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Bottle conditioned》经典影评1000字

《Bottle conditioned》经典影评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7 05:00:11
《Bottle conditioned》经典影评1000字
时间:2024-04-17 05:00:11   小编:

《Bottle conditioned》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通过描述酿酒师的独特技艺和对酒类文化的热爱,展现了酿酒过程中的细腻与艰辛。文章中充满了对传统酿酒方法的赞美和对酿酒师们的敬意,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对于品质的追求和对于细节的关注。阅读完这篇文章,让人对酿酒的艺术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一)

瓶中发酵,一部讲述兰比克啤酒和酒厂经营故事的片子,酿造部分基本没有说,已经很多年没有去跑酒厂了,看完片子不考虑酒的味道,单从影片中酒厂的经营管理状态来看,忽然觉得3泉越来越獭祭化,公羊越来越早期的3泉化,而康帝龙会有大的变化,因为老爷子健在,所以只是时间问题,多收一些老年份的吧,某一天会突然更值钱的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二)

我喝的第一款酸啤是女公爵,之后喝了3泉。如果用葡萄酒的风格去评判,女公爵可以比喻为波尔多浓郁风味的酒,而影片中的3泉是勃艮第。

当然这个和价格也是匹配的,波乐多的拉菲比不过勃艮第的罗曼尼康帝。青菜罗卜各有所好。大家喝得high,喝得开心就好。

观影会没有提供3泉的杯子,用的是德欢的(不知道3泉有没有自己的定制杯)。这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另外我看过一个记录片叫《香槟》,也很棒。建议大家也去看一下。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三)

北京场观后感

感谢上海精酿啤酒协会的引进和字幕制作,感谢BHS的辛苦组织,各位嘉宾的分享以及上海爱巧国际的好酒赞助!《瓶中发酵》北京站首映座无虚席,圆满成功! 《瓶中发酵》在我看来这不是一部科教片,也不是一部鸡汤片,教育你一定要热爱兰比克,而是一个在特别境遇下,身为多重身份的人做出了怎样选择的故事。 #传统与发展的选择: 3泉选择建设大厂,扩充产能,并背负极客爱好者批评的压力。他们讲到“我们要的不是稀缺,我们要的是品质” #亲情与事业的选择: 康帝隆家儿子最终也遵循了父亲的愿望牺牲桶陈车间去做博物馆,虽然儿子认为“我父亲做的那些没什么值得纪念的,重要的是现在” #想做的事和身边的人的选择 山羊混酿酒厂酿酒师Raf才华横溢,抱负满满,但是”遇见事情堆到一起就会躲起来说我不干了”,靠女友来帮他负重前行,最终也是劳燕分飞,令人唏嘘。 #闪光点 阿尔芒在发酵罐前对学徒说,能喷我们一身的,才是好酒。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四)

很荣幸在西安勿幕酿造观看了这部片子的首映,作为一个精酿入门者来说,兰比克是一个稍显陌生的词汇,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喝到了比利时小山羊酿造的兰比克,感觉到一种不同于普通精酿的特殊体验,如电影中所说,瓶中发酵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电影里我看到了康迪隆和三泉酒厂十多年固执的坚守,才能让兰比克,贵兹这样真正好喝 优秀的艺术品得意存留,在时间的长河里,正是有他们这样一群匠人与raf这样天马行空年轻的酿酒艺术家,才能让兰比克这一瑰宝得以留存。在放置之后会瓶中出现的沉淀就像历经岁月磨难的兰比克酒一样,在酯化作用中不断升华,在新时代中散发着他独一无二的魅力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五)

《瓶中发酵》是一部以兰比克啤酒为背景的电影,其暗线在于它并不只是讲述啤酒的发展,而是通过啤酒这一媒介,展现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混沌。导演杰里·弗兰克以瓶中发酵这一略显专业的术语作为片名,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电影的情节围绕兰比克啤酒的兴衰起伏展开,将家族传承、传统与创新等种种冲突与调和的内容逐一娓娓道来。主角Jean Van Roy是一个优雅温和、理智聪明的人物,他是康迪隆酒厂的第四代掌门人,面对世界的变迁,他坚持传统,坚守历史文化背景,努力将Lambic啤酒推向工业化标准产品之外,让更多人欣赏它的美味。然而,他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家族的传统、父亲的的压力、网络的质疑都让他深陷冲突。而正是这种冲突,让电影充满了张力和生命力。 《瓶中发酵》的内涵丰富,它不只是一部讲述啤酒的电影,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和生命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了家族传承与个人发展的冲突,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调和,以及生命的混沌与无常。电影中,Lambic啤酒的发酵过程就如同人生的过程一样,充满了变数和无法预测。而这些变数和无法预测,正是生命的本质,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六)

