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读后感1000字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5 16:40:48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7-25 16:40:48   小编: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是一部关于战国时期竹简的研究专题。文章详细介绍了安徽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的内容和特点,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竹简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读后感篇一

【出版日期】2017-09-25

【摘要】2015年初,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这批竹简内容丰富,非常珍贵,是继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之后战国楚简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本文对竹简《诗经》部分初步整理情况做一个概略的介绍。《诗经》简完简长48.5、宽0.6厘米,三道编绳,每简27~38字。简背有划痕,简首尾留白,简正面下部有编号。经初步清理,这组简缺失第18、19、56~58、60~71、95~97号共20支。实际存简97支。简文为《诗经》国风部分。

【刊名】文物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读后感篇二

2023.7.18.「關關雎鳩」之「雎」,簡本作「疋」。整理者曰:「疋與雎古音相近,可以通用。」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雎」亦作「疋」。「疋」為生母魚部,「雎」為清母魚部,聲母相近,韻部相同,可以通假。

2023.7.18.「窈窕淑女」之「窈」,簡本作「要」。按:「要」為影母宵部,「窈」為影母幽部,聲母相同,韻部旁轉,可以通假。

2023.7.18.「窈窕淑女」之「窕」,簡本作「翟」。按:「翟」為定母藥部,「窕」為定母宵部,聲母相同,韻部陰入對轉,可以通假。

2023.7.18.「君子好逑」之「逑」,簡本從戈,棗聲。按:「逑」為群母幽部,「棗」為精母幽部,聲母相近,韻部相通,可以通假。

2023.7.18.「參差荇菜」之「荇」,簡本作「苀」。按:「荇」、「苀」均為匣母陽部,古音相同。

2023.7.18.「寤寐求之」之「寐」,簡本讀為「寢」。按:「寐」為明母物部,「寢」為清母侵部,韻部通轉。

2023.7.18.「寤寐思服」之「服」,簡本從人,不聲,整理者曰:「楚文字習見……『倍』字異體。」按:「服」為並母職部,「倍」為並母之部,聲母相同,韻部陰入對轉,可以通假。

2023.7.18.「悠哉悠哉」之「悠」,簡本作「舀」。按:「悠」為喻母幽部,「舀」為喻母宵部,聲母相同,韻部旁轉,可以通假。

2023.7.18.「輾轉反側」之「輾」,簡本從辵,廛聲。按:「輾」為端母元部,「廛」為定母元部,聲母相近,韻部相同,可以通假。

2023.7.18.「輾轉反側」之「側」,簡本作「昃」。按:「側」、「昃」均為莊母職部,可以通假。

2023.7.18.「左右芼之」之「芼」,簡本作「教」。按:「芼」為明母宵部,「教」為見母宵部,聲母相近,韻部相通,可以通假。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读后感篇三

2015年,安徽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学界通常称为「安大简」。经过几年的整理,2019年发布了第一批成果,其中有与《诗经》相关的竹简近百枚。经碳14测年等技术鉴定,安大简大约埋藏于公元前350左右,大约是战国中期,如果考虑到此简版本《诗经》的流传,有人称之为战国早中期,似乎也勉强说的过去。这大概是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诗经》版本,其中有不少和今本《诗经》相异的文字。粗看一遍,发现一些有趣、且与今本《诗经》诗意有较大差异的内容。

1. 卷耳

敦煌《诗》,「维以不永伤」作「维以不伤」,疑似脱「永」字。安大简无此「不」字,作「维以永怀」、「维以永伤」,与今本意思截然相反。安大简疑或脱「不」字。从文义看,前句有「姑」字,后句置一「不」字,似有转折意味,更为妥帖。此处似今本《诗经》更胜一筹。

2. 羔羊

安大简,「退食自公」作「後人自公」,意思是从公门出来比别人晚,与下文「委蛇委蛇」正好相应。「委蛇委蛇」,又作「逶迤逶迤」,宽大从容貌。比别人下班晚,行路宽大从容,文意更为晓畅明白。战国文字「後」与「退」字形相近,传写讹误所致。

