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理两全》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探索和思考,强调了形式和实质的统一。他认为,只有兼顾形式和实质,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这篇文章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也让我重新思考了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形理两全》读后感(一)
对物候和鸟类都不太精通的我,真的非常喜欢《形理两全》。无他,写的好,也读的开心。
曾经在与收藏品有关的节目里,最看不下去的藏品就是书画了,对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一视同仁,可能因为其他的都可以猜猜真假,书画类看不出来。
这一次看的全是真品,也是珍品,跳过了去伪存真的部分,让阅读变得诗情画意起来。
《形理两全》读后感(二)
《形理两全: 宋画中的鸟类》是第一部鸟类学家进入宋画领域的跨界之作。作者陈水华是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博士,浙江博物馆馆长。 作者运用科学的方法,艺术的视野欣赏宋画,并详细讲述了每幅宋代花鸟画背后的历史故事。用通俗而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为我们读者打开了阅读宋代花鸟画的艺术之门。 从花鸟画的起源讲起,在历史文物上找到鸟类形象最早出现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象牙蝶形器上,在一个太阳纹图案两侧各有一只“鸟喙尖利带钩,状若猛禽”。 在花鸟画的发展过程中,在五代十国时期的“黄徐体异”就是说出现明细风格分野,“黄”指黄荃,还有他的弟弟、两个儿子都是那个时期的大画家,对中国的花鸟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荃那幅著名的《写生珍禽图》每一种动物都画得非常精细,生动逼真。这幅在主题、画法和布局都十分罕见,根据画的左下侧“付子居宝习”五个字,作者推测这个应该是给儿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的画稿。 作者对画中每一种鸟类进行了辨别,标出它们的名字,并且从现实中找到具体对应的物种,还要有现在的同种鸟类照片一一对应。对这些鸟类的分布区域研究,核实画中的9种鸟类都是属于西蜀成都附近的常见野生鸟类。 特别是蓝喉太阳鸟比较独特,有着较强的地域性。作者通过蓝喉太阳鸟可以大致知道画家的生活区域,作者有趣的说,“推测应该是某年冬日,有一只蓝喉太阳鸟偶然飞到了城郊,被黄荃的下人捕捉,于是在这幅千古名画中留下了倩影。” 通过这本书,从宋代花鸟画中微观宋代的博物学,穿越千年时空,博物与艺术相遇,科学与美学统一,真是非常奇妙的阅读之旅。
《形理两全》读后感(三)
《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这本书中,“形理两全”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画作在表现上既要形象传神,又要兼顾义理,达到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 “形”指的是画作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元素,要求画作能够真实地再现鸟类的形态、羽毛、动作等细节,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理”则指的是画作所蕴含的内在哲理和道德观念,要求画作在表现鸟类的同时,能够传达出画家对自然、生命、宇宙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具体来说,宋代花鸟画在形式上追求逼真、细腻的表现手法,力求将鸟类的形态、动作、羽毛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 而在内涵上,这些画作又常常融入了画家的情感、哲理和道德观念,通过对鸟类的描绘来表达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敬畏与感悟。
这种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就是“形理两全”所追求的目标。 因此,“形理两全”不仅是对宋代花鸟画艺术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宋代画家创作理念的一种深入解读。 这本书主要分为风格、道统、法度、传承四章,每章选取了多幅宋代经典花鸟画,如《雪竹文禽图》《芙蓉锦鸡图》《雪树寒禽图》等,一一确认其中的鸟类,指认画作的背景,并对其作出生动详实的考据。 书中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鸟类的生活习性、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画家们是如何捕捉它们的神韵、描绘它们的美丽,有何缺陷。尤其是那些鸟类摄影图片的加入,更是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形理两全》读后感(四)
