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大全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2 03:10:57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22 03:10:57   小编: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描写俄国贵族社会生活和战争中人性的作品。小说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展现了不同阶层人们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情感纠葛。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作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引发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思考和感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一)

#1900:纪念马洛伊·山多尔#“新闻写作十分诱人,但我认为,在任何一家编辑部都派不上用场。我想象的新闻写作是一个人行走世界,对什么东西有所感触,便把它轻松、清晰、流畅地写出来,就像每日新闻,就像生活……”如果马洛伊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定天天发微博~~~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二)

1.《战争与和平》,如雷贯耳的世界文学名著,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

2.全书约127万字,是我读完《资治通鉴》以来读过的最大部头的书。打开巨著并不容易,一般要看能否跨过第一章。对本书而言,等穿越过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那枯燥乏味的宴会,你会发现一幅广阔的社会图景向你徐徐展开。

3.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1805到1820年,分为四卷和一个尾声。其中着墨最多的是1805年,1809年和1812年。其他部分则一笔带过。

4.十九世纪初,拿破仑正如日中天。他攫取法国权力之后,南征北战,逐步征服了多半个欧洲大陆。1812年的法俄之战是这段历史的转折点,该战以拿破仑的溃败结束,进而动摇了他的统治。他最终被流放小岛。欧洲列强遂于1815年召开著名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以均衡为鲜明特色的维也纳体系。这是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

5.1805年,战争与和平相互交织。战争发生在俄国国外,和平在国内。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贵族们流连于各种各样的聚会。皮埃尔继承了老别祖霍夫伯爵的地位和财产,从一文不名的私生子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富家公子。安德烈试图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却在一场战役中受伤被俘。罗斯托夫家族虽然经济上日渐窘迫,但尼古拉,娜塔莎,索尼娅等年轻人青春洋溢,初恋在成长,未来一切可期。

6.变身富豪的皮埃尔一下子成了社交的中心,他也曾醉心于大家的奉承,并娶了社交名媛埃莱娜为妻。但是很快他厌倦了这种生活,试图寻找什么更有意义。他在导师巴兹杰耶夫的影响下,加入了共济会。

7.安德烈的妻子死于难产,而他受伤被俘后开始怀疑战争怀疑世界,于是他回到自己庄园不问世事。在1809年,他遇到了充满活力的娜塔莎,并爱上了她,俩人订婚,生活又重新充满希望。

8.娜塔莎眼睛闪闪发亮,炯炯有神,嘴角上扬,是个漂亮的鲜艳夺目的充满热情的女孩子。似乎所有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美好的。然而,就是这样天真可爱的人,还是要付出代价才能真的长大。她和安德烈订婚之后,遇到了邪恶的阿纳托利,被他的花言巧语诱骗,差一点被拐跑。安德烈怒不可遏,娜塔莎心如死灰。

9.1812年到来了,法俄战争的爆发和进展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皮埃尔没有离开陷落的莫斯科,最终被俘,过了几个月的俘虏生活。期间经历了死亡的威胁,认识了普通人普拉东,逐渐明白了自己内心的追求,人生上了一个大境界。与此同时,他那个社交名媛妻子也在战争期间突然死掉了。

10.安德烈为了抗击法国人,再次入伍,在波罗金诺会战中被炮击受了重伤。虽然,他在后勤医院的手术室看到被炸断腿的诱骗娜塔莎的阿纳托利;虽然,他在后撤的途中遇到了娜塔莎,并互相谅解。但是,上帝并没给他继续生活下去的机会,他最终伤重病发,离开人世。

11.安德烈的死,像突然降临的寒潮,快速将全书拖向结尾。似乎没有什么缘由,法国人突然放弃莫斯科,迅速溃败。皮埃尔被解救,回到莫斯科。再次遇到娜塔莎,皮埃尔一直单恋娜塔莎,现在两人坠入爱河,全书走向尾声。