3. 殷其雷

敦煌《诗》「莫敢遑息」作「莫敢皇息」,「遑」字不见于《说文》,故王先谦认为「当正作皇」。安大简,「殷其雷」作「殷其雷矣」。第一章与第三章顺序相反,「莫敢遑息」作「莫或皇思」,「莫敢或遑」作「莫或敢皇」。

安大简整诗为:

从「莫或皇处」「莫或皇思」「莫或敢皇」三句文意看,于今本为胜。

4. 驺虞

安大简,多出一章,且有异文:

「纵乎」意为「放纵、放生」,而毛诗「驺虞」一词,有「义兽」之说、「兽官名」说,皆不如「放纵、放生」上下文义直白浅近。「驺虞」盖传写之误。

5. 无衣

安大简本在「与子偕作」后多「赠子以组,明月将逝」,从上下文义看,似乎安大简在当时抄写时,即有错简混入其中,原诗文义完足,加上「赠子以组,明月将逝」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大约是「逸诗」之简错入其中,安大简本身即是传抄错简。此处似当从今本《诗经》。

6. 权舆

安大简本「於,我乎」作「始也于我」,「始也」与下文「今也」对文,《尔雅·释诂》:权舆,始也。开篇「始也」正与篇题相呼应。今本「於,我乎」应该是传写中的讹变,此句当从安大简,作「始也于我」。简本「于嗟乎」作「于嗟」,无「乎」字。此诗颇为实在,没有特供的日子不好过呀!

7. 陟岵

段玉裁《诗经小学》讲,《隶释》、石经鲁《诗》残碑,此句作「父兮父(阙一字)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毋已尚慎」,段玉裁说,阙字必定是「兮」,叠上文「父兮」而言。

安大简正有此诗,此句作「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毋已。」

这样看,段玉裁说的阙字,应该是衍文。但是有意思的是,段玉裁说的《隶释》和石经残碑的「无」确实作「毋」,这个对文意理解差别就很大了。

今本《诗经》作:「行役夙夜无已」、「行役夙夜无寐」,意思是从早到晚,无休无止,不能睡觉,非常辛苦,有谴责劳役非常辛苦、统治者黑暗的一面,但是安大简和石经版《诗经》,作「行役夙夜毋已」、「行役夙夜毋寐」,就完全不同。「毋」是诫勉、不要的意思,也就是父母在告诫儿子,行役夙夜不要停下来、不要睡觉,这和第三章「行役夙夜必偕」是相呼应的,意思是不要脱单、不要掉队,要和大家一起行动,不要「犯令触死」,要平安归来。所以「毋」字的文意,就上下文来看,是更为顺畅、完备的。如果作「无」字,那谴责统治黑暗、征役无度的意味就相当重了。在上古时代,「毋」、「无」两字多可互通。但「毋」有诫勉、告诫的意思,而「无」并无此义。后世解说此句,大多将「行役夙夜无已」,当作不得停息、不得休息之义讲。此处为什么不是「毋」通作「无」呢?因为第三章「行役夙夜必偕」,都是告诫儿子之语,此处当从安大简作「毋」。《论语》:「毋不敬」,「毋必毋臆毋固毋我」,「毋」字皆有诫勉、告诫之意味。

8. 葛屦

今本《诗经》葛屦共两章,第一章六句,第二章五句。安大简本,「佩其象揥」后多一句「可以自适」。「可以自适」与前文「可以履霜」、「可以缝裳」相呼应,应当是传抄中的文字脱落。这样第二章和第一章一样,都是六句成章。

全诗当为:

《诗》之教,温柔敦厚。今天读诗,虽然不必重视道德说教,但其文学性依然穿越古今。文辞简约,感情真挚而深厚。回还往复,往往美不胜收。

从「宰我」到「公孙丑」——早期儒学一条隐而不彰的线索

《汉书窥管》札记一条

《中庸》分享答客问

「思无邪」究竟什么含义?——九家《论语》对读系列之一

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上)——九家《论语》对读系列之二

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中)——九家《论语》对读系列之三

《论语绎读》质疑——论语对读系列之四

去圣已远,宝变为石——《论语》对读系列之五

从「宰我」到「公孙丑」——早期儒学一条隐而不彰的线索

珍稀善本考察《论语》中「其为人之本与」抑或是「其为仁之本与」?——兼评中华书局点校本《初学记》失校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读后感篇四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目录

