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变》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故事。在这个充满暴力和阴谋的世界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力量和勇气。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边界,让读者深思不已。
地狱变读后感篇一
装帧实在是太美了。在学校图书馆看到封面立马就决定要借。
里面的故事有一半是在《罗生门》里面看过。像《竹林中》,很有电影感,各执一词的几人究竟是谁在说谎,最后也没有揭示,实在是写得太妙了。《蛛丝》这一篇篇幅虽小,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看的时候还在忿忿的,想着作恶多端的人只要有一次善举就会被夸赞被救赎,真是不公,还好最后因为心底的邪恶还是跌倒了地狱深深处,大快人心。《六宫公主》也引人深思,果然女人是不能只依靠男人的,那太不幸了,将自己去主体化就是不幸的开始。
新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地狱变》让我感到好震撼,一个“宏大气量”的大人,因为奸情暴露烧死了可爱的女孩子,父亲因为要画出地狱的景象,亲眼目睹了女儿的惨死,还要“目光如炬”“如痴似狂”地绘制图画,反而是小猴子陪她赴死,看得我有点难过。《偷盗》意外的感人呢,大朗与次郎之间的兄弟情,猪熊老太婆与老头子之间的“爱”,都很畸形拧巴,却有点感动,阿浓的孩子究竟是谁的呢?不得而知。
地狱变读后感篇二
《地狱变》里的八个故事足够简短,也并不晦涩,一如芥川龙之介往常的风格,其中又以与书同名的首篇名气最盛,也最让人津津乐道。它足够冷峻,第一人称的视角与第三人的旁白共同为读者构建出一种屡屡试图代入又陌生抽离的清醒感,那份清醒也许来自于你对人性恶的认知,也许出自你对人性善的犹豫,最终你会成功跳出这个故事,从为艺术疯魔的良秀,想到道貌岸然的大人,再想到迫害与反抗,又想到怪诞与扭曲。世人透过罗生门,真真假假,争议颇多,但作为读者,我想你无论停留哪一层都是对的——为艺术而牺牲的画家代表着芥川本心,压抑的世道就像是芥川眼中苦难不止的现实,随少女一同投入火海的猴子又像作者在心灰意冷间流露出对人性与人的悲悯——也许,你心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眼里的故事就是什么样的。
不同于作者另一名篇《罗生门》展现的为了生存人们趋利避害的极端本能,《地狱变》中并未一味刻画“丑恶”的事物。良秀的面貌粗鄙只在表象,所谓差劲本性也是下人们跟风抹黑的差异表达,其所坚持和认可的(除为艺术要烧死一位女性的提议外),独独在这个故事中显得纯粹而珍贵,相比在下人语焉不详的赞美中被虚化的“大人”,良秀与女儿的平民之感不会让人厌弃,反而会生出可惜与悲伤。
从“世间丑”写出“人性美”本不是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特征,相反,常常被拿来与其作比较的另一位日本传统大家川端康成始终秉承着这样的人生观。而相同的厌世情节,相同的死亡观念,以及同样以消极与淡漠作为人生注脚的生命轨迹,使得这二人的名字屡屡被人共同提及,但粗暴的以“现实”和“感觉”,“丑”和“美”的评定来划分两位大师显然并不合适,正如我们看到的,芥川龙之介的笔下不仅仅有斗争,也有悲悯,他的清醒、他的客观、他的自觉,无不彰显一种对人与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撩拨神经的细腻与尖锐。
这份与万物的“共情”仿佛是日本传统文学中绕不开的特质,时代的苍白、自然的绚烂、以及生命里的灰共同组成了当时代下敏感人群的心头底色,只是在这样的触动下,有些人选择了自我放逐,有些人选择了努力活着,而芥川选择了狠狠的嘲讽与犀利的表达(地狱变,原是满目苦状却为劝善惩恶,但在故事里任画中无数可怖却也不敌在人间的魔鬼)。以他为代表的理智派们从诞生起或许就是为了填补被“物哀”占满的大众情绪,他继承着思虑与忧伤,以敏感神经勾连着眼前万物,常被抑郁、失眠、神经衰弱所扰,但拿起笔来则成为同鲁迅一般的战士,所以这般看来,他安排良秀看着女儿在火海中痛苦死去而纵情作画,转日再死于自杀的结局便不显得奇怪了。
