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的力量》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让我深刻领悟到团队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描述不同部落之间的合作和冲突,展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这本书不仅带给我思考,还让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团结一致,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部落的力量》读后感(一)
小公司就是一个部落,大公司由多个部落组成了部落群,企业文化能提升部落的效率。沟通方式和语言体现出5个部落阶段不同的特点,越高阶段越优秀和有效率,部落领袖可以用独特的杠杆提升部落。
很有趣的视角和体系,对照自己公司和内部各团队进行对照分析,确实能梳理出阻碍团队效能提升的阶段性问题,也提供了具体的思想和方法来应对。
《部落的力量》读后感(二)
书里主要讲述了组织发展5个阶段的思想变化,第五个思想阶段的组织是最可能产生变革的组织。作者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优秀组织与平庸组织的重要差别之一,因此需要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杠杆点提升部落文化、文化理念,从而保持部落的团结一致。改善的重点不仅在改变观点或者获得知识,而且在于改变使用的语言,以及改善形成的关系类型,这会产生对行动的影响。
这种组织的产生也是需要方法的,首先是建立联系(包括建立多维关系),然后是展示场景,产生共同的认识,最后是实现的阶段。其实,这个过程和情感联结、产生文化认同、最后实践比较相近。依据这个方法,分解目标以后,更容易激发活力将任务执行完成。
寻找让团队变成一个大家庭的价值观,能凝聚人心的价值观。找到团队里所有人共同的价值观并共享很重要,团队成员能够互相欣赏、充满温情,如第5阶段的“单纯的好奇”与“可能性”的心情,生命是伟大的,或者是人生很有趣,生活很美好,他们很开心。这样的关系网络的力量能够使团队热情高涨、齐心协力,降低人际摩擦引起的恐惧和压力。团队成员往往也是全心投入、长期行动,处于高效率学习状态,健康,愿意被带领,愿意让身边的人更优秀。
《部落的力量》读后感(三)
首先这本书的书名翻译,个人觉得更应该是《部落领导力》,本身书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讲述如何成为带领部落前进的领导者,而不是强调部落本身的能力或者力量。
作者通过大量调查和分析,把部落的演进分成五个阶段,在书的P241有一张图表可以清晰的表现。用文字描述就是:
第一阶段:与人疏远,无从选择,“生活糟透了,绝望透顶。”
第二阶段:独自一人,“我的生活糟透了,都是别人的问题”,内心无力。
第三阶段:个人打拼,可以改变并做好自己,但无法改变下属和支持者,“我很牛,但别人很烂”。
第四阶段:与合作伙伴共同打拼,影响和改变周围,“我们很牛,我们要打败对手”。
第五阶段:发现并激发团队力量,“生命如此伟大”,充满自信和能力并且探索改变社会的各种可能,拥有更高的核心价值。
相信读完这本书,大家都能找到自己身处的人群,都可以在上面的阶段中找到位置。书中没有数据分析,更多的是各阶段的案例,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都能给试图寻找团队领导力的人一些启示。
纵观这五个阶段,书中的观点是它们是不可跳跃的,并且这些层次可能反复变化,在一个阶段中间也有各个层次。所以,尤其是发现并且定位自己所处阶段的领导者,就可以借鉴书中对阶段转换的方法,以达到提升团队、实现愿景的目的。
20140916
《部落的力量》读后感(四)
一呼百应的力量
华盛顿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将男人与事业等同起来。他塑造了部落,而部落推动他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在戴夫·洛根等人的《部落的力量》中,作者并不是要改变别人的信念、态度、动机和想法,或者其他无法察觉的东西,而只关注人们使用的语言和他们形成的关系类型。
每个部落都有主导文化,《部落的力量》把主导文化划分为五个层次,普通部落的主导文化只能达到第四层次,只有少数情况会跃升至第五层次。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于第五层次的部落,其表现会由于处于第四层次的部落,正如处于第四层次的部落要比处于第三层次的好,以此类推。正因为每个层次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杠杆点,所以大多数“管理书籍”里所提供的“通用原理”只能解决一个层次或某些层次的问题。
