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锦集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1 13:50:19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21 13:50:19   小编:

《寻找我们的表达》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探寻自己内心表达方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和挣扎。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自我反省,作者逐渐明白了真正的表达并非只是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篇文章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启示读者们在表达自己时应该注重他人的理解和接受,以达到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篇一

20220101 深沉而平静

读乌雷尼亚,从2022读到了2023,还没读完。《寻找我们的表达》,本以为很快就能读完,但事实证明,我没做到。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对于读这本书这件事本身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还是应该慢慢读,反复读,才能在那些在我看来生涩的表达中找到思想的力量。

就目前的读书体验而言,这本书还是生涩,就像我在短评里说的,当然这依然还是一种感性的第一印象。但与此同时,也让人联想到目前国内文艺界的现状,虽然我并非内行,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没嗅到思想爆发的气息。当下大家在谈中国式现代化,口号很响亮,但却有很重的流于形式的嫌疑。对应在书末,博尔赫斯的那篇评论里谈到“当一种艺术直觉被忠实地表达时,不仅包含着普遍性的意义,还包含这种表达的精神本质,以及孕育这种精神本质的一方水土的味道”。我觉得他讲得真好。拉美在寻求自己的表达,如何寻找,怎么寻找,博尔赫斯给出了自己冷静而审慎的意见。反观我们周遭那些高谈阔论者,或许我们真的也可以真诚的听听拉美的声音。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篇二

如今我们在国内读到的西语文学,似乎绝大多数都是西语美洲作家所创作的。而来自西班牙本土的作家,似乎除了塞万提斯与洛尔迦,人们很难想起其他人。这种现象仿佛是印证了多米尼加的批评家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在他那本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论述现当代西语美洲文学的重要之作《寻找我们的表达》中所说的:“未来西班牙语世界的精神轴心必将转移到大西洋的这一边。”

现在看来,这一转移不只表现在文学方面,还表现在思想著作方面。无论是最近引进的这本《寻找我们的表达》《想象的全球化》,还是之前的《爱丽尔》《面具与乌托邦》,以及“拉美思想译丛”将要引进的思想著作,都表明了西班牙语世界的精神轴心已经转移到了西语美洲。

从这个角度来说,《寻找我们的表达》一书极为重要,它是一本预言之书,是为西语美洲文学立法之作,是继西语美洲各国家独立之后发出的文学独立宣言。作者恩里克斯在这些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文章之中充满了信心,他对于西语美洲文学必将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是乐观的,“我们所渴望的纯正的表达是任何一种解决方案也给不了的……唯一可以走通的一条路就是跟随我们为数不多的有力的作家,踏上追寻完美之路……直到精炼而纯粹的精神在我们的创作中显现出来。”因而与其说恩里克斯预言了不如说他宣告了西班牙语世界精神轴心正在转移到西语美洲。

因而,恩里克斯更为看重的是对于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在他看来,西语美洲文学的精神生命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西班牙源头,一个是本土的印第安源头。西班牙源头也意味着欧洲文化的源头。在寻找独特的表达途中,西语美洲并不应该拒绝继承欧洲的遗产,就像罗马并不拒绝希腊,反而是以希腊为标杆一样。西语美洲文学有权继承来自欧洲的文化资源,毕竟,对于西语美洲各民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三件大事(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大革命)都来自欧洲。从此处可看出恩里克斯眼界的开阔,借助历史规律与现状,他有力地反驳了种种单薄的、割裂的思维与主义。

对于印第安源头,恩里克斯认为,“我们所欠缺的只是了解印第安之谜的钥匙”,人们有时候甚至不再相信这笔自身所拥有的财富,会刻意地避免印第安传统,甚至在印第安主义上犯错。同时,各个国家和民族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精神,“当一种艺术直觉被忠实地表达时,则不仅包含着普遍性的意义,还包含着这种表达的精神本质,以及孕育这种精神本质的一方水土的味道。”恩里克斯认为,并不存在“严谨意义上的热带美洲文学”,西语美洲各个国家的文学并非一种面貌,而是有着与其地理相近的独特色调。