如果你喜欢小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话,这本《行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无疑是最适合拿来读一读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展现了宋画中鸟类的奇妙世界。
这书内容丰富详实,作者通过对大量宋画作品的细致分析,系统地梳理了宋画中鸟类的种类、形态、习性以及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书中不仅有对具体画作的解读,还穿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使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宋画中鸟类的独特魅力。 这本书中不仅详细讲述了每位宋代画家和每幅宋代花鸟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更是对宋画中所绘的鸟类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品类鉴定、尺寸测量,将画中的鸟和环境、季节统一起来,真实还原了两宋时期鸟类的生态环境。
其中宋徽宗赵佶的《写生珍禽图》主要描绘了各种珍稀禽鸟,有画眉、山喜鹊、戴胜、麻雀、八哥等禽鸟,以及一些花草树木。赵佶的画展示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他注重细节,注重写实,色彩也比较艳丽,是中国古代花鸟画的杰出代表 之一。 再比如崔白的《寒雀图》,描绘的是隆冬时节一群麻雀在古木上栖息的景象,古木和麻雀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他的话布局合理,麻雀分布复合自然规律,他们的神态也清晰可见。这也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本书通过对各种宋画中的鸟类研究探讨,让我们领略到了宋代画家们高超的技艺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它对各种鸟类的具体分析,也让我们了解到他背后的象征意义。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宋画中鸟类与当时的生态环境,使我们对宋代的自然与人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形理两全》读后感(五)
我从小就对历史不太感兴趣,比起在史料记载中去想象朝代的更迭,探索被记载下来的人物事件,还是出去看看大自然更有趣。 大自然给人一种具体而真实的感觉,而虚无缥缈的历史,虽然没有天上的星星那么遥远,但也比时刻警惕着的、那些和我时刻保持安全距离的小动物们远太多了。 我不太能想象出一千年前的宋代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从流传至今的一些绘画作品里面,可以一窥在那个时代同样有很多对自然充满好奇的人,在用心记录和描绘他们生活和向往的世界。 在画鸟这件事上,一个朝代的画师们把鸟儿都画的那么逼真,据说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就算在当代,像科学家那样画画的画家,也着实不太多,科学绘画太苛刻和麻烦了,拿照相机拍下来,不比绘画方便准确快捷嘛。
然而宋代还没有照相机,想把自然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就需要高超的绘画工艺和细致入微的观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专业的鸟类学家,作为宋代时空观鸟旅行的向导,带领我们从四个视角去看看宋代画中的鸟。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幅传世名作 ——黄筌大师的《写生珍禽图》,堪比《宋代常见鸟类图鉴》,虽然所谓的珍禽,其实大部分都是菜鸟。这里画面里的动物“分辨率“非常高,这种风格被称作黄家富贵,他们画的非常细致又精致。而另一片天地,称作徐熙野逸风格,整体画面有点粗放不太讲究。(实际两派也有交集)
然后,我们来看看不同身份的画师画的鸟儿有什么不同。宋徽宗的作品堪称艺术典范,而皇家画院的作品,有严格的规制符合当代的宫廷审美不可以随便乱画,皇宫外面没有太多约束,但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流行的写实画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画鸟的过程和方法,有的只注重形态一模一样,有的差不多就行了关键捕捉到鸟儿自然的神态,有的要集大成还要符合科学规律,就是苏轼所谓的形理两全!
最后,我们来给一些不合常理的画中的鸟儿找找茬:有的因为画册传承过程中改过很多次名文不对题,有的像宣传画一样,运用了古代PS技术,将不相关的画面融合到了一起,还有的临摹山寨画得走形了,要是鸟儿看了把自己画成这样肯定会生气吧。
这趟旅行,我们看到鸟儿所在的画卷并不都在一个地方,它们像龙珠一样散落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博物馆中,而这些画也只是宋代绘画中留存下来的一点点,但这一点点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科学严谨的文化气息,不知为何,这一风气并没有广泛的流传下去……
