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读后感100字

《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1-03 00:51:04
《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5-01-03 00:51:04   小编:

《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这篇文章深刻探讨了心理治疗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成长。通过分析专业技能的提升、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及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技巧,文章指出了心理治疗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读后感(篇一)

一、童年的经历如何影响着现在 心理防御,即性格盔甲,是在孩子年纪还小、大脑还不成熟的时候组织起来的。因为不成熟的大脑处理所有信息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发生在孩子周围的事情——愤怒、恐惧、家庭暴力、遗弃、父母去世——都被视为他们自己的责任。孩子们把周围的所有痛苦都归咎于自己,而性格盔甲的建立正是为了管理这些情绪上压倒一切的经历。虽然性格盔甲最初是由来访者造出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痛苦和焦虑的,但它后来也会成为限制他们享受生活的坚硬外壳。我们的运作逻辑在童年时代确实有用,但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成年人情境。 比如由于父母的冷漠或羞辱,孩子学会了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影响,可能很礼貌、很顺从,但不会相信别人说的任何话或做的任何事。成年后的他们如果继续延续这种模式,保护自己免受敌对环境的伤害,可同时也会限制和扭曲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可能会对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友谊和亲密关系造成影响。 二、改变的过程 衡量心理咨询进展的标准不能是通过一闪而过的顿悟来消除长期存在的习惯,成功的最佳衡量标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强度和潜伏期出现的缓慢而微妙的变化。同理在我们生活中如果想要做出改变,也不是从某一刻做出立志的决定开始的,而是一点一点缓慢的去形成习惯。 三、从恐惧到安全 如果没能照顾好自己的安全感,那么通过冥想、瑜伽和爱心来寻求和平也无法消除对活着的核心恐惧。我们似乎必须首先重新激活自己的自信、愤怒和攻击性,换言之,在能获得平静之前,我们在必要时要能够保护自己。 来访者如何被激活取决于他们的本性,以及你是否能找到合适的策略来帮助激发他们内心的斗志。有时,你可以通过让他们为某一事业奋斗或帮助他人来激活他们。自信训练、公开演讲课、武术、体育、角色扮演,或任何能激活恐惧、提供面对恐惧的技能并产生面对恐惧的勇气的活动都可能会有所帮助。这无法通过智力或代理来实现;这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 真正经历过,然后再放下,内心获得的平静跟刻意去追寻的平静还是不一样的。 四、因为热爱所以前行 梭罗:选择一条不合适的道路来避免不确定带来的焦虑可能会导致一生平静的绝望。 想要避免不确定带来的焦虑,从而选择看起来更稳妥的道路。首先是给自己的人生可能性做了限制,有可能会稳定的过完一生,但是丧失了很多精彩。再有人生本就是不确定的,现在看起来确定的事情,未来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丧失了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那么出现不确定性状况时就会更加焦虑。 你要学会关注来自内心的微妙信息,并追随它们。

《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读后感(篇二)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书的开本不大,226页,大小和厚度都刚刚好。刚查了一下自己是2011年6月拿到的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又在2016年6月拿到了中级社工师证书。当时急于学习助人技术更多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很喜欢做公益,助人者自助,这个角度是当时自己迫切需要的。买过几本心理治疗师成长的书,却都没有看完,因为那时候觉得自己是个新手,还不急于去读。刚刚好,拿到了这本书,正好可以敦促自己快速完整读完,看看到底自己在这10年经历了什么。世图在心理方面选书一直非常高标,相信自己读后会有收获。

这本书的特点是以精神分析为基调,更看重治疗师自己和来访者的关系。这和我这些年的思路不太一样。我最开始的时候,发现心理角度太宽,自己很难把握,而自己从事的助人活动,更多以干预和快速解决导向为主,于是自己基本是以认知行为治疗,焦点解决,行为干预为主。这也是我后来考社工师证书的原因,我需要进入现场,主动地去改变他人。简便快速时效是我需要的,但引起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介入对双方的影响都非常猛烈和快速。我主要接触的是防艾、自杀干预、精神障碍护理几个方面的人,其强度和难度可想而知。短期见效的结果是自己变的逐步失去了耐心,更不愿意去细致地帮双方梳理情绪和关系。这点是这本书一直在强调治疗师一方面的问题。作者也一直在提醒治疗师容易固化自己,强加给来访者自己假想的问题。书中在以精神分析解析来访者和治疗师关系后,也在强调以人为本理论的重要性。这确实是我一直在忽视的过程,也是造成我失去助人动力的一个原因。

书的第二的优势就是脑神经认知科学的加入。在以老理论为基调,然后从脑科学来解释老理论是符合人脑生理反应过程的,这让人读起来更容易理解,也更让人信服。很多之前难懂的理论,放在人脑功能下来看就很科学了。原来我们脑中那些难于理喻的想法和现象,都是生理过程,无论是恐惧还是抑郁或成瘾,都是人脑的种种功能,真的不必太过于纠结。人生不足百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开始琢磨如何混日子了。当初云云种种的过不去的坎儿,在熬完半生后,再看就是笑看云淡了。

最后,作者加入了网络和手机对人的影响,担忧归担忧,但却是无法改变的社会发展趋势。作为助人者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新科技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具体情况的处理,还是需要灵活和多角度。我们虽然长着猿猴的脑,却用着高科技产品,后果需要观察和长程研究。像现在疫情的影响,网络和人工智能更多接手我们的生活也是趋势,无人能对抗,只能是谨慎地去适应和接受。