除了对西语美洲文学的论述,恩里克斯也担忧普遍的文学未来:“未来的人还会对艺术和文学创作,对完美地表达精神世界的高级需求感兴趣吗?”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恩里克斯已经发现,文学已是游戏,艺术沦为娱乐。那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文学、艺术又是以怎样的面貌存在着呢?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篇三

《寻找我们的表达》是多米尼加批评家、文学史家、语言学家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的代表性著作,本书也是论述现当代西语美洲文学与文化史的经典文献。

恩里克斯·乌雷尼亚是20世纪西语美洲一位重要的批评家和文学史编者,也是美洲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在古巴、墨西哥、阿根廷、美国各大学讲学。主要著作有《寻找我们的表达》《美洲乌托邦》《西语美洲文化史》《西语美洲文学流派》。

恩里克斯·乌雷尼亚的祖国多米尼加始终经受着殖民与后殖民的复杂历史,他几乎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流亡,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国家之外度过的。“尽管来自加勒比小国,长年流亡在外,但他从未表现出弱势的自卑与狭小,而是以一种克制但坚定的姿态宣布自己作为西方世界知识分子的视野冷静评判,并进行大胆审慎的表达,这种胸襟与情怀在20世纪初的西语美洲知识分子中是有突出代表性的。”这些都与他的生活经历与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乌雷尼亚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很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诗人、教育家,他从小就对文学、戏剧有强烈的兴趣。他在美国读了大学,后来随家人生活在古巴,并积极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又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学习、任教,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21年重返墨西哥,三年后又迁往阿根廷。从1924到1946年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生活在阿根廷。

在语言的选择上,在某种程度上困扰着美洲地区的诗人与作家。“我们不拒绝用西班牙语写作,我们关于自身原创性表达的问题也由此开端。每一种语言都是思想和感觉方式的结晶,每一种语言的写作都浸染着某种晶体的色彩。而我们的表达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超越红色和黄色,获得属于自己的色调。”

作为知识分子,承担着传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使命。身处美洲的知识分子,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是他们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很多知识分子其实并不懂得土著语言,即使他们艰难地学习并用这种语言进行写作,“最终的结果也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读懂,立刻失去了公众性。”选择用西班牙语进行创作,虽然没有选用土著语言,但是他们作品中的精神内核其实还是代表了无数的美洲的人民,他们时刻提醒自己替生活在充满了神秘性的美洲土地上人发声,从而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于流浪,结合着自身的成长经历,乌雷尼亚指出:“作家需要流浪来实现成长,进行写作:如此才有空间来打磨作品。”他的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流浪的状态,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不仅仅对作家的身体是一种考验,更重要的是对精神上产生一定的冲击。在不同的国家辗转的过程中,是不断地与过去的价值产生分离的过程,同时又无法与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完全断开,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藕断丝连的状态。这样的多文化的冲击,让作家能以一种审视的态度去重新回望文化与历史。

在结语部分,作家提到“尽管我们认为我们的文学很不完善、非常贫瘠,但是我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抑或是有意识地在其中记录着我们的精神特征。通过研究过去,我们可以窥见未来的面貌,也可以指出未来的方向。”虽然人生中的很多年,作者都不是在自己的国家度过的,但是他却一直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在美国接受的教育,对他的职业生涯、人生选择、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他的精神内核其实自始至终都是没有发生变化,他是代表了美洲人民而发声,找到了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篇四

书本《寻找我们的表达》主要由六篇杂文组成。第一部分题为“方向”,第二部分题为“人物”。书本还收录了其他文章。将这一个共同的主题的九篇文章产生内在联系,也就是“这些杂文因为我们的美洲的精神这个基本主题而产生联系;它们是关于我们的表达的研究,过去的和未来的表达。”

