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产品开发(原则方法与实施)》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精益方法来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和质量的实用指南。书中介绍了精益产品开发的原则、方法和实施步骤,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减少浪费、提高价值创造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本书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精益产品开发(原则方法与实施)读后感第一篇
何勉大师集大成之作,国内第一本阐述精益软件开发的书,从源头上解释清楚精益和敏捷的渊源,精益的核心和实践方法,学习精益软件开发的人一定要读而且是精读。包括了精益整个体系的解释,原则,管理实践和工程实践。从精益需求到DEVOPS都有精辟阐述。何勉大师的博览群书和思考的深度让我非常震撼,目前在国内实属少见。而且不断有新的知识和内容在公众号分享出来,一直不断的学习他的文章,他的好多公众号文章我也在社区分享过。本书也包括了好多他的公众号文章。另外发现我在本书的致谢里面,很开心,哈哈。
精益产品开发(原则方法与实施)读后感第二篇
比较少有的基于国内软件开发实际流程如何应用精益生产的实践总结和思考。作为ToB的软件企业,最常见的问题是如何提升交付的效率,而丰田是将流水交付作业研究到极致的公司,而且广泛应用到其他行业。这本书内容上虽然有较多重复,但有两点比较不错。一是解释了精益生产产生的背景和适用场景,尤其是很容易从字面上理解错误的“看板”方法。交付周期= 并行实施数量/交付效率,汽车制造通过下游通知上游的白板(信号卡)控制工序零件库存成本,缩短交付周期,而软件开发则是通过控制并行交付或开发的用户需求(而不是模块),缩短用户需求上线的周期。二是提供了一些适合软件开发和交付的统计图表,可以可视化地快速展示企业目前软件交付的瓶颈。
精益产品开发(原则方法与实施)读后感第三篇
读这本书,是因为今年有幸在CSDI大会上听了作者的主题为《提升研发效能,打造业务敏捷能力》的演讲,在演讲时作者提到了不少本书强调的内容,深感受益,因而进一步买了作者的书,希望可以深入学习。
读完此书,总结如下:
1、精益产品开发,是从以资源效率为核心,转变为以流动效率为核心来组织产品交付过程。聚焦资源效率从组织内部的角度审视各个独立缓解的产出效率,而聚焦流动效率是从用户的角度审视用户价值顺畅流动的程度。
2、产品开发要“以始为终”,即以业务需求为起点开发,也以业务需求为终点交付。在开发产品时,局部地完成业务需求的某一部分功能并不能达到高效交付,而应该以实现顺畅和高质量地交付有价值的、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的角度出发,关注完整业务链路,去规划资源、安排进度计划,并优化端到端的IT交付,比如业务、产品、开发、测试、运维等端到端的响应、交付和反馈闭环。
精益产品开发(原则方法与实施)读后感第四篇
相对于我自己之前的知识域,本书的核心优势在于补齐了价值流动效率这个知识点。价值流动效率更关注组织中各个角色环节之间的协作,是否符合较为平滑的交付效率。作者也强调尽量要用拉动的方式来推动价值往前走,而不是推动。拉动的方式是从最终的上线交付的用户价值(需求)来进行反向驱动或者叫拉动,这样可以降低前置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减少不完整的,或者不必须要的满足部分用户价的值特性功能,从而降低浪费。丰田的生产模式就是这样,丰田生产可以有效降低上游配件库存,根据最终交付的成品数量,来反向拉动上游制造商进行生产和配货,从而整体降低上游配件的库存成本。
价值流动效率是横向视角,相对而言资源效率(定义参看本文最后”实施精益产品开发的,提高价值交付能力“章节)则是纵向视角,后者更关注的是单一阶段或者单一角色的,因为组织中的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角色,所以往往很容易形成自身利益驱动的竖井效应,这也就导致了看上去团队各个角色的资源效率很高,但其实整体的价值流动效率并不是很好,还可能很低。