感谢出版社赠书,让我有机会穿越到宋代的画卷中去看看鸟~
《形理两全》读后感(六)
当我们去欣赏宋代的中国画之时,会发现有很多特别写实的工笔画,技法高超,美轮美奂,就算是外行,也能欣赏其中的美感。何以在两宋以后,写实渐渐被写意所取代?我们如果去研究中国画史,自然不难找到答案。然而,如果我们跟着本书的作者陈水华一块去研究鸟类,也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本书作者是一位鸟类学家,既不是画家,也不是历史学家,却带着我们进入了宋画的世界。这实在得益于宋画之中,花鸟画占了极大的比例。那些处于宋代画派泰山北斗位置的人,也都有经典花鸟画传世,千年时光流转,那些先辈们看过的花鸟,我们今天依旧能够看见。既能在他们的画中见,也能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 书中从宋代画派的两位开山祖师和他们的画作说起,对于外行来说,这两位的名字都有些陌生。然而,但凡对中国画或中国画史有所了解,黄筌和徐熙,当是如雷贯耳的存在。两者生活在同一时代,以细微的差异,开启了宋画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先说黄筌,作为一代宗师,其画作内容涉及的范围极其宽广,各个类别均有存在。放到这本书里,所要说的,自然是以花鸟画。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黄筌在五代时期的鸟类写生,是此前没有画师进行过的创作。黄筌的工笔,引领中国画进入写实的时代。 书中特别讲解了黄筌的《写生珍禽图》,透过此画,我们看到陈水华作为鸟类学家的独特视角。我们不单单能欣赏到黄筌的独特技法,还能从画中的诸多鸟类对画家进行一番分析。比如说,从鸟类的活动范围和分布区域可以得知画家的活动区域,还能从同一幅画中的诸多鸟类在季节习性的差异上看出此画并非一气呵成。 更为惊奇的是,通过对画布上的鸟类大小进行丈量,能够发现,黄筌所画的这些鸟,连大小比例都是一比一。单单是这般精益求精的绘画态度,就堪称是可以传世的艺术。也正是这份绘画态度上的差异,造就了黄筌和徐熙截然不同的画风。 说到这里,大家自然不难想到,徐熙笔下的画作就少了黄筌的那份严谨。这一点,在作为专业的鸟类学家的陈水华看来,更为明显。徐熙笔下的鸟类,显然在大小比例或者形态结构上与实际中的鸟类存在差异。 正是黄筌和徐熙的技法的细微差异,而后演变成巨大的分歧,也让中国画的主流走向彻底发生变化。工笔画不再。徐熙开启的中国花鸟水墨技法和没骨技法的先河,让后世“逸笔草草”的文人画滥觞,也让写生和博物的传统的丧失。
《形理两全》读后感(七)
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基本上是从艺术或者美学的角度进入,但《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则不同,这是一部从博物学的角度审视宋代花鸟画的跨界之作。为何如此说呢?这与作者的身份有关。作者陈水华并非画家或者艺术家,而是一位博物学家,对鸟类学深有研究。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风格、道统、法度、传承四章,每章选取了多幅宋代经典花鸟画,如《雪竹文禽图》《芙蓉锦鸡图》《雪树寒禽图》等,一一确认其中的鸟类,指认画作的背景,对其作出生动详实的考据,既有艺术方面的审美情趣,又有博物学方面的精准描述。
本书题为“形理两全”,可从古人论述中找到出处。苏东坡有语:“余尝论画,以为人、绘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之。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石室先生文同也说,“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知,生死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而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此处的“理”,近于“道理”“常理”或者说“客观规律”;也即,画作既要形象传神,又要兼顾义理,做到“形理两全”。
以博物学“介入”宋代花鸟画,是本书的一大创见,用作者的话来讲,我国宋代早已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学传统,从多数画作所体现的形理两全来看,这些作者是了解并能够区分不同鸟类的形态特征、行为和生态习性的。
总之,本书图文并茂,既有高“颜值”,又具深刻内容,它融合了艺术、历史、文化与博物学,将宋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今人面前。多读读这种书,不仅是为了丰富自身的古典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因为在古典文化中,美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像读这本书,在了解宋画中的鸟类、丰富自己的古典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美学鉴赏能力,一举多得,乐哉妙哉!
