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锦集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8 16:10:27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18 16:10:27   小编:

《致电蜃景岛》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主人公在迷失和孤独中找到了蜃景岛,通过一场电话,他和一个陌生女子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心情。两人在对话中找到了共鸣,帮助彼此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这个故事温暖而感人,让人感叹爱是无处不在的。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充满了那种生命破茧而出相纠缠的力量感,捕捉到时代洪流中微小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似乎也引起了作者的共鸣,那些在宏大叙事里被牺牲掉的小狗(航天实验中被选中的绝命之旅),昆虫标本的不完整映照着人心的完整(某些标本的完整所使用的是残忍的手段),也正是作者所珍视的,但是文本看起来没有音乐那么挥洒倾泻,当然15万字的小说肯定没有一段十分钟的音乐来得浓缩,但也是作者不愿意沉溺于一种沉重,就像少年的悲喜大部分都是即时挥发的。作者用一个个短篇小说式的章节,用雾岛的风物和奇特的幻想稀释了文本背后的沉重,甚至不时使用的沪语方言给小说增添了市井的轻盈。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二)

作为青年作家的第一本长篇,确实带有浓郁的个人特征捉人眼球(没入门的人实名羡慕)。《致电蜃景岛》整体而言是一本不错的处女作,孕有作者对“童年对人的影响,成年人与儿童对社会记忆的差异,一个人的童年回忆在时过境迁下的变化”等思考。故事氛围有些像《宇宙探索编辑部》,看似朦胧却内含秩序,这应该得益于作者对天文学的喜爱。 但另一方面,作者用词也受到这份喜爱的影响,对于一些描写的表达,更倾向于用“专业名词”去解释。且不论本人的文盲程度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阻滞,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种表述是否合适本人姑且存疑。以及中间篇幅对性关系的描写有着比较重的“青春文学”痕迹(甚至一度有青春伤痛的味道),我认为这点可能和本书其他部分存在一定割裂感。哪怕是作者真实的体验,我也肤浅的认为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但总结来说《致电蜃景岛》确实做到了一个青年作家处女作该有的一切要素,青涩,自我与思考。作家嘛,总归是在写自己。作者栗鹿在成年之后诚实地回忆了童年时的自己,这本来就不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三)

雾岛对我来说,对所有人来说,是玩乐的地方,那里是我的故乡,充满了美好的回忆。那里有小时候的玩伴,美丽的风景。 少年的黎是维回到故乡,和苏夜安彼一起玩。这里大部分描写了雾岛上诡谲的风景和各种人情世故,家里也是隔三差五来上几个亲戚。可是有一天安彼却离奇失踪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大家默默接受了她可能已经死了或者离开了雾岛。然而有一天,她突然地出现,带着多年之前的模样。 “你会不会忽然地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我会带着笑脸,挥手寒暄,和你坐着聊聊天。”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带着十年前的样貌的安彼,说实话是很吓人的。那么她究竟是真人还是海市蜃楼般的景象呢?真人的话不太可能,毕竟谁也不能青春永驻,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是幻觉还是我的想象。 作者描述了很多关于雾岛的景色,加上科幻的色彩,过去与现在的穿插,让人难以从一个维度立马适应另一个维度的节奏。感觉像是思维的一种跳跃。我们自己也有时会这样。打个比方,你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你看到一些景物或者人,你会觉得这个好像在哪里见过,要说具体在哪里见过,却又回答不上来,但确信自己这个地方并没有来过。 消失了十几年的人突然出现,是有人别有用心还是真的远离这里,主要是仍旧带着当初的容颜,这就十分可怕了。一切远去,心里空落落的。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四)

这本书和曾看过的《隐秘史》同为获得凤凰文学奖作品,甚至两部作品在叙述方式、结构与主题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本书的书名和腰封都有一定程度的“泄漏”故事的重要结构,它不是个悬疑小说倒也无妨。最后一节名为重叠,揭开真相的同时让整个故事提升了一个境界。如果书评区的作者访谈和故事诞生能放到书中就更好了。

