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1000字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7 10:50:32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27 10:50:32   小编:

读完《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后,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思考方式。他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和价值,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有趣的阅读材料,更是一本启发思考的艺术指南。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第一篇

现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了,我身边的很多妈妈都给孩子报了美术班,我看到的是孩子带回来的一幅幅作品,也许叫复制品就确切些。 这就是艺术吗?不,这不是艺术的样子,艺术启蒙更不该是这样子。 法国的《对母育学校的方向指导》指出,活动中,幼儿接触不同物质,尝试不同的技术,可以增加感觉的机会,发展创造性想象。 这也是《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传递给我们的理念。 它从绘画、颜色、形状等7个方面,让孩子参与到艺术创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喜欢上“涂一涂”“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的玩耍中爱上艺术。 它的作者马里恩·杜查斯,是英国黄铅笔创意大奖、英国博物馆插画奖得主,她的设计,还出现在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成立50周年的邮票上,我们可以说,《这不是一本艺术书》是顶级艺术家送给孩子的艺术启蒙书。 1.马里恩·杜查斯说,试着给他们空间和材料,尽量不过多地“教”他们,而是给予他们许多鼓励和温和的建议。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首先向我们展示了创作的丰富材料,我们的孩子会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调动多种感官来认识这些材料,使他们的感知能力更敏锐;在利用这些材料创作的过程中,使他的动手实践能力、表现审美力得到提高,这凸显出材料作为体现艺术作品灵魂的载体的重要作用。 在书里,我们找不到艺术家的专业讲授,映入我们眼睛的是和孩子的各种玩,还有玩中的一些小提醒或者小建议,让孩子玩得更快乐。 2.艺术有趣的部分是“创作艺术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艺术品。 维克多.罗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中有段话: “ 过分强调最终结果,可能会忽略创作本身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牢记:孩子并不是为了最终作品而参与艺术创作的,他只是为了自我表达而已。我们还需谨记:孩子创作的目的不是要成为艺术家。相反,无论我们如何定义作品的“美”与“丑”,那都是见证孩子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在艺术启蒙中,不论是课程还是教材,甚至不惜以模仿的手段,让“作品”呈现出好看的效。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孩子缺少了体验,没有了和纸、笔等相处的愉快感。 而《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充分调动起孩子的积极,释放出孩子想涂想画想动手的天性,让他们体验沉浸其中的快乐。 比如一条线画到底中, 它以提问的方式“你能用一根线条画一幅画吗”,来向孩子挑战,孩子会跃跃欲试,而此时“画的时候笔绝对不能离开纸”的善意提醒,让孩子萌生出证明“我一定行”的行动。 在目标设计上,遵循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层次规律,在“跳一跳、够得着”中,逐渐完成了孩子完成了自由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它没有根据结果提任何要求,只是让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愿去画一画,留下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高高兴兴地“想画就画”,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在探索中去体验“创作”,没有了“仿照”的困难,提高了“创作”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这不是一本书》始终以玩的形式来吸引孩子。 比如,铅笔拓印中, 妈妈们在小时候都玩过拓印的游戏吗?我小时候就常和小伙伴们玩,那时候,手里有个五分的钢镚,忍不住拿出来看了又看,也不知道那个小伙伴提出了印出来的主意,于是,我们的本皮上,就出现了铅笔拓印、粉笔拓印、蜡笔拓印等花花绿绿的五分硬币,在这种自我萌发的拓印中,我们找到了乐趣,后来,我们又找了不同的材料——瓶盖、药盒等等,现在回忆起来还是美美的滋味。 当我发现这也是艺术启蒙的一种形式时,我忍不住有想动笔的冲动,这也许就是过程的功效吧。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为了让拓印时更容易,给了一个小建议“用胶带固定”;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多视觉上的美感,还加入了鱼、鸟等拓印框……过程的简单化和操作中的美化,使孩子玩得兴趣盎然。 再比如 3D幻影手,也很好玩,先画出手的轮廓,然后用毡头笔,从左到右画直线,在手的轮廓处改画曲线就可以了。 3.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宋建明所言,“全书似乎内容随意,轻松活泼,实则结构严谨” 在进行艺术启蒙中,颜色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就以颜色为例来看它的系统性,以色环为引导来看颜色——原色、次生色、复合色,这些是艺术启蒙不可或缺的部分;怎样通过调配混合原色,调配出次生色;认识互补色并运用互补色来画物;又借助颜色识物;用颜色来表达感觉即冷暖色调的认识;又尝试色彩组合及用色彩来表达情绪……在玩中,使孩子建立起颜色的认识体系,一步步了解用色的规律,使幼儿形象思维、感知能力、个人创造力、审美水平等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通过50多种引导性的艺术活动,运用铅笔、纸等一系列简单的材料,“把造型艺术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领域和技法都在“玩”中加以呈现”,让孩子跟着艺术家在“玩中学艺术。”,在玩中进行艺术启蒙。 艺术启蒙的关键不在于孩子出了多少成品,而在于孩子对艺术萌生出的兴趣,在于在画的过程中得到的乐趣……这些都在《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中;如果没有美术基础,也不要恐慌,那些简练的语言和明晰的步骤,使每个妈妈都能在书的指导下完成对孩子的艺术启蒙。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第二篇

