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揭示了信息传播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探讨了人们在决策和消费过程中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案例和研究,作者深入剖析了传染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提醒人们警惕信息传播对思维和行为的潜在影响。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篇一
如果你之前看到过某种事物,大脑对其进行加工的难度就会降低,大脑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就能辨别出这种事物,从而节省了精力,进而会在你心里产生一种正面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熟悉感。
大脑处理过程的简单化会给人一种积极的感觉,这就是熟悉感的温情效应。
我们喜欢类似的食物,有助于我们应对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变化。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篇二
挺有意思的书,说了一些贴进生活的知识,平时我也没意识到。
摘——美国的种族歧视在细微处 “在对近十万名学生的全国代表性样本进行分析之后,两位经济学家发现,对不同种族而言,学习表现和受欢迎程度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对于白人孩子而言,分数越高,社会地位也就越高,成绩全得A的白人学生要比成绩有A有B的同伴更受欢迎。 但对少数群体学生而言,成绩与受欢迎程度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与同伴相比,各科学习成绩都是A的黑人学生和拉美裔学生更不受欢迎。与模仿白人的理念一样,学习表现很好的少数群体学生貌似要为教育投资而遭到社会惩罚。 肤色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如果努力学习被视为在“模仿白人”的话,长得更像白人的少数群体学生则更容易受到嘲笑,并且要更加小心避免发出不想要的信号。和他们的黑人同伴相比,肤色稍浅的黑人学生可能更担心被人认为是在“模仿白人”,因此他们的学习努力程度可能更低。 实际上,和他们的黑人同伴相比,肤色稍浅的非裔美国男孩觉得自己更不被社会所认可,他们的学习表现更糟糕,GPA得分几乎要低0.5分。外貌特征更不像拉丁人的拉丁裔男孩在班级中也更易被人所孤立,他们的家庭作业完成率更低,平均分也更低。”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篇三
1、纯粹接触效应。①出现次数越多,越有好感(看电影、买衣服销量、饮食评价等);②从众心理,最大的好处的节省精力和社会压力;③从陌生到熟悉,越来越放的开;所以一种不同的声音在社会中是非常有力量的。
模仿能够令到双方的关系变得融洽,沃顿商学院在做谈判课的时候,每次都会有很难的谈判课题,让大家一块儿讨价还价什么的,最后那个教授发现了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对方的动作。当你跟对方谈一个价谈不下来的时候,他做什么动作,你做什么动作,他用什么样的词,你就用什么样的词。然后谈一谈就谈拢了,因为双方会喜欢上对方,就会觉得 这个人好像跟我气场很合,很match(配合度高)很有感觉。
2、标新立异。寻找不同,如亲近的人使用不同的工具(手机、车子等)。
3、身份信号。身份的象征,会使决策变得更快。比如甲乙权利义务双方,穿搭风格、品味等一定要不同;使用工具的价值不同;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思想等。
4、相似的不同。我们大多数人在选择新事物的时候,会延续旧事物的特点。例如iPhone7→iPhone8..、穿衣风格、饮食习惯、处事方式等。
5、社会助长。在复杂、困难的事情面前,社会助长是相反的作用,他会增加人们独立思考的压力,例如学车、学习等;在自制力较弱的方面,社会助长会给与人们信心和支持,比如跑步快慢等。
最后,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发声,在很多时刻人与人的区别没有那么大,我们是靠勇气分出高下的。所以在是与非、正义与邪恶等面前应该做真实的自我,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篇四
【听书】 听完了樊登老师的讲解后记录~ 纯粹接触效应: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因为接触的多(在你周围出现的多),所以产生好感(熟悉感)。周围的人出现的频率决定你是否喜欢它。 实例:电影上映后的第一波口碑很重要,影响很大,给后续人参考。
从众→帮助节省思考时间,节省精力,大脑本身的倾向;节省社会压力,模仿周围人,会减少思考的精力。 夫妻相的缘由:1、纯粹接触效应:因为每天见的最多的是自己,看到陌生的人长的像自己会有熟悉感,觉得好看,有几分相似;2、夫妻在一起时表情会很容易相互影响,而且共同的事情一起发生,会让你们产生同样的表情纹路,由此会越来越像。 镜像神经元:看到别人的动作表情会让你产生同样的感受→模仿很重要,让对方感觉你熟悉;流行的人/物品等并不是仅仅是因为本身好,与最早喜欢接受的人有关,与从众心理有很大关系。