恩里克斯·乌雷尼亚以敏锐的眼光,在异彩纷呈的诸多文学潮流、主义和作品中高屋建瓴,总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这个不仅是“诊断者”还是“指引者”的恩利克斯·乌雷尼亚,总是给出让人们深思的解决方案。

寻找我们的表达

8.4

[多米尼加] 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 / 2022 / 光启书局

他提出西语美洲“有权继承西方文化的所有成果”,不能局限于封闭的克里奥尔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故步自封,同时还认为每个民族应该在文学表达方面“定义各自独特的特征”,提出“各个民族的原初特征源自他们的精神本质和他们天生的活力”。

他提出的“寻找我们独特而纯粹的表达”的不二法门、唯一的秘诀是深入地耕耘,努力使表达变得纯粹,深入到我们想说的事物的根源,带动对完美的渴望去润色、去定义。原来这也是艺术创作的魅力和本质所在啊。但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

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会想博尔赫斯一样觉得作者恩里克斯·乌雷尼亚博学多才,似乎没有一本书是他没读过的。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晓如何在具有多元性的西语文学中确立评判的标准、如何重新评估与选择文学经典、戏剧发展的历史、阿根廷等国家的教育改革等问题。

就像作者提到的“让我们坦然接受一个不可避免的复杂情况: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除了存在一个独立的、源自我们自身生活的、有时具有印第安传统的部分,还同时存在另一个本属性部分,它是我们从西班牙吸收来的,尽管它仅仅是某种框架。”

寻找我们的表达,就像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有属于他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将那些简单的汇集,综合、创造。

在文学史中,我们要关注历史和未来,我们需要跟随为数不多的作家,追寻完美之路,选择精华部分学习,精炼那些纯粹的东西在我们的表达中。

这是恩里克斯·乌雷尼亚认为拉美文学的表达,书本几篇杂文充满了很多干货。书本中提到的书、作家等,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看完这本书,我似乎更加热衷拉美文学。或许拉美文学的神秘之处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发现的,阅读更多拉美文学,去探究书本所说的纯粹的表达。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篇五

“唯一可以走通的一条路就是跟随我们为数不多的有力的作家,踏上追寻完美之路,将虚荣的业余者文学、慵懒自在和无知的即兴发挥统统抛却,达到清晰和坚定,知道精炼而纯粹的精神在我们的创作中显现出来。” —— 事实上,我们不缺表达,也不缺少表达的欲望。 然而,这些说出来的话,书写出来的文字,真的是我们最真实贴合自己想法的输出吗?可能并不是。 我们的土地和我们自由的生命,都在呼唤着自由的表达。 作者在这本《寻找我们的表达》提到了古往今来西语美洲的现状,并试图旁征博引,为读到这部作品的读者们提供寻找自我表达的途径和方向——深入地耕耘,努力使得表达变得纯粹,深入到我们想说的事物的根源,带着对完美的渴望去润色、去定义。 (不过,以我浅薄的知识储备来说,作者恩里克斯·乌雷尼亚引用的很多作家及其作品,我都没有读过或者听说过。这其实为我阅读并理解这本书增添了不少难度。我仅能在有限的理解中输出阅读后的感受。) ⭐ 每个体裁,都像是未曾驶入的海洋。 拉丁美洲的文学和伟大思想,璨若星河。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作家,比比皆是。然而,我们很少能够触及到他们的作品和思想。 这里存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西语文学或许还未能达到具有明显独特特征的高度,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巨大深远(要想到,在提到拉美文学或西语文学的时候,大家最多就会说起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巴勃罗·聂鲁达。再细问下去“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或许就不会有太多人知道答案。更别说那些还没有名声远播的作家们,他们鲜少有人知道),西语文学的传播广度受限于语言(现在的译介远比早些年好多了。但西语翻译且能达到“信达雅”标准的译者还是很少)等。 作者恩里克斯·乌雷尼亚提出,西语美洲有权继承西方文化的所有成果,不能故步自封。他还指出,每个民族应该在文学表达方面定义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正如前面提到的,西语文学尚且还没有达到影响深远的程度,不少普通读者还没能确切地在西语文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和风格。 倘若真的要从众多文学作品中凸显出来,那得综合与创造独属于自身特色的行文风格,或热辣激情,或深邃思考。 ⭐ 语言的问题。 虽然我们同样身处在地球村,沟通交流却倚赖于语言表达,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并行。肢体语言无法比划出太深刻或隐晦的词语。而在书面语言上,我们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障碍隔阂。 更别说土著语言,它们曾是人们应该珍视的宝藏财富。然而,即便作家们想要习得并借助土著语言写作出版,结果还是极少人能够真正无障碍阅读。土著语言足够珍贵,但它缺乏传播流通性,也就失去公众性。 地方语言或土著语言好比支流。它们流通的范围和领域太狭窄,不足以成为滋养人们日常所需的需水量。文学创作和语言翻译家们则像是管道工,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引导,让涓涓细流往相同的方向奔向大海。 “每一种语言都是思想和感觉方式的结晶,每一种语言的写作都浸染这某种晶体的色彩。而我们的表达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超越红色与黄色获得属于自己的色调。” ⭐ 如何寻找自己的表达,模仿其实并不是羞耻的事。 婴孩自出生下来,从牙牙学语开始起步,到后来习得语言表达/语法的技巧,何尝不是ta日常接触到需要表达的场景,跟着身边的大人咿呀学语。直到他们真正入学进入系统学习,他们的表达才有了传统的标准化的途径。 不过,我们不该把模仿当作万能的。过度的模仿反倒适得其反,显得东施效颦。

