突破自己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法。他们帮助我们明白,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主动地寻找改变和成长的方向。
为此,作者从实际角度出发,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能够稳步向前。
同时,作者也以鲜明而有力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向读者展示了职业生涯发展与希望之间的密切关系。
作者强调,创造希望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需要我们在行动中不断地探索、拓展和尝试。要做好职业规划,我们应当从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出发,挑战自我,不断地学习与进步,创造出具有意义的职业生涯。
总之,《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原书第二版》是一本极具实用性和启发性的职业发展指南,它的内容涉及到了职业生涯的各个领域,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思考与行动的启示。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适合广大求职者、职业发展者、人力资源管理者、教育工作者等群体来阅读,它能帮助这些人实现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十
建议在生活中缺少活力和规划的人也看看此书。
把这句话说在前头,是因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适合大学生求职规划的指南型工具书,同时这本书也帮助我察觉自我的觉醒,激发了我的做事动力,希望在于行动,而行动又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
跟以往的职场工具书不同,书本一上来并没有强调找工作和职场晋升的方法论,而是在书本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帮助读者挖掘自我,建立自信。
第一,作者强调了希望的重要性:“希望”正是应对这些困局的良方,它可以激活人们心中的内驱力和复苏力。心怀希望,就可以憧憬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并推动自己采取积极行动去实现生涯目标。
面对现在网络上越来越多大学生调侃“躺平“,“摆烂”和“卷不动“,不得不说这一代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与继续学业的路上,步伐沉重又缓慢。社交网络的发达给了年轻人光鲜亮丽的职业幻想,而踏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迎头一击,又让年轻人从飘渺的云端直线下滑面对自己的“平庸”。
这样过山车式的自我评价,让还没有展开羽翼的年轻人,不战而败。做不到那么完美,就不做了吧,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心声。而我们真的这么“平庸”吗?“平庸”就一事无成了吗?作者在第一章不急于给出答案,他鼓励年轻人展开想象,为自己设立希望,这里的希望也就是你人生的目标,它很重要,因为它为你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目的地。目标可以指引有目的性的行动。
第二,该如何设立希望和进一步发展希望?这里作者引出“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的概念,也是我认为不仅在求职路上,同时也能运用在我们个人自我成长上的思考方式。
“自我反思”关注的焦点是你和你感知到的世界。你需要思考的是我是谁,我在过什么样的生活,又想过怎么样的生活。“自我澄清”则帮助我们了解从我目前所拥有的特性和技能,到过上我想要的生活,我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
挖掘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作者鼓励读者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掌握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一关卡入手再次帮助读者提升个人自信和掌控感。在发展兴趣爱好的过程,行动带动了体验的觉知,而体验的觉知又帮助读者重塑了生活的目标。正如作者所说,一边行动一边观察环境与自身变化,再次做出动态调整,核心在于动起来,希望在于行动。
作者在动起来的部分给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对我而言一个日常操作性强又方便的办法是写日记。在日复一日的记录中,当你翻开过往日记中出现的问题,反复出现的主题可能代表你出于各种原因而暂时搁置的愿望。如果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存在,这种存在反映了我们潜意识中前行的方向。比如你可能不止一次在日记中懊恼自己的口语不够好,那么也许你其实对自己的口语水平有期待,提升口语水平就可以作为你的一个学习目标。