2015年初, 安徽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入藏一批竹简。经过专家的鉴定和竹简样品的年代检测, 我们确认其年代为战国。

经初步整理, 这批竹简共有编号1167个, 保存状况总体良好, 完简较多。竹简形制多样, 长短不一, 最短的约21.3、最长的约48.5、简宽0.4~0.8厘米。长简编绳三道, 短简则为两道。残留物显示, 编绳属于丝麻类材料, 有的染成红色。简背含有丰富信息, 不少留有划痕或墨痕, 有的还有编号或一些其他文字。竹简由不同人抄写, 书体风格多样, 字迹清晰, 内容十分重要 (图一) 。

安徽大学黄德宽教授研究团队在研读竹简内容

经过初步整理和辨识, 我们发现这批竹简全部是书籍类文献, 涉及经、史、哲、文和语言文字学等不同学科, 具体包括《诗经》、楚国历史、孔子语录等诸子类著作、楚辞以及其他方面的作品, 多不见于传世文献。

这组简完简长48.5、宽0.6厘米, 三道编绳, 字数少的每支简不到30字, 字数多的接近40字。简背有划痕, 简首尾留白。简正面下部有编号, 自第1号始, 最后一简的编号为第117号, 实际存简97支, 其余缺失。简文内容为《诗经》部分国风, 有“《周南》十又一”“《召南》十又四”“《侯》六”“《鄘》九”“《魏》九 (实际十篇) ”等, 另有《秦风》十篇, 共存《诗》58篇。与传世的《毛诗》相比对, 简本《诗经》各国风之排列顺序与《毛诗》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 出现了《侯风》, 所属六篇诗《毛诗》则归《魏风》, 而《魏风》除首篇《葛屦》外, 其余九篇则是《毛诗》之《唐风》。各国风内部所属诗篇排序和数量也与《毛诗》略有差异。各篇诗连抄, 每篇结束之后以一墨点标记, 皆无篇题。多篇诗的章次与《毛诗》不同, 异文更是大量存在。

楚史类竹简根据形制和字体风格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完简长34、宽0.6厘米, 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 每简27~30字。简背有划痕或编号, 编号可分为若干组, 完简有300多支, 残断较少。这批简可能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楚国官修史书, 简文从“颛顼生老童”起到楚 (献) 惠王“白公起祸”止, 记载了楚先祖及熊丽以下至惠王时期各王的终立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

图一:竹简:1.《诗经》类;2.楚史类;3.《曹刿之陈》;4.诸子类;5、6.简背。

第二组简有140多支, 完简长34.5~35、宽0.6~0.7厘米, 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简文书写较密, 各简字数不等, 每简37~40字。简文内容为辑录楚国之重要史事, 涉及楚国与相关国家许多重大事件。简文每记一事毕, 则以墨识标记分章。其中, 有一支简记有“陈子鱼内 (入) 陈, 驿告枼, 枼公见。春秋啇 (适) 三百岁”, 我们认为这应是这组简的最后一支。

我们归为诸子类文献的简, 内容以儒家为主, 形制上各有差别, 可以分为若干篇组。

第一组共有完简13支, 简长43、宽0.6厘米。两道编绳。顶格书写, 首尾不留白。1~7号简背有编号, 第7、8、12支简背尚有一些文字, 与简面内容似乎没有直接关系。这组简辑录孔子的言论, 每条皆以“仲尼曰”引出。简文保存的孔子言论, 只有几条见于今本《论语》和《礼记》等书, 文字也不完全相同。

第二组简共有33支, 完简长45.2、宽0.6厘米, 每简约38字, 三道编绳, 简背有划痕。简文记载子贡入见孔子以及二人的对话。

第三组简共有14支, 简长36、宽0.75厘米, 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多数简末端残断 (失1或2字) 。简文主要论述君子的行为坚守, 如君子对学与行的态度, 主张君子“尊位令名”要“贵位不忘贱, 富则能以货分”, 要“龏俭不倦”“慎独”“敬信”等。

