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不同父亲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探讨了当代父亲的新角色与责任。作者认为,父亲不再仅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更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关心家庭的生活点滴。文章呼吁父亲们要不断学习、改变,成为更好的父亲。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读后感(一)
阅读本书,受益匪浅,大开眼界!如书名一般,叩问自己在今天怎样做父亲了?!从这位思想、政治、教育、史学家,家教也是一流。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那他是如何做的呢?从他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会得到了许多启发。 ~修身为本以及专业研究与生命之间相互促进,才是梁氏家教的秘诀。
~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对他们投入“十二分热烈”,而尽量避免责备和说教。
~天下事业无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
~一个人什么病都可以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一个人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乐,才真是会打算盘。
~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小挫折正是磨练德性之好机会。
梁启超把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解心得总结为三组要领。 第一组: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要未知。 第二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第三组: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并针对每一组的展开也是简明扼要,让初学者也能一下子能领会理解。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读后感(二)
读这本书的原因,本是为了跟先生学习育儿方法,然而书里并没有半点育儿技巧,在先生写给儿女的家书中,我只看到了一个拥有着“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常常拿自己做青年人格模范”的梁启超先生。他重视儿女们的学习,更重视儿女的德育。现代学校被他称为“贩卖知识的杂货店”,让我为之一惊。方才发觉我们现代学校教育中所缺失的那部分道德教育,即所谓的修身养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人生的基石。 作为父亲的梁启超以身作则,治学齐家平天下,他关心儿女们的生活,指导儿女们的学习,也为孩子们的恋爱操心,事事给予充分的参考意见却不强求,形成了梁家博学有爱而又自由活跃的家风。并不是所有优秀的人都能教育好下一代,先生在育儿这方面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好的榜样。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绝非偶然,里面包含了梁启超先生在教育儿女方面所下的真功夫。 在书中120封给儿女的家书中,先生一再提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学习也热爱生活 要重视学习,但不可一味只知学习,要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热爱生活,身体健康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二.吃苦和挫折是人生幸事 先生认为“吃苦是最好的教育”,他经常提醒儿女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忧患、挫折乃人生幸事,困难境遇正是磨练身心的最好机会,人生惟有常常受苦才不觉得苦。 三.惟有“悲观病”不可医 要学会“在困苦中求快活”,绝不要消极地对待生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要在艰难困苦中磨练人格,在精神上始终保持昂扬乐观,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四.保持心境泰然 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内心都要保持安定。不管结果怎样,都要认真的对待过程。修身养性,事上磨练,知行合一,需要在一生中不断的练习。 由此可见,梁启超先生对子女的教育是适用于每一个时代的,修身养性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在慢慢消失的家庭教育,却是每个人立身于世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现代教育千万不可失了根本。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读后感(三)
这本书是上个月读的,因为我自己想写一本关于青年通识的书,但是缺乏一个好的家庭视角,所以在一个午后,偶遇了梁启超先生的这本书。 在此之前,对梁启超先生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恐怕大多数人也和我一样,只局限在了那一篇《少年中国说》里。却不知,那只是梁启超先生学问和人格魅力的冰山一角。 这本书的叙述是从梁启超先生从日本回国开始写起的,其中涉及了梁启超先生在国内时的政治和学术活动生涯,以及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 文中的文章大多以书信的形式来写,字里行间可以看见梁启超先生对于孩子教育的耐心引导。 女儿梁思庄在加拿大上大学后,面临着专业的选择,梁启超曾在信中建议: “你们弟兄姊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因为它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 当得知梁思庄对生物并无兴趣后,梁启超马上写信: “庄庄: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最终,梁思庄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父亲的意见,考入美国知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成为了一名图书馆专家。 这几年常常在网上看到一个名词——“丧偶式”婚姻,这个名词指出了男性在家庭的养育工作中缺少的一种现象。孔子云: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着特别的作用。就我的经历而言,在我国的家庭中,很多人在成长过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工作比较忙,养育家庭的重担落在一个人身上,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很多男性在这一方面是比较腼腆的,还有一部分男性是觉得麻烦的,对孩子的态度完全取决与自己的心情。 前几天听朋友谈“拼爹”的问题,言语之中满是羡慕那些有背景有钱的家庭的孩子,出路要比自己好很多。 我也曾被影响,自己辛辛苦苦努力到了罗马,可别人一出生就是罗马呀。 读完梁启超先生的这本书才猛然醒悟,财富、地位终究是有穷尽的,尽人事,听天命,就已经是比较好的结果了。但是自己的修养却是不一样的。修养为立身之本,无论贫富贵贱,再多也不过短短百年而已,犹如树上的花瓣,随风飘落时谁也不知道自己会落在桌子上还是泥淖里,在自己的位置,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发一正念,能为世界做点贡献就最好不过了。 拼爹拼的是钱和背景吗?富不过三代 拼爹拼的当然要是教育,幼立于教。 我们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在梁启超先生的引导下,弥补自己的教育缺失,完善自己的人格。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读后感(四)
点击右上方,关注@库小七站长,和你一起实现个人成长!