不仅仅是《地狱变》,其余七章同样快如利刃,切割着人心的最诡谲处,如被黑泽明以《罗生门》为题搬上大荧幕的《竹林中》,一段事实、三个凶手、七段供词,将人与人的猜忌具象化,每个人本能地表达着对自己最有利的立场,即使是亡魂也不能幸免;《偷盗》里则更进一步,这是一个精神被遗弃的时代,出场的每个人都带有各自的毒性,最后看似兄弟俩为了维护情谊而杀死沙金的“救赎”手段,其实不过就是将“吃人”冠以美好的名字罢了,被世道逼坏的民众,将暴行施于另一个苦命人,其意义就像是食物链,无法消弭,只是不断将恶堆积到更高的层次而已。
他写利己逐利才是人之本性,但却选择以轰轰烈烈的斗争以及问心无愧的死亡成为自己的命途。面对军国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对未来的不安,本就生来苦难,重重受挫的年轻人,还还未老去的时候便已决定。
然而在生而为人的痛苦,和层层叠叠的失望之下,芥川又留下过《橘子》这样,仅单单描写衣着邋遢的乡下小姑娘纯洁内心的小小片段。由此可见,在对世道厌弃如此的大恐惧下,芥川同样看得见美好的东西,即便那只是一瞬间,这才是他更值得尊敬的地方吧。
最后再提,该版的封面也同样让我喜欢,伸向少女苍白脸庞的画笔,执着画笔隐于黑暗混沌的手,提灯的飞蛾与只余眼眸的鬼魅,共同组成了画者心中的“地狱变图相”,然而一片黑暗与混沌之中,逐渐被吞没的少女的脸庞,依旧恬静而安宁,就像是良秀最后一刻得到救赎与放松的心中的世界——对于有些人而言他人即是地狱,而对于一些人地狱即是解脱。
地狱变读后感篇三
好读文化出品的芥川龙之介经典小说三部曲,从封面设计到作品选择上都准确地呈现了芥川龙之介作品的思想内核:众生之恶和利己主义令人绝望! . 我想绝望也会传染吧,难怪很多日本作家都有自杀情结,这无关乎年龄大小,老年的川端康成,中年的三岛由纪夫,青年的芥川龙之介,都选择自杀来抗拒内心世界的绝望。绝望是他们的共性,但川端因忧郁而绝望,三岛因爆裂而绝望,芥川呢?芥川应该是因厌恶而绝望吧。 . 正因为厌倦这人性之恶,芥川龙之介将自己的生命终结在35岁,短暂的生命历程,就像他的短篇小说一样短!短短一生中,芥川龙之介共创作148篇短篇小说,凭借这些作品芥川龙之介荣膺日本短篇小说“鬼才”作家的称号。 . 在《地狱变》《罗生门》《河童》三部曲,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利己主义、众生之恶和绝望的影子。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芥川龙之介zui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22篇,其中有《地狱变》《罗生门》《河童》《竹林中》《鼻子》等名篇。这些作品的灵感来源大多出自日本古籍故事,但经过芥川龙之介的生花妙笔,作品内涵立即发生质的飞跃。 . 《地狱变》到底在探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还是在控诉兽化的人与人化的兽?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和《月亮与六便士》一样,探讨的是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所以得出一个结论:作者批判的是追求艺术而泯灭人性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未免太肤浅了。其实这部作品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它的主旨在于控诉社会的罪恶,深刻揭示底层无辜的劳苦大众被封建领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苦难生活。 . 《罗生门》则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恶是会传染的,以恶制恶,只会恶贯满盈。令人绝望的利己主义者,从来都是义无反顾地剥离自己的良心。 .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直面社会的黑暗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味,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控诉罪恶的力度要远远高于川端康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更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