如果不是先交了钱,真的不一定愿意耐着性子看完这样的纪录片。不过看过之后还是觉得大有收获。

兰比克,一种自然发酵的酸啤,是精酿爱好者眼中的圣物,被认为是精酿的终点之一,在比利时有上百年的历史。

一直以来它就是一个地区性的饮料,即使在比利时国内的其他地方,也不一定有人喝过。后来随着工业啤酒的拓展,可乐帝国的扩张,当地的酒厂就剩下了2家还在运营。

而现在,康帝隆被捧上了天,一瓶难求;三泉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精酿品牌;林德曼被摆在全世界的超市货架上。

影片中,老一辈的酒厂老板一边抱怨当前的过度商业化,抱怨自己儿子-现在的酒厂管理者-不愿意给自己留点空间酿自己想要的酒。另一边又在感慨之前没人爱喝的酒,现在卖到全世界,有的能卖到上千美金。像极了我们身边的父子关系,老一辈厌恶改变,又不得不承认年轻人的成就。

这是他们的琐碎而又矛盾重重的生活,却也是精酿爱好者口中的传奇。

这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爱酒之人看到了酿造过程,经商的人看到了成功案例,普通的人看到了父子关系,喜欢旅游的是还能看到低地地区的自然风光,互不干扰,各得其所。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七)

上周有缘参加了“上影节精酿协会分会场特别放映”,和这么些喜欢较真的酒友一起,在一个略清爽的下午,喝着三泉品鉴了这部纪录片。

影片从三个酒厂的三条故事线分别切入,关于兰比克的过去和未来就像画卷一样徐徐展开,这不仅是兰比克的故事,也是整整一代人的故事。在这一个半小时里,一直在被导演仿佛不经意安排的一些细节所打动。

于我来讲,最被打动的片段是在那个酒吧里,山羊酒厂老板,女朋友,和酒吧主理人一起打开了一瓶绝版酒分享的瞬间,一瓶兰比克啤酒,带着蓬勃的生命力,在某个……并不会那么隆重的瞬间和你简单相遇,就仿佛一个老朋友的突然出现一样,舒服自然。

还要感谢这部电影非常形象地补充了我对于兰比克这个“酸啤”的,非常浅显的知识~ 大师级的混酿和时间的加持,多少应该值得一些更多的尊重才是~

(另外学到的小知识:赶快回家把囤着没开的三泉横着放了……)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八)

有幸在北京协会的活动中观赏到了这部纪录片。

作为一种“野菌”(尽管我个人更喜欢称之为环境微生物“)发酵的啤酒,兰比克的风味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生物学的结果。

环境中的细菌、古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共同在麦汁之中发酵,而它们和它们的代谢物则会在不间断的反应之中演化出不同的风味。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物种的丰度,或者代谢水平发生的些许变化,都会被桶陈的岁月放大,最后变成参差的样貌。

兰比克是一个混沌的系统,和这个世界一样。

对于酿造它们的人而言也是如此。

两百年前,没人会觉得这种啤酒有一天会突然受到冷落,而六七十年前,也没人会想到这种又干又酸的啤酒会在未来受到追捧。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毫无逻辑。

但酒仍然是酒,兰比克是自然与时间酿成的,就像人类最早的酒一样。

也和人类自己一样,我们每个人的“自己”,也是环境和时间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我们在面对客观世界变化时的方式,也就和片中的三个酒厂一样。

有些人像康蒂隆,坚持着最初的道路;有的人像三泉,维持本心的同时适应变化;而另一些人像Raf,拥抱变化,用变化来展示自己。

这些路没有对错之分,因为它们都通向未来,它们都找到了出路,就像它们桶中的酒,就像它们酒中的微生物。

没人知道自己的当下的选择会对未来造成什么影响,更没人知道意外和未来哪个先来。

那就做好现在的自己,与时间共酿吧。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九)

纪录片从酿酒人的角度切入,展现酿酒人和酒的连接。

三泉酒厂几代人的坚守,尤其中坚力量 Armand先生。记录了酒厂人的两三代传承和两三代酒客的共情与摩擦;

康帝隆酒厂Jean父子间的遵循着历史惯性的传承与碰撞,根与叶共生与争荣;

