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家丛书·中国出版家》是一部展现中国出版业光辉历史的著作。作者通过对中国出版家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出版业的一次回顾,更是对出版人精神的一次赞颂和传承。
中国出版家丛书·中国出版家读后感第一篇
作者:一个历史围观群众
题记:网络知名作者“一个历史围观群众”对《中国出版家•章锡琛》的点评。一个历史围观群众:央媒新闻编辑,搜狐历史专栏作者,搜狐历史自媒体总访问量近1600万,日均访问量稳居前十。
终于读完了章老师厚厚的《中国出版家•章锡琛》这本书,受益匪浅。认识章老师是在简书,很喜欢章老师的文风,一方面是章老师对于史料的严谨,更多的是角度的把握,让我学到了很多。还有章老师对于晚辈的我并没有架子,而是经常鼓励我的写作,这也很让我感动。今天怀着崇敬之心写一篇不算长的书评,谈谈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悟。
对于章老师这本《中国出版家•章锡琛》,让我对中国出版的历史有了很深的了解。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翘楚,而章锡琛算是出版界的比较有成就的大家了。在章老师的书中,让我很深地感触到了什么叫做工匠精神,能把出版行业做到如此精致让我非常敬佩。以前我只知道开明书店的创始人是章锡琛,但不知道他的成就竟然如此惊人,尤其是他的敬业精神,匠人精神。
我们现在的出版行业能做到章锡琛的很少很少,现在的很多书都是为了迎合市场只顾盈利而忽略了严谨和准确性,我们经常能能在书里发现错字,而通过读章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很敬佩章锡琛先生对于图书出版的严谨,他不允许书里有任何错字,如果出版界能多出几个章锡琛相信现在的图书能提升一大截。
还有我觉得章锡琛先生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是平常心,踏实,一心做事业。这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品质。现在的青年人热衷于成功,急功近利,但是成功的背后的艰辛却不愿意承担,这是很不可取的。但通过书里的很多细节让我们感到平常心,踏实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多么重要。
还有我对这本书印象比较深的印象是章老师的文风。虽然这本书很厚,但并不是乏味冗长,而是有种读小说的感觉,而且文字中透露着考究的味道,史学的严谨和小说的趣味都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写历史的朋友写的文章只注重博眼球而忽略了史学的严谨这是不可取的,章老师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写历史不但要注意趣味性更应该注意写的角度和史料的严谨。高质量的历史文章才更长久,短暂的博眼球只是一时的。
我们更应该学习书中所提到的工匠精神,这是社会目前所缺少的一种品质。总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一本有趣味而不乏味的历史著作。
中国出版家丛书·中国出版家读后感第二篇
沈壮海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7日24版) 在中国出版家群体之中,章锡琛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 作为开明书店创始人,论个人学识上的精深广博,他不如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论企业经营上的长袖善舞,他不如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论资本运作上的运筹帷幄,他更不如世界书局创始人沈知方。但是,他可能是最为注重图书质量、最具工匠精神的中国出版家之一。 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一书,让人们看到了章锡琛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这位开明书店创始人、“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出版家”的个人传记,虽然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但在作者章雪峰流畅的文笔之下,这个出版人的形象生动感人。 据统计,在开明书店存续的27年时间里,仅仅出版了1500余种图书。然而,数量虽少,质量却非常高,学者们赞誉“几乎找不到一本不够格的书来”。开明书店成就了出版界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一个令人艳羡的传奇。这样的高峰和传奇,直接根源于章锡琛身上的工匠精神。 他对细分市场专注极致。不仅章锡琛,开明书店的经营者们如夏丏尊、叶圣陶等人,当时已有了细分市场的理念。他们所选择的细分市场,用开明书店总编辑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把我们的读者规定为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年”。由于开明书店经济实力、编辑力量有限,不能像当时的大型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那样“兼收并蓄,无所不包”,因此他们只能瞄准既定的细分市场,精耕细作,深度开发,从而在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上形成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这亦是中小出版机构的立身之本和生存之道。 章锡琛的工匠精神,还体现在他对图书质量的苛求完美。他长期坚持“编校合一”的优良传统,使得编辑、校对二者,既有明确分工,又能密切配合,有利于不断提高编辑和校对人员的专业水平,缩短图书出版周期。对校对人员要求尤其严格,决不允许在图书中出现哪怕一个错字,因此编辑、校对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全神贯注、如履薄冰,编辑部办公室也静如课堂、鸦雀无声。 作家秦牧曾回忆,自己当年去开明书店编辑部,遇到这种肃静的气氛,便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作家冰心则说:“我早就知道开明书店一直刊行了许许多多很有影响的图书杂志,至于他们严谨的编辑作风和与作者的密切关系,我都亲身体验过了!” 开明书店图书的印装质量也是众所周知的。章锡琛所领导的美成印刷厂,在国内率先引进日本新四号、新五号等新体字模,并创制了“开明标点”,使版面更加紧凑,达到节约用纸、降低书刊售价的目的。在用纸方面,则充分利用彩色封面纸以节省封面套色,并利用原来色泽较差的“次道林纸”,要求纸商在其中加入颜料,从而试制出质高价廉、保护视力的“黄道林纸”,在新中国成立前风行一时。在装订时,为了克服一般小学课本采用铁丝装订、极易生锈断散的缺陷,章锡琛首创用缝纫机进行装订的办法;他还创造了硬纸面布脊和软面精装等装订办法,用以代替价值昂贵的硬布面精装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章锡琛死抠硬抓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每一章内容,精雕细琢每一页形式,终于铸就了开明书店连续27年生产高质量图书产品的奇迹。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