作者:叶知秋(库小七站长团队)
家庭教育中,父亲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没有父亲参与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认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那么,怎样的父亲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史上最牛的父亲,他就是在旧中国发出“少年强则国强”之声的梁启超。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一书,收录了梁启超四百多封家书,都是他写给自己的子女的。
透过这些书信,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德行如何影响着子女的成长,他的儒家风范如何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让人读了受益匪浅。从梁启超的家书中,我们体悟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父亲教育的重要。
梁启超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以下三点启示,值得学习和借鉴。
01
O N E
慈爱的父亲
做父亲就要做一个慈爱的父亲,就像梁启超对子女的爱如此热烈,竟有“十二分”的爱之多。
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对子女的爱情,尤其是女儿们,深得他的宠爱。他的大女儿思顺被梁启超昵称为“大宝贝”“我的宝贝”“思顺宝贝”。梁启超没有旧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为大女儿在日本请家教,为的是让她博学长见识,可见他对女儿实施教育的良苦用心。二女儿思庄小名庄庄、阿庄,被父亲昵称为“小宝贝”。三女儿思懿,被梁启超戏称为“司马懿”。幼子梁思礼,被父亲戏称为“老白鼻”(即老baby)。
从这些昵称,足以见梁启超对孩子们宠爱的程度之深。但是,宠爱并不溺爱。
梁启超不仅以慈父的形象给予孩子们最真挚的爱,还用严父的教诲对孩子们在为人处世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中肯的批评。他曾批评思成不懂处世之道。在梁思永小的时候有次跟人打架,梁启超得知后狠狠批评了他一顿。让他反思了很久之后才许吃饭,还亲自带着他去给对方道歉。
由此可见,这就是一个有格局的父亲的真正慈爱。
02
T W O
忙从来都不是借口
众所周知,梁启超是个大忙人。他一方面在国家利益面前选择舍身取义,积极投身到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政治斗争中,一方面又著书立说忙于学术。他应该是那个时代最忙的人。但是,即使这样的一个大忙人也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再忙,也要抽空写家书,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关切之情,并言传身教,为孩子们做表率。
而在今天,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家庭只不过是办公室的延伸或歇脚的旅店,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来不是主基调。“工作太忙,哪里有时间管孩子”,这是惯常的口头禅。爱与责任是棍棒的威严,是给孩子好吃好喝、足够零花钱的搪塞,是孩子有错处,毫无理由的责难和抱怨。觉得自己活在世上是最不容易的那一个,孩子太不懂自己的辛苦,是个甩不开的大包袱。殊不知,这样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是亲情的严重沦丧。
在本书中,从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孩子们除了嘘寒问暖之外,总是不厌其烦地跟儿女谈自己的近况、经历的大小事情、自己的所思所感,语气亲切平和,像和亲密朋友的谈心,还时有诙谐戏谑,就像孩子之间的玩笑。
梁启超以这种家常谈话的形式,将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言行中感受教育的点滴,这样的育儿方式堪称言传身教的典范。
忙从来都不是缺席孩子教育的理由,只是推卸责任、不负责任的借口。
03
T H R E E
不离不弃的家国情怀
梁启超曾孙、梁从诫之子梁鉴说,“梁家几代人,体现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就是我们要有‘士风’,位卑不能忘忧国。”这是梁启超学士风度的真体现。
带孩子看世界长见识,是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为了弥补传统教育的缺失而做的最大教育举措。梁家的九个孩子有七个在国外上过学,而且在学业完成后都回到了祖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比当下的送子出国的人们,梁启超无愧于仁人志士的称谓。他让子女出国留学,不是为了让孩子们为自己镀金,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家的荣耀。他让孩子们学成一身本事,只为报效自己的国家。即使在国家混沌不堪、千疮百孔的时候,他依然认为,做学问才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他的孩子们,个个是一身本事,人人服务于国家。
这就是一门三院士,满门皆才俊的由来。
爱国是重要的事情,在梁启超,他的一生就是爱国并为国之兴旺不懈奋斗的一生。
托尔斯泰曾说: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取得胜利的力量。梁启超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爱国教育一直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可是,当下的大多数父母却让孩子缺失了这一课。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孩子,大多是利己主义者,他们学有所成除了为自家光耀门庭,就是以傲娇的姿态示人,从不把切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仿佛国家的荣辱兴衰与己无关。与梁启超的“位卑不能忘国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梁启超曾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只有把孩子的教育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才是做父亲的担当。
梁启超是牛人,他的一生成就我们学不来,但是他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二,即使学得皮毛也会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少走弯路,弥补许多不该有的过失。
教育从来都是家庭中的大问题,是国之根本,学习梁启超,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于国于家都是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