山羊混酿的Raf,从只沉迷酒的酿造,到开始关注酿造之外。明显看到生活和工作的天平在打转,虽然影片最后能看到他与自己的女友兼运营最终还是分手,但是希望他想找寻的平衡,不仅仅在酒中,同时也在不远的未来。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十)

世界是一个瓶子,时间是酵母。我们年轻过,我们老去。

我们老去,年轻一代继续发酵。每一个人都是多元世界中的一个个体,每一代人又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相似又独一无二的一代人,正如兰比克,每一瓶都是与众不同。

每一个人,又都在瓶中与他人交融,时间将我们混酿。一年,三年,十年,二十年,酿酒师不知道谁会打开这瓶酒,但必定会有一个人打开它,然后是,嘭!以及欢声笑语。

「 我喜欢做菜

我买汰烧

然后盖上锅盖

等火答复我

而酿造啤酒

更加复杂

我做一些事情

等酵母做一些事情

我再做一些

再等待

直到打开瓶盖

倒上一杯酒

在泡沫最后的回答中

静静地喝完它 」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十一)

Le temps ne respecte pas ce qui se fait sans lui. ——Cantillon酒厂铭牌

从主题内容话来说,这部纪录片注定需要一些门槛、面向很小一部分人。而从人物关系体现与表达技法上,这又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片子。

瓶中发酵是什么?Bottle conditioned,本身是一个酒类用语,指的是酒在瓶中继续着变化,可能是继续发酵产生气泡、历经时间的演变产生风味变化等等。refermentation、secondary fermentation,含义基本类似。因为有了时间的参与,就有了跨度,就有了更多繁杂的变化。本片正是基于“时间”这个维度,诠释了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交接中发生的冲突与故事。

兰比克是一个比例是传统饮料,存在了上千年,是一种味道酸爽、风味独特的啤酒。放眼全世界,也是独特的存在。然而这种酒在20世纪初开始被可口可乐替代,人们喜欢甜,而不再喜欢纯酸。酿造这种酒的酒厂在几十年里从几百家骤降到2家,几近灭绝。随着精酿啤酒运动兴起,这种酒逐渐重拾市场,风靡开来。

老一辈酿酒师苦尽甘来,靠的是对这种酒的热爱。Cantillon酒厂老酿酒师Jean Pierre van Roy,从1970年代就把酒厂的一部份打造成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刚刚过世的三泉酿酒师Aemand debelder,则在亏损线上苦苦挣扎,也要用爱发电。

新生代的酿酒师则显得对市场充满乐观——虽然历史历历在目,但毕竟不是自己经历的苦难。Cantillon新酿酒师Jean van Roy对父亲扩大博物馆使用面积耿耿于怀,损失5个批次酿造对他来说不可接受;三泉新运营总监为了保证能盈利涨价30%,遭到爱好者们强烈谴责。新老交替,冲突不可避免。而生长背景则昭示着这种矛盾不可调和。

还有哪些第一代酿酒师,得到市场追捧的同时,因为个人性格问题无法连续地商业地做事情。Bokke的酿酒师Raf,影片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很难把句子说完整的、满嘴脏话的年轻人,看起来有一些精神方面的隐疾。尽管人们趋之若鹜,他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未完待续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十二)

首映礼&品鉴会活动

如果你爱喝啤酒,你肯定尝试过酸啤酒,喝过或者听说过兰比克、老贵兹这样的啤酒,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部兰比克啤酒纪录片《瓶中发酵》。

这种啤酒,爱的人爱死,不喜欢的人则几乎无法接受。它产量很少,产地也仅限于一小片地区,酿造方式更是极其传统,接近最原始、最原初的那种状态。作为比利时重要的文化遗产,兰比克这种自然发酵的啤酒在二战后几乎失传,幸好如今它正在重新崛起。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自然发酵啤酒在当今生产者中、消费市场上正在面临的真实现状。而且不仅仅是聊啤酒,更深入地展示了这些塑造啤酒的人,展现他们的生活,探讨了各种主题和冲突——从经营多代家族企业的挑战到拓展传统的复杂性,再到满足全球消费者期望的困难。

比如,康迪隆酒厂的老板父子之间对时代变化的认知不一样,对厂区的规划也有着不同的计划。三泉酒厂在增加了大量投资准备扩大生产时,却遭到了一些消费者对他们的质疑。而山羊混酿厂的创始人从家酿出身建立了商业品牌,每批酒发售时都受到粉丝们的疯狂追捧,但他一样面临着比预期中大得多的挑战。

