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零遗产读后感1000字

零遗产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4 09:20:12
零遗产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04 09:20:12   小编:

《零遗产》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寻找家族遗产过程中的心灵旅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冲突。小说以细腻的叙述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打动读者,引发对人生意义和传统价值的思考。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觉醒,读者被唤醒了对个人价值和家族传承的思考,也反思了当代社会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问题。

零遗产读后感(一)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毕业几年,苦苦攒钱的阶段。2021年的时候有个朋友问我,你挣的钱既没有给自己花,也没有给家人花,那你挣钱的意义是啥呢。我一时语塞,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毕业之后社会环境说要攒钱,大家也都在攒钱,自然而然就去攒钱,好像不这样没法在世界生存一样,这种焦虑感就一直在身后追着。当你被饿狼追着,这个时候你自然只顾奔跑,也谈不上欣赏周边的风景。

后面我也尝试着改变,比如给家人买一些金银首饰或者更新比较好用的家用电器,给自己添置点衣物。

但是依旧不敢大额开支,比如出国旅游、给自己报个爱好班。最近我读到这本书突然意识到,我除了金钱上没法大额开支,时间上也没法大额开支。等于我用大部分时间处理工作挣钱了,没有时间停下来花钱。

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主张死前应该把自己挣的钱全花光,尽量去创造人生的体验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虽然作者是个有钱人,可能人生的重点就是花钱,但是我依然觉得他某些提法很有借鉴意义。

比如我刚毕业的时候攒5000块钱可能要俩月,但是那个时候的5000对现在的我来说不足称道,如果我那个时候拿这五千去培养了一项爱好,或者有比较独特的体验,就能一直回味,觉得那段经历很有意思。

比如有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就不想做了,或者再做已经来不及了。比如年轻时深深爱一个人,奋不顾身做一件事。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我想做的事,较少是因为缺钱。接下来要学会花钱给自己更多生活的体验。

下次再写吧。。。

零遗产读后感(二)

这本书不火,大部分原因是时机不对。

作者的整体观点没毛病,活着的时候把钱花光花净,死的时候存款清零,否则就是浪费了时间挣多余的没花完的钱。

但是细究起来,毛病不少。

首先,作者劝人放开手脚花钱多一个前提是,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能挣更高的工资,没必要委屈今天的自己省钱攒钱给明天那个更能挣钱的自己花。但放在当前的环境,谁有这个自信,未来工资会更高?不被降薪或裁员就不错了。

其次,他另外一个前提,存在各种合理的保险应对衰老生病等各种潜在风险。我对保险了解不多,但是,就凭目前这种有今日没明日的劲头,以及各种弯弯绕坑人为目的的保险条款,谁敢把宝都压在保险上?

最终,没有人也没有任何机制来为个人托底,大家能做的,也不过就是多攒点钱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而已。

不过,作者说的关于花大笔钱维持重病卧床残喘多几日很不理智这一点,我是十足赞同。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质量。那些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的人,只是being kept alive,而非living,更别说thriving了。

最后一点不敢苟同的是,虽然作者辩解过很多次,他并不是推崇旅行,但他确实多次举例旅行是值得花钱购买的一种体验(experience)。这和现在的网红打卡多么契合啊,网红探店,不管是一个城市一间咖啡馆还是一处街景,只要被拍照录像发成帖子,就会有人跟风去打卡,其间的车旅消费,也就是购买这个体验的开销。可是,这种看似喧闹丰富的体验,是真的体验吗?抑或是网红经济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就像曾经车间流水线上生产的零件,每个参与者都是经济链条中的一环?

作者是搞金融的,对资本运作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认同度很高,可能主要看起来热热闹闹金钱快速流转,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吧。

但每个人能从购买来的体验中获得多少收获,或许只有自己知道了。

当然,作者也说了,不一定非得去旅游,只要把钱花在那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上,就达成目的了。这对很多人来说,恐怕恰好是最难的。

扪心自问,什么让自己开心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什么让我不开心,which is almost everything that I do now and will be doing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搞不明白这个问题,就无法找到攒钱和花钱的平衡点,也很难做到die with zero.

零遗产读后感(三)

又有一段时间没法读书笔记了,最近读书的节奏慢了一些,记录也少了一些,争取在接下来今年的几个月继续坚持做记录。今天想要记录这本die with zero,我给三星半,这本书的作者分享了自己对待财富和时间的独特的视角,那就是我们应该计划着用自己拥有的财富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幸福和满足感,并且计划着在离开人世的那天把钱全部花光。作者相信既然钱是我们用宝贵的生命能量来换的,我们就要把它花在可以创造出最多宝贵的价值的事物上,在他看来,这就是各种各样的经历。因为物品用了一次几次带给我们的喜悦感和满足感是很有限的,而经历创造出的回忆可以一遍又一遍不断地品味,还可以和别人交流分享,或者年迈时翻看照片视频继续用这些经历来为自己创造快乐。作者还主张人们不要给儿女留遗产,而应该在自己在世的时候,让自己的钱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经历的同时,去给予和赠与。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个练习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准备去做做。为自己创造一个bucket list timeline. 很多人都会为自己列一个“离开人世前我想做的事情”的清单,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断的往这个list上加我们想做的事情,但并没有想清楚我们计划在哪个时候做这些事情。我们总认为时间是无限的,我们总是有明天去做这些事情,殊不知在等待的期间,时间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流逝了。而且很多体验,是只有在某个年龄阶段才能做或者才能最好的做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有时间,但是没有钱去做一件清单里的事情,所以很多我们想做的事情,需要更多的deliberate planning.