“梦境随着成长止步不前”,黎是维的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故事发生在有四五个小镇的雾岛上,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平铺几个孩子的成长,像菌子成精、苏夜被鹅打、埋葬麻雀、路边嗑药男这些情节不清楚传达出什么内容,对孩子们的成长又有何影响。从太奶奶想吃水晶桂花糕到太奶奶离世,9岁的安彼失踪家族逐渐分崩离析,雾岛与洞逐渐脱离实质成为意象,“雾中只是幻想,就像海市蜃楼,一个回忆与梦想混杂的隐秘世界”这设计的想法足够精彩。

故事的描写会让我感觉十分用力,像写路边的梧桐树要说“即使秋天狠心修剪,来年也会遮蔽天空。” 还有95页,提到轮船,突然开始解释名词追溯历史……描写岛上荒凉的时候说“晚上机关枪都扫不死人”也有点太大开脑洞了。看有人对角色行为进行评判,也想到关于小岛上人与城市中人的根本思想逻辑区别,先不展开讲了。

总而言之这本书还是给我比较强的排斥感,就像网上总会看见一些上海本地人带有的一种高傲,套上外封时才知道作者栗鹿本身也是上海的人,她在故事里放了太多看似高级的东西却没有融合,像是数学的拓扑与分形、艺术cult电影、偏冷门的著作小说、小众音乐,无不体现了她爱好之雅,也可能是受此影响写就了这本小说。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五)

一本好书从简介开始,这本书真的不能当做悬疑文来看,这是一本文学小说。简述起来就是,黎是维和几个小朋友在雾岛相识,一起冒险,长大后各自分开努力,最后又团聚在雾岛。

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守夜的孩子,讲述了大家的小时候,重点人物黎是维、苏夜和安彼,大家一起在雾岛开开心心的玩耍,伴随着各自的奇遇,让故事紧张而又刺激。安彼的失踪,更加为这个这座小岛披上了更加神秘的外衣。 第二部幽灵凉夜,讲述了黎是维、苏夜和顾黎三人成长后的情感经历,穿插着人物之间的小故事,爱恨纠葛,直呼城会玩。 第三部永劫,或瞬息,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雾岛的谜团在此拨开云雾。

全篇最大的疑问:安彼是生是死?看完全篇,我觉得安彼的生死已经不重要了,她是雾岛,亦不是雾岛。作者以雾的形式,把人们的欲望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以梦为载体,把人们紧系在一起。处处充满了疑问,也处处充满了惊喜。

作者的脑洞让我叹为观止,文笔十分细腻,我看的书有限,这本书着实是让我看得欲罢不能,一口气把全文读完,细节处更加是细品仔阅,很多的事情或许我巴不得让作者多写写,我爱看!有幸看到这本好书,读起来无困难,随便学习了几个生僻字(箴 zhen 䴟huan 岑cen 埠bu)。 好书,一定不能错过!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六)

《致电蜃景岛》那个雾岛,十年前与十年后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不过是家乡的物是人非。

♣“我们是否有勇气,与不安的过去重逢?

过去的雾岛,是孩子们的快乐源泉,爬树,那孃孃之间的互相照顾,这一幕幕都不过是最普通的家事罢了。但是,回忆起来却又是弥足珍贵。

没有失去,没有过去之前,只在当下时,永远也不会发现现在的自己,现在的家乡是多么的可贵。

安彼失踪了,所有的亲戚关系在此刻开始断裂,一切的各奔东西也从此刻开始。

情感崩塌,似乎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不愿意再去接触的点,雾岛,变得有些阴霾了。

十年后,安彼回来了,却是十年前不变的模样。他们都回到了家乡,但接受的确是“死亡”通知书,他们都明白这个结果与现如今的家乡是一个已经无法再次跨越回到最初。即使安彼身回,她们与他们再回不到过去。

“书封面虽然说写给少女时代和家乡的情书”但是,似乎以黎是维来写的更多,在书中没有主角,就看我们读者怎样看待书中的故事。从孃孃的独立女性的生活,再到爱爬树的夜姑娘与黎是维的情感故事,这一段的女性故事,是女性独立的体现,是告诉我们的不需依靠。