导演Jerry Franck出生于卢森堡,跟比利时是门挨门的邻居,他从小耳濡目染接受了比利时丰富的啤酒文化熏陶。他在美国制作了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提名的影片之后,想起了自己老家的优秀文化,前后花费4年时间,倾力拍摄出这部非常优秀的兰比克啤酒纪录片,今年3月刚在美国Sonoma国际电影节首映,反响非常好。

瓶中发酵是酿酒师必备的技术,而《瓶中发酵》则是兰比克、酸啤酒爱好者必看的纪录片。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十三)

有幸参加了协会组织的兰比克纪录片首映,看完思绪万千。

片中通过语言和镜头,广泛而又聚焦的描绘了新旧时代、老少传承、古今思维的对话和张力。从兰比克的兴盛,到无人问津,再到炙手可热,是一种啤酒的命运,也是时代批判的体现。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价值,追求金钱、效率、产量、经济利益、快速满足成为了某种主流,这也正是兰比克的衰败之时。兰比克与其所代表的家庭、手工、自然等等旧时代的价值观,一同被资本主义倒进了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批量生产,清淡适口的啤酒。

但是二三十年后,人们逐渐对流水线般日复一日的生活产生了厌倦,本质上是对于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进行的反抗,对消费的批判、对单一批量生产的产品的批判、对物质和物欲的批判等等。而所做的这一切,正是为了找回人类心中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一部分人发现,物质的大规模生产、效率的提高、金钱等等,并不是人类幸福的要件,相反,财产、金钱、物质追求、效率、消费在某些方面,反而更多的妨碍和剥夺了人们的幸福。当这些批判四起,人们开始找回生活的乐趣和本源时,兰比克也迎来了新生。

毫无疑问,人是自然的,也是独特的,正是因此人们想要从工业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千遍一律的产品和被制造出来的需求中脱离出来,追求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感觉。而这正和兰比克的自然和独一无二契合。同时,人们回顾和重温着在大生产时代和物质争抢斗争中被打得七零八碎的家庭和家族关系,从中汲取情感和被支持的力量。而这和兰比克的家族精神和家族传承不谋而合。而我们在思考着人该作为什么样的目的,过什么样的生活,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时候,也恰巧遇到了兰比克。它凝结着制作者的思考,反映着他们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他们要什么以及想给我们什么。最后,当消费者开始抱怨酸苦臭的时候,兰比克向我们坚持和强调着:这不是一瓶为了讨好别人而制作的产品。兰比克甚至被作为一种目的,而不是赚钱的手段。而人,是不是也应该一样?

种种特点,对应着人类最伟大和勇敢的思考方式:对自我的批判。兰比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否定之否定,见证着古今之争,农业社会和资本主义之争,资本主义和其批判之争。它见证了很多,而且还会更多。除此之外,兰比克也在变,也在自我批判和革新。片中我们看到了康子老一辈和新一辈的张力,泉子继承传统(r.i.p阿尔芒老爷子)和新厂新人新思路的张力,以及老牌子兰比克和以小山羊为代表的新势力的张力,这些也是一种种一次次古今之争。

批判反思和变化,永远是人类发展(不说进步)的主心,对资本主义也罢,兰比克也罢,我们每个人也罢。所有人和事物都会变,都会面临选择。而我们也时不时站在十字路口。

敢问路向何方?借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谁的路子好,只有神知道。再借用康子的一句话:时间不会尊重他没有参与的东西。且看吧,让我们拭目以待。

28日深夜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十四)

瓶中发酵中国首映会

瓶中发酵中国首映会

听朋友推荐来参加了这次《瓶中发酵 Bottle conditioned》的中国首映会,感谢主办方带来了这么棒的活动。

作为一个极爱喝啤酒,曾喝过一些兰比克啤酒但还没深入了解的小白,这部纪录片可以说带我进入了这种酿造了数百年独特啤酒的世界。

影片开头通过数个采访问答,用这种新颖特别的方式让观众基本介绍了兰比克啤酒。此后,导演将观众带到了比利时乡间的兰比克酿酒厂中,他通过采访来自三泉、康迪隆、伯恩、山羊等知名Lambic酿酒厂的酿酒师,以及经销商,酒吧吧主,发烧友,他们最自然的交谈,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啤酒风格的独特之处,让我们看到了酿酒师们如何使用最原始的方法酿造兰比克啤酒,完成啤酒的复杂发酵过程,描绘出了兰比克啤酒从上世纪中期发展至今的演绎变迁,老一辈的酿酒师致力复兴兰比克传统,新辈则面临商业化的压力,他们是如何在其中找到各自的方向和平衡。