这种横向视角和我自己最近一直在团队中推进的事情是一致的,也就是我希望通过在原始的需求,经过了哪些验证环节,最终达到上线点。这样好处不仅仅可以源头需求追溯需求经历的验证环节,还可以通过最终上线后的问题来反向追述属于是什么特性,当初经历过哪些验证环节等等。
本书还有一块非常值得阅读和借鉴的是五个看板最佳实践,特别是控制在制品数量这个,”束水攻沙“确实是非常的创意。
总体而言,这本书整体还是不错的。
精益产品开发(原则方法与实施)读后感第五篇
精益(lean) 的概念接触过好多次,当时第一次接触到看到公司的一本杂志关于介绍公司推广lean,当时了解lean 支持减少浪费; 后面又看到在敏捷开发的底层,下面又是lean, 当时不解; 为此还专门看了一下精益的书, 知道流动,知道push vs pull, 知道持续更新, 也了解这个是从丰田工厂里面提取到的, 这个是从丰田成功秘诀。 但是总觉的自己没有理解,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出来。偶然机会看到何勉老师的这本书,突然AHA时间到了,觉得自己理解顿悟了。
书中有一张插图,在灯下找钥匙,但是钥匙压根不在灯下,在这里找只是因为这里有灯。 刚开始不解, 读到一半才明白,这个是自己顿悟的关键。 我们只关注我们可以看见的东西; 比如传统的管理,关注的是人,机器, 资源的利用率, 不能让人空闲,同样不能机器空闲,否则就是资源没有利用到位,是一种浪费。 工厂如此,现在IT行业也是如此,程序员的996。 原因很多,自己感觉的一个原因, 因为部分是惯性,部分是这些都是我们视觉可以看到的, 觉察得到的,符合直觉的。 而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不可视的,觉察不到的,与直觉不符合的, 价值,目标,都被放在脑后了。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目标导向,以终为始, 原点思维,勿忘初心等等,这些近乎常识的东西。但是我们容易在日常工作中,被手头细节占用大脑,把重要的东西给挤到一边。 而 lean 让我们重新觉察到这些更重要的东西,让目标价值,融入于我们工作中。 为什么,lean的解决方法很简单,让目标可视化,从而提高我觉察。
精益,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个从价值产生的一个端到端的完整个视角,将价值链条可视化出来。 然后告诉,一切没有对最终目标价值有贡献的地方,全是浪费,我们都应该想办法较少,降低,甚至移除。 这个真正产品的价值开始,从用户开始,从消费着开始,来站在系统外面来审视这个价值。 而不是以资源利用率来考察,这个与传统的视角完全不一样。 传统以资源利用率来管理,而精益是价值的视角来考察管理。 视角决定高度。
精益,将整个价值流可视化出来后。后面一切都很自然, 让价值流动,让价值拉动, 持续更新。这样理解很是自然而然。
对于IT开发,精益看板最大作用也就是将价值从端到端的可视化出来。 可视化出来后可以定义流转规则; 提高流动率,降低在制品,所谓赛掉自然出来。 风险识别(安灯拉绳),持续改进,都是一目了然。
对于本书其实收获不仅是是重新理解lean, 更重要的是还有额外的收获。
1. 对一个系统的价值,或者对于其评价,是由外部评价的。 lean 也是从外向内开始。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有不一样的收获。 单视角就是盲人摸象。如何可以掌握多个视角, 对于同一件事,可以用多个视角来看待,不同视角相互转化,那就可以相互印证,同时看待问题更加全面了;对于不同问题,有多个选择,多种尝试。 那么如何获取一个新的视角?这个就变的很重要。 阅读,经历, 角色, 开放心态去尝试,主动积极与更多的人产生链接,从别人的视角看待问题等等。 这个已经远超过这本书本身, 需要继续考虑。
2. Beyond what you see, 提高自己觉察力。 视觉太强大,但有时候看见的不一定最重要; 闭上眼睛从心与大脑去看,或许又重新发现; 当然对于看不见的重要的东西,比如目标,可视化出来可以提高日常工作的价值。 或许这个时候重新学习一下视觉表达。
感谢何勉老师给我带来的收获,五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