第四组简共有10支, 拼接后为6支完整简, 简长46.9、宽0.6厘米, 每简35~41字。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 简背有划痕。简文以“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以及受 (纣) 、晋平公、宋景公等为正反之例, 论述“圣人乐义而美利”, 指出“今人之所美与其所乐各异”。

第五组简共有32支, 残断居多, 完简3支, 简长28、宽0.5厘米, 每简22或23字。两道编绳。简文以君子与小人比较, 论君子之行为规范, 指出“君子日自新, 而小人日自厌”。

第六组简共有7支, 完简2支 (稍残) 。完简长约44.2、宽0.5厘米, 三道编绳。每简34~36字。这组简当有一些缺失, 简文谓天地、民人、四时古今不变, “日月星辰不改行, 然而古富今贫, 古治今乱”, 则是由于当今社会“失本正”之故。

第七组简有29支, 完简20支, 其余为残简。完简长46.3~47.5、宽0.7~0.8厘米。简首尾为圆头, 字皆顶头, 首尾无留白, 每简31~33字, 三道编绳。简文以古圣王事迹为例论“辅王之道”, 文中出现“虞、夏、商、周”以及“尧、舜、禹、汤、文、武、秦穆、齐桓、晋文、勾践、阖闾”等帝王名。简背有一些文字, 与简面内容似无关联。

第八组简约60支, 完简9支, 简长44.2、宽0.6厘米, 三道编绳。简首尾留白, 每简27字。简背有序号, 似为两组编号。简文记载申徒狄见周公及其与周公的对话。“申徒狄”一名见于简文, “狄”作“易”, 或称“易也”。简文与信阳长台关竹书[1]以及《太平御览》所引“《墨子》曰”[2]可以相互对照。这组简与长台关竹书当是同一篇文献, 而保存则较长台关简完好, 保存的文字也远多于长台关简。简文记载申徒狄最终“因伓 (踣) , 退, 自投于河”, 与《庄子·外物篇》等先秦典籍“申徒狄因以踣河”的引述也相吻合[3]。关于长台关竹书的性质有儒、墨之争[4], 这篇简文较为完整, 有利于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第九组简共有78支, 较为完整的简约40支, 完简长48.4、宽0.6厘米。每简约40字, 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简文与上博简《曹沫之陈》[5]是同一篇文献, 个别字略有不同。

根据简的形制和内容, 楚辞类文献应该是2篇保存完整的作品。

第一组简共有23或24支, 完简长21.3、宽0.6厘米, 两道编绳, 首尾不留白。每简17或18字, 简背有划痕。简文为舜之二妃对舜的悼念, 当是楚辞的佚篇。简文中出现二配 (妃) 和重华等人物以及地名“苍梧”和“沅、澧、湘”等水名, 与《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 盖三妃未之从也”[6]以及刘向《列女传》“舜陟方, 死于苍梧, 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7]等文献记载可相印证。简文以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悼念舜为主题, 抒发“离居”之怀, 体现了楚辞“述离居, 则怆怏而难怀”[8]的特点。楚辞这一佚篇的发现, 显示舜与二妃题材对楚辞创作的深远影响。

第二组简共有27支, 完简长33、宽0.5厘米, 三道编绳, 简背有编号。简文首句曰“善而莫吾知”, 作者认为自己德高行善, “小心翼翼”“贵吾不骄”“贫吾不惑”, 但不为世所认可。对“寇盗富贵”“善者贫贬”“圣智亡远”以及小人得势等社会现象, 作者“忧心之戚戚”, 并以此为耻, 坚持“从信与义”“从善之所处”“宁生而饥, 毋死而祀”“宁言而勿用, 毋知而弗起”, 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失却道义、为富不仁的针砭以及自身对信义德善的坚持。这篇楚辞佚作与《离骚》表现的忧愤之情颇为相似。

这批简中还有一些涉及相面、占梦等方面的材料。

第一组简共有22支, 其中残简7支, 大多完好。简长42.8、宽0.5厘米, 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 每简约30字。简面下部有编号, 应原为18支简。简文内容当为相术, 根据女子身体特点和面相列举女子之“不可畜”的各种情况, 还根据饮食预测孕妇生子或男或女或美或贵等。

