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数字化孤独读后感100字

数字化孤独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2 18:40:13
数字化孤独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22 18:40:13   小编:

《数字化孤独》这篇文章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孤独问题。作者指出,尽管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有大量的连接和互动,但实际上我们却越来越孤独。我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了真实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数字化孤独使我们越来越难以建立真实的联系,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寻找平衡,避免被数字化孤独困扰。

数字化孤独读后感第一篇

不值一读,没有深度,没有体系,也不具建设性。所谓的“数字化”只是蹭了疫情下手机社交大背景的噱头,没有看到期待的内容。本书探讨虽然广泛,涉及童年、老年、朋友、网络、两性等的社交,但都浅尝辄止,基本都是有些实验支撑的泛泛之谈。

我们都知道社交有益身心,但是我想要进一步知道:怎样程度、方式和时长的社交是更合适的?怎样的社交是过度和有害的?社交的需求和满足的个体差异如何?如何量化社交和独孤?以上这些问题,本书没有给出答案。

数字化孤独读后感第二篇

网络时代,看似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便了许多,但很多人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而且与人的受教育程度呈反比趋势,即越是高学历人群,越依赖网络科技,越搞到孤独。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已经彻底打破了人类内心世界与外在认识的底线,对人的思想、人的认识提出了认知性的挑战。假如有一天,人类被人工智能所控制,那人类应该怎样应对?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手一只手机,只要有闲暇时间,人们就会进入手机世界,如此以往,亲情、友情将不再存在,人与人之间将更加冷漠,每个人都将自己深深包裹在科技的外壳之中,不与外界打交道,而是一味在自己的世界里徜徉。

亲情没有了,亲戚断完了,于是,这些人就成为孤家寡人生活在陌生的城市。以上内容就是美国心理学家、作家米歇尔·德鲁在《数字化孤独》一书中和读者公同讨论的话题。

作者在书中以心理学教授的身份,从疫情、童年、友情、网络、约会、婚姻和老年七个方面为当下网络时代的人们给出了生存指南,开出了药方,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适合后疫情时代的人们,与当下社会高度吻合,对当下人们的心理进行了深度的探究。

其中,作者米歇尔·德鲁因教授特别对当代人类童年时代的“拥抱饥荒症”、中年夫妻的“性欲不匹配”、后疫情时代的“孤独大流行”、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全景监狱”、与陌生人交谈的价值、如何合理使用手机以及人生各阶段的“亲密饥荒”等现象,通过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生动的真实案例,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并给予读者实质性的指导和借鉴。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缜密详实的数据,一目了然的表格,认真为读者分析了造成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并对人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帮助人们去改掉坏毛病,战胜孤独,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

生活在持续,问题如影相随,我相信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一定会给予读者一定的启迪和帮助,进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去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虽然我们不能独挡或者改变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有理由在书中改变自己,活成大家都希望的样子。

数字化孤独读后感第三篇

网络好似一张大网将身处异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线上的联系与线下的社交又有本质性的区别,《数字化孤独》一书从关注人生不同阶段以及人在一生中通常与之互动的不同实体的关系来探讨当代社会人如何获得更多亲密体验。

身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米歇尔·德鲁因本人也曾遭受在婚姻上的“亲密饥荒”,夫妻之间一旦陷入“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的怪圈,就会让重感情的一方陷入孤独的囹圄之中,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引领读者通过思考三个问题来改善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

1. 那些事情对我而言是最有效的?

2. 那些事情对我而言是最无效的?

3. 我现在缺少什么?

科技的发展还有城市的集群效应从表面上看弱化了我们普通人对于群体性社交的需求,网络上普遍的追求自由生活言论等导致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许多宅男宅女,电子产品也让我们的社交变得更加方便,但在米歇尔看来,一旦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那些最终没能和你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时,错过了所谓“对的人”,也就是消耗了和潜在的亲密伴侣聊天的机会成本。

除了科技和社会变革的因素,近几年导致我们对亲密关系需求变大的典型因素还有疫情,由于疫情的肆虐,导致人们对健康的安全感丧失,感受到死亡的必然性使得大家的幸福感降低,也增加了对于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幸福感的需求。