说在最后:安彼代表的是“变化”,代表的是“逝去”,代表的也是“新生”。

读到结束,我也有些许疑问,对于给家乡的一封情书,具体是表现在哪里?读到最后都没能理解,读到深夜也没有能琢磨透。难道是那童年的快乐?是那小岛上的一件件回忆往事吗?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七)

《致电蜃景岛》出现又离开 梁博像极了这场雾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我存在于我的存在。大家好,我是阅读者“时寸光”,享受读书时光,分享此刻书趣。

少年黎是维的世界跟雾岛一样迷离,我真的没能够看清楚他这个人。但是《守夜的孩子》篇章中的小小少年,还是很吸引人。一只鸟死了,孩子们挖个土坑准备埋了它。又觉得鸟儿闭着眼,很像一个玩具,不舍得扔。一边又担心要是填的埋掉它,它要是复活了怎么办?黎是维展现了温暖的一面,他在落土前叫停了小伙伴们,然后摘下一片鲜亮的南瓜叶和几朵菊花盖在小鸟身上。这么暖男的小男孩,长大了跟女朋友那么疏离,说分手就分手,说消失就消失,没有寻找没有挽回没有深情的一面。

大雾弥漫。所有的人、所有的过去、所有的记忆,笼罩着整座岛屿……人通常不自知,但是旁观者也未必看得清。我有时候也纠结,真相到底重要不重要。比如职场中的许多真相,要不要解释,要不要寻找。还有黎是维人生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真相:安彼失踪了,她到底怎么了?安彼是他儿时的小伙伴,但是岛上发生了奇异事件,安彼消失了。这件事在少年黎是维的心中生了根,他不知道为何安彼消失,他也不知道如何寻找。那时候他太小,也不太懂,而整件事大人们开始绝口不提,好像安彼的出现又离开,被人们淡忘了。又好像因为这件事,全家人的关系都发生了本质变化,再也不那么热络了。

黎是维和苏夜在船上偶遇,约定再次回到雾岛,寻找这个令大人们缄默不语的、有关安彼的秘密。可是黎是维不知道,有时候秘密就是伤疤,揭开会痛,会直面斑剥人生。

如果出现又离开,像一首诗,还可以品味。然后等到黎是维长大成年,重回蜃景岛,他才发现那不是一首诗,不是简单的离别,是永远的未知。在他此后的人生中,谈恋爱,结婚生子,都淡若白水,没有什么深情可言,流于表面,甚至流于身体的感受。出现的,离开的,都像风,说走就走。“我喜欢你,就像风走了八百里,不问归期”,这样的感情在黎是维的世界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只在安彼那里出现过一次,再也无法体验。男人至死是少年,喜欢少年黎是维,长大后的他太过冷漠

某年夏日,少年黎是维回到故乡雾岛度过暑假,这里住着他的太奶奶、两位姑姑、表兄妹,以及邻居兰婆和玩伴苏夜。一个岛上夏夜的故事散点式展开,所有涉入者的人生如同光线般向新的角度再次折射。千禧年到来前的最后一周,九岁的表妹安彼离奇失踪。孩子们渐渐长大,生命的轨迹不断交叠又离散。多年后的一天,安彼却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仍是当年的模样。黎是维和苏夜在船上偶遇,约定再次回到雾岛,寻找这个令大人们缄默不语的、有关安彼的秘密。

我是时寸光,温和又凶猛,孤独又灿烂。想写更多字,照亮自己,也留下遗憾。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八)

《致电蜃景岛》出现又离开 梁博像极了这场雾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我存在于我的存在。大家好,我是阅读者“时寸光”,享受读书时光,分享此刻书趣。

少年黎是维的世界跟雾岛一样迷离,我真的没能够看清楚他这个人。但是《守夜的孩子》篇章中的小小少年,还是很吸引人。一只鸟死了,孩子们挖个土坑准备埋了它。又觉得鸟儿闭着眼,很像一个玩具,不舍得扔。一边又担心要是填的埋掉它,它要是复活了怎么办?黎是维展现了温暖的一面,他在落土前叫停了小伙伴们,然后摘下一片鲜亮的南瓜叶和几朵菊花盖在小鸟身上。这么暖男的小男孩,长大了跟女朋友那么疏离,说分手就分手,说消失就消失,没有寻找没有挽回没有深情的一面。