由此:重复对方的话,学会调动对方的镜像神经元。开会时易受第一个人的影响,建议把论题书面写下来,以防带偏。
标新立异→类似一种逆反效应,希望自己不同于周围的人,但是这个取决于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层级或者被模仿的人的是谁。 身份信号:让决策变化地更快。例如:品牌效应。需要了解身份信号带来的影响,如果某个特征特别容易被识别出来,那就很容易成为身份信号的依据,另外,成本越高,作为精确信号的保持度就会很高。标志越大的身份信号普及的越快,卖的越便宜。学会用正面的形象去设定身份信号。
相似的不同(恰到好处的差异化):在熟悉的基础上做点不同,有联系也有改变,渐变的过程让大家感到安全感,更容易让大家接收。与身份信号相关的,需要相似的不同,与身份信号无关的,标新立异影响更小。
社会助长/社会压力:当任务难度加大,有人围观时,社会助长会变成社会压力,因为难度增加后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会分出精力考虑自己表现的问题。由此,需要考虑好,如何利用社会助长。
了解社会影响的重要性,并了解自己的大脑,合理做出决策。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篇五
结果是,在别人眼前出现的次数越频繁,获得对方好感的程度就越高。 人们会避免和他人做同样的事情,但放弃自己喜欢的某种事物却要另当别论,这必须要有很强的动机才行。 财富是私有的,只有你(或许还有你的配偶)知道你的银行账户上有多少钱,但地位却是社会给予的,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你,你能否得到同伴的尊重。 暴发户们开始进行“炫耀性”消费。他们并不仅仅购买昂贵的食物、高端餐具或者其他私人物品,而且通过购买消费品来向其他所有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因此,购买产品和服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个人需求,同时也是获取社会地位和特权的一种方式。 梅赛德斯(Mercedes)车价越高,发动机盖上的车标就越小,价格每提高5000美元,车标大小就缩水1厘米。古驰包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鞋同样如此。奢侈品的商标越不显眼,价格反而越贵,越是无声的身份信号反而价格越高。 品牌信号越强烈的手提包被人仿冒的概率越高。包上的商标越大、越显眼,被盗版的概率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冒牌货的买主们想要的正是这种身份信号。他们在乎的不是质量,而是这种包所传达出的身份特征。 因此,局内人或者对于某个领域非常了解的人,他们喜欢更微妙的信号。这种信号的识别度没有那么高,但却有助于将内行与跟风者区别开来。如果装富的人都开始购买满是路易威登商标的手提包的话,这种包也就不再是财富的象征了。真正的有钱人可能早已转而选择更低调的身份标志,而这种标志只有内行人才能看懂。 邻里效应当然也是多层面的。环境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和幸福感,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有些区域的零售店产品更多样,有更多的师资,孩子们玩耍的社区中心也更多。所有这些都会让其中的居民更幸福、更健康、更富有。 另一大关键因素在于其他人,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喜欢体育运动还是看电视?他们是在参加辩论赛还是在吸毒? 无论你是在贫困社区中长大的孩子,还是生活在富裕社区中的企业高管,你的周围每天都会出现很多人:隔壁家的小孩,办公室中的同事,还有一起游泳的人。 环境会决定我们的命运吗?当然不会。在贫困家庭中长大不会给我们判死刑,正如在富裕家庭中长大无法保证我们幸福一样。 但我们一直在受身边其他人的影响。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篇六
在别人眼前出现的次数越频繁,获得对方好感的程度就越高(纯粹接触效应)
他人对我们的影响:
①从众
原因:
1.将他人行为作为便捷有效可参考的信息来源-快捷地做决策,节省大脑决策成本。
2.社会压力-多数人想要别人喜欢我们,常放弃自己原本的想法,跟从他人的选择。
3.镜像神经元带来的模仿天性-观察其他人的动作和自己做这个动作会激发相同的大脑皮质区。看他人做事能刺激我们的神经元,促使我们做出同样的事情。无意识的模仿-学习途径,表现认同的方式-认同意味着社交倾向。模仿是人际交往中的标准组成部分。
从众效应应用实例
1.谈判。模仿谈判对象的行为举止,能让谈判成功的概率上升。
2.孩子看到父母更多的选择某种食物,他们做出相同选择的可能性越大。
②标新立异
1.动机-完善自我身份信息。
与他人相似度太高,会引发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会让人觉得紧张和不安。
2.差异错觉-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会使我们更多关注那些自己觉得有别于他人的地方,即使自己的选择其实与他人别无二致。
某种东西对我们越重要,我们就会越觉得他特别。
3.每个人对与众不同的需求可能都有差异-工薪阶层更喜欢与他人保持一致,中产阶层会避开大家都喜欢的事物,如果别人选择了同样的东西,则会降低他们的喜爱程度。