第二组简共有11支, 残断过甚, 无完简。残简内容有“某梦得金玉生肉生鱼”“某梦不能举其手”“梦乘鬼车鬼马乘舟”等, 此篇应为解梦一类的作品。

第三组简共有6支, 当拼合为3支简。完简1支, 长44.4、宽0.4厘米, 三道编绳。这组简的确切内容较难理解, 尚待深入研究。

这批竹简不是科学发掘品, 对其国别和时代的鉴定是判断竹简性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这批简虽然经过了一定的流传转手, 所幸没有出现严重的人为损坏。全部竹简叠压在一起, 含有不少淤泥, 各简的次序杂乱。经过清洗, 竹简显示出清晰的字迹, 不少简的契口残留有编绳, 有的编绳呈红色。根据地域和时代明确的竹简判断, 简上的文字体现了战国楚地的文字风格, 简的形制等与战国楚简也较为一致。因此, 我们认为这是一批战国楚简。

全部竹简清理完毕后, 经过初步释读, 我们发现这批简中包含了《诗经》和诸子类等珍贵文献, 尤其是楚史、楚辞等内容的发现, 更加支持了我们对该批简地域和时代的判断。在这批简中, 还发现了与长台关竹书、上博简《曹沫之陈》相同的文献,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它们所属的时代和国别。

为了科学检测这批资料的年代, 我们选取空白竹简、竹笥残片和漆片等3种样品, 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进行了14C检测;同时, 截取有字简的空白部分, 由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了化学分析检测。

根据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检测结果, 加速器质谱 (AMS)14C测试经树轮校正后的年代是距今 (1950年) 约2280年 (表一)[9]。

选取3个样品, 委托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对这批简进行化学分析检测, 包括1#荆州夏家台楚简、2#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 (为保证可信度, 从有字简上截取) 、3#安徽大学藏竹笥残片。通过对样品进行综合化学检测, 对比辨识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与荆州战国楚简的相似度[10]。

1#、2#竹简样品的红外光谱图较为接近, 二者均在3410cm-1左右出现羟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在2852、2924cm-1处出现-CH2的对称与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597、1507cm-1处出现单核芳烃的C=C伸缩振动吸收峰;3#样品在3409cm-1出现较宽吸收, 在2935处出现饱和C-H的吸收峰;与1#、2#样品一样, 出现了1597、1508cm-1的单核芳烃的C=C伸缩振动吸收峰。3个样品的红外图谱一致, 与现代竹材相比差距很大 (图二、三) 。

现代竹材中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这三类高分子物质, 其中, 只有纤维素具有较为规则的晶体结构, 能在X射线衍射中得到尖锐的衍射峰。因此, 竹木样品衍射峰强度的变化反映了纤维素结晶度的变化, 从而反映了纤维素晶体结构的降解程度。纤维素的结晶度即结晶区占纤维素整体的百分率 (图四;表二) 。

图二:竹材样品红外光谱图

图三:现代竹材红外光谱图

图四:竹简样品X射线衍射图

现代竹材结晶度为72.6%, 与天然竹相比, 3个样品的结晶区有序结构被严重破坏, 发生了严重的降解。

从上述检测结果看, 安徽大学所藏竹简与荆州战国楚简化学特性高度相似, 而与现代竹材相去甚远, 可判断其年代为战国时期。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数量较多, 保存状况良好, 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类文献, 尤其是《诗经》和楚史、楚辞类文献的发现, 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诗经》和《尚书》等儒家经典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文献。简本《诗经》是楚地的抄本, 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抄本。简本《诗经》的发现, 将会推进《诗经》学研究的进展。与传世的《毛诗》、三家《诗》以及阜阳汉简《诗经》相校核, 简本与它们既有相同的一面, 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简本与各本的异同, 为进一步探讨《诗经》学史上《诗》三百的编成时代、孔子删诗说、《毛诗》的流传和性质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简本《诗经》中的大量异文, 为古文字学、文献学、汉语史研究增添了宝贵的新材料。