大雾弥漫。所有的人、所有的过去、所有的记忆,笼罩着整座岛屿……人通常不自知,但是旁观者也未必看得清。我有时候也纠结,真相到底重要不重要。比如职场中的许多真相,要不要解释,要不要寻找。还有黎是维人生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真相:安彼失踪了,她到底怎么了?安彼是他儿时的小伙伴,但是岛上发生了奇异事件,安彼消失了。这件事在少年黎是维的心中生了根,他不知道为何安彼消失,他也不知道如何寻找。那时候他太小,也不太懂,而整件事大人们开始绝口不提,好像安彼的出现又离开,被人们淡忘了。又好像因为这件事,全家人的关系都发生了本质变化,再也不那么热络了。

黎是维和苏夜在船上偶遇,约定再次回到雾岛,寻找这个令大人们缄默不语的、有关安彼的秘密。可是黎是维不知道,有时候秘密就是伤疤,揭开会痛,会直面斑剥人生。

如果出现又离开,像一首诗,还可以品味。然后等到黎是维长大成年,重回蜃景岛,他才发现那不是一首诗,不是简单的离别,是永远的未知。在他此后的人生中,谈恋爱,结婚生子,都淡若白水,没有什么深情可言,流于表面,甚至流于身体的感受。出现的,离开的,都像风,说走就走。“我喜欢你,就像风走了八百里,不问归期”,这样的感情在黎是维的世界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只在安彼那里出现过一次,再也无法体验。男人至死是少年,喜欢少年黎是维,长大后的他太过冷漠

某年夏日,少年黎是维回到故乡雾岛度过暑假,这里住着他的太奶奶、两位姑姑、表兄妹,以及邻居兰婆和玩伴苏夜。一个岛上夏夜的故事散点式展开,所有涉入者的人生如同光线般向新的角度再次折射。千禧年到来前的最后一周,九岁的表妹安彼离奇失踪。孩子们渐渐长大,生命的轨迹不断交叠又离散。多年后的一天,安彼却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仍是当年的模样。黎是维和苏夜在船上偶遇,约定再次回到雾岛,寻找这个令大人们缄默不语的、有关安彼的秘密。

我是时寸光,温和又凶猛,孤独又灿烂。想写更多字,照亮自己,也留下遗憾。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九)

文/望月听雪

读栗鹿的文字,总会陷入一种现实与虚幻的迷茫之中,清新如细水长流般的平常生活,却处处隐喻着无边的迷茫,对于生命的起源与终点深层的思考,对于穹顶之下如井底之蛙的人类已经无法想象的宇宙之大,时空之沙流过千年,渺小短暂的蜉蝣人生真是如沧海一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一说雾岛仿若世外桃源,字里行间悠然道来童年少年的生活,燃着烟火气,温馨中透着“遗世而独立”的味道,亦是作者“给自己的少女时代、给自己的家乡的一封情书”,处处透着崇明岛的风土人情,那个年少时光的缩影。在水一方之小岛,“潮涨潮落的海水,雾水萦绕的清晨,浓雾深处传来的鸟啼,暗夜里蟋蟀、青蛙等动物的鸣叫,海风吹拂着的稻田以及夏夜聚在院子里聊天......”“这是栗鹿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自然也像风像雾一般滋润着她的成长,滋润着她的写作。”每个作者的作品里总会透出她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周遭环境的风物,“她自小生活在地面环水的崇明,她见过林中的月光,湿地里的鹤群,风雨之中,她看到了这自然中包裹的美好。”“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派岁月静好的静谧夜色,仰望星空,月如钩,星辰大海,遥遥微光,与我同行。