中国出版家丛书·中国出版家读后感第三篇
张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3月24日第7版
章锡琛,这个名字很多人闻所未闻,甚至很多出版从业者都会觉得听来陌生,也许早就该有人来为之立传,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出版史上,一个不容忽视却又被冷落太久的独特存在。但这一天似乎等得太久,绍兴市名人文化研究会2007年曾编印过《开明魂——纪念爱国进步出版家章锡琛先生诞生117周年》,而作为公开出版的真正意义上的传记,则是直到《中国出版家•章锡琛》的问世。
章锡琛(1889-1969),民国时期出版机构开明书店的创始人,著名出版家。一生中除了绍兴山会师范学堂毕业后短暂的两三年教师经历之外,一生再没有离开过他所挚爱的出版事业。正是因着对出版事业的初心,他由举棋不定到下定决心开办开明书店;因着这样一份初心,开明书店在他的主持下由一个“家庭式”的兄弟书店逐步发展成为民国时期上海六大书店之一,是规模仅次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民国时期中国出版业为数不多的大型出版机构之一;因着这样一份初心,他在抗战时期对开明书店不离不弃,即使面对一切被炸得精光的沉重打击,也不足以摧毁他对出版事业的这份初心。抗战期间,开明书店不仅生存下来,还有所发展,殊为不易。因着这样一份初心,开明书店追求尽善尽美的出书品质,学者们赞誉“几乎找不到一本不够格的书来”,成就了出版史上一段难以复制与超越的佳话。对出版事业的初心,加上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成就了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出版家。
难得的是,章锡琛这本传记的作者章雪峰先生,也是十分优秀的出版人。出版人写出版人,便显得更加贴近,而我们作为做过出版的专业读者读起来,也觉得毫无隔膜,格外亲切,常常忍不住击节叫好。比如书中专门有一节,分析出版家是怎样炼成的:一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二是在细分市场做到专注极致的企业理念,三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选题策划意识,四是“以质取胜”的市场竞争策略,五是团结一班人的领导能力,六是勤俭办企业的奋斗精神。这样到位的提炼总结,必出于深谙出版之道的行家,对我们广大出版从业者而言,也是极好的永不过时的经验。
我与作者章雪峰先生相识多年,对他颇有几分了解,性情中人,为人耿直豪爽,极具才情却为人低调。写文章笔触俏皮活泼,却是历史文献专业的科班出身,属于可以凭文笔吃饭却偏偏要靠文献功底的实力派。他在写作《中国出版家•章锡琛》过程中,我每每去他的工作室,都会看到他的桌上堆满资料书籍,皓首穷经的架势。所以,在相关资料这么少、写作难度这么大的情况下,他以他扎实的文献功底胜任了写作的任务,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爱国、敬业的出版家,一个真实、可敬的章锡琛。他说,他越写越喜欢上这个章家的老头儿,我却觉得,他与他笔下的传主,这个正直、率性、谦虚、可爱的本家老头儿,在行事为人上颇有几分相似。这也许便是他为什么能写好写活章锡琛的原因,也是两人之间冥冥之中跨越时空的缘份了。
作者章雪峰先生写完这部书的初稿,正是清明假期,而我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又恰逢两年后的清明时节。窗外春雨迷蒙,适合追思和缅怀。章锡琛,以及太多像章锡琛一样的出版界前辈,用他们坚定的初心带给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也能永远怀揣初心,一往直前。
中国出版家丛书·中国出版家读后感第四篇
山人 《出版科学》2017年第2期 最早知晓章雪峰是因为“出版史学术网”,这是将近十年前他以一己之力创办的个人网站。现在又读到其所著的这部新书《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中国出版家丛书之一,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感觉他真是有心有志之人。 写出版家传记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出版家们大多隐身于幕后工作,可供研究与写作传记的个人资料并不丰富,必得有大量相关的工作材料来弥补和填充。这样的特性便让出版人物的传记作品,必定介于传记与非传记之间。这是写作者的苦恼,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好在作者恰当地把握住了这一层,在重点叙写章锡琛的出版事功时,又尽可能从人物性格心理方面去发掘,避免了写出版人物传记见事见物不见人的通病。 本书最大的长处在于叙事较为清晰。全书五大章厘清了章锡琛人生与事业合一的轨迹,五章的标题“最平凡少年”“商务十五年”“书林张一军”“长夜苦待旦”“霜中一段香”,既有所本,也做了恰当的提炼,很规整。作者研究的重点放在章锡琛的两个主要人生阶段,即商务印书馆的十五年和开明书店的二十七年,这是章锡琛能够称为出版家的事业根基。在陆费逵脱离商务创办中华书局的那一年即1912年,章锡琛进入商务印书馆。他从底层做起,然后进入中层,先在《东方杂志》帮助编刊,后又主编《妇女杂志》。重视这一段的意义在于,通过章锡琛可以了解一个出版人如何与新文化共潮而生的经历,这是一种必要的启示。虽然主编了《妇女杂志》并有不平凡的演出,还引发了思想界有关“新性道德”的交锋,但这时的章锡琛还不是出版家,在商务编刊只是其职业生涯的预演,好戏还在后头。1926年创办开明书店,是章锡琛成为出版家的真正开端。出版家是靠好的出版物烘托起来的,开明的《辞通》《二十五史》《元曲六十种》以及中小学教科书等,使开明成为中国出版业新崛起的力量,达到了“书林张一军”的境地。研究章锡琛这十几年的出版事功,可以了解一个民营中小出版企业如何发展和壮大的历程,这几乎也是整个民国出版业的写照。 读此书最让人感触也是值得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深入思考的,有如下三点:第一,做出版要有功成不居的事业气度。章锡琛在业内外都公认为开明书店创办人的情况下,仍然在多种场合反复言说是众人帮扶下创办起来的,即便是在开明书店店庆20周年介绍店史的讲话中,仍然将功劳归于众人。作为创办人,章锡琛一直都不自任总经理,只短暂地两度担任此职,前后加起来不到六年。在最后一次担任总经理(1934-1937年)时,开明书店乃至整个民国出版业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章锡琛的功成不居,让人想起商务元老高梦旦“成事不必在我”的理念,这种气度正是老辈出版人最优秀而又不易达成的品格,是值得当今出版人学习的;第二,出版家个人的命运是由时代决定的。个人的命运与时代高度关联,出版业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章锡琛之于出版,是成也时势,失也时势。他一生主要的事功创办开明书店,就是抓住了新文化运动的时势。章锡琛可以说是出版业的全才,他掌控开明书店的时间实际只有十几年,未能尽其长才。因为抗战的爆发,他滞留上海,开明书店战时总调度之责便历史地落在了迁出上海的总管理处与范洗人的肩上,章锡琛从此失去对开明书店的掌控。此时,章锡琛48岁正当壮年,假如开明的正常发展历程不因战争而中断,章锡琛的职业生涯当有更好的演出,这本是他的夙志;第三,世人不知珍视英雄。章锡琛在商务印书馆供职十五年后被商务辞退,作者分析其原因乃是他违反了商务有关竞业限制的规定,在工作范围之内做与商务职责相冲突的事情,即私自在外创办《新女性》杂志。