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耿直的浪漫的读后感大全

耿直的浪漫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8 12:10:14
耿直的浪漫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18 12:10:14   小编:

《耿直的浪漫》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真实的爱情与浪漫。文章中充满了耿直的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纯粹和美好。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深刻理解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珍贵,同时也意识到了耿直与真诚的重要性。

耿直的浪漫读后感篇一

论中国人熟悉的俄罗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可坐头把交椅,其创作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惊叹。芭蕾舞剧《天鹅湖》家喻户晓,《第五交响曲》大概是演出频率最高的交响乐作品之一。《耿直的浪漫》精选这位音乐巨匠的乐评,一组《1888年旅行自述》文章,以及一篇采访。文字不多,信息量很大。

对我来说,首先关注的是他对同时代另一天才作曲家瓦格纳的记录。

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其超级宏大以及受到某位臭名昭著的大人物喜爱而著称。我对歌剧接触很少,一直想好好了解这部作品。柴翁和瓦格纳同时代,曾经亲历《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拜罗伊特首演的盛况,不但详细介绍了作品诞生的前因后果,而且用幽默的文笔描写了观演经历和感受,对作曲家本人也有克制却到位的分析。

瓦格纳的才华和毅力惊艳了那个时代。试问还有谁能够用十多年时间来准备一部歌剧,它需要四天才能演完,并且是在一座量身打造的剧院里。然而两位天才的审美存在巨大差异,无法相互欣赏已成必然。“音乐不再是音响的和谐组合,而是令人困倦的喧响”,到最后连他都感到精神和体力已经疲惫不堪。他认为瓦格纳是一个走错了方向的天才,交响曲才是他可以媲美贝多芬的用武之地。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都会好奇,瓦格纳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本书扫码即可欣赏柴翁提到的所有作品。其中瓦格纳有4首,可以充分领略德奥大曲的史诗风格,尤其是《莱茵的黄金》前奏曲,让我想起理查·施特劳斯的某些作品,例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施特劳斯的确继承并发扬了威风凛凛的“瓦格纳主义”,它和老柴的风格是如此壁垒分明。

舒曼晚年作品《第三交响曲》的点评也令我感同身受。

柴翁以第一乐章为例:“强烈动人的感召力、旋律与和声的无比美感都始终令听众难以理解,原因仅在于配器上缺乏色彩、厚重稠密,折磨着那些对音乐美感特别敏锐的听众的听觉神经。”这让我想起之前听过的一场音乐会,四部作品中有三部都“厚重稠密”,听完的感觉犹如“挖了十吨煤”,整个身心都疲惫不堪。有些作品的确需要更加精深的音乐欣赏能力,又或许作者表达方式过于急切,当它们被密集地安排在一起,会给听者感官带来巨大考验。

不过他对第四乐章相当欣赏,“短小精悍、棱角分明的主题仿佛是用音乐再现的哥特式线条”,“最为清楚地展现了音乐与建筑两种艺术之间惊人的亲缘性”。这种简明直观的类比让人瞬间了悟乐章特色并深切期待。

老柴不但作曲水平高,点评起音乐来也非常精到。

“众所周知,评价重要艺术作品,不是根据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直接的创造力,而是根据这种力量所构成的形式的完美,根据各部分的平衡,根据思想及其外在表现的成功融合。”也正因如此,虽然莫扎特和舒伯特具有同等强度的音乐灵感,但贝多芬却是作曲家中绝对的第一人。同样道理,格林卡虽有强大的天才创作力,但命运没有给予他所需环境和发展条件。本可以创作出优秀交响乐的他,却错误地将注意力放在歌剧上,又没有遇到好的脚本,所以他的作品只是“配上了卓越音乐的一场动人演出而已”。这样的点评真的很犀利啊。

柴翁也常常是敏锐的伯乐,为有音乐天分的年轻人(比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摇旗呐喊。更敢于秉公直言,为受到不公对待的同行(比如巴拉基列夫)发声。他痛惜那些丢弃本民族传统改换门庭的作曲家,也坦然笑纳来自其他乐评人的批评——在我看来,那些批评毋宁说正是俄罗斯音乐的特色,比如“响亮配器”、或许有些“粗野而过分花哨”的交响乐风格,尤其是“打击乐器效果”。