前几天出门,碰到邻居家快两岁多的宝宝拿着一幅画回家,那幅“抽象派”涂鸦究竟是什么实在难猜,可宝宝小脸儿上洋溢的开心自信很有感染力。 这么小的宝宝就已经“奔波”在早教课的路上,让人感慨。艺术启蒙固然重要,专业而良好的艺术启蒙到底是怎样的? 艺术家科里塔•肯特说:玩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玩。英国“D&AD黄铅笔”大奖得主经典之作《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全面展现了在玩耍中体验艺术的丰富和有趣。 作者马里恩·杜查斯,国际著名插画师。2011年至今,共创作了8本童书,其中处女作《让我们创作伟大的艺术》畅销全球30万册。各类图书和广告设计作品先后获得了全球年度创意与设计大奖“D&AD黄铅笔奖”插画设计奖金奖、纽约艺术指导协会(ADC)国际设计奖金奖和银奖、英国插画界荣誉V&A博物馆插画奖。 对于语言功能还处于发展中的幼儿,绘画和手工游戏是他的感受世界,表达情绪的重要途径。作者将绘画、色彩、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和图案等7大艺术主题,融入到从简单模仿到自由创作的游戏中,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让他们在玩耍中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灵感。 观察、体会、表达,将想象具体化 婴幼儿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模仿。所以,当宝宝抓起笔并尝试模仿大人写字的样子,画出一道道曲线,就已经在接触“艺术”了,因为艺术的起步是线条。 这本书第一部分绘画,从各种长度、走向、笔触的线条开始,让读者在随意涂抹中发现一个个“意外”的效果,体会自由的乐趣。然后逐步过渡到浓淡、阴影、拓印等。

绘本故事中常常以颜色表达情绪或营造氛围,实现了文字难以传达的效果。比如用大面积的红色表达愤怒,蓝色表达宁静等。孩子对颜色的认知,更多与感受相关联。 在第二章颜色,作者设计了“色彩和情绪”的游戏,启发孩子将不同颜色带来的感受画出来。启发孩子通过绘画讲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当孩子慢慢学会有意识地用色彩、形状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情绪,他们独有的想象世界也随之展现和发展。 自由创作,开启小朋友的自信之门 书中的游戏设计,大都体现了自由创作的宗旨。用颜料吹一个怪兽,用简单的形状搭建自己的想象世界,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制作有趣的镶嵌图案……这些游戏老少咸宜,很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

每个人每次游戏都会呈现不同的效果,每种效果都有不同的“解读”,父母可以聆听、观察孩子表现出来的内在世界,并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内在世界,通过交流分享,增进亲子间的依恋关系,孩子与父母越亲近,就越自信,内心也越安定。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孩子3岁后,进入逻辑思维的敏感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指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归类总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举一反三能力等。 书里包含的图形的对称、排列、组合、三维立体,及视觉错幻等基础数理知识,以绘画和剪纸等手工方式,让孩子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直观感知这些抽象概念,体会和理解数理知识,拓宽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剪纸人

连续图案

镶嵌图案

艺术启蒙的重点并非画画或手工的结果,而是让孩子能充分表达自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为孩子们感受世界,表达情绪及内心提供了轻松丰富的选择。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第三篇

“一个人创作出来的东西,有另一个人喜欢,这就是艺术。”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愣了一下,随后内心感到非常欣慰。

我经常会写一些东西,有时候是短篇的小说,有时候是生活中的感悟随笔,也会画一些风景照。虽说大多数时候只是自娱自乐,但内心或多或少会有一点期待——如果读到的人能够喜欢会多好,那我们将是以文字或画为媒介,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对话。可是这样想的时候,心里也会有更多的期待,为了能够博得喜欢而写出来的东西,会违背自己的初衷。

当我为这件事苦恼不堪的时候,这句话解开了我的心结——“一个人创作出来的东西,有另一个人喜欢,这就是艺术。”我如释重负。写东西的人是在做一件事——替别人表达,同时,也是在忠于自己。

所以说,艺术创作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甚至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并不富裕,但是妈妈又是一个喜欢为生活增添乐趣的人。当时家里有一个纯白的门帘,没有任何图案。妈妈觉得太单调,就用针线在门帘上绣出一个悟空的图案。全家人都很欣喜。妈妈和小姨还会用彩色的纸带折出一朵朵好看的玫瑰花束。这段有趣的经历带给我很多艺术启蒙。因此会很感谢这段日子,在生活中可以教会人很多。

艺术来源于生活,童年时期的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艺术还可以这么玩。《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作者马里恩·杜查斯,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她还是一位国际上享有盛名并屡获殊荣的插画师和童书作家。她的插画风格独树一帜,风格鲜明、生动有趣。她的作品曾获得多项国际奖项。这本书可以跟随马里恩一起进入线条、色彩、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和图案的世界,开启一段奇妙的艺术游戏之旅。这本书也经常带给我很多上课的灵感,甚至是在纸上乱涂乱画,也可以纵情挥洒创作激情!如果你喜欢艺术,又不知从何开始,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

一、一本可以跟艺术家互动的游戏书

这是一本可以跟艺术家互动的游戏书,看似简单的游戏背后是满满的创意。在艺术家眼里任何图形、线条、颜色都可以创作出让人惊喜的作品。有了这本书,你也可以跟艺术家一样绘制自己的专属艺术作品。