习惯于传统“管理书籍”的读者初次接触《部落的力量》会有一种漂忽、凌乱之感,深入进去,却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的高见之独特。首先,作者在书澄清和界定了“部落”的一些词汇和概念,使读者对“部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避免陷入无谓的“谬误”纠结之中。
其次,能够在不同阶段通过使用特殊的杠杆点来提升部落文化的人就会被视为“部落领袖”。
作者认为,要“给予每个人选择的权利,然后手把手的去帮助它们,不要等人死了再想办法。出于第一阶段不同时期的人中,很多人想过不同的生活,我们对于雇佣者的建议就是给他们一个机会。”
第二阶段,推诿、报怨者大联盟。流行词汇:“我的生活糟透了”。与第一阶段类似,我们要了解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抱成团,以及如何使得自己与他人共同进步,离开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目空一切的孤独勇士。流行词汇:“我很牛,你不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陷入自我角色里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应当“与他人建立一系列双边关系”,或“形成多人关系”。在改善部落的同时,人们获得了从未真正得到的一切:尊重、忠诚、馈赠和持久的成功。
第四阶段,顿悟。流行词汇:“我们很牛”。从领袖开始,不断地寻找对手,证明自己可以无比强大,从而建立全新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第五阶段,无敌于天下,探索让世界变好的各种可能性。流行词汇:“人生真美好”。显然,部落所处的阶段越高,它所释放的能量就越强大。当部落处于第五阶段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够改变历史,乃至创造历史。
当一群人在部落领袖的沟通与呼唤下,部落成员为某一牢不可破的信仰而互动时,什么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是部落的巨大力量,这种无坚不摧的部落力量又被部落高度接受和追捧。
《部落的力量》读后感(五)
《部落的力量》
——戴夫·洛根 约翰·金 海丽·费·莱特
人常说“从小看大 三岁知老”,在农村很多习俗里面,一岁的孩子要抓阄,以此来确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抓阄的结果是胭脂粉黛,贾政自始至终都不太喜欢贾宝玉,原因无他——胭脂粉黛是男人的风流象征,而清末的男丁如若不“入仕”,则几近与废人矣!在今天的农村社会里面,小孩子一岁抓阄,还是一个比较正式有较为重要的选择。等孩子到了三岁,就会看到孩子王还普通孩子的区别,三岁的定律也基本延续一岁抓阄的命运,不讲究迷信,也绝大部分确实如此。
孩子王并不一定是成功,而是说,在相似年纪的孩子比一般孩子要有胆识与魄力,如何确定孩子王,一眼望去,看看孩子们围着谁在转就知道了。在我从小到达的经历里面,我都是讨厌这样的“孩子王”的形象的,他们大多“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皆草莽”,偶有谦虚谨慎的,又多有被分崩离析的天然决定。按照社科院分析报告的《中国高考状元分析》来参照,那些曾经的状元,曾经的孩子王,今天不一定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栋梁,反而是那些曾经调皮,不入群又孤僻的人,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这分析的可信度多少,我觉得只能一笑了之,但这个大体方向却不容置疑,如若你不相信,去看看你们班上曾经的无数个年级第一,班级第一的人,现在是不是在为买房买车劳苦抱怨?
说到孩子王,其实都有点想群居动物的共性。在《动物世界》里面,一只长颈鹿通过挑战部落权威而赢得霸主地位,进而有了交配权、指挥权等。如何找到自己的部落,又如何形成自己的圈子,成为圈子的领袖,其实最直观、最本原又最贴切的道理,都在《动物世界》里面反复演示,这也是为什么新航道总裁胡敏最喜欢看《动物世界》的原因之一了。我们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也时常感受到这样的部落、圈子和领袖气氛——一个人总是能得到这个小范围圈子里的大部分人的认同,而他们所表现粗来的乐观、主见和气势是如何得来,又如何形成的呢?答案在《部落的力量》里阐述的很清楚。
部落是一个标志,有很多slogan。像《Criminal Minds》里面有部落圈子和文化,但似乎没有绝对的领袖,他们6-7个人自我形成了一个圈子、分工明细、专业而高效,这样的团队没有绝对的领袖却形成了一个工作效率非常高、专业又个有特征的team,非常值得思考和借鉴。用《部落的力量》去解释《Criminal Minds》,则可以说明每个人的独立之后形成的team,似乎是无懈可击的。在我周围,看到的部落多带有一些功利与阿谀的色彩,因为职位和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哪里,微笑的往往不是认同,而是奉承。