影片的摄影以及背景音乐的选择也恰到好处,镜头间穿插的比利时乡村美丽风光以及啤酒酿造过程的瞬间让观众们身临其境。其中最能打动人的还是兰比克背后的故事。比如康迪隆老酿酒师的博物馆,三泉老板怀念创业第一瓶酒时的乡愁等等,这些交织在制酒工序中的细节和人物的对谈中得以体现,帮助我们领略到兰比克啤酒的魅力所在。

片中的三家兰比克厂牌,都在各自的道路上遭遇了不同的挑战。康迪隆厂牌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面临着市场份额萎缩的压力;三泉厂牌在求新求变中,又担心失去兰比克啤酒的传统特色;山羊厂牌则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方向的诱惑与纠结。这些挣扎背后,体现了兰比克啤酒产业的信念与坚持。

纪录片《瓶中发酵 Bottle conditioned》让我爱上了兰比克啤酒,正如康迪隆老酿酒师说,“圣人不求回报。他爱酒,只希望它存在。”这正是兰比克的魅力所在。它向自然索取的资源不多,却能自然发酵出丰富、神秘且未知的风味。

《Bottle conditioned》影评(篇十五)

宣化路有家啤酒酒馆是上海啤酒爱好者的据点之一,我常去。偶尔也带对精酿啤酒完全没有了解的朋友一道去。各种啤酒都来点,一边喝,一边讲解,喝着喝着,讲解就会开启“mansplain”模式:“工业拉格不能和这里的任何一杯酒比”,“IPA要喝新鲜的”,“你们这些入门选手不用一上来就喝三泉”……

《瓶中发酵》里,老酿酒师在抱怨,我一辈子就做一种啤酒,现在呢,有各式各样的啤酒,顾客来了,拍照,分析,比较,做笔记,真是让人烦啊!从前我们不是这样喝啤酒的。我们只喝贵兹。

诶,我不正是让老酿酒师心烦的那种顾客吗?

对,我们现在喝得过于认真了。我们是被“教育”的一代啤酒消费者。

20世纪初,在比利时那么一小片土地里,兰比克酒厂有近百家;到1960年代,剩五六家;到1993年,只剩两家。它们被二战后兴起的添加了香精的啤酒打败了。你能想象吗?当时连酸啤里算不上茅台至少也算五粮液的品牌“康帝龙”都濒临倒闭。

传统还是有值得信仰之处的——消费者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工业啤酒,以及,互联网线上社区的出现,都拯救了兰比克。老酒开始被追捧。兰比克进入美国,销售一空。但之后就是来自消费者的投诉,投诉这种啤酒太酸。兰比克因此认识到需要教育啤酒消费者。

还会读这篇文章,会关心一种叫贵兹的啤酒的你我,就是一代被教育的精酿啤酒消费者。被教育了手工、文化和地理对一杯啤酒的意义。

我们是第一代中国精酿啤酒消费者。我们喜爱瓶中发酵,发酵的时间,是10个月,一年,两年,都不确定,每一瓶的风味,也不确定;我们不畏惧“陈化”这样的非啤酒概念;我们喜欢小厂多过大厂;我们喜爱风味的不确定,并且拥抱不确定。我们是会为那个跳下十三米看台去拥抱梅西的少年鼓掌的一代人。

酿酒师说,兰比克的本质是混沌(chaos)。很多啤酒极客在线上呼吁,要让兰比克再贵起来,可兰比克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品质吗?

我觉得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精酿啤酒——对未知的品质的渴求,与未来的连接,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

这部纪录片的最后,一辈子只酿一种贵兹的老酿酒师,面对每几个月就有新品种出来的时代,要考虑产量、考虑物流、考虑利润的时代,回答是:可以不认同,但不管你是否同意,老一代都得让路。

青年酿酒师呢,在酒馆里发现了一瓶自己在2014年酿的酒。当时他多少还算个新手。但见到这瓶自己都没存的酒有些激动,“这个酒当时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贵兹”。当然,他现在对贵兹的理解又不一样了。

是的,精酿啤酒就是这样。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

又,这部纪录片感动我的地方之一,是片尾的一行小字,“字幕制作:上海精酿啤酒协会”。一杯啤酒,四十年前没人感兴趣的啤酒,差点儿就消失的啤酒,活了下来,成为了文化遗产,并且从比利时来到上海,遇见了一小撮人。打败了时间。

干杯,Chaos!(记得喝贵兹时要用贵兹侍酒法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