在行动中遇到挫折,不敢面对失败,把目标设立过高,这些年轻人常见的难题里,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期望某个职业(或与某人的关系)总是充满喜悦和积极方面是极不现实的,任何职业都是挑战与收获并存。对应我们人生中的难题,何尝又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步步充满不确定与挑战,背后又暗藏机遇的果实呢?放下过高的期待,放下对自我的评判和为难,向内探索我们的内心,是作者教会年轻人在步入职场前的第一课。只有了解你自己,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人生选择,只有在不断持续的行动中认识的自己,才不是空想幻想中的自己。
(行动起来,不要害怕失败,在行动中认识自己)
“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帮助我们自我察觉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局限和渴望为我们的下一步行动打下基础。作者在书中第二部分谈论了向外的执行和调适,也给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方法,包括市场调研,寻找机会,建立人脉链接,面试和职业转换等。但与以往的职场书不同,第一部分对于现在迷茫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探索自我能量与活力的指南,对于我们人生发展有着长远意义。
首先明白自己是谁,而后才能明白自己将走向哪。人是动态成长的,世界是动态变化的,而你的心境也是不断演变的。内观,在我们做决定前尤为重要。这是一本写满人生哲理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心灵成长的职场书,愿我们拥抱变化,行动起来。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十一
工作几年后,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不清楚自己还能干什么了。
即便是换工作,也是在本行业或者是邻近的行业,到头来却发现工作都差不多,于是就选择继续内耗或者是假装躺平。最终的结果就是只能眼看着别人升职加薪,而自己却年复一年的拿着最基本的工资。
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如何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多人仍然是一头雾水。许多人对于找工作的概念就是找到一份的工作。或者说,能够看得见前景的工作。所以很多人在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就马上入职,没有想过自己是否能够拥有良好的职业体验。
其实所有的理想的工作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在不断的尝试和磨合中,才获得良好的职业体验,在这个过程之中希望的力量不可忽视。
《希望在于行动》中,强调了职业生涯中一种被我们长期忽视的力量——希望。作者斯宾塞.奈尔斯是当今美国职业生涯咨询界的领军人物,他开创的以希望为中心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在全球各地职业生涯教育与咨询规划中被广泛应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好比是泛舟之旅,有时游刃有余,有时千钧负重,当然这两种境地我们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而希望这种核心力量,帮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调试,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获得更好的职业体验。
很多人在找工作之前都忽略了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了解你具备的技能和所需的技能。
每个人所具备的技能不同,所以擅长的方向也不同,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向做事情,工作就会顺利很多。
我之前有一位同事口才很好,天生喜欢和人打交道。但是阴差阳错,却进入了实验室,每天和面对不能说话的仪器让他很苦恼。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擅长,进入了业务部,在那里如鱼得水,每天过的很充实,业绩也非常好。
职业体验和每个人的思维、擅长等息息相关,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做着一份自己不喜欢又不擅长的工作,工作情绪本身带来的内耗要远比工作本身大得多。
现在网上流行的“裸辞”、“躺平”,大部分原因都不是工作这件事带来的,而是由工作引发的情绪。工作体验好了,每天加班也不觉得累,但是工作体验特别差的,上班一小时就受不了了。在“希望——行动”理论中,希望是第一步的。你想拥有什么样的工作,取决于你,而不是他人。“你是谁”和“你想成为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说你还不清楚自己的希望,那么这本书中技能映射和个性特质部分,能够帮你找到擅长和天赋。根据约翰•霍兰德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向,而这个是我们选择职业的重点。你当前的迷茫和躺平,很可能是没有找到擅长的方向。
美国著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经写道:“为了获取幸福,我们应该确保自己时刻拥有一个重要的目标。”