当每一个人有了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样形成的部落和圈子,则是相对稳固又比较理性的。在《部落的力量》里面分出来的各种部落阶段,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一个圈子的进步和一个人的进步一样,都需要很多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同样多的用心。不同的是,团队建设、管理和发展。
《部落的力量》读后感(六)
一个部落群体通常由20~150人组成。通过下面这个小测试,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分辨出一个人是否属于你的部落:如果在路上看到他,你会停下来跟他打招呼,那么他就是你部落中的一员。
部落领袖致力于部落建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提升部落文化。 为了了解部落处于哪种文化阶段,部落领袖必须知道部落中大多数的成员所处的阶段。
部落中的成员大致会有五个递进阶段的经历:
处于第一阶段的人会与他人疏远,他们的观点是“生活糟透了”。当这类人集中到一起时,他们的行为表现为绝望的敌意,往往容易被情绪所驱动。
处于第二阶段的人与他人疏远,但与第一阶段的人不同的是,他们通常会被那些看上去拥有他们所缺乏的能力的人所包围。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述成“我的生活糟透了”。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的人认为他人的生活是很好的。当第二阶段的人聚集到一起时,他们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是“冷漠的受害者”的特征。他们团结起来的原因是感到同病相怜,是发现彼此都在被某些外力(比如老板)所侵犯而形成的认同感。他们总希望从外部能得到些什么,容易被利益驱动。
处于第三阶段的人会与他人建立一系列的双边(二人)关系。这阶段的人语言表达为“我很牛”,其所隐藏的含义是“但你不牛”。 当第三阶段的人聚集到一起时,他们会试图把别人比下去(从个人角度),贬低别人。尽管这些通常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其效果相同:每个人都在争取主导地位。个人行为表现为一种“孤独勇士”的精神,聚集起来就形成了“西部荒原”文化。第三阶段的人会表现出明显的精英倾向,强势而充满控制欲。相信个人努力的成就。这样的部落看上去斗志昂扬,但容易陷入矛盾与内耗之中,通常都被权威和专业所驱动。
第四阶段的人形成一种被称为“三边关系”的关系结构,他们彼此建立基于价值观的关系。同时,第四阶段人的语言系统是“我们是伟大的”,潜台词是“但他们不行”。这里的“他们”是指另一个部落——可能是同一家公司的另一个部落,也可能是另一家公司。当第四阶段的人聚集到一起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部落荣耀感。他们团结,相互支持与帮助,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他们有共同的目标,为目标和价值驱动。
第五阶段的人会认为“生命是伟大的”。第五阶段拥有第四阶段所有的特征,除了他们没有“他们”。因此,这些人可以和所有能产生价值观共鸣的人形成关系网络。我们观察到的(以企业形式存在的)第五阶段文化只在创造历史的项目中存在,或者当他们远远领先于其竞争对手、可以忽略对方的时候存在。一旦情况发生变化,部落文化就会重新回到第四阶段,待到新机遇来临或者创造出新的进步时它又可以向前移进。第五阶段的行为可以表述为“单纯的好奇”。又或者说,是爱和信仰,驱动着第五阶段的人,创造伟大的可能。
一个部落中多数成员所处的阶段,往往决定了这个部落所处的阶段。部落领袖最重要的是让部落中的多数人不断提升自己的阶段,从而让整个部落处于更好的阶段。
在这个方面,能做的事很多,但最有效的莫过于成果管理。成果是为取得更大的胜利的现在状态,相比目标设定,成果更加具体。成果与设定目标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我希望我们能达到——当这一切完成之后我们就能扭转局面”(设定目标),而另一个是“我们已经成功了,这是成功过程中的某个点”(成功的现有成果)。
正因为走在一条已经成功的路上,整个部落才会聚焦,整体才更容易处于第四阶段,而不至于沉浸在第三阶段的部落政治中。当然,能够抵达第五阶段并不容易,因为未知的未来,让成果容易飘忽不定。
在当下社群概念如火如荼的现实中,先认清你所处的社群、你所在的部落,了解目前的状态无疑更加重要。《部落的力量》便是一种系统性的引导。而对部落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是那些看不见的连接,更需要的是体会而非认识。
《部落的力量》读后感(七)
这是一本讲企业管理和个人职业分析的书。作者把企业和个体分为五个阶段,介绍每个阶段的特征,为进阶之路指出方法。
一个部落通常由20-150人组成,这些人之间的熟悉程度至少会见面打招呼的程度。部落领导力主要关注点是部落文化作用下的部落语言和行为。部落领袖就更关注和谨慎对待群体的语言和行为。
