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1000字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0 20:15:45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7-20 20:15:45   小编: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系统地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和错误,深入探讨了市场泡沫和投资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并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一)

通篇都是没有逻辑的道理,不推荐。作者行文逻辑极差,是我看过得到app最差的书之一。为了避免更多书友上当,特此评论,如果在大学教育中,应当是最无用的说教书,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也不对,那怎样做对?没有答案。金融学应该用动态、艺术、科学、经验的眼光来看待,并不是作者口中的非黑即白!真是误人子弟。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二)

我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这学期上课的时候,有两位老师提到过。有了这种推荐,我猜这本书肯定值得一看,当然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我是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于行为金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相对于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普及度还是差了一些。我们学校也没有过类似的课程,都是在上传统金融学课程的过程中,老师有零星提到。看完了这本书,其实就像是系统学习了行为金融学课的理论知识。整本书基本上是通俗易懂,但我还是感觉,想要轻松读完本书,还是需要有一些金融学的基础知识的。

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虽然都是金融学,但他们并不是一棵树上的两个枝杈,他们是树冠紧密结合的两棵树。他们从根上的理论基础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行为金融学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分析金融现象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丰盈了金融学科。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三)

在看过一期证券投资相关的视频里,主讲人提到,技术分析的依据是人的行为,研究投资者的行为规律,也就成了行为金融学学科。

此书,作者为撇清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差异(传统金融学:在投资行为上人是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人会犯错误),大费笔墨。在我这种非理论研究而追求实用的读者来说,纯属无意义。

尽管如此,本书列举的投资者常见错误,本人也难逃其中。将学习收获要点梳理如下:

①忘记曾经的买入价位。关注盈利和损失,其实就是“往回看”,总和过去做比较。正确的投资应该是“往前看”,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出决策。预期价格上涨,则买入或持有;预期价格下跌,则立即止损。

②很多人买东西(包括股票或其它商品),不是看绝对价格或者自己是否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便宜”需要参考点,而这个参考点往往被卖家利用(如人造节日618,双11)。

③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其实是在猜测别人的选择。当多数人都认为股票会上涨的时候,就应该买入持有。

④涨久必跌,跌久必涨。

⑤利空出尽就是利好,利好出尽就是利空。即,一件利好的事还在传闻阶段就应该买入,新闻一出就要卖出。

⑥短线交易像是击鼓传花游戏。虽然价格已严重偏离价值,但每个人都自信的认为有比自己更傻的人,会在比自己更高的价位买入股票(博傻理论)。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四)

陆蓉,一位在金融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其著作《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于2019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揭示了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观点,以及如何在实际投资中运用这些观点。 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的是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因素。与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不同,行为金融学不只关注市场和资产的基本面,还深入探讨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市场价格。 在《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中,作者详细地解释了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念。她指出,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对投资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投资者往往会对市场信息做出情感性的过度反应,这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此外,投资者的决策并不总是理性的,他们可能会受到群体压力、启发式思维和确认偏误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陆蓉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展示了行为金融学的有效性。她认为,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是把握市场动态的关键。因此,她提倡将心理学纳入到金融投资分析中,以更好地预测市场走势和制定投资策略。 在这本书中,陆蓉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投资建议。她强调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并建议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应该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此外,她还提醒投资者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影响,而应该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 总的来说,《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行为金融学的深入理解,还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投资中应用这些理念。这本书对于金融投资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和提高投资回报。 此外,《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金融投资。它让我们意识到,要想在投资中取得成功,不仅要了解市场的基本面和宏观经济因素,还要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通过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投资者可以更好地预测市场走势和制定投资策略,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总之,《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无论你是金融学者还是金融投资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实用的投资建议。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金融投资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五)

本书,或者说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观点,在于金融t投资中,”不能仅凭基本面分析市场,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对jt投资实践至关重要。“

”心理学对金融投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投资选什么资产,并不取决于你认为资产的价值如何,而是取决于你认为其他人觉得这个资产的价值如何。”