12.在尾声,倏忽之间,七年过去。皮埃尔和娜塔莎结婚,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和安德烈的妹妹玛丽亚结婚,两家都努力生活,日子平静而幸福。皮埃尔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团体,试图推动俄国变革,而曾经在军队供职效忠皇帝的尼古拉激烈反对。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安德烈的儿子尼科连卡也长大了,开始想着,要像他父亲一样,勇敢坚定,成就事业。

13.就情节而言,该书在主要故事和人物上叙述流畅,转换自然,阅读体验非常好;而涉及到拿破仑和亚历山大等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及其议论时则感觉比较沉闷,所以读书笔记也没办法留更多给这些历史人物。只是,看到库图佐夫的死,还是体会到了一丝飞鸟尽良弓藏的凉意。

14.书中有很多议论,可以看出,作者觉得,历史是偶然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他也不同意伟人和领袖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15.我读的是张捷翻译的译林出版社的版本。我觉得翻译的很好,也曾经在图书馆翻过草婴先生的版本,感觉后者还是差了一些。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三)

山多尔是继村上春树和普鲁斯特之后第三位进行主题阅读的作家,看大师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人一生是否只能讲好一个故事?大众因叙述的风格和内容将山多尔与茨威格和普鲁斯特相提并论。对比来看,茨威格更擅长对女性心理的拿捏,以伪装成独白的形式讲述那种积蓄已久的激情急于寻觅出口释放的慌张和懊恼。比起茨威格弥漫的情感,山多尔的文字更多了内心的探索和精神分析,语言风格更考究,带着庄严和冷酷的骑士风度,眷恋着逝去的帝国时代和贵族品德。如果说普鲁斯特在文学殿堂的构建中代表着最后的贵族,那么山多尔则填补了其中市民阶层的空白,最后的布尔乔亚…

人的一生不仅有物质的命运还有精神生命的自然展开,在《一个市民的自白》中,山多尔袒露他很幸运地在歌德和卡夫卡那里找到了精神的家族,尽管他们的影响并没有直接体现在他的文字上,却赋予了他赖以远行的精神食粮。山多尔和普鲁斯特都是极其享受内心生活的人,与其说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如说是活在自己的时间里,毕竟,流浪的人只能在时间中避难。《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一座普鲁斯特用文字搭建的大教堂,穹顶辽阔而崇高,饱含了人类以来所有的思绪情感,漂浮于人类思想的云层之上熠熠生辉。像随着文中的少年做了一场漂浮不定的梦,所有的回忆在一口小马德莱娜点心味觉冲击之后层层迭来,释放出整个宇宙。淹没在普鲁斯特的意识流之中彷佛可以让时间变慢,让情绪沸腾,即使现实的指针还在毫不妥协地前进,人好似进入一种漂浮的悬停状态。而山多尔则要严肃得多,就内心的刻画而言其实更像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更多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带着强烈的现实心理分析,仿佛作者游离于身体外旁观着自我。他内心审慎、恪己自律,用言行践行着自己的品格,用凯尔斯泰的话说是“一种将自身与所有理想息息牵系的人格。”

山多尔说作家只能通过写作净化自己,而事实上作家唯一能准确描绘的也只有自己。你可以在作者所有的作品中追踪到他心灵的足迹,跟他体会同样的脉搏,感受他的悲痛、激情、跳跃和欣喜。

《反叛者》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描绘了山多尔的童年和青春期。“一个人生命画卷将如何展开仅仅取决于一次伤害就像一个感染源诱发出的所有疾患。”山多尔的童年曾经在某一段时间是孤独的,这或许是他“无家感”的最大来源,是他成年以后流浪倾向会突然爆发,既无计划也无目的地出游几个月的诱因。但是山多尔并没有沉浸在这种佛洛依德式的归因之中,精神分析只是教会人更为单纯而有耐心地活着。山多尔将青春期的小集体视为家庭生活缺失的补偿,孤独感和失落感让那些同龄人急于得到集体的归属感,因此容易出做危险疯狂的举动来表达对现实规则的反抗和角色认同。诡异的是年少时期那些引诱人迷失的小集体领导人和成年后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并非聪明,却具有狂热特质的个性魅力使得富有学识的人自愿臣服。富恩特斯生命尽头之年在《我相信》里说,友谊是家和外界间伟大联结的开始,家庭和朋友间的不同、分歧或是相似,决定了我们人生的矛盾之路。山多尔将友谊视为严格的人类法则,超越爱情的存在。《烛烬》和《一个市民的独白》不止一次提到这种从童年就开始的纯洁的友谊,将对友谊的背叛理解为不可避免的阶层嫉妒和时代道德信仰的坍塌。