笔者处在第三阶段(我很牛,但你不行!),因此重点记录这一阶段特征。第三阶段标志。人们积极参与,但是他们聊天多是关于自身;他们认为自己是关心集体的发展,但是他们的行动往往表明他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他们倾向于一对一的关系;他们拒绝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总是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所获支持不够,认为周围的人不像他们那样能干。
第三阶段早期的核心反应:不安全感和赢的激情并存。从内部看,这像是一个比他人更努力工作、获得比他人更多成功的人。从外部看,这样的混合会让人觉得这个人看不起别人。第三阶段的人对己对人都像一种商品。他的目标是通过权力来让大家顺从,而不是别人的忠诚——他深知自己无法获取别人的忠诚。
第三阶段有7个特征:
1.你建立了很多双边关系,而且是以你为中心四面发散状。
这种双边的关系的不利在于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维持。拥有众多的双边关系的人通常会觉得疲惫。
2.你囤积信息。知识就是力量,因此让自己一直处于顶端的方式就是获取更多的只是,并且很少与人分享。这个阻碍了沟通,会错过伟大的机会或者更大的创新。
3.你尝试控制你的双边关系,阻止他与别人建立关系网络。
长远来看,使用第三阶段行为方式的人几乎永远不会成功。你认为忠诚的人觉得自己被商品化了。更重要的,如果关注点在我上,那么你可能看不到其他人被什么真正困扰着:部落成功,并不是个人成功。研究中很多把个人成功看得很重要的人,通常很难提升,因为别人认为他们自私。一些人维持在第三阶段的原因在于,他会产生一些盲点,在他们受职责时也就会非常愤怒,因为他们无法看清自身的问题。
4.你依靠小道消息和刺探来获得政治信息。
5.你也许会在说话的时候使用些军事语言。
第三阶段的盲点是让身处其中的大多数人不承认“我把别人商品化”。相反的是,他们会说,“我给予他们机会”或“我很友好的”。因此,如果全面反馈,那结果会让他们震惊。
6.你对技巧、工具和技术能提高效率的东西孜孜以求。(有强烈的时间管理倾向)
7.你会谈及价值观,但关注点在我的价值观、我认为及我重视的原则上。
从本质上讲,你的价值观给予你道德和时间管理上的优势。这种行为的坏处在于,这种价值观也是个人化的,除了你之外别人并不能通过它变得强大。认为自己是价值导向领袖的人看上去只是在自说自话而已。
第三阶段改进方法:
1.参与合作项目。
2.支持他的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但下一阶段的成功需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获得。
3.当抱怨说他没有时间,别人不够好,告知他的工作生涯完全依赖于个人技巧,所以别人很难真正提供有效帮助。
4.让他知道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知识,而是关系网络,并且智慧比信息所起的杠杆作用更巨大。
5.形成多人关系。
6.找一个处在第四阶段的人当导师。
第三阶段成功的标志:
1.他的语言中的我用我们取代。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会将之归因于他的团队,不是他自己。
2.积极建立多人关系,人际关系网会剧增。
3.工作时间少了,但能完成更多的事情。
4.关于“我没有足够的时间”以及“没人像我这么优秀”的抱怨消失了。
5.效率提升30%。
6.他与人沟通时尽量透明。
7.他会与人交流更多的信息,交流频率也增加。
第四阶段标志。团队是常用名词,人们谈论的重点集中在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团队里信息自由分享。所有关系都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上。他们往往会问:我们接下来要一起做什么?并建立专门的合作伙伴关系用以完成现阶段重要的事情。
对本书重点章节回炉后,发现本书不仅事关领导力和职业规划,还涉及解开我的一些心理困惑。我大概是在第三阶段的初期。关注自己、关注个人利益、倾向双边关系、拒绝分享信息和只有自己能干的特点,我找到了自己电话里抱怨的答案。
长久以来,隐约感到自己这种看不上别人的心态是不是病了。现在看原因是自己太看得上自己了。原来这样的我凡事都喜欢关注“我”。我是不是把自己都看成了一件辅助事业成功的商品了?更何况会如何看待别人呢?看起来我的人际关系也并没有那么健康。
近期,在学习方法、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上的闭门造车已经让我意识到走了两年的“弯路”,这两年并没有按照结构化的方式做事,做了好些跨界的事,丧失了部分核心竞争力。所以,即将步入社会的当下,为了避免这样的弯路再现,只有打开关系网,尽力去找优秀的第四阶段的人合作,也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奋斗的更有效率!行为改变态度,我想先找个第四阶的团队是最佳方案!