所以书中的精华,也就是关于投资行为中心理误区的j解读。记录其中比较实用的几个点。

1 易得性偏差

选择股票时,往往容易选择自己熟悉的。

证券公司的分析师报告都非常注重形式,其目的是吸引人的关注,从而影响人的决策。

2 人们在盈利时容易产生风险厌恶,选择“落袋为安”;在亏损时不喜欢接受确定性的损失,总想搏一把,于是一直在等待。

因而出现牛市赚不到头,熊市一亏到底

忘记曾经买入的价位,也就不存在盈利和亏损的概念。如果总是关注盈利和亏损,就是在“往回看”,和过去做比较。正确的投资应该是“往前看”,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决策。预期价格上涨,则买入或持有;预期价格下跌,则立即止损。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运用与金融投资,对人生重大决策也有帮助。

3 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进行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应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4 人们在做选择时,其实是在猜测别人的选择

如果想盈利,应该买别人觉得最好的那只股票。当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会上涨时,你就应该买入。

5资产配置

建议不要配置与现有资产波动性一致(正相关)的资产。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投资者应该配置一定比例的外国股票,以减轻其与自己最大资产的相关性,有效降低风险。

人最容易踩的坑时买本公司的股票。

资金如何在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类资产中配置,对总收益的影响超过90%。

6 投资是否应该追逐热点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和非理性的一面,当非理性的一面在群体中被统一后,群体的智商就会低于单个个体理性人的智商。

7米勒假说

股价反映的不是投资者的平均预期,而是乐观者的预期。

8新闻一出就要卖

投资者对公司的盈余公告最为关注。公告发布之前,大家竞相猜测。换句话说,投资者在传闻期的意见分歧最大,股价被极度高估;随着公告发布,谣言变成新闻,投资者的意见分歧迅速消失,股价回落。

这些基本集中在前四章,五六章则更多金融投资实践分析。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六)

传统金融学从应该是的视角帮我们把握长远基准,行为金融学从实际是的视角帮我们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 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拥有相同的树干,不同的根部。 课本上的套利认为是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 有限套利使理性人即使看到套利的机会也不太敢贸然行动,这样,套利机会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分为4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每一步都可能犯错。) 信息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 易得性偏差 心理学研究显示,事物的可想象性,新近性,显著性和生动性等因素会影响人的记忆。 可想象性是指能想象出来的是更容易让人信以为真的。(一个字母多位于首位还是第3位?) 新近性是指刚刚发生的事更容易从记忆库里面提取出来。(刚刚盈利的投资者更容易忽略风险继续投入,刚亏损的投资者更容易悲观,不敢再碰。) 显著性和更生动的方式展现更能让人记忆深刻。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为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最大的权重。 近因效应 收益不错但有风险 有风险但收益不错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要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如果首因效应还未对你的决策产生影响,而此时又收到一个信息,则很可能近因效应会占据主导。 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 气质符合图书管理员,那他的职业为图书管理员的概率和农民的概率? 测算的真实概率是代表性概率和无条件概率乘积。大多数人只关注代表性特征而忽略其他信息。 代表性偏差是人们误用了大数定律,只用了少量样本做决策,这种错误被称为小数定律。大数定律在数据量足够多多样半量足够大时才能下结论。 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 过度自信(每一笔交易都是意见相左的人的决策) 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自我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容易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为他人或客观原因。(涨的时候自己牛逼,跌的时候怪市场) 后见之明(多次预测失败一次成功) 认知失调是指的事情的结果与预想的不一致使人们会感到不协调的痛苦,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确定性偏差是指人一旦形成某种观点,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神奇式思考是将相关性误以为是因果关系而导致的。 人在厌恶风险这个特征只是在面对盈利时显现,在面对损失时人会表现为喜欢风险。 人在决策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不均衡,赋与避害因素的权重远大于趋利的权重,这称为损失厌恶和损失规避。一方面,厌恶心理会使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交于基金或结伴,失误后甩锅)。另外厌恶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者在发生损失是难以止损。止损就是让浮动亏损实现。 赌场钱效应指的是当钱来的人很容易使时,人们会轻视风险。牛市中不少投资者赚了很多赌场钱,不会轻易离场,市场泡沫就是这样形成的。 正确的投资应该是往前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出决策,预期价格上涨,则买入或持有,预期下跌则应及时止损,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被金融投资,同时对人生重大决策也有帮助。 从概率权重到决策权重的转换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人在决策室是非理性的。人们内心给予某件事的权重并不等于他的实际概率 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进行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是要放在一起通盘考虑。狭隘框架(形容人在决策时没有全局观)实际上是导致心理账户的原因。避免狭隘框架的办法,假如不要每天清点自选股。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七)