才华横溢又幽默谦逊,眼光敏锐又敢于直言,柴翁的点评对欣赏西方音乐无疑很有帮助。这种耿直的浪漫,也让我对柴科夫斯基及其音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耿直的浪漫读后感篇二

1877年,柴科夫斯基用不到30天的时间完成了不朽名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但就如许多超越时代的事物注定不会马上被人理解一样,这部作品同样遭到了多方面的不理解和冷遇。

柴科夫斯基本打算将它题献给小提琴演奏家奥尔,但奥尔表示,这部作品在技术上过于“别扭”,不适合演奏,更不适合公开演出。因此,这部旋律优美技巧高超的作品,虽然发表了,但却一直无人问津。

直到一位年轻的演奏家布罗茨基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881年首演了这部作品,它才终于让观众一饱耳福。

然而,困难并没有结束。著名音乐学家汉斯立克在听过以后,撰文猛烈抨击称:演奏家选曲不当,这部作品太民族,太“小众”,不符合音乐传统的规范。

布罗茨基依然坚持在各地演出,并没有因为负面评论而放弃演奏。后来,柴科夫斯基就将这部协奏曲题献给了这位知他、懂他的演奏家——布罗茨基。

在柴科夫斯基的随笔《1888年国外旅行自述》中,就记载了这段往事,并且记录了他在莱比锡重遇布罗茨基的惊喜与交谈。

柴科夫斯基算是我们中国人比较熟知的一位古典音乐家,他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1812序曲》等,不仅是乐迷如数家珍的作品,更是让人沉醉在他至美至精的音乐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听众。

前文提到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所创作的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创作于柴科夫斯基在瑞士疗养时期,但是当他满怀希望把作品交给奥尔时,却遭到了拒绝和无视,这对柴科夫斯基这样一位内向敏感的“I人”来说,可谓是遭受了重创。

不过好在,这部作品又得到了布罗茨基的支持,他不畏恶评,坚持演奏,最终终于让这部不朽之作从首演失利,到大获成功,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1888年,柴科夫斯基应邀去到西欧各地旅行演出,其中就包括了和布罗茨基重逢的喜悦。

在全新出版的这本《耿直的浪漫:柴科夫斯基论音乐、音乐家与时代》中,就全新收录了在这次旅行中,柴科夫斯基写下的见闻和所思。除了1888年旅行见闻,本书还收录了柴科夫斯基对于同时代以及前时代音乐家及音乐的评论,还有1892年在圣彼得堡接受的访谈全录。

在旅途中,柴科夫斯基不仅见到了旧友布罗茨基,还见到了当时风头正劲的勃拉姆斯。他非常尊重勃拉姆斯,但就如人与人一见面就知道彼此气场合不合适一样,他们两人都知道——他们互相讨厌对方。

这种讨厌不是那种生理性的厌恶,而是明明知道对方虽好,却绝对不会想要和他成为朋友的那种感觉。

柴科夫斯基讲到:“我像我所有的俄国音乐界朋友一样,只是尊重勃拉姆斯这位诚实、坚毅、有活力的音乐家,却从来未能,现在也无法爱上他的音乐,尽管我深有此愿。……勃拉姆斯根本没有旋律上的创意,乐思从来没有落到点子上。你刚一听到一个可被理解的旋律乐句,它就已经落入无谓的和声进行和转调的漩涡,仿佛作曲家故意要显得高深莫测。”

总之一句话:在柴科夫斯基看来,勃拉姆斯的音乐缺少美感。

这样的评价虽然很苛刻,但从柴科夫斯基嘴里说出来,却让人无比信服。因为众所周知,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以旋律极其优美而著称,虽然这也为很多乐评人所诟病,但如果作为一位音乐欣赏者,柴科夫斯基和勃拉姆斯的音乐,一定是前者更容易让人接受。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勃拉姆斯的音乐“不好听”,而是作为严谨理性的德国人,勃拉姆斯在创作上本身就会更加注重思想的哲理性。而且,柴科夫斯基对于勃拉姆斯的音乐,除了耿直的批评,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的。