在色彩和情绪的游戏中,每种颜色都可以画一个图案来表达它带给你的感受。艺术家说,蓝色带给他波澜壮阔的感觉,于是他用蓝色画出了翻滚的曲线,看起来像是波涛汹涌的海洋。红色带给他激烈的奋发向上的感觉,于是他用红色画出了像太阳光一样的折线,强烈又浓郁,像光照耀生命,又像迸发的火焰,点燃人的激情。黄色带给他平静的感觉,于是他用黄色画出了平静的横线,像是风平浪静的湖面,微风吹拂,泛起阵阵涟漪,湖面上是金光灿灿的粼粼波光,这样的景象会让人内心十分平和,幸福感倍增。

所以,在色彩和情绪的游戏中,你看到其他的颜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不需要用文字来表达,用简单的不同颜色线条和图案就能将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红色、黄色、绿色……都是用来表达感受的好工具。

二、总有一种你感兴趣的材料

书中介绍了很多种不同材料的使用方法,常见的铅笔、颜料、水彩、纸张、滚筒、毡头笔、墨水、剪刀,这些东西都很常见,却可以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奇迹。创作方式也各有不同,运用绘画、颜色、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图案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例如在空中走钢丝的小绘画游戏中,请画出此时此刻,你最想让谁走钢丝?这个人在你的生命中占有怎样的比重?你们之间发过什么有趣的事情抑或是让人难忘的事情。

空中走钢丝可以是滑稽的,可以是孩子心中最要好的朋友。空中钢丝也可以是危险的,这时候可能是孩子不能处理好的人际关系,难以打开的心结。空中钢丝也可以是无奈的,孩子自己站在钢丝上,进退两难,内心焦虑和无助。所以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背后,却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纸张的玩法中,可以利用废旧报纸、书籍,制作报纸人、梦想板。报纸人的制作会用到旧报纸、剪刀、胶棒、白纸。用报纸制作的人,可以有性别、性格、脾气、口头禅,这些内容会让报纸人有了灵魂,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性别界定等课题,让课堂更有趣。梦想板的制作也很有趣,从旧书上剪下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制作自己的梦想板可以为自己赋能,有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力量,也会有更多坚持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

因此,总有一种方式可以打动你。

三、艺术创作原来如此简单

这是一本造型艺术启蒙读物,这本书不仅对儿童有启蒙价值,对成年人认识造型艺术和提升艺术兴趣也很有意义。从表面上看,全书似内容随意、轻松活泼,实则结构严谨,知识面广。作者把造型艺术所涉及的基本知识、领域、技法都在“玩”中加以呈现,这符合视觉审美和造型艺术培养能力的规律。这是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色彩研究所所长宋建明对这本书的评价。非常客观地评价了书的内容。

艺术创作其实没有想象的那样复杂,跟多时候灵感的来临也很需要一种方式的记录。这时候,拿起身边的任意一种工具,都可以创作出让人惊喜的作品。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第四篇

不知道广大的家长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很多美术班,他们的创意,初看让人惊奇,看多了其实多有雷同。不管是市面上特别火爆的某某美术AI课,还是线下的美术启蒙课,很多孩子们的收获,往往就是每次课后的几幅作品而已。要说他们的整个思维到底有没有变化,还未可知。

这可愁坏了很多家长。走正规的学院派美术路线,从小让孩子学素描,这是一条路,但更多的家长,其实不过就是想通过启蒙的形式,让孩子多些感悟美的能力。如果是抱着这样的目的,不如我们换一下思路。

现如今市面上的各种书籍琳琅满目,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素材,在家里,就能给孩子启蒙。

在我最近看到的书中,由浪花朵朵引进的童书《这不是一本艺术书》,称得上最佳。整本书很厚,大开本,但并不笨重。它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插画师马里恩·杜查斯。

马里恩·杜查斯到底有多有名呢?他的处女作《让我们创作伟大的艺术》畅销全球30万册,并获得了“D&AD黄铅笔奖”插画设计奖金奖,除此之外,他获得的纽约艺术指导协会(ADC)国际设计奖金奖和银奖,以及英国插画界荣誉V&A博物馆插画奖也都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奖项。

2-1:浓郁的个人特色

迄今为止,马里恩·杜查斯创作的8本童书,每一本都饱含浓郁的个人特色。就拿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它的内页,实际上很空。实际上,孩子们是可以直接在这本书的空白处作画的。

马里恩·杜查斯在这本书的开篇,简单地介绍了艺术创作的常用材料。如果你打算让孩子在家里进行艺术启蒙,完全可以跟着马里恩·杜查斯提供的材料,把这些工具准备齐全就完全够用了。相比较下来,真的是很省钱了。

2-2:游戏沉浸般的艺术体验

整本书,作者从绘画、色彩、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和图案等七个主题,为我们提供了50种充满创意的艺术游戏。这里没有繁杂的理论指导,只有简单而富有创意的示范。孩子们可以轻松上手,直接在书上作画。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体会到线条的变化、镶嵌的复杂、艺术的表达。

马里恩·杜查斯的这本《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内页中的文字,全部都是手写体。我们的翻译,也是参照作者的风格,把这一特色,做了重点的保留。她把高高在上的艺术,化为小孩子可以玩乐的涂抹游戏,这真的是富有创意。

从简单到相对的复杂,《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循序渐进,孩子们可以从模仿开始,逐渐走向自由的创作。一旦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他就会在此拥有更多的自信。这种自信,会推动他继续向更深邃的艺术领域探索。