这次辞退给了章锡琛创办开明的机缘,没想到章锡琛创办了开明书店,最后却以被迫离职而告别自己亲手创办的开明。先是战时的1942年,董事会免去其总经理之职,虽然战时滞留沪上的章锡琛已无总经理之实,但被免毕竟是难堪的。作者说,这标志着章锡琛作为出版家的时代已经事实上结束,不为虚论。此后又在同人要求下被迫辞去常务董事之职,如此一来真的与他开创的事业彻底作别了。这恐怕不仅仅是章锡琛个人命运的悲催。它让人感叹的是,世人不知珍视自己的英雄。早年郁达夫曾有名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好在今日的人们不曾忘却这位消失的英雄和伟大的人物,来研究他并为之作传。 此书大概是国内少有的对章锡琛做系统研究的个人专著。它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了章锡琛作为中国为数不太多的出版家的主要事业,幸与不幸,有些分析与论述还是颇有见解的。当然,章锡琛的系统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还可以对人物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这方面取得进步,将是根本的突破。
中国出版家丛书·中国出版家读后感第五篇
张艺璇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年3月28日第11版
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出版家•章锡琛》,贯穿了开明书店创始人章锡琛的一生。在有关章锡琛的资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作者章雪峰为了完整地叙述他的出版事业,不仅仅收集了有关开明书店的相关资料,同时涵盖了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众多出版社的民国发展概况,还从章氏亲友、知名学者的日记、文章中寻找蛛丝马迹,尽力还原这个中国出版家的人生轨迹。
然而,本书对于章锡琛的描述,并非仅限于出版家这一个职业之上,而是根据众人的回忆,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清晰把握住了章锡琛几乎所有重要的人生节点,构成了一幅全面的人生图景,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出版家,也是一位朋友、学者,更是一位爱国者、中国人。
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本书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从一个专业出版人的角度,审视章锡琛作为一个出版人和一个出版社管理者的功与过,同时记述了从民国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版历史概况。本书不仅是一本人物传记,对当下中国出版业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
首先,本书最后一节“出版家是如何炼成的”极好地浓缩了全书的精华。不管是与时俱进的新思想、细分市场的企业理念还是以质取胜的竞争策略、“人无我有,人有我忧”的策划理念,都依旧适用于当下的出版市场。开明书店这一成功范例,同样值得当下的出版社学习。作为民国时期的“七大”之一,它真正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既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又树立了极好的口碑,随后出版的“二十五史”系列、《辞通》等古籍进一步展现了出版社的深厚实力,成功实现了开明书店从一个最初以青少年学生读物为出版重点的出版社到一个综合出版社的转型。既有保质保量的常销书,又不乏一炮打响,引起社会关注的畅销书。除了书籍质量有保障之外,开明书店还加大对文学新人的培育,为社会文化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比之下,如今许多出版社策划编辑缺乏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做出来的选题或者盲目跟风或者老酒装新瓶,丧失了编辑应有的创新性。
其次,开明书店具有的战略眼光与商业意识也值得当下出版人与出版社学习,有些做法放到今天也依旧适用:尽管知道出版《辞通》是一门亏本买卖,但是出于其对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和开明书店缺乏大部头巨作的考虑,章锡琛坚持出版了这部鸿篇巨制,这一“呆子”行为反而成就了一套经典畅销书;而在出版了《二十五史》后,开明书店积极开发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完善了这一系列图书的产业链。尽管是数十年前的案例,但这种衍生开发的概念不正贯穿在当下火爆的IP产业之中吗?
当下的出版社不再是旱涝保收的国有企业,而是面临着来自民营书商、国外出版社等多方挑战的现代企业,同时还需要适应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冲击与颠覆,或许这对于出版社来说是艰苦卓绝的一战,也同样是经历阵痛后绝佳的发展机遇。章锡琛在民国如此动荡的时代都能开辟一番天地,处在数字出版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出版人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创新,不去奋斗呢?
第三,从本书也可窥得中国出版史的一隅,从晚清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长达几十年的历史在书中均有涉及。虽然章锡琛为全书的主角,但作者对其任职的商务印书馆长期以来坚守的“在商言商”理念以及当时内部帮派林立之景都加以了刻画,除此之外还对其编辑的优质杂志《东方杂志》、《妇女杂志》的历史也有总结与归纳。与之类似内容还有很多,对中国出版史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概述,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最后,本书也可以称作经典畅销书的案例集合。从《爱的教育》的一炮而红,“开明三大教本”的长期热销,到《辞通》的意外“走红”和“二十五史”系列的精心策划,这其中每个案例成功虽然少不了运气成分,但其核心却在于这些书籍拥有极高的质量,同时又能符合市场受众的需求,再加上良好的商业宣传策略和优良的衍生产品链保证了书籍的话题热度,这才铸成了成功典范,让这些书不再仅仅是过眼云烟,而是常销于市面的经典书籍,更是值得为当世人乃至后人称颂、效仿的常青树。一本畅销书的打造,不仅是靠炒作或者精致花哨的装帧,更是在于拿到这本书的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以及编辑为这本书投入的热情。一本真正用心做出来的书,才会为人从心底真正地喜爱、接纳,这是从章锡琛作为出版家的一生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也正是《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作者极力想向本行业乃至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传递的理念。