我们确实不该把模仿认为是羞耻的事,但过度模仿显然是出于懒惰和缺乏思考的行为。 为何模仿成了一种罪过,大抵是因为模仿者放弃自己的综合与创造性,选择“拿来主义”。 最有创造力的人是会毫不犹豫地汲取其他人的精华所在,加以个性和独特的味道,用寥寥几笔,将精华转化为其独有。这也考验转化的能力,倘若没有转化完成,那么模仿也只是模仿。 (我小学时候很惧怕上作文课,因为自己没有足够多的观察和积累素材。听到老师在课上朗读同学的优秀作文,我试着也像同学作文内容上那么写。然而,并非我真正观察过写出来的描写,内容显得空洞又无味。老师也看得出来我当时写出来的内容几乎照搬同学的比喻。写作挫败感,或许就在小小年纪就有了。显然,模仿是可行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整合创造。缺了自己的色彩,那么作品也还是被模仿者的原色调。) ⭐ 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方式和独特的表达;它利用已有的经验,将其重新构建,是一种综合和创造。 (为什么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么突出,也是因为他把现实中难以明说的残酷和荒诞,用极其夸张和光怪陆离的写作方式给展现出来。我们能从这些夸张与荒诞中抽丝剥茧,读到他真正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想法。 当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渲染色彩也是有阅读门槛的。正是读者愿意走进马尔克斯写作的迷宫,拨开纷繁复杂的丛林,才能在幽深处找到出口,得到答案。同时,读者们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挑战的感觉,接受前所未有的刺激体验。) 在寻找我们的表达时,别害怕驶入一条未知的海洋。别懒惰,别放弃,试图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找到最纯粹的表达方式,掌握自有的独特的掌舵技巧。 请相信会有一条引导着我们的隐秘线索。

秘诀无他,请一往无前地深入地耕耘,逐步完善自我的个性,带着对完美的追求去定义自己的表达。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篇六

“在寻找我们世界的表达时,我们的敌人是努力不足和缺乏规则,它们是懒惰和文化匮乏的产物,或者源于永远骚乱动荡的生活,充斥着与艺术的纯粹性无关的其他顾虑:我们的诗人和作家们,曾经很多次地,并且有一些依旧在被迫参与运动,进行政治工作甚至投身战争,在他们当中不乏民族领导者和精神领袖。”