《形理两全》读后感(八)
又是一年初春,由于小区里种的树木有很多,所以小区里也从来不缺鸟儿往来,有一天突然间两只小鸟停留在了阳台的防护栏上,叽叽喳喳交头接耳,好不可爱,突然就觉得春天生动了起来。 说来奇怪,如果在一幅只有植物的画作上添上一些“活物”,无论是蝈蝈儿、蝴蝶、兔子还是各种各样的鸟儿,这幅画作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如此看来,用现在的话来说鸟儿真的是使“静态”变为“动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啊~ 那么古人们究竟又是如何塑造鸟儿们的呢?花鸟画可以说起于唐,兴于宋,重在写形与写实。或许对于普通人而言,比起大名鼎鼎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一类的山水人物画,花鸟画虽未曾被人忽视,但若是要提起名气较大的花鸟画,人们可能要挠挠头,一时间说不上来,但其实如北宋赵佶所画的《枇杷山鸟图》、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百花图》都是非常有名且常见的花鸟画作。 拿《百花图》举例来讲,虽然它的字中并没鸟字,但在将近17米的长卷之中,作者不仅描绘了四季花卉60余种,同时点缀了鹊鸲、黄雀、八哥、金翅雀、翠鸟、大山雀、暗绿绣眼鸟和麻雀这八种鸟类,除此之外,还有螳螂、蚂蚱、蜂蝶等昆虫若干。这幅画可以说是宋代花鸟的集大成之作,画中的各类花卉禽鸟蜂蝶们交映生辉,不仅不显单调,反而更有情趣,使得这幅画作题材丰富极具内涵,也使原本是静态的花儿们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如果说写意画看的是意境之美,那么写实画看的就是真实之美。而这幅《百花图》便将求真务实四字落实得彻彻底底。作者亲身测量了这幅画中每种鸟类的现实大小,发现画作之中的鸟儿们的外形大小与现实之中的几乎接近,也因此区分了时常被观者们错认的鹊鸲。
在一幅画作的背后,我们也可以透过其风格窥探当时的时代之风,例如盛唐所偏爱的富贵之花与华美画风,再到宋朝时期几乎做到极致的逼真写实。 而本书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鸟类学博士,他以博物学的角度为切入点,带我们换了一种方式看宋画,这个角度新奇也严谨,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宋画,也让我们了解了那些从古至今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鸟儿们。 突然想起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些画作中的鸟儿们何尝又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古时月”呢?尤其是在看到这本书中的花鸟画作图片与鸟儿们的真实照片做对比时,我的怀古之情也不禁冒了出来,古时的人们没有照相机,但却可以用精湛的画技将这些鸟儿们留在纸张绢布之上,不知道古人们看的这些鸟儿时的心情与如今的我们看到它们时是一样的吗? 这种感觉,真奇妙啊~
《形理两全》读后感(九)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除了主题和风格,最好还能了解其中的技法和演变,甚至作者的目的和追述。
两宋时期文艺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和艺术人才。他们凭借杰出的艺术才能,创作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同时也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绘画在理论和技艺上趋于成熟,画家群体层级和类型呈现多样性。
在作者看来,写实主义是宋画特有的气质,而宋画的花鸟画则最符合宋代的精神特征和形象气质。本书从风格、道统、法度、传承等角度讨论中国花鸟画的源头、传承与发展。
书中引用古籍中关于宋代花鸟画的记载,介绍了黄筌、徐熙、赵佶、惠崇等众多宋代著名画家的生平简历。作者在文中从规格大小、馆藏地点、构图特征、裱装方式、主题、画法、布局与象征等方面详细分析和讲解了他们的代表作品以及大量优秀的佚名之作,并根据中国文化及宋画传统作出合理的推测,让我们从中体会一幅画产生的背后被历史淹没、不为人所知的生动故事,理解宋代何以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登峰造极的时代。
本书还对画作中的鸟类作了特写,并与现代摄影师所拍摄的同类鸟儿形态高清图像作了古典与现代图像的对比,同时还讲解画中动物种类、形态、图像比例,生活习性、分布区域等内容,这既是一份古画鉴赏,也是相关生物知识普及。
书中所展现的这些花鸟画有野外观察写生所得,也有从其他作品中获取形象并进行重新布局创作的结果。从这些作品来看,除了画家其精湛的绘画技法以外,若他们没有细致的观察,是很难准确把握鸟类的形态特征的,这也令我们不得不佩服宋代画家的观察能力。