《部落的力量》读后感(八)
戴夫洛根等人,耗时10余年,深入全球各大企业以及机构,想搞清楚关于组织的效率的问题.这让他们积累了一大堆的资料和结论.这决定了本书拥有了极为扎实的内容根基.戴夫等人选择了领导力,这一个在美国非常吃香的角度.不过这个角度很难完全的体现这些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全部能量.
除了裤衩外穿的超人,人都需要扎堆干很多事情.从远古时代的围猎,所有的部落成员把动物水泄不通的围在中间,到如今开发一个大型的软件.其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
人在一个任务的阴影下苦逼得劳作,叫团队,而人围拢在一起干事情,则叫部落.部落的概念会比团队大,因为一群人可能不断的干很多个任务.部落有一个边界,远古的时候,可能是各种酷毙了的纹身,以及一套崇拜神灵的仪式.而如今的部落边界这是语言以及行为方式.
优秀的部落,处于边界的语言,具有强大的勾搭粘性,能轻易粘住外界的能量,帮助部落达成目标.而很差的部落,其边界的语言,如长满芒刺的壁垒,不断让边界外部的人扭头就走!
远古的时代,部落都有领袖,他们一般都是标准的吃货,懂得什么地方的野味最多.所以能正确地引导部落去该去的地方.他们通常也是神权的代表,能通过各种手段激励大家保持团结,并激发每个人的斗志!
就现在而言,如果部落领袖是饕餮的吃货.一定也能保住他提升部落的凝聚力.不顾最关键还是他能给部落提供一个核心的价值观,不段提升部落的水平!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部落的水平呢!又是如何划分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拐一个比较大的湾.部落由人构成,这个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不得不同决定了部落的不同。就人而言,根据心态,可以拉出一个光谱。
A. 处于光谱的最底端的人,通常缺乏机会,他们人生就如身处塔尔塔罗斯之中。他们没有条件奢谈什么理想,也听不进去任何鸡汤式的说教。本书曾谈到一个例子,教官企图劝说 某个人,那个人答案确实“别扯了,一切只是你没有体会过我的生活”。显然他们的生活是真的很残酷。他们或出生于黑道之家,或者其他极端贫困的环境。他们没有任何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意愿。他们敌视任何人,始终感觉其他人都是对手,威胁着自己的生存机会。在职场,他们会偷盗公司财务,会常常产生各种激烈而火爆的斗殴。公司为了监督自己的员工,就已经耗费了极大地精力,从而最终只能走向破产。
B. 处于光谱第二层的是“吐糟者大联盟”,这些人能看见别人的成功,从而心怀某种希望。但诸多不顺使得他们把这种羡慕变成了抱怨的根源,他们认为自己的尴尬的境况都是公司的错,都是上司的错。这种抱怨的病毒开始不断传染发作,在个人思维中扩散,也在部落人群中扩散。直到最后他们认为一切外力都在阻碍着自己,从办公室电脑的速度,到该死的公交车,再到2b的客户。这些人聚拢在一起,不断提供者交换着可供吐槽的主题,并相互充当听取抱怨的听众。因为他们始终不相信自己能左右的事情的发展,所以他们从来不愿意负责任,所有的事情能推诿就推诿,而且都是严重的拖延症的患者(拖延症的根本就是他们总是感觉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一定会有外力引发的变动,所以不到最后时刻的到来,他们通常都会始终拖延)。
C. 处于光谱第三段的是一些个人英雄,这些人通过个人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不多的职业成绩。他们信奉单干,并喜欢不断的表现自己。他们有大把的机会,不过通常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以及能力把握住这些机会。即使他们24小时连轴转,依旧发现有更多的工作需要自己做。他们渴望住手,叫嚷着需要团队的支持,不过因为个人习惯,他们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习惯去要求那些帮他的人(因为他很优秀,所以觉得很多工作理所当然容易完成,但不如助手通常是不如他的人,所以很难打到他的要求,久而久之他就会回复到自己单干的状态)
D. 光谱的第四段,是顿悟之后的人,第三阶段的人,通常会机器般活着,上班,加班,上班,加班。这种僵化的疲惫不断在体内挤压着一种能量,知道有一天它会突然如火山般爆发,把既有的关键冲的思维障碍冲的一干二净。经过顿悟之后,第三阶段的人,从人生迷雾中渐渐感觉到了某种更踏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与之前自己看重的东西截然不同。他希望追求有更大社会效果的事情,而不是简单是自己多买一辆跑车。他不在会嫌弃同事的愚笨,而是开始想方设法去努力帮助别人。他不在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所以不断囤积各种知识,而不愿与别人分享。当分享成为主流,这个部落的内部交流成本迅速降低,效率会大幅提高,各种创意爆发式的增长。这样的部落的不断会不断找寻对手,通过打败对手,积累部落荣誉。