20世纪美洲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通过本书六篇细致严谨的文学研究文章,从唯物主义和历史角度去理解拉美文学和艺术问题的本质。在欧式文化入侵之下,探索拉美文学变质的根源,重新寻找美洲现代文学独特的表达方式。

恩里克斯·乌雷尼亚认为,文艺不是闭关自守、自发兴盛的类别,独立于一个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演变。

1492年意大利探险家、航海家哥伦布登陆美洲,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不断地进行着征服和殖民。之后西语和葡萄牙语陆续地取代了美洲土著的语言,加速其本土民族特色文化习俗的消亡。

后来法国大革命将欧式文明、启蒙思想、浪漫主义等先后传播到拉丁美洲,促进其独立运动的兴起。

每一次行动上的让步都伴随着一次理念的反叛,浪漫主义为拉丁美洲打开了真理之路,教导他们如何完善自己。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之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者们反抗浪漫主义的怠惰,并提出了严肃而细致的纲领。

阅读了这本书,我才深刻地意识到在西班牙语美洲整体范畴内,各国文学都有自己的特性;而墨西哥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审慎、忧伤,是灰色调的。

恩里克斯·乌雷尼亚:每一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或者如修辞学家所说,每种体裁,都是一片“未曾驶入的海洋”,那里有人鱼和巨龙、沙洲和暗礁。只要艺术和文学尚未终结,我们就有权认真地思考未来。

通过研究过去,我们可以窥见未来的面貌,也可以指出未来的方向。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曾经饱受欧式文明影响的拉美文学,于拉美文学大爆炸中保持清贫,追求完美,利用已有的经验,深入地耕耘,用言语和艺术,在重构和综合之下,在那些混沌世界构成的漩涡之中理出秩序,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方式和独特的表达,搭建出了自己的光明家园。比如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诗歌的兴起等。

诚如阿方索·雷耶斯所言,

我在暴风雨中划桨,

在飓风中扬帆:

鞭策我的愤怒

正是支撑着我的力量。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篇七

《寻找我们的表达》(1928年)是拉美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是西班牙语诗歌中的不规则韵律——我很欣赏这种角度的诗歌研究!)的代表作。一方面,原书是拉美文学史的一个里程碑文献,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拉美文学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被视为拉美现代文学的独立宣言,引导拉美文学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译作则可能可以说是中国拉美文学译介的里程碑——拉美文学经典译介完了吗?该开始翻译拉美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了!拉美文学在中国的忠实读者们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拉美文学啦!