自然风光与动物,常常成为古代艺术家寄托情感和描绘的对象。而花鸟画的出现,使得鸟类艺术形象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宋代花鸟画富丽精工,在作者看来,若要推荐宋代的一幅花鸟画的巅峰之作,李迪所画的《枫鹰雉鸡图》当属首选。这幅画尺幅巨大,保存良好,题材与技法都能体现宋画的传统和院体画高超的水平,以及花鸟画在南北宋转变时期的画风特点。
在创作的理念上,宋人苏轼和文同强调了形似、画理。本书所指的“形理两全”来自于他们提出“形理两全”说,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分析了这个对于晓画和创作非常重要的观点。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形理两全的名家作品,如李迪的《枫鹰雉鸡图》、惠崇的《寒林鸳鸟图》、赵佶的《写生珍禽图》等等,并借此讲解中国绘画的主要要素和关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宋画提供了参考。
本书通过具体案例,探究宋代的花鸟画能够达到我们今依然惊叹的艺术高度的内在因素,既让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技法自身的美感,又能了解我国古代社会风气与艺术审美需求,以及经济的繁荣发展与文化艺术普及之间的关联。同时,宋代花鸟画为我们提供不同时代的鸟类案例,更能体现了写实绘画所具有的科学和史料价值。
《形理两全》读后感(十)
花鸟画,植根于传统中国绘画,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绘画门类,那些风格独特的翎毛禽鸟给传统水墨增色不少,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多元有趣的体验,陈院长这本书独辟蹊径,以一个鸟类学家的视角去审视宋代绘画中的鸟类,严谨的科学和充满写意和性灵的传统绘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我们带来一种奇妙的体验。
从早期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的鸟类生物学科学研究,对于鸟类的认识和研究贯穿了我们的文明发展历程,记得一次参观博物馆的中原文物展览,看到一件独特造型的文物,妇好鸮尊,完全看不出来它的原型是猫头鹰,从原型猫头鹰到鸮尊,经历了技法和思想的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探求宋画中鸟类的原型,从科学角度对比绘画中的鸟类和现实的差异,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
艺术和博物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沿着花鸟画的起源和发展的主脉络,穿插着现代博物学知识,图文并茂,格物致知,提供了一个解读传统花鸟画的全新的解读角度。从黄徐异体这个绕不开的话题入手,陈老师搜寻对比,找到这些画中鸟类的原型,从表现“写实”角度来切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解读“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背后的差异和艺术风格流变。
花鸟画在宋代达到巅峰,这跟皇家的推动和君王的审美是不可分割的,宋徽宗这个花鸟画集大成的艺术家,同时又是推动它走向成熟的引导者是研究者无法绕开的,通过赵佶画作的详细研究,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整体风格和样貌,当然除了宫廷翰林画院之外,还有民间,士人这些文人画和禅画,共同构成了宋代斑斓多姿的艺术画卷。
从宋代花鸟画中寻找那些远去的博物学,那传承延续的格物致知,在素雅,气韵生动的绘画中留下印记,在宋代我们就已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学传统,遗憾的是,艺术巅峰之后的衰落让那些传统逐渐消逝在时空中,面对那些经历了漫长岁月后的绘画珍品,我们又是幸运的,虽然我们无法重构那段辉煌岁月艺术高峰的完整样貌,但是通过这些吉光片羽,我们能窥见那个时代模糊的光影。
《形理两全》读后感(十一)
关于审美,朱光潜在《谈美》中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对于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在欣赏的时候角度大有不同。木商看到是木料,植物学家看到的显花植物,画家看到的苍翠劲拔的古树。如果想看到美,须得把木商的实用态度和植物学家的科学态度丢开,用美感的态度。
但鸟类学家陈水华很奇妙,他兼具了画家的审美和鸟类学家的博学,将宋代的鸟类画做了更加深刻的解读,让人不由得惊呼宋代画鸟之绝。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尤其是中国画的发展登峰造极。
宋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花鸟都有极高的造诣。以前知道宋代的花鸟画,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比较注重写实的,但真没有想到,它的写实程度远远超乎我的想象。