这批竹简中发现的楚史类文献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最为完整且系统的楚史资料, 极大丰富了楚史研究的内容, 可以正史、补史, 对先秦史尤其是楚史研究极为重要。关于楚早期历史传说的有关记载, 传世文献相互矛盾, 含混不清。按照《史记·楚世家》的记载,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 颛顼生称, 称生卷章, 卷章生重黎、吴回,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 “六曰季连, 芈姓, 楚其后也”, “季连生附沮, 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 或在中国, 或在蛮夷, 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 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 蚤卒。其子曰熊丽”[11]。《楚世家》记载的“卷章”即“老童”, 以往研究已指出[12]。“重黎、吴回”或以为是两人, 或以为是四人, 看法不一。“穴熊”到“鬻熊”之间, 司马迁则说“弗能纪其世”。近年来新出楚简材料中, 楚人祭祀先祖时出现了“老童、祝融、穴熊”和“老童、祝融、毓 (鬻) 熊”的两种组合, 还出现了“三楚先”的简称[13]。根据安大简第一组楚史类文献材料初步整理的结果, 楚早期世系为帝颛顼生老童, 是为楚先。老童生重及黎、吴及韦 (回) 。黎氏即祝融, 有子六人, 其六子曰季连, 是为荆人。“融乃使人下请季连, 求之弗得。见人在穴中, 问之不言, 以火爨其穴, 乃惧, 告曰:酓 (熊) 。”使人告融, “融曰:是穴之熊也。乃遂名之曰穴酓 (熊) , 是为荆王”。穴熊生熊鹿 (丽) , 穴熊终, 熊鹿 (丽) 立。简本对楚先祖的来源、世系的记载非常清楚, 与《楚世家》等传世文献比较, 简本主要有6点不同。一是老童为颛顼所生, 不是称所生。老童所生有四子, 即“重及黎、吴及韦 (回) ”。简文两个“及”这么用, 显然是要防止将四子误为两人。二是黎氏即祝融, 而不是重或吴、回。三是无陆终其人, 生六子者就是祝融黎, 文献陆终当是祝融之误。四是季连就是穴熊, 而且简文交待了穴熊得名之由。五是不存在附沮一世。六是穴熊生熊丽, 期间并不存在世系的中断, 这也证明《楚世家》鬻熊就是穴熊。以上只是对简本撮其大要, 与《楚世家》进行初步比勘。可以看出, 简本对楚早期传说历史进行了清理和整合, 记述翔实, 线索清晰。《史记》关于楚先祖历史记录的一些矛盾和不清楚的地方, 简文都交待得很清楚。根据简文记载, 原来老童出自颛顼, 是楚人始祖, 老童生祝融, 祝融生季连, 季连就是穴熊, 是楚人的直接祖先, 因此, 楚简中才会出现祭祀“老童、祝融、穴 (鬻) 熊”这三位祖先的组合, “三楚先”确定无疑就是这一组合的简称。长期以来困惑学者的问题, 根据简本楚史的记载就迎刃而解了。这证明安大简楚史与其他楚简对楚先祖世系的记载是一致的, 是战国时期楚人业已形成的统一看法。因此, 我们认为安大简楚史可能是楚国的一部官修史书。

这批简诸子类文献中, 孔子语录等儒家类文献, 对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传播和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关于申徒狄、曹沫等文献可以与已经发现的相关文献进行比勘和综合研究;楚辞类文献对楚辞的形成、发展和先秦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之后先秦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 这批竹简对古代经学史、思想史、楚史、文学史和语言文字等领域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楚墓》,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2](宋)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二《珍宝部一》, 第3560页, 中华书局, 1995年。

[3](清) 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 第944页, 中华书局, 1985年。

[4]关于长台关楚简的墨、儒之争可参看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第352~359页,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杨泽生《长台关竹书的学派性质新探》, 《文史》2001年第4期;李零《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年。

[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四)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6]《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第1281页, 中华书局, 1982年。

[7]张涛《列女传译注》, 第4页,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0年。

[8](梁)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第47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

[9]本项检测工作由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完成, 检测结果由该中心提供。

[10]本项检测分析由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方北松研究员完成, 检测报告也由其撰写并提供。