UCLA Anderson MBA 2022-Spring 我选了232F 行为金融学,其实是为了跟风,毕竟它在诺奖上一时无两。打开这本书,一字一句读完,算是一个扫盲轮儿。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是从根上分开的。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有各自的理论体系,长成了两棵完整的大树。然而,它们的树冠部分却是重合的,也就是说,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其各自得出的结论也就大相径庭。传统金融学认为,金融学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在金融市场的展现而已。而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或者说这棵树的根是“人是理性的”。心理学家说的确实没错,从根本上说,金融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与“人”相关的社会运行规律。在金融市场上,买什么、卖什么的决策都是由人做出的。因此,金融学当然应该先从人出发研究问题,而不是从数学出发。而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所谓认知非理性,简言之,就是你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想了解的事物。

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中都会存在认知偏差。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

举个例子。假设你要做股票投资,需要了解某家上市公司,要看一看它的财务报表、听一听行业新闻—这就是信息收集阶段。在第一阶段,你就可能犯错。收集信息后,你在看报表、听新闻时,内心会产生判断,这个阅读理解过程就是信息加工阶段。在第二阶段,你又可能犯错。接着,你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做出了买入或卖出这家公司股票的决策,把信息输出去,这就是信息输出阶段。在第三阶段,你依然可能犯错。等看到决策结果—是赚了还是亏了,你会不断学习反省,这就是信息反馈阶段。理论上说,理性人应该会吸取教训,但你的反省真的对吗?后面我会告诉你,人们是会吸取经验教训,还是会重蹈覆辙。

认知和决策是两个不同的步骤。认知是对单个对象的了解过程,决策是对两个或多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即使准确认识了投资对象,决策也有可能出错。决策参考点是行为金融学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前景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决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几乎完全相同,但在研究投资者行为这一部分不同。因为传统金融学假定投资者是理性人,理性人不会犯错,没有必要专门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只需要假设一个代表性的理性投资者,其他投资者都与他相同即可;而行为金融学恰恰相反,认为投资者会犯错,并认为这是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投资者典型的错误行为是非常必要的。认识投资者常犯的典型交易错误特别重要。如果你来自专业机构,可以利用别人的错误制定交易策略;如果你是个人投资者,可以避免错误交易,减少损失,提高投资收益。

股票大盘代表股票市场,是影响股票价格最重要的因素,在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中,大盘甚至是影响个股价格的唯一因素。因而股票大盘是否可预测,是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争论最激烈的话题。本章介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股票大盘可预测理论,大盘为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可预测。

如今,很多研究行为金融学的教授都投身于投资实践,他们之所以能打败市场,靠的正是行为金融交易策略。因为制定交易策略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这些策略主要是专业投资机构在使用,个人很难完全复制。即便如此,我依然会彻底打开黑箱,带你看看这些赚钱的机构是如何操作的。理解专业机构的赢利机会和构建策略的方式,对个人投资也会有所启发。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八)

书非常有条理,开头从剖析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入手,引出认知、决策的非理性,以及二者导致的交易错误,最后两章告诉我们如何获利。

第一章

前景理论(决策非理性):决策是比较而言的,而非效用绝对值。

第二章认识非理性

收集、加工、输出和反馈信息的整个过程都可能出现认识偏差。

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一是易得性偏差 (事物的可想象性、生动性会影响人的记忆),二是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者是相反的定义,前者指最先获得的信息往往具有决定性力量,后者相反。)

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代表性偏差(只关注代表性特征,忽略其他信息。是误用小数定律的一种表现。)