一 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头两篇文章《不满与承诺》和《我们的文学史之路》,译者导读中写道“两篇文章产生的影响甚至有超过该书整体的势头”。而这两篇核心其实也是相通,所以我先选择《不满与承诺》进行细读并概括: 拉丁美洲曾经是欧洲的殖民地,后来获得政治独立,此后如何实现文学独立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在拉丁美洲主要有两种思想,一是欧化主义,一是克里奥尔主义,其实就是纠结于要不要模仿欧洲文学。作者先就模仿问题简要梳理历史:罗马人不在意模仿希腊人;中世纪也不耻于模仿;文艺复兴时期则是追求建立于希腊罗马传统上的标准表达;十八世纪在法国主导下,民族精神的表达也只能通过国际化的形式来实现;最后,才发生了反叛,“各个民族纯正表达的问题是浪漫主义革命的本质”(p8)。 问题由此发生了,拉丁美洲的作家们渴望说出自己的话。其实所有艺术中都有这个问题,但是在文学中有双重复杂性。因为音乐、造型艺术可以拒绝欧洲,选择印第安,但是诗人和作家们说西班牙语,难以回归土著语言,创造一种新语言也很难——文学的语言难以拒绝欧洲或者西班牙。 接着作者回来详细介绍拉丁美洲的两大主要思想,一是美洲主义若干方案:印第安人(描述大自然),克里奥尔人以及帕尔马(只要主题围绕新世纪就行)。二是欧洲化,认为应该保持与欧洲的连接。决定拉美民族的三个事件都发生在罗曼语族:地理大发现是西班牙事件,文艺复兴是意大利事件,大革命是法国事件。所以欧洲化已经是拉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后作者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各个民族的原初特征源自他们的精神本质和他们天生的活力。”(p21)“共享同一门语言并不会迫使我们要在一场指挥权不在我们手中的合唱里迷失自我;我们必须要做的只是完善我们表达的音符,找到不会与旁人混淆的声调。”(p22)“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深入地耕耘,努力使表达变得纯粹,深入到我们想说的事物的根源,带着对完美的渴望去润色、去定义。”(p22)“追求完美是唯一的准则。当一种艺术直觉被忠实地表达时,则不仅包含着普遍性的意义,还包含这种表达的精神本质,以及孕育这种精神本质的一方水土的味道。”(p23)“每一种美洲主义的方案都能提供帮助。”(p23)“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方式和独特的表达;它利用已有的经验,却将其重构,这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一种综合、一种创造。在寻找我们世界的表达时,我们的敌人是努力不足和缺乏规则,它们是懒惰和文化匮乏的产物,或者源于永远骚乱动荡的生活,充斥着与艺术的纯粹性无关的其他顾虑。”(p23)“我们需要公众活跃而明确的合作。……惠特曼说,想要有伟大的诗人,首先要有伟大的听众。”(p24) 最后的最后,作者还有一些担忧,认为现在欧洲的艺术,已经不再记得原来表达梦想的功能,而只剩下游戏……所以,未来的人还会对文学感兴趣吗?——不过他又不愿悲观,而愿意相信未来西班牙语世界的精神轴心会是拉美。

读完《不满与承诺》之后,我就更敬佩乌雷尼亚了。他对拉美与欧洲还有文学创作的思考确实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其他国家、民族的创作也提供了“拉美路线”的指导。

我又继续读《我们的文学史之路》,乌雷尼亚又重申、强调了关键:不用焦虑于模仿欧洲,不用将欧洲与拉美对立起来,而只需要努力追求完美:“我们有权利——继承并不是偷窃——在西班牙传统之中自由地行动,并且在我们能够做到的时候超越它。不仅如此:我们有权继承西方文化的所有成功。”(p43)“任何一国的文学都从外国的影响、模仿甚至借用中受益,却并不会因此失去原创性。”(p43)“罪并不在于系统性的模仿……而是在于过度模仿,这是缺乏创作欲望的业余文学爱好者的标志。”(p43)“不要局限在狭隘的方法和民族主义的解决方案中急于定义我们的精神;我们只需对于自己的存在怀有信心,无畏他人的蜚语,要相信我们总有一天可以创立并代表精神的自由。”(p43)“我们所渴望的纯正的表达是任何一种解决方案也给不了的,就连美洲问题都方案也不行:唯一可以走通的一条路就是跟随我们为数不多的有力的作家,踏上追寻完美之路,将虚荣的业余者文学、慵懒自在和无知的即兴发挥统统抛却,达到清晰和坚定,直到精炼而纯粹的精神在我们的创作中显现出来。”(p48)

阅读中,我情不自禁地被作者的话打动了,以至于被他的自信打动,被他对文学的热爱打动,被他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的打动,情不自禁手打了很多他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同时我还注意到,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概是1925、1926年,——这是一个和我们民国作家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优秀作家。

我们现在都能看到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大爆炸的盛况,而马尔克斯似乎确实就是像乌雷尼亚所说的那样在写作。

在《巴黎评论》中,马尔克斯直言,自己的写作深受卡夫卡的影响,也喜欢来自《小癞子》的内心独白技巧,还喜欢美国“迷惘的一代”的态度以及福克纳的技巧。——可见马尔克斯不忌讳学习、模仿欧美。

他还说,还有一次去阿拉卡塔卡的旅行,让他意识到,他童年所遭遇的一切都具有文学价值。他认识到没人可以阻拦他成为作家,并且他试图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作家。他开始不断努力地写作,从1953年写到1967年,在他已经写了八本书中的五本之后,他才拿到第一笔版税。——可见马尔克斯确实是“深入地耕耘,努力使表达变得纯粹,深入到我们想说的事物的根源,带着对完美的渴望去润色、去定义。”

我想,拉美文学大爆炸的盛况,简单说,大概就是因为拉美有这么一群努力的作家,他们不断地努力寻找他们自己的表达。

那么,我们中国呢?我们的表达在哪里?

