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乍现》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但它也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希望与光明都会到来。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意志的坚定,也看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善良。这篇文章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坚韧,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希望与勇气是人类前行的力量源泉。
曙光乍现读后感第一篇
这是奥匈帝国命运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一部生动再现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王国种种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社会变革,以及个人命运与情感的历史小说。 《曙光乍现》,这一部的时间段应该是从1906年一直到第一次大战爆发前。开篇就是一场生动而丰富的政治生活场景描写。茜茜公主的丈夫弗兰茨 约瑟夫一世在颁布了“十月敕书”之后,匈牙利国内已就经出现了两个意见相左的党派,一派主张通过向奥地利皇帝上书的形式来表达政治诉求;另一派主张通过自己的国会发表决议的方式来表达和实现现匈牙利人的政治主张。一直书中的1906年时候他们国内还是这样的,所以你看书中提到的日格蒙德博罗什博士一直提到的匈牙利ZF什么谎言呐、什么欺骗呀,都能看出对立还是很明显的。 在奥匈帝国中,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内政在名义上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他们都有各自的首都一个维也纳一个布达佩斯。一个帝国一个王国的二元君主国就此诞生了。两个国家在内政上相互独立,在军事,外交,财政上和合并为一体,每十年修订一次“关税同盟”,同时还规定了许多基本的文化经济生活上的规定,比如教育,公共场合的语言使用,银行金融等等方面,书中的巴林特经常参加的会议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讨论的。
奥匈帝国,匈牙利当然是第二大的民族,但是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他们也想获得和匈牙利一样的独立和自治方面的权利,比如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霍尔瓦特,特兰西瓦尼亚这些地方,所以说匈牙利内部其实一直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些少数民族也在不断的征求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着,这些在这本小说中都有真实的展现。巴林特 阿巴迪是一个无党派人士,不受任何一派党鞭所控,他在自己领地上的改革又特别的成功,所以他也是各派争取的对象。在本书中他也是一个理性的政治的象征,就好像《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公爵一样。在历史背景层面的叙述上,这本书还真的和《战争与和平》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描写了很多当时社会政策的方面的内容和讨论。 大战前夕的匈牙利正处在一个剧烈社会动荡与政治变革边缘的时代。除此之外,作者也将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描写得特别深刻而生动。伯爵巴林特阿巴迪和阿德里安娜,他们才是一对真心相恋的爱人。然而却充满了波折和磨难。最幸福的时刻也仅仅是在威尼斯那相处的数周时间。阿德里安娜的丈夫乌兹迪,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凶暴的人。他仿佛一个阴魂不散的幽灵似的,随时的监视着阿德里安娜(阿迪)的一举一动。从而使阿迪和巴林特的相会充满了危险和煎熬。乌兹迪经常在言语上含沙射影的,透露出他可能知道阿迪和巴林特之间的秘密。不断的在内心上给阿迪施加压力折磨着她。乌兹迪家族有精神病的遗传经历。乌兹迪有时候表现的也很神经质,比如他有时候把自己关在房间谁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原来他是在研究数字的进制问题,他为自己发现了新的计数系统而欣喜若狂。阿德里安娜一直想和他离婚,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拉斯洛 耶若菲是巴林特阿巴迪的表弟,他因为赌博而散尽家财,却还想一直保持着一个贵族的尊严。因为经济上的窘迫,他被骗以极低的价格出租了自己的地产。幸亏自己的表哥巴林特帮他索回权益。多多对拉斯洛倾慕已久,一曲小夜曲,使她彻底上了心,本来该是一个最幸福最完美的好事,可偏偏在两个人的情感发展正酣的时候。拉斯罗提到了自己的债务。而一心爱着他的多多毫无戒备的就说出了。我很有钱,足够帮你把这些债务还清。他最怕的就是朋友圈里有人嘲笑他,靠有钱女人供养。绝对不能再让人控诉自己靠女人了,绝对不行,绝对不行,绝对不行。竟然对多多说出了“滚,绝不绝对不行”。本该甜美的一段情感,成了棒打的鸳鸯。 最后乌兹迪经医生诊断,真的是有精神疾病。这对决心要离婚的阿迪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法律规定夫妻双方一方有病的情况下是不能够离婚的。乌兹迪被接入了的疯人院。阿迪彻底绝望了,她给巴林特写了一封信,悲痛欲绝,她让巴林特不要在自己身上花费时间等待了,为了他的家族传承,他应该尽早的结婚。本书最后巴林特听从了阿德里安娜的意见。但我想也许在第三部的时候,乌兹迪有可能会去世,第3部肯定是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然后奥匈帝国解体。在这样大的时代风云中,个人的命运发生再大的波动也是正常的。 这是一部描述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历史长河小说,不仅讲了一个爱情与失落的故事,更是对一个时代终结的沉痛哀歌,反映了奥匈帝国末期的动荡与腐朽、希望与绝望。