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获得的信息不断增多,但能力却达到了天花板,这就导致更多的信息使人的自信程度超过实际水平,即过度自信。)

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自我归因(将好的结果归因为自己决策正确,不好的结果归因于客观因素)、后见之明、认知失调(对事实视而不见)、确认性偏差(不断寻找能肯定自己行为的证据,对不利于自己行为的证据选择不听不看)、神奇式思考(将相关关系误认为是因果关系)

第三章决策非理性

前景理论指出效用依赖于参考点,而非绝对值。 人只有损失时才偏好风险,在面对确定性收益时厌恶风险。因此劝赌徒收手相当于让他接受确定的损失,这是不太可能的。人也往往在牛市时选择落袋为安,熊市时一赌再赌,最终赔本。

将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是要学会组合涨跌趋势不同的投资,以达到全局的投资平衡。因此不能再去关注单个股涨跌,否则很容易陷入投资错误的漩涡里,与没分散风险别无二致。

第四章 典型的交易错误

本地配置错误:人更容易购买自己熟悉的股票,例如本地、与工作行业相关的股票。事实上,应该避免购买与本地波动方向一致的股票,这样才能规避风险。第二,与大盘关系越密切的股票越容易导致“雪上加霜”风险。

资产配置比资产选择更重要。要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骨片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存款的最优配置比例。

频繁交易不是好事。

处置效应:售盈持亏。售出哪一只基金或股票应向前看,看看它未来的涨跌趋势,而不是仅依靠参考点做决策。

羊群效应:个体放弃自身决策,模仿大众决策行为。这种心理效应在我国非常好用,因为我国投资市场构成比例符合二八原则,80%以上是个体投资,机构投资者很容易利用羊群效应人为制造热点板块吸引大众模仿,进而获利。而个体由于信息迟滞在买入后大部分被套牢。

瀑布效应:人们了解到前人的行为和信息后,会叠加在自己的行为上,越往后影响作用越大。

第五章股票大盘的奥秘

股票相对于基金债券溢价严重,因此一定要适量持有股票资产。大部分人不够买股票是因为他们认为股票风险更大。然而,实际上股票风险并不必其他资产更大。这就造成了“股票溢价之谜”。

股票溢价源于投资者的意见分歧,溢价越大代表分歧越大。米勒假说认为,均衡的股票价格代表了乐观者的预期价格,因此一定被高估了。

买入/卖出时机:利好出尽是利空,即在传闻阶段买入,在已经发布确切消息时卖出。

博傻理论与短期快速交易:大家认为股票价格是不合理的,长期持有一定会下跌,但在短期看合理的。个人认为会有更傻的人会长期持有该股票,因此愿意以较高的价格快速买入再快速卖出,赚取差价。这种行为会导致金融市场泡沫,因此我们鼓励长期投资行为,同时也要警惕长期持有的风险,避免成为“傻子”。

第六章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

基本原理:反向操作-买入别人不看好的,卖空别人都看好的。

价值溢价:买入价值股比买入成长股收益更高。价值股指市盈率低的股票,成长股指昂贵或市盈率高的股票市盈率pe即每股市价/每股收益)。

在中国市场,由于散户多且投资者喜欢炒小炒新炒差,因此规模溢价在中国可能不适用,但价值溢价策略依然使用。

长期交易策略-长期反转效应:涨久必跌跌久必涨,所以应该买入跌了很久的股票,中国的涨跌变动周期一般是一年半左右。

短期交易策略-惯性效应:追涨杀跌,充分利用大多数人对信息反应慢的现象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后感(九)

01__擅长投资实战的行为金融学

传统金融学从“应该是”的视角寻找长期均衡的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用“实际是”的视角解决当前具体的金融决策。

传统金融学认为市场是不可预测、无法战胜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战胜市场是可能的。

原因是,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而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有规律、可以预测。

我还希望你记住的是,我今天讲的学科树的故事。这样,你的学习就可以逐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收获碎片化的信息。

行为金融学不仅提供了另外一套完整的金融学思维方式,也在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的判断与决策。