寻找我们的表达读后感篇八

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是20世纪拉丁美洲西语文学领域一位重要的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美洲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乌雷尼亚生于1884年,卒于1946年,恰是我们的鲁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们也都立足于本土殖民地社会告终这一相近的文化背景,都浸染在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氛围之中,这大约会让我们对乌雷尼亚更容易理解。

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 Pedro Henríquez Ureña,图片来自网络

乌雷尼亚的著述体裁不一、种类繁多,《寻找我们的表达》,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讨论拉丁美洲精神的著作,共收录九篇文章,由光启书局于今年翻译出版。私以为,这本书对于我们重新理解拉美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感受拉美

彼时彼地,拉美大陆正处在结束殖民统治,开启民族独立的历史阶段。那一片土地上的人民,会有着怎样的不幸、痛苦、欢悦和悲辛,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几乎同样经历过这一阶段的中国读者,不免会心怀同情的生发出许多联想。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在本书中,乌雷尼亚以一种检阅式的目光,一种热忱的期待,望向拉丁美洲西语文学的历史和文学版图。他以一种高昂的语调论述梳理拉美各国重要作家的文化特征,审慎总结拉美大陆上革故鼎新的时代风貌,对拉美文学的未来方向给出了前瞻性的精神指引。令此时此刻的读者,也感受到了处在新旧相交之际那遥远大陆的脉动。

指引方向

就文学而言,文艺复兴以降的西班牙文学一直是拉美文学的源头之一。在拉美政治独立之后,如何以从西班牙学来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话?怎样廓清美洲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乌雷尼亚不仅给出了自己的方向,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诚如本书译者蔡潇洁教授在导读中所明言:乌雷尼亚不仅只是一个「诊断者」,同时还是一个「指引者」。

作为全书最重要的两篇文章,乌雷尼亚在《不满与承诺》中提出,「我们的大地和我们自由的生命,都在呼唤着自己的表达」,在历数各类欧化主义者与西班牙主义者对民族精神的压抑之后,他进而发出呼吁:「让我们鼓起勇气来怀疑一切吧。」乌雷尼亚以情感丰沛的笔触,写下拉丁美洲的人们面向大自然的探索,写下他们对现代化欧洲的渴望,以及文学艺术对于完美的永恒追求。他深刻的意识到,「各个民族的原初特征源自他们的精神本质和他们天生的活力」,并最终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断:「表达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深入的耕耘,努力使表达变得纯粹,深入到我们想说的事物的根源,带着对完美的渴望去润色,去定义」。

而在《我们的文学史之路》里,他对近四个世纪的西语美洲文学史的路径进行了描画,并且与西班牙文学做了区分。他论述道,美洲文学尽管使用着西班牙的语言,尽管持续不断的接受欧洲文化的影响,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由国家构成的集团,在文学上却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重要人物

在对拉美文学史做了系统剖析梳理的同时,乌雷尼亚也构建起了拉美西语文学面向未来的价值框架。接下来,乌雷尼亚以一种具有文化纵深的俯瞰眼光,拣选拉美大陆西语文学的重要作家与作品,以客观的态度加以一一辨析,对于拉美文化谱系中的重要人物给出了审慎、明确、细致的批评。他对于大量作家与作品细节的信手拈来,对于各种主义的概念化论述与充满感性的诗意表达穿插回环,展示出自身渊博的学识,对于读者也是一种方便的文学索引。

