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阿马蒂亚·森传》读后感1000字

《阿马蒂亚·森传》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3 19:25:16
《阿马蒂亚·森传》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0-13 19:25:16   小编:

《阿马蒂亚·森传》是一部传记,讲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生平和成就。通过书中详细的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位经济学家的学术贡献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阿马蒂亚·森的思想和理念将激励更多人为社会进步和公平而努力。

《阿马蒂亚·森传》读后感(一)

阿马蒂亚·森是我唯一收集了几乎全部著作的经济学家,也是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家。从不平等与社会公正、伦理道德与经济学、理性与自由、自由与发展……森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关于印度的主题,我常把森的著作和奈保尔的文学作品比照着看。尽管是一介学艺不精的学渣,但我仍冒昧地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学科,其真正的门槛在于一个人是否认真地观察和关注着这个现实的世界,在于一个人是否可以深刻地领悟和洞察世事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那些教科书里纷繁复杂的数学模型。人人都可以对眼前的社会和经济现象畅所欲言,只要是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索,所得出的结论其实也没所谓对与错,也值得每一个经济学人去倾听和包容,即便是所谓的什么权威。我们的世界本就是缤纷多样的生态系统,社会学科在兼顾其学术必要的严谨性时,更需要的是包容力和融会贯通。不知从何时起,经济学和金融学成了高烧不退的热门专业,也一时被不少人认作是可以致富升迁的显学。但我仍喜欢刚上大学初翻开课本时经济学留给我的关于它的第一个概念:经济,乃经世济民之学。

《阿马蒂亚·森传》读后感(二)

本书主要讲述了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人生与学术生涯,内容聚焦于他的生活与工作,按照童年、青年、工作与获得诺奖等几个阶段展开。作为一本传记,原书作者的行文和文笔,以及译者的翻译水平,都是不错的,通过精心挑选的事件和对话,不仅做到了让读者认识更真实、更容易“贴近”的诺奖得主,也客观展现了阿马蒂亚·森的人生阅历如何塑造了他的为人和学术生涯。

作为一名经济学者,阿马蒂亚·森在哲学和社会公平领域的贡献同样引人注目。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者,他更关心穷人的利益,这一点从他获得诺奖的原因上就可见一斑——对福利经济学的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什么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一位发自内心愿意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学者,这本书解答了这个问题。

一切似乎都始于他十岁那年的一次经历,他亲眼目睹了一个男人为了让家人填饱肚子而冒着生命危险做工,最终丢掉了性命。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年幼的他,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吃不饱饭,而他从没有这样的烦恼。而这成为了他一生都在探寻答案的问题。

《阿马蒂亚·森传》读后感(三)

“阿玛蒂亚”是被誉为“孟加拉上千年文学史的杰出代表”的诗翁泰戈尔为森取的名字,在印地语中的含义是“不朽”。“所有人都终有一死,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朽呢”,森曾经在少年时期这样问过他的妈妈阿米塔·森。阿米塔也用她那身为印度教哲学权威且同为诗翁泰戈尔的挚友的父亲说过无数次的话回答了森,“通过你的作品——在你死后,如果你的作品足够优秀、意义非凡,能够继续活在人们心中,你就可以不朽。”诚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他对于爱与不朽的无限追求和不断超越中做到了。

这本关于阿玛蒂亚·森的小传所讲述的不仅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终其一生求学治世的学术人生,更是一段充满爱、温暖、善良与坚毅的不朽传奇。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不仅是他对于知识、真理和世界不竭求索的无限好奇,不仅是他在社会选择理论和福利经济学以及饥饿、贫困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是他对于自己家乡、国家以及他深爱着的同胞和亲人赤诚而不朽的爱。

森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卡迪尔·米安这个名字,那个在他10岁时遇到的为救自己的孩子而死的男人。正是这份深刻的印象让他于多年以后学习经济学时常常会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压力让卡迪尔·米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是这段令人悲伤的故事让他发现了自己发自内心关心和为之感到愤怒的问题——饥饿、贫困、不平等以及人类社会那些不公或不义的种种现实,也正是这颗在森幼年时期即埋在内心的种子,让他从孟加拉走向世界,从青年才俊成长为经济学家并最终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森没有离开也不会离开圣蒂尼克坦这个地方,那个被葱郁繁茂的草地和红砂环绕的美丽小城。无论森去过或到过任何地方,这座美丽小城都深深地吸引着他,正如一个人总是会回到他出生的地方一样。这里有的不仅是泰戈尔的风度与魅力,不仅是森的外祖父的回忆与温情,不仅是印度国际大学的开放与包容,更是因为这里所熔融的文化基因,静静地流淌在森的血液里,让他在泰戈尔的诗歌及其价值观、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家中长辈的学术影响下,历经岁月的磨砺,蜕变并成长为一个睿智的知识分子。