当下社会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与之对应,出版业更是十分繁荣。根据清华大学2016年发布的《传媒蓝皮书》,继2014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销售总额突破500亿元之后,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总销售额达到624亿元。但实际上在笔者看来,当下的出版行业既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处在一个最坏的时代。就拿图书来做例子,尽管数量可观,但当下的书籍有多少真正做到了质量优良,多少是为了传播文化而服务,而非为了追随潮流?纵向来比,拥有比民国时期拥有更为丰富资源的出版人们为何做出的书还不如当时环境艰苦的前辈呢?横向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知识丰富,出版历史悠久,但为什么不管是书籍内容抑或是装帧设计甚至有时不如我们的邻国日本呢?当下的出版社是否真正承担了作为一个文化企业引导社会阅读潮流应有的责任呢?越开越大、越开越多的实体书店又有多少真正是为读书而服务,而不是作为一个商业的附庸体而存在?这些现象,着实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出版行业的关注。
古人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章锡琛作为中国优秀出版家的经历值得今人乃至后人学习借鉴,本书最大意义也正在于此。
中国出版家丛书·中国出版家读后感第六篇
林英
《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年第4期
[摘要]《中国出版家•章锡琛》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出版家章锡琛的传记,本文对这一出版人物的研究与传记写作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章锡琛 出版家 传记 民国出版
章雪峰撰著的《中国出版家•章锡琛》,是我国第一部为出版家章锡琛所作的传记,具有开山意义。该书系“中国出版家丛书”之一,2016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出版家丛书”是我国首部对近代以来中国著名出版家进行梳理与介绍的传记类丛书,旨在再现出版名家丰富多彩的职业经历,展现他们崇高的职业精神,彰显他们为传承和传播人类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丛书对传主进行了仔细遴选,共选择了50余位出版前辈以为作传,章锡琛位列其中,作为丛书首批推出的传主之一。丛书首批共推出四册,另外三册分别是为巴金、陆费逵、赵家璧所作之传。
章锡琛(1889—1969),字雪村,又字君实,其出版生涯,从入商务印书馆协助杜亚泉编辑《东方杂志》开始;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之后,商务印书馆为追赶时代潮流,革新杂志,将其推上《妇女杂志》主编的位置;1926年在朋友们的支持下,章创办开明书店。《而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开明书店,无一不是民国出版界中响当当者——《东方杂志》,近现代期刊史上最为重要的大型综合性杂志,被誉为“杂志界的重镇”;《妇女杂志》,中国近代妇女报刊史上历史最长、发行量最大的妇女杂志,章锡琛接手主编后的《妇女杂志》被誉为是关于妇女问题的出版物里“不愧做第一把椅子的”;开明书店,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一起,并称为民国五大出版机构,因其“高尚”、“正派”闻名于读者。这三大出版机构,章锡琛皆逢其盛,尤其是后两项,章进而主其事,或任主编,或为创办者,它们的光辉与成就与章有着直接密切关系,因此将章锡琛列为“中国出版家丛书”的传主之一,无疑是极为允当,也是至为应当的。或者说,早该为这样一位出版大家作传了。
正如“中国出版家丛书”出版说明中所说,“这个行业固有的幕后特征多少带来了出版人身份上的隐而不显,显而不彰”,因此即便是像章锡琛这样深有成就的出版家,其相关资料却也有限,这给作者写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这也是历史研究常有的困局。材料太多时应删繁就简提炼问题,而材料太少时,合理地想象、理解与复原同样是考验研究者功力的地方。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材料有限,但作者通过细密的史料搜集,以及与章锡琛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如夏丏尊等)材料的合理借用,却清晰完整地呈现了章锡琛为出版的一生。借由作者对章锡琛一生的细细勾勒,这个“章家老头儿”的风采渐显。
章锡琛,既是一个以《一个最平凡的人》为题写自己的谦逊之人。又是一位踏实勤奋的人。他的侄子章士寰回忆,“往往家里人都看戏去了,只有大伯还是手不释卷,闭门读书”,“纵然锣鼓声破窗而入,大伯却不动声色,塞耳闭窗,秉烛夜读”。金灿然也曾说:“章先生对工作实在热心,不要说在家里,就是外出,他也把工作带在身边,一有空闲他就拿出来干。他真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位谨慎务实之人。抗战胜利后开明书店的总经理范洗人采用高举高打的经营方式,广设分店,在台湾、开封、南昌、福州等地新设立办事处,加上战时的总共有16个分店,同时买地盖楼,发放同人的工资福利等等。章锡琛深恐如此会重蹈中华书局当年的“民六危机”,资金链断裂,加以反对,特殊的时间背景下章因此还被人认为是“资本家,企图紧缩开支,要损害职工的利益”。实际上,设立精干出版队伍,使最少的人发挥最大的效率;压缩非生产性开支,把资金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广开外地分店,而多选择书业同业代销,这些是章锡琛一贯的谨慎务实的做事方式。1929年12月,章将其亲手创办的《新女性》主动停刊,“废刊的原因很是单纯,就是时代已经不需要了。”这一举措也可反映出章的务实心态。
章锡琛还是一位“功成不居”的人。开明书店由其创办,但他总说,“开明的创办,实在是由许多朋友所促成”,开明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尼姑婆生妮子,众人扶之”。其出资创办书店,自己做第一把手经理的时间却不长,开始是推荐杜海生出任经理,后来因范洗人在大后方主持开明书店有功,竭力荐其为总经理。开明书店二十余年,上下内外情谊和谐,不能说与章“功成不居”的气度无关。
章锡琛更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人。当初林语堂有编纂中学英文教材的打算,开出每月300元预支版税的高额条件,托人四处物色出版者,北新书店以为要价太高,风险太大,章锡琛却一口答应。“听说为了此事,锡琛的老弟还跟他闹过一场呢。”事实却证明了章的魄力与眼光。据说,林语堂从这套书中获得的个人版税收入即达30万元之巨,这套书的销量之大,开明书店的获利之多,可以想见。另外,《辞通》的出版也是一例。这是一部解释古书中异体同义词语的辞典,300万字的大部头,其价值被广为认可,然而因篇幅过大,内容专门,古字偏字太多,一是制作成本过高,二是销路恐怕有限,因此售稿十年均不获出版,章锡琛却拍板决定由开明书店出版。结果也颇令人欣慰,这部辞典预约1万部,两个月内售罄,于是又加印了数万册,仍然供不应求。
章锡琛同时是一位乐观坚强的人。1937年,开明书店被炸弹击中,资产损失达80%以上。“好吧,毁了就毁了,还可以从头来过!”他的这份乐观和干劲给了楼适夷很大的触动和鼓励。“一时间,只要他到哪里,哪里唉声叹气、死气沉沉的气氛就为之一扫。”开明同人王伯祥日记中记载:“四时许,雪村始返店。时丏尊、守宪俱在,通谈别后室内乐情形,直欲歌哭无端;幸雪村精神弥旺,毫无秋气,大可慰乎!”