对于投资者来说,市场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行为有规律,于是可以预测,这就让金融市场有规律可循,战胜市场是可能的

对于融资者来说,因为市场上的人是非理性的,利用人的非理性,靠设计融资时间、融资方式、回馈投资者的方式,就可以筹到更多钱。

对于监管者来说,市场管还是不管,是不是要积极干预,对于整个金融市场来说结果完全不同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大树可以和传统金融学对比来看,最核心的分歧主要有三点:

第一,传统金融学认为大盘是不可预测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大盘是可预测的。

第二,传统金融学认为人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是非理性的,一群人在一起,还会产生系统性偏差。

第三,传统金融学认为套利可以消除一切价格偏差;而行为金融学认为真实市场中的套利是有限的。

最终,在套利也不能纠正价格偏差的情况下,心理学这条腿就站起来发挥作用了。

就像我在开头说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归于套利,因为你时刻都在比较,择优就是一种广义套利。你要记得的是,只要是套利,就一定是有成本、有风险,并且不见得会取得正收益的。

有限套利使理性人即使看到有套利的机会也不太敢去做套利,这样,套利机会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由于现实中套利不能纠正价格偏差,我们才有必要了解价格偏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这时候,心理学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预告: 下面两个模块我就带你了解,支撑行为金融学的另一条腿一-心理学,是怎样在实际的金融决策中发挥作用的。

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分成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四个阶段。

在信息处理的不同阶段,人都会产生认知偏差。

信息收集阶段,信息的来源分为两类,当信息来源于被你记住的信息时,常常容易产生易记性偏差

当信息来源于还没有被你记住的信息时容易受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的影响。当两种效应都存在时,要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

这一讲我们讲了在人的信息处理第二个阶段,即信息加工阶段最容易犯的认知错误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指,当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出来以后,人容易冲动地做判断,而忽略了其他更多决定性的信息。

归根结底,代表性偏差源于人们以为小样本的代表性特征就可以用来做推断。

在金融投资中,很多人或投资标的都会展现出一些代表性特征,学习了今天的课程后,下次你在做投资决策时,应该警惕这种直觉式思维,至少,你得认识到这样的决策有很大的风险

我们讲了人在信息处理第三个阶段,即信息输出阶段,最容易犯的认知错误一一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指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

过度自信是生物的本能,但它在金融投资中却可能是有害的。

主要表现在,过度自信使人低估风险,做出不必要的买和卖。因此,减少交易次数是明智的。

多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减轻过度自信的影响。

信息反馈阶段,人的认知偏差主要有自我归因偏差、后见之明偏差、认知失调、确认性偏差和神奇式思考等。

正是因为在信息的反馈阶段存在这些偏差,导致了人们并不能像传统金融学预期的,可以通过不断的反馈学习而纠正自身的错误。

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重蹈覆辙,踩过的坑下次还会再踩。

所以,正确归因、尽量用反例来思考、寻找因果证据,可以帮助你改善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这一讲,我们讲了决策非理性的代表理论,前景理论的第一个概念一一参考点效应。

任何选择不是看绝对水平,而是看相对水平。

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期望水平、他人决策等有关。参考点还可以被控制和调整。

例如,你到现在还感觉到不幸福,或者说效用不高,无一例外,那一定因为参考点定高了!试着调低一些参考点,你的幸福感将油然而生。

这一讲,我讲了人处在盈利和亏损时的不同风险偏好。

人在盈利时讨厌风险,喜欢落袋为安;人在亏损时却偏好风险,希望能够扳本。这样的风险偏好,让投资者很难在牛市中赚到头,却又会在熊市中一亏到底。

此外,人会损失厌恶,难以在亏损时及时止损,加重损失。牛市中的“赌场钱效应”会减轻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在牛市中轻视风险而产生损失。

唯一重要的方法就是忘记参考点,往前看。

这一讲,我们讲了决策理论中的狭隘框架理论及其应用。

投资上的狭陆框架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都会出现。

横截面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对资产组合没有全局观,关注单个资产的涨跌,导致没有正确理解风险。