然,再幸福的时光也不能掩盖生活的苦难,这个书名原本的名字是“沉溺于雾”,沉溺于雾中或隐或现的谜团与悲凉,“为了治好我姐妹的日夜颠倒症,外婆听从邻居的建议去问仙。仙人寻常样子,像个教书先生,挥手写了个方子:家有夜啼郎,家住雾岛街。又小小的写上生辰八字,嘱咐外婆把药方贴在离家最近的公厕里。后来干脆取了方子上的夜啼郎作名字。苏夜啼?爸爸怕她上学后贻笑大方,于是就叫苏夜。娘娘失去了一个小囡,年纪和苏夜差不多。小囡那丁点大的坟就蜷缩在海边。妈妈流着泪,说等有机会,要去看看娘娘的小囡。一听到海边,苏夜以为不远,便说她也要去。崇明人习惯把江叫作海,反正那里也是长江的入海口,江海混流,江边也便是海边。她并不知道娘娘的孩子因车祸去世,埋葬在遥远的香港浅水湾。”那么遥远的地方埋着未长大的骨血,是一种怎样凄凉的心境,“今夜扁舟来决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一说雾岛如落在地上的“天空之城”,梦境错乱的现实空间,仿佛看到了《阿凡达》里面那种飘忽在空中的岛,悬浮岛,掩映于茫茫雾中若隐若现,倒不是雾岛终日大雾弥漫,而是一个隐喻,因了安彼的魔幻性与神秘性,因了“所有的人、所有的过去、所有的记忆,笼罩着整座岛屿。这濛濛浓雾,不禁让人想起了乔伊斯在《死者》中那场笼罩整座都柏林的茫茫白雪。”雪在《死者》中反复出现多达25次左右,“纵观故事中的‘雪’和雪景,时而给人以寒意和冷意的感觉;时而让人感到雪能净化空气,洗涤心灵中的尘埃;时而暗示雪是春天的使者,因为融化的雪可以滋润大地,孕育生命。”而对于《致电蜃景岛》里最神秘的人物——安彼之描述,在故事落幕之时,“蜃景岛不再是地理意义上客观存在的某个岛屿,而是扭曲成了苏夜和安彼的化身。”“一个在记忆中不断折叠的岛屿,在记忆中收容情感的瞬间光影。”

读栗鹿的故事,有很强的共情感,不知不觉中即被带入自身的回忆之中,守夜的孩子,黎是维、苏夜、安彼,娓娓道来他们的童年,于是便掉进童年回忆的陷阱,曾经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生活的轨迹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到了这个站点,才能真正体味长辈曾经经历过的如是心声......曾经盯着那种立体图画和小伙伴们比比谁真正看到了真实存在的图案;曾经在刚学会骑车时候便尝试着各种杂技,脱把骑车因了自己学不会,于是很羡慕凛冬里街上脱把、手插裤袋骑行的少年,吊儿郎当却又很潇洒,“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是经历过没有大桥的摆渡年代的,崇明岛如是,江南到江北跨越长江之旅亦如是,记得小时候去江北坐的接驳船,汽车是直接开上去的,如同诺亚方舟一般,一辆辆停在甲板上,到了对岸,再开下去,如今高铁网纵横,高速高架飞跃南北,再也看不到那种慢悠悠摆渡到对岸的老式船坞了,但慢有慢的乐趣,鸿雁传书的等待变幻成巨大的惊喜,“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笔者另一篇文中,《所有罕见的鸟》,如是写道:“以身外身,做梦中梦。描绘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孤岛时刻。关于死亡与新生,关于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衔接之处的巨大时空。”这些字句在这个故事中也是无比适用,我们回到故事伊始,“某年夏日,少年黎是维回到故乡雾岛度过暑假,这里住着他的太奶奶、两位姑姑、表兄妹,以及邻居兰婆和玩伴苏夜。一个岛上夏夜的故事散点式展开,所有涉入者的人生如同光线般向新的角度再次折射。千禧年到来前的最后一周,九岁的表妹安彼离奇失踪。孩子们渐渐长大,生命的轨迹不断交叠又离散。多年后的一天,安彼却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仍是当年的模样。黎是维和苏夜在船上偶遇,约定再次回到雾岛,寻找这个令大人们缄默不语的、有关安彼的秘密。”过去是一道枷锁,困住了少年们的心,无论走过多少路,无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总有个声音回荡在心间,叫嚣着要回去探寻当年的谜团。“一个迷宫式的岛上夏夜,一段昆虫鳞翅般的成长秘辛。在雾岛,人们之间的梦是会互相传染的。我们是否有勇气,与不安的过去重逢?”