章锡琛还是一位不峻拒、不强求的人。开明书店主要是由其出资,“其实是个独资老板,所以后来凡和他相熟的人,都戏称他为‘章老板’”,尽管他自陈“人谓开店即是老板,可惜我‘这版不是那板’,是为发展文化事业,不为牟利。我吸的是‘老刀牌’香烟,又浓又辣,是黄包车夫吸的;抽屉里是白锡包,三炮台,是敬客的,谁看到过这种穷老板”,但他对“章老板”这称呼并不峻拒。从商务印书馆出来后,他一度打算回绍兴老家,靠教书和译文为生;抗战胶着,章锡琛与夏丏尊、徐调孚等留守在上海开明书店,本书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其这段时间的生活,有关章的出版工作与出版思考的内容相对较少,实也与这一阶段出版工作难以展开有关。此时的章锡琛转而沉心于案头工作,校注《助字辩略》等。如此两例,或也可窥见章锡琛不强求的个性:在其位时努力谋其政,条件不允许时亦欣然接受,努力做力所能及之事。
这样的一位出版人无疑是有血有肉的。作者所作的传记写出了一代出版家的生动的个体化生命。经由章个人的经历我们也可窥见出民国出版业的俯仰变迁,妇女刊物的如日中天到后来“时代已经不需要了”,开明书店的崛起与1949年以后的调整等。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作者能作出如此清晰的梳理,实资嘉奖。
作者主要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的方式写作这本传记的。以这样的方式作传,好处是能将作者的一生事迹向读者娓娓道来,传记的连续性、流畅性与全面性都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坏处则是难以突显问题。因此作者在一些章节中也尝试以“问题”为小节,以期从深度进行开掘。如第一章《最平凡少年》,作者按时间顺序梳理章的求学经历,最后一小节则从问题出发,分析“出版家们的早年求学时期”,探讨与章锡琛有着相似求学经历的出版家们,他们的求学历程对他们从事出版的相关影响等。这是有益的尝试。若能在“问题”的发现与开掘上有更多作为,窃以为这部章锡琛的开山之作或可更上层楼。
同时,作者解读一件事情时,或许为能更简洁清楚说明,有时则不免牺牲了一点事件背后的复杂性。试聊举几例,写到章的好友胡愈之,“因为信仰的不同,两人后来所走的道路有所不同。胡愈之接受了党的直接领导,所从事的工作也和章锡琛有了较大的不同。顺利成章地,也取得了比章锡琛更大的人生成就。”“为了表达尊师之意,为了报答杜海生当年把自己引入出版界的知遇之恩,推荐了杜担任开明书店总经理”,“章锡琛作为当时开明书店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却实实在在是《中学生》的主要创办人,夏丏尊只能算是次要创办人。换句话说,没有章锡琛和开明书店出自,何来资金创办《中学生》杂志?”抗战期间,商务印书馆拟收购被炸后元气大伤的开明书店,“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章锡琛都绝不会回头再去找辞退过自己的老东家。这倒不是说章锡琛小心眼,而是他信中恐怕还是在争着一口气:既然商务辞退了我,我的抱负不能在商务实现,那我一定要把开明书店做好做大,至少做得不比商务差。”对此,我们或许可以进一步追问:胡愈之的人生成就仅是因为信仰、因为职位而“顺理成章”地更高吗?推荐杜海生担任总经理除了情感上的因素,是否还有别的考量?提供资金的来源是否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主要负责人”?章锡琛的不愿开明书店被商务印书馆收购,除了争口气的心结外,对这家书店的情感与希冀等因此是不是个中原因?
“讨论点到为止,结论过于笃定”原也是学术研究中易犯的毛病,而呈现事件背后复杂的情态,解读出其复杂多重性,也确实是极难之事。与此同时,我们习惯为问题找到答案,这是做学问的一个方式,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不尽然是解决矛盾,有时是把问题提出,将矛盾凸显出来,也是一个路数。而所有的关键,在于眼光锐利、思考全面,能发现矛盾、看到复杂。知易行难,以为所有从事研究者共勉。
中国出版家丛书·中国出版家读后感第七篇
朱宇 张志强
《现代出版》2017年第5期(总第111期)
摘要:章雪峰著《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为国内第一本章锡琛研究传记。作者基于史料梳理、考证,较为客观地论证了开明书店创始人章锡琛从被商务印书馆辞退到创办开明书店等出版历程。章锡琛注重产品质量的相关出版经验以及团结、务实等“开明精神”,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章锡琛;开明书店;开明精神
相较于“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陆费逵和中华书局”“邹韬奋和生活书店”等专题研究而言,学界、业界对“章锡琛与开明书店”的研究明显要薄弱一些。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章雪峰积数年之功,在对史料进行挖掘、考证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一书,并于2016年5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由柳斌杰领衔主编的《中国出版家丛书》系列。
这是国内第一本章锡琛研究类传记,全书主体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以传主人生的五个重要阶段为划分依据,即年少求学时期、商务印书馆时期、创办开明书店时期、抗战时期和晚年时期。每一章的各个小节也都以章锡琛在这一人生阶段的重要事件或人物作为节点,使得整本书的目录完全可以看作章锡琛一生的大事记,简洁明了,思路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作为民国时期重要出版机构的开明书店的创始人,章锡琛一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编辑出版工作和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多成绩。章锡琛曾在文章中谦称自己是“一个最平凡的人”①,但从他一生的行迹来看,其经历之跌宕起伏,体验之酸甜苦辣,又着实不能用平凡二字来概括。即便开明书店已不复存在,人们却依然对那个“高尚”“正派”“严肃”“光辉”的出版机构充满“感激”与“依恋”②,对这位创始人更是赞誉有加。1990年10月,《出版史料》编辑部编写了《章锡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其中不仅收录了章锡琛本人所撰写的一些文章,还有大量亲朋好友对这位出版家一生的评价和追思。《中国出版家•章锡琛》,又为“章锡琛与开明书店”专题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在还原历史情境的基础上展开述评
一般传记类著作,作者们习惯以时间顺序对主题人物进行线性叙述,一气呵成,就人说人,就事论事。与之前出版知名出版家的传记相比,《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一书作者在对主题人物进行叙述的基础上,对与传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了适时的类比和延伸,便于读者对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全貌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一点在一般传记类著作中很难看到,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深度把握。
例如第一章“最平凡的少年”中,第五小节“出版家们的早年求学时期”,作者在前四小节详细介绍了章锡琛的早年求学经历之后,又将他和两位浙江老乡(即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和中华书局的陆费逵)进行了类比。作者提出,“这三位出身浙江从事出版的代表人物,在早年求学时期的经历,颇有一些相似之处”。③在对这三人的早年求学经历进行比较之后,作者总结出几个共同点:求学经历以苦修和自修为主,都曾在教育界任职,均属商务印书馆同事等。这一类比不仅让读者同时了解了这三位近代出版家的早年经历,也为后期论述他们在各自出版机构的相互竞争埋下了伏笔。