这本书比较有趣,就像是一个三明治,名人名言+心理治疗关系+脑科学。读后较比心安,自己似乎又有了勇气来面对心理治疗。治愈他人,治愈自己是书的副标题,其实自我关怀一直都显得那么重要,而来访者诚惶诚恐地找到一个神一样存在的治疗师,其实治疗师最后的示弱也许是最终的治愈,那就是人都是人,我们都一样卑微地生活在宇宙中,但我们又需要乐观和积极地面对我们一生中的痛苦和脆弱,有时候匍匐前行,被打成前世妖孽的原型的时候还需要看到未来,让我们拥有走过困难的坚韧,彼此扶植,走过一程又一程。

《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读后感(篇三)

做完咨询案例,复盘整理来访者信息,颠簸返途。脑海中边梳理咨询访谈细节,边随着交通工具颠簸返途。回到家,正打算好好休息一番,却发现卧室内格局瞬间被改变,所迸发的切入灵感烟消云散,情绪波动瞬间出现。是的,咨询师也会有负面情绪。但平复下来,我们更多的是将此分开。

或许你会问,心理咨询,真的有效,真的能帮助到自己吗?

在咨访关系中,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他们,并与来访者共同完成解惑,回顾,成长的路途。这一路,不仅是来访者,咨询师也有了修行与成长。在这双向关系中,治愈是彼此双向的。作者为咨询师展开了具体化的实操,为来访者打开了更了解这段关系的大门。

相信几乎所有咨询师都曾为来访者的脱落所烦恼。无论你准备得多充分,最后的脱落,多少都让人有些沮丧与遗憾。可其实,我们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如果反其道而行,站在来访者的层面而言,或许ta只想一吐为快,或许ta仅仅想解决眼前的问题。毕竟,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世界,能做到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定期到访的,终是少数。

所以,首先,咨询师要接纳一切可能性。

其次,将自己内部出现的信息视为关于来访者的潜在信息。

同时,咨询师记得客观衡量信息,而不是全盘接受。禀赋效应既是心理咨询的开始,也是我们需要摆脱的。

当然,我们能为来访者提供更多价值,其中包括安全感,情绪价值以及更多其他。

自洽的咨询师,能够更好地与来访者创建后续。

2把椅子,咨询师与来访者各坐一把,从双方坐定开始,咨询过程即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编写一个成长故事。

一起编写故事的方法,

1. 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与众不同的,不是友谊却胜似友谊,同时又是带有目的性的温暖关系。在建立这种关系的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创建了彼此沟通的语言,从来用来前往更荆棘的潜意识幽径。

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访者,前几次咨询时,ta在咨询室里曾长时间的沉默,我一度各种猜测,后来慢慢发现,这是这位来访者在与自己内心斗争的一种方式。后来我便知道,ta的沉默,代表着内心的丰富。

2. 咨询师进一步表明接纳的立场。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故事,从现在开始,将追溯至过往,来访者可以分享曾经的苦痛,咨询师也将与其共同再次感受。

3. 处理来访者创伤经验的分离。当我们一次次回顾创伤体验时,大脑会将之与回避联系起来。从进化心理学上而言,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种生存本能。而这样的行为反复出现,便形成条件反射,这是故事编写中,值得注意的一环。

4. 评估与思考。在共同编写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咨询师除了一起构思、回顾,同时得记得评估,让整个剧情是按着咨询目标走的,评估来访者在撰写创伤体验时,是否被激活优化或退缩与他人联系时的状态;当诉说出这些个人经历时,来访者当下的反应是什么?

那么,这样编写故事的方法,是否有效?在本书中,咨询师在和来访者共同完成战争回忆录后,下一周,来访者出现在了作者的候诊室,故事起作用了,新的征程就此启航。在我们与来访者共同的写作过程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来访者对作品及自己将逐步清晰,心理治疗也因此而重要。与其他心理学理论书籍所不同的是,该书在论述观点时,引用不少自己所熟知喜爱的文学作家、科学家、心理学大师的言论,读起来倍感亲切。上述的故事理论,出自菲利普·罗斯。

所有的神话故事中,英雄总会领略一番坎坷,每一位来访者也是如此。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的英雄之路同样不易。所不同的是,神话英雄有各路神的开外挂,游戏里的主角有道具加持,而来访者,则有咨询师来协助,以驯服内心的恶魔。一如文中所述,“这是一场神话般的英勇战斗,我们要借此成为内心世界的领袖和生活的CEO。”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日常被手机、互联网所激活,而这一唤醒与创伤回忆中的激活截然不同,后者是深层次的活化,前者虽然对学习有益,网上冲浪却更容易在一次次的激活中,形成扰乱。如何平衡两者,亦是咨询师值得思考的一课。

每每人们问及自己心理学与心理咨询这一学科时,我常记得李鸣老师的答案:“心理咨询并不是一门科学。心理咨询理论的本质,实际上即:如何看待人性。”无论是哪种流派的心理咨询师,秉持的信念都是相同的,本书作者亦抱持殊途同归的见解。“心理治疗事业的核心是一门艺术,其目的就是培养你对来访者的以及你自己的信仰的好奇与怀疑。”只不过,路易斯在此基础上,融合了生物学影响与当下互联网的冲击,让来访者个体的情况更全面,从而让咨询师愈加受益匪浅。

归根到底,这个故事,对我这样正在路途的心理咨询师,大有裨益,助人自助,更加期待进入《心理咨询师必修的14堂课》的课堂。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