经济地位,个人秉性脾气。
社会影响的5种应用:
①身份信号
取决于身份认同,取决于需决策情境下的他人是谁,是否认同相关情境下的他人。
得到某物或执行某事的成本越高,其作为一种清晰而准确的身份标签的保值度就越高。
事物成本越高,局外人选择该事物的可能性就越小,其本身的稀缺性与价值性就提高。
②相似而又不同
出于模仿他人而又有别于他人的需求,最终选择的事物往往既与他人有一定的相似性,却又不尽相同。-熟悉感与新鲜感的平衡,完美结合-驱动食物流行开来。
③社会助长效应
-比起独自做事,他人在场参与会激发人们更好的表现。
但有时表现更糟糕。
--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衡量人们表现的依据)
人们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相互影响的力量。没必要盲目追求某种态度,合理利用这些社会影响。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篇七
“模仿”在现代社会看来,是一个贬义词。从“make in China”到“cerated in China”。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而我们仅仅只是物质创造上要强调创新,在精神创造方面却在一直在模仿着别人。
模仿、随波逐流、与众不同、相似却不同。一路过来,人类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什么会这样?《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这本书中介绍了模仿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给和你聊天的人增加好感、给人带来身份感、让别人喜欢上自己,这些都是模仿带来的好处。但,同时我们又在鼓励创新,这看起来是不是矛盾呢?并不会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这本书的作者是乔纳·伯杰,沃顿商学院的市场营销教授,《疯传》这本书也是他的著作。这是位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教授,琢磨消费者,琢磨人的科学家。
在《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这本书中,乔纳·伯杰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模仿这件事情。第一,是模仿。第二,是随波逐流。第三,是与众不同。第四,是相似却不同。
物质上的模仿是别人有什么东西,我也要有什么样的东西,这单纯满足的是人心理上的需求。精神上的模仿是别人过这个节日开心,我也要过这个节日让自己开心。别人看了这本书收获了很多知识,我也要看这本书来收获知识。精神上,我们一直都是在模仿着别人。
人起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习说话,学习走路,都是一种模仿。当一个人和你有相同的动作的时候,会对这个人产生好感。乔纳·伯杰做了一个男女约会的调查,结果显现:说话方式更接近对方的闪电约会者,想要二次见面的概率会比其他人高三倍。
想象当你一天中,见到一个人三次的时候,你对这个人是不是有莫名的亲切感。人会有一种感觉,原来她也在做这件事情,和我一样。这是因为模仿背后所带来的亲切感,并不是因为她是你灵魂伴侣的原因。
这也是星巴克的咖啡卖那么贵,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去买的原因。星巴克会在咖啡杯上写你的名字,让你感觉自己很独特,给你一种那是单独属于你的杯子。
其实它们背后的东西是一样的。为了想要找到某种身份归属感。就像之前民谣很流行的时候,大家每个人都在听民谣,这时候要是有朋友在问你最近听什么歌,你说的不是《成都》这首歌的话,等于在告诉身边的朋友一种我们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人们总是在追求新的东西,但同时又恐惧着新的东西。举个例子,汽车刚开始出现在美国的时候,美国人害怕汽车这种东西,认为它没有马拉着,怎么够安全呢。最后就在汽车上放了一个铁制的马头,人们才愿意去使用汽车。
我们无时无刻的都到了身边人的影响,也无时无刻地在模仿着我们身边的每个人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去进行某一些选择,而不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比如,我们在上淘宝的时候总会去搜销量第一,而不是质量第一。因为人们总是通过和自己相似的人买了什么东西,去判断一个东西。精神上我们总是在模仿着别人,现在人们总是在强调要独处,所以都变得喜欢独处了。总是在反对合群,所以就不再合群了。
在精神上的模仿是比物质上的模仿更感到令人恐惧的一件事情。物质上的模仿只是你有没有这个东西,精神上的模仿是让你变成不是你自己。
精神上我们一直在模仿着别人,这是人的本能,同时也是人的弱点。当一个时代呼吁什么,而人们就去模仿什么,这可能会让人从思想上变成任人宰割的鱼肉。就像《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一样,活在别人给你设定好的世界里,别人在观看着你的一生。
追崇时尚,追崇热点是好事。从精神上模仿别人也是一件好事。但不要忘记:模仿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真正的学习是模仿完别人之后的思考,模仿后还得要有自己的创造,“create in youself”。