乌雷尼亚以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语言分别论及著名戏剧家、西语文学的天才代表阿拉尔孔、「倾听寂静,观看阴影」的诗人马丁内斯、以自由之笔轻盈书写的抒情诗人雷耶斯。《墨西哥文学笔记》《阿根廷笔记两则》,以地区性划分讨论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所孕育的精神特征。《另一个美洲概况》则谈论了美国文学历史上那些闪耀的名字以及他们的风格流派,让我们一窥乌雷尼亚眼中美国文学之树的纵横枝蔓。

阅读参考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对乌雷尼亚所提及的作家一头雾水,一方面受制于个人阅读经验,读过拉美作家的作品实在有限;另一方面,乌雷尼亚时代的作家,很多也并没有被译介到国内。如果能够拣选几部代表性的拉美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阅读,想必会收获得更多。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一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用大量富有说服力而鲜少被披露的材料,剖析了拉丁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五百年来的崎岖历史,揭露了这片大陆贫穷与动荡的根源。」加莱亚诺凭借手术刀一样的妙笔,进入了拉美的历史纵深,探讨这片魔幻大陆的前途命运,也是跟这本书对照阅读的上佳选择。

如今的拉丁美洲,已然经历了「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文学家,像写出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几乎人人知晓,巴尔加斯·略萨、胡利奥·科塔萨尔等名字也早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这大约可以作为拉丁美洲的杰出后辈向乌雷尼亚的宣言性书写的告慰。但就其文学地位而言,拉丁美洲还远远没有得到与其漫长历史所匹配的影响力;就其社会发展来说,拉丁美洲也仍然挣扎在现代化的崎岖之路上。

一些联想

我们的鲁迅,也曾经向左翼文艺界大声疾呼:我们“现在所首先需要的,也还是——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这大概是怀着殖民地伤痛的文化在艰难独立时的共同诉求吧——迫切需要深受本土文化熏陶的同时又拥有现代视野的批评家作为其文化精神的指引。

而直到今天,在我们这里,那些读者群体覆盖最广泛的作家们,力图表现的仍然是残酷的生活,以及此种生活重压底下仍然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这种文字,或许可以彰显民族精神中的厚重底色,但对于一个尝试进入现代的社会来说,可以说远远不够。我们的故事,首先是生存,也只有生存。在生的苦难中折磨性情,洗练精神,得到某种人生哲学,在对世界最初的美好期待落空之后,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向来是这片土地擅长的叙事。

如今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生存无虞后的普通人,却无法摆脱精神困境,进入到更为开阔的世界,反而患上了「后现代病」,在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里,退缩在个体的孤岛中,摇晃着堕入了欲望或者虚无。很难想象,太平洋的微风吹拂之下,我们脚下这片亚细亚的土地,会选择什么样的未来。

成为「我们」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对于拉美文学的大量译介,是有着政治性的原因的,中国的现代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但两相对比,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这片土地过往三千年岁月积淀下的深沉传统,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变,既是有力的支撑,也是坚固的牢笼。并且,意识形态对于文化环境的强力控制同样无法避开,无形的枷锁束缚了表达的空间,伤害了言说的热情,更重要的是,由此缺失了对于文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庞大读者群。

对于本土作家,我们似乎无法过于苛求,这也不妨碍我们仍然抱以热忱的盼望。乌雷尼亚这本小书背后,是他们那一大批作家们对拉丁美洲土地的热爱,对自身民族文化坚定的信心,对文学的未来抱持的明亮的希望。这些,我相信,我们的作家也并不匮乏。在本书的首篇文章《不满与承诺》的末尾,乌雷尼亚以一种确定无疑的口气宣称:「只要艺术和文学尚未终结,我们就有权认真的思考未来。」这种对自身话语权利清晰明确的表达,是重要且必须的(这对于此时此刻的我们,仍然应该被视为一种告诫)。在这种思考中,回望历史的眼光,寻找话语的担当以及拥抱未来的勇气缺一不可。所谓文化身份,正是因此而构建起来。我们,因此才能成为「我们」。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