2-3:构建自己的艺术语言

我们的孩子,甚至是很多专门学习绘画的孩子,他们往往更善于模仿,却疏于创造。这跟我们当下的教育模式有关。《这不是一本艺术书》看似不羁,但对于我们国内的美术教育来说,却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

哪怕是孩子们不知道要画什么,也可以跟随着《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从最基础的线条、形状去开始。慢慢的,孩子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而构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当孩子们能够学着用画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一切启蒙的目的,也都相应达到了。

再深入来看,《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其实并不简单。它包罗万象,很多基础的数理知识,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颇为直观的呈现。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空间想象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它给我们一个走进艺术的机会,哪怕是从来没有了解过艺术的成年人,他也可以通过这本书的亲子阅读,来形成一种艺术的思考。

简单的线条,构造出复杂的世界。这原理本是人人都知道的,但艺术早已被奉上神坛,又有谁敢不经意间给自己封神呢?

但实际上,在使用《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惊叹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它是那么突出,却又隐藏了这许多年。

是马里恩·杜查斯把它们激发出来,我们真的可以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重新地定义自己的艺术创造。

总之,艺术熏陶不求人,《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就足够让你,发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第五篇

小孩子都喜欢写写画画,为了释放孩子的这种天性,也为了让孩子沾染一下“艺术细菌”,我早早的就把绘画课给孩子安排上了。对,就是现在很火爆的线上AI美术课,课程费便宜,还能随时想学就能学,很爽快就掏了钱。刚开始上课时,孩子也饶有兴趣,跟着老师的节奏写写画画,每完成一课就颇有成就感。

但是时间长了,我感觉不对劲了。

首先,这些线上课程,因为是提前录制好的,每一节课的套路都一样,孩子渐渐觉得乏味没兴趣;其次,美术课的每节课之间没有任何过度和衔接,老师不会做课程回顾,也不会引导小朋友进行递进式学习,每堂课的唯一目的就是根据老师的指导一笔一划的完成作品。

这可不像一点艺术的样子!倒像是小时候抄写课文,老师让一篇课本抄十遍,累到手指抽搐。记倒是记住了,却根本不理解,也没兴趣。我发现孩子上了一段线上美术课,就是这种状态,根据课程依葫芦画瓢,提高审美了吗?提高艺术修养了吗? 看着孩子画的“印象派”作品,我也是一脸懵。

于是只好线上线下同时进行。我买了一些艺术启蒙书,包括这本《这不是一本艺术书》。最初只是想让孩子在书本上写写画画,没想到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际著名插画师马里恩·杜查斯,获得过多项国际设计大奖,享誉国内外。这位大师的座右铭是:“玩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玩。”自己的工作都能如此有趣,更何况是给孩子设计的书本呢! 个人感觉这本书主要有几下几个特点,让人爱不释手。

创作一幅画肯定要从最基本的点、线、面开始着手,然后再逐渐进行形状、颜色的绘制。但是孩子的美术课程中,很少有专门的课程单独讲述点、线、面的。这是因为从传统的认知上,这些内容不仅简单,而且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孩子。马里恩·杜查斯却告诉你并非如此,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有创作空间,越基础的东西越有趣。

看看这本书里,铅笔线条能创造出什么东西?

再用有颜色的画笔涂一涂:

再来几个色块随意进行组合:

是不是立马感觉到脑洞大开?看似简单的线条就能创造出这么具有艺术感的作品。

因为简单好上手,孩子对点、线、面的学习特别感兴趣,跟着涂涂画画了好几张纸,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基本功的训练。

好的书本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在细枝末节中蕴藏大智慧。

孩子学习美术课的时候,都是跟着老师逐步按部就班进行的,孩子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很难锻炼到孩子的想象力,如果完全给孩子一张白纸,孩子又不知道如何下手,自然也学不到什么。最好的办法就像这本书里这样:

作者给孩子创造了绘画场景,引导孩子思考和想象,再留给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试一试你就会发现,孩子会给你意料不到的惊喜,下面这两张是我家娃画的,我家娃不到四岁,在这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她对蝴蝶结、坚果开口器会有这么深刻的记忆,还能把它们画出来。

美术本身就是一项博大精深的学科,有很多专业的名词,专业的工具,专业的技法等。为了让孩子对美术对基本的认知,作者画出了美术创作需要的基本工具:

以及基本的三原色和混色远离:

还有经典的指印法、印染法、吹画:

这些技法,能够让艺术和生活充分融合在一起,让孩子学会从生活中认识艺术,不仅能锻炼个人的审美,还能提高动手能力,既专业又有趣!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十分懂孩子的书,对于孩子来说,好玩才是最大的乐趣。

孩子的内心世界总是丰富多彩,对于大人来说,又是神秘莫测的。心理咨询学学家布拉夫曼博士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儿童心理研究发现,很多孩子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世界沟通。绘画就像是孩子的心灵语言,而这本书就能让孩子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到表达的自由和畅快。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第六篇

答案是:互动游戏,俗称——玩。

找到一本再合适不过的操作引导指南书:

^儿童书《这不是一本艺术书》

一提艺术,先是想到音乐、美术,我们想让孩子弥补自己童年时期掉线的艺术培养关键阶段,所以愿意不惜重金,给孩子报乐器、美术培训班,成效呢,能坚持到底的,有二成不?