E. 光谱的第五阶段,是神一样的存在阶段。这也注定了这种阶段不是一种常态。只有第四阶段的部落偶然会突破到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内部交流成本降低为零,并通过不断寻求和其他部落的链接,而使得部落外部的交流成本也骤降。他们处于无对手状态,精神状态保持高度专注,只要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区域就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充满了尝试和探索精神。通常处于这个阶段的部落,会因为任务的完成,而暂时降低到第四阶段。
《部落的力量》读后感(九)
今天来谈第六本书,《部落的力量》。这是本新书,今年9月份刚刚出版,最初吸引我的原因是题目中的“部落”二字,也是我特别爱用的词汇。感谢魔铁黑天鹅的赠书。
《部落的力量》是一本很难被归类的书,我读到一半才慢慢明白它到底在讲什么。
开始你可能会以为它讲的是组织管理、组织力,或者团队建设。其实不然。它的英文名是Tribal Leadership,直译为“部落领导力”,所以讲的是领导力?但也不对。它其实讲的是,如何通过语言去理解和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易于达成合作。
听得是不是有些糊涂?且听下文分解。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们意识到一个问题,人们平时说什么话,其实暴露了他所处的人生状态。就像你听许多过得不如意的人,总愿意抱怨社会,无理由的骂执政党,就表现出他们的认知模式,所以,语言是一根线头,背后可以拉扯出很多东西。
也就是说,处在不同阶段、阶层和团体中的人,他们的说话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是“人以群分”,他们各自又有共性,言语中呈出比较趋同的关键词。由此作者们发现,可以按照人生进阶的次序,从关键词入手,将人们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
处在第一阶段的最不如意,他们习惯攻击社会,常说“生活糟透了”。
处在第二阶段的人,常常自我沮丧,他们不是对生活不满,而是对自己失望。他们不再抱怨周遭,而是常说“我的生活糟透了”。
处在第三阶段的人,意得志满,甚至很有些自以为是,常说“我很牛,但你不行”。
处在第四阶段,人们眼中不再只有自己,而是愿意搭伙过日子、联合经营,或者说,放弃“专家导向”转向“关系导向”,从业务能手转向组织高手,常说“我们很行”。
处在第五阶段呢,重新回到很傻很天真的状态,从“自我”彻底走向“无我”,他们不再只关心己方利益集团的得失,而是更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方向。
其次,作者认为,从人生的格局走向来看,从第一到第五是一个进阶过程,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苦恼与难处,就需要有人去帮他们解决问题,并且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杠杆解,例如,你需要让一个孤胆英雄撞一回南墙,才会明白只有自己是不够的,他的心智模式才能从“我”转向“我们”;而处在一个组织之中,企业管理者总会观察到,处在各个人生阶段的员工都有,所以,你就需要不断切换语言系统,与之完成沟通,帮助他们达成与自己的和解,从而建立起领导力,减少成员之间的内耗,形成合力。
就像作者所说,“作为一名部落领袖,你需要以内部人的身份来讲这种语言。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这个阶段部落的信任,然后利用杠杆点使之前进”。
再次,《部落》的作者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假设,即“人们可以将文化视为一个自我校正的语言系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语言不仅是一种对现实的投射,一种基于现实的选择,语言还具有一种现实反转的力量,即你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就逐渐变成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语言不仅是一根线头,语言还是一剂解药。
所以呢,如何将人们从第三阶段拖拽到第四阶段,或者说,如何将人们拧成一股绳?仍需要采用群策群力的方式建立共同语汇,即“促使部落成员升级,是指用某种方式让这个人改变自己的语言方式,并形成不同的关系类型。一个又一个部落成员完成这个过程,直到整个部落文化产生新的主导”。
仅就以上来看,《部落的力量》是一本视角非常独特,甚至可谓“取巧”的好书。而且作者非常诚实,他们在附录B部分谈到,这本书深受修辞学大家肯尼斯·伯克的影响(实际上,这篇附录B写得极为精彩,比书本身还精彩)。