回到森在社会选择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方面的建树,不得不提他最早对于经济学的兴趣以及随后的投注与努力。当森已经决定走学术道路,想成为某一领域的教师或研究者时,他的兴趣还摇摆不定。至少,在被经济学的魔力俘获之前,他还曾认真考虑过梵文、数学和物理学。他之所以选择经济学,在他看来,是因为经济学关心穷人、受压迫的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这些也正是他所关心的。在他后来的人生中,森将其恻隐之心与坚实的经济理论相结合,将其赤子之爱与丰硕的学术建构相结合,成就了并不愧于其“穷人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界的良心”的盛誉。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肯尼斯·阿罗在其博士论文也即其1951年的著作《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中指出,任何采取投票制度让投票者做出选择的社会体系都会遇到矛盾。他证明了社会的偏好不能代表个人对不同候选人的偏好排序,并通过严格的数学计算,证明了如果以理性和道德的标准对结果进行考量,社会决策是不可能被做出的。

在阿罗社会选择理论的基础上,森试图全面地认识社会选择问题,并特别关注理性的社会选择的实现可能。在森看来,社会选择理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学科,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一个理解个人的决策和偏好如何集合成集体的决策和偏好的框架,而其本身包含了与贫困、不平等、失业、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关的经济评价和政策制定的集合,因而结合了福利经济学和投票理论的要素。他的问题意识聚焦于,考虑到社会中不同个人的偏好、关注点和困境,达成令人信服的关于社会的集体判断是否可能?如果可能,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做出这种集体判断的理性基础?

正如森在其1990年代的一次演讲中开篇即表明的态度那样,“在每一个不可能性定理的附近必定可以找到许多‘可能性定理’”。森在阿罗所提出的社会选择理论和“不可能”定理的基础上,揭示了阿罗“不可能”定理成立的条件并扩展了这一理论。由此,森成功解决了“投票悖论”,在公共选择理论的框架内引入“个人选择”的的概念,并在远比阿罗完备理性两项公理所要求的“传递性”假设弱得多的“拟传递性”假设下,森实现了人际满足水平的度量和比较,并证明了社会选择的一般可能性定理。

森于自由市场派和国家主义者之间采取了一条中间路线:在他看来,可能并不存在一种“最优”方案,只有当少数人的声音没有受到压制时,多数人的选择才是关键性的。尽管民主决策经常会遭遇不一致,但是以广泛的人际比较信息为基础,社会选择的不可能性能够被克服。最终,凭借其于福利经济学中若干基本问题所做出的一系列关键性的贡献,以及对于经济学和哲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而把伦理因素重新纳入了至关重要的经济学问题讨论之中,森在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森的社会选择理论的建构,解决了如何在来自不同阶级、不同社群、不同经济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不同社会成员迥异的兴趣和偏好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实现社会决策的问题的可能。同时,在此基础上,森进一步将目光投射于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比如饥饿和贫困的成因和预防、性别平等、贫困和剥夺的形式和后果等。

在森看来,“学术”意味着“可靠”,而非传统的字典释义中的“不切实际”、“理论的”或“推测的”。他所关注的问题不只是社会选择理论和福利经济学,也不只是贫困与饥荒,还包括教育、性别平等以及与印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普通人民之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甚至包括当代印度人的身份问题(《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以及社会正义的实现方式(《正义的理念》)等人类文明的基本问题。

支持森走到今天并且将一直走下去的,不仅是他所始终保持着的纯粹的积极性和动力,不仅是总能发现新的挑战、新的起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知识永不满足的渴求;真正驱使他关心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且提出尖锐的问题而寻找答案的动机和冲动,则是他对家园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其东方审美下对于秩序和意义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于爱与不朽的超越——正如他所获得的诺贝尔奖的愿景一样,为了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所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