前两年火爆中国的动画电影《哪吒》导演饺子,从小到大,酷爱绘画,课本上布满涂鸦,然而家境普通,他大学学医,转行做动画打磨动画作品,终获成功。普通人里出这样的人才,凤毛麟角。我们一定先定位自己的孩子极为普通,才能和谐成长。

^饺子

我也属于一直犹豫给孩子报美术班的家长之列,不是心疼钱,是想让钱花得有价值,自己就没有美术造诣,熏陶孩子那不可能。之前微博关注了一个大V,叫“速写本子”,他本来就是一个设计师,两孩子就像天生会画画似的,这些年见证着孩子画得那么好。

作为家长,好羡慕会画画的人,看看孩子,那么热爱画画,我却除了花钱也帮不上忙,急啊。 然而,读此书时,我悟出来了,在提升孩子艺术思维方面,我跟这位艺术大V的距离并不至于是沟壑,先前我对艺术的理解不到位,本能的认为美术是一种技能,却忽略了它也是思维的一种外显,应该专注的是思维。

1.审美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孩子来说却很简单

这本书把艺术创作拆解了,绘画、颜色、形状、颜料都是艺术,当孩子拿起笔的时刻,审美过程就开始了,即使画的不是图案,而只是线条时,竟然也能发现美感:

孩子单纯的涂色也会觉得有一种“艺术感”。

2.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

眼下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远远不足,义务教育中的音乐、美术课成为副课、摆设,文化课拥有绝对的重要地位,这两年教育改革才听到了逐渐重视体育、音乐、美术课程的声音。美学容易入门吗?人人都可以入门。

3.创意美术在家就能搞定

在《爱,金钱和孩子》这本书的开篇有这一段话:

“当我还是孩子时,常常逛到太阳落山,自己去决定找哪个朋友玩,没有人会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却为孩子报音乐课、体育课,可能还要报美术课,连跳绳也得报班。”

我们要督促孩子做这些事情,还要做家庭作业。以前做家庭作业是自己的事儿,如今条件好了,不知不觉一个孩子的学习却变成一个家庭的事儿。

这种教育方式从本质上就会把家长和孩子给折腾得累崩了。科学的方法是让孩子意识到画不画、学不学是自己的事,这本书是非常合适的引导孩子的艺术书,简单易上手:

你可以用手指和印泥创作一颗大树,美感不亚于画的,可以拓印一幅身上布满硬币的小鱼……

在网上买涂鸦的颜料和4K纸,在家创意画画,一次一个主题,在外面培训班一节课的上课费可以买一年的耗材。

这样做的好处,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么小就习惯了学任何东西让老师带着,怕是孩子出了教室门什么都不会了,更可怕是主动思考的思维训练也将掉线。 4.创意点子充足,孩子玩学才能

这本书上有50个创意玩法,特别适合长假当孩子的艺术启蒙工具。一本书,可以引导家庭切入艺术认识基本大法,不是光小孩觉得有意思,作为大人的我,对美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全书都是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按照点、线、面、形状、颜色、技巧等方式帮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艺术启蒙要点。玩的过程中启蒙,本来就是早教培训班的基本套路,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启蒙基本就到位了。

最后的结论,启蒙班的钱省不少,我确实也这么实践了,要提升技法,还是需要找个靠谱在行的老师的,坚持做到:不要随意评判孩子的“作品”,鼓励就对了。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第七篇

如果没有看到这本书,我大概就给孩子报5980的艺术启蒙课(也就是美术班)了。 但我没想到,一本书的出现,改变了我的决定,它就是——《这不是一本艺术书》。 正如其名,这不是一本艺术鉴赏书,而是一本艺术互动游戏书。

超多大V推荐,也确实适合给孩子做艺术启蒙,甚至成人自娱自乐也是完全没问题的呀。

说它人气高一点都不过分,作者是曾获得英国“D&AD黄铅笔”大奖的著名插画师马里恩·杜查斯,这本书是她的又一经典之作。

「黄铅笔」(Yellow Pencils)奖,又被称为D&AD(Design and Art Design)奖,已被举世公认为名符其实的创意成就的象征,专注于设计和广告领域,被认为是最难获奖的奖项之一。 马里恩·杜查斯是半路投身于绘本创作,她的首部作品《鲍勃是个艺术家》就广受好评,而第二本《鲍勃的蓝色忧郁期》就入围了英国2019年凯特•格林威奖。之后还创作了《鲍勃玩波普》、《创意手指画》等。 她颇具魅力的手写字体和插图,被应用在了三星和惠普的广告中,成为一种“流行”。 可是,她却转身投入了绘本,并且说:这个全新的尝试,给了她“更棒的成就感”。 下图就是书中她的手写字,很有艺术感。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这本书只有220页,比普通的书厚,但却比普通的书轻,独特的绘画纸张更是让孩子们安心的在书上乱涂乱画。

《这不是一种艺术书》里包含绘画、色彩、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和图案等7大艺术主题,并将其融入到50种充满创意的游戏中,内容非常丰富,孩子学起来很轻松,也更有兴趣。 从刚开始画一条线

到几种颜色的使用

再到利用其他物品一起来创作

可以看出作者是以孩子的艺术认知和发展规律来创作的。 但是介绍这些艺术种类不是干巴巴的讲,比如讲颜料这个章节的时候。 通过“水彩的融合”让孩子认识这些颜料。

用“吹画”的方式,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用一滴墨水,造出一幅“墨迹图”。

还有“刮除法”、“印花”等不同的创作方式,让孩子认识颜料,并学会用颜料创作。

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跟孩子互动,以轻松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学艺术。 书中游戏种类高达50种,配合七大艺术主题,不怕孩子玩着枯燥、学不进去。 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模板化的绘画流程,发挥自主能动性,任由想象力在指尖飞舞,才是保护想象力的最好方式。 来翻开书,先给自己的书签个名,瞬间让孩子有了归属感。

书中大量的空白给足了空间让孩子写写画画。

跟着作者的提示,看看这个画出来会是个什么呢?