从小生活的崇明岛在栗鹿的笔下化身为雾岛,弥漫着大雾的浮岛,上演一场回忆、梦境、现实的谜之剧场。“在优美、崭截,甚至有些致幻的背景中,栗鹿用写实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少年与他的附近生活共同铸造起的长达十多年的生命隧道。”“如果能回到过去,你是找自己还是找记忆里的那些伙伴?”当少年历经千帆,归来还能仍是少年吗?当内心干涸,是否便没有了眼泪?“梧桐树三更雨,点点滴滴到天明。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金色琴弦微信公众号同文链接

《致电蜃景岛》读后感(十)

大约在两年多前,我有幸陆陆续续读到这本书的一些章节,那时还叫《沉溺于雾》,故事版本也有所不同,那算是1.0,现在则是2.0,而且中间估计还有一些我不知道的小补丁吧。这几年也是内心动荡的几年,很多在乎的不再在乎,很多熟悉的变得陌生。在这一切将要或已经消散的迷惑感中,今天收到这本书,起码能确定对这部小说的感觉是不变的,纸页哗啦的翻动像一个开关,联通线路打开当初的相关记忆。

怎么说呢,《致电蜃景岛》犹如穿透时间的听筒,连接两端,让我致电当初读过零散的电子文档的自己,进行一种博尔赫斯式的对话。

“喂喂,在吗?”

“在。有事?”

“这么冷淡?没事就不能找你?”

“也不是,就是……你找我准没好事。”

“你也太小人之心了。”

“说错了吗,你这货总是绝望的时候想到我,你悔不当初,所以把身在过去我拉出来批判一番,觉得是我的偏激害了你,都是我的错,你把自己当成一个完美的受害者。”

“……,想骂你,不过算了,今天不是想说这个。”

“哟,这可真是罕见,你想说什么?”

“记得《致电蜃景岛》吗?”

“我刚刚看完。”

“哦,忘了时间差。感觉如何?”

“读的时候,这是将宇宙折叠装进书里的小说,一种微观奇迹,不过这个宇宙并不围绕群星运作,而是围绕心运作,大概如此的小说。”

“是啊,微观奇迹般的小说。”

“嗯,就这样吧,挂了。”

嘟嘟的掉线声,我愕然,再呼唤亦是徒然。

对《致电蜃景岛》的看法没变,因此,我把21年初跟作者交流时写的感想略加裁剪放置于此。倒不是出于偷懒,推倒重来再写一篇的力气也有,只是觉得这种不变比变——更能证明这部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2022.8.30 阴

由于考虑过多的缘故,无论读什么都是将其纳入已有的体系之中跟各种意义上的参照物进行比较,在一种紧绷、压抑的框架之下,这种状态必然是受到限制的。而这一次,我处在一种放松之中,每天睡前喝点热饮再读一部分,屏蔽脑海里一直困扰我的杂音。就像熄灭了其他蜡烛,仅持一根名为《致电蜃景岛》的蜡烛在幽暗的雾中独自前行,像高中时代那样彻底地沉入小说之中。当然,我并不想遇上安彼所想象的兽~~或者说“事物体”。

以前通常是类似于乘车或者至少跑步穿过小说,而这次,我选择时常驻足停留的散步。也因为如此,我这次没有错过一些之前错过的风景。我的抒发更多的是记录自己的阅读之旅,而非归纳、总结以及概括吧。在树上跳来跳去的苏夜让我想到《树上的男爵》。关于制作昆虫标本的部分,通常的死亡伴随着腐烂,而标本这一死亡却是一种不朽,我迷恋于这种看上去永恒的美感。在小说中,谈及白纸揉成一团再重新摊开的话语刺中了我,这个比喻比刀更为锋利,的确,人生可能像一张揉作一团再摊平的白纸,看上去恢复可是已经留下许多褶皱,残留了太多不可复原的痕迹。