除了类比之外,作者还注重对一些特定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延伸与发散。例如对章锡琛第一位恩人杜海生的记述。正是杜海生推荐22岁的章锡琛进入商务印书馆,自此开启一代出版家的职业生涯。章锡琛对这位恩师一直是敬重和信任的,甚至在开明书店创办之初请其担任第一任总经理。对开明书店发展历史上的几个关键人物如夏丏尊、叶圣陶、范洗人等人的生平事迹,作者也进行了适当铺叙,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个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第三章“书林张一军”第三小节“个人和企业的高峰年代”中,对1936年前后,即开明书店成立10周年之际,整个中国出版业呈现出来的短暂高峰情形做了详细分析。作者从当时全国新出版物的册数、整个出版业的营业总额和单体出版社的营收情况等方面,全面论述了这一时期全国出版业的繁荣景象。作者适时地跳出人物,将视角放在了整个出版行业的大环境中,体现了其对传主所处的民国时期出版业的研究功底。这些人物和事件虽然不是该书的主题,但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主题人物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语境。
二、对史料进行归类统计和图表化处理
为已故人物著书立传,史料的准确运用是体现作者学术功底的一个关键方面。该书在参考文献中共列出参考图书五十余部,各类期刊杂志与汇编资料十余种,几乎涵盖了当前国内有关章锡琛以及开明书店的所有资料。史料的翔实,保证了作者的论述理据较为充分,增加了该书的学术价值。除全面的史料引用之外,作者注重对已有史料信息进行统计、分类和提取,灵活运用直观的图表,这让该书的分析与总结更显深入。
例如第二章“商务十五秋”中,作者在介绍章锡琛编辑生涯的起点——编辑《东方杂志》时,除对其接编此杂志时所发表的文章进行统计之外,还对这一时期所发表文章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作者提出,章锡琛编辑生涯早期的文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关注世界大事、介绍世界新科技新发明、研究各种社会新思潮等。并且,作者对章锡琛编译文章中有关相信灵异存在、研究神秘现象的所谓“灵学”的少数文章,也毫不避讳,“章锡琛曾亲自编译《日本新千里眼出现》《千里眼之科学解释》两篇文章”,④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醒后来人汲取教训、破除迷信。同样,在这一章之后写到章锡琛主编的《妇女杂志》时,作者对杂志的内容特色进行了分类提取,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呼吁妇女解放,关注妇女恋爱、婚姻、家庭,注重妇女教育、职业及经济独立,倡导男女公开社交,提倡新性道德。这一分类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和系统地了解章锡琛早期的编辑思想。
图表运用方面,在第三章“书林张一军”中,在介绍开明书店成立10周年以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时,作者运用了直观清晰的柱状图和折线图,直观呈现了史料数据的变化性。这些对史料数据的二次加工,都为该书的学术性和理论深度增色不少。
三、对争议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在收集史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特别是对人物评价的历史资料,他人对同一个人物的回忆与评价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这时候就需要作者在综合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冷静分析,科学论证,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在与主题人物相关的学术界争议问题上,作者采用了博采众长、逐一论证的方法,并最终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
例如第二章“商务十五秋”第五小节“为何被商务印书馆辞退?”中,作者对章锡琛被商务印书馆辞退的原因做了辨析。首先列出当前史料中体现出的四个观点。其一,“猥亵说”。这是作者根据赵景深的回忆所提出的。其二,“赤化说”。这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章锡琛本人和其三公子章士敭的观点所提出的。但作者随即提出质疑,并举出两个反例进行论证,即叶圣陶的“赤化”程度更深并未被辞退,同时,沈雁冰、陈云、王贤江等“共产党员”,也未因身份原因被辞退,从而否定了这一观点。其三,“声援罢工说”。作者以作为领导者的陈云和沈雁冰都未被开除而章锡琛只是作为声援者,从而也否定了这一观点。其四,“违反竞业限制规定说”。即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对于在职员工,不能在外从事与本企业业务相冲突、相竞争的业务的相关规定和限制。作者提出,章锡琛在商务印书馆之外私自创办了《新女性》杂志是他被商务辞退的导火索。从时间的关系上来看,大约在1925年12月底,王云五代表商务高层正式辞退了章锡琛,而《新女性》杂志则在1925年12月中旬刊出了创刊号,时间上的一先一后也可作为作者观点的佐证。同时,章锡琛诸多好友的回忆,如唐锡光、周振甫、叶至善等,也从侧面证实了作者的观点。
在第三章“书林张一军”中,作者对章锡琛在开明书店创办时所担任的职务也进行了分析考证。对当前史料所体现出的三种说法,即“总务处长”“出版部主任”“协理”,作者首先逐一进行了分析。接着,作者以“章锡琛先生只有担任类似‘协理’这样相当于‘副经理’的高管职位,才有可能进入开明书店高管层,才有可能在开明书店继续发挥主导作用”⑤的理由,推断出他担任“协理”较为符合实际。从史料论证来看,这一分析论断较为可信。
四、章锡琛与“开明精神”的现实意义
章锡琛作为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身上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也值得当今的国内出版人继承和发扬。在该书的最后一节,作者以“出版家是怎样炼成的”为题,对章锡琛一生的沉浮进行了总结论证,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总结,“章锡琛先生作为出版家是这样炼成的: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新思想,要有在细分市场做到‘专注、极致’的企业理念,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选题策划意识,要有‘以质取胜’的市场竞争策略,要有团结一班人的领导能力,最后,还要有勤俭办企业的奋斗精神”。⑥这些出版家精神和历史经验,仍值得中国出版界人士参考或借鉴。
章锡琛创办了开明书店,开明书店同样成就了章锡琛。从1926年8月被商务印书馆解雇后,在友人们的鼓励下,一同出资创办开明书店开始,到1949年7月由于和同人在书店未来走向上的分歧被迫辞职为止,章锡琛与开明书店一同走过了23个春秋。虽然名义上他担任总经理的时间不足6年,但在这23年里,作为书店的核心人物之一,在书店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用人策略上,章锡琛不追求个人职务的高低,只为书店的发展着想,先后推举杜海生、范洗人为总经理。在其亲自出任书店总经理的6年里,更是将开明书店带到了巅峰,出书品种和经营规模都达到了书店发展史的顶峰。虽然之后被战争无情破坏,但章锡琛以及开明书店在民国时期出版史中的地位就此确立。
“开明夙有风,思不出其位。朴实而无华,求进弗欲锐。惟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⑦这是叶圣陶对开明书店历史的总结,也是对“开明风”即开明精神的提炼与升华。朴实无华、进步开明的开明精神当中融入了一代代开明人的智慧和可贵品质,这其中,创始人章锡琛功不可没。
《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一书兼具历史考证的严谨和语言表达的灵动,作者让章锡琛这位爱国、敬业、谦逊、乐观、正直的中国出版家的风采跃然纸上。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与篇幅有限等原因,该书在传主的一些细节上仍有可补充之处,例如章锡琛在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以及任职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时期的出版活动。这一时期是传主离开开明书店之后新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仍需一定篇幅进行详述。总体来看,该书可谓系统研究出版家章锡琛的阶段性成果,笔者期待后续仍有相关主题研究进一步探讨,以便为当前的出版实务和研究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经验启示。
(朱宇,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志强,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王知伊.开明书店纪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1:214.