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实体关系所遇到的孤独感受的来源和解决渠道也不同,作者从疫情、童年、友情、网络、约会、婚姻和老年七个方面对独孤的来源和建议改善的方式提出了详细的分析,每章节的末尾还有总结性的生存指南帮助读者有效的把握住重点。

其实,无论是哪个阶段,亲密关系的维系都需要一些具体的措施:童年的安全感来自于拥抱、抚触和亲密接触,建立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性远比简单的规避使用有效;友情社交有助于延年益寿,但要根据直觉选择自己的好友;约会对象的选择更要遵从内心的指引,而不要在网络世界里迷失自己,陷入选择陷阱;与伴侣更要维持在一条毛毯里的沟通关系,与立场一致的另一半共建美好的婚姻关系;老年生存更要忽视生活中无数个不起眼的细节,在困难中给彼此安慰,灵活的处理与科技的关系,迅速的给老旧的大脑做出改变。

《数字化孤独》不是现代人的孤独解码器,它只是一本指南,指引读者去思考我们的社会关系走向,正视科技带来的社会化孤独,建立更加健康的生存方式。

数字化孤独读后感第四篇

作者:王海峰

一个在线定性研究平台dscout的数据显示,从10万人中随机抽取的手机用户,平均每天要触碰手机屏幕2617次,而重度手机用户(前10%),每天要触碰手机屏幕5427次。这个数据被《数字化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亲密关系》一书所引用,用来说明社交媒体时代里人们对手机的使用程度。这种手机使用程度也意味着,社交媒体时代中的人减少了与现实中的人接触的时间。因为,每一个人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既在使用手机,又不在使用手机,既在线上,又不在线上。而这种现象的来临,对现代人而言,带来了某种out of touch(可译为“无视”或“缺席”)现象。这种现象被这本书的作者米歇尔·德鲁因称之为“亲密饥荒”(intimacy famine)——一种因技术占有注意力而引起的精神孤独现象。 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是人文主义的。德鲁因并不极端反对技术对人的注意力的占有,却对技术保持了足够的距离。德鲁因更强调一种人本主义视角中的生存问题。所以,这本书的结构涉及疫情生存指南、童年生存指南、友情生存指南、网络生存指南、约会生存指南、婚姻生存指南、老年生存指南。这个结构大体是基于人的成长和生存阶段而进行的划分。而每一个阶段中,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身边的人接触。儿童接触父母,朋友接触朋友,青年接触恋人,妻子接触丈夫,或反之,老人接触子女等。这意味着,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人与人的共同在场。这种在场构成了一种相对线上而言的亲密陪伴和沟通,一切需要一种真切的温暖的感觉。 事实上,作者将“爱”作为全书的关键,在末尾的致谢中道明。也就是说,作者认为,面对面的亲密接触才是表达爱的最真切、有效行为:“感谢我的妈妈,她教会我如何去爱。感谢我的丈夫,他教会了我,原来爱可以长久。还有我的儿子,泰勒和诺亚,他们教会了我,即便你觉得自己的心已经装得满满的,依然可以为自己爱的人留出空间。” 这种基于爱的社交媒体时代技术观,被德鲁因放置在罗伯特·卡恩和托尼·安托露丝1980创建的“社会关系护航模型”(convoy model of social relation)中考量。这个模型由四个同心圆构成,中间的圆心是这个模型的主角——你。然后,这模型要求你在最内层的圆环上写上你觉得最亲近的人的名字,在第二层的圆环上写下你比较亲近的人的名字,在最外面的圆环上写下那些对你生活很重要,但亲密程度又次于上面两个圆环的人的名字。然后,“请你在另一张纸上写下最近一周里和你互动最多的人的名字。现在,将这些名字和你刚才写在最内圈的名字比对下。那些处在最内圈的人,是与你互动最频繁的人吗?你是不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和最外圈的人沟通上了?……”如果你的比对结果,是这种成“反比”的现象,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你正在陷入一种德鲁因所谓的数字化孤独状态呢?答案是肯定的。 对面临这种处境的人来说,这本书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即这本书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一个以技术增进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建立有意义、有效的沟通和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人与人、社会的亲密关系的建立,在我看来是一个社会诗学的问题,即这种关系绝对不是单纯的物质或技术累积起来的关系,而是饱含意义、艺术、情感、理想等诸多内容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以德鲁因所言的亲密的行动——真实的爱——来完成。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