山多尔相对于其它作家最大的不同是始终将阶层差异引入思考并贯彻所有作品。世间不止有贫穷和富有,其间还有很多精细的亚层,正是这些亚层将人分成两类的另类性。“大多数的婚姻都不美满,夫妻俩都不曾预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什么将他们分裂成对立的两派。他们永远不会知道,破坏他们共同生活的潜在敌人,并不是性生活的冷却,而是再简单不过的阶层嫉恨……”女子为了试图跻身“出身高贵”的男子的阶层而展现自己阳光的一面,回到家里后会为自己遭受的某种内心伤害毫不妥协地报复对方。山多尔市民阶层的爱情故事里所有的矛盾的根源似乎都来源于此,我们信赖“同类”但却又总是不可思议地寻找着“另类”。“也许世界的造化和生命的更新需要一种相互寻找的应激状态,而这种应激状态产生于愿望和节奏截然相反的人们之间.”山多尔的婚姻是极其幸福的,他们来自同样的阶层,有着同样对现实反抗的叛逆,罗拉在山多尔神经症敏感期不时发作流浪出逃后予以包容和理解。山多尔对罗拉的告白也特别有意思,山多尔说对罗拉谈不上爱,就像肝脏、肾脏一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谁会对自己的肝脏说我爱你呢?或许契合度太高的爱情本身就是孤独的诅咒,山多尔在罗拉死后不久也开枪自杀了。亲人的不断离开是山多尔一生中逃脱不掉的阴影,父亲、早夭的孩子、弟弟妹妹、养子、罗拉,最后孤单一人。人在经历巨大悲痛之后并不会因此仁慈,只会麻木冰冷只想报复所有人…最后看透生命归于平静,“真相就是,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心灵秉性和命运蹉跎而责难任何人。”“不得不接受,这就是秘密。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人不可能成为其他人而活着,不得不接受我们的欲望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彻底的回声;不得不接受我们所爱的人并不爱我们,或者并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爱我们。我们不得不接受背叛和不忠,这是人类最难完成的重任之一;不得不接受另一个人在思想或性格上的出类拔萃。”在《分手在布达》中有一段特别令人心酸,法官美满的家庭里有罗拉一样的妻子还有两个孩子,关于孩子生涩的描述永远是是山多尔的隐痛,也是只有在作品里才能实现的愿望。

山多尔的爱情观也特别理性,普鲁斯特则倾向于情感的缓缓道来直至倾吐真相:爱情就像身体会以同样的方式患上感冒一样,人也会轻易地宿命似的爱上同样的人,仿佛世间所有的爱情都是不断的变调和重复。《分手在布达》和《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都曾讲诉一场用生命做注脚的暗恋,“在尘世的喧嚣中与某个人相遇了,灵魂跌跌撞撞地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她无法痊愈了。”不同的是,在《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中,终于和暗恋已久的女仆人在一起后才发现真相,真爱根本就不存在。并不存在那么一个确切的、独特的、神奇的人满足你所有的期待,只有那么一些人有那么一丁点部分是对的,带着所有的元素、光芒和琐碎…人对真爱的执着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在生命中的某一刻轰然点燃最后燃烧至死的激情。

叔本华说只有极度的悲观主义者才能做到乐观。“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依旧还在,即使在现实中已经消亡。它还在,因为我向它许下过誓言。这就是我能说的一切。”这也是山多尔作为最后的市民阶级最后的布尔乔亚对那个时代信仰的允诺。

旅行,这也是宿命——我从这里开始,或许也在这里结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