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频繁清点资产,对每个时间点的资产孤立来看这会受到参考点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决策。

正确的做法是“向前看”

这一讲,我们讲了理查德·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

人的决策取决于心理账户,而非真实账户

投资者会将资金分为不同用途,为其建立各个心理账户,并对不同的心理账户采用不同的风险态度。这样的投资决策有约束自己消费的作用,但并不是最优组合

在生活中,心理账户也是无处不在。

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可能并不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将其放在哪个心理账户中进行核算。

知道了心理账户与真实账户的不同,了解理性人决策应该取决于真实账户,这对未来理性分析事物和正确投资决策都有帮助。

这一讲是这个模块的最后一讲,这个模块我们讲的是决策非理性。

行为金融学共有三个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两个理论就在这个模块。

前景理论告诉我们,所有的决策取决于参考点。对于投资的启发意义就是,人容易“往回看”,即总是与参考点比较。

比较后就会感觉出赢利和亏损,在赢利和亏损时,人对风险的态度又不同,这就造成投资决策非理性。

我们还讲了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账户理论。

心理账户理论与之前一讲的狭隘框架理论密切相关,它本质上也是因为人的视野狭隘而造成的。

这一讲我们讲的是投资立场,告诉你站在他人的立场决策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投资至关重要,因为价格泡沫是常态,学会怎样与资产泡沫共处是一种重要技能。

学完了这一讲,你应该对什么是风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实际上,即使是金融专业人士,也并不一定完全清楚风险的真正含义。

请你记住我讲的“雪上加霜”这个词,了解风险是指与风险源的正相关性。

风险分散应该寻找波动方向相反的证券。

熟悉偏好是导致本地偏差的重要原因。

投资熟悉的资产其实是一种错误,因为它风险集中,悖离了分散化投资原则。

理性的分散化投资与熟悉与否无关,是在一定风险下收益最高的配置决策,也称组合投资。

这一讲我们讲的是资本配置中的一种偏差“1/n法则”,指的是投资者知道要进行分散化投资,以分散风险,但并不了解分分散化投资,以分散风险,但并不了解分散风险的正确做法,往往采用非常简单朴素的一种资本配置方式,即简单平均。

而研究发现,资本配置才是影响收益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想克服资本配置上的非理性,今后就不应该多花时间在资产选择,也就是仔细挑选哪几只股票上,因为你选来选去对你收益的影响有限,你应该多花时间仔细思考在大类资产的资本配置比例,这会极大改善你的投资收益。

这一讲,我们讲了影响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交易频率。

投资者由于关注绝对收益,很少考虑交易成本,容易导致投资受损,这是投资者区别于理性人的普遍现象,造成它的原因是过度自信。

有研究表示,性别与过度交易有关,男性比女性的过度交易更严重

此外,方便的交易方式、与朋友的密切交谈、交易经验等都可能潜在地增加过度交易。

所以,你应该做的是降低交易频率,有效节省交易成本

这一讲我讲了出售资产时的一种典型行为偏差一一售盈持亏的处置效应。

投资者会过早出售盈利资产,过长时间持有亏损资产。售盈持亏是错误的,反之售亏持盈也不对。

正确的做法是向未来看,不要受买入成本等参考点的影响。

售盈持亏很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在牛市时赚不到头,而在熊市时却一亏到底。基金及上市公司管理者清楚地知道投资者有这种行为偏差,所以他们会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投资者可能不利的决策。

这一讲我讲了买入行为偏差。

投资者存在几种典型的买入行为偏差,第一种是追涨,正确的做法是决策不要太冲动,且投资不要“往回看”

第二种是有限关注所导致的行为错误。例如极端收益(涨停或跌停)、放量、发布新闻等,都会引起投资者关注并买入。

我们还通过对“涨停敢死队”现象的剖析,让你初步了解了行为金融交易策略的主要运作原理:一部分人要犯错,而另一部分人利用他们的错误来盈利。

最后,我们还讲了其他几种常见的买入行为偏差一-重复做同一只股票以及摊薄成本偏好。

这一讲,我带你了解了金融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通过对概念股炒作过程中“羊群效应”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你应该对“羊群效应”的表现及危害有了比较深刻的意识也知道识别出概念股炒作后应该怎么做。

