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读后感精选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24 18:10:13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0-24 18:10:13   小编: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是一本介绍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著作。本书详细介绍了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等。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实践和应用。该书对于大众传播学学者和研究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读后感(一)

对研究方法入门有了很好的理解,拼上了自己印象式的知识储备。虽然做了很多的大物实验,但是真正实验设计和方法 ,好像只在高中生物学的那块接触过,看到抽样调查想起土壤小动物,演绎想起豌豆,控制变量想起罩子里的植物蜡烛小鼠和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科研设计里很考逻辑学,我觉得有些难,信度效度理解得很慢,但也算是懂了。证伪到此刻为止还是没有很好的理解。因为太迷信做心理测试了,也比较熟悉测试题的一些特点,印象最深的是发给朋友做部分测试的时候,很多次被吐槽选项分的不够细,只有两个极端,没有中间的,这其实是研究者意义取消的中立态度,想逼你去做出倾向,不然多加一个选项在设计和统计上也没不是难事。统计学部分很后悔自己没有学好概率论,很基础的概念还要在b站上搜小视频重学。如果不跑题的话,《大众传播效果里程碑》和《传播经典文本选读》两本书里的提到的研究囊括了这本书里的所有研究方法,学理论的时候能有个实例对应着理解是最好的,不然我会觉得我只是see到了它,但是没有feel到它。去年初学传播的时候就完全是这样的感觉。最最最激动的是质化研究方法。文本分析可以直接参照戴老师的电影批评和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还有浏阳实习期间读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田野研究里的民族志,芝加哥学派(他现在还在芝加哥吗)常人方法学,和纪实也太太太太像了。这种科学研究方法,部分新闻采访(深度报道)纪实文学,纪实电影,纪实摄影,纪录片特别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简直就是同一种东西。只是目的和结果呈现形式和读者不同。如果目的就是找点意义的话,连目的都是相同的!

我本来只想写,看的时候心中好多碎碎念没有人可以说,也没有时间写下来。结果我还是把它写下来了,虽然还有一半没有写完。最近时常回想起高三后期,我问龙猫老师每天付出98%的努力可不可以考上同济,他说可以,于是我每天用itouch和他发微信告诉他我付出了百分之几。此刻是一个人。我旁人给予我的,只有厚望。但是真的也很感恩。这些支持与厚望。渴望和别人交流,渴望谈及理想,晚上在图书馆的时候甚至萌生了想给导师写邮件的想法。但是我怕导师告诉我一个我考上了也选不了他的事实。不行,哪怕真是。此刻我还是想继续做梦。

好睡了!真的去做梦了!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读后感(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为想要更深入地读社科著作、论文和让自己的学术写作更规范而读了这本书,它很好地帮助我搭建起了对传播学,乃至社科大类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框架。因为作者是女性学者,其中援引的几乎所有案例都是女性案例,而且文风不车轱辘,读起来非常舒服。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入门速成之书,我边看边写完了一篇量化论文,还搭配看完了10篇学术期刊论文,很惊喜的是methodolody部分已经都能够无障碍地看懂、理解研究者为什么要采取某种研究方法、甚至可以对其研究设计的疏漏进行批判和吐槽了。

在内容上,也查缺补漏、收获了很多新知识,比如思辨研究、规范研究(normative study)与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三者有区着天壤之别;还有并非用文字阐述或者描述性的文字所做的研究就能称为质化,思辨不属于质化研究。这是我之前所混淆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受到了简中和欧美社科学科研究范式的冲击。起因是我在阅读简中和欧美论文时的论文规范、框架和研究方法感觉很不一样,后来在b站看到一个美国传播学学者的视频,她认为简中和欧美的传播学质化研究确实有较大的区别,强调了研究范式的差别,印证了“学科断层严重”这一点,这一点也许也可以延伸到简中社科的其他专业。

同时也获得了一些趣味知识,比如总体而言,美国传播学偏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偏量化,而欧洲则偏批判学学派(critical school)偏质化、思辨、批判、个案分析和多样化(比如罗兰巴特融合符号学与媒介、女性主义精神分析与电影等),欧洲的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质化研究。