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如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扁舟。在职业规划中,如果没有一个可以看的见的目标,就很容易陷入迷茫中去。很多人之所以在职业生涯中没有长足的发展,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没有目标的驱动。
在希望——行动理论中,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目标首先是和你自己的愿景相结合的,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重要。
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可衡量的目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动,这个目标是不断调整的,通过不断培养成长型思维,打破我们内心固有的观念,让目标这件事变得触手可及。
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工作都是通过招聘来的,直到一位前同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他当时不喜欢自己的岗位,每天困在一间小小的实验室,让他觉得苦不堪言。他理想的工作是经常外出,但是不做销售。
有一次得知很多大型仪器公司会招收仪器售后,这项工作无需坐班,经常出差,对于他来说就是理想的工作。
但是当时那家公司没有招聘名额,于是他就通过自己认识的人不断自荐,在历经多次努力,最终成功入职。
现在从传统的招聘网站获取信息已经不占优势,很多招聘职位在这上面是看不见的。有很多职位都是内推成功的概率远大于投简历。
还有一些“看不见”的信息在我们熟悉的的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有人也通过这些平台找到了工作。工作时间越长,积累这些“看不见”的信息也就越重要,因为你会发现,很多别人眼中理想的工作都不会在招聘网站上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工作体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的发展,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现在“摆烂”和“躺平”的声音越来越多。这本《希望在与行动》以希望——行动为理论,以希望引导行动,以行动成就希望,通过这样不断地螺旋式上升,最终达成自己的职业目标。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十二
美国的登山家洛丽·施耐德是历史上第一位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却成功攀登珠峰的人。她原本是一名教师,梦想攀登世界七大峰,当发现自己身患疾病后,她决定不再继续等待,而是选择了向梦想出发。深受病情影响的洛丽·施耐德2010年首次珠峰登顶失败后,经过调整分析,最终于2011年5月最终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意。她在自传中写道,“我从经历中收获的最重要的心得是,不要让困局束缚住你的希望之心,更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01希望是有目标的行动 上面这个故事,出自职业生涯发展、个人成长书籍《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是由生涯规划大师斯宾塞·奈尔斯等四名作家撰写。书中这样解释“希望”:希望由三个部分构成:①目标;②实现这些目标的思路或路径;③实现这些目标的信心和意愿。
希望不是一厢情愿,它是“绿野仙踪”中,那个指引多萝西路过花园、穿越丛林的魔女葛丽伯娅的城堡。它没有魔法,但因为它的存在,多萝西无惧前行,最终寻找到回家的路。罗振宇是一个喜欢“说大话”的人,早在2015年,他就发誓要做20年的跨年演讲,8年过去了,哪怕经历疫情,他的演讲也不曾间断,时间见证了罗振宇的目标和坚持。哪一个迷茫困惑的人,不是依靠希望而坚守行动,才能“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哪一个绝处逢生的人,不是由于心怀希望而破涕一笑,才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不过来,你就过去。朝着那座山走,你路过的地方,繁花盛开。如何怀有希望?你要向内探寻自己、向外学会调适。向内探寻最重要的一点是:自我澄清和自我反思。
02 缺乏自我澄清的决策与毫无目的旅行一样,都是一场冒险
1985年,乔布斯被赶出了苹果公司。他是创始人,但是被公司董事会开除了。1996年,时隔十年他重新回到了苹果,出任CEO。在这被驱逐的10年中,他经历了生活和事业的低谷,他意识到自己需要进行自我澄清和思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愿景。他那么一意孤行的人,在第二次回归后,不再执着于执念,而是能从更大的角度出发,最终让苹果站在了科技的巅峰。他在自我反思阶段,最常问的问题是:”假如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会继续做今天想做的事情吗?“这是乔布斯的终极反思,基于事业也基于生活。但,“死亡”总是过于宏大,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并不愿意在那样的前提思考,毕竟过于沉重。那么,对我们来说,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有没有指导性更强的反思方法?