我们可以来做这个Bucket Timeline的练习,画一条线,线的最左端代表出生,最右端代表死亡,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清单上想做的事情去有意的分配给这个时间轴的各个阶段。比如说,你想体验为人父母的经历,那你就要考虑,你想在什么年龄段成为父母是最优选择;再比如说,你想去看一个你很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那哪个年龄段能保证你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的同时这个作者还继续在乐坛上活跃着,你也在这里标注出来。每年我们可以去定期更新和审视自己的清单,看看自己有没有智慧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我们的人生有没有在为“创造尽可能的幸福与满足感”这一目标而努力着。如果大家有人想要做这个练习,欢迎做好后@我,很好奇看到大家的timeline是怎样的,有哪些想做的事情。我也准备这几天做一下这个练习然后贴上来。

我自认为是一个总体而言比较frugal的且愿意把钱花在经历上的人,所以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很多花钱的方式都更加坚定了,也在花一些钱的时候心理压力更轻了一些(比如说旅行,看演唱会,看音乐剧,品尝好吃的食物,与家人朋友参加一些活动,等等),更加觉得把钱花在这些经历上面是值得的。我需要在“为未来的自己存储和投资”与“为今天的自己带来幸福感和为未来的自己带来满足感”这一平衡中不断摸索着。

减掉一颗多星是因为我觉得作者很多地方举的例子比较夸张,而且他自己本身很富裕,所以接触到的人都是中上产阶级以上的人,所以这本书我觉得在美国这个本身大家就没什么太多存款的地方,对大部分人都很不relatable。这本书更适合给已经非常frugal比较容易为金钱而焦虑的,或者已经积累了很多财富需要一些新的观点去看待自己的财富和时间的人看。

零遗产读后感(四)

作者定义了体验experiences的回忆也能产生compounding interest,和优化目标的改变:不是优化钱,假定享受可以保持不变,而是要优化满足程度。因为年纪改变后的满足程度就会改变。

总结就是要想干啥就去干了,在很多FIRE书一味地强调省钱的大环境下,提示要注意平衡延迟满足(攒钱)和满足,来优化人生长期的享受目标。

个人属于年轻时候延迟满足做过分了,回头觉得好多东西都没享受到。现在不需要延迟了,赶紧享受吧。因为年轻时候太过苛刻自己努力工作,少花钱,所以缺乏了enjoy的能力。

总结一下我现在的疑惑:

1. 生活里面没有特别想做的事情,没有兴趣爱好,对工作上更进一步还挺有兴趣的 - 答案可能是要allocate时间去尝试不同的事情,buildup 兴趣

2. 因为fitness level不好,所有很多事情也就不是特别enjoy了,这个可以通过持续锻炼来提高,但是恶性循环,不感兴趣所以也懒得锻炼,懒得锻炼所以无法培养兴趣. gym之类的早尝试过无数次了,没用。需要建立好习惯,但是目前工作travel特别多,经常跨时区,很难建立习惯

3. 担心与社会脱节:我想了一下为什么对我来说特别严重:我基本没有任何family 相关的ties比如要带娃就需要跟娃的生活有联系,但是我没娃。我跟自己和家属的原生家庭也几乎没有meaningful的联系。工作几乎是唯一的社会关系,起码在欧洲一年完全就是这样,对其他种类的联系丝毫也没有兴趣。没有兴趣爱好所以也没有因此产生任何社会联系。家属也没有任何社会联系,而且就算有,他的也不能算我的。老同学里面没有保持联系的。所以我觉得这个concern是real的。

4. 担心不用脑会变傻 - 这个是real的。我和家属都体验过好几个月躺平也不干啥,只应付日子,说话也慢了,不顺溜了,脑子也变笨了。后来自己加紧赶上也能纠正,但是需要有外界条件提供合适的challenge。我目前就只在工作上找到这种能调整脑子的challenge,所以一直有点addicted不肯放手。放手的时候短期(几个月)可能觉得舒服,但是久了感觉加速了脑子的衰退。

5. 我并不讨厌工作,相反我相当喜欢最近10几年做的所有事情,所以去nonprofit 或者在for profit 公司其实都没差。问题是我暂时没找到既能足够挑战脑子,又能给足够flexibility的生活。我家属工作就非常自由,基本上可以生活在世界任何地方,可以选择工作多少。但是他做的事情对我来说又不够挑战。

综上,总结action 是:

- 调整优先级,从现在开始别想延迟然后满足 - 否则我死了的时候我的钱连合适的继承人都没有

- 有意识有计划的缩短工作时长,绝不超过每周xx小时

- 锻炼身体,同时培养兴趣爱好。

- 看看能否在兴趣爱好里面建立社会联系

- 看看能否在爱好里面找到足够的challenge to keep my brain cells alive -

- 要不要接工作上更上一层楼的reach out - 肯定是要接的。。。我知道不接是会后悔的。但是不要超时工作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