在阅读第三章质化研究的整个过程是非常享受的,我了解到理论不再漂浮,而是可以实际落地。比如文本分析中符号学、精神分析、框架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应用,还有在阅读质化田野研究时,将它把我看过的人类学著作《雨林里的消亡》其中作者记载的种种研究过程联系起来,非常有趣。

附上全书思维导图笔记:

第一章 原理与过程

第二章 量化研究方法

第三章 质化研究方法

第四章 其他问题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读后感(三)

本章内容:什么是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的优点、缺点内容分析法的过程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效度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找拉斯韦尔关于世界大战宣传的书来看看】

「内容分析法究竟有什么用」的实际案例:

在传播研究中,内容分析法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媒介内容和媒介再现手段

这是内容分析法最基本的应用领域,包括:

(二)推断传播者的特征和态度

(三)跟受众调查结合在一起,估计特定媒介内容的传播效果

培养分析理论用调查法来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媒体接触习惯,用内容分析法来统计电视节目暴力信息的程度和出现频率,发现看电视时间越长的受众倾向于表现出对真实世界的担忧和恐惧,因此认为媒体对受众有着长期影响。

内容分析法还可以用于查证历史文献的作者,具体操作过程就是统计待查证文献里某些字和词出现的频率,然后跟已知作者文献里相同字和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对比。

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的定义:内容分析是可重复地、有效地从数据推论其情境(context)的一种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总的来说,内容分析法具有如下特征:

不打扰研究对象,避免研究对象所造成的抽样和测量误差,其结果更加准确。

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大规模生产、公开发布的媒介内容,获得研究样本的途径更多、更容易。

内容分析节省人力和研究经费,而且研究样本可以跨越较长时间和较大的地理空间。

内容分析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因为重复内容分析的成本很低、研究环境对研究对象的营销较小,所以重复内容分析的结果应该很接近。

下面列出的研究设计里,能够通过经验手段得到验证的关系或结论采用实线表示,通过推论(infer)得出的关系或结论采用虚线表示。

严格来说,内容分析法只能描述媒介内容,它的研究价值通常体现在研究推论里。

(一)描述媒介内容

(二)从内容研究引申到生产和效果领域

(一)提出研究过程

只有跟媒介内容直接相关的研究问题才能使用内容分析。

(二)抽样

抽样的前提是确定研究总体,包括所研究的主题和时间跨度。

内容抽样往往是多级的:

(三)编码

编码:依据某种规则对媒介内容进行分类,并将其结果用量化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

(四)分析数据

(五)报告研究结果

研究报告应该依据数据分析结果来回答问题,解释以数字形式呈现的内容分析结果,包括解释数字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编码过程中的误差来源

降低编码误差的几个思路:

(二)怎样检验编码员间的信度

当整个内容分析报告主要依靠一个编码员进行编码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机抽取部分样本,请第二位编码员进行编码,检验共同样本的信度。

有时候,学生在写作自己的毕业论文时,很可能找不到第二位合适的编码员。这时也可以退而求其次:第一次编码结束之后,过一段时间,等研究者/编码员对于第一次编码工作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之后,可以由同一位编码员再次随机抽取部分样本进行二次编码,然后检验共同编码的信度。这其实测量的是再测信度。

大型的内容分析研究里,多个编码员产生意见分歧的解决途径:

(三)编码员间信度计算公式

霍斯提工时得出的结果大于0.9时,我们才相信内容分析结果具有可接受的信度。

当Scott和克里斯多彭支队大于0.75时,内容分析结果就可以接受了;当结果在0.6-0.75之间,结果勉强接受;低于0.6则不接受,内容分析需要重新设计编码表和进行编码。

表面效度是内容分析最常见的效度问题。如在培养分析研究中,对“暴力”的定义不同,导致了内容分析的研究结果不同。

当编码表里的多个指标测量同一个抽象概念时,还会涉及构造效度问题。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