在整个阅读中激烈的情绪浮动有三次,一次是读到“转来”时的发笑,因为我家乡的方言也是这么说,虽然那在小说中,并非幽默而是承载了许多伤感的词汇。另一次是读到黎是维陷入自己挖下的陷阱——那作为小说高潮的一部分,眼眶有点潮湿,但内心干涸的我最终没有流泪。第三次则是迟钝的大脑终于意识到安彼的失踪和阿锟——也就是徐隽的关联,那是一种渗入骨头的寒冷,联想到之前铺垫的一切。

好几次安彼说:“我忘不掉。”像电流般击中了我,勾勒的那种恶如一种毒在我心里发作,越是仔细想发作得越快……

此外,我最终读完深呼吸之后叹息,因为阅读像是在黑洞边缘徘徊,受到一股连光也无法逃逸的引力,当阅读结束时,感到的不是挣脱的轻松感,而是失去维系的怅然若失感。

书中那些对电影、作家的的看法消除了我对小说世界本就模糊的边界感,提到多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也好,提到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也好,仅仅知道《百年孤独》这个名字和一段简介便迷上也好,因为审美上的重叠,这是一种独特的愉悦。

一开始看到《致电蜃景岛》这个名字,并不觉得这比《沉溺于雾》更为契合小说意境,等读到这个名字来自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我才理解。是啊,致电蜃景岛是可能的……那潜行的、蠕动的、渗透的乃至吞噬的意识之岛,可以说这心灵的具象体是小说之核,我想在这部小说漫长的生长演化中从未改变。最终表达的内核觉得似曾相识,但是翻出小说《索里拉斯星》,电影《2001太空漫游》,塔科夫斯基的《潜行者》,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宇宙图书馆》……终究也只是似曾相识,那到底是属于作者的“雾岛”。

作者对梦的描写绝非单纯片面,她发掘了梦的不同层次,人与人乃至人与动物的梦境关联,这种连锁构成了隐藏在小说中的一张网络。在我看来梦是不受时空束缚的现实,一种不可能的可能,但我之前认为那是流散的、不可捉摸的。可是作者确实做到了,将梦编织出她所认为的形状,编织出行星那样自转与公转的完整体系。这无异于保存到了猫的脚步声、冰块的炙热、音乐旋律的颜色、棱形的疼痛……也就是说,实现了一种奇迹。

如作者所说,她已经把答案明明白白地揭示出来了,但我觉得,她已经给了所有读者一把钥匙,但不是直接给出箱子里的真相,以何种心境开锁这一步骤依然得由读者决定。通过苏夜的小说构思说明了两个灵魂却又一体的双胞胎,通过炼梦师的故事剖析了“雾岛”,还有年老的罗徙在图书馆那的讲解,以及在最后的部分——通过洞与岛屿融合的安彼,她具象化的意识体对薄弱现实的直接冲击。在凄迷的梦境重叠的末日氛围之中,安彼“转来”了,蝾螈、安彼的画本这些早已经出现的元素,包裹阿锟尸体的冰与之前的巨冰……一切竟是如此巧妙地关联起来。在整个篇幅之中,对阿锟的勾勒寥寥,这真是一种可怕的留白呐,我得自己回过头去重拾散落在各处的碎片——阿锟喜欢虐杀动物、阿锟在自渎、死去的阿福、去做保安的徐德宝是阿锟父亲……他带安彼去滑冰……最后得由我拼凑出安彼被他侵犯的事实……

安彼说:“我忘不掉。”

安彼说:“我忘不掉。”

安彼说:“我忘不掉。”

……

重复的简短话语,轻飘飘的,堆叠在一起,却在瞬间压垮无比复杂的东西,心。对冷酷的我而言,直白地陈述社会恶性新闻那样展现的话,无法那么触动我冰冻的感官。在我看来,作者用语言提炼出一种毒,它甚至渗入我的骨头。这是一种被头发丝勒住的痛感,那么纤细可切入感官又是那么地深,而且越是回想就会发现越陷越深。

之前读《沉溺于雾》是散佚的一个个文档,每一章一个文档,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更像电影一些,总能感到抵近和拉远的镜头感。而分成三部分的《致电蜃景岛》则表面上看起来是递进的,第一部分《轮船在陆地航行的梦》,第二部分《幽灵的凉夜》,第三部分《雾是永劫,或瞬息》,在我看来这些标题已经是完美的小说轮廓了。