有的,《希望在于行动》书中,针对普通人如何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特别针对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部分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从以下主题:兴趣爱好、技能映射、个性特质、价值观、他人支持等共5个部分来论述,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认清自我的方法,从而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工作。书中除了理论和案例外,也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大量的实操练习。在“希望-行动“的理念中,作者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做好自我澄清,从而做出明智的职业生涯决策,这样可以睿智地利用自己的不确定性。旅行当然可以漫无目的,只是,有清晰决策的旅行,试错成本更低。我们不必等遇到熊了,才懊悔当初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有实力冒险的问题。
03 生涯浮流,向外调适拥抱变化 保持希望的方法二:向外调适。农业革命时期的人,不曾想到有一天机器能代替人来工作;60年代的人,不曾想到互联网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的我们,也同样难以意料人工智能的影响…….时代总是在变化,它加速许多岗位的消亡,也催生许多新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幻想一种职业“干到老、做到死“,不太现实。自媒体达人、畅销书作家张萌,曾长期关注于互联网,做内容创造、品牌营销等工作,2018年时她却决定成为一名拳击手,经过一年多的训练,2019年成功转型成为中国拳击Promotions力推的重点优秀拳手之一。从她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发展道路有很多种,学会调适是关键。
作者斯宾塞.奈尔斯教授所说:好的工作状态,应该是“生涯浮流。”“生涯浮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多元化体验;一是指“心流”体验。职业生涯是人生必经的一条河流,工作是我们乘坐的船,我们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随遇而安。也就是说,正确的职业观,不是期望一蹴而就,而是在积极乐观的思考下,努力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规划,职业的河流才会涓涓不息。没有永远的好工作,只有你向外调适拥抱变化,专注于自己的热爱。
总之,由斯宾塞.奈尔斯教授等撰写的生涯发展教育流派的典藏之作《希望在于行动》,用大量的案例和理论告知我们:希望在于行动。我们在行动中认清自我,在实践中认清环境,于消极中寻找积极,于变化中探索路径。人生会在哪里转弯,谁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要心怀希望。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十三
一位母亲在问答平台求助说:“我儿子28岁,大学毕业6年,不愿意找工作,每天拿着手机看各类资讯、聊天,谈工作就炸。我该怎么办?”随手浏览了一下,这样的求助有很多。
看了由斯宾塞·奈尔斯、诺曼·阿蒙森、罗伯塔·诺奥、尹亨俊编著的《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以下简称《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明白了现象的原因:对职业生涯缺少规划,缺乏希望。
书中提出的“希望-行动”理论,阐述了“希望”在职业生涯创设和规划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策略性模式培养希望,保持希望,以希望为核心,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澄清、愿景、目标设定与规划、执行与调试五个步骤,用一些案例、评估以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来指导人们职业生涯的发展。
斯宾塞·奈尔斯教授开创了“以希望为中心”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在全球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没有希望就不可能有行动,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有希望,才会有动力,愿景也会不期而至。
1、被父母推着长大的孩子缺乏希望
对那位母亲的求助,有一位网友回答得非常好:他不是不想解决问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因为家人没有为他提供诸如犯困想睡时更舒服的枕头之类的帮助。
“从小到大,你们只知道让我学习,什么也不让我做,导致我什么都不会,在大学被女同学说成妈宝男。”
这是一位硕士研究毕业生,因为在哪里工作就业,和父母发生分歧后,向父母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硕士生很争气,是父母的骄傲,从小到大,除了学习,父母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他将来的工作、生活,都规划好了,也为他买好了婚房。
如今00后又出现了一种新工作:“全职儿女”。有人直截了当地说,这是把“啃老”说得太清新脱俗了。
其实,说来说去,隐藏的是就业焦虑,也是对现实的逃避。
被父母推着长大的孩子生活无忧,遇到就业困境就学鸵鸟,躲到家里逃避现实。态度消极、被动,缺乏希望,也就无法创设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满怀希望,愿景才会触手可及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说:“心不唤物,物不至。”