哎呀,我现在好生气啊,该用什么颜色表示呢?

有人说不知道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艺术,其实艺术是一个统称,对于小孩子学艺术,未必就指望他将来去学艺术,而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 人的艺术审美有多重要,可以从现实生活窥见一斑。 有人穿着大牌却花里胡哨就是灾难,有人穿的不知名却搭配合理,看着清爽干净。 有人家里装修豪华,却难以抵消华丽丽的“土味”,有人装修简单,但却看起来温馨舒适。 再说说工作,各类网页、海报、图书、家庭装修等都需要设计,虽然设计师工种不一样,但是设计背后的底层审美却是一样的,也决定了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品味如何。 所以,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学习艺术又回归于生活,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美”的世界。 最后,如果你想让孩子自然而然的接收到艺术的启蒙,不如一起来试试这本《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吧。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第八篇

今年过年,想着居家的时间还是会比较长,所以打算买一些童书绘本,和孩子一起看。

于是在豆瓣找书,发现了这本评分高达9.6的互动游戏书——《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心想着一定要看看是怎么样的好书,就下单了

书到手,发现虽然是200多页的A3开本,但还蛮轻的,纸张是那种有略微粗糙感的画图纸,是我喜欢的画图纸手感。趁着午休的时间,我便先翻看起了这本《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一边看一边强烈打call,非常专业,还很有趣!

有这本书,基本可以省掉一年的艺术启蒙课费用。

50多种游戏,涵盖了绘画、颜色、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图案7大类。而且是那种有引导有创作的游戏,既教你怎么带孩子玩,又告诉你如何引导孩子去自己创作。

于是,我又去了解了下这本书的作者。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即可以得到专业的艺术启蒙,锻炼孩子的控笔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和创造力等等,而且是家长和孩子能一起玩,亲子互动性很强,有趣不枯燥。

这本书从一开始的“常用艺术创作材料”部分就很专业。

作者用手绘的形式介绍了各种笔(铅笔、粉笔、色粉笔、炭笔······),介绍了各种颜料(水彩、水粉、丙烯······)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不仅如此,介绍纸张中的画纸,作者还细分了80g的轻画纸是适合描画的,300g厚画纸是适合颜料画的。

我们再来看看书里面的游戏内容吧。

我之前给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报过艺术机构的启蒙课,一共费用是10000+。而《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面的很多内容,是我们在艺术启蒙课上过的。

比如,在颜色这部分中,比较基础性的内容有三原色、次生色、复合色和互补色,这些内容一定是艺术启蒙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书里会通过让孩子画色环,自己调出次生色,还有采以手指画用互补色去画叶子的形式,在玩的过程中去理解和运用。

颜色的基础部分掌握了,就进入高阶的创作板块——色彩组合,这个部分不仅有颜色的运用,还有线条和形状的运用。小朋友可以模仿,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完成。

书中,还有一种比较“先锋”的玩法——蒙太奇图片,这也是我们在艺术启蒙课上学过的。剪杂志报纸广告单上的各种图案,进行重新组合拼贴。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原始的图案,孩子会给你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

这本书对于每个艺术游戏,都有详细的讲解,家长马上能带着孩子玩的。而且还有拓展教学,可以让家长引导孩子去自己创作。

在普通白纸上画画觉得枯燥?不如来试试“五颜六色的图画”——用蜡笔给一张白纸涂满不同颜色,然后取另一张白纸覆盖在蜡笔画上面,这样就产生了类似复写纸的效果,而且是多彩的。

小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画线条来练习手部力量和控笔技能,因为有了蜡笔画打底,同一根线条不再是单色的,还是充满可能的彩色。

年龄大一点孩子的玩法就更多了。可以画复杂的图案,可以用复杂的蜡笔颜色搭配,总之一个小技巧,让涂鸦这件小事变得妙趣横生,给了孩子无穷的创作空间。

书中还有创作型的游戏。比如有把色彩线条和情绪联系起来的;比如有“这是一个正方形吗?也许不是”的发散思维画。

把书带回家,女儿便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连喝牛奶的时候都没停,一边喝一边画。

她已经小学一年级了,帮她读一下每个游戏介绍中不认识的字,她就可以自己开始创作了。她画完一些内容,就会拿来给我分享,告诉我她的创作想法。

空中走钢丝。

这里画的是她最近在看的动画片《猪猪侠》。她说,钢丝上的是菲菲、猪猪侠和小呆呆;猪猪侠要摔下去了,菲菲他们要去救他;后面的背景是解说的人。

发现动画片没白看,她能把里面的人物通过观察后,画了下来;而且还根据这个游戏的要求,给他们安排了新的情节。

象形人。

你看得出,她画的都是哪些职业的人吗?