但是这本书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一,“部落”作为全书的关键词,其内涵是不清晰的,作者似乎不愿意对此细究,所以,“部落”显得愈加模糊,它有时成为“阶层”的代指,有时成为“阶段”,有时成为“团体”,甚至我认为,将本书命名为《关系领导力》,似乎没有任何不妥,因为它始终关心的就是“语言和关系”。其二,对于如何建立一个组织,建立组织文化,这本书写得过于含混、笼统,甚至可以说外行。
作为几位学者的作品,《部落的力量》对真实情境下的组织及其组织过程,做了极大程度的简化;而作为一本老外的作品,书中描述的许多案例对中国读者是完全陌生的,以至于其说理章节总显得隔靴搔痒,这也是译作的通病。
当然,瑕不掩瑜。此书也有诸多精彩之处。例如,作者为处在第三阶段的人们画了一副像,列了七条,其中有一条写,他们常会在说话的时候使用某些军事用语或者黑手党气质的语言,例如“我整装待发了”,“我要向某方向进军了”。这些观察是精到的。
戴夫·洛根(《部落的力量》第一作者)在TED演讲中谈到,大约48%的人处在第三阶段,22%的人处在第四阶段,25%的人处在第二阶段。
再如,作者谈到,注重关系导向的人,会用心建立三边关系,而非双边关系。例如,“他观察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稳定是因为自己建立了与妻子和岳母之间的三边关系。每次他和妻子吵架,他们的朋友或者岳母就会提醒他们这段关系对于他俩是多么重要”。
每个已经结婚和要结婚的人,都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management_reading,管理阅读经典
《部落的力量》读后感(十)
部落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部落与现代组织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将部落的概念引申到现代组织管理里面,是不是真的具有许多启发意义?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在整个商业领域,从来不缺乏新概念。特别是商业繁荣时期,各种新概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很多作者也是借新词包装新概念炒作,公司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新概念总被人当作治病的良方来尝试,新的理念也因此屡试不爽。而一旦市场处于衰退期,似乎所有的概念便开始失效,人们又纷纷回归经典。对于我们来说,部落也属于一个新概念,是不是它也会像其他新理念一样,无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蜕变成经典?个人认为读了《部落的力量》,它的理念和方法论提供了一种认识组织的独特视角,会成为一部给人启迪和收获的经典作品,但是无法像诸如《黑天鹅效应》和《长尾理论》一样,成为一种影响组织发展的经典理论。
在组织里尤其是企业里部落有哪些特征,又如何识别呢?首先,一个部落一般由20-150个人组成,这些人的熟悉程度至少要达到在街上碰到会停下来打声招呼,如果你是部落的成员之一,那么你的手机通讯录或邮箱里会有他们的联系方式和往来记录,当然除非你刻意删掉了。一般一个小公司就是一个部落,大公司往往辉由大大小小的多个部落组成群落。而大中型的部落,会同时拥有处于不同部落阶段的部落成员。同一个部落,分享同一套语言系统和行为习惯,这与原始部落极其相似。
作者将部落划分成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以部落语言“口头禅”的形式进行了形象的区分。用口头禅的形式进行诠释,是调研咨询的成果,口头禅特点鲜明,能让读者比较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以及自己的部落所处的阶段,然后反躬自省去突破升级。
第一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生活糟透了”,很多人放弃与人交流,他们觉得自己很特殊,其他人根本不理解他们,他们常常被视为空气,因此他们自己觉得不需要朋友,他们疏远人群,任性妄为。来到第一阶段,一种途径是偶尔跌落到这一阶段,其原属部落因为某些原因不再接纳他们,开始排斥他们,他们被疏远失落孤独,只有第一阶段的部落接纳他们;另一种途径是他们不愿意与高层部落的人遵守部落的清规戒律,认为自己特殊,于是来到第一阶段。如何帮助组织走出第一阶段,首先如果人们愿意改变,就鼓励他们采取实际行动,鼓励他们意识到生活本身有不同的方式,与使用“生活糟透了”的这类人断绝联系,使他们的关注点从宽泛的抱怨转移到关心为什么自己的生活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去思考如何改变。