深度的思考,深入的读书,一书一世界。我是深度读书,公众号:深度读书了吗(shendudushu),欢迎你一起来思考这个世界!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篇八
“模仿”在现代社会看来,是一个贬义词。从“make in China”到“cerated in China”。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而我们仅仅只是物质创造上要强调创新,在精神创造方面却在一直在模仿着别人。
模仿、随波逐流、与众不同、相似却不同。一路过来,人类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什么会这样?《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这本书中介绍了模仿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给和你聊天的人增加好感、给人带来身份感、让别人喜欢上自己,这些都是模仿带来的好处。但,同时我们又在鼓励创新,这看起来是不是矛盾呢?并不会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这本书的作者是乔纳·伯杰,沃顿商学院的市场营销教授,《疯传》这本书也是他的著作。这是位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教授,琢磨消费者,琢磨人的科学家。
在《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这本书中,乔纳·伯杰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模仿这件事情。第一,是模仿。第二,是随波逐流。第三,是与众不同。第四,是相似却不同。
模仿,分为物质上的模仿和精神上的模仿。物质上的模仿是别人有什么东西,我也要有什么样的东西,这单纯满足的是人心理上的需求。精神上的模仿是别人过这个节日开心,我也要过这个节日让自己开心。别人看了这本书收获了很多知识,我也要看这本书来收获知识。精神上,我们一直都是在模仿着别人。
本质上而言,模仿是一件好事。人起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习说话,学习走路,都是一种模仿。当一个人和你有相同的动作的时候,会对这个人产生好感。乔纳·伯杰做了一个男女约会的调查,结果显现:说话方式更接近对方的闪电约会者,想要二次见面的概率会比其他人高三倍。
你现在的另一半真的是你的灵魂伴侣吗?未必是。想象当你一天中,见到一个人三次的时候,你对这个人是不是有莫名的亲切感。人会有一种感觉,原来她也在做这件事情,和我一样。这是因为模仿背后所带来的亲切感,并不是因为她是你灵魂伴侣的原因。
与众不同,人们总是会追求跟别人某方面的不同,以显示自己身份的特殊。这也是星巴克的咖啡卖那么贵,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去买的原因。星巴克会在咖啡杯上写你的名字,让你感觉自己很独特,给你一种那是单独属于你的杯子。
随波逐流,这是一个与与众不同相反的词。其实它们背后的东西是一样的。为了想要找到某种身份归属感。就像之前民谣很流行的时候,大家每个人都在听民谣,这时候要是有朋友在问你最近听什么歌,你说的不是《成都》这首歌的话,等于在告诉身边的朋友一种我们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相似却不同,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人们总是在追求新的东西,但同时又恐惧着新的东西。举个例子,汽车刚开始出现在美国的时候,美国人害怕汽车这种东西,认为它没有马拉着,怎么够安全呢。最后就在汽车上放了一个铁制的马头,人们才愿意去使用汽车。
我们无时无刻的都到了身边人的影响,也无时无刻地在模仿着我们身边的每个人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去进行某一些选择,而不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比如,我们在上淘宝的时候总会去搜销量第一,而不是质量第一。因为人们总是通过和自己相似的人买了什么东西,去判断一个东西。精神上我们总是在模仿着别人,现在人们总是在强调要独处,所以都变得喜欢独处了。总是在反对合群,所以就不再合群了。
在精神上的模仿是比物质上的模仿更感到令人恐惧的一件事情。物质上的模仿只是你有没有这个东西,精神上的模仿是让你变成不是你自己。
精神上我们一直在模仿着别人,这是人的本能,同时也是人的弱点。当一个时代呼吁什么,而人们就去模仿什么,这可能会让人从思想上变成任人宰割的鱼肉。就像《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一样,活在别人给你设定好的世界里,别人在观看着你的一生。
追崇时尚,追崇热点是好事。从精神上模仿别人也是一件好事。但不要忘记:模仿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真正的学习是模仿完别人之后的思考,模仿后还得要有自己的创造,“create in youself”。
深度的思考,深入的读书,一书一世界。我是深度读书
公众号:深度读书了吗,欢迎你一起来思考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