他们是消防员、厨师、医生、清洁工、潜水员、滑冰运动员、建造工人、芭蕾舞演员和警察。你猜对了吗?我觉得她还是蛮准确地抓住了这些职业的一些特点和特殊装备。

一个画画游戏变成了职业启蒙,她把从生活中和绘本中看到的内容,画了出来,这可以是一种知识的吸收内化。

如果在家不知道和孩子玩什么,那我强烈推荐这一本——《这不是一本艺术书》。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第九篇

文|弥小木

看过一些童书,慢慢发现了有些书,是能让人重新认识事物的。比如安野光雅的《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让人发现,原来数学这样有意思。数学如此,艺术也是这样。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艺术细胞,对和艺术有关的都敬而远之,然而看过《这不是一本艺术书》,才明白其实生活处处是艺术。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是英国的马里恩·杜查斯的作品。马里恩·杜查斯不仅是一位童书作家,也是一位插画师,她的作品获得了很多国际奖项。在《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马里恩·杜查斯通过一些游戏、画画等的方式,一点点地讲述与“艺术”有关的话题。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的连线活动

可不要小瞧这些连线活动。获得过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的罗伯特·英潘,在分享画画心得时,坦言哪怕已经像他这样的插画家,做的也只是将纸面上的黑点连线,并且进行填色的创作。罗伯特·英潘说得谦虚,却也给孩子们一些创作的勇气。对于创作而言,最初的和最后的,或许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看问题的方式、处理艺术的技术不同罢了。对孩子们而言,连线、填色,也是一种艺术创作。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的这些连线活动,或许会给孩子们带来创作的乐趣。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的各种材质的拼贴

绘本获得很多奖项的艾希礼·布莱恩,他的创作,有时候就是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为书制作插画。孩子们在跟着《这不是一本艺术书》的活动操作时,之后也可以尝试有故事情节的拼贴。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还有很多很多的活动,孩子们跟着《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一通操作下来,或许对“艺术”这件事,不再犯怵,又或许会对“艺术”有了兴趣。

就像作品四次获得《纽约时报》年度绘本奖的佩特拉·马特斯,她的创作之路,可是在当了母亲之后,某天看到儿子的蜡笔,忽然来了兴致,从此进入了画画的世界。说不定,《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会是孩子们开启创作之心的一本书。《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的活动,是孩子们一看就会有兴趣的。我家老大,看到这本爱不释手,拉着弟弟,一起玩了很久。

对于到来的暑期生活,《这不是一本艺术书》来得实在太及时了。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共分成:常用艺术创作材料、绘画、颜色、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图案8部分。除了常用艺术创作材料,介绍绘画用到的工具外,其余7部分,都包含大量的操作活动。在这些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艺术”等的相关概念。一天一个小活动,已经能把暑假填满了。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非常值得称赞的是,里面的活动素材,大部分都是随手可见的,不用再费心准备,比如“用一条线画满整页”:

一张纸、一支笔就够了。

制作“铅笔拓印”需要的材料:

“铅笔拓印”的活动,在我们小时候经常玩,借着《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和孩子们一起,重新体会一次童年的快乐。

纸张部分的制作报纸人,需要的材料:

制作报纸人,还能将家里的旧报纸,用另一种方式利用起来。

家里有娃的,要是还有两三个的,完全可以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制作,他们也就没时间吵架、斗嘴了。《这不是一本艺术书》的这些手工,是孩子们暑期时,可以选择的活动。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理解与“艺术”有关的知识与内容。在不知不觉的玩乐中,有了艺术的熏陶。

未来已来,创造力是人类与人工智有所区别的不同之一。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在他的《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分享了一个让孩子们更有创意的方法,其中有一个“黄金60秒”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进行头脑风暴,看到一个简单的色块,会联想到什么。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有很多创意的练习。比如,从简单的圆开始:

发挥想象,看看能画出什么?

从正方形开始

就连剪纸,都能玩出创意来

只要开动脑筋,动动手,创意就会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想要有创意表达,首先需要有敢于表达的自信与无限制。

怕自己画不好,画出来的画被人笑,看起来似乎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场景。四次获得《纽约时报》的佩特拉·马特斯,回忆起小时候的画画经历,那时候的她,对于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画作,总是觉得很窘迫。对于孩子的画画来说,他人的鼓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已经创作绘本40多年的爱丽丝·普罗文森,就认为对孩子的画画,要鼓励,这是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的方式之一。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的创作,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自然没有可对比的内容,也就无所谓好坏,大胆拿起画笔去画就好。因而,对于不敢落笔的孩子们来说,《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很友好,尤其是建立孩子们的画画信心,会给大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家老二,对于有模板的画画,会不敢画,因为怕自己画不好。但是类似《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的随意涂鸦,那可是信心满满。他只管画,我只管找到画的闪光点,肯定他的画就好。在这样的过程中,会看到孩子脸上洋溢着的自信。孩子的自信,不就是在能做、做得好的事情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吗?