研究鸟类30多年的鸟类学家陈水华,在147张宋画里找到了67种鸟类,88%以上都可以辨认出物种,(这里说的物种不是大类,而是具体物种)。
他在书中给出了自己亲自拍摄的,与宋画里的鸟动作、神态几乎一致的照片,从照片与画作的对比图里可以看到,画作鸟的翎毛、口脸、眼缘、翅膀上的大节小节,爪子的探爪、食爪都清晰可见几乎与照片一模一样,简直难以置信。
在中国花鸟画历史上,最绕不开的人就是宋徽宗,简直神一般的存在(除了当皇帝不行),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推动做了巨大贡献。
在徽宗《五色鹦鹉图》中,一支五色鹦鹉侧身站立在盛开的杏花枝头,鹦鹉的羽毛颜色艳丽但不俗气,层染渐变,立体清晰。这只鹦鹉就与华丽吸蜜鹦鹉一模一样。耳羽上面是蓝色,下面是红色,喉咙是橘红色。
在徽宗《芙蓉锦鸡图》中,一只锦鸡回首凝望,芙蓉盛开,彩蝶飞舞,锦鸡的羽毛富贵华丽,长长的尾巴向下伸展,压的枝头向下倾斜,整个画面静谧又动感。这只芙蓉锦鸡就是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za交个体,1872年美国的动物学家才报道了这一物种的存在,而徽宗的画提供了更早的记录。
通过鸟类学家将绘画艺术和鸟类博物学巧妙的结合解读,更加清晰的知道,原来宋画的鸟类已经达到这样出神入化的境界。
《形理两全》读后感(十二)
中国传统绘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花鸟画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其重要地位。不过,最初花鸟这一题材只是人物画的装饰,花鸟画的真正起源被认为是唐朝,到了宋代已成为常见的构图形式。
北京师范大学鸟学博士陈水华《形理两全》这本书便是对宋画中的鸟类进行的统计品类鉴定尺寸测量,将鸟与环境、季节统一起来,真实还原了两宋时期鸟类的生态环境。令人惊喜的是,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宋代画家及其花鸟画创作历史背景的一一梳理,它可以带我们看懂宋代花鸟画。
提及宋代花鸟画,一个绕不开的话是“黄须体异”,这“黄”指的是黄筌,“徐”指的是徐熙,两人在绘画风格上有明显差异。黄筌的作品汲取了师父刁光胤的精髓,还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他的创作丰富,其中花鸟画最多,画中的鸟类品种更是繁多,有鸡、鸭、雁、鹤、文禽等几十种。
他的《写生珍禽图》中共有24中的动物,鸟有10只,每一种动物都画得非常精致,生动逼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绘画中的动物连大小比例也基本参照这些物种的实际大小,实属难得。
马麟的《暮雪禽寒图》描绘的是寒冬时节的傍晚,积雪未消的岩壁和丛竹之下,一对北红尾鸲在棘枝上相依栖息的场景。这北红尾鸲是一种常见的雀形目小鸟,在北方繁殖,它也是南方城市中的最常见的冬候鸟。如果你看过这幅画,你会发现画中两只小鸟羽色不同,因为这是北红尾鸲的雌雄个体。由此可见,宋代画家的观察能力实在是让人佩服。
宋徽宗赵佶的《写生珍禽图》绘画了画眉、灰喜鹊、戴胜、麻雀等11种鸟类。虽然此画为水墨画,但每种鸟类的特征都很明显。这幅画的特别之处在于兼工带写,形神兼备,它不同于宋代盛行的工细写实的设色花鸟,也不同于后世泛滥的恣意写意的水墨花鸟,在历史上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当然,宋代花鸟画除了追求逼真写实外,还追求所谓的“理”,这也就是本书书名“形理两全”的意思。在花鸟画中,“理”主要体现在鸟类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上,鸟类与季节的关系上,鸟类与食物的关系上,以及鸟类的行为姿态等。
这所谓“形理两全”不仅体现在名家作品上,也体现在一些佚名作品上,比如《雪芦双雁图》《桑枝黄鸟图》《霜筱寒雏图》等,本书也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总体来说,《形理两全》这本书给人太多的惊喜,它似乎为我们打开了认知宋代花鸟画的大门,也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去认识其中的鸟类。另外,它也让我们了解了宋代花鸟画中的精髓,那不仅仅是花鸟画形状上的逼真,它还兼具了一定的理学特性。
喜欢中国画或是宋画的朋友,这本书值得一读。
《形理两全》读后感(十三)