刚读完时,我想这三个部分时间的流动是从缓慢到加速的变化,直到最后近似爆炸,整个过程犹如上升再绽放的烟花。从我的角度而言,对作者大幅度调整还是有一丝不解,删掉诸如对《饥饿艺术家》的感想之类的部分,在我看来甚是可惜,觉得剔除了浓缩的部分凸显稀释的日常描写,让整体的质感趋近于平淡。我本以为这是一种阶梯的感觉,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结尾的图书馆,到第三部分如作者对我所说有点“克鲁苏”感的意识岛屿介入或者侵略现实,是递增的升华感。我想,在写实的叙述中切开这样的口子,是在呈现作者所表达的是真实的信念,而非虚构的憧憬。即小说呈现的心灵与现实的重叠、交错融汇的梦是毋庸置疑的,它早已经介入了苏夜他们的生活,甚至已经蔓延到小说之外,这样的说服力反而比抽象书面化的描述更具说服力。

但是隔天午睡后,我想自己出了某种偏差,在小说表面的平静下是何等的疯狂!这真的是很狡黠的表达。看上去时间轴是大致正常平稳推动的,仿佛直到最后时间与空间才彻底失去束缚人心的能力,让过去、现在、未来——让真实与虚构——让迷恋与恐惧的一切肆意交融,发生了类似恒星死亡或新生的爆炸。但是早在第一部分中,就已经可以捡到爆炸的碎片,黎是维和黎延怀重叠后在太奶奶葬礼上的呼喊,成精的菌子,黎是维在船上时的空间变化……另外苏夜所谈及到的,小末是她为了对外婆一种情感弥补所虚构出来的存在……

那一切早已发生,也可能早已结束,或者处于既正在发生又已经结束的“薛定谔”状态。梦与现实并不对立,而是镜像般一体,互相补充。这些碎片早已经在平静的表面下不断穿梭,交织折叠。两次火流星出现的场景,两次树皮面具的场景,这些简单内置的镜子,让作者不必多费笔墨,便可以让类似光与影的梦通过这些脉络反复折射,谁知道已经发生过多少次——组合过多少形式了呢,其中有来自过去的未来,也有来自未来的过去……在平静的冰层下鱼群早已汹涌,生与死,有序与无序,永恒与瞬间……各种概念以暗流的形态互相抵消,作者用简单的表象覆盖住复杂的潜在景观。

和19年读《沉溺于雾》不同之处在于,之前的我对于那展示的可能性是憧憬的,现在的我则是相信,我相信宇宙允许作者所勾勒的存在,那样就可以相信另一形式的我存在,我是他投影的镜像或者他是我投影的镜像都无所谓,重点在于“我”这一被时空束缚而注定存在缺憾的个体,也有完整的可能性。在19年读《沉溺于雾》所错过的存在中,我觉得最可惜的是关于π包含一切的部分。当初我的目光明明滑过了那里,但内心却近乎无动于衷,而这次却泛起了无限的波澜,那是一个犹如魔法的数。

还有什么想说……

想一想,还有什么想说的……

我肯定还错过了什么,我肯定还误解了什么,我肯定经过了几处作者原本想要延伸写些什么但出于各种考虑而放弃的所在……但脑海接近空白,手指头在键盘上停下,什么也敲不出来。我只能无奈地说想说的大概如此,毕竟有些念头只有在阅读中才能捕捉,一旦阅读完毕便如朝露消散。试图回忆反而只能更快地遗忘,我想,诚如作者所言——正是回忆这一行为,导致了梦境的坍塌和离散。这句话也可以适用于别处。

最后,我穿过《致电蜃景岛》这片潮湿的雾中风景之后,我对此的记录也即将要结束的此时此刻。我仿佛刚刚在海里游过泳,试图回到岸上,却因为适应了文字的浮力而对现实有些许的不适,笑?哭?我都想但是又都不能,我想,还是把已经说过的话再说一遍吧:“这部小说值得作者付出的每一个日子,每一个钟头乃至每一秒。”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