除了自信,还有“限制”。阅读图画书的时候,文字有时候反而会限制了对图片的理解,想要不限制,没有框架,是个好方法。《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的画画、剪纸、拼贴等等的活动,没有限制,需要的是孩子们开动自己的小脑袋,发挥创意就好。《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实在是孩子们练习创意表达的好伙伴。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是一本引领孩子进入艺术大门的书,随心所欲地创作、表达。擅长制作立体书的马修·莱茵哈特,曾说:“每个人一开始都是画家,不受限制、不受束缚地自由创作着。”在《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让我们一起看到小小画家的影子。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活动足够多,取材足够简单,还能让孩子们玩一个暑假,练习动手能力,发挥创意想象,或许不知不觉中,已经带领孩子们进入艺术的大门了。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欢迎关注,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第十篇

中央美院的曹栋博士说:「如果我们在孩子的童年,在他还不能用语言清晰表达之前,寻找一项真正能够深入到孩子的心智中,启发元知识的活动的话,那么,非绘画莫属。」

绘画能为孩子提供积累内心经验、感受自己创造力、学会表达的机会,对成长有着很多好处。

01.绘画是孩子最真实的表达,父母可借此了解孩子。

自由画画的时候,孩子是最真实的,自信还是犹豫?善于尝试新事物还是比较保守?都会显露出来。

画出的作品,也会透露很多信息。不管画面具体还是抽象,都是孩子对经验中只能感受却无法表达的事物的一种展示。

通过仔细观察,就能更加了解孩子。

02.绘画是孩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途径。

细心的父母会注意到,当孩子最开始看到自己能用画笔在纸上、墙上甚至家具上留下轨迹的时候,他们多么惊喜,这是发现自己力量和创造力的开始。

随后,孩子会逐渐发现画笔不仅可以画线条,更能让自己心中起伏的情绪感受倾泄而出,至此,孩子又多了一个感受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途径。

03.调动多方面的感官、激发思考,为更丰富的学习策略打好基础。

颜色怎样搭配最漂亮,怎样画线条比较光滑匀称,勾画出一个什么样的形状最能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都需要思考后做出选择。

这能帮助孩子的大脑积累下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学习其他课程时,选择什么样的学习策略也很有帮助。

孩子从小开始艺术游戏好处多多,可普通父母的问题是自己不懂艺术,不知道该如何给孩子启蒙,我曾经也为此发愁,不过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这不是一本艺术书》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也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马里恩·杜查斯是国际上享有盛名,屡获殊荣的插画师和童书作家,曾获得过包括全球年度创意与设计大奖「D&AD奖黄铅笔奖」插画设计奖金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奖项。

专门百度了一下:

可见马里恩·杜查斯是真的很厉害。更难得的是,她在《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没有一句理论讲解,而是将7大艺术基础的知识融入50种艺术游戏,有趣好玩,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跨入艺术的大门。

比起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思维。这本书中一直在体现这一思想。

大多数画画班的老师,会直接给孩子教技法,这样很快能让孩子画出一幅像模像样的作品,见效快。可是对于起步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导致两种不好的后果。

一是本来特别热衷于画画的孩子变得兴趣索然,排斥画画了。

二是孩子们的画作逐渐变得千篇一律,小房子、草地、花朵……画得完整,却也难免呆板、缺乏创意,因为缺少了自由的表达,孩子的绘画天性被压制了。

小孩子都非常喜欢涂鸦,大人觉得他们乱涂乱画,但他们自己乐在其中,这时的孩子有着天然的创造力,所以大画家毕加索说:「我用一生学着像个孩子一样画画」。

这时候过于强调技法,限制太多,会逐渐消解掉孩子绘画的热情。

而作为世界级的艺术大师,马里恩·杜查斯将重点放在思维的启发,全书都是在用各种好玩新奇的创意游戏引导孩子去见识,去体验,去模仿,最大程度地保护孩子天然的绘画热情,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惊叹: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玩。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以绘画、颜色、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图案这7大艺术形式为基础,呈现了五花八门的趣味游戏,让孩子大开眼界。

我家糖糖和果果看到后,迫不及待地拿起纸笔开始去尝试,积极性很高。因为这种练习方法既有一定的挑战性(看似简单,真正动手发现还是很有难度),又给了孩子充分发挥的空间。

总之,各种艺术玩法让人眼花缭乱,迫不及待地想去动手尝试,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这本书的画风活泼生动,看似很随意,但实际上有着很严谨的内在逻辑,由浅入深,由简单模仿到自由发挥,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

小孩子的画画之旅,往往是从抓起一支笔随意画线开始的,他们看着自己手臂划过的地方,留下线条的痕迹,便兴奋不已,不管不顾地到处去“创造”线条的世界,这就是孩子创造力的开始。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就是从铅笔绘画开始,引导孩子画出更复杂、更精妙的线条图案。

然后孩子进入色彩敏感期,开始颜色认知,用三原色给孔雀涂色,用互补色画树、有规律的色彩组合等游戏,让孩子对色彩产生更加丰富细腻的体验和感知,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

接下来是形状、颜料、纸张等各种形式。

最后是更加复杂的图案,比如学着画迷宫。

对孩子观察力、逻辑思维、视觉敏感性、手臂控制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不懂艺术,只好将孩子送到课外兴趣班接受艺术训练。可对于起步阶段的孩子来说,艺术启蒙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过程越好玩有趣、越能带给他们新奇的体验,就越能激起孩子追求艺术的热情、想象力和探索的欲望。

如果你家也有一个正待艺术启蒙的孩子,那《这不是一本艺术书》绝对值得入手,不需要你懂得任何艺术理论,只需和孩子一起拿起铅笔照着书去画,去玩就可以了,相信你和孩子都能感受到其乐无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