宋代写实主义的成就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绘画中,人物、山水、花鸟等各个题材都展现了写实主义的极致。 宋画无疑是中国花鸟画的巅峰。 花鸟画中,画家们通过精细的毛羽描绘、细腻的花叶纹理和生动的姿态表现,将花鸟的美丽和灵动完美地展现出来。 《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则是一部突破性的艺术解读书籍,由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撰写。 陈水华是鸟类学家,他以自己三十多年的鸟类观察和研究经验,揭开了千年宋画写实之谜。 这本书详细解读了《宋画全集》中的174幅花鸟画,并辨识确认了67种鸟类,精选68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101张鸟类摄影图片,科学直观地呈现宋画中的“形”与“理”。 所谓“形”“理”,源自宋代苏轼和文同,“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知”,一方面是对形态的精细描绘,另一方面则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全书内容分为风格、道统、法度、传承四个章节,以最具写实精神的宋代花鸟画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绘的鸟类进行了统计、品类整理、尺寸测量,并对每位画家和每幅画作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阐述。 作者结合自身的进化论美学理论和西方艺术史的视野,深入解读了宋代花鸟画的形神兼备,并呈现了全新的阅读方式。 这本书不仅仅是艺术解读,还融合了博物学和科学观察的元素。 通过与鸟类摄影图片的对比,科学直观地展现了宋画中的鸟类形态与特征。 如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李迪的《禽浴图》《鸡雏待饲图》、林椿的《梅竹寒禽图》、边景昭的《三友百禽图》等中国画史上的名作,都一一详解分析。 《宋画全集》中罕见地提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佚名《翠竹翎毛图》里,林间的四只鸟类为黑脸噪鹛。 但据陈水华研究,画中四只个体,喉部明显的浅色绝非偶然,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这一特征表明它们不是黑脸噪鹛,而是蓝冠噪鹛,又叫黄喉噪鹛。 《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将绘画艺术与博物学相结合,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宋代花鸟画的工致妍美和清新灵动。 随书还附赠了精美鸟类书签,太漂亮了! “在宋画中寻找鸟类,从鸟类中读懂宋画”。对于工笔花鸟画学习者来说,《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对普通读者来说,它也是一本绝美的收藏艺术珍品。
《形理两全》读后感(十四)
当鸟类学博士走进宋画,看到的是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情景:
习惯低空短距离飞行的棕头鸦雀为什么飞上了高高的苹果树枝头?树叶虫洞斑驳,应该是昆虫引起了它的兴趣。
天下乌鸦一般黑?不不不,你看这只达乌里寒鸦就是黑白相间。它生活在北方,所以南宋以后就很少入画了。
等等,红腹锦鸡怎么能和红嘴相思鸟出现在同一幅画中?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嘛!
……
我对鸟类知之甚少,自然没有进行过如此生动丰富的互动,突然置身其中,处处感到惊喜。
《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对花鸟画的源流、风格、道统、法度、传承都有精彩阐述,但因为作者的博物学知识太过惊艳,让我直接无视了其它。
比如黄荃的《写生珍禽图》,美术史上的老演员了吧?熟视无睹那种。如今才发现还是了解太少啊!
这幅画是黄荃给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共画了鸟、虫、龟三大类共24只。既然是供孩子写生,构图就不那么重要,关键是细致逼真,连大小比例也几乎完全接近实物。
他都画了些什么鸟呢?书中一一辨认,并附上真实照片作对比。它们都是西南地区常见物种,但生活在不同季节,可见画家在蜀地,画作也不是一次性完成。其中高海拔地区的蓝喉太阳鸟入画,可以推测是某年冬天偶然飞到城郊,被黄府下人捉来。
你会想,那是个什么样的冬天?它为什么会离开惯常生活的地方?是怎么被人捉到的?……
这样的描述是有画面感的。
黄氏父子倡导的严谨风格,在北宋院体画中得到传承并延续下去。
对于花鸟画“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说法,前人通常理解为题材和用色上的区别,作者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体现在对待绘画的态度和绘画技法差异上。我觉得很有道理。
看到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你会觉得那红嘴蓝鹊简直太逼真了。这种鸟在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的城市公园和郊区山林均有分布,三五成群,滑翔飞行,也在地面活动,是杂食鸟类。哎呀,这么一描述我突然觉得似曾相识了。更有意思的是,画中还出现一群山麻雀——对,不是麻雀,因为画的是山区,而麻雀主要在城乡活动。可见黄居寀是个多么严谨的画家!