第二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我的生活糟透了”,他们内心充满了无力感,认为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别人能。于是,他们满腹牢骚,抱怨推诿。大约25%的工作文化属于这个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们感觉他们是环境的受害者,他们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野心和创意。因为他们认为任何事情的成败都取决于别人,所以他们总避免让自己承担责任,他们经常会说:“我会尽力”,“我不能保证”,“那是不可能的”,“这与政策不符”,“我不能强迫别人去完成他们的工作”,在这些植根于潜意识的语言里,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一些人的身影和一些场景,对了,你发现的就是他们,这是多么的可怕,因为他们无处不在。处于第二阶段的人鼓励他多交朋友,建立更多的双边(二人)关系,帮他认识更多第三阶段的人,不断告诉他,他的工作创造的价值,帮助他分析自己的优势所在以及尚未开发的巨大潜力,传递更多正能量而不是迎合抱怨。分配一些简单可独立短时间完成的工作以帮其树立自己能掌握命运的信心。
第三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我很牛,但你不行”,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过上非常不错的生活,但他们很难改变社会。个人野心的觉醒会为职业生涯驶向成功的彼岸提供强劲的驱动力,那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
全球的大公司,很多都被处于第三阶段的人所主导,这一阶段具有七个明显的特征:1)建立了很多双边关系。如果画出你的关系网,那应该是以你为中心向四周发射状。你能够依靠自己的语言和魅力操纵真相、歪曲信息,利益交换以及有选择的披露事实等手段,来从别人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尽管第三阶段的人鼓吹团队合作,但他们的行为其实说明了他们并不乐意合作,除非他们能成为团队的核心。
2)囤积信息。在第三阶段,知识就是力量,因此一直让自己处于顶端的方式就是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很少与人分享。为了保密,你将挑起更多的重担来表现自己,这种囤积信息的方式组织了有效沟通,因此会进入瓶颈错过更卓越的机会。
3)尝试控制双边关系中的另一方,阻止他与别人建立关系网络。很多处于第三阶段中期的人,经常让他们的下属回复本部门以外的邮件时抄送他们,或者见面之前先汇报一下。而被这样对待的人,往往会放弃了工作的主动性,而让事情变得很没效率,或者他本人回到第二阶段。
4)依靠小道消息和刺探来获得政治信息。人们对于小道消息真实性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如八卦本身。
5)说话有些时候会使用军事或黑手党的语言。他们会说:我给予他们机会,而其实是不承认“我把别人商品化”。
6)对技巧、工具和技术等提高效率的东西孜孜不倦地追求。
7)会谈及价值观。但是你的关注点会在,“我的价值观”,“我认为”,以及“我所重视的原则”上。这是这恶意阶段的人共同的特征,他们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却不知带如何去做,甚至不知道下一个层次是怎样的。而要突破第三阶段,必须打破“我很牛”的感觉,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存在危险,尝试去跟愿意与你分享志向的人建立关系,最好找一个第四阶段的人做导师。尽可能的做透明管理,告诉别人自己需要知道的事,而不是事无巨细,跟别人多沟通,并尝试多建立多边关系。从“我很牛”走出来,到“我们很牛”的第四阶段中去。
第四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我们很牛,但你们不行”,他们不断的寻找对手打败他们,以此展现他们改变社会的能力。在第三阶段,获得个人的成功往往会弄巧成拙,部落的成功才会让每个人觉得持久与满足。第三阶段,你拥有的越多,别人会获得的相对更少,而第四阶段的权利是无穷的,你给予的越多,你获得的也会越多。作为部落首领,树立好部落的价值观和事业观。当然也要提防第四阶段的黑暗面,抱团是好的,但是抱的太紧,会蒙蔽我们感知世界变化的眼睛。
第五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生活是美好的”,这些人充满自信与阳光,凭借非凡的能力始终在积极探索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作为部落灵魂,做好部落战略。伟大的部落并不存在部落的对手,只在创造和赋予新生命,比如当年苹果的手机部门。
分析了每个阶段部落人的特征,可以借此找到自己在部落阶段中的坐标以及本部落的位置,通过书中的方法论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改善优化并提升自己和自己所在的部落,如果你是部落首领,那么就领导你的部落向卓越的组织迈进。
………………………………我是分割线…………………………………
欢迎大家关注华益读书会官方微信:HYreadingclub.
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24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