只不过,这两位音乐伟人都知道彼此所追求的东西相去甚远,所以也就很默契地彼此保持了“礼貌距离”。

相比与勃拉姆斯的见面,与格里格的见面则大不同。柴科夫斯基非常喜欢格里格音乐中的灵动与自然气息,对于两人的相见,也表达了很多看法和观点。“格里格的音乐充满动人的浪漫七夕,既有挪威大自然的壮美,也有其暮色苍茫、单纯质朴与清冷萧瑟,但却始终能深深触动北方人的心弦。”

——

在评论篇,柴科夫斯基也就当时代的音乐家和前时代的音乐家进行了犀利而中肯的点评。

如论韦伯,他肯定了韦伯的音乐技巧,但认为他缺少天才性。宝贵的是,韦伯深知道自己的弱点和长处,所以尽力用技巧弥补灵感上的缺失,将长处展现出来。他的音乐“热情、率真,毫不做作,技巧上也不勉强。”他用自己坦诚的性格,弥补了才能上的不足。

也许,19世纪正如今天的时代一样,都在为遗失的昨天和未来的迷茫而忧虑。当时的作曲家们身处时代漩涡,所以一部新鲜、美妙的《魔弹射手》问世以后,即便是经历了漫长岁月,依然能够散发迷人的魅力。

与韦伯用技巧弥补灵感上的欠缺不同,相对地,创作了《水仙女》的达尔戈梅斯基,则是依靠自己的天才直觉在创作。

柴科夫斯基指出,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拥有超高天赋,他的创作过程也是凭借天才的直觉,但弊端也相当明显——因为没有受过系统训练,所以他的创作脱离常规技巧,容易犯低级错误。这就出现一种怪相:他的作品惊艳的地方很惊艳,欠缺的地方也很欠缺。

所以,这就让我们思考到,如果一个人拥有常人所没有的才能,那他也一定不能忽略外在环境条件的加持。双重努力下,才会得出“相乘”的效果。

——

在这本书中,柴科夫斯基还评论了格林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贝多芬、瓦格纳等作曲家,他犀利而耿直的评论,都让每个阅读本书的人受益匪浅。

2024年,适逢柴科夫斯基逝世130周年。也许这正是一个阅读他的文字和思想最好的时机。他不仅是一位卓越而伟大的作曲家,更是一位内向、腼腆、善良、耿直的评论家。在书中,他所谈到的作曲家作品,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与对比,都可以打开手机扫封底收听,非常便捷。

耿直的浪漫读后感篇三

吉光片羽中的瓦格纳时代 ——读《耿直的浪漫:柴科夫斯基论音乐音乐家与时代》

柴科夫斯基是俄国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他的音乐风格浪漫而富有戏剧性,形式完美,思想深厚,深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天鹅湖》等作品有口皆碑,即便是音乐艺术殿堂之外的凡夫俗子也多有耳闻。本书主要撷取了柴老爷子在报章上发表的针对十九世纪俄罗斯和欧洲音乐艺术代表人物的评论,附以他1888年游历各国指挥演出的过程中对当时音乐界情形的记录,还有一篇总论当代乐坛的访谈,是一本不到两百页的薄薄的小册子。不过借助柴老爷子的慧眼,我们却得以以管窥豹,一窥十九世纪后半页的欧洲乐坛变迁。

音乐评论主要是抒发个人的音乐观点和批评某些音乐作品与观念。柴科夫斯基本人总的来说是一位革新者,也是有着独特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大家。这些评论的一个核心用意,便是在俄国这样处于欧洲文化边陲地带,倡导新的富有俄国特色和国际水平的音乐趣味。

音乐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音乐评论也是如此。在十篇或长或短的评论中,柴科夫斯基以诚恳的笔触,给予了非常专业客观和富有个人色彩的评价。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乐坛巨擘,在柴可夫斯基的笔下都是一视同仁。例如头一篇即是反驳苛评支持新锐作曲家科萨科夫的《塞尔维亚主题幻想曲》。而对于红极一时、有口皆碑的勃拉姆斯,他并不人云亦云,而是直言无法欣赏,因此不得不与作曲家本人也保持距离。