[11]《史记·楚世家》, 第1689~1691页, 中华书局, 1963年。

[12]《史记·楚世家》裴骃《集解》引谯周曰“老童即卷章”, 第1689页, 中华书局, 1963年。

[13]黄德宽《新蔡葛陵楚简所见“穴熊”及相关问题》, 《古籍研究》2005年卷下,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017年

徐在國:《詩·周南·葛覃》“是刈是濩”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

程燕:《談楚文字中的“垔”字》,《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

劉剛:釋《上博六·用曰》20號簡的“裕”和“褊”——兼說“扁”聲字的上古音歸部問題,《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

黃德寬: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

徐在國: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詩序與異文,《文物》2017年第9期。

黃德寬:新出戰國楚簡《詩經》異文二題,《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徐在國:談楚文字中的“兕”,《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劉剛:《詩·秦風·小戎》“蒙伐有苑”新考,《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夏大兆:《詩經》“言”字說——基於安大簡《詩經》的考察,《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劉剛:釋“染”,《中國文字學報》第八輯。

黃德寬:《詩·召南·騶虞》與上古虞衡制度,北京大學第一屆古典學國際研討會,2017年11月。

蘇建洲:讀安大簡“楚史類”竹簡的幾點啟示,簡帛網,2017年10月13日。

子居:安大簡《詩經》“侯”風及清華簡《厚父》試說,中國先秦史網站,2017年10月21日。

2018年

黃德寬:釋新出戰國楚簡中的“湛”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姚小鷗:安大簡《詩經·葛覃》篇“穫”字的訓釋問題,《中州學刊》2018年第2期。

李松儒: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對讀三則,《出土文獻》第十二輯。

徐在國、管樹強:楚帛書“傾”字補說,《語言科學》2018年第3期。

劉剛:《詩經》古義新解(二則),《語言科學》2018年第3期。

程燕:“”字探源——兼釋“”之相關字,《語言科學》2018年第3期。

黃德寬:略論新出戰國楚簡《詩經》異文及其價值,《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郝士宏:新出楚簡《詩經·秦風》異文箋證,《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程燕:《牆有茨》新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夏大兆:安大簡《詩經》“侯六”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黃德寬:釋甲骨文“叕(茁)”字,《中國語文》2018年第6期。

徐在國:試説古文字中的“矛”及从“矛”的一些字,《簡帛》第十七輯。

董珊:釋“” ——兼說哀成叔鼎銘文,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

顏世鉉:說幾組安大簡《詩經》的異文,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8——通過簡牘材料看古代東亞社會史研究,2018年12月。

梁睿成:從安大簡《詩經》分篇再談《蟋蟀》一詩及其相關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8年6月30日。

姚小鷗:新出楚簡與《詩經·騶虞》篇的解讀,《光明日報》2018年11月12日。

2019年

徐在國:“窈窕淑女”新解,《漢字漢語研究》2019年第1期。

徐在國:談安大簡《詩經》的一個異文,《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徐在國:據安大簡考釋銅器銘文一則,《戰國文字研究》第一輯。

郝士宏:從安大簡看《詩經》“采采”一詞的訓釋,《戰國文字研究》第一輯。

程燕:由安大簡《君子偕老》談起,《戰國文字研究》第一輯。

劉剛:《詩•揚之水》“卒章四言”新證,《戰國文字研究》第一輯。

李鹏輝:談安大簡《詩經》中的“”及其相關字,《戰國文字研究》第一輯。

夏大兆:安大簡《詩經》“侯六”續考,《戰國文字研究》第一輯。

黃德寬:用字習慣與出土文獻的釋讀——再說楚簡文獻中的“湛(沈)”字,第五屆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論壇,2019年6月。

王寧:安大簡《詩經·秦風·晨風》“炊”字臆解——兼說《說文》“欻”字的音義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9年1月11日。

王寧:安大簡《詩經》“侯”臆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9年4月6日。

王寧:據安大簡《詩經》再解《騶虞》,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9年6月30日。

以上爲目前檢索到的論文,如有漏收,歡迎補充!

原文出处:https://mp.weixin.qq.com/s/3Mo-BU18t-n4B7ZwciwCxQ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