②③④⑤⑥章雪峰.中国出版家 •章锡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1,17,36,139,324-325.
⑦叶圣陶.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碑辞//叶圣陶集(第17卷)[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08.
中国出版家丛书·中国出版家读后感第八篇
郭平兴 肖悦妮
【《出版史料》丛刊2016年第2辑(新总第56期)】
“谁说伟大的人才值得被歌颂,坚定信念的人都是勇者......”每个平凡却认真活着的人都值得敬佩。有多少人能够在生命长河中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投入感情、汗水,带来创新与不凡。
他做到了——章锡琛先生:中国近现代出版界的前辈,一位品德高尚,又博览群书,为出版事业倾其一生的资深文化人。但章锡琛却认为自己是一个最平凡的人,他用自述《一个最平凡的人》来勾勒自己的人生轨迹。出版事业是章锡琛人生的轴承,围绕这个中心,他用平凡的每一步成就了其不凡的一生。
一、妙笔生花——遇见不凡出版家章锡琛
欲了解一个人必须走近他的生活。开明书店的章锡琛在工作和生活下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时而让人觉得严肃、可敬,时而让人觉得十分幽默、平易近人。在出版事业的经营方面,他具备了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再者他是一位懂得激流勇退的智者,高尚、爱才、让贤的品德让旁人敬佩不已,也为他的人生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朋友及机遇。对于民国时期出版界来说,开明书店与章锡琛的出现,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这个老板不太像”
民国时期,书业竞争激烈,加上“开明安守本业,不搞任何投机活动,金融周转不灵” 作为开明书店的创始人,章锡琛在对开明书店的组织架构等方面运筹帷幄,调动诸多可能的因素,甚至不担任“一把手”。1928年,开明书店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时,章锡琛没有就任总经理一职。这看起来颇为奇怪,作为创办者中的轴心人物,很显然他当这个总经理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是在开明书店经历的数十载的经营中,章先生只在1934—1936年担任了两年的总经理,还是在众同人的极力劝说下,章锡琛才接受上任就职的。究其原因,一是章锡琛有意让贤,多次把自己从总经理这个位置上排除开来,转而推荐他身边的朋友担任此职位;二是“章氏兄弟在资金调度周转方面的能量不大” ,在他看来开明的总经理应该由更有能力的人来担任,杜海生、范洗人等先后担任过开明书店的总经理,成为开明书店“凝聚力的源泉”。正因为如此,在 “开明人”的共同努力下,凭借“在每个人身上的‘开明’精神和对企业的凝聚、向心力”, 开明书店从“家庭式”的兄弟书店,发展为著名的民国时期上海六大书店之一。
(二)“生活点滴看人生”
别看章锡琛的开明书店事业蒸蒸日上,生活中的他却没有过多的奢华,一直秉承“能省即省”、勤俭节约的态度,做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对待别人则甚是慷慨,总是尽力地帮助别人,无论来自何方,他能伸援手的就决不吝啬。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他还慷慨和难民朋友分享食物。章锡琛作为知识分子,没有辜负“社会良心”的称号,在学生遭受国民政府的枪杀时,他和书店的几位同人冒着自身生命危险联名上书谴责政府对手无寸铁的学生施暴的不当行为。他还不怕受连累,对身处危境的大学生施以援手,充分体现章锡琛身上强大的正义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或许正因为如此,他“虽然做着十足的商人,却还承许多文人学士的错爱”,肯与他做朋友,而不当其为市侩。
生活中的章锡琛常把乐观、积极放心头,还时时以自己乐观开豁的精神激励着身边的人。在开明遇到强劲对手而陷入困境时,章锡琛始终秉承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自然而然所有困难也迎刃而解的。在1938年1月4日战争爆发之际,章锡琛赶回上海处理相关事务,随后又匆忙回到总店驻守。“在王伯祥日记中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四时许,雪村始返店。时丐尊,守宪俱在,痛谈别后三月情形,直欲歌哭无端;幸雪村精神弥旺,毫无秋气,大可慰乎!” 面对此境,尽管章锡琛受到的打击与压力是最大的,但他却没有因此倒下,而是用坚强的意志顶起来,事情一件一件地着手解决、安排,并积极地宽慰身边的人。在抗战生活艰苦时期,还会作一些打油诗来缓解身边人的紧张、烦恼,增添乐趣。以非常人的心态去面对不幸,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心境与人生高度。
(三)工作中的章老板
开明书店的老同事叶圣陶曾评价老板章锡琛:“工作和生活中的他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严肃,谨慎的;后者则是放松甚至有些放纵的,而且章在事业追求上好胜心极强,也处处寻找可创新的途径。” 叶圣陶提到的这两点虽然简短,却十分扼要,鲜明地概括了工作状态下的章锡琛。无论是在商务书局工作时,还是在自己经营开明书店后,他都不允许有半点马虎,力求精益求精。例如在书本的出版,他一贯十分尊重作者的原创,不随意改动作者的内容;在书的质量要求上,他也是十分的严苛。即使是在当时几大书店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他依然没有选择走捷径,通后门,而是脚踏实地地创新。他坚信有真正爱好书的读者,也坚持做到只出质量好的书。在开明书店确定下经营方向后,他便专心于其中——“以青少年学生读物”为出版重点,并且停办了《新妇女》与《一般》这两个杂志,尽管这“两位元老”对开明的意义重大,但是为了适应时代以及开明发展的需要,它们的离开是有意义的。开明的“中小学教科书补充”不仅在书的排版、印刷、装订上有很高的要求,还开创了满足教师需求的《开明活叶文选》新形式 ,之后出版了林语堂的《开明英语读本》,以其内容新颖,在出版同行中独放异彩,最后也形成系列专属开明书店的特色教科书。可见章锡琛对出版事业的贡献不仅在于努力更在于创新。这种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也给他带来了回报,开明书店这棵后起之苗也在同行和读者的认可中逐渐成长。
(四)理想承载体——开明书店
章锡琛在出版事业上可以做得如此出色少不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理想的力量。起初对于开明书店的开创他犹豫不决,身边好友都极力支持和鼓励,并支援他将开明书店创办起来;在众同人同心协力下,开明书店从一个小书店终于在同业中争得一席之地。到了抗战前期,几乎一切努力被炸个精光的情况下,章锡琛也没有轻言放弃,还是努力支撑着开明书店的经营,坚持了艰难的8年。实属不易!在抗战时期他对开明书店不离不弃,不仅自己坚守在上海受尽艰苦,指挥开明在内地设立的办事点,还及时输送去文稿,保证出版工作的连续。使得开明书店得以存活,还在抗战期间有所发展。一路走下来,承载他出版事业与理想的载体——开明书店,已不仅仅是一家书店那么简单,在章锡琛的眼中,它已经是自己理想的载体。开明书店的创办,为他带来了身边那么多的知己、朋友、以及书店的同人们,这些是无法用物质财富来衡量的。对于一个文人来说,精神上的伙伴是多么可贵啊!