柴科夫斯基的作曲家评析是从作品出发的。对于一首曲子,柴科夫斯基总是从作家、背景到曲子本身的特点择要点评,而对精彩部分不吝赞美,对不足的方面直言不讳。从这些评价中,自然也流露出柴科夫斯基本人的创作旨趣,有助于增进对柴氏作品的理解。例如对于莫扎特的《唐璜》,柴科夫斯基指出了伟大作家和作品无法摆脱时代的限制,但莫扎特作品的戏剧性却真切无比,他的灵感和审美本却超越了过时的技术。对于善于使用民间魔幻题材的韦伯来说,柴科夫斯基直接引用贝多芬和柏辽兹对《魔弹射手》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赞叹,显然,柴科夫斯基欣赏的是那些有着情感真挚、戏剧感强烈和完美技术的作品。

作为一位音乐教授,柴科夫斯基对于作曲家音乐技巧和形式上总是严格要求,多有指摘。比如舒曼的《第三交响曲》反映出作曲家晚年创作力的衰退,但他最大弱点还是配器和技巧上的严重不足,柴科夫斯基还特意强调创作要考虑演奏的方便。达尔戈梅斯基的《水仙女》也是如此,虽然宣叙调真切优雅,却不足以撑起一部歌剧。

除了批评个别的作者与作品,柴科夫斯基还重点剖析了俄国音乐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无论是在游记还是在评论中,柴科夫斯基经常拿俄国相应的音乐演出的人才组织等发展情形与外国进行对比,对本国音乐界出现的问题直言不讳。在谈到关于俄国音乐家格林卡的两派争论之时,柴科夫斯基提出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评判标准,即不仅要看其创造力,还要看形式的完美、结构的均衡与思想的表达。柴科夫斯基还着重指出环境、时代精神和社会条件对音乐家的制约,虽则他自己的作品风格浪漫、形式丰富和富有戏剧性,但在创作论方面却是持富有俄国特色的现实主义的。

柴科夫斯基在最后两篇评论中集中讨论了对当代重大的音乐现象,即瓦格纳及其歌剧音乐的盛况,柴科夫斯基认为瓦格纳的艺术固然伟大,但他的才能实际是在交响乐方面,他是一位“走错了路的天才”。更明确批评了那种对非瓦格纳音乐不屑一顾的瓦格纳主义。这充分表现出柴科夫斯基独立专业的思考。

游记主要是对德国等中东欧各地音乐界不同的音乐好尚、音乐名家、音乐组织、音乐会活动以及音乐观众的观察与感悟。 在旅行中,柴科夫斯基既谈到了自己作为指挥家的心路,也指出了各国音乐的相互影响,同时非常明确地强调各国应该发展国族特色的音乐。

这些短文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却也能看出柴科夫斯基的文笔十分的洗练讲究,注重真实感、严肃而浪漫、结构精巧、戏剧风格强烈的正如其音乐。有的篇目欲扬先抑,如在赞颂贝多芬《莱奥诺拉》序曲时,首先指出歌剧超出了贝多芬的领域,甚至坦言贝多芬的交天才与歌剧并不相关,——对诸位大师的批评,也可见柴科夫斯基在歌剧方面登峰造极、俯瞰群峰的水平——然后才是对所讨论的序曲火山般的赞颂,另一些篇目则戛然而止,令人意犹未尽。在叙说亲历拜罗伊特音乐会的时候,他用足了悬念,不厌其烦地对城中名胜古迹、歌剧院的打造以及瓦格纳宏大创作计划及其实施进行了漫长的铺垫,对现场旅游餐饮业的火爆也进行了充分的烘托,比如有一位来自俄国顶层的贵夫人在整个盛会期间,竟数日吃不上一顿午饭,全靠咖啡,使得读者如临盛会。最后才是他对于《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巨作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评说,在结尾处还意味深长地引用路易十四和“国王万岁”的典故生动刻画了瓦格纳在音乐界的统治地位。

在阅读柴科夫斯基的这些评论、游记和访谈的过程中,作曲家腼腆的个性,深厚的修养,专业的眼光,令人感到敬仰和亲切。不过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作曲家精神世界的诚挚与纯粹,仿佛引人进入了毫无杂质,艺术支配的世界。吉光片羽,移心换境,这就是这类小册子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