这一讲讲的是行为金融学第二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一一大盘可预测性。

大盘可预测的原理是,股票价格不应背离公司的经营情况。如果背离了,则股价将会回归,但股价围绕公司盈余的波动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回归,因此,大盘在长期,例如10年的预测效果比较理想。

大盘可预测的基本原理还是受投资者的心理偏差所推动,投资者错误地将企业过去的盈利增长外推到未来所致。

战略性资产配置是可能的。股权资产有超常溢价但风险不高,所以无论你的风险偏好如何,你都应该在资产配置中考虑配置些股票。

具体配置多少,则取决于你的风险偏好

但是,战术性的资产配置,也称市场择时则十分困难,上一讲时你已经知道,成功的择时取决于投资的期限,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可预测,但短期的预测效果不好。

坚持长期投资会有较好的回报,这也是机构投资者在进行长期投资时不太重视择时的原因

这一讲你学习到了价量关系的第一个理论米勒假说。它对于投资实务非常重要。

米勒假说指出,股价有泡沫是常态,股价泡沫的大小与投资者的交易量有关,交易量是投资者意见分歧的体现,卖空限制越严重,价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明显。

而新闻、舆情对投资者的情绪影响很大这是交易量影响资产价格的重要因素。

总结一下,这一讲你学习了价量关系的第二个理论“博傻理论

投资者愿意以高于基本面的价格来购买证券,这“很傻”,但这么做是有目的的只要可以快速在短期内交易给另一个投资者,还是有利可图的。

总结一下,这一讲你了解了行为金融学最厉害的部分一-制定交易策略,它打败市场的核心就在于利用投资者的错误来反向交易。通过这样的操作,很少的人就可以控制大量的资金。

行为金融的学术研究与实务联系非常紧密,追踪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抢先一步利用新的投资机会非常重要。

当然,任何一种交易策略都不可能长期有效,价格最终会向传统金融学揭示的价值方向收敛,策略也需要不断迭代更新。

这一讲我们剖析了行为组合策略的构建步骤。

行为组合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却能够产生超额收益。它应用简单,不需要依赖个股的基本面,只要有投资获利的经验直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构建策略。

当然,采用行为组合策略需要有一定的资金量,所以更适合机构投资者,毕竟构建组合需要买入和卖空一组而不是单只股e

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是不是就不能操作了呢?不是的,所有人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来操作。

例如,如果你资金不够,你可以减少买入和卖空的量。你甚至可以不卖空。当然这样你就会承担一部分系统性风险。最重要的是,你知道了有战胜市场的方法存在找到这些特征至关重要。它们能够为你带来更多的收益。

总结一下,我带你了解了两种最常见的行为金融策略一一规模策略以及价值股策路。

策略的制胜原理是,这些“特征”被投资者所低估,所以,利用大众心理造成的资产定价错误反向操作,就可以获得盈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利用这些策略时需要注意具体的投资环境,不能一味照搬。

总结一下,这一讲你学习了通过理解股价规律而产生的两种交易策略一一长期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

这两种策略的构造方法刚好相反,一种是利用了长期价格规律,买跌卖涨,一种利用了短期价格规律,追涨杀跌。

这两种交易策略都很容易复制,你可以结合我上面的内容在你的投资实践中运用。

总结一下,本节你学习了利用企业基本面信息来构建的两个经典策略一一应计交易策略和盈余公告后漂移策略。

这两个策略分别从财务报表的内容和财务报表的发布两个角度来构建。

类似的策略还有很多,不仅有利用财务报表各种标准化信息的,还有利用非标准化信息的,通过文本挖掘、数字分析、甚至是视频、声音等信息来制定策略,今后我会持续给你介绍这些策略的最新进展。

这一讲你学习了行为金融交易策略的制胜条件一-投资者犯错,且错误的价格会向理性的方向收敛。

行为金融策略异象的检验需要使用传统金融学的风险模型,这推动了两个学科的共同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