爱之深,割舍时更是痛万分。在新中国解放之初,与时俱进的他,预见到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不仅仅看到了出版事业的发展,更加看到了出版工作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章锡琛敏锐的意识到:开明书店的中小学教科书这样的核心业务,即将面临收归国家统一编印发行的政策风险。而在此背景下,开明书店必须整体转型。为此,章锡琛开出的药方是:开明书店要么结束业务,清算注销;要么交给国家。” 遗憾的是,章锡琛的这些思想不仅没有得到开明书店高层的理解和接受,还受到书店同人的指责。这使得章锡琛感到无比的痛心,开明书店是他一手创建的,他如何会做出对开明不利的事呢!尽管如此,他还是采取冷静的态度来处理此事,在承认错误之后,辞去了开明董事长一职。在此情境下,为了大局章锡琛只得割爱,与开明书店诀别,携家人远居北京。
读至此,作为与章老相隔一个世纪之遥的读者,也可明显感到他内心的不舍与痛心,何况是章锡琛作为当事人,内心自然更是五味杂陈了......
二、笔下生风:“春风润物细无声”
章雪峰在《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中秉承着章锡琛的精神,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方法,用平实的态度、轻松的文笔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位出版界的老前辈与出版事业之间的渊源及缘分。
(一)朴实的撰述风格,又不乏透露着现代气息。
语言的轻松诙谐,尺度把握得十分恰当,这也在人物形象的描述、塑造方面起到推动力的作用;将读者带领到了一个熟悉的环境下去认识一个温和亲切、易相处的出版业界的前辈章锡琛。文中提到章锡琛与陆费逵、张元济两位的相同点对比时,曾如此调侃道:“三人是商务印书馆的同事,只不过张一直是商务印书馆的舵手,是另外两个人的上级领导,陆费逵、章锡琛则为商务印书馆的两大著名‘叛将’。当然,陆费逵是主动叛逃而创办中华书局,章锡琛则是被动接受,被逼无奈而创办开明书店的。” 如此生动又诙谐的讲述让人读来实在是妙趣横生,兴意盎然。
(二)突出章锡琛的丰富人生经验与行业从业经历。
作者在了解章锡琛的基础上,梳理那个特别时代出版界的情形,讲述传主在出版事业上的脚印及成就的同时,还能如此游刃有余地向读者重现当时出版界辉煌热闹的一面。即使是对出版业不熟悉的读者也感到眼前一亮。笔者以当时许多出版界的名人与趣事,丰富读者对当时出版界的认识。例如作者通过铺垫、环境营造等写作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论战场景的百年难遇及有趣之处,而不是困惑、不解。又如在经营《妇女杂志》时掀起的关于“性”的风波时,在阐述、理解“性”这个词时,向读者介绍了爱伦凯——“瑞典人,20世纪初欧洲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社会问题研究与儿童教育家、女性问题理论家......爱伦凯被中国‘五四’知识分子奉为精神导师。”及介绍其著作《恋爱与结婚》中的观点:“一是恋爱自由,二是离婚自由。” 用深入浅出的手法让读者领略那个时代文化领域的繁荣,一点也不晦涩难懂。
(三)作为一本传记,以丰富的史料客观反映传主的真实情况。
名人传记的书写与学术著作的撰写多有不同,个人的情感态度易陷入其中,从而导致褒贬失度,本书作者并未不是一味地“捧扬”,而是从史料出发,如实撰写。例如在文中一处讲到:在《妇女杂志》发展势头极佳的情况下,章锡琛等几位主要发言人与《新青年》阵地双方进行激烈的论战,章方一发不可收。“据章锡琛自己回忆:‘我们的兴味由此竟集中在妇女问题上......趁晚上写一点肆无忌惮的文字,批评社会及个人。但因此写滑了手,在《妇女杂志》上竟发表和当局意见不甚符合的文字来’”。 作者对待传主客观公正的诚恳态度,主动承认其做法确实过火,之后在讲述整件事情来龙去脉及后面的发展趋向中,再隐隐地向读者透露实情,解释章锡琛此举背后的真正用意。从中看出作者对传主的了解是更深层次的,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此种了解带着理性的理解与敬佩之情。
(四)全文作者用十分微妙的手法将章锡琛的朋友、理想穿插其中,读起来既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
他高尚的人格则是通过每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加以体现,例如文中讲到开明书店刚开始的创办几乎是在章的朋友的鼓励下,加上来自各方友人的帮助,章才有信心办起来,由中也可见章锡琛的人格影响之大。不管是在资金方面的筹集,还是在开店初期人员的招揽方面,都很大程度体现了章周围人对其信任及支持之大。在给开明书店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方面,这些朋友都是毫无保留,实话实说,就如一股清流,时刻温暖着章的内心;而且章所结交的这些朋友都是些思想上比较先进、有真材实料的真朋友。文中更是频繁提到夏丐尊、胡愈之、吴觉农、叶圣陶、王伯祥、鲁迅等这些友人,他们伴章锡琛一起在出版事业上奋斗,一起欢愉,一起共度“生死关口”,可谓挚友、真交。
三、结语
出版人是台前默默无闻、幕后辛勤“为别人做嫁衣”的人。他们是国家文化事业的传承者,这样贴近社会生活、引领社会文明的一群人,却鲜为人知,少有记录。今天作者通过这本书不单单是向我们介绍章锡琛这位不凡的中国出版家,更是让我们对出版这个行业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全文读下来让人心生敬佩的不止是章老,还有多年忙碌于出版行业的众多同人们,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作为读者,十分庆幸能读到如此优秀之出版家的传记类著作。在作者的带领下,领略了章锡琛的传奇而又实在的人生经历,实不愧称当中国出版家这一称号。激昂的字里行间激励着我们向章锡琛看齐:学习其对事业的坚持、认真、执着;传承其精神,在自己的行业中勤勤恳恳,一丝不苟。
作者简介:
1、郭平兴(1980-),男,汉族,江西兴国人,惠州学院政法系讲师,南京大学博士后,中山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近代出版史、阅读史,西方书籍史。
2、肖悦妮(1995-),女,汉族,广东汕头人,惠州学院2014级历史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