只有心里渴望,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的愿望,想都不想,当然什么也做不成。
稻盛和夫先生在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顺畅,中考失败,又染上肺结核,认为自己运气差又倒霉。
大学毕业后由于经济萧条,托人找关系才进了一家破旧而且面临倒闭工厂,和他同去的年轻人都找到门路先后离开,只剩下没有门路的他。
他发现抱怨根本没用,就干脆把心思全扑在了实验上,把自己的锅碗瓢盆也都搬到了实验室。
心态变了,从抱怨到积极,到满怀热情,工作反而顺利了,不久就研究出新型的陶瓷材料。这更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研究出更多的新成果,为他后来创建京瓷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资本。
《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中,把希望分成三个部分:
①目标
②实现目标的思路、路径
③实现目标的信心和意愿
稻盛和夫先生从怨气冲天,到转变想法,把实验成果作为目标,“睡也想,醒也想,持续强烈的愿望”放到工作上,让“思维之火”不停地燃烧,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心中有了强烈持续的愿望,就有了希望,这也是持续获得动力的源泉。
3、 跟随心流体验,创设个性化的生涯愿景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悖论时代,人们必须带着一种“积极的不确定性”前行。
——H·B·盖特拉
张阿姨的儿子名校硕士毕业,签约了一家薪资丰厚的大厂。但工作一年后,给她打电话说要辞职,自己创业。
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生涯浮流:创业。
他制定了具体的生涯发展目标与规划:回家乡去承包山,种果树办成果园。把山弄成农家乐的模式,来的人有得吃,有得玩,还可以采摘水果,体验采摘的乐趣。在山上开直播,让人们领略山中的美好景色。
将规划付诸行动:承包了隔壁村的山,在山下弄了个养鸡鸭的养殖场,在山上种上了很多果树,鸡鸭粪给果树施肥,一点都不浪费。
张阿姨的儿子上班一年,觉察到这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愿景,他跟随着“心流体验”,用自我澄清,创设了富有个性化的自我生涯愿景。以希望-行动理论为指导,把希望和目标用行动相关联。
每天穿上工作服,开着一辆二手小货车,在山上山下来回穿梭,干劲十足。愿景也在他的行动中,有条不紊地一步步成为现实。
结尾
幸运就是机会之路与准备之路的交会。
——罗马哲学家塞内卡
《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和技能,教会我们在职业生涯遇到挑战时一些应对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引导着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涯浮流,实现美好的职业愿景。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十四
不少人都在职场中遇到过各种坎,比如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找工作难,全职妈妈重返职场阻碍多,中年人遇到事业瓶颈等。
尽管在学校学习了知识,初入社会还是不被认可;尽管在全职前有学历有经验,重返职场依然频频碰壁;尽管一直在兢兢业业工作,被辞退也是毫无商量余地。
要想从容面对职场问题,就要尽早地做准备,就如《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一书中所写:
此书主要作者斯宾塞·奈尔斯开创的希望-行动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在全球各地职业生涯教育与咨询规划中被广泛应用。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希望–行动”理论,是以希望为核心,包含了自我反思、自我澄清、愿景、目标设定与规划、执行与调适五个步骤,通过理论、案例和丰富的活动,提供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策略。
它教你孕育和培养希望,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等方式,识别兴趣,不断修正自己,做好人生规划与发展,应对职业生涯的各种挑战。
一、心怀希望,未来有无限可能
书中提到一项调查,对于备考、阅读作业等学业任务,“希望”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拖延行为。
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一无所得。”
无论做什么事,抱有高期望,就更重视、更用心地去做;反之,则容易拖延,草草了事。
就如《希望在于行动》一书中写到:
一位女大学生放弃了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的机会,执意要考更好的学校。同年级的学生中,只有她一个放弃了保研机会,就因为她对上研究生的学校有更好的期望。
保送了研究生的大四学生本可以过得比较轻松,但她辛苦备考,在别人眼里,她过得很苦,但后来的结果很甜,她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较高希望可以化作动力,所以在创设希望时,不仅要适当把目标定高一点,也要进行价值观排序,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选定的价值观,总结成一段叙述性文字,并且价值观要与目标有关联,才有实施的价值。
志存高远,对未来怀揣高期望,并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保持不断向上的习惯,就会收获更有意义的人生。
二、主动打造个人能力,从容面对挑战