曙光乍现读后感第二篇
同样是厚厚三大册,同样是以家族兴衰作为核心描写对象,这部“奥匈帝国命运三部曲”总被拿来和皇皇巨著《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班菲的作品从思想的深邃和厚重程度上很难与托翁相提并论,但是在匈牙利文学史上,他的著作还原了奥匈帝国的荣光和衰亡,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深一笔。
《曙光乍现》承接上部,记述的时代持续至一战萨拉热窝的枪声响起之时,类似狄更斯《双城记》里两兄弟的命运仍在继续上演。他们性情迥异,选择的生活的方式截然不同,但两人的轨迹已经出现了清晰的背离:巴林特虽然不得不与阿德里安娜联袂为读者送上一出“钗头凤”,但两人之间的别离,我们似乎更为女方的命运多舛而感到惋惜;拉斯洛开始按下自暴自弃的按钮,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了自己,毁灭已成定局。
本作中各种矛盾和冲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看似不可一世的奥匈帝国,已经陷入矛盾丛生的境地:民族问题走向紧张,不同阶级的斗争正在激化,内政困顿的同时,在外交方面还遭遇了重重挑战……这些几乎影响整个欧洲历史推进的事件,都在这个家族中有所折射,小说的走向也暗示了哈布斯堡王朝即将穷途西山的现实。
而书中的爱情故事,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这对表兄弟对待爱情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同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的结局。庞大的家族锦衣玉食,但字里行间始终挥之不去的,是那种不可逆转的衰败气氛。“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东西方两大文学家殊途同归,与其说他们选择了同一种文学套路,不如说现实促使他们记录下这如此相似的一幕。而且,班菲的家族崩溃史,和整个奥匈帝国的崩溃史是紧密相连的,这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批判性。
小说后半部分,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整个欧洲大陆,但特兰西瓦尼亚家族依然夜夜笙歌。作者并没有对这种行为进行猛烈的抨击,而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对国家兴衰、民族冲突和个人命运等进行了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个人觉得,面对风云诡谲的形势,作者似乎也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毕竟,在家国这一宏大叙事面前,个人的悲剧和喜剧是那么的渺小。而无数个体的悲喜剧,又成为历史的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历史的内在力量。
看作者的出身和时代,更能理解在这部半自传体巨著中,作者寄予的情感和喟叹。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东西方的传统文学形式不尽相同,但这种朴素的道理是相通的。
曙光乍现读后感第三篇
我曾经读过许多历史小说,但是哪一部都没有这套书让我觉得这样感叹和内心惊动。
有时我甚至会怀疑,是不是短时间内读了太多书会让人对书的阈值变高。但是读完这套被称为“失落半个世纪的匈牙利史诗级巨著”的一、二本之后,我发现在真正的好书面前,谁都无法做到波澜不惊。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任何祸事都还没有发生,命运的齿轮尚未开始转动,一切都还是宁静祥和的模样。作者米克洛什·班菲有一位堂兄曾经担任奥匈帝国匈牙利王国的首相五年。这个恢弘又悲凉的故事,便从这位堂兄1905年卸任之后开始。
巴林特·阿巴迪被迫离开美丽却婚姻不幸的阿德里安娜·乌兹迪,而拉斯洛·耶若菲却因为酗酒和软弱,比众人预想的速度快很多地走向自我毁灭。性格迥异的贵族表兄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更为迥异的爱情和命运。
是的,我们喜欢把脱离掌控的事物归结为“命运”。仿佛这样我们就不需要为其负责。
1906年秋的一天,国会在布达佩斯召开会议,参会人员异常踊跃。或许我们可以说,他们常常这样踊跃。谁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政客们永远在喋喋不休且乐此不疲。
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将目光稍稍移开,看一看这真实的人间,看一看急需他们帮助的寻常人。他们甚至也没有在争吵的间隙里,以政客应有的敏感,注意一下其他大国的动向。于是这也成了后来许多悲剧的导火索。
从布达佩斯的夜夜笙歌、乡间豪宅的狩猎大会、国会的风起云涌,到末世中平民百姓的困苦,作者的笔触精致而华美,妖冶又狠厉,向读者展现当初那个不可一世的巨国如何一步步走上了不归路。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翘楚。看上去它写的是关于感情的故事,其实每一笔都带着厚重的历史色彩。
那个繁华绚丽的世界中,就算有艰难困苦,也少有人想到自己正在走向末路,而作者竟以文人和勋爵的双重身份,敏锐地感受到了风雨欲来。
班菲是个很擅长讲故事的人,书中的刁钻诡计、人性纠葛以及热烈的近乎绝望的爱情,无一不引人入胜,无一不令人涕泗横流。
我很期待本套书的最后一本问世,因为我想为这个惆怅的、决绝的凶险时代,画个圆满的句号。此后我也可以说,我读过它,我很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