黄氏父子的画技和风格都极受推崇,被尊为北宋院体画主流。
提到北宋院体画,不能不提宋徽宗,这位皇帝身兼画家、画院院长、艺术指导等多重身份,一力将北宋书画艺术水准推向高峰。
很多故事已经验证了宋徽宗精妙细致的画风,再看他的作品,无论《五色鹦鹉图》中来自印尼的华丽吸蜜鹦鹉,还是《桃鸠图》中站在桃枝上的红翅绿鸠,都惟妙惟肖。尤其后者,书中特意配了同样桃鸠组合的照片,令人叫绝。
巧合的是,宋徽宗也画过《写生珍禽图》,共有11种鸟。虽然是写意风格的水墨画卷,却准确抓住了每种鸟的神韵特征,其中头顶扇形羽冠的戴胜最为显眼,如同戴了一头首饰。这种鸟从样貌、名字到寓意都好,却偏偏经常在粪堆附近觅食,落下个“臭姑姑”的绰号。
看着这样的作品,你会由衷感慨,这是个不合格的皇帝,优秀的艺术家。
宋画并非只此青绿,更有蕴含宋人写实精神的花鸟画。那样的极致还原,即便见识浅陋如我,也似乎看到无数鸟儿穿越时空,翩跹而来。
千载光阴,原来只是刹那。
《形理两全》读后感(十五)
艺术和博物知识都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的内容。艺术可以提升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能够看到生活之中别样的美;而博物知识可以让我们增加学识,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这个世界,让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能够看到生活的真相。
关于艺术领域,我们中国古代必然也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书法,绘画等等领域我国都独具特色,都在世界艺术史中不可忽略。那么博物学呢?可能我们国家起步较晚,而且相应的知识体系也来自于西方,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历史上没有着博物学的知识,只是没有被系统性认识,没有以理论性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已。但这却是我们现代人致力于要完成的任务。
陈水华,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博士,浙江省博物馆馆长,他在鸟类研究领域是当之无愧的权威。现在他就借用于我国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宋代的画作来完成了一次关于鸟类的博物学研究,为我们系统性的呈现着历史上那些并没有被有意识建立起来,但已经有了雏形的鸟类博物学知识。
而他的这本著作《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就给作者所有研究的心得。所以这本书既是一本欣赏宋画艺术作品的著作,可以提升着我们的艺术修养,同时又是一部关于鸟类博物学知识的著作,可以增加着我们相应的知识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分析了68幅宋代的留下来的画作,而这些画作之中涉及到了上百种的鸟类。作者按照我国绘画理论的风格、道统、法度、传承四个方面来构建全书,这就让这本书具有着艺术科普的性质,让我们能够对于鸟类有关的绘画艺术有了相关的认知。
比如作者告诉我们宋画中的花鸟画其实更讲究“写实”,讲究“形理双全”,也就是要求符合着大自然的真实状态,要求不能违背一些常理,通俗的讲就是要模仿自然,逼真写实,写生求形似,写意求传神。
那么作者所分析的这68幅画作是否都满足了这些艺术要求?作者以自己的鸟类学专家的身份对于这些画作中的鸟类进行了逐一分析。既分析了画作之中鸟类的特色,更是按照现代鸟类学知识进行了梳理,还以真实的相关鸟类照片作为对比,让我们完成一次全面的科普之旅。
那么为什么说我国古代其实就已经具有了博物学的知识体系呢?从作者所分析的这些鸟类画作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绝大多数都已经非常严谨,都已经具有了分门别类的效果,也就是说这些画作之中很多都能够具有“形理双全”的性质。如果有人对于这些画作进行完整的梳理,那就是系统性的博物知识体系。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宋朝的所有画作都能够满足这一条件,作者同样也对于其中的一些画作进行了批评,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走形失理”,甚至还有些连鸟类的名字都有张冠李戴的可能性,更包括一些画家凭空想象出来的鸟类,在自然之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作品虽然可能也是名家之作,可能依然被后世认可,但在鸟类学家的眼里,这些画作都是有问题的,也就值得把这些问题指出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而不被误导。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读者呢?就通过这样一本书走进宋画的鸟类认知之中,在提升着我们艺术修养的同时,也提升着我们相关的博物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