经济学家刘润说:“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成功?看他能不能自燃,自己点燃自己,充满斗志。是否主动,永远把选择权牢牢抓在手里,是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区别。”
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基础任务,要主动拓宽边界,多培养一些实用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应对一些意外情况。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能力需求也在迅速变化,很难有一劳永逸的铁饭碗,今天看似稳定的行业,明天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因此,主动为自己打造一些能力,以此来应对未来的危机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因为ETC的推行,收费人员缩减,有的失业收费员说:“我今年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没有主动培养一些能力,在面对危机时,手足无措。
前几年,旅游业因为疫情受到重创,有的从业人员面临职场危机。有一位导游,在以前带团时,喜欢拍照,自学了摄影。疫情在家时,用之前拍的大量不同风格的照片,在自媒体上分享摄影技术,收获了不少粉丝,也带来了收益,平稳度过了导游工作的低谷期。
那么如何主动打造一些能力呢?在读了《希望在于行动》一书,我收获的一个方法是识别兴趣爱好。人有时并不了解自己,会把渴望想做的事划定为兴趣爱好。比如,一直想学弹钢琴,觉得很喜爱,真的开始学的时候,发现掌握乐理知识和每天练琴很枯燥,根本就不喜欢,很容易就放弃了。
所以,要识别出确实喜欢的事情,可以通过列清单的方式。把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都列成清单,要尽可能地多列出一些,选出5件,做一些反思,比如上次做喜欢事情的时间、和谁一起、收获了什么等,分析之后可以得到你的潜在需求。从相反的角度审视不喜欢的事情,找出与喜欢事情之间的共性。
与其在挑战来临时,怨天尤人,不如具有危机意识,尽早多培养一些能力,这样也就有了更好生活和工作的底气。
三、迁移个人能力,平稳度过转行
迁移的本质是在不同情况下,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有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隔行不隔理,有些事物看着具有明显差别,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董宇辉努力工作8年,成为新东方学科负责人,结果遇到“双减”,事业遇到困境。如今,他凭借在东方甄选直播间讲故事而爆火。
他没有像其他主播那样拼命介绍产品并引导下单,他用诗意的语言,讲人生故事,感染力很强。他信手捏来的知识让人折服。
董宇辉用实力证明,知识、阅历,这些能力都是可以迁移的,会随着岁月的沉淀更加珍贵。
不懂得从职业中积累、发掘并迁移技能,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职场危机。在《希望在于行动》一书中,有迁移个人能力的具体方法。
根据成就映射可迁移技能,比如写成就档案,从中发掘可以迁移的能力;访谈了解你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制作可迁移技能表格,从数据中挖掘可迁移的技能。
另外,可以依靠技能对标,从差距分析中得知你需要弥补的技能不足,从而寻找培养和提升这些技能差距的机会。比如做自媒体,需要与同领域的大号进行对标,找出差距,进行针对性提升。
四、写在后面
人生充满不确定性,只要怀揣希望,做好规划、主动行动,就能过得很精彩。
正如作者斯宾塞·奈尔斯所说:
《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一书不仅是一本职场规划手册,更是一本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指南,它帮你看到并提升希望,让你制定目标,然后采取行动,收获更稳健的人生。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篇十五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毕业三四年后,同学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翻开底下的留言,很多人分享自己或身边朋友的经历:做一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工资勉强维持生活,更可怕的是一眼就可以看到5年后生活的样子;同一届毕业的小伙伴,由于行业选择不同,四年之后,A同学的薪酬是B同学的5倍;一个985毕业的研究生,起点不错,但却因为频繁跳槽,如今仍然在做着最底层的工作;看完之后挺感慨的,有些人虽然一开始落后,后面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弯道超车。有些人明明一手好牌,却打得稀巴烂。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职业规划。最近看了一本书《希望在于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想的教材,被称为生涯发展教育流派的典藏之作。
作者用“自我澄清”开创了个性化的生涯愿景,并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指导方案。一切有效的职业规划都从正确的自我认知开始。作者认为,缺乏基本自我澄清的职业决策,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有可能是一场冒险。
第二,寻找人生的榜样。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人,让你特别地欣赏崇拜,让你想成为他/她。这个人可以是真实的人,也可以是虚构的。比如,有些人会把一本